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教学方式研究论文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一、贯彻“深”、“厚”精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所谓“深”,就是实事求是、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同学;就是要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深化浅出、讲求实效;就是要把大纲吃透,把教材吃透,把同学的状况吃透,把大纲用活,把教材讲活,把同学教活。
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引导老师做到以下几点:1.挖掘教材。
设计好问题与习题。
实践证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观点。
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把握要求,把握同学的思想脉搏,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针对性;才能触及同学的思想实际,达到统一熟悉、提高熟悉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师吃透教材、更深刻地熟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呢?我们的做法是:第一,组织老师学纲。
大纲是讲课的依据和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开学伊始,都组织老师仔细地学纲,为把思品课推上一个新台阶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其次,抓住备课这一关。
给时间让老师自己备课,找时间让老师集中备课。
把共性问题和疑问提出来共同讨论探讨,这样能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
如,在讨论新教材三班级下册《拾金不昧》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讨论:“拾到一分钱或巨款交还失主或交公,应当表扬谁?”“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拾到十元钱或更多的钱交给爸爸,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由于教材把握得好、道理讲得明白,使得课堂气氛活泼,收到了良好效果。
2.选择敏捷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效果。
“运用敏捷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和主动性,引导同学独立思索,分辩是非,自己教育自己。
”这是大纲对思品教学的要求。
依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思品课上实行了故事启迪、情景激发、行为辨析、示范训练、录音录像、幻灯图片、争论沟通等教学方法,收到了令人满足的效果。
3.运用榜样的力气,进行正面教育。
少年儿童具有仿照性强,可逆性大的特点。
我们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同学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小学思品活动课教学模式[论文]
小学思品活动课教学模式摘要:小学思品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各小学思品课的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开展好该课程的教学下足了功夫,灵活地将诸如课题研究式的活动教学模式融入了小学思品课的教学之中。
本文对活动教学的精髓和特性及模式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小学思品;活动教学;模式小学思品课的活动教学是倡导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学生参与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整体性和变序性的教学活动,使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得以综合发展。
下面就来谈谈小学思品课的活动教学的精髓和特性及教学模式。
一、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的精髓质教育明确要求小学思品课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此外,科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增强感悟能力和提高自己的主体性。
活动教学正是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科学研究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
它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本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协调地发展。
活动教学倡导以人为本。
活动教学认为,教师的本质任务就是为学生服务,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实现价值,而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学习,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明白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发展快慢之别的道理。
在相信学生的基础上,活动教学倡导的以人为本就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
活动教学倡导“到活动中去”。
小学思品以德育为主,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体验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是形成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体验,活动教学正是主张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它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因此它倡导“到活动中去”,并且学生的发展就“从活动中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品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看法、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研究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教室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
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
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
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
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
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研究惯培养被忽视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202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202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题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例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实行三维教学的目标,即达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关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方式是显性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常常被教师忽略。
而当前很多小学生存在重知识文化而轻情感品德的现状,因此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非常重要。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实施以后,课程开展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
依据《试行》中现阶段我国基础性思想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转变传统的侧重传授知识形式的方式,而构建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使其在学习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是当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重点内容。
因此清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含义,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的落实意义重大。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分析。
(一)以美学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把美学观点有效地渗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中,提取教材里美的元素,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教学艺术的美进行转化,变为现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需重点落实的内容。
例如:在《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里,侧重让学生认识地球的椭圆形状之美,地球的山川河流之美、神奇的自然景观之美等,另外,还有地球中的各种肤色之美,培养学生探索地球的欲望。
这样,老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采取具体的方式展开教学,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得以落实。
(二)规划教学情景,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范文三篇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范文三篇第一篇: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1、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适当的内容是实践活动是否必要的先决条件;适当的形式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
因此,思想道德课必须选择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1.结合教科书中提出的行为锻炼要求。
行为锻炼是根据教科书知识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具体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结合教科书的要求,行为锻炼可以从以下两种形式开始:一种是在学校开展活动。
