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
比较阅读中的常见比较点
比较阅读中的常见比较点比较阅读中的常见比较点比较阅读是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一种常见题型。
它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合并一起设计考题,从而考察学生阅读、分析、比较、评判能力。
指导比较阅读,让学生熟悉比较点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设计题目一般从文章的“同”与“异”两方面来考虑。
1主题思想的比较同一主题由不同的文章表现出来。
从求同的方面来说,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受到同一种思想教育或艺术感染。
例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内容不同,人物命运各异,但揭示科举制度罪恶这一主题是相同的。
《母亲的回忆》与《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为散文,一为诗歌,主题都是歌颂母亲并进而歌颂劳动人民。
从求异方面看:诗歌诉诸情感,小说诉诸形象。
这又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各种体裁、各种语言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文章对同一事件持有不同的观点。
同是总结秦亡的原因,《过秦论》认为亡在“仁义不施”,《阿房宫赋》认为亡在“秦爱纷奢”。
同为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认为:“弊在赂秦”,而其子苏辙则认为是六国“自相屠灭”。
究其异的原因,是各位论者写作动机不同。
贾谊欲朝廷行“仁义”,杜牧忧皇室大兴土木;苏洵痛朝廷贿赂辽夏,苏辙望宋王朝积极攘外。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就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2人物形象的比较不同的文章常常刻画了同一类型人物。
例如《地质之光》、《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两弹”元勋邓稼先》都歌颂了中国知识分子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高尚情操。
这种求同比较,既让我们领略了一代人一类人的风采,又让我们学习到对同类人物不同的刻画方法。
更常见的是人物形象的同中有异。
《荷花淀》和《祝福》都写了妇女,但祥林嫂被旧礼教绞杀,而水生嫂则成长为抗日战士。
比较分析使我们认识了时代的进步。
同为门人食客的毛遂、冯谖、侯生,却展现出或自信或幽默而有远见或忠心耿直的个性,让人领略到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
3语言的比较把《文学和出汗》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友邦惊诧论》进行比较,可以概括出鲁迅杂文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
比较阅读在初三复习中运用
浅谈比较阅读在初三复习中的运用摘要:语文教学倡导的是能力和知识的运用。
途径之一,就是阅读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而比较阅读就是培养这种感受的有效方法。
选择和确定好“比较点”是培养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的关键,比较时可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类比侧重于求同,找出相同点,即“异中求同”;对比侧重于求异,突出被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即“同中求异”。
关键词:比较阅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比较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四:“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语文阅读目标之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和表达另作设计。
”在文章与文章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词语与词语之间都可以进行比较,学生在精读课文,作细致周全的分析之后便可进行比较。
选择和确定好“比较点”是培养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的关键,比较时可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类比侧重于求同,找出相同点;对比侧重于求异,突出被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比较可以是以下几个方面:一、主题思想的比较同一主题由不同的文章表现出来。
从求同的方面来说,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受到同一种思想教育或艺术感染。
不同的文章对同一事件的目的又不一样。
同是进谏,表现了一位臣子的赤胆忠心和爱国之情。
《曹刿论战》中曹刿进谏的目的是希望鲁庄公能够认识到“取信于民”的战胜的前提;《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进谏的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地听取人民的意见,做到政治清明,才能使国家强盛;而《出师表》诸葛亮进谏的目的是希望后主能亲贤远佞,这才是“北定中原”的保证。
二、人物形象的比较不同的文章常常刻画了同一类型人物。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吴进梓的《范进中举》中的范进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深受其毒害。
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教学反思
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有效方式。
通过对于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本文从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和《变色龙》三部作品入手,对比其叙事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意义等方面的差异与相似之处,从而获得对教学反思的启示。
一、叙事结构比较首先,我们来比较这三部小说的叙事结构。
《孔乙己》是鲁迅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整个故事压缩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自身的观察和思考。
故事开头即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通过丰富的描写和言语的运用,展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范进中举》则是由老舍所写,采用了书信的形式进行叙述,通过范进的回忆和朋友之间的通信交流,逐渐揭示出范进的奋发向上与不屈精神。
《变色龙》则是刘绍铭所写的小说,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深化。
