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七律长征教学反思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将要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充满了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读起来让人心潮膨湃。
在教学的时候,我先用以前同学们学过的有关于长征的课文导入,接着我让同学们自己起来讲有关的故事,在同学们讲完之后,我接着讲红军在长征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开始新授。
整个两节课的感觉非常好,用一个词来讲叫“顺畅”。
但我总感觉有哪个地方不对劲。
一天后,我终于反映过来是为什么了,因为学生在朗读时没有多少情感,只是机械地模仿我读,同时有许多的理解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从一点通上来的。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其一,老师在讲故事时可能表情不到位,导致学生没有感受到这样一氛围。
其二,现在的学生太幸福,不太可能理解那时候的事情。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将要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充满了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读起来让人心潮膨湃。
在教学的时候,我先用以前同学们学过的有关于长征的课文导入,接着我让同学们自己起来讲有关的故事,在同学们讲完之后,我接着讲红军在长征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开始新授。
整个两节课的感觉非常好,用一个词来讲叫“顺畅”。
但我总感觉有哪个地方不对劲。
一天后,我终于反映过来是为什么了,因为学生在朗读时没有多少情感,只是机械地模仿我读,同时有许多的理解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从一点通上来的。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其一,老师在讲故事时可能表情不到位,导致学生没有感受到这样一氛围。
其二,现在的学生太幸福,不太可能理解那时候的事情。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将要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充满了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读起来让人心潮膨湃。
在教学的时候,我先用以前同学们学过的有关于长征的课文导入,接着我让同学们自己起来讲有关的故事,在同学们讲完之后,我接着讲红军在长征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开始新授。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律长征教学反思篇一《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
长征不要说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讲,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一辈也是比较远的,所以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恶补。
课前我阅读了大量的关于长征的资料,了解了长征的历史背景,把一些经典的长征故事打印好发给学生研读,让他们对长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但是让学生通过短短的56个字体会出如此深厚的思想感情却是不容易的',特别是毛泽东的诗——对于学生来说思想感情上有些“深”,不易理解。
本堂课我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以理解促读,以感情升华读的味。
这篇课文我设计在一课时内上完,共分三个阶段:初读,扫除字词障碍。
再读:间隔准确把握,读准、读顺。
边读边悟:结合合种资源会意悟情,从而培养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读出诗韵、品出诗情,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位的提升,让学生喜爱语文。
课前,让他们欣赏歌曲《长征》,雄浑的歌声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因为有了课前的铺垫,我让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长征,给学生降低了难度,也激发了学生说的愿望。
接着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读的兴趣。
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了逶迤和磅礴的山的样子,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了这两个词语,也读出了那个味。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的意思是本文的难点。
通过学生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了“暖”其实是一种欢快喜悦的心情。
观看《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形象逼真的理解了“寒”。
课中抓住中心句反复吟诵。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
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七律这种体裁,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只是通过读去感受韵律美,课后还要更深一层的学习这种写法。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 1935 年 10 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教学这首诗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之前,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三是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包括对诗歌语言、意象、韵律等方面的分析。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讲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展现的山的雄伟与红军的无畏,“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体现的战斗的激烈与红军的英勇。
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也能初步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在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部分学生对于诗歌的韵律和意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时,显得有些吃力。
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形式和技巧的分析,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等。
朗读法是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多次朗读,包括自由朗读、齐声朗读、个别朗读等。
学生们在朗读中逐渐进入诗歌的情境,增强了对诗歌的理解。
讲解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诗歌中的一些历史背景、生僻字词和难以理解的诗句,我通过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例如,在讲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五岭和乌蒙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红军面临的困难之大,以及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
讨论法的运用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通用6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1《七律·长征》正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这举世闻名的壮举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当我一一次细细品读这首诗时,眼前仿佛又看到那险峻的山、苍凉的水,耳畔似乎又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欢呼声。
当思想尽情驰骋的时候,我深深地觉得长征精神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前进的脚步。
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学生不可能感受到长征中的重重困难。
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课前准备很重要。
于是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规律,在备课中特别关注导读的策略,尊重了“教学建议”,给予学生更多形象感悟,不仅体会诗句表面的意思,还能了解到诗句背后的故事,使学生能真正读懂这首诗。
一、背景补充,形成画面,走进长征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使学生走近文本 , 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 我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 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 , 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