例如,与学校组织、学生会密切合作,从纪律、卫生、礼仪等方面,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文明礼仪从我开始、雷锋等主题创造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知和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充分利用学校的劳动技术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种植育种,开展废物回收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热爱劳动、节俭等方面的教育,即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创造社会成果和其他理论成果,加深化社会实践。
,珍惜来之不易的理论成果。
2.围绕学生的知识、信仰和行动之间的矛盾。
思想道德课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识与信仰、信仰与行动之间的特殊矛盾。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观点和其他社会知识是否能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动力。
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调查、访谈、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向社会,通过疑问的消除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例如,现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学生的印象中就是单干,各家搞各家的活,各人挣各人的钱,先富起来的人怎么会去带动后富的呢?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访问几家先富起来的典型,比如烟叶种植专业大户。
学生通过访问就会明白:该专业大户的成功使周围的人感觉到种烟有利可图,而且烟叶的栽培、管理、采摘、烘烤又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技术上没有问题,于是有条件的人也会去种植烟叶,进而从中获益。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探析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探析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如何有效地教授思想品德课成为了教师们的一个挑战。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创新以及评价手段多样化等方面进行浅谈探析。
首先,在教学目标明确方面,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放在首位。
在课程目标的明确上,应突出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的融合,注重与学科知识的结合,形成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是关键。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以便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同时,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多样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再次,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因此,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问题解决、讨论交流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和理解道德与人生的关联,提高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例如教学软件、网络资源等,使教学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最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对于推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也至关重要。
单一的笔试和口试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
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例如观察记录、学生作品展示、小组合作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在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同时,评价要突出质量而非数量,注重学生思维的深度和问题解决的实效。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探析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创新以及评价手段多样化等方面的因素。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也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篇1 1.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
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
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
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
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
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
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
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
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
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
”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
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
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
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探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青年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学生人格、道德、文化素养的重要来源。
因此,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文明素养、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
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学会如何去实践好的行为。
对于这一点,我们教师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引导、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另外,在培养学生实际行动能力的同时,也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激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和社会观念,成为品德优秀的好公民。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需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且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这种策略的做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方面,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情况、学习差异等因素,制定适合不同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课堂演讲、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电子白板等,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下的需求;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评价来明确学生的学习特长和基础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和支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它包括了教育与心理学,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关怀意识等方面。
对于这一点,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探讨深刻的原理问题,情境化的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人的原罪和救赎,进而体悟到教育的意义以及自身对于家庭,社会的责任。
此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家校合作的方式,在校内外搭建学生情感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生活情境中获得更加全面的情感指导。
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通用16篇) - 其他范文
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通用16篇)-其他范文篇1: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一、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和父母平等沟通》一课时,教师会讲到跨越代沟的相关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进一步的思考,课堂上,我给他们播放了电影《小孩不笨》中父母和孩子因误会而争吵的片段:父母因孩子售卖游戏卡赚钱责备孩子,与孩子进行了激烈的争吵,最后孩子哭诉说是想赚钱买父母好好陪他一天才售卖自己的游戏卡。
通过这次交流,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也得到了父母的谅解。
父母重新审视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父母与孩子得以平等沟通,相处得也更加融洽。
通过此例,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平等沟通、有话好好说是跨越代沟的良方。
在很多知识的教学中,只靠讲道理是远远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教师必须把实现和维护学生的具体需要渗透在教学中,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思品课程的教学肩负着培养与构建学生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标准的责任。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慢慢对身边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对很多问题与社会现象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
