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这种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它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公正和融洽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民享有平等、自由、和谐和幸福的生活。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不同层面入手。
首先,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正的经济体系,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通过发展科技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为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政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加强党的领导,实现人民的民主参与和广泛协商。
通过建立和完善法治体系,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同时,加强社会治理能力,有效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
第三,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的灵魂。
我们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通过加强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公民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的充分发展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此外,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
我们需要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环境管理,推进绿色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后代子孙留下美好的家园。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只有全社会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建设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结合实际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
结合实际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也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法制建设等。
本文将结合实际,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
首先,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过程,包括社会治安管理、人口管理、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
加强社会管理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对社会各界力量的协调和引导,确保社会稳定有序的运行。
另一方面,加强社区管理,提高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加强社会服务,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的重要保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
其次,要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为那些无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救助。
此外,还要加强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福利保障,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再次,推进法制建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公正和稳定的关键保障。
推进法制建设需要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法律体系。
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教育,培养广大市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
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广大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和监督,确保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有效实施,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
此外,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一要树立和谐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引导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树立和谐理念入手,构筑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
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也是和谐社会的真正主人。
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
考察人类社会进步,既要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去衡量,也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程度去评价,二者是统一的。
二要积极发展经济。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经济长期搞不上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社会不会和谐;经济搞上去了,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民群众不满意,社会也不会和谐。
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要关注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
群众生活幸福、心情舒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
社会和谐是人民之福,社会动荡是人民之祸。
群众的愿望,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要从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手,从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多方面加以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改善提高。
四要维护社会稳定。
稳定是和谐的保障。
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坚持把人民群众是否拥护、是否受益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尤其要妥善处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减少矛盾的发生。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迫切问题,制定具体措施,逐项研究,逐个加以解决,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①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全局,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a.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
强国必先强教。
因此,要坚持教育优先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b.积极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要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C.合理收入分配。
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d.完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网。
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e.发展医药卫生。
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有: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一原则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这一原则要求在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只有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和公平机会;要求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建立公正的法治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社会文化的多元共享,促进人民思想观念的和谐统一。
四、坚持参与民主原则参与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制度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全体人民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通过广泛深入的民主参与,形成社会各方面的共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坚持改革创新原则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源泉。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的相互促进。
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六、坚持和谐稳定原则和谐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保障。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只有保持社会的稳定,才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维护社会的和谐,才能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总结起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坚持参与民主原则、坚持改革创新原则以及坚持和谐稳定原则。
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与措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组织以及每个个体都应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政府治理、公共服务、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政府治理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政府应加大法律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其次,政府应加强公共管理能力,提高政府机构效能和行政服务水平,减少行政干预,为企业和市民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和服务。
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社会民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动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社会化。
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质量化。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保障每个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资源的配置应更加公平合理,改变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促进教育公平。
其次,医疗卫生体系应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此外,还应加大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福利保障力度,提高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的水平。
三、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要加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收入差距,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缩小。
同时,加强就业保障,提高就业机会,并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权益。
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险、福利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策,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公共资源。
