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一)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2.虚实转化 3.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盛邪退 2.邪盛正衰 3.正虚恋邪 4.邪正相持 5.邪去正虚
(二)
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转化 6.阴阳亡失
(三) 气血津液的失调 1.气的失常:气虚、气滞、 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2.血的失常:血虚、血瘀、 血热、血寒、出血 3.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4.气血津液关系失调:气滞 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水停 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血瘀津停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
痰——较稠浊者
无形之痰:只是征象,不见形质的痰病
饮——清稀者:留积于组织间隙或疏松部位,因部位而名异
2.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失宜 其他各种原因
脏腑功能失调
脾失健运 肺失宣降 肾不主水 肝失疏泄 三焦气化失司
津液代谢障碍 痰饮
3.痰饮的致病特点
1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影响病情 变化
直接伤及内脏 首先影响心神 损伤相应心脏 数情交织伤心肝脾 易伤潜病之脏腑
饮食失节 饮食不节 饮食偏嗜
二、饮食失宜
过饥——摄入过少,气血生化不足,体虚,抗病能力衰 退
过饱——积食,损伤脾胃功能,聚湿生痰,化热
五味偏嗜——引起脏气偏胜,脏腑之间关系平 衡失调 寒热偏嗜——致阴阳失调
偏嗜烟酒
三.劳逸失度
耗气(伤脾肺之气)
劳力过度(形劳):
劳伤筋骨(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54
心脏病因病机示意图
病因
禀赋薄弱病后失调 思虑劳心过度
心气不足—心阳虚 心血亏耗—心 蒙蔽心包
实证
气滞
血瘀
瘀血阻络
55
思考题
何谓病因、六淫、内伤七情? 风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何谓病机、正气? 疾病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气机失常包括哪五个部分?
56
42
(三)阴阳偏衰—阴虚
1、病理状态: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导致 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
2、病机特点: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偏盛。 3、临床表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
舌红少苔、脉细数(虚热证)
43
(三)阴阳互损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 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40
(二)阴阳偏胜—阴盛
1、病理状态: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 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
2、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明显 3、临床表现:恶寒肢冷、畏寒、喜暖、脘腹
9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10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易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11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阻遏气机 易袭阴位
损伤阳气
12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内伤因素:内伤七情(喜、怒、 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第十七单元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以邪气亢盛为主,而正气未衰,正邪激烈相争,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太过、亢奋、有余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常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变。

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正邪难以激烈相争,出现一系列以虚弱、衰退和不足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气脱失的病变。

(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①虚中夹实:即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如脾虚湿滞病变,即是由于脾气亏损,运化无力,而致湿自内生,阻滞中焦所致。