然而,在这个时期,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构建,对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学生在认知上还会存在偏差。
思品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更正学生观念上的这种偏差,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与启发来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构建。
在教学《行为与后果》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些开放性的研讨话题。
例如,让学生尝试讨论面对病重的妻子和家里已无钱买药这一事实时,是选择偷药救妻子还是选择坚决遵守和法律不偷药呢?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行为选择将会有不同的后果,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人不能因为要满足自身需要就触犯和法律,和法律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只有人人学法、遵法、用法、守法,才能保障自身权益,维护国家利益。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实施。
在近年来的培训和实践中,我认识到这门课程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
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一些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如何有效地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死板地使用教学方法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氛围。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研究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然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出现了生搬硬套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活动化教学,将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等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
事实上,活动化教学并不意味着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核心。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2、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盲目奉行培训中的案例和套路,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和多样性。
品德课程要求教师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他人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导致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
然而,一些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导致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削弱,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注意:1、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发挥主导作用,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放任学生自由发挥。
这样会导致课堂纪律混乱,学生的研究惯无法养成。
2、一些教师为了展示师生平等,过分追求师生民主,导致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2、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更多的互动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提问和回答。
浅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浅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思品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艺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要求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怎样做人。
如果学生对思品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反之,则启而不发,发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激发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
那么,在教学中还应采用哪些教学方法。
一、做好课前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课前的预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课前预习的效果于老师的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密不可分。
在学生课前准备时可以提供与习提纲,让学生预习并查找与本课相关联的内容。
同时,给学生时间去自学思考,探究疑点,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结合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
这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挖掘了学生的潜在能力。
二、巧设课前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前导语的设计,能让课堂活跃起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是一堂好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所以教师要注重导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那么教师就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收集身边和社会上的案例进行筛选,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课。
三、课上巧妙设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设置一些精巧的问题,而且要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师生之间可以互相诘难答疑,相互启发补充,形成师生间双向的智慧交流,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四、开发现代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的普及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也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它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运用动画、图像、声音等使教学知识能够一目了然、生动有趣。
在教学时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精选3篇)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精选3篇)篇1:小学思品教学论文一、营造良好德育环境,耳濡目染熏陶学生心灵良好的德育环境绝非仅仅是外在的物质之美,更需要内涵之美,具体体现在教学环境美,师生交流中流露出的情感美等。
如学习氛围、生活气氛的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处,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使他们感受心灵的熏陶。
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要通过语言、表情不断给学生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学生的思想。
二、挖掘教材德育因子,不失时机渗透品德教育在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尤为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方面的素材可谓蕴含在各个单元。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德育因子,将其适当放大,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以良好心灵的升华。
如,学习动物这个单元的时候,如:dog,cat等,我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让学生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人类对动物不友好,一方面会导致动物濒临灭绝,物种逐渐减少,同时,也是在毁坏我们共同的家园,既培养了学生爱护我们共同家园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关爱世间万物,呵护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渗透德育,不留痕迹滋养学生品德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瞄准时机,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收到润物无声、不留痕迹的效果。
否则,生硬的灌输、牵强附会的生拉硬扯都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弱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效果也往往适得其反。
四、组织丰富多彩活动,春风化雨塑造学生心灵德育教育,重在感化熏陶,一味地说教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遭致学生思想上的反感。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巧于设计,精于谋划,通过一些学生情感上乐于接受的活动,让学生内化为思想上的认识。
如通过课余的单词拼读、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总之,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我们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正确恰当的方法,将德育渗透与英语教学巧妙融合起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长此以往,美好的品德必然犹如雨露,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成长为自信、健康、向上的合格人才。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法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内容重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实践教学等等。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教学内容方面,往往会出现内容重复的情况,导致学生产生倦怠感。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交互性和灵活性,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的环节,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缺乏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感受。
