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驰骋质疑 享受问难-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论文倡导学生质疑问难 巧妙运用提问方法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编倡导学生质疑问难巧妙运用提问方法人教版新课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我曾听到一位外国经理向记者坦露:他的中方助手总习惯于聆听上级的指示,却从不习惯于发表和提出自己的疑问、见解……这不是“唯唯诺诺,做个听话的好孩子”的旧传统教育观下的产物吗?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不重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学生厌学的有,苦学的有,离开老师不会“学习”的更是比比皆是。
究起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学中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疑问、提出疑问、进而解决疑问。
这无疑是教育的失败!古今中外,主张大胆质疑、积极提问的名人名家举不胜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宋代陆九渊说:“为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无疑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又有古语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则主张“博学”,要多问、多闻、多见、多识,而这一切基础就是“多问”。
他的“不耻下问”至今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呢。
同样,近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一书中指出:“我意如能令学生在上课时主动求知,主动学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
教师不宜以讲课本为本务。
教师指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谬误,然后为之讲说。
如果则教师真正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
”这更是深刻地阐述了惟有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积极提问,教师巧妙运用提问方法,才能真正打开学生智慧的宝库。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质疑问难,并巧妙运用提问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研究、探索的自由天地,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浅议-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浅议人教版新课标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1.课堂教学中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教学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俗话说:“思想引领着行动,理论指导着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则是盲目的”。
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则出现了学科定位不明确,课堂中师生关系出现失衡的情况,文本解读过于随意等问题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认识上出现了问题,教学时,缺乏科学发展观的引领,而且还缺乏辩证思维的引导。
2.教学理念比较落后。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些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的落后,很多教师仍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的时候,采取单一的传播模式,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对新的教育理念没有领悟透彻,这些问题也都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3.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有时候还会出现乱套的现象。
由于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言堂”贯穿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压制着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展开教学,导致课堂的教学气氛不够活跃。
教师一个人在讲,学生们负责听,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的互动、交流。
课堂氛围也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教学也会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随之降到最低点。
有些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课堂的活跃,放任学生自由行动,整节课都乱成一团,学生根本学不到实际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也会使得课堂走向另一个极端。
众所周知,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玩爱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既要把握住课堂的环节,同时也要有调控好课堂程序的能力。
过度地操纵或者是放任不管都能够使得课堂难以掌控,以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既不可能学到知识,兴趣也不可能高,这样的后果是课堂教学效果极差。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1.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论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则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进行动态的对话交流。
要想开展有效的对话交流,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对话欲望激发出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初探-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初探人教版新课标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可见,质疑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个问题,让学生按照他的“指引”步步紧跟,学生显得“无疑无难”殊不知,这种教学,学生受益终身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学生只能成为一群“跟随”族,得到的只是不经“咀嚼”的“食物“。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要让学生求得真正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新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
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民主、自由、和谐,学生间互相协作的课堂氛围。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每天一个学生都要给予关注和期望,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从而打好良好的质疑基础,使每一个学生都敢于思考,敢于发问。
同时,对那些敢于质疑但不一定正确的学生,不仅要给予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还要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以及关注性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以保持他们的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再帮助其具体表达。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充满激情,循循善诱,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对一些需要口头表达的问题,我就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考考对方,看谁讲得好,有时也让小组讨论一下,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就会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所提出问题的质量也有好差之别,尤其会提一些没有什么价值的问题。
据此,教师要从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出发,以鼓励为主,引导为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这样提问题的意识才会越来越强烈。
因此,只有老师更多的积极鼓励、平等和宽容,儿童的质疑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人教版新课标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点,通过教师设疑的方式来达到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大力鼓励诱导学生质疑,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使小学生学会提问、培养质疑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尝试:一、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教师首先应激发学生质疑兴趣,点燃其求知的欲望,促进其积极思维。
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应鼓励学生提问题。
这一时期,学生年龄小,知识储量少,表达和理解水平低,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目的性,随意性很大。
然而,这也正是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的重要开端。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冷却学生求知的热情,错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大好时机。