因此我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爬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视频;下载了“ 长征组歌” 中的歌曲《七律长征》;还有诗中所提到的山的视频,进而理解“逶迤”和“磅礴”,为下面与“细浪” 、“泥丸”对比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样的情境渲染将学生一点点带进那个时代,走进诗中所描写的画面,让学生有如亲临实地,感受到长征中的艰险。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1七律长征_苏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1七律长征_苏教版我校全员性一轮听课评课活动已接近尾声,我被安排在12月10日上午第一节课上公布课。
在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里,我选择了《七律·长征》这一课,因为我觉得毛主席写的这首诗实在是太有气概了,我专门喜爱。
但全诗仅有五十六个字,这么短短的一首诗,如何才能教好来?我有些许担忧。
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设计出了近五千字的详细教案,还精心制作了课件,期待着这次教学能取得预想的成效。
感动“功夫不负有心人”,昨天上课时,我看到了令我兴奋不已的一幕幕:课堂上,全班学生都深深地沉醉在文本里,他们发言是那么富有激情,他们朗读是那么充满感情,他们的表情是那么用心,情到深处,我还看到了许多双噙着泪光的眼睛,听到了他们呜咽的声音……尽管我上课节奏专门紧凑,专门想一节课上完全诗,但因为我预备的内容太多,事实上是需要两课时才能上完的,因此,随着下课铃响,只能无奈地终止在“铁索寒”那句。
当我请小孩们起立离开多媒体教室时,我看到了我如何也没有想到的一幕,他们难道久久地坐在位子上,不肯离去……他们专门投入,还没有回过神来呢。
他们围到了我周围,兴奋地谈着自己的感受,最后竟不约而同地恳求我再带他们来多媒体教室上完这首诗。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承诺了他们的要求,在第四节课时,我又把他们带到了多媒体教室上完了这首诗。
看到他们全体起立背诵全诗时激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模样;听到有的小孩稚气地说:长大了我也去参军……我明白长征精神差不多深深震动着他们幼小的心灵,《长征》这一课差不多深深烙印在他们内心,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回味看着教案,回想这节课,我觉得能取得如此教学成效的缘故要紧是:1.资源整合创设情境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专门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赶忙把大伙儿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明白得“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小孩们揪心不已,有的小孩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呜咽着,说不出话来。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优秀14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优秀14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一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这一新课标教学模式,既注意知识的整合,又注意学法的引导。
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一.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我从课始到课终,一直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搜集,介绍资料、自学课文、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学生始终处在乐此不彼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二。
尊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
行为。
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文中个别用词的见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
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因为怀疑学生的能力)我的指导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使自己逐渐成熟!《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二《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
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通用6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通用6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1《七律·长征》正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这举世闻名的壮举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当我一一次细细品读这首诗时,眼前仿佛又看到那险峻的山、苍凉的水,耳畔似乎又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欢呼声。
当思想尽情驰骋的时候,我深深地觉得长征精神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前进的脚步。
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学生不可能感受到长征中的重重困难。
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课前准备很重要。
于是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规律,在备课中特别关注导读的策略,尊重了“教学建议”,给予学生更多形象感悟,不仅体会诗句表面的意思,还能了解到诗句背后的故事,使学生能真正读懂这首诗。
一、背景补充,形成画面,走进长征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使学生走近文本 , 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 我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 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 , 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
因此我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爬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视频;下载了“ 长征组歌” 中的歌曲《七律长征》;还有诗中所提到的山的视频,进而理解“逶迤”和“磅礴”,为下面与“细浪” 、“泥丸”对比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样的情境渲染将学生一点点带进那个时代,走进诗中所描写的画面,让学生有如亲临实地,感受到长征中的艰险。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优秀6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一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恢弘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又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
但是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长征只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与我们生活较远,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长征精神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我在课前让学生观看《长征》电影,让学生了解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故事,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
同时通过预习收集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但是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紧扣“腾细浪”和“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
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
透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资料,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律长征教学反思篇二毛泽东的诗词艺术风格独具匠心。
纵观历史人物,除三国中的曹操,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然后就是毛泽东了。
毛泽东的诗词胸怀经纬,磅礴委婉,有指点江山,又有儿女情长。
《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
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简笔画、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七律 长征》精品教案(附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精品教案(附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全诗重点讲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展现了五幅“征难图”:山势逶迤的五岭图,群峰叠嶂的乌蒙图,水拍云崖的金沙图,桥横铁索的大渡图,千里雪盖的岷山图。
字里行间表达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抓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第一联,要紧紧抓住“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词语来理解。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概括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读第二、三联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帮助学生弄清诗句的大概意思;第二步是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边读边想象画面,读中感悟,培养语感。