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稀等症状,又兼见湿滞的口黏、舌苔厚腻等。

②实中夹虚:即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耗伤津液,可形成邪热炽盛兼津液损伤之证。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二)恒动观念
含义:恒动,不停顿地运动、变化 和发展。恒动观念,中医在分析研究生 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持有运 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运动
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世界各种现象皆为物质运动的表现 形式 是绝对的永恒的
内容:
1、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
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之中。 运动——事物变化——发展——生存 运动停止——事物停止变化——停止发 展——消亡
※地区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 素,可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
江南: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人
人体差异
们腠理疏松,体偏瘦.
北方:地高山多,气候寒冷干燥,人
们腠理致密,体偏壮.
△病理方面 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
力,但有一定限度。
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
导致疾病发生 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
社会环境 小至个人社会地位 、经济条 件、生活水准、经历遭遇、人 际关系 ——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身心 健康,抗病能力,疾病发生与 否
△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社会——心 理——生物医学模式”“心身医学”
△ 养生防病,注重“调摄精神” △ 病因——情志致病(内伤) △ 治疗 ——“治病之要,首在治 心”、 “以情制情”
※外感风寒
肺热炽盛
(感冒)
(肺炎)
疾病演变
由表入里 由里出表
由轻加重 由重转轻
动态
结论:认识疾病必须随时根据新情况,
把握其变化与发展,不可拘泥于一时之结 论,以贻误病情。
3、指导疾病的诊治 诊:把握新情况、新变化,得出正确
判断。
治:根据新情况、新变化,随时调整 处方用药,以期药与证合。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2)虚实转化│││└(3)虚实真假││└(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2、邪胜正衰││└3、邪正相持│├二、阴阳失调(详见第一章阴阳部分)││┬(一)阴阳偏胜:┬1、阳偏胜│││└2、阴偏胜││├(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2、阴偏衰││├(三)阴阳互损:┬1、阴损及阳│││└2、阳损及阴││├(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2、阳盛格阴││└(五)阴阳亡失:┬1、亡阳││└2、亡阴│├三、精气血的失常││┬(一)精的失常│││┬1、精虚│││└2、精的施泄失常:┬(1)失精│││└(2)精瘀││├(二)气的失常│││┬1、气虚│││└2、气机失调:┬(1)气滞│││├(2)气逆│││├(3)气陷│││├(4)气闭│││└(5)气脱││├(三)血的失常│││┬1、血虚│││└2、血运失常:┬(1)血瘀│││└(2)出血││└(四)精气血关系失调││┬1、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1)精气两虚│││├(2)精血不足│││└(3)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1)气滞血瘀││├(2)气虚血瘀││├(3)气不摄血││├(4)气随血脱││└(5)气血两虚│├四、津液代谢失常││┬(一)津液不足││├(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1、湿浊困阻│││├2、痰饮凝聚│││└3、水液贮留││└(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1、水停气阻││├2、气随津脱││├3、津枯血燥││├4、津亏血瘀││└5、血瘀水停│└五、内生“五邪”│┬(一)风气内动││┬1、肝阳化风││├2、热极生风││├3、阴虚风动││└4、血虚生风│├(二)寒从中生──虚寒│├(三)湿浊内生│├(四)津伤化燥│└(五)火热内生│┬1、阳气过盛化火│├2、邪郁化火│├3、五志过极化火│└4、阴虚火旺└第二节疾病传变┬一、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传变││┬1、表里出入:┬(1)表病入里│││└(2)里病出表││├2、外感病的传变:┬(1)六经传变│││├(2)三焦传变│││└(3)卫气营血传变││└3、内伤病传变:┬(1)脏与脏传变││├(2)脏与腑传变││├(3)腑与腑传变││└(4)形脏内外传变│└(二)病性转化│┬1、寒热转化:┬(1)由寒化热││└(2)由热转寒│└2、虚实转化:┬(1)由实转虚│└(2)因虚致实└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四)生活因素附:研究进展。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 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风燥、风痰等。

• 风邪致病广泛
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漏 风、肠风、白殿风、油风
病案1
男,13岁。2002-10-07初诊。
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
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
六气太过或不及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b.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寒暴热
c.人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气候 变化
导致发病 即为六淫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①依风相合 ②同类相兼
5.转化性
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 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 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 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
燥 便干结等。

性质及致病特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则干”
艽 12g,木瓜 15g,五加皮 15g,忍冬
藤 15g,土茯苓20g,防己 10g,萆薢
15g,7剂。
病案2
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痛、
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呆胃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三:六淫的性质(热和、致病温特)邪点
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升腾上炎
2.火易胃扰火上心攻神—牙龈肿痛
风热上壅—头痛、咽喉肿痛
3.火易心肝生火火上上风炎炎动— —血口 目舌 赤生 肿疮 痛 视、4生颈.火项风强易:直耗热、灼角气肝弓经伤反,张筋津。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
3.痛寒、主筋收骨疼引痛、(收脘腹缩冷、痛牵引)
指寒邪能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肌
肉4收.缩寒而性挛清急的澈致病特点
六、六湿淫邪的性长夏质主气和(致大暑病~白特露)点Damp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
2.湿性气痞机胀重升、浊降 小失 便常 短, 涩常 、见 大胸 便闷 不、爽脘。腹
重:沉重—-肢体沉重、头坠重、乏力、
肺喜濡润而清肃。肺与大气相通,外 合皮毛,开窍于鼻。 燥邪犯肺—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六五淫、的寒性邪质Cold和致病特点
伤寒—寒邪伤肌表
1.寒中为寒—阴寒邪邪直,中易脏腑伤阳气
阴胜则寒:1、全身或局部寒冷征象。
2.寒性凝2滞、寒邪(凝不伤结津,、阳不阻化滞阴液) 的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寒凝经脉气血:(不通则痛) 头项强
功能
功能
功能






阳胜则热 阴虚则热
功能
功能
功能






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
二、阴阳失调
3、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消长盛衰变化是疾病好转、 痊愈或恶化、死亡的根本机制。
三、气机失常
气滞 —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
气Stag逆natio—n 气Of Q机i 当降不降反升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气机失常包括哪五个部分?

