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用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四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14 论述类文本阅读1+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14 论述类文本阅读1+Word版含解析

专题提升练(十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以生态文明引领国家公园建设温源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顺应国际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潮流、承担自然生态保护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自然文化遗产规范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需要。

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先要做的是完善保护机制。

国家公园的最初称谓是“国家自然保护区”。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公园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用来“被保护”的。

然而,自然保护与人类追求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需要舒适,商人渴望利用公园、开发自然获得收益,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自然造成破坏。

但是,天然性、原始性、珍稀性是森林公园最为宝贵的财富,容不得后天的破坏与践踏。

国内的一些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力度不够,导致资源品位和质量下降;更有一些风景名胜区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与自然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

必须认识到,国家公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当开发利用可能会损害保护功能的发挥时,要从属于保护。

野生动植物的价值不在于其皮毛和牙齿等,它们活着,在这个地球上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最具价值的事。

人类能做的,除了保护还是保护。

其次,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凸显公益性的理念。

一般来说,国家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投资,部分设施的运营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由企业来运作。

但相关部门也必须以保护资源的完整性为原则对其进行严格监管。

同时,国家公园公益性的体现也离不开相关法律的“保驾护航”。

没有相关政策对商业行为的约束,没有具体法律来规范游客行为,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国家公园中承载着大量人文信息,反映着区域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

因此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要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准则,寻找一种兼顾保护自然与开发当地社区的建设模式。

一方面,要将国家公园内的自然保护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进行严格区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区域内的原有居民在不破坏周边环境的前提下获得相应收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概览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二、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证“3要素〞(一)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X。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1.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

2.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3.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文章的结尾例如,孟子在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时,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结论的。

(二)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即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三)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或论点〞的问题。

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论证是逻辑过程,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因此,需要考生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考生还需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或论题的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三、掌握论述类文本的“3步读文法〞第一步:速读全文找关键1.标注关键词重点句主要包括内容句和结构句: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第二步:读完每段理关系梳理关系有两层含意: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 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练习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 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练习 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作业(一)论述类文章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象符号”说与“语言艺术”说之差异吴晓诗歌意象与普通日常语言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

普通语言符号是人类集体的产物,语言一经产生,对于每个社会成员就有一种约束力,每个社会成员都得强制性地习得和接受这种语言,不如此就无法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

而意象符号则是诗人直接感受的产物,具有个性创造物的特点。

它是感性的、直觉的、个别的和不可重复的,是诗人在情感驱动下要求作艺术表现的产物。

科林伍德曾指出普通语言描述与艺术表现的不同:“描述一件事物,就等于把这件事物归到某某类中……而表现却恰恰相反,表现是将这件事物个性化。

”这就是说,普通语言仅仅是一种现成的操作,而作为艺术表现的意象,却是诗人所独创的,具有诗人的情感生命。

意象是“直接”的,因为它是诗人有感而发创造出来的;日常语言则是已经褪色、陈旧、僵死的东西,也是被诗所淘汰的东西。

总之,创造意象是诗人表现情感的基本手段,诗人将独创性的意象符号提供给读者,使读者产生理解与共鸣,进而被普遍接受与承认,这是普通语言所无法做到的。

在一般语言中,语词所指称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外物,物的观念而非物本身,因此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普通语言,词义的指称性明确而单一,非如此则不能起到交流思想的功用;而意象具有丰富性与多义性,竭力避免单一与直接说出,它虽然以词的形式出现在诗中,但却没有词的明晰性、确定性。

可以说,意象是超语义的,不可解释穷尽。

意象比语言层次更高,更具独立性。

在审美经验中,有许多难以用语言说出的东西,在那些已理解又未理解的无可名状的审美愉悦中,无论何种语言要描述,它都是显得力不胜任的。

审美意象能引人想到许多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

所以意象的功能大大强似普通语词,其作用是一般语言所不可比拟的,艺术所建构的意象符号系统,既是传递情感的手段,又是目的,而在日常交际语言中,语言只是交际信号的工具,意义一经传达,信号系统就不起作用,因此它是一维性的。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理解分析与比对文本信息课件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理解分析与比对文本信息课件

2.条件推断 就是选项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提出一 个条件作为推断的前提,后一个分句以在这个条件下一旦实现所产生的 结果作为推断的结论。根据前提和结论的关系,条件推断可分为三种情 况:
关系
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条件
诠释 某个条件可以产生某个 结果,但不排除其他条 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
推导
关联词
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 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 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 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 佺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 “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 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 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选项设置:古人只要把《诗》《书》《礼》《乐》《易》这五本书 读好了,他们就可以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了。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推断错误。由第二段“‘知’的重要性是帮助我们这一 生过得充实又快乐”可以看出,读这五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过得充实又 快乐”,但“可以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了”就推断过度了。
2.仔细分析研究选项中的推断关系是否成立 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 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是侧重于表述是否 符合原意,而是侧重于思考,侧重于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 认知或结论。因此,仅仅采用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 等)进行简单比对的方式,将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 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