因此,我们要本着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尽量靠近学生的思维路线,结合教材特点,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制造悬念,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任学生自由的想象,进而产生疑问,例如《乌鸦喝水》这一课,讲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使水位升高从而喝到了水。
讲读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乌鸦口渴了,但它找到的瓶子口小、身高、水少怎么也喝不到水。
在此基础上,我打破常规教法,带学生学习最后一节,学生惊喜地发现乌鸦居然喝到了水。
至此,学生几乎不约而同地在心里画了一个大问号:它是怎样办到的呢?学生急不可耐地阅读了课文的中间部分之后才恍然大悟。
这时,有同学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里面的水就慢慢升高了呢?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明白了原来是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瓶子的四周有玻璃挡着,水只能向上移动,水位就升高了。
教学的重难点在悬念中解决了,学生们对这只聪明的乌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一旦打开了思维的大门,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向更深一层次发展,指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促进一种新的求知欲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育初探-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背诵教学浅析人教版新课标一、掌握有效的背诵方法针对大多数小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唤醒他们的背诵欲望,有了欲望的产生,积极性就不愁了。
这时候,学生忘却了背诵枯燥难懂的悲观情绪。
当他们背诵多次,烂熟于心,学生就必然会掌握背诵的一般规律,这时,老师要指导正确的背诵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其要领,真正做到让背诵成为学生自身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当然了,在背诵一些难懂的文章时,学生们必需要弄懂文章的行文层次,写作方法,主体思路,内容思想。
在背诵较长的诗文诗歌时,通常是前边好背,比较容易记住。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初始效应”,最后面的比较好背,也比较容易记住,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时近效应”,在中间的部分是最不好背,最不容易记住的,也就是心理学上的“中远效应”。
二、示范背诵,树立信心“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
语文教师在教学知识时,笔者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就是如果教师亲身为学生示范背诵,则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背诵的兴趣与积极性。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示范背诵可以让学生更加接近“声、情、貌”。
因此,笔者一般在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之前,首先在学生面前把需要背诵的文章全篇背诵给学生们听。
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就是先熟练且富有情感地把全篇内容背诵一遍。
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背诵信心。
还有,笔者也会主动走进学生,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都参与到背诵的行列当中。
此外,笔者也会邀请那些背诵熟练的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作示范背诵;另一方面,对于班里的后进生,笔者也会时常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常用赏识教育培养他们背诵的信心,学生们也会在教师的鼓励下,享受背诵独有的精彩与魅力。
三、背诵的几种辅助技巧有趣而生动的绘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背诵教学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学生正是通过形象思维的有效互动,通过这样的手段使背诵对于学生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为主要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做到评价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诱”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但就“研讨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如下。
一、“比读,让学生承受心理压力。
”我首先谈一下教师的激励功能。
以往教学中常常在研讨课乃至国家级研讨课上,听老师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谁还能比他更好。
”先起来的同学需要有勇气才能站起来,压力很大。
后起来的同学也必须有比前一位同学更好的本领和更大的勇气,才能站起来。
试问:作为老师将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学的勇气做底吗?这看似鼓励的做法,恰恰给予全盘否定。
导致的结果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少。
“朗读小能手”等的选拔,也恰恰反应了评价应避免的“选优”的要求。
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评价的时候,只评价哪个地方读得好,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但不盲从。
然后有针对性地读出你的感悟。
让人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
每个同学的音质不同、理解不同,允许他们各有千秋。
从而进行个性化教育。
二、评价教学中,仍需强调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
1、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
教学设计要做到“虎头豹尾”而不是“虎头蛇尾”。
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达到课外延展的目的。
也只有教师精心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去细读、精读,把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思想通过朗读、感悟,感悟后再美读,读后再谈收获。
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
让语文课堂学习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2、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也应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我课前让同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利于教学时,我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不仅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收获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人教版新课标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
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实践表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经过独立的探究过程而获取的知识,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还能使学生养成在日后的实践中更完美地应用这些知识的习惯。
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最大的时空,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徐也会提问,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乐于探究的精神。
启思激疑是一种新型的有效课堂机制,它是在教师引导点拨下,学生从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特点方面去思考,去激活疑问,激发推想,预测,边读边思,由思促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训练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的去引导“思”。
发现“疑”,鼓励和调动学生“思”的积极性和“疑”的主动性。
可引导学生从课题`中心句,中心词,过度句入手,启发思维,激发疑问。
如教学《第一个发明麻醉药的人》一课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抓中点词语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提问。
学生会提问是会思考的表现,学会了提问,也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重点句,再引导学生围绕句中重点词语提问。
第一句:“然而有一件事却使他深感不安。
”重点词语是“深感不安”。
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深感不安”是什么意思?(2)什么事使华佗“深感不安”?(联系课文内容,知道“病孩子动手术时痛得死去活来”这件事使华佗深感不安。
)(3)病孩疼痛,华佗为什么深感不安?(深入思考,知道华佗有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责任感,他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
小学语文论文-让孩子们真正学会质疑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让孩子们真正学会质疑人教版新课标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和探索,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动脑、动口、动手、质疑、解疑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的交流,使他们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