综合致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
二、创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三、探究教学方法的具体途径针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和实践。
1.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让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活跃,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是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边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3. 实践教学的加强实践教学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校内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思想品德知识的魅力和实际应用价值。
4. 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时,也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灌输者”,而是更像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是一项持续的任务,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
思品课堂论文六篇
思品课堂论文六篇思品课堂论文范文1一、“开放式”——联系社会,引导实践统观思想品德教材,实践性强是它的一大特点。
不少课文内容都是取自现实社会,距离同学身边很近的实例,因而在教学中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带领同学走向社会课堂,进行现场教学;或组织同学拟定实践主题,引导身心参加。
例如《要节省水电》一课,课文中主要介绍节省水电的事例,属于榜样教学。
为了挖掘课文的深层思想内涵,增加教育效果,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带领同学走出课堂,到学校四周的自来水厂和电站参观、访问,进行现场教学,让同学目睹自来水生产和发电的全过程,亲身感受工人叔叔生产劳动的艰辛,再回头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易于增加教学效果。
而在《做集体的小仆人》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则参照课文的内容,引导同学以“庆五一,颂祖国”为主题,自行组织支配一次班级文娱活动,然后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对这一活动进行总结,让大家在实践中体会怎样做好“集体小仆人”。
这种教学方式,我们把它总结归纳为“开放式”。
二、“表演式”——增加爱好,直观形象思品课的内容,虽说都通俗易懂、详细、明白,但依据学校生活泼好动,喜好直观的心理特点,若能根据教材不同内容特征,辅以表演之类的形式,使教学更生动,形式更多样,课堂气氛更活泼,同学爱好更高,教学自然也就更易见成效。
例如:有一位二班级的思品老师在讲授《集体力气大》一课时,为了让同学正确理解“集体力气大”的内涵,她细心设计了一个小品:让四个学校生搬一张桌子,先是四人朝四个方向用力,结果搬不动。
后来让四人朝一个方向齐心协力,很快将桌子移动了。
小品形式虽然简洁,但同学投入专注,爱好很高。
经过小品的直观表现,同学一下子就明白了:集体力气大,不等于人多力气大,发挥集体力气必需以团结为前提。
三、“摸拟式”——生动活泼,加深理解有些课文内容,靠单纯讲解说教,同学反应不很乐观。
教学效果就难免要打折扣。
于是,我们在教学中又尝试了另一种教法——“模拟式”。
用得好,既能变呆板为活泼,化枯燥为生动,同时也能使同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探究一、引言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课程,对于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效果不佳等。
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1.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一些道德观念、人生哲理等,这些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和接受。
2. 学生参与度低。
思想品德课程大多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的参与度低,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教学效果不佳。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品德水平提高缓慢,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有必要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三、教学方法探究1.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实际情境为基础,通过情境模拟、情境编排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而言,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将道德观念、人生哲理等内容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领悟。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和思考道德选择、人际关系等问题,从而达到教育和引导学生的目的。
也可以借助一些真实的案例、故事等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课堂任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道德难题或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思考、合作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
[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究
[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究_政治论文_希望可以帮到您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要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以为,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着眼四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钻研教材,把握特点。
思想品德新教材突出时代特点,把“五爱”教育作为教学基本内容。
课文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特点,选择教法,有效地“导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提高认知,发展思维。
教师“闻道在先”。
教师主导的首要问题在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判别是非、善恶、美丑,促进学生道德思维发展。
以事明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开启学生求知明理的动机,引导学生探究图文中蕴含的道理,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感受道德思维发展的乐趣。
3.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激发培养情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教学中,一要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以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他人的情和爱,移情于教,作用于学生;二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兴趣情感,以情载理,以情育人。
4.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思想品德课要着眼落实教学生学会做人。
教师应贯彻知行统一原则,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具体表现,在行为习惯培养上,给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对照道德规范,既知道“为什么”,又知道“怎么做”。
教师还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在道德行为上为学生作出示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榜样主导作用。
二、遵循五个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1.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
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使品德心理内化成为可能。
2.让学生自主评价。
小学生有了一定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研究【摘要】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在学生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等。
为了有效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本文探讨了基于德育、情感和理性的教学方法。
德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情感方法注重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理性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和探索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使其更加贴合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德育、情感、理性、探索、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研究背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加。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思想品德教育正是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塑造和引导的重要途径。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研究旨在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期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分析其优缺点,探索更符合学生需求和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关键。