此外,还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四、社会文化建设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要加大对社会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首先,要加强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民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
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的一系列科学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包括: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2.民主法治:坚持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健全法治体系,保障人民权益。
3.公平正义: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实现资源分配的合理公平,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
4.文化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5.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良好秩序,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增进群众福祉。
6.生态文明: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7.和平发展:积极践行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原则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框架,具有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1. 人民利益至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民的利益至上。
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 发展与公平并重: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要坚持发展优先,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核心目标,同时注重解决收入分配不平衡、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问题,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公平正义。
3. 民主法治: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民主和法治的保障。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4. 文化基础和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还需要注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文明的建设。
要加强道德教育、文化建设,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5. 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在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需要充分重视人民利益、发展与公平并重、民主法治、
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认识。
只有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和有效路径。
本文将从加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落实法治建设和提升文化素质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加强经济发展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这包括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加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等。
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要求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机会公平和收入分配公平。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社会各阶层的基本生活水平;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升就业能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公正。
三、落实法治建设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
同时,要加强执法司法体制建设,提高执法司法的公正性和效率。
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四、提升文化素质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加强文艺、媒体、体育、旅游等领域的建设,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同时,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环境。
五、总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加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落实法治建设和提升文化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科学与人文、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国际国内的形势的需要,要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
1、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了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保证了党的各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强的政治保证与组织保证,就能够增强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广大党员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就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顺利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共产党员必须牢记生活上不铺张。
俗话说:”公生明,廉生威”。
共产党员忧党忧国忧民,要从自律开始。
一个党员自律可以影响周围几个人,一个班子自律能影响一批人,全党自律,就会影响全民族。
雷锋精神激励几代人,任长霞的形象鼓舞全国人民。
其次,学习上不懒惰。
要在党内大兴学习之风,营造无人不学、无时不学、无处不学的浓厚氛围。
通过持续努力,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三是思想上不浮躁。
大力提倡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脚踏实地干事业,开动脑筋想问题,求真务实谋发展。
要提倡科学精神,讲求科学态度。
四是工作上不涣散。
提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提倡干实事,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
共产党员必须做到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群众。
权力来自人民,要代表人民行使權力,绝不能颠倒了主人和公仆的关系。
要科学配置权力,严密权力运行规则,完善权力运行机制,防止滥用权力,健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和谐社会,即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运行论的术语来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社会学不是别的,在我看来,就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从这一视角看,我们也可以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这是从正向说的。
从反向来说,社会学则是研究如何减少不和谐因素,把不和谐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的学问。
从社会互构论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意味着多元社会主体——个人、集体(群体、组织、阶层、阶级等)、社会,以及作为整体社会的代表——国家,经由行动意义效应的互构过程,在认同和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持久的行动协同。
换言之,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是以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基本前提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注重社会和谐发展,旨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呢?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利益的,只有确保社会中每个人都享有公平的机会和待遇,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国家需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定,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缩小贫富差距,消除阶级和地区不平等,让每个人都享有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二、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富强,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因此,国家需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创新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涉及到人民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方方面面的利益,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国家需加强社会保障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制度,确保社会保障政策的全面覆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人民对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是普遍的,国家需通过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确保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普惠性,让人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加强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有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法治环境,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经济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要求是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机会和福利,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要通过改革创新、科技进步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成果。
政治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党的领导,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有发展成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
文化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文化繁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人们的道德、精神、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保护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社会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要求是建设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需要关注弱势群体,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社会救助能力,推动社会福利的普及和改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生态环境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环境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建立生态文明,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林友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又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高度,从而使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格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格局,这无疑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又一次大的飞跃!一、在21世纪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趋势、顺应人民群众根本要求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战略性举措。
