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农村法治文化的培育
农村法治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农村法治建设问题原因分析在我国,“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央先后17次发布了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号文件,而在2016年的一号文件中,不仅仅将“三农”问题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而且专门提出了“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并为农村法治建设指明方向。
我国要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农村法治建设是关键,农村的法治状况决定我国的法治水平。
一、农村法治建设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也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自从大学生来农村当村官以来,大学生村官们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活力、新的动力,农村面貌发生了变化,农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农村干部解决村民纠纷的方法更加科学理性了,农村重大事务的决策更加民主了,农村基层的民主法治建设进展顺利。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入,广大农民的思想不断解放,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参与民主活动的村民就越来越少了;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农村土地流转、拆村建镇等问题,在解决新问题中各种新矛盾不断涌现,新矛盾、新问题的出现制约了农村基层法治建设的进程,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农民民主法治意识不强,依法维权未常态化等。
二、农村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中的各种矛盾不断涌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涉农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法制进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先后颁布和修订了大量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的法律法规,先后制订、修订和完善了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推广法》等,特别是关于农业生产及农业建设的法律,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为中心的关于耕地、水利、种子、农药等配套法律法规比较完善。
新时期农村法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期农村法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必须加快建设步伐,推进法治化进程。
文章分析新时期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探讨农村法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法治建设;现状;措施农村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工程。
依法治国方略已提出十五年,但我国农村法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推进法治进程。
一、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部分农民法律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民主法制意识欠缺,法治观念淡薄。
有的人在自身合法权利被侵害时,不能正确反映诉求,不懂得运用法律维权,要么畏于权势,忍气吞声;要么置法律而不顾,“以暴制暴”,导致违法犯罪;有的无视法律,排斥法律权威,崇尚“无讼有德”、“权大于法”,喜欢采取偏激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农村法制不够完善截至2011年2月底,我国已制定法律共239件、行政法规70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但部分法律质量不高,效果不佳。
法律体系不健全,没有及时进行立、改、废活动,造成一些法律、法规的内容相互抵触,影响法律的整体和谐,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如按照简易程序罚款,1996年《行政处罚法》规定数额为50元,而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为200元。
在法律之间,基本法和单行法之间,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之间,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还没有完全配套,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出现了“断层”和“缺项”,如涉农立法严重滞后,质量不高、层次较低,《农业法》配套法律法规跟不上。
(三)封建社会人治思想尚未根除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官从政法、民从私约”传统习惯。
受此影响,一些基层干部漠视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错误认为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工作就越来越难做,或者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部分领导“重经济建设、轻法治建设”,没有摆正二者的辩证关系,认为经济建设是硬指标,是大事,法治建设工作是软任务,可有可无,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弘扬法治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弘扬法治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弘扬法治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弘扬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时期推进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
弘扬法治精神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正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新亮点。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强法治晋城建设,要注重法治深层次的内在建设,为民主文明、和谐晋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公民法治氛围。
一、“弘扬法治精神”是新时期推进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法治即依法治理,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治国理论、原则、制度与方法。