尽管这三部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运用技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故事的张力和情节的发展。
这对于教学来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叙事结构对于故事效果和情感表达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二、人物形象比较其次,我们比较一下这三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的命运不幸,性情沉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而在《范进中举》中,范进是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年轻人,他在不屈不挠的坚持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个反差鲜明的形象,他能够随机应变,变成不同的角色来迎合社会的需求,但内心深处却一直有一片迷失和孤独。
这三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命运。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物在不同故事中的形象塑造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思考自身价值观的建立和坚守。
三、主题意义比较最后,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三部小说的主题意义。
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复习策略
0教学研究 0
S INC CE E&T C N OG F R E H OL YI O MATOபைடு நூலகம் N IN
21 0 2年
第1 5期
异中求同
— —
同中求异
3 10 ) 2 3 0
初 中文 言文 比较 阅读 复 习策略
吕惠 平 ( 永康 市 明珠 学校 浙 江 永康
【 摘 要】 近几年 , 文言文比较 阅读 方兴未艾, 了2 1 年更是如 日中天 , 到 01 大有迅速 蔓延之势。 望 2 1 年 中考 . 展 02 我认为文言文比较阅读 也 将 受到命题者 的继续青睐。 以, 所 在平 时的 学习和复 习迎考阶段 , 断加强相关知识的 了解和能力的培养。 不 下面我们 以 2 1 年部分省市的中考 01 试题 为基 础, 选材范围、 型归类、 从 题 解题 策略 等方面来做 些分析 。 【 关键词 】 中; 初 文言文; 复习策略
例 如 :0 1年杭 州 市 21
“ 何用此为 ?将欲更弃之。 ” 元对 日: “ 有生之数 , 莫不重其性命 。 若天生 自 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 收养 . 仁心 无 文言文 比较阅读是把 两则或两则 以上有某种联 系的文言语段 作 天杀 , 然之理 。今为人所弃而死 . 为阅读材料, 要求 读者在文章 内容 、 主题 思想 、 人物形象 、 作技 巧 、 写 语 也。” 壑 壁基直 , 遂迕叠。明年, 犬随叔父夜行。 叔父为蛇所啮, 仆地 不得行 。犬亟奔至家 . 汪汪之声不 已。张元怪之 , 随犬 出门. 见叔父 几 言特点 、 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比较的阅读形式 不 叔父视犬如亲。 乌申斯基 曾经说 :比 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 . “较 我们正 是通过 死 。速延医治之 , 日而愈。 自此 , 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比较是人们认识问题 、 ” 分析问题的基本思 【 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 , 乙】 遗一牛 , 老且跛 。 将鬻①于屠 肆。 牛逸 , 伏地僵卧 , 牵挽鞭捶皆不起。 村人 闻是事 . 络绎来视 。 忽邻 维形式 , 是人们认识 、 鉴别事 物的一 种方法 。 它能够反映事物 的本质 属 至其父墓前 , 以杖击 牛 日:其父 堕河 . “ 何预 于汝? 随波漂流 . 鱼 使 充 性, 揭示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差别。 不管是 自觉还是不 自觉 。 只要处于思 叟刘某愤然 至 , 岂不大善 !汝无故多事 , 引之使 出 。 多活十余年 , 致其奉养 . 医 病 考状态 。 与比较有缘 。 都会 概括起来 说 ,比较” “ 有两层 意思 : “ , 鳖食 , 一是 比” 死棺敛 。 留此一坟 , 且 岁需祭扫 , 为董 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 就 即要将两种事 物或材料放在一起 ; 二是 “ ” 它有 “ 竞…‘ 较 , 相 比照 ” 意。 药 , 之 牟牟②者何为?盖其父尝 堕深水 中 , ” 牛随之跃人 , 牵其尾得 出 通过 比较 , 中求 同 , 异 同中求 异。可使 阅读 中已知和未知 、 旧知识 和新 死汝分 , 董初不知此事 , 闻之大惭 , 自批其颊曰 :我乃非人! 急引归 数月 “ ” 知识之 间建立起联系 . 借助 比较 . 以发现 不同的观点 和不 同 的表达 也。 可 病死 , 泣而埋之。 方法 , 给学生创造性 阅读提供广 阔的空 间 , 高学 生语文知识系统化 、 后 , 提 根据 以上 中考试 题来分 析 .0 1 山东省临沂 市的文 言文 比较 21年 条例化 的梳理水平 。 提高学生迁 移思维 的能力 . 这对 以后课 外 阅读 中 阅读中的甲乙两文都 是描写山水景 物描写 , 但抒 发的情 感不同 :甲】 【 如何很快地处理众多繁杂 的信息是很有帮助 的 文表现 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 . 也隐含着 被贬后 内心的悲凉与 自 2 文言文 比较 阅读的选材范 围 慰 ;乙 】 【 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以 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 独 0 1年浙江省义乌市 的文 言文比较阅读 中的 甲乙两文虽然 出 自不 同 比较 阅读 涵盖 的内容很丰富 . 题者一般选 择思想性较 强 . 命 能够 2 1 但两文都 表现 了作者 对理想社会 的追求 . 且追求 的理想有相 对考生产 生积极影响 . 内在联 系和可供 比较 的材料 . 有 所选 材料可 以 的文章 . “ 的境界显 然是根据 “ 同” 大 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 是文章 的片段 , 也可 以是完整 的文章 ; 以是课 内篇 目。 可 也可 以是课外 似的地方 .世外 桃源” 是艺术地再现“ 大同” 社会 的风貌 。2 1 年杭州市 的文言文 比较 阅 01 内容 : 以是两则材料 . 可 也可 以三则甚 至更多 。 材料 的组合可 以是课 内 的 . 读中的 甲乙两文第一篇写张元 和其叔 父收养弃犬 。当叔父被蛇咬时 . 文章的 比较 . 以是课 内与课外 的比较 . 可 也可 以是课 外内容的 比较 ; 可 使叔父获救 : 篇写董某得知老 牛曾救过其溺水之父 , 第二 以是 同一作者不 同作 品的比较 .可 以是不 同作者相 似作 品的 比较 . 也 犬奔家告知 。 两文无论是写人 还是 写动物 。 都表现其注重情义 、 知恩 可 以是 同一题材不 同体裁作 品的比较 . 以是 作家作品和作家事迹 因而善待老牛。 还可 文言文 比较 阅读 的选材 范围是有联系点的课 的 比较 。 总之 , 选材内容丰富多彩 , 合形式 灵活多样。 组 我把它大致概 图报的思想。由此可见 . 内与课 内、 内与课外 、 课 课外与课 外的文言文进行 比较 , 可谓 “ 异中求 括为 以下三种 : 同, 同中求异” 。 21 有联系点 的课 内与课 内文言文进行 比较 .