初中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在初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题目:思想品德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
内容提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用得较多的学习方式。
在近几年的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探索中,教师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从小组合作学习时机不当的表现和如何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两方面进行了专门的阐述。
主题词:教学方式合作学习合作时机
单位:密云镇中心小学
姓名:付海艳
通讯地址:密云镇中心小学
邮编:101500
电话:69043563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由于合作学习能够打破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起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学习习惯的作用,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应用得较多的学习方式。
在近几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研究中,我们多数教师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与探索,在研究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专门谈谈关于思想品德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时机不当的表现
目前,大多数思想品德教师虽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认识的层面还比较肤浅,因而一些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缺乏认真的思考与设计。
1、在适合独立学习或全班学习的地方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曾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而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我也有过类似的做法,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一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从形式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为了让听课的领导或老师们看到,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设计课堂教学了。
至于选择的时机是否恰当,我并没有过多的考虑。
例如在上《爱护公用设施》一课时,课的开始,我用录像出示了邮筒、路灯、公用电话、井盖几种公用设施,提出了这样一个小组讨论题:“这几种公用设施有什么用途呢?和你们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便你说这个,他说那个的交流起来。
表面看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而这个讨论题是否有实际意义呢,当时我并没有考虑这些。
所以,学生们在小组内说完后,我又请几个同学代表小组在全班说一遍,结果几个小组说的几乎一模一样。
现在回头思考一下,我觉得这个小组讨论题设计得过于简单,三年级的学生对这几种公用实施的用途不用讨论就能说得清清楚楚,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下,再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一说就完全可以了,何必浪费时间进行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呢。
思品课中类似的简单问题是很多的,如:“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你经常参加什么体育锻炼?”、“学校为我们开设了哪些课?你喜欢上这些课吗?”、“你被别人打扰过吗?当时是什么心情?”等等,这些问题都没必要采取合作学习。
所以,在适合于独立思考或全班教学的地方,没有必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用了反而画蛇添足,收效甚微。
2、在一节课中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
有些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比较片面的认识,以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唯一“法宝”。
于是,便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
我也犯
过这类的毛病。
例如在《发扬自己的长处》这节课中,我安排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长处、讨论发扬长处的方法、交流在发扬长处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同组的小伙伴发扬长处等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教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
3、小组合作的时间过短或过长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些教师留给学生用于合作学习的时间过短,小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另一种是教师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过长,多数小组的学生已经完成了老师布置的讨论题或模拟表演等合作任务,可是老师没有“顾全大局”,而是迟迟等待还没有结束任务的小组,造成了时间拖沓的结果。
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留给学生时间过短,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留给学生时间过长,又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
所以如何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选择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小组学习中存在的时机不当的现象,我在进行教学实践的同时,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
我觉得,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选择适当的时机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1、在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探究性、发散性的问题。
小组学习的问题不能带有随意性,应该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发散性,还应该用在突出教学的重点处或解决教学的难点处。
例如,在上《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一课时,我用电脑课件播放一组连续的图片: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圆明园破败景象——隆重的开国大典------中国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辆火车------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中国第一颗氢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审奥成功等。
通过让学生观看这组图片,我请同学们进行合作交流:“通过观看这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这个讨论题即能突出科学技术能够振兴祖国这个教学重点,又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因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当时学生们发言踊跃:有的说自己想到了清朝末期中国被列强掠夺的屈辱历史;有的说想到了我们有了第一颗原子弹时中国人民的激动心情;有的说我们能顺利收回香港和澳门说明我们国家的事例增强了;还有的说科学技术兴旺国家才能兴旺……学生们的想法虽然各异,但都没有离开“科技兴国”的中心点,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在学生质疑问难处设计矛盾性问题。
社会生活是丰富的、多维的,对于一些问题,我们成人都很难用是与不是、对与不对进行简单的回答,更何况小学生呢。
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很有可能提出具有一定矛盾性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例如在上《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密云水库的优美环境录像,学生在欣赏到家乡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同时,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可是,在说到保护水库环境的问题时,有的学生提出了:“为了保护密云水库这盆净水,我们密云县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关闭了库区周遍的所有工厂,不在库区搞旅游,每年要损失多少经济收入呀。
这与保护环境就能造福人类的说法不是相反了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个疑难问题,我没有马上发表个人意见,我知道,如果我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也会面服心不服。
于是我请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实话实说,交流各组的讨论结果。
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这个带有矛盾性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越辩越明:我们保护水库环境是做出了许多牺牲,但是我们舍小家为大家,使首都市民喝到了放心水,这是一种崇高的奉献精神;另外,我们不仅是牺牲,也得到了保护环境的丰厚回报,如我们拥有了良好的环境,对身心健康有利,我们可以生产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等等。
从这个教学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学生质疑问难处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3、选择适当的次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节好课的教学方式应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但是如果让它成为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那么教学效果大家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为了防止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和单一化,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安排过多的小组学习的次数和时间,而应抓住适当的时机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