法治原则强调法律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体现公民的真实意愿,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
法治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在通向文明进步的过程中经过探索而形成的治理国家最为有效、最为合理和最为完善的理想方式与手段。
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这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明确的方向。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法治精神的培育则需要通过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即从法治城市、法治乡村、法治社会、法制宣传教育、法治队伍建设、法治文化氛围营造、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等多方面人手,全面提升公民法治理念。
这样一种战略性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法制部门的切实建设与成功引导。
二、努力创造良好的公民法治情怀晋城是山西省开展依法治市工作较早的城市之一,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晋城的法治文化得到了繁荣与发展。
晋城法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各项环节、各种元素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法治工作的开展以及法治文化的建设都取得了有效的进展和可喜的成绩。
晋城市坚持把法治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坚持法治的引领导向,将法治全面融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活动,使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等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干部和群众头脑当中,并自觉用以指导法治建设实践;强化全民普法教育和“法律六进”活动,培养公民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注重依法治理的推进,切实强化民主政治、公正司法、依法行政等各项工作,着力在全社会构建以公平正义为主体的法治价值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艺术团演出以及网络等阵地,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广泛传播法律知识、法治理念和法律文化,大力倡导全体公民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努力把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使法治意识融人每一个公民的内心,成为每个公民文化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意识和追求;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法治广场、法治公园、法治街区等法治文化示范点,通过努力,全市初步形成了“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浓厚氛围。
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我们党的重要任务之一。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发展,提高全社会的法治素质。
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含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指建立在社会主义法治基础上,以法律为核心,以法治思想和法治精神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法治文化理念、法治知识、法治人才、法治教育、法治宣传等方面。
其中,法治文化理念是核心,也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只有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理念,才能够为全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推进,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法律教育,理解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意义,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进而提高全社会的法治素质。
2.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法律权威。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现了国家法律的权威性,提高了国家的法律执行力。
同时,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也将有利于保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3.有利于积极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法治国家建设需要有良好的法治文化支撑。
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推进,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向法治国家迈进,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法制建设。
三、如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强化法制观念,构建法治意识形态体系。
提高全社会人民的法律素养,需要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工作,强化法制观念,建立健全的法治政策、法治制度和法治宣传机制,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法律自觉性和法制意识。
2.完善法治教育体系,培训法律人才。
建立全面的法治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教育阶段逐步开展法律方面的课程,提高各个层次人才的法律素养,培养大批合格的法治人才。
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
( 一) 内涵
关 怀 人 类 的权 益 。 2 . 法治的形式价值 。我国 国内 的法学学者认为法治 的形
法治源 于人类 的一种 政治理想和追求 , 其概念最早 由古 希 腊政治思 想家亚里 士多德提 出 : “ 法治应 当优先于 一人之 治” 。《 牛津 法律 大辞典》 对“ 法治” 的解 释是 : “ 意指所有 的权 威机构 、 立法 、 行政 、 司法及其他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 然 而正 如 西 方 学 者 所 说 : 法治是“ 一 个 无 比重 要 的 、 但 未 被 定 义 的、 也不是 随便就能定义的概念” 。因为法治的定义具有较 强 的 时 代 性 ,不 同 时 期 的 人 们 对 法 治 有 着 不 同 的定 义 和 理 解。 但 在法治 的文化基础 、 价值 取向等 问题上 , 法 学 界 还 是 达成 了一些基本共识。在我 国 , 法治文化的涵义 , 大 多分广义 和狭义两个方 面进行 阐释。狭义上是指“ 融 注在人们心底和 行 为方式 中的法 治意识 、 法治原则 、 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 , 是 一个法治 国度 的法 律制度 、 法律组 织 、 法 律设施所 具有 的 文化 内涵 ,是 人们在 日常生活 、工作 中涉及法 治 的行 为方 式 。” 不难看出 , 其 只 是一 般 意 义 上 的文 化 界 定 , 更倾 向 于 精 神方 面的解 释。而广义 上则除 了包 括狭义 法治文化 的 内涵 外, 还包含着 内在法治文化 的外在 载体 , 即法律制度 、 法律设 施、 法 律行 为 等 方 面 。因 此 , 要 全 面 地 定 义 法 治 文 化 的 内涵 , 应 该 要 从 狭 义 和 广 义两 个方 面进 行 界 定 和 区分 。
