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及考研真题详解(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16章 国际收支调整理论
16.1 复习笔记
一、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ies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是指在收入不变动的情况下,运用汇率与价格的变动对经常项目失衡进行调节,由于这一调整机制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关系密切,所以被称为弹性分析法。这一理论最先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后来经过罗宾逊、马克卢普和勒纳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1.假定条件
弹性论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也就是说,以本币计值的出口和以外币计值的进口均以不变价格提供商品。这样,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
2.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马歇尔-勒纳条件
假定: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为X d ,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为M d ,两种需求弹性的组合有以下三种可能性:
(1)1X M d d +>,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
(2)1X M d d +=,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不发生作用;
(3)1X M d d +<,货币贬值将使贸易收支恶化。
上述第一种可能情况就是“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马歇尔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勒纳条件表明,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前提下,如果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则货币贬值就能发挥其扭转贸易状况、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马歇尔-勒纳条件只适用于货币贬值前经常项目处于平衡或近似于平衡状态这一特殊情形。另外,马歇尔-勒纳条件是以假定货币贬值时其他条件不变,而且所有有关商品的供给弹性极大为前提而推导出来的。
3.货币贬值的时滞及“J曲线”效应
货币贬值的时滞效应是指当一国的货币当局采取使本币贬值的调整政策以后,相关实际部门贸易量的调整不会同步进行,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从而在本国汇率变动的瞬间到实际部门进出口数量的调整与随之而来的国际收支均衡的恢复之间产生一个时间上的延滞。
(1)J曲线的含义
J曲线是指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只会使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会使贸易收入增加,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因其曲线形状类似英文大写字母“J”得名,如图16-1所示。其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贸易收支的变动。
图16-1 J曲线
(2)J曲线效应的解释
J曲线效应表明即使满足了马歇尔-勒纳条件,贬值也不能立即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在通常情况下,一国的货币贬值并不会立即引起贸易收入增加,这是因为,从货币贬值到贸易收支状况改善之间,存在着以下几种时滞:
①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的新价格的信息还不能立即为需求方所了解,即存在认识时滞。
②存在着决策时滞,即供求双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
③供给方国内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不能立即增加,即存在生产时滞。
④供给方和需求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处理以前的存货,即存在取代时滞。
⑤把商品、劳务运经国际市场还需一段时间,即存在着交货时滞。
因此,货币贬值初期,由于出口价格降低但出口数量却没能同步增加,因而导致总的出口收入反而降低,从而使得国际收支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汇率贬值引起的出口价格降低使得出口数量更大幅度上升,出口国国际收支状况才会逐步改善,达到汇率贬值的效果。
4.弹性分析法的局限性
弹性论正确地指出了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供求价格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与效果,适合了当时西方国家制定政策的需要,并在许多国家调节国际收支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弹性论也存在以下内在缺陷:
(1)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分析法一个重要的前提假定是,货币贬值前后本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和以外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保持不变,即本币贬值只改变贸易双方的相对价格,而不改变其国内的价格。这种假定显然并不合理。因为在实际情况中,本币贬值往往会导致国内价格上涨,从而促使国内生产成本提高,出口竞争力下降。
(2)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分析法只考虑了汇率变动对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贸易收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支看作整个国际收支,没有考虑汇率变动对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影响。
(3)弹性分析法属于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没有考虑汇率变化对于社会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国内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二、国际收支调整的吸收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方法(absorption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是由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Alexander )于1952年提出的,该分析方法是指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的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善。这里“吸收”一词是指国内居民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
1.吸收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吸收论以凯恩斯的收入-支出决定理论为基础。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中,国民收入恒等式为:Y C I G X M =+++−,由此恒等式可导出:()X M Y C I G −=−++。另一方面,吸收论把一国国际收支抽象为对外贸易收支,并认为一国国际收支是该国总收入与总支出(亚历山大把总支出称为总吸收,用A 表示,吸收论由此得名)之差。用B 表示国际收支,于是有:()B X M Y C I G Y A =−=−++=−,进一步简化,有:B Y A =−。这就是吸收论的基本公式。
根据公式B Y A =−,吸收论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总收入与总吸收之间的失衡。国际收支逆差(Y A <)是国民总收入小于国内吸收的结果,而国际收支顺差(Y A >)是国内吸收相对国民收入不足的表现。由此,吸收论认为,要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要么相对于吸收增加总收入,即采取所谓的支出转换政策;要么相对于收入减少总支出,即采取所谓的支出减少政策。任何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都可以从收入或吸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