从国内情况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我国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大关,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但是,同时应当看到许多社会问题开始显现,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
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就必须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保持和提升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
从国际环境变化趋势来看,和平和发展将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总体上国际社会也并非一片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少数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单边主义行径使得局部地区冲突不断。
另外南北贫富差距问题、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恐怖主义问题、贩毒问题等诸多国际问题还十分严重。
中国置身于这样一个国际背景之中,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努力为自身营建一个和谐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条件,这是我们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这个《决定》在第三部分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中,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并在第七部分集中阐述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问题,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今天,我就同大家一起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三个来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将其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怎样理解这个概念呢,现在有很多讲法。
有的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同阶级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信仰的人们,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和崇高理想,相互尊重、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形成的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相互兼容、相互依存、稳定有序、协调运作、共同发展的社会。
它应该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还有的认为,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良性运行和相互协调的状态。
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的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目标之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社会公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以及个人的责任和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是指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统一,社会稳定与个人自由相统一,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社会公平、社会正义、法治、诚信等,这些价值观的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首先,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应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其次,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加强法律意识,健全法律体系,提高法律实施的效果。
此外,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也应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领域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公正、民主法治、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
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公平分配。
在社会公正方面,要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供给,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在民主法治方面,要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法律权益。
在文化建设方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个人的责任和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政府和组织的责任,每个个人也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作用。
个人的责任在于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遵守社会公德,关心他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等。
个人的作用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和基本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政治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治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其次,要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广泛开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同时,要推进法治建设,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重要的是,要坚决反对腐败现象,建立廉洁政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和支撑。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同时,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保障。
我们需要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机制,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社会保障,确保每个公民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权益。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目标和使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才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一、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1、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现阶段阶级斗争早已经"过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今天,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同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以达到和谐平衡。
2、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社会的协调多年以来,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的协调,出现了不少矛盾。
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经济之间明显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社会上呈现了一些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如贫富悬殊问题,失业下岗问题,社会和医疗保障问题,社会公共事业滑坡问题等问题。
3、不少地方和部门都现出"人治"现象,缺乏和谐因素不少地方官员和部门的领导排斥异己,姿意妄为。
官员的权力无限澎胀,官员代表政府"乱作为"或不作为,在局部地区搞得民怨沸腾。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教育方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在农村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
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
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引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特定的努力,本文将重点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
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
然而,仅仅追求经济增长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社会公平。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差距过大等问题。
为此,政府应加强收入分配的调控,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推动形成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
民主法治和社会和谐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民主法治的方式来保障公民的权益,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党的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同时,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严格实施法治原则,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提高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
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要开放包容其他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践行,通过宣传教育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友善的社会风气。
社会公德和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社会公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只有每个公民都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推动社会公德观念的普及,引导人们诚实守信、友善和睦,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助共赢。