【 关键 词 】法 治文 化 ; 法 制 宣传 ; 关 系; 创 新
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以下是一些关于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建议:
1.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可以通过农村广播、宣传栏、标语、海报等形式,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让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和了解法律。
2.开展法律知识培训:组织专业法律人员或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培训和咨询活动,解答农民关心的法律问题,提高农民的法律素养。
3.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宣传:以身边的实际案例为素材,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农民宣传法律的作用和意义,让农民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实际应用。
4.举办法律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文艺演出、法律故事征集等活动,调动农民参与的积
极性,增强农民对法律的认知和尊重。
5.建立法律服务站点:在农村建立法律服务站点,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让农民在需要法律帮助时能够及时得到支持。
6.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在农村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从源头上预防农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7.发挥村干部和法律明白人的作用:加强对村干部和法律明白人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服务能力,使他们成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农村法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法治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法治建设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也需要进行新农村建设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建设一个法治社会的目标也逐渐被提上议程,农村法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二、意义农村法治建设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提高农民权益保障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解决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乱象和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法律法规建设为了实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并不齐全,需要对现有法律进行优化和增补,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农村基层法治建设农村基层法治建设是保障农村法治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在农村地区,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培育和巩固农村法治文化,提高农民的法律素养是农村基层法治建设的关键。
五、农村司法保障为了保障农村法治建设落地生根,需要加强农村司法保障力度。
这包括加大农村法律援助力度,提升农村司法机构的工作水平,并建立健全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确保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六、农村法治教育加强农村法治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农村学校、农民培训机构等应当加强法治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使农民成为法治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七、农村法治建设的挑战农村法治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状况差异较大,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等。
因此,在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这些挑战,寻找适合农村地区特点的解决方案。
八、外部支持与合作推进农村法治建设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农村居民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法治建设的支持力度,社会组织应加强与政府合作,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服务,农村居民也应积极参与和支持法治建设的进程。
九、农村法治建设的成效农村法治建设的成效不仅可以体现在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上,还可以体现在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上。
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成效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
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年是实施六五普法工作的第**年。
同年,**月**日,党的十八届**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同样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经过二十多年来法制宣传教育,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逐步增强,有力推动农村的和谐和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随着形势发展,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下,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新一轮的困难和挑战。