浅谈几种阅读方法的比较
浅谈几种阅读方法的比较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
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
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
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
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
下面本人仅就阅读方面列举几种较为可行的阅读方法。
1. 框架阅读法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
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
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
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
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
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
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
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
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
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2. 逆向阅读法“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
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
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模板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思维法,是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其差异,求异存同的思维方法。
”因此,比较在学术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好方法。
同样,在中学教学实践中,比较也不失为一种扩展思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
一、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
“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的读物加以对比,有分析的进行阅读”,这就是比较阅读。
其作用在于“通过比较,看清读物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或相异点”,即在相互中抓住读物的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读物的理解。
因此,语文教学中就不妨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读物。
教师可以在讲读完几篇课文后,通过比较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以一篇课文作讲读,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自读其它课文。
在课时比较紧的时候,比较阅读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比较少的课时内,完成大量阅读量的教学任务。
比较阅读加强了课文之间、知识之间的,这无疑训练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在进行比较阅读时,要注意抓要领,抓住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能确定事物间的异同,而且能深入的解释这种异与同。
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
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中有许多篇目有可比性。
像小说《母亲》、《夜》、《一碗阳春面》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就可以作为比较阅读的练习。
《母亲》节选自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同名小说,《夜》出自中国作家叶圣陶之手,而《一碗阳春面》则是日本作家栗良平创作的。
三篇小说,三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家,这似乎看不出其中有什么,然而比较恰恰就是要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异”。
所以,表面上的差别越大,越要认真寻求其本质上的共同之处。
经过细心阅读,不难发现这三篇风格迥异的作品是有共同之处的。
三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是女性,且均是以母亲的身份出现的。
这三位不同国籍的母亲同是生活在贫困之中,都具有善良、淳朴的品格;当身处困境时,她们都表现出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无畏的气概。
探析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比较阅读
探析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比较阅读1. 引言1.1 比较阅读的定义比较阅读是指通过比较两篇或多篇文章、文字或者观点,从中找出异同之处,进行分析和比较的阅读方法。
通过比较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对比能力,促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比较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阅读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比较阅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培养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的文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同一主题或内容的不同方面,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且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待不同观点。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培养辨析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字理解水平。
比较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比分析、整合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比较阅读的定义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阅读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比较阅读的意义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文章之间的异同,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观点,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比较不同文本时,学生需要准确地描述和分析文本中的内容和结构,这有助于他们提升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字数:248】2. 正文2.1 比较阅读方法1. 确定比较对象:在进行比较阅读之前,首先需要确定需要比较的对象。
这可以是两篇文章、两个观点、两种文学作品等。
在选择比较对象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或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2. 深入理解比较对象:在开始比较阅读之前,需要对比较对象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
异而有同 同中见异——《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比较阅读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三篇课文选自苏教版语文八年级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这三篇小说文质兼美,主题深刻,具有极强的思想性以及较高的艺术性。
同在“小说之林”板块,这三篇小说有其共同点,当然也有各自的特色。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有所发现。
比较这三篇文章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章。
一、三篇小说的共同之处三篇小说虽然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但仍然有不可泯灭的共同点。
1.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三篇小说都是通过一个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进而揭示作品的主题。
由一个小人物入手,让读者得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面貌。
在《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先生刻画孔乙己这样一个落魄书生形象,不仅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文化对于下层知识分子的戕害,而且通过展现周围一群麻木的看客,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谓以小见大。
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范进中举前后周围各色人物的表现形成了强烈反差,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让人嗟叹不已。
范进中举之后,兴奋到癫狂的境地,科举制度严重扭曲了读书人的心灵,其实文章矛头最终还是直指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
俄国作家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变色龙》是其代表作,奥楚蔑洛夫即当时俄国沙皇政府所豢养的狡诈多变、见风使舵的奴才形象的真实写照,文章也是通过一件小事,管中窥豹,揭露俄国沙皇的黑暗统治。
2.冷漠麻木的旁观者生活不是一出独角戏,小说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自然少不了配角。
在三篇小说中,不约而同都有很多看客、旁观者,三篇小说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些看客的“笑”。
《孔乙己》一文中写道:“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叫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人们的“笑”,孔乙己是人们取乐的对象,一个笑话。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他们无情地嘲弄孔乙己脸上新添的伤疤,当孔乙己面红耳赤地为自己辩解时他们又“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以《无家别》为例谈比较阅读在教
生 宿 鸟恋本枝 , 安辞且穷栖 。 师
生
师 生
怎 么理解 “ 宿 鸟恋本 枝 , 安辞 且穷 栖 ” 这
句诗 ? 宿 鸟留恋着本枝 , 我哪里能辞别家 乡 !
