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概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法概论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经济法学:是以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

第二章《经济法本体论》

●经济法:是调整在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地说,经济法就是调整调

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的经济性:经济法的调整具有降低社会成本,增加总体收益,而使主体行为和结构更为’经济’的特性。

●经济法的规制性:是指调整的目标和手段方面,经济法具有的把经济的鼓励、促进与消极得到限制、禁止相结合的特性。

调制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宏观调控关系,一个是市场规制关系,分别简称为调控关系和规制关系,合称为“调制关系”。

●经济法的地位:指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有无自己位置、以及具体位阶如何的问题。经济法体系:指各类经济法规范所构成

的和谐统一的整体。

●经济法体系:通常是指各类经济法规范所构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

第三章《经济法价值论》

内在客观功用价值:简称内在价值,是经济法内含的,在客观上具有的功用。

外在主观评判价值:简称外在价值,是外部主体在对经济法公用的预期、认知、反馈、交流中说形成的主观评判和价值追求。

1.经济法宗旨:是经济法的调整所欲实现的目标,是经济法调整应当遵循的总体上的、根本性的意旨。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指贯穿于经济法制建设各个环节的基本准则,是各类具体的经济法规则的本原性规则。

3.调制法定原则:调制的实体内容和程序规范都要由法律来加以规定。

调制适度原则:调制行为必须符合规律、符合客观实际、还要兼顾调控和规制的需要和可能,保障各类主体的基本权利。

第四章《经济法规范论》

4.经济法主体:指依据经济法而享有权力或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组织体或个体。

5.权义结构:指各类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分配与组合。它是各类法律研究中都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

6.经济法主体职权:是经济法主体中的调制主体依经济法所享有的调控或规制的权力,是必须依法行使且不可放弃的。

7.经济法主体权利:是经济法主体中的调制受体依经济法的规定而可以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或要求其他主体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

能性,这种权利是可以放弃的。

8.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因实施了违反经济法规定的行为而承担的法律后果。

9.本法责任:经济法主体违反了经济法规范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即经济法责任。(第一位)

10.他法责任:经济法主体违反了经济法规定的同时,也违反了其他部门法规范,从而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责任不属于经

济法责任,如民法责任等。

11.经济法的可诉性:指对经济法主体行为的不满可否向法定机构倾诉,以使法益获得保障的问题。

12.公益诉讼:根据法律的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针对侵犯公益的违法行为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第五章《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13.宏观调控:指政府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

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

14.宏观调控法: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

15.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是在宏观调控法的制定、执行以及主体参加宏观调控下的具体经济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各项

宏观经济法律制度和全部规范的总的指导思想。

16.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原则:即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价值总量平衡,国民经济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达到最优化。

17.政府调控法定原则:即政府的宏观调控应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

政府调控适度原则:政府调控不得冲击和削弱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应当促进和保护市场调节功能的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依法进行干预。政府调控一般不得直接干预经济组织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

18.注重调控效益原则:即宏观调控法通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目的就是要激励、促进和保护宏观经济利益的提高。

19.宏观调控法的调控方法:指对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施加有影响力和法律后果的方式、手段的总称。

20.宏观调控权:指政府为确保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目标,而运用经济、法律、

行政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法定职权。

第六章《财政法律制度》

21.财政:指国家和其他公共团体为满足公共欲望而取得、使用和管理资财的活动的总称。

22.财政法:是调整在国家为了满足公共欲望而取得、使用和管理资财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3.财政法的体系:是指财政法的各类法律规范所组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

24.预算:指国家预算,是国家对会计年度内的收入和支出的预先结算,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25.预算法:是调整在国家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6.预算管理体制:指国家机关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在预算管理职权方面的划分。

27.预算与决算监督:指对各级政府实施的预算与决算活动进行的监督。

28.违反预算法的法律责任:指预算法主体违反预算法规定的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29.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所举借的债务。

30.国债法:是调整在国债的发行、使用、偿还和管理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1.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共目的,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以购买者身份购进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32.采购法定原则:指政府采购的各项基本要素都要严格法定。

33.保障公益原则:指政府采购同样要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同样要有利于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4.公平交易原则:是微观的、具体的采购活动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它具体又包括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独立公正原则和诚

实信用原则等几个原则。

35.转移支付:又称补助支出、无偿支出,从广义上说,就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将部分财政收入无偿让渡给其他各级次政府、企业

和居民时所发生的财政支出,它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八章《税收法律制度》

36.税收:或称租税、赋税、捐税等,简称税,是国家为实现其公共职能而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活动

或称手段。

37.税法:是调整在税收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8.税法主体:是指在收税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

39.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计税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率。它是税法的核心要素。

40.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均按照同一比例计算应纳税额的税率。

41.累进税率:指随着征税对象的数额由低到高逐级累进,所适用的税率也随之逐级提高的税率。

42.定额税率: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的固定的税额。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

43.税收体制:是指在相关国家机关之间划分税收方面的权力的各种制度。

44.商品税:是以商品(包括劳务)为征税对象,以依法确定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类税。它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

业税和关税,是我国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

45.增值税:是以应税商品或劳务的增值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商品税。它是商品税中的核心税种。

46.消费税:以特定的消费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商品税。

47.营业税:是以应税商品或劳务的销售收入额(或称营业收入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商品税。

48.关税:以进出关境的货物或物品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商品税。

49.所得税:以所得为征税对象,向获取所得的主体征收的一类税。主要可以分为企业所得税(或称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类。

50.企业所得税:是以企业为纳税人,以一定期间的应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类税。分内资企业所得税和涉外企业所得税。

51.个人所得税:以个人所得为征税对象,并由获取所得的个人缴纳的一种税。

52.财产税:是以财产为征税对象,并由对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或收益的主体缴纳的一类税。

53.税收保全制度:是指为了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预防纳税人逃避税款缴纳义务,以使税收收入得以保全而制定的各项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