如何深入贯彻十八届**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应引起法制宣传部门高度重视,积极主动研究对策。
一、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还留有“死角”。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开始自主创业,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加之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数量增加,农村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给集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目前,有些镇、村对于法制宣传仅限于镇、村普法宣传栏宣传,而村民自觉学习法律知识较少,单一宣传教育形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普法宣传的形式和要求。
部分镇、村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抓工作落实力度不够,法制宣传浮于表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农民群众本身受法制教育面窄、效果差,导致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死角”较多.(二)普法队伍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而农村法制宣传的主力军是广大镇、村干部。
目前,部分村干部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素养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法制教育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农村干部在工作中仍存在重产业发展,轻法制教育现象,对组织群众,宣传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法律法规,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法治文化培育
( 泽学 院 , 菏 山东菏 泽 24 1 ) 70 5 [ 摘 要] 法治文化 是 以权 利 为根 本 目的 , 以法律 至上 为根本表 征 , 自由 、 以 平等 、 民主、 限权
等 为现 实要 求的进 步文化形 态 。培 育 法治文化在 和谐新 农村建设 中具有 重要意 义。新 农村 法治 文化的培 育需要借 鉴 国外优 秀法 文化 成 果 , 需要传 承 、 展 中国优 秀传统 文化 , 需要 政府 在 也 发 还
公平 正义 、 信友爱 、 诚 充满 活力 、 安定有 序 、 与 自然 人 和谐 相处 ” 为基本要 素 的新 农村 ,民主法治 ” 和谐 “ 是
新农 村 的首 要特征 。法 治是 和谐新农 村建设 的 内在 需求 ,在构 建社会 主义 和谐新农 村 中具有 至关重要 的意义 : 只有在 一个 崇 信 民主 、 奉行 法 治 的社会 , 构
会 能否 实现法 治 ,先 决条 件之 一是这 个社 会是 否 有 以文化 的力 量确保 权 力 的公 正 与规 范 : 方面 , 一 内化 于权力 行使 者思 想 意识和 行 为 中的法治 文化 基本精
神 可 以使 权力 运 行具 有 一 种 “ 德上 的 自觉 ”使 权 道 ,
崇 法 、尚法 的心理 ,是否形 成 了对 宪法 和法律 的信 仰。 亚里士 多德认 为 :法 治应包 含两重 意义 : “ 已成 立
建 和谐 社会 的其他要 素 才能够 得到真 正 的实现 。和 谐社 会 的其 他要素 特征 都包含 着对法 治 的需 求 和依
赖, 人与社会 、 与 自然 的许 多问题最 终都 归结 于法 人 治 问题 , 需要 通过法 治来解决 。 因而必须 依靠法 治来
决 于能否在农 村形成 尚法 的理念 和精神 。所 以本文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论文范文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论文范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重大目标。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法治建设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法治建设论文篇1:《培育法治精神推进法治建设》【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确立和巩固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层面的建设却相对薄弱,特别是公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尚未普遍树立起来。
对此,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重视和强化对公民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育,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想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持和内在驱动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跌宕起伏,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的探索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念智慧,逐渐形成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伟大成就,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更多的群众更加主动、自觉和积极地参与法治建设,必须使最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理解现代法治,尊重法治和信仰法治。
一、法律的概念依法治国的“法”是什么?法律是如何产生的?法律代表正义、理性,还是代表强权?科学地认识法律,才能从观念上重视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
这是马克思主义法的学说的基本理论。
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巨大的作用,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所制定的。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它的使命是建立、保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消灭一切旧制度和旧的社会关系。
其次,社会主义法律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意志,它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制定的。
二、法治与法制的关系法治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法治的出现需要法制的准备,没有法制同样也不会产生法治。