样 的?
只只野 鼠、 狐狸都竖起毛来 向他怒号 。
师 在什么情况下 , 小动物会竖起毛发?
生 被激怒或者是进行 自我 防御 的时候 。这
些小动物可能是误 以为他要 闯入 自己 的
2 0 1 5 年第 8 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课堂观察
家园 , 才会 如此暴怒 。
师 可这 是老兵 的家 , 它们却 反客 为主 , 说 明
师 分别从 哪几 个方面来解释?
生 首先是 时代 背景 , 是天宝年 间。
只能苟且偷生 , 过 一天算一 天 , 没有也不 可能有 长远 的打算 , 透露 出乱 世 小 百姓
生 涯 的 艰 难 辛 酸 。陶 渊 明说 , 羁 鸟 恋
旧林 — —
师 你知道这 时候唐朝发生 了什 么?
“ 异中求 同" 和“ 同中求异 "
— —
以《 无 家别 》 为例 谈 比较 阅读 在 教 学 中的运 用
崔晨 香
( 江 苏省 南 京市 第二 十九 中学, 2 1 0 0 3 6 )
《 无 家别 》 是 唐代 诗 人 杜 甫 创作 的组 诗 “ 三吏三别” 之一 。此诗 叙写 了一个还 乡无家 可归 、 重又被征 的老兵 , 通过他 的遭遇 反映 出 当时农村 的凋敝荒芜 以及 战 区人 民的悲惨遭 遇 。教学时 , 我尝试引导学 生将该 文本 与《 一 个人 的遭遇 》 进行 比较 阅读 , 发 现其 中的“ 同” “ 异” 之处 , 从而深化学生 的阅读认知 。
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读与专练-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学案
考点:1.(2022全国乙卷)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双导模式:排遣离愁的方法2.(唐)刘禹锡、许浑《金陵怀古》——怀古诗主旨的异同3.〔宋〕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历史人物的不同点4.刘长卿《归沛县道中晚泊留侯城(节选)》——思想感情上的异同点5.钱起《效古秋夜长》与杜甫《望岳》——妙句的异同点【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双导模式:排遣离愁的方法2.怀古诗主旨的异同3.历史人物的不同点4.思想感情上的异同点5.妙句的异同点【考点示例】一、(2022全国乙卷)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双导模式:排遣离愁的方法【考点解读】1. 微区别——排遣离愁的方法2.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二、(唐)刘禹锡、许浑《金陵怀古》——怀古诗主旨的异同【考点解读】1. 怀古诗主旨的异同2. 对这首诗的赏析【考题对接】一、〔宋〕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历史人物的不同点1.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绘了周瑜的形象。
请从手法与用意两个角度分析两首词中周瑜形象的不同点。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中猛虎闻军声吼叫,水中鱼龙因战火发怒,借想象中动物的强烈反应突出了战事之激烈。
B.“一鼓困曹瞒”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
C.词句生动传神,用“金缕”写出了杨柳枝条的嫩黄、细软,“摇”则赋予了枝条动态之美。
D.词中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情、景、理有机统一,水乳交融。
一、〔宋〕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答案】1.手法:①衬托的媒介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用美人小乔初嫁来衬托周瑜的英雄风度;《满江红•赤壁怀古》则主要用赤壁之战、曹操来衬托周瑜的年轻有为。
②直接描写的方式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使用了外貌、神态描写,“羽扇纶巾”“谈笑”形象地展现了周瑜的儒雅;《满江红•赤壁怀古》则总括性地点明周瑜气度不凡。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相近、形式相似的课文放在一起阅读。
有课文内容的比较、有词语意思的比较、有写作特色的比较、有文学常识的比较等。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可以激发思维的创造性,总结文言文阅读的规律和方法。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应先求同,再找异,我总结了几个方面。
一、阅读时可从文体入手进行内容的比较。
例如《马说》和《爱莲说》,都是古代的一种体裁,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马说》借题发挥,通过封建社会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爱莲说》通过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列文章:《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五柳先生传》《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他们的体裁有所不同:有议论文、有记叙文。
从古代文体来看,有“记”(《桃花源记》);有“说”(《爱莲说》);有“铭”(《陋室铭》);有“表”(《出师表》);有“传记”(《五柳先生传》)。
“记”“说”“铭”都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
但无论是在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体现写作方法及写作的特色上,都是大不相同的。
如:《陋室铭》《爱莲说》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桃花源记》《惠子相梁》故事性强,想像丰富。
《鱼我所欲也》虽是议论文,但善于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富于文采和气势。
以上作品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程度上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
《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爱莲说》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五柳先生传》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
比较阅读的方法
第二节比较阅读的方法、优势一、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1.异中求同异中求同是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共同特征的方法。
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求同思维,目的在于找到阅读材料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从而认识规律,掌握“定法”。