一、民主平等,鼓励质疑实践证明,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心情舒畅,能迅速地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积极思维,敢于在教学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各种问题。
面对一个个大胆质疑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大开绿灯,允许他们随时发问,允许他们质疑不到位、出错等,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相信自己的才华,不必担心出错误,不要害怕别人嘲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面对一个个质疑的学生,教师要给以真诚的微笑,即便有些问题看起来还不成熟,或是很天真的假想,教师也应认真地倾听,积极引答,把期望带给学生,把人格还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他们。
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这种主动性,特别是那些独树一帜的学生,只要他们敢做敢想,就要重视、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设,突破传统的做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行为加以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一个人如果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追求。
此时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信心,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敢问。
二、画龙点睛,质疑课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因此对题目的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或者问自己,谁?为什么?怎么样?还可以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从理解词语含义入手。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语文教学布疑设疑浅议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语文教学布疑设疑浅议人教版新课标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教参,体会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
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跟这些问题、答案配套的板书提纲。
教师的教学过程就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不是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的容器;不是要求学生创新思维,而是对课文的同构解读;不是要求学生设疑解疑,拓展思维,而是要求学生对教师“权威”答案的认同。
这种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和天赋,也违约了学生的心理规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问是促使儿童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布疑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积极的状态,让学生快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
”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
在多年来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布疑设疑的。
具体操作如下:一、从整体布疑设疑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来看,都是从第一段讲到最后一段;从教学形式来看,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从教学内容来看,都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的中心等等。
我彻底摒弃了繁琐的分析,空洞的说教,代之以多疑、多思,以学定教。
在教学《妈妈的爱》时,我从课题整体布疑设疑:“同学们,想想课文中妈妈的爱分别讲了哪几件事?”配乐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看图思考。
结果同学们都能自己释疑。
其实,学生的资源是丰富的,学生的天赋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创设情境,就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又如教《难忘的泼水节》,我也是从课题整体布疑设疑“为什么说今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今年的泼水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同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出与往年不同的地方,加深了对“难忘”一词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质疑问难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尤其对于感性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抽象的文字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缺少了兴趣,也就失去了探究课文内容的动力。
因此,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质疑问难的乐趣,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教学设计不仅要从教师的教学角度出发,还要从学生的接受度来考虑。
哪些内容突出了童真童趣,则要充分运用,作为牵引学生兴趣的法宝;哪些内容过于直白,缺乏灵动的气质,则需要在教学中增加补充材料,以使教学氛围活跃起来,提升学生的兴趣。
其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个人阅历,产生质疑,从而提出问题,在质问解疑的过程中增长知识。
比如《江南春》一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有学生提出疑问,“诗人数过当时南朝有多少座寺庙吗?”显然这是一个虚数,是诗人为了合辙押韵而设的,数字并无实际意义。
学生在提问中增长了见闻,体会到了质疑问难的乐趣。
二、精心设计,使学生勤于质疑问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预设到精讲,再到评价,每个环节都是教学活动实施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些环节设置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自始至终沉浸在教学氛围中。
因此,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主动提问,是保持精力集中的有效方法。
首先,提炼主线,引导学生围绕主线质疑问难。
比如《三打白骨精》一课,文章的主线是围绕“白骨精”想捉“唐僧”展开的,教师可鼓励学生以主线为背景,积极提出质疑。
其次,深度探究,引导学生反思质疑。
再以上面的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白骨精”四个人物的性格,并一一罗列出来,学生会觉得“孙悟空”在整个故事中形象硬朗,是一位英雄似的人物,便产生疑问“孙悟空的本领超群,为什么要保护一个凡人去取经呢?这样不是大材小用了吗?”通过这样的反思,使学生认识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心理特点、已有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用于问”,并教给质疑方法,做到既“勇于”又“善于”质疑问难、发展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闸门,不断提出疑难。
有时学生常常学后无疑,教师要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指导学生的思维在某些内容上定格,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
例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我先播放一段赤壁大战的动画,在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定格画面,打出两行字幕:兵力:曹军八十万人,东吴三万人;结果:曹军丢盔弃甲,东吴大获全胜。
然后打出一个大大的“?”,这时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
1、巧用课题,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题目是全文的“旗帜”和“窗口”,抓住题目,常能得其要旨,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教学《绿色的办公室》时,学生提出“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这样的问题。
在学习《田忌赛马》一课时,学生质疑:田忌和谁赛马?经过、结果怎样?这些问题一提出来,就成了学生学习的一个探究点。
学生就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恰当引导,增强学生质疑信心。
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的质量也就高低不同,有的提的较好,有研讨的必要,而有的则很幼稚,无意义。
我就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的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得他们认识到提问题要围绕中心,要有思考价值,从而保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质疑的自信心。
二、指导学生善于质疑培养学生多思的习惯,善问的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兴趣,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要多示范,教规律于学生,要学生明白应质疑什么。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1、在预习时引导质疑。
讲课前先让学生预习,预习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记下不懂的问题,提出有疑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敢兴趣想知道的问题,引导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教版新课标中国教育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一些现象仍然令人忧心如焚。
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仍一统天下,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客体地位,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遭到扼杀。