法制既不同于法治,又内含于法治,两者具有逻辑和历史的一贯性。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案例研究(论文7200字)】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案例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研究 (1)一一以重庆市垫江县长龙乡长龙村为例 (1)一、引言 (1)二、相关概述 (2)(-)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2)(二)乡村治理的概念解析 (3)(Ξ)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治理之间的联系 (4)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垫江县长龙乡治理现状分析 (5)(-)垫江县长龙乡概况 (5)(二)垫江县长龙乡治理现状 (5)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垫江县长龙乡治理中出现的问题 (6)(-)产业支撑薄弱 (6)(二)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7)(三)乡村文化特色缺失 (7)五、乡村振兴背景下垫江县长龙乡治理策略 (7)(-)产业发展治髅略 (8)(二)生态环境治理策略 (8)(三)文化蝇振兴策略 (8)六、结论 (9)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乡村发展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发展矛盾及“三农问题”越发凸显,要从根本上解决乡村问题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优化乡村的治理极为重要。
近年来,垫江县乡村治理得到良好发展,但在规划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垫江县长龙乡未能发挥自身优势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研究垫江县长龙乡的乡村治理情况。
本文以垫江县长龙乡为例,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长龙乡乡村治理问题,通过资料了解垫江县长龙乡治理现状,分析长龙乡治理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给出治理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长龙乡;乡村治理一、引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出现了显著的转化,大量农民从农村来到城镇工作,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来到城市为城市的发展保驾护航,导致很多农村产生了空无一人、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或者极度贫困等情况,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乙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是,一是产业的振兴,通过构建现代的美丽乡村产业体系,使产业上围绕现代农业,实现各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生态振兴,以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为指导,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为子孙留下一片干净的蓝天白云;三是文化的振兴,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和家风,挖掘当地本土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四是生活富裕,主要是加强日常衣食住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活公共服务;五是组织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优化乡村组织和管理。
法治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探讨
对于我 国的法 制文化而 言 , 具 体 内涵分 为广义和狭 义两 个方 定 的阻碍 作用 。 面, 从狭 义上 而言 , 法 制文化 存在于 人 民的意识里 , 作 为人们 生活
方 式 的一 部分 出现 , 具 体体现 为个 体对法 制意 识 、 原则 以及法 制
其 次, 中 国 自古 以来 , 人情关 系及其 复杂 , 并且 已经渗透 到 中
◆ 学术 前 沿
{ I ; J 6缸金
2 0 1 3・1 1 ( 中)
法治 文化建设 的方 向和路径探讨
尹金 荣 顾维扬 刁 玉梅
摘 要 随 着我 国现代 化进程 的 不断加快 , 加 强法 治建设 , 建 立健全 完善 的法 治体 系是 国 家稳 定 、 可持 续发展 的保 障。法 治文化 建设是依 法治 国的重要 方 面 , 树 立巩 固法治观 念 , 加快 法治 文化建设 , 有 助 于各 项事 业的顺 利进行 。本 文 围绕法治
障, 要 想实 现法 治文化 建设 的发展 , 实现法 治文化 的实 体价值 以
就要 明确 法治文 化 , 推动 法 治文化 建设 的进 步和 创 法治是 人们对社 会稳定进 步 的一种政 治追 求 , 对于 法治 的概 及 形式价 值 ,
念而 言 , 最 早是 由希 腊政 治思想 家亚 里士多 德提 出的 。 通 过 牛津 新 。
国社会 发展 的方方 面面 。 对 于社会 的发 展和 进步而 言 , 没有 人情
一
对于 法治 文化 的价值 而言 ,首先 要分 析法 治文 化的实 体价
值, 法 治的 实体价值 作为其 内在 价值 最为直 接 的体现 , 更好 的对
法 制文化 做 出了阐释 。 法 治文化 的实体 价值 就是 更好 的调整 、 促
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演进及法治化治理的现实思考
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演进及法治化治理的现实思考作者:孙秀芳邵林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21年第03期摘要:乡村治理贯穿于乡村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的乡村治理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通过类型化的分析和梳理可以发现,我国的乡村治理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并且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相互关联但又截然不同的治理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看,法治化治理是当前乡村治理的应然选择。
由于诸多障碍性因素的影响,推进乡村法治化治理仍存在现实困境,有必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農村法治文化氛围,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的农村法治体系和以党的建设引领法治乡村建设等方式方法加以化解,进而释放应有的治理效能。
关键词:乡村治理;历史演进;法治化治理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1)03-0066-12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乡村治理始终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实现对乡村的有效治理一直是历朝历代统治者孜孜以求并努力探寻的政治目标。
可以说,我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就是一部乡村治理的发展史、变迁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持续深入发展,特别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征程,农村政权组织、财税体制、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正发生巨大变化,由此引发中国农村社会治理的深刻变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讨国家治理的相关重大问题,明确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