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比较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探寻其共同点,领悟其规律性,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同中求异同中求异就是通过分析、解剖、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个性特征的方法。
它培养的是求异思维,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寻求差异,认识文章或人物的个性,以便掌握“变法”。
通过求异比较可以探求事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个性。
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比较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思维,一是求异思维,两翼协同扇动,才能飞得高远。
所以,在比较阅读中求同和求异这两种思维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二、比较阅读的优势客观地讲,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比较阅读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
教学中,不少教师会采用比较词语或句子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据我们的了解,小学语文界对比较阅读还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一)自身优势1.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在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比较阅读对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灵活性和变通性、新颖性和独创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都极具优势,尤其值得大力提倡。
比较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接触性阅读,它是一种透视现象的思考性阅读,在比较阅读活动中,无论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学生对阅读材料必须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认识过程,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
比较阅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比较阅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形式,或是作家、风格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范围极为广阔,凡教材所涉及内容均在可比之列。
从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方法、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文章风格等,均可进行比较。
比较阅读的过程,是从一篇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多篇课文,从文本内部的阅读拓展到文本外部,学生的学习从较被动转化为较主动,认知从较单一、浅显提升为较系统、深刻的过程。
我们在运用比较阅读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也逐步树立“比较”的意识,逐步学会比较的方法、技巧,能自己进行比较阅读,独立分析、得出结论,形成“比较”的能力。
这样,不仅课堂上师生间可良性互动、教学相长,更重要的,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异中求同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同中求异指通过分析、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的个性特征。
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比较阅读,让我们的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见解更独特。
比较阅读的价值,不仅在于比较这一方法本身的价值,它的价值还在于: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
拓展课堂容量,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向课外,从一篇文章引向一本书,加大阅读量。
恰当地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长期坚持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能发展学生的阅读、评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比较、思考能力,这也将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比阅读答题方法
对比阅读答题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对象,找出差异。
对比阅读题型的常见形式是给出两段或两篇不同的文章,要求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阅读对象,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包括主题的差异、题材的差异、语言风格的差异等。
二、关注细节,对比分析。
对比阅读文章时,要关注细节,对比分析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等。
通过对比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整体把握,注意整体比较。
对比阅读不仅仅是关注个别词句的差异,还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注意不同文章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在比较时,可以从主题、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四、明确重点,分清主次。
在对比阅读时,要明确重点,分清主次。
一般来说,对比阅读的重点是文章的差异之处,但也不要忽视文章中一些重要的内容,如关键词、主题句等。
五、关注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对比阅读不仅要关注文章的差异,还要注意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立场和态度。
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倾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和答题。
六、适当总结归纳。
在对比阅读结束后,可以适当地对文章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七、注意题目要求,按要求答题。
在对比阅读中,往往会给出一些题目要求,如找出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某个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等。