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型公共性的内容,有学者将之概括为五点:(一)作为一种描述现代政府活动基本性质与归宿的重要分析工具的公共性。指政府作为人民权力的授予者和委托权力的执行者,应按照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从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点出发,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二)作为一种现代行政公共精神的公共性。包括民主的精神、法的精神、公正的精神、公共服务的精神四个方面。(三)作为价值理念的公共性。强调了政务公开和公民参与,强调公共部门运作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合法性,克服追求私人利益和部门利益,强调政府行为的制度公正性。(四)作为一种公平与正义的公共性。这既作为一种价值伦理,又是对公共行政的要求。要求政府尽量响应公众要求,负有社会责任感,让公民有平等的参与权与机会,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五)作为一种理性与法的公共性。把公共性作为一种理性和道德,强调公共舆论的监督和批判作用。[6]我们认为公共性在现代社会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公共理性即“属于秩序良好之宪政民主社会的一种构想。”[7]对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服务,即用现代公共理念管理国家与社会则是公共性最重要的环节和它的核心内容在实践中的体现,同时它也催生了一种能改变现代社会结构的领域,即不同于传统公共权力领域的公共领域。
这种新型公共性,在政府和市场都失灵的领域,便承担起另外一重角色。它在本质上属于私人领域的市民社会中离析出一种公共领域。这种公共领域它可动员和汲取大量社会资源,处理各种公共事务和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公平,在市场和政府都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地方承担起有效的角色功能,并在制度创新和社会治道变革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市场与国家失灵的处所,都会潜伏一种不安定、不和谐因素,严重的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不居、恶性运行。若不出现一有效机制进行角色安排,建构和谐社会则是空中楼阁。新型公共性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调节手段和基础保证。
处在这样一个时期,中国社会事实上有两种前景。一种是活跃的不谐调因素和多发的社会矛盾,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正确处理,导致冲突加剧,经济停滞,社会动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损。这是一种黯淡的前景。国外已有先例。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一些主要国家如巴西,在上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情况就是这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写的《全球工业发展报告1996》称这些国家是“失去的十年”。另一种是活跃的不谐调因素和多发的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在改革发展的同时,社会保持稳定、充满生机,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综合国力迅速提升。这是一种光明的前景。我们中国人值得自豪的是,由于邓小平理论及其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在同期超过了初始条件比自己好的许多国家,争取实现了光明的前景。《全球工业发展报告1996》称中国的这个十年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大受益”的十年。这种结果,令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羡慕不已,让海外的炎黄子孙振奋不已。
任何和谐社会都不可能自动到来,它凭借的只能是对社会治理,特别是善治的不断尝试和努力,而由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共同治理一个社会同样是对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所作出的最佳尝试性选择。
要了解现代治理的理念,特别是善治
103f
的理念,不能不回到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科学中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公共性”。近代由国家与社会相分离且社会分化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所引致的国家职能分解为统治和管理两大职能。公共性问题再次得到彰显。公共性在现代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制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重大课题。公共性从其初始意义和其发展至今的当代涵义中都与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和谐社会,即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运行论的术语来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学不是别的,在我看来,就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从这一视角看,我们也可以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这是从正向说的。从反向来说,社会学则是研究如何减少不和谐因素,把不和谐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的学问。
既然从客观上说,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以我们国家的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为背景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过程,那么我们在主观上必须自觉地树立这样的深层理念,并在行动上自觉地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缩社会代价。
第三,现代治理的理念,特别是善治的理念[5]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也有其特定的时代含义,它已不同于传统社会中那种原生性、自发性的和谐秩序。这是因为,现代性完全改变了个人、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社会挣脱了自然生长、缓慢进化的缰绳,在跌绊震荡之中向未来疾驰。原生性、自发性的和谐秩序不复存在。现代社会世界面对着种种悖谬:困境与希望同在、风险与机遇共生、毁灭与创造相互轮回。显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和谐的意涵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范域。应该说,社会和谐是现代性过程所凸显出来的问题,是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成为焦点、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性课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几个深层理念
第一,双赢互利的理念
为什么要树立双赢互利的理念,因为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的观念。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具体说来,也就是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例如,我们的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参与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则是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是不可能达到社会和谐的,同样它也是社会发展问题上“零和游戏”,是片面的、不协调的、不可持续发展旧式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如果更深入一点,我们还可以发现,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深层理念,符合现代性从旧式到新型的世界潮流和发展趋势[2]。
所谓旧式现代性就是那种以征服自然、控制资源为中心,社会与自然不谐调,个人与社会不和谐,自然和社会付出双重代价的现代性。上世纪与本世纪的转折期间,全球社会生活景观呈现出重大转折的种种迹象:人类对自然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绿色惩罚”;人欲的激发和资源的匮乏所引发的对资源控制权力的争夺,导致了价值尺度的扭曲、伦理准则的变形。于是人类“向地球发动的战争”变成了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战争”[3]。旧式现代性已经进入明显的危机时期。
所谓新型现代性,是指那种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双盛、人和社会双赢,两者关系协调和谐,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当代国际社会的一系列巨变,进一步推动了对旧式现代性的质疑、批判和反省。人们越来越省悟到,人类对自然的掳掠和人类的自相奴役,是与人类的自我解放不相容的;现代性就其实质和目的而言,不是科学技术的解放而是人类自身的解放,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巨大的生产力,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手段;科学技术之所以在现代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取决于它能够服务于人的完善、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解放目标的实现,否则,它的任何成就都是可疑的。这样,在世界,在中国,探索新型现代性便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世界潮流和趋
从社会互构论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意味着多元社会主体——个人、集体(群体、组织、阶层、阶级等)、社会,以及作为整体社会的代表——国家,经由行动意义效应的互构过程,在认同和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持久的行动协同。换言之,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是以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基本前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和谐社会的制度性结构性质和价值取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新型现代性理论的一种富于创意的表达。
103f
颉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理念,不仅符合符合现代性在当代进展的趋势,而且也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的继承和弘扬。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文化学术遗产,其中关于“和谐”、“和合”的思想同样十分丰富。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讲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两个最主要的基本思想:一是人伦和谐;二是天人协调。人伦和谐是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天人协调是说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4]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还出版专著,论述“和合学”。
总之,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理念,说明执政党对新型现代性的日益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
迄今人们看到的每一个社会进步,都是伴随着社会代价的。纯粹的进步、理想状态的进步,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世界上找不到没有社会代价的社会进步。也许这是黑格尔的名言“历史是恶”的含义之一吧!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取得社会进步,同时又不断付出社会代价的历史。据此,社会学,得出了自己学科的深层理念: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这里,增促社会进步,就是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发展;减缩社会代价,就是指社会代价尽管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可以研究如何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的途径和办法。
从新世纪开始的我国战略机遇期,大体上与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相一致。实践已经表明,中国社会转型兼具双重使命,即从前现代性向现代性的转变,和由旧式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的转变。进入新世纪,后一转变日益突出。在这一过程中多种因素同时并存、相互交织,形成了种种复杂的社会效应。随着社会风险化和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展,中国社会中各种不和谐因素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和多发期。各种新旧的不和谐因素频频展现在人们面前:由人为因素而加剧的自然灾害、城乡区隔、区域差距、贫富分化、失业、刑事犯罪、生产事故、劳资纠纷、族群冲突、新型传染病、人口结构变化、高新技术冲击、道德滑落、规范虚化、信任缺失、心理疾病、邪教、恐怖主义、生态危机、金融危机等等。我国社会仍然存在上述两种前景、两种可能性。这些问题要求我们现行的社会政策、政治体制、服务和管理系统做出新的回应。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执政党对中国社会进入不和谐因素新的活跃期和多发期的新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