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乡村,乡村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和基本单元,是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根基。
乡村治理成效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败。
直面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就必须以农村治理体系改革为根本突破口,主动应对全面依法治国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运用法治理念和方式,推动农村治理向法治化轨道快速迈进。
加强、改进和创新全国村社法治教育研究
【 摘 要 】 文章论述 了加强、改进和创新村社法治教育的重要 意义,在深入
调研 我 国村 社 法治教 育现 状基 础 上 ,查找 、归纳 了面临 的主要 问题 ,提 出 了如何
加 强 与改进 的 对策措 施 ,对 于加 强 、改进 和创 新村 社 法 治教 育 ,对 于提 高村 民法 治理 念和 法 律 素质 ,对 于促 进村 社 人 民调 解服 务 体 系建设 ,对 于建 设 法治 村社 、
( 二 )村 社 平安 建设是 推进 平安 中 国建设 在农 村 的 重要 基 础
平安 中国建设 ,基 础在 农村 。推 进农 村平 安 建设 ,村 社是基 点 ,乡镇是 节点 。村 村社 社都 平安 , 乡镇 才平 安 ,农村 才 平安 ,平 安 中 国才有 深厚 的基 础 。村社 平 安建 设 ,就 是要 认真 解决 群 众反 映 强 烈 的热点 、难点问题 ,清除各种安全隐患 ,提高村 民的安全感 ,促进村社和谐稳定 。村社法治教育
9 8
春 : 北京政法职业学 院安全 防范系主任 ,社 会安全研 究所所长 ,副教 授。
2 0 1 7年第 1 期
北京 政法 职业 学 院学报
总第 9 7期
众 中树立法律的权威 ,使人们充分相信法律 、自觉运用法律 ,形成全社会对法律 的信仰 ,弘扬法治 精神 , 培育法治文化 , 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他强调 , 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 、
创建平安村社、构建和谐村社、建成幸福村社 , 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 实践价值 。
【 关键词 】 加强 改进 创新 村社 法治教 育 研 究
党 的 十八届 四中全会 对 全 面推进 依法 治 国作 出重 大部 署 ,强 调增 强全 民法 治 观念 ,推 进法 治社 会建设。建设法治社会 , 基础在基层 , 重点在农村 , 关键在农村 , 难点在村社。如何立足村社实际, 满 足 村 民对法 律 知识 的渴 求 ,帮 助 村 民提 高法 律 素 质 ,自觉 守 法 用法 ,必须 切 实加 强 、不断 改进 、 大力创新村社法治教育 ,提高村社法治教育工作水平 ,促进法治村社 、平安村社 、和谐村社建设 ,
法治文化和规则意识是法治建设的基石
法治文化和规则意识是法治建设的基石文/王世奇近年来,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规范性文件在数量上相当可观,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的格局。
然而至今仍存在令不行禁不止的现象,观察身边的情况就不难得出结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中国式过马路”、超速超载、假冒伪劣,个别官员甚至公然违法抗法……总之,当前民众最缺乏的是规则意识,即对规则的承认、尊重、信仰;法治文化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是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内在动力,也是全民守法的内在因素。
换言之,法治是整体性的规则运作系统,规则的实际有效性和法治文化的教化与调控是法治的内在生命,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急需培育规则意识和建设法治文化,这是法治大厦的基础。
在发达国家,规则意识和法治文化已经内化为国家文化和国民素质,在此基础上,这些国家得以考虑法治建设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执法和司法的灵活性问题。
纵观西方国家树立规则意识和建设法治文化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启示,如法治文化建设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规则意识是可以培养的,守法成本太高会导致规则意识崩溃,等等。
首先,执法必须回归法治正途,以法治思维和方式寻求对公民行为失范的纠偏。
执法要真正“硬起来”,对违法行为要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
如果守规则的人往往吃亏,不守规则的人反而获利,那么不守规则会逐渐成为多数人的“优先选择”。
打铁必须自身硬。
规则意识缺失的根本原因还是权大于法。
如果规则制定者和执行者都不照章行事,自然就会“上行下效”,民众规则意识的欠缺只是连锁反应。
公权力部门因为手握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执法司法的大权,成为许多捷径的“枢纽”。
所以,应当继续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让公职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处于公众和媒体的视线之内,如此就能斩断潜规则网络之中的“主法治文化112 人民法治线”。
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监督,不仅可以在监督过程中形成自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而且可以使被监督者有所畏忌,从而不敢突破规则任意行事。
建设法治乡村的概念
建设法治乡村的概念法治乡村是指在农村地区建立起健全的法治体系和法治文化,实现农村社会各方面的合理规范和有序发展的发展方向。
法治乡村的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首先,法治乡村建设的核心是建立健全法治体系。
法治体系是指法律、法规、法治机制的有机整合和相互配合,确保法律的权威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在法治乡村建设中,需要完善农村地区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法律援助制度,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司法机关和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保障法律的公正实施。
其次,法治乡村建设要注重培育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指在社会成员中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规、培养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的文化氛围。
在法治乡村建设中,需要加强对农村公民的法治教育,加强农村地区法律宣传和法治道德建设,培养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尊法守法的共识。
同时,要加强法律文化建设,推动农村地区的法律文化传统和法治文化建设,使法律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共同信仰和行为准则。
再次,法治乡村建设要注重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是指通过法治手段和非法治手段,对农村社会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体制机制。