在答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按照要求答题,不要答非所问。
总的来说,对比阅读需要细心和耐心,通过以上的答题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和答题。
当然,这些方法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答题水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您可以咨询语文老师获取更多的阅读答题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法思考和实践
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法的思考和实践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比较阅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以求同中见异、异中见同的一种阅读方法。
与一般单篇的阅读比较,比较阅读尤有得天独厚的种种优势。
诸如: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强化精细的观察认知能力,特别是要见微知著,敏锐地抓住彼此的区别或差异,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别和鉴赏能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比较的内容非常广泛,我认为比较阅读法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能有效地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一、相近内容比较阅读作适度拓展这种拓展在教学中运用得最常见。
当某篇课文的内容与课外某篇文章的内容相近时,联结拓展是顺其自然的。
相类似的情节,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天天在课业的包围之中,无暇涉猎更多作品,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高语文素养。
而作为教师完全有可能对经典文章进行示范解读,甚至提供相关文章素材,帮助学生从课堂中拓展延伸开来,让他们学着从课内向课外,课堂向生活,语文向人文的拓展比较。
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就找来了席慕蓉的《乡愁》一起学习、比较。
余光中的《乡愁》意境宏阔深邃。
一般的诗人在吟唱怀乡诗时,容易惯性地选择“小桥、老屋、母亲白发、老父皱纹”这类意象,通病是形同、意旧、境小。
而余先生却有意避开这些,独具诗眼地选择能覆盖整个中国的意象,营造出宏阔深邃而感人的诗美意境。
席慕容的《乡愁》则运用新奇的比喻显示了诗人超凡的想像力,表现了女诗人所特有的细腻。
这样在延伸拓展、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诗歌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二、相对内容比较阅读作适度拓展文学在反映时事和抒发感情时,可以从正面去表达,也可以从反面去表达。
《种树郭橐驼传》《病梅馆记》比较阅读异与同
《种树郭橐驼传》《病梅馆记》比较阅读异与同摘要:《种树郭橐驼传》和《病梅馆记》多年来一直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本文从群文阅读理念出发,尝试从写作对象、隐喻策略、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态度四个方面对《种树郭橐驼传》和《病梅馆记》两文进行比较阅读,以便更高效深入地理解文本。
关键词:《种树郭橐驼传》;《病梅馆记》一、写作对象异中有同。
《病梅馆记》又名《疗梅说》,全文330字,着笔对象为梅。
把梅作为写作对象并不是《病梅馆记》的首创。
中国古代文人把自己所欣赏的香花香草逐步上升为一种文化意象,如梅、兰、竹、菊被称作花中四君子,对应着四种美好高洁的品质:傲、幽、坚、淡,其中将爱梅推向极致的是自称“梅妻鹤子”的林逋。
《病梅馆记》的作者龚自珍对梅花也是偏爱有加的。
他曾经在徽州府帮父亲修府志时,亲手种植了30本梅花;母亲去世时,也在墓上植梅50本。
《己亥杂诗》中他写道:“海西别墅吾息壤,羽琌三重拾级上。
明年俯看千树梅,飘摇亦是天际想。
”可以想象,平日里他呼朋携友,赏梅咏梅。
《种树郭橐驼传》全文471个字,作为传记文,他的写作对象是人。
传记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在本文中都有体现。
柳宗元传记文学有其本身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对封建社会的底层人物特别关注,郭橐驼擅长种树,以种树为职业,“不知始何名”,因为“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所以得名郭橐驼。
郭橐驼也是柳宗元笔下的一个普通小人物。
两篇文章的写作对象虽然着笔点不同,一为梅,一为人,但在形象上他们却是遥相呼应的。
比如《病梅馆记》中的“病梅”到《种树郭橐驼传》中就成了“他植者”种的树,《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到《病梅馆记》中就是疗梅之“予”。
除此之外,两文并不是为梅为人而写,梅与人只是两文作者真实写作意图的媒介。
二、隐喻策略同中有异。
就艺术特色而言,两文都寓意深刻,或托物言志,或因事明理。
两文都融叙事抒情说理于一体,婉而多讽,善用对比等艺术手法。
在文章构思上值得一提的是两文的隐喻策略。
对比阅读中的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因此,对比求同是在对比 思维过程中不断去除表象,发 现本质,探索共同规律的过程, 从而强化了文本的语用价值。
2.对比求异 对比求异,这类对比从多 方面分析、比较文本,发现其独 特性或优越性,这类对比阅读 对学生发现文本的独特魅力有 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对比就没 有鉴别。有了对比,能够使差异 更加了然,特色更加鲜明,优劣 更加凸显。 如《钓 鱼 的 启 示》和《通 往 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两篇课文, 同在一个单元,同是启示类的 文章,所不同的是,前者是通过 叙述一件事情引出一个道理, 后者是先陈述一个道理再叙述 事情加以佐证。而本单元的习 作恰好围绕着“生活中的启示” 这一主题展开,训练学生通过 一件事写一种启示。因此教师 在教学时,如果能不局限于一
. All R统i一 gh的t。 s 在R一 es些e特 rv定ed对.比阅读
情境中,需要求同思维与求异 思维的综合运用。
一篇文章内部往往蕴含着 某些对立统一的内在联系,如 果教师善于挖掘文本的独特构 成,并善于将其作为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加以对比阅读,便能 为学生增添一双独特的慧眼, 让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深刻内涵 渐渐浮出水面。在执教《凡卡》 一课时,一位教师一开始就教 给学生对比阅读的方法,引导 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悟书信内 容和回忆内容。第一次读,重在 求异,通过对比阅读课文第 3耀 15 自然段,自主发现凡卡前后 生活的不同。乡下的凡卡是快 乐的、自由的;学徒生活中的凡 卡是可怜的、孤独的、受尽磨难 的。悲惨的命运激发了学生深 切的同情。然而教师的引导没 有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启发 其思维转向深入。凡卡的乡下 生活真的快乐吗?第二次读,旨
2017.11 / 教 研