ppt课件
56
谢谢!
ppt课件
57
虚实转化 虚实真假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脾阳-水肿)(实热-阴伤)
由实转虚 由虚转实
(肝热-脾虚)(气虚-血瘀)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ppt课件
34
(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2 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正气
ppt课件
邪气
35
(五)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邪相持 正虚邪恋 邪去正未复
素体虚弱 久病耗伤 思虑劳倦
主要在脾 中气下陷
ppt课件
52
(四)气闭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ppt课件
情志剌激 气郁之极 痰浊外邪
壅于心胸 阳气内郁 肺气闭郁 腑气不通
53
(五)气脱
气不内守,向外逸脱,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 正不敌邪 正气骤伤 长期耗损 血出汗脱 脏腑功能衰竭 汗出不止 目闭口开 脉微欲绝
ppt课件
41
(三)阴阳偏衰—阳虚
1、病理状态: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 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
2、病机特点:阳虚,推动温煦不足,阳不制阴, 阴相对偏盛。
3、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 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虚寒证)
ppt课件
42
(三)阴阳偏衰—阴虚
1、病理状态: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导致
2、亡阴:机体阴液突然性大量消耗或丢失,全 身机能严重衰竭。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ppt课件
46
(六)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第十二单元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

第一节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指出虚实两种不同病理状态的实质。

实,即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即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虚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泻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正邪双方相互斗争所产生的消长盛衰变化,决定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最常见的是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1)由实转虚:指因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由实转化为虚。

(2)因虚致实:指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化致实。

(3)虚实夹杂:一是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邪热炽盛,消灼津液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既有高热、烦渴欲饮,又有尿少便干的表现。

二是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
❖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 (3)暑易扰头目心神
(4) 暑多夹湿
❖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为一年 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病。此外,居住 潮湿、淋雨涉水等均可成为湿邪致病的途径,所 以四季均有湿病的发生。
❖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 (二)虫兽外伤
❖ (三)医源因素与先天因素
病机
❖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 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 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 本规律,即病机学说。基本病机,包括邪正 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及津液代谢失常 的方面,为病机学说的最高层次。
❖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 (2)风性善行而数变
❖ (3)风性主动
❖ (4)风为百病之长
❖ 【附】内风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肝的功能 失调,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 导致风气内动,常称为“肝风内动”。主要表现 为头目眩晕、四肢麻木、抽搐、震颤等。
❖ 寒就是寒冷,冬季的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 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易感寒邪。其他季节,如 淋雨涉水、汗出当风、贪凉露宿,或过饮寒凉之 物,也可感受寒邪。
疠气
❖ 疠气的致病特点 ❖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 (3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二、内伤病因
❖ (一)七情 ❖ 七情是指人的喜(心)、怒(肝)、忧(肺)、思
(脾)、悲、恐(肾)、惊七种情志变化。若七情 太过或不及,则会伤及脏腑,发而为病。致病特点 为(1 )直接伤及脏腑(2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 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 结”。(3)影响病势变化 ❖ (二)饮食 ❖ 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但是,饮 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饮食失宜 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沽和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共59页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共59页文档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59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正邪相争
Struggle between the Healthy Qi and the Pathogenic Factor
1. 正邪相争与发病(发生) 2. 正邪盛衰与病势(发展)
A、正不胜邪,表邪入里,病势恶化 B、邪不胜正,里邪出表,病势好转
3. 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变化)
实证与虚证既可以互相转化又可以相兼为病
风为外邪致病先导,其它病邪常依附其致病、 风湿痹痛、风火牙痛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二:暑邪Summer-Heat
暑病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无内生。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 病多见高热、面红目赤、大汗、脉洪数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口渴多饮、气短乏力,气随津脱则昏迷
3.暑多挟湿。
A暑.夏病季多多见雨:高,暑热热烦升渴散,汗,蒸出腾、水胸湿闷,弥恶漫心空,头间重 身倦B.,乘便凉溏露不宿爽,。恣(饮中生暑冷),伤脾生湿。
生活因素
情志 饮食 劳逸 外伤
病理产物 痰饮 瘀血 结石
六 太过 导致人体发病 六