如“五岭山脉”,那么高峻险陡,但在红军眼里,不过是跳跃着的“细浪而已”;而乌蒙山,尽管气势磅礴,但在红军看来,也不过如流动的泥球罢了。
这具体生动地诠释了“只等闲”的内涵。
再如,浪急水大的金沙江把岸边的云崖也拍击得发热了,而大渡河上惊险的铁索桥寒光闪闪,但这一切并没有吓退红军,还是被英勇的红军战胜了。
学情分析: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当于当代的孩子,比较遥远,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
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长征》主题歌导入,你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内容吗?2、你们了解长征吗?简介写作背景。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优秀8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一9月17日笔者进行了本学年第一场校内公开课,对此思考良多。
自新教材改编以来,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教师逐步对新教材有了更加直观的体验,学生在学习时也充满了好奇。
而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却是在五年级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如何根据单元要求“学习点面结合的习作方法”进行教学是我教学设计前的思考点。
本次公开课我收获很多,这也是今后我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创作背景的讲解。
本单元是“回顾历史,重温革命岁月”,在教学时发现这个单元的设置正与“九一八事件”、国庆相连,在时间上这是一个需要铭记的日子,在这个日子回顾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感受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珍惜现在得来不易的美好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生命的热爱,我想这是本单元编者的目的。
《七律·长征》是一篇七律诗歌,诗歌如何体现点面结合呢?纵观本单元的选文,《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都是较为鲜明的点面结合文章,从段落结构能够清晰探得文章思路,也能结合文章具体讲解什么是“点面结合”。
但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我在设计时考虑良多。
而我在教学设计时更多钻研文本,钻研文字、表现手法的运用,忽略了对文本背景的创设,这点让孩子对长征——这一人类奇迹,体会不深刻。
本首诗基于长征的伟大背景,在教学前我早已布置了预习任务,但到了课堂发现孩子并没有积极主动的了解长征知识,仅仅是对长征开始原因、时间这样简单的问题就知之甚少。
针对这一问题老师提出建议,这类文本教学时的预习工作不仅要求搜集文本资料,也可指定观看视频补充了解。
例如本课可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战役片段,在家观看后,对文字资料自然记忆更深。
律长征教学反思篇二一、资源整合创设情境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2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___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___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___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
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
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2)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长征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之处。
因此,我进行了反思,总结了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首先,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对历史事件的片面理解。
长征是一次几万里的艰苦行军,涉及到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我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传递这种艰辛和壮丽的情感,而忽视了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解读。
我没有深入挖掘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没有将其与其他革命事件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脉络。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1七律长征_苏教版-精选学习文档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1七律长征苏教版今天有幸聆听了耿老师的《七律·长征》这一课的教学,收获甚丰。
课堂中,老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长征的难,除了万水千山,还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为了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老师的设计别具匠心:一、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耿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耿老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从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接着,耿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
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
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
“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二、巧用简笔画,直观呈现差别:耿老师在这节课上两次运用了简笔画,第一次是在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时候,画出的是气势宏大的乌蒙山和微小的“泥丸”;第二次是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时候,画的是连绵不断的五岭和细小的波浪。
可以说,两次直观清晰地简笔画呈现,直接凸显了实际困难和红军眼中或者说诗人眼中的景象的巨大差距,对学生读中悟情做到了有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对比,感受到红军战士那种大无畏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三、补充历史事件,突破难点“寒”和“暖”。
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孩子生活的时代较远,加之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
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中的“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理解“暖”字时,耿老师通过先让学生听《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不费一枪一炮,不伤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七律长征教学反思2苏教版
七律长征
本节课优点是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热情高昂,效果明显。
突出了重点,声情并茂,学生探究的程度深。
不过也有几个不足的方面,有待完善:
1.本节的教学任务没能完成。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在课前按成绩将学生分好组,放在上课后,总是有学生说小组的力量分得不均衡,一次又一次地分组,共花了9分钟,严重地浪费了教学时间;还有一个环节(讲故事部分)也可以节省时间:只让学生讲最精彩的《飞夺泸定桥》,对另一个故事《爬雪山,过草地》可以给学生展示几张幻灯片。
这样就能节省时间,留给学生做书面作业。
2.课后在评课时,有的同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小组只探讨一个问题,那么学生对其他小组探讨的问题怎么掌握?在预设《导学案》时,我也曾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我又想到校长讲的一个学生每次只深入地探讨一个问题,看起来那节课上他掌握的东西少,但这是他自己的东西,只要这样日积月累,他就能学到很多东西,我就没考虑这个问题了。
有老师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即在此基础上,把重点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所有学生都在书上作上记号。
我想:这确是一个万全之策,即每个学生既深入地探讨了一个问题,又能将本节的其它重点问题很好地掌握,这个办法好,不妨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
3.对红军长征的经过及走过的省份这个难点,要引导学生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说一遍后,教师还要指着图强调一遍,以彻底突破难点。
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教学《七律长征》有感
最近有些忙,忙得有些顾此失彼,甚至不知该做什么。
但一切还是挺过来了。
这不,昨天下午我的课堂教学能力考核也顺利完成了,而且自我感觉还挺不错的。
下面就来谈谈我的教学感受吧!