在法治乡村建设中,需要完善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加强村级自治和法治协同,建立健全老百姓自治、政府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
同时,要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互助组织等组织的作用,增强乡村社会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
此外,还要健全农村冲突解决机制,加强纠纷调解和仲裁机构建设,完善农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维护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
此外,法治乡村建设还要注重环境治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在法治乡村建设中,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法治化,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对环境污染行为的高压态势。
农民法律意识浅析5篇
农民法律意识浅析5篇第一篇:农民法律意识浅析农民法律意识浅析农民法律意识浅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法律意识一直是学者们推崇研究的对象。
在当今新形势新国情下,全面分析农民法律意识成因,有效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素养,使我国在法制化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
[关键词]从古至今,农民一直占据着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如何解决好农民农村问题是历朝历代励精图治的根本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正处于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的转型时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重点工作之一。
其中,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农民法律意识成因,并从法律角度提出几点解决途径。
一、造成农民现阶段法律意识的主要原因我国区域政策的差别,造成目前农村发展水平不一致,有的已达到小康,这部分农民的法律意识很强,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应有权利;但有的还生活在传统、保守、落后的小农经济里。
本文所指的主要是后者,也是法律意识亟待提高的对象。
他们中的大多数分不清公安、检察院、法院的具体职责;他们长期受着“避讼”思想的影响,“私了”是他们争议纠纷中最常用的解决方式;他们对礼俗、习惯的重视超过了法律,存在着对法律不信任的心理态度,甚至当提到法律时便认为是履行义务,并无权利可言等等。
综合目前学者的观点后,笔者认为造成这部分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经济层面上——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尽管我国现行的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生产经营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但这也给小农经济的继续生存提供了土壤。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抑制着商品交换,这种简单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阻碍了内在法律需求的产生——缺乏认同法律和要求法律的内在动因。
有学者曾提到,农民面临的简单的经济关系使农民亲近法律还缺少利益的驱动,其所处的利益格局尚不足以刺激他们自发的权利觉醒。
①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看,这种自己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由其导致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必然限制农民正确良好法律意识的最终形成,造成农民法律意识严重匮乏。
每日一题(十九次理论知识学知识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A、社会主义制度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C、党的领导正确答案:C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
A、新时代的改革路B、新时代的小康路C、新时代的长征路正确答案:C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为重点,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A、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B、全体党员C、中央领导干部正确答案:A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坚决维护国家(),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
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
A、主权安全B、国民安全C、政治安全正确答案:C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
A、三十年B、五十年C、四十年正确答案:A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 ),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A、发展质量和速度B、发展质量和效益C、发展速度和效益正确答案:B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A、为中华民族谋复兴B、为中国人民谋幸福C、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确答案:C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三个“牢牢把握”,以下哪项不在其中()A、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个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正确答案:A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十四条坚持,它们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基本方略B、基本理论C、基本路线正确答案:A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
A、根本性的B、划时代的C、决定性的正确答案:A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 )的乡村治理体系。
农村法治教育发言稿
农村法治教育发言稿尊敬的领导、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我演讲的题目是《农村法治教育》。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农村法治教育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农村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法治,是指在法律的约束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制裁。