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处处依赖老师才能进行阅读的惰性。
以至形成了"教师一步不放手,长期牵着学生走。
学生围着教师转,自己脑子不会转"的局面。
学生中能像孙中山先生那样敢于质疑问难的又有多少呢?在此,我想大声的呼吁──在阅读教学中应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难是实施素质教育、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
在这世纪之交之际,素质教育的春风已吹遍大江南北,并逐渐深入人心。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深入开展,阅读教学的改革更是生机勃勃。
斐娣娜教授在《从传统走向现代》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现代教学论已由知识教学论走向主体教学论。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教必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因为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推之,学决定教,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一切活动毫无意义。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
很显然,传统阅读教学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是违背这一精神的。
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难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一点,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是认识得到的。
可是,某些老师又不敢设置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原因又何在呢?因为,教学中质疑问难有时会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且学生的质疑问难具有无定性(包括方向无定性和范围无定性),这便增加了教师驾驭教学过程的难度,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致于给某些教师设置了一道心理障碍。
这仅是表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思想深处对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改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改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引导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更能使学生所理解内容、重点、难点分解。
因而教师很有必要把握好这一度。
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喜欢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
让学生乐于质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小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质疑的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质疑兴趣,让学生敢思、敢问、乐探究。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生活动的前提之一。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的信心。
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地质疑。
2、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
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①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
如教学十一册《向命运挑战》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
但她以顽强地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个国家的语言,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
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这样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他们的事迹更让人惊叹,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②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驰骋质疑 享受问难——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驰骋质疑享受问难——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
培养
王小东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小教版》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正>"问"是一门教学艺术。
古人就常用以"问"代"教"的形式教学,而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以"质疑问难"能力为重,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
培养学生"问"的能力,又离不开"引导"与"启发"二法,无论是外部氛围营造,还是内在情感牵引,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实现语文知识的内化与外显。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课堂教学需要氛围,特别是小学生自控能力薄弱,课堂专注力不集中,平白地讲解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而探究质疑进而提问更是难上加难。
可见,营造氛围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前提。
【总页数】1页(P67-67)
【作者】王小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海安镇胡集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J], 林芳友
2.驰骋质疑享受问难——浅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 [J], 朱玲芹;张云龙
3.驰骋质疑享受问难——浅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 [J], 朱玲芹; 张云龙
4.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J], 王铎
5.小学语文教学中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策略试析 [J], 梁杏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学语文论文-小议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议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人教版新课标“学贵存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前提与途径。
当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已为大多数人所重视。
作为语文教师,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在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认识的渴望,让学生能动地完成学习的过程。
所以,只有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激发学生对疑难问题探究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己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那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
学生读书,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完全不懂的问题,有懂得不透的问题,也还有教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的而自己尚未察觉的问题,有的比较浅显,有的比较深刻。
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
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这种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地在压抑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如: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活动)产生自我否定的意识,存在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自己有问题,但顾虑重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而受到教师的指责;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并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等;教师包办太多,产生“我不懂,教师会讲”的依赖心理。
所以,老师必须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
二、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愿问。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驰骋质疑享受问难人教版新课标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可见,“疑”是学生学习的开始。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可以使教师的教学针对性更强,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这一要示突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独立思维的重要性。
思考源自疑问,有疑才有思。
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他们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呢?