在“导入,引出诗文”这一部分,我娓娓道来继而激情诵读,似乎一下子就把孩子们怔住了,当然更重要的是激起了他们朗读本诗的高度积极性。
在接下来的“初读,读顺诗文”教学中,一切顺水顺舟,从自由阅读的专注到合作朗读的投入,从生词的准确把握到诗文的流畅朗读,课堂洋溢着浓郁的读书氛围。
“再读,理解诗文;品读,感悟诗情”是整堂课的关键所在,也就呈现出了课堂的精彩。
孩子们从寻找诗眼入手,领略了翻越五岭、乌蒙的艰难,感受了巧夺金沙江的喜悦与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更为翻过岷山走向胜利而欢呼。
红军长征途中遭遇的千难万险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红军战士无畏、乐观的精神更是让孩子们敬重与铭记。
“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渡过欢快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当我再一次引领孩子们感悟中心句时,我热血沸腾,因为孩子们都已被深深地吸引!
在最后的“齐诵,升华诗情”部分,孩子们全体起立,神情庄重地诵读着
整首诗,那场景真的让人震撼哪!那种英雄气概,那份浪漫情怀,还有那革命的豪情壮志似乎真的已经播洒在了每个孩子的心里。
课,上完了,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种长征精神会指引我无畏乐观地迎接新的挑战吧!。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七律长征教学反思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七律长征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教学毛主席的这首《七律·长征》,具有挑战性,可以让自己在探索中得到提升。
但这段历史又过于凝重,它与今天的学生有着不小的距离;这首律诗语言太精妙,气势太恢弘,我感觉深刻地参透文本,并引领学生领略诗之气势,感性地铭记历史,这很难,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一、布置课前预习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主席的相关资料,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搜索了有关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爬雪山、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等相关视频;下载了“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辅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
二、抓诗眼“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喜”“尽开颜”三、结合课前的阅读,根据自己对长征的了解,想象画面、激发情感、读写结合。
如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时,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画画、图片呈现等三种方式让学生体会五岭和乌蒙的不一般。
理解一“暖”一“寒”二字时,我抓住学生情感,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胜利的喜悦、观看视频体会到战斗的惨烈与悲壮并练习说话: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红军战士______,让人真是_______!一喜一悲形成强烈对比,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与文本自然产生共鸣。
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时,为了让学生对红军长征途中的“难”有更深的体会,我让学生想象:在翻越大雪山的时候,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情感体会,他们的想象大胆但又切合当时的实际,也让学生又一次地体会到“长征难”及红军“只等闲”。
《七律.长征》语文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语文教学反思《七律长征》语文教学反思《七律长征》一诗是毛泽东同志在年月长征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写就的。
诗中描绘了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顽强战斗的长征过程,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虽然仅仅只有个字,但却浓缩了红军长征的千难万险。
课文背后,所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多。
然而,学生不了解长征,也就不了解诗意。
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觉得做得较好有以下几点:一理解背景感悟精神背景的了解,对学生来说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关键所在。
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
因此,在教学时,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诗词等,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飞夺泸定桥的视频;下载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
在理解暖与寒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文本和影视资料的理解,去感悟诗文,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二把握基调体会困难在教学设计时,我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
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初步树立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通过朗读加以提升。
同时,让学生根据课外所找到的相关资料,体会红军在翻越五岭乌蒙山时所遇到的困难,理解腾细浪走泥丸之中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图片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使学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上完了这节课后,发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七律长征教学反思1苏教版
七律长征这堂课,我确定了三个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
力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升华情感。
在课堂设计上,我力求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讲”和“议”占领课堂,学生在讲讲议议,试试说说中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升华了情感。
授完本节课后,反思课堂达到的成效,使我感触颇多: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这节课时,我首先引领学生们朗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因为学生们在以前就学过,所以非常熟悉。
略加解释后,提问“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会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启发思维。
这样,一首七律诗把师生共同带进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程,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
诗歌的引用使这节课的教学气氛变的活跃,学生们积极主动,师生之间互动和谐,达到了教学预期目的。
二、充分展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当讲授红军长征路线及过程时,我播放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如讲到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展示泸定桥及十三根铁链,讲到红军过雪山和草地时,展示白雪皑皑的雪山和荒无人烟的草地的图片,使学生耳闻目睹红军在长征中的艰难险阻,为学生创造了较直观、生动的情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思想受到感染,从而很好的完成了本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由史及今,延伸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