ji倩oy倩n / 教法例谈 / 45
篇课文繁复的解读分析,而是 着眼于整个单元的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将两篇课文进行对比 阅读,在对比思辨中不断理清 两篇课文谋篇布局的不同特点 及各自在行文上的优势,就能 在比较中不断强化、习得多种 方法,完成本单元的习作也就 水到渠成了。
初高中衔接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与提分特练
2023年初高中衔接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与提分特练考点:1.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与陈军《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论》——论证特色的不同2.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相同点: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3.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与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4.端木蕻良《风陵渡》与萧红《黄河》——题材相近与情感基调不同【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论证特色的不同2.题材相近与情感基调不同3.相同点: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考点示例】一、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与陈军《中国古典戏曲的美育目的论》——论证特色的不同【考点解读】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信息正误3.最能体现古典戏曲美育观的戏曲论述4.论证特色的不同5.谈谈你的看法——“戏曲进校园”专题活动二、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相同点: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考点解读】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考题对接】一、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与杨乃乔《(红楼梦)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1.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B.C.D.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
比较阅读析意象,求同存异得真知——以《荷塘月色》与《荷花淀》中的莲意象为例
比较阅读析意象,求同存异得真知——以《荷塘月色》与《荷花淀》中的莲意象为例任海燕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形象分析方法。
通过比较阅读,在异同中求异,思考产生差异的主客观原因,在差异中求同,总结不同表象下的共同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分析综合能力。
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同一个作家笔下的不同形象,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笔下的相同形象。
可以是全方位的比较,也可以选择单点,只从某个角度。
例如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阅读与写作》(人教版)的第一册出现了《荷塘月色》,第二册出现了《荷花淀》,在讲解《荷花淀》时,笔者便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式,将两篇文章中描写荷花的句子进行了比较。
《荷塘月色》中描绘荷花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花淀》中描写荷花的句子: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笔者将这两段话并举,提出了以下几个思考题:1.这两个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句子,分别描写了荷叶和荷花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异同。
2.根据文本内容,分析两种文本中莲花意象不同的原因。
3.选择适当的方式阅读这两段文字,要求阅读能体现荷叶和荷花的特点。
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之处。
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异同,培养学生识别和感受词语的能力。
这两段文字的同在于:都写出了莲叶的浓密茂盛,写出了荷花的亭亭玉立,表现了花叶相映之美。
这两段文字的异在于:《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如工笔画,细微而具体,体现出一种幽静清雅之美。
《荷花淀》中的荷花,如写意画,展现的是其大致的轮廓,呈现的是一种刚健强劲之美。
通过比较,学生既能感受到莲的自然特性之美,明了在自然特性的影响下,意象内涵的稳定性,又能体会到带着作家主观感受之后,莲的独特个性之美,感受到在主观情志影响下,意象内涵的灵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
作者:张子会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摘要:《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这三篇小说都入木三分地揭露和针砭了生活中的荒谬与丑陋,显示了讽刺的力量。
都是通过一些社会的小人物来描写这个社会的一些弊端。
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的病态。
这三篇讽刺小说来自古今中外,无论从作品的内容还是形式上看,它们均有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而且同中显异。
关键词:《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异同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乌申斯基语)比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读书方法。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的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其中《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三篇课文,文质兼美,主题深刻,思想性、艺术性强。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亦或是对其他读者,这三篇都是阅读学习的经典范文。