一、尊重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这样做——
1.营造“敢问”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乎要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营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
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或粗暴否定,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其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2.留出“敢问”的时间。
教学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思考空间,不管是开始上课、课后练习,还是在课中,老师讲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重点、难点、关键处时,鼓励学生提问,真正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和时间。
3.创造“敢问”的条件。
要让学生敢问,教师必须改变课堂原有的教学行为,摒弃呆板的“师问生答”现象,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敢于提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研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就能使课堂变成学生乐学的“学堂”,而不是教师包办代
替的“讲堂”。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疑”好“问”
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要“学问”。
但由于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没有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其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
对此,我们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研究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想,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他们乐问的兴趣。
具体的做法如下:
1.树立“好问”的信心。
小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课堂中难以“生疑”的原因有很多,如:胆小、紧张、或受知识经验的限制,难以生疑发问。
因此,老师要针对不同情况,运用鼓励、表扬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
2.激发“好问”的兴趣。
教师要做有心人,可以把班上的学生每四人分为一小组,优差生搭配,以好带差,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问题提得好就可以得到加分。
以此调动他们质疑的积极性。
同时可以运用成功机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每周评出最佳质疑手,给予表扬。
为了能在小组中当个最佳质疑手,并正确地解答别人的问题,他们就得读熟、读透课文。
为了能提出疑问,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真正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3.创设“好问”的情境。
为了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使学生“好问”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他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获取成功的机会。
4.唤起“好问”的思维。
儿童天生好奇,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在面对陌生现象时会尽力去找出原因。
教师可以常问:“为什么事情会如此地发生?你能推测一下下面的情节吗?”“这种说法是不是真有道理?”“是不是可以提出相反的看法?”一次次
让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提出疑问,多方猜想。
三、授其方法,使学生生“疑”善“问”
当学生“敢问”、“好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质疑问难”就不能只停留在原地,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善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
1.据课题质疑,激发探知欲望。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或蕴含着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若引导学生据题质疑,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板书课题后即可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林冲、洪教头何许人也?林冲为何棒打洪教头?又如何棒打洪教头的?学生学习的欲望被激起,兴味盎然。
2.据重点词句质疑,发挥主体作用。
阅读,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去探究作者或优美、或朴实、或华丽的词句背后所隐藏的内涵……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阅读中紧抓非悟不可的重点词句进行质疑,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疑中自主,疑中创造。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流露出孩子内心对母亲的复杂情绪。
教师可紧紧抓住这句话,让学生质疑。
有学生问:这儿为什么用“竟然”这个词?“我”为什么心里很难过?于是,在解疑的过程中,一位任劳任怨、勇挑重担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3.据反常之处质疑,培养创造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文有许多反常之处,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创造自我个性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我觉得课文最后一句话写得不太好,难道这笑声到了住地就消失了吗?”对于这样的质疑,老师适时引导,生成出了下面这精彩的一瞬:
师:哦?(很惊异)了不起,敢于向课文挑战!老师向你学习!既然课文出错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帮作者改改课文!
师:你真能干,和老师想到一块儿了!那怎么改呢?
生:(思考了一会)把最后一句话的句号改成省略号。
师:(向他跷起大拇指)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会成为一名大作家的!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可以改成:“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铭刻在我心中。
”
生:我觉得还可以改成:“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
”
4.据课尾质疑,启发创造想象。
对于“文已尽、意未绝”的文章,可以用质疑的方式将其“意”演绎开来。
这需要帮助学生对刚习得的知识进行梳理,整体把握,全面思考,从而巩固学习成果。
这种质疑可启发学生联想,组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迁移。
记得以前在教学《狼和小羊》结束时,一个学生突然问道:“那狼最后吃掉小羊了吗?”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环境及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让他们想象,只要结果合理都行。
此时的质疑问难达到了整堂课的高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5.据“留白”处质疑,引申课文内涵。
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地方是作者独具匠心而留下的艺术空白,这些“笔未到而意到”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每每能成为激发思维、驰骋想象的益智因素。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这里质疑问难,当他们通过反复咀嚼、品味课文“留白”处所造成的朦胧美时,会产生无限的意趣,这对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想像力、培养创造意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二册课文《乌鸦喝水》中的这个句子:“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教师出示这个句子,又出示“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这一句进行朗读比较,启发学生质疑。
小朋友问:为什么说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小朋友说:乌鸦不是马上就想出办法来的,而是想了好长好长时间。
又有小朋友说:乌鸦想了很多很多办法,想到一种,觉得不行,又想另一种办法,一直在动脑筋,很认真地想。
老师推波助澜:是呀,多不容易啊!小朋友,假如你就是那只口渴的乌鸦,看着旁边的小石子,会想到哪些办法呢?学生的思维之门一下子被打开,有的说用石子砸,有的说用小石子堆成斜坡,让瓶子斜靠等等,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磨砺中、完善中,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
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顺从、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