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所以,我在长征讲完后,设计了两个问题,“你认为长征精神具体包括哪些精神?”学生讨论回答后,又问:“长征精神已过时的观点你认同吗?为什么?”可以提示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内化课堂学习内容,使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从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1七律长征_苏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1七律长征苏教版今天有幸聆听了耿老师的《七律·长征》这一课的教学,收获甚丰。
课堂中,老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长征的难,除了万水千山,还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为了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老师的设计别具匠心:一、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耿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耿老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从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接着,耿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
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
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
“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二、巧用简笔画,直观呈现差别:耿老师在这节课上两次运用了简笔画,第一次是在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时候,画出的是气势宏大的乌蒙山和微小的“泥丸”;第二次是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时候,画的是连绵不断的五岭和细小的波浪。
可以说,两次直观清晰地简笔画呈现,直接凸显了实际困难和红军眼中或者说诗人眼中的景象的巨大差距,对学生读中悟情做到了有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对比,感受到红军战士那种大无畏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三、补充历史事件,突破难点“寒”和“暖”。
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孩子生活的时代较远,加之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
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中的“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理解“暖”字时,耿老师通过先让学生听《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不费一枪一炮,不伤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实用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实用1《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活动板块: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1、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2、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
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
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3、正确对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
现在有的课堂教学为了突显人文性,一味强调让学生感悟,而丢弃了作为第一性的工具性,这是极为片面的。
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字的生成、理解。
4、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5、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坡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使得学生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实用2《七律长征》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教学毛主席的这首《七律·长征》,具有挑战性,可以让自己在探索中得到提升。
但这段历史又过于凝重,它与今天的学生有着不小的距离;这首律诗语言太精妙,气势太恢弘,我感觉深刻地参透文本,并引领学生领略诗之气势,感性地铭记历史,这很难,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一、布置课前预习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主席的相关资料,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搜索了有关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爬雪山、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等相关视频;下载了“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辅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
二、抓诗眼“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喜”“尽开颜”
三、结合课前的阅读,根据自己对长征的了解,想象画面、激发情感、读写结合。
如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时,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画画、图片呈现等三种方式让学生体会五岭和乌蒙的不一般。
理解一“暖”一“寒”二字时,我抓住学生情感,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胜利的喜悦、观看视频体会到战斗的惨烈与悲壮并练习说话: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红军战士______,让人真是_______!一喜一悲形成强烈对比,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与文本自然产生共鸣。
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时,为了让学生对红军长征途中的“难”有更深的体会,我让学生想象:在翻越大雪山的时候,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情感体会,他们的想象大胆但又切合当时的实际,也让学生又一次地体会到“长征难”及红军“只等闲”。
四、在诵读中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
自读——品读——有感情读。
一个“读”字贯穿始终,不同读法层层递进。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完了课,静下心来思考,有几个问题确实值得反思:一是在各个环节中,强调突出了红军战士的坚强,但“乐观”这一点有些弱化,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了红军战士的坚强乐观,但忽略了对诗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感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