在《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先生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一生的描写,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制度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更着重表现了当时一般群众的麻木冷漠,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通过刻画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情形,和他周围各色人物趋炎附势的嘴脸,也尖锐地讽刺了用功名利禄扭曲读书人心灵的科举制度,进一步批判了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
《变色龙》则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
文中刻画了一个为俄国沙皇政府豢养了狡诈多变、见风使舵的奴才形象——奥楚蔑洛夫,揭露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统治。
在教读、赏析《范进中举》《孔乙己》与《变色龙》这三篇文章的过程中,发现三者有诸多相同与相异之处,现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思想内容、人物性格、主题性质
(一)都是通过一个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进而揭示作品主题,但是组织材料各异。
《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与酒客等人发生的故事,分片段式组材,可以依次概括为:酒客笑孔乙己偷东西,酒客笑孔乙己没有“进学”,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吃,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和孔乙己最后到酒店喝酒。
《范进中举》是围绕范进中举前后,写他的家境,胡屠户,邻居的态度大转弯,张乡绅主动上门拉关系等等。
《变色龙》更是这样,整个故事就是由奥楚蔑洛夫来判定狗的主人的四次“变色”这一件事来跌宕起伏的。
(二)三篇小说都写了“众人”的笑,反映出他们的麻木。
但他们笑的出发点各不相同。
《孔乙己》中酒客对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的笑是嘲笑,尤其是短衣帮。
他们不知道自己某种程度上与孔乙己“同是天涯沦落人”,又“相煎何太急”呢?因此他们的笑是麻木的、冷酷的。
《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用打骂方式为范进治疯病和他为讨好女婿夸赞女儿有福时,众人都
笑了。
他们的笑也是麻木的。
因为虽然这些人没有像范进一样为科举考试耗尽青春,但是他们的生活状况比起范进来又能好到哪去呢?还不同样是那个社会的受害者吗?因此他们是不觉悟的。
《变色龙》在结尾处,当那只惹祸的狗被将军家的厨师叫走时,围观的人群就对着受害者赫留金哈哈大笑。
这种笑明显是取笑,虽然赫留金先前的做法有些无理取闹,或者可以说是强词夺理,但他毕竟是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受害者,与笑他的那些人应该是同一阶层的人物。
选择这样的取笑对象,可以看出围观群众的麻木愚昧。
(三)三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可恨的,然而他们同时又都是各自所处社会的受害者,当然可恨的角度不同。
孔乙己,鲁迅先生对他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可见他有值得人们同情的一面。
而范进的可恨呢?先是因为他在科举制度下为了考取功名,连他老娘是死是活都不放在心上,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更可恨的是他中举后立即就与张乡绅勾搭一处。
真不知他将来会如何对待他的乡邻,这位曾经的受害者是不是也应学会害人了呢?再说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的工具,自有他的可恨之处。
(四)重要的配角表现,使作品主题更深刻。
这三篇小说除了主角(主人公)外,都各有一个重要的配角,不同的是他们有到场的,有没到场的;有参与故事情节的,也有光用名气影响的。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是小说侧面交代的,他虽然没有到故事的现场,其角色却不可忽视。
这个沿着科举阶梯爬上去的人竟然任意毒打孔乙己。
这个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
深化了作品主题。
张乡绅这位《范进中举》里的重要配角,在范进中举前不见这个人的踪影,可是中举后马上亲自来到范家,与范进“平磕头”,主动攀谈,又是送钱又是给房,大显了统治阶级官官相护的一面。
通过这段情节,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评价范进中举一事:对于他本人是件幸福的事,因为他终于“爬上去了”,对于统治阶级也应该是件好事,因为他们的队伍又增添了新鲜血液。
当然对于那些穷苦百姓就是祸事啦!如此深化主题。
《变色龙》里面也有个未到现场的人物,他就是奥楚蔑洛夫所惧怕的席加洛夫将军,因为他是将军,所以狗都跟着沾光,无需多说,突显了社会的黑暗。
(五)故事结局后都让读者有言已尽,而意仍在的感觉,深思后令人堪忧。
《孔乙己》的结局,伙计根据孔乙己初冬时用手走出咸亨酒店,推想他大约的确是死了。
《范进中举》虽然是篇节选文,但是依据所选内容的结局看,范进送走了张乡绅,就于称胡屠户——他老丈人为老爹的一番对话。
他俨然已将自己纳入到上层社会的行列了,以后定不会有百姓好果子吃了。
《变色龙》也是节选的,其结尾说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径自走了”,可想他一定又到别的地方欺压百姓去了。
二、语言运用及写作技法
(一)关于小说的主人公,作家们都恰当地运用了人物描写方法,生动了人物形象。
但描写的侧重各有不同。
孔乙己主要为我们“秀”的是他那件与其身份不相符的长衫,奥楚蔑洛夫展示的是象征其身份的军大衣,至于范进虽没有表现他特点的服装,但他有喜极而狂的动作。
三个人都是“身怀绝技”。
(二)从写作的人称上看,三个作品大体上都是用的第三称。
而相异之处是《孔乙己》中,鲁迅巧用了个小伙计“我”来做为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
《范进中举》和《变色龙》都是以各自主人公活动叙述的。
(三)环境描写是小说必备的,这三篇更不例外,而且都侧重于对社会环境的展示。
《孔乙己》安排的环境是咸亨酒店及众酒客;《范进中举》交代的是范进家里,街上及邻人;《变色龙》写的是木柴厂门口及看热闹的人群。
不同的是《孔乙己》中有一句自然环境描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将近初冬。
”暗示了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结局,另两篇没有自然环境描写。
(四)三篇小说所写的时代虽然离今天都比较久远了,但是都仍有其现实意义。
孔乙己告诉人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从范进身上可以得知读书应为民的道理,奥楚蔑洛夫的“变色”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总不乏其化身,给人以警示。
三、结语
总之,比较阅读是在语文教学中被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益处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比较作品的印象,而且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调动思维,主动探知作品蕴含的丰富内容。
本人通过对这三篇小说教学后的反思,深切体会到比较阅读之法确实值得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