不及 急骤变化

六淫致病共同特点:
1.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2.季节性: 例夏多暑病,秋多燥病等。 3.地区性: 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
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热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兼狭
致3病.湿性粘关滞节(疼粘痛腻重、着停。 滞)
A浊:病:程分—泌—物难、愈排易泄起物伏秽浊不清。
4.湿B:性病症趋—下—,粘易滞性袭阴位
与阳位相对而言,机体的下部或较低的部位
内生“五邪”(暑无内生)
内风 阳气亢逆变动而成.例:肝阳化风
内火 内湿
阳盛、邪郁化火而成
例:五志化火,阴虚生热
脾失健运而成.例:痰饮内停.水肿
第四章
病因病机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本章学习要求:
1.重点掌握“六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 特点。 2.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 3.了解疫疠、饮食、劳逸、痰饮、瘀血
的致病特点。
4.理解正邪相争、阴阳失调与疾病的发 生、发展、变化的关系。
病因
气候因素 六淫 疫疠
已经失去其本身生理功能的血液凝 聚在机体某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一、形成与分布
1、气虚、气滞、寒邪、血热迫血导致血离经脉。
“离经之血”
瘀 血Blood Stasis
二、致病特点
1、疼痛 2、肿块 3、出血 4、瘀斑 5、紫绀
三、诊断要点
致病特点+ 舌质紫暗、 脉细涩、沉 弦或结代。
3.痛寒、主筋收骨疼引痛、(收脘腹缩冷、痛牵引)
指寒邪能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肌
肉4收.缩寒而性挛清急的澈致病特点
六、六湿淫邪的性长夏质主气和(致大暑病~白特露)点Damp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
2.湿性气痞机胀重升、浊降 小失 便常 短, 涩常 、见 大胸 便闷 不、爽脘。腹
重:沉重—-肢体沉重、头坠重、乏力、
致病。风热感冒,湿热泄泻。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风Wind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 2.风风风邪 邪善具 易行有 侵轻 犯而扬 人数、体变升上散部、,向使上腠、理向疏外泄的开张特点
3.风出善现性行头: 主痛病、变动鼻部塞位咽不痒固、定项背疼痛、汗出恶风 (游走性关节疼痛)
4风.风邪数致为变病:百具致有病病动急之摇、不长变定化的,快特(易点中—兼风—)诸抽邪搐、震颤、
三:六淫的性质(热和、致病温特)邪点
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升腾上炎
2.火易胃扰火上心攻神—牙龈肿痛
风热上壅—头痛、咽喉肿痛
3.火易心肝生火火上上风炎炎动— —血口 目舌 赤生 肿疮 痛 视、4生颈.火项风强易:直耗热、灼角气肝弓经伤反,张筋津。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
5.火易致肿疡 热入血分,遏阻营血:化腐成脓
温、热、火
1、程度来分:渐进、渐强。 2、病气来分:温、热属外淫。
火则内生。 3、以正气而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 藏于脏腑,具有温煦、生化功能。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温燥(初秋,燥与热结)
四:燥邪
Dryness
凉燥(深秋,寒与燥结)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悲则气消 忧则气郁
思则气结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三、其它致病因素
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1.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2.瘀血: 体内有血液停滞 3.结石:体内形成的沙石样物
痰饮Phlegm Retention
肺脾肾三焦气化失调导致水津停 滞的产物。质地稀为“饮”,稠为“痰”。 无形之痰:表现有痰饮的特殊症状和 体征但又看不到排出实质性痰浊或饮 液一类病证。
4. 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结果)
一、形成与分布 “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百病多因痰作祟”
痰饮Phlegm Retention
二、致病特点 1、阻滞经脉气血运行 2、阻遏脏腑气机升降 3、影响机体水液代谢 4、易于上扰蒙蔽神明
三、诊断 临床病证结合舌苔滑腻,脉滑或弦, 形体胖瘦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瘀血 Blood Stasis
不节 不洁 偏嗜
3. 劳逸
过劳: 劳 力、劳 神、房劳。
过逸: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正常情志活动。
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脏腑 心
2、影响脏腑气机 3、影响病情
喜则气缓
1、气机涣散不能收持 2、神气涣散而不藏
怒则气上
1、疏泄失常上逆 2、肝不藏血而出血
内燥 津亏阴虚而成.例肺燥、肠燥
内寒
阳虚温煦不足而成.
例:心阳虚、肾阳虚衰
二、 疫疠
Pestilence
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温疫`戾气)
疫:“民皆疾也”传染的意思 疠:天地间一种不正常之气
致病特点:急、强、似
Bird plague
二、内伤致病因素
1.七情
伤及脏腑 影响气机 影响病情变化
2.饮食
2.燥易伤肺
肺喜濡润而清肃。肺与大气相通,外 合皮毛,开窍于鼻。 燥邪犯肺—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六五淫、的寒性邪质Cold和致病特点
伤寒—寒邪伤肌表
1.寒中为寒—阴寒邪邪直,中易脏腑伤阳气
阴胜则寒:1、全身或局部寒冷征象。
2.寒性凝2滞、寒邪(凝不伤结津,、阳不阻化滞阴液) 的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寒凝经脉气血:(不通则痛) 头项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