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2016)

20XX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20XX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阅读12C.柳暗花明又一村 D.只缘身在此山中3.为右边的画配上诗句,最合适的是()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4C.生命科学调查又有新发现 D.治理生物入侵已刻不容缓5C.人生寂寞的惆怅 D.青春躁动的烦恼6竹枝图78C .时尚达人苏东坡 D .生活能人苏东坡 ▲9A .绿杨阴里白沙堤 B .坐看牵牛织女星 C .道是无晴却有晴 D .山色空蒙雨亦奇 10.诗中“西子”指的是( )A .杨玉环B .西施C .王昭君D .貂蝉 ▲11A .春联的文字工整精妙 B .春联表达了美好的愿望 C .春联里都嵌有生肖名 D .春联体现了民俗风情 12.上图中的春联,上联是“笑盈盈辞旧岁”( )A .乐融融除夕夜B .喜滋滋迎新春C .乐融融人团圆D .喜滋滋福运到 ▲ 13A .马大虎 B .大马虎 C .马大哈 D .大马哈 14.下列不符合上文所述构词方式的词语是( )A .麻辣烫B .高大上C .短平快D .老娘舅▲ 15A .古井 B .井水 C .水眼 D .井底 16.上文叙述的主要内容是( )A .古井有用之不竭的特点B .对故乡旱灾的深刻记忆C .古井是故乡的生命之源D .古井神奇的来历和变迁 ▲17A .因为……所以…… B .既……又…… C .或……或…… D .尽管……但……18.根据文意,文中第③段省略的内容是关于( )A .家族史B .民族魂C .营养液D .文化观 19.上文的中心论点是( )A .好家风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B.好家风是民族兴衰存亡的根本C .好家风是牢固定力操守的基石D .好家风是修身齐家治国的良方 ▲20.联系上下文,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诗句是()A.烟波江上使人愁 B.独怆然而涕下C.为赋新词强说愁 D.尚思为国戍轮台21入内的内容正确的是()A.新群体 B.音乐 C.时尚 D.摄影二、篇章阅读(每小题3分,共30分)▲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第22-24题。
上海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 附参考答案

2016年普通髙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上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1.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
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到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2016年普通髙等学校招生考试上海语文(含答案)

2016年普通髙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
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到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病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哈,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
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以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
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的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2016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答案解析一1.【答案】示例:将自己的经历融人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解析】由画线词语的上文“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一句,即莎士比亚把自己的经历和哈姆雷特的形象融为一体了,以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考点】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2.【答案】B【解析】B.“无意义的功夫”和作者的观点不符,从下文第④段开头可知,作者认为“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并不是“无意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3.【答案】示例:“法官”式的文学批评预存标准评判作品美丑,用反省的理解,冷静而不杂个人情感。
【解析】主要考查第⑨段的内容,文章在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和印象派文学批评态度的不同时,其实就说明了“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即“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能力4.【答案】C【解析】“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错,第⑨段侧重分析“法官”式的文学批评与印象派的文学批评的区别,第⑩段侧重分析自己的观点态度。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5.【答案】B【解析】A“不都是学者”错,原文第①段是“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C.“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错,原文第⑥段中“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该项“考据”与“文学批评”互换了位置:D.原文第⑦段中,举例说明的是“麦可白"不能做悲剧的主角,并不是说(麦可白)不是悲剧,偷換了概念。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意思的能力6.【答案】示例: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
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不是纯粹个人的。
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一、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1.默写(1)蜂蝶纷纷过墙去,。
(《雨晴》)(2),若出其里。
(《观沧海》)(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5),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1)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3)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②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③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
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
”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学习水平检查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阶段考试卷2016。
9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4分)文房展前言蒋远桥①到博物馆,我们会看到各式各样的以艺术门类为基本单位的展馆,如陶瓷管、铜器管、雕塑馆、玉器馆等,各个展馆内则陈列着许多单个的“典型器物”,这些器物当然远比照片影像更为真实,但我觉得,这些按门类、按年代或者按质地、按用途陈列的“实物",还并非“真实”:无数从古代生活中移出然后转入博物馆的瓷器、铜器、雕塑、玉器,都被剥夺了原来所处环境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博物馆里,它们仅用来增加我们专门艺术门类的某些知识.而那些被忽略的原始环境,也应该是甚至更应该是作为器物“真实”的一部分.②为了理解的连贯,我们可以先从影像说起。
③从柏拉图时代开始,仿佛这一概念就已经在哲学、艺术、文学各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着机械复制的繁荣,尤其是电子世界的产生,人类现今更无可救赎地停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身边的影像越来越繁多,影像的内容越来越齐备,生活、研究、批判越来越受到影像的帮助的同时离不开影像。
④人们十分愿意相信照片即真实.但是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即能知道,即使从未被制作的影像如照片,也远非真实.一位摄影师在拍摄任何一副作品时,往往要同时或者严格地说是连续拍摄数十张,然后从中选择出自认为满意的一副,比如这张照片具有令摄影者满意的表情、光线、角度、结构,而未表现或者未恰当地表现这些东西的照片即被认为是“非真”的。
⑤比如,当我进入敦煌第130窟,通高26米的弥勒佛高耸在眼前,在佛像前面感觉到的只有无能为力和相形之下的渺小:佛低垂双目,似乎在看着我,使我觉得自己似乎将要失去固有的信仰。
而面对照片时,我们可以冷静地发掘、细致地思考,一些直面26米大佛本身时无法进行的思考或感受,都变得轻松自然.大佛照片取消了大佛的高度带给参观者的压力、震撼。
⑥基本上每个敦煌石窟都是建筑、绘画、雕塑、书法共同配置的综合体,它还具有礼仪、宗教意义,若非电灯的发明,在数百年前的采光条件下,壁画尤其是顶上的藻井图案基本无法让人看见。
2016年上海市一般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附答案

2016年上海市一般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本试卷总分值120分,考试时刻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9分)①汉代艺术还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
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
这也似乎“笨拙”。
但是,它却给予人们以后代空灵□□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饱满朴实的意境。
相较于后代文人们喜爱的空灵的美,它更令人感到饱满和实在。
与后代的巧、细、轻相较,它确乎显得额外的拙、粗、重。
但是,它不富丽却单纯,它无细部而洗练。
②汉代艺术由于不以自足为目的,就反而显得开放而不封锁。
它由于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
但它又全然不同于后世文人浪漫艺术的“写意”。
它是因为气势与古拙的结合,充满了整体性的运动、力量感而具有浪漫风貌的,并非同于后世艺术中个人情感的浪漫抒发。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为以下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2分)(1)笨拙()ō ó ō ó(2)粗犷()àng ǎng áng àng2.填入第①段“□□”处适当的词语是()。
(2分)A.精致B.精深C.精准D.周密3.分析第①段中“几乎”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2分)4.归纳第②段的要紧内容。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
(12分)①人类除现实生活的世界外还能通过自己的制造物熟悉世界。
人所制造的通信中介不仅有语言和书本,还有艺术和数学等,各自组成不同的世界。
语言和书本的形态也不止一种,因此能够说一个人可能生活在几个世界中,确切些说是在他所熟悉到的几个世界中,固然这几个世界都出于一个世界,但又和那原始的世界不同。
一个小小孩和一个天文学家同时看的天是一个,但两人所熟悉的天彼此大不相同。
小小孩只见到一个天,天文学家见到了两个天:一个天和小小孩所见的一样,另一个天不一样。
讲一起的天的语言彼此才能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