构建法治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共识,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在农村,农村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农村法治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素养,更能够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农村法治教育能够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农村是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农民法律意识相对较低。
他们普遍缺乏对法律的了解和认知,不懂法律常识,不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开展农村法治教育,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农村法治教育能够增强农民的法律素养。
农民作为农村社会的主体,他们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风气和秩序。
如果农民能够了解法律的基本要求和规定,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那么他们就能够依法履行自己的责任,不做违法行为,进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农村法治教育有利于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法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法治环境下,人们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经济才能良性发展。
农村法治教育能够培养农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促进农村社会的规范化发展,使农民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共同致富。
二、农村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然而,目前农村法治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法治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地域特殊性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导致农村法治教育资源有限。
很多农村地区缺少法律宣传教育的渠道,农民的法律知识和法治素养很难得到提高。
其次,农村法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
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法律教育主要以宣传标语、广播、电视以及一些法律讲座为主。
这种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再者,农村法治教育与农民实际需求不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 农村 执 法 等诸 多因素 的 制 约 , 农 村 法 治文化 建 设相 对 滞后 , 阻碍 了农 村 法 治化 进程 。 因此 , 可通过 改善 农 村 法治 文化 建设 环境 , 重塑农 村 法治 主体 , 严格规 范农村执 法 , 完善 “ 三 农” 立 法 来促 进 农村 法 治文化 的发 展 。 关键 词 : 法治 建设 ; 法治 文化 ; 农村 中 图分 类号 D 9 0 5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7 - 7 7 3 1 ( 2 0 l 5 ) O 8 — 0 3 — 0 2
安徽农学通报 , A n h u i As r i . S c i . B u l 1 . 2 0 1 5 , 2 1 ( 0 8 )
3
论新 时期农 村法治 文化的培育
杨青友
( 中共南 陵县委党校 , 安徽南 陵 2 4 1 3 0 0 )
摘
要: 法治 文化 是推 进 农村 法 治建 设 的灵魂 和根 本 内驱力 , 但 因受法 治文 化 环境 、 农 村 法 治主体 、 制度 设 计
c o u n t r y s i d e c u l t u r e c o n s t uc r t i o n o f ul r e f o l a w, s u b j e c t t o r e s h a p e ur r a l , s t i r c t l y r e g u l a t e t h e r u r a l l a w e n f o r c e me n t ,
t e m d e s i g n a n d e n f o r e e me n t o f t h e ul r e f o l a w i n ur r l a a r e a s , t h e ur r a l c u l t u r a l c o n s t uc r t i o n i s r e l a t i v e l y b a c k wa rd, h i n d e r e d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ul r e o f l a w i n ur r a l a r e a s . T h e r e f o r e, t h r o u g h i mp r o v i n g t h e e n v i r o n me n t o f ul r e b y l a w i n t h e
Abs t r a c t : T h e c u l t u r e o f t h e r u l e o f l a w i s t o p r o mo t e t h e r u l e o f l a w i n ur r a l a r e a s t h e s o u l a n d t h e f u n d a me n t a l d r i v -
形成 。
说,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 首要的是离不开先进的、 科学 的 法治文化的引领 和支撑。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 , 把握农
Th e Cu l t i v a t i o i l o f Ru r a l La w Cu l t u r e i n t h e Ne w P e o u
( T h e C o mmu n i s t P a r t S c h o o l o f N a n L i n g C o u n t y, Na n L i n g 2 4 1 3 0 0, C h i n a )
建 设 社会 主 义法 治 国家 的总 目标在 很 大程 度 上取 决 于农 村 的法 治 化 。对 正 处 于 转 型 期 的 当 前 中 国 农 村 来
说, 农村法律人才和法律服务人员偏少 , 相当一部分基层
法律 服务 工 作者 没 有 受过 专 门法 律教 育 和培 训 。再 加上 基层 农 村 工 作 环 境 相对 较 差 , 部 分 法 律人 才 不 愿 到 基层 工作 , 直 接 制 约 着 有 效 和 全 面 的 农 村 法 律 服 务 系 统 的
i n g f o r c e , b u t b e c a u s e o f ma n y f a c t o r s , t h e r u l e o f l a w b y t h e ul r e o f l a w a n d c u l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ur r a l s u b j e c t , s y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