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四)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新人教版

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四)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新人教版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十四)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7分)记得鲁迅先生在许钦文初写小说时,曾称他的小说为“乡土文学”。

我想,这不外是,许钦文所写都是浙江绍兴一带的人物故事、风土人情,甚至在人物对话方面,也保留了一些方言土语,所以鲁迅给了它这样一个称呼。

这个称呼,很难说是推崇。

鲁迅自己也写了很多篇以家乡人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但他并没有自称过这些小说为“乡土文学”,别人也没有这样称谓过。

就文学艺术来说,微观言之,则所有文学作品,皆可称为“乡土文学”;而宏观言之,则所谓“乡土文学”,实不存在。

文学形态,包括内容和形式,不能长久不变,历史流传的文学作品,并没有一种可以永远称之为“乡土文学”。

凡是文学艺术,都要有根基,有土壤。

有根基者才有生命力,有根基者才能远走高飞。

什么是文艺的根基呢?就是人民的现实生活,就是民族性格,就是民族传统。

根基也在受内在和外来的影响,逐渐变动。

不管多么偏远的地区,外来的东西,总是要进来的,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乡土文学”,就像人间并没有世外桃源一样。

但是只要民族的根基深,传统固,自信力强,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无需大惊小怪。

任何艺术品种,都有所谓民间的形式,或称乡土的形式。

但是,这种形式并非永久不变,它要进入都市,甚至进入宫廷,一为文人墨客所篡易,就不永远是乡土的了。

艺术是不胫而走的,不分东西南北的,宫墙限制不住它,城墙也限制不住它。

它又可以衣锦还乡,重新进入荒山僻野,为那里人民所喜爱,并改变着那里人民的艺术爱好、艺术趣味。

古之于今,今之于古,外洋之于中国,中国之于外洋,其规律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南宋以来,又有所谓“市民文学”,好像是与“乡土文学”对立的。

其实这一名词,也很难成立。

平话形式的梁山故事,固然可以说是“市民文学”,但一成为《水浒传》,就很难这样说了。

城市是个非常复杂的所在,人也是很混杂的。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课时作业2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课时作业2

课时作业(二)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2016·南昌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曲的和谐圆顺之美——浅谈潮剧老旦的表演艺术黄少君戏曲表演大师程砚秋先生曾说:“戏曲基本上是给观众一种美的感觉的艺术。

”因此,在戏曲表演中凡一切“形之于外”的动作,无论它们是从生活动作中直接取来的,还是从自然界借鉴而来的,都必须经过相当大的美化处理——提炼、筛选、变形、规整等等,合乎美学要求,使之充分歌舞化、程式化、装饰化,从而凝练、沉淀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化形式。

虽然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但在戏曲舞台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却是高度区分开来,这是由于中国总体艺术强调情感因素,重视情感表现的特征,所谓“事为情用”,“以情驭事”,决定了中国戏曲是一项情感大于理智的审美活动。

譬如,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情感都可以通过唱、念、做、打来体现,在这里技巧的娴熟与感情的浓郁都成正比例关系。

所以,我认为一切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形象都应该是美的,即和谐、圆顺的,只是艺术的真实表现手段与方式的不同。

说到传统戏曲的和谐、圆顺之美,又不由让我想提起自己所学之行当——老旦。

我扮演过不少不同类型、性格的角色,但我想,无论是《闹钗》中温厚的胡母、《母子桥》中善良淳朴的许氏,还是《雷震天波府》《刘明珠出征》中刚毅豪情的佘太君与刘明珠,它们首先是女人,是母亲,这是人物的共通点,也是我在舞台上诠释这些人物首要的出发点。

我从演女人、演母亲的角度出发,以女性间特有的理解沟通与这些和我距离甚远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舞台成为了接通今古时空的轨道,这其实更是一种情感化了的美学评价,它凝聚了我对生活和人物的全部的真情实感。

老旦,年纪虽大,但性别仍然是“旦”,这决定了我们在塑造人物时要考虑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以求在表演时演出人物的气质与神韵来;相反,演出来的只能是人物的苍老和暮气。

老旦是以扮演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为主,纵观潮剧舞台上扮演过的剧目,属于老旦站“中间儿”的折子戏或中型戏实在不多,大型剧目就更少了。

2023-2024学年北京北京人教版高考专题语文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北京北京人教版高考专题语文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北京北京人教版高考专题语文高考模拟1.解答题第1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霓虹灯下的哨兵(节选)沈西蒙故事发生在刚刚解放的大上海,三排接受了在南京路上站岗的任务,地痞老七等人,逼迫童家还印子钱。

如果不能及时还钱就要将童家女儿阿香卖到香港,救她的方法,就是让她的弟弟童阿男到码头区走一趟。

阿香知道如果童阿男去了码头,那就有去无回了,她因此到处找弟弟,叫他不要回家。

赵大大得知了此事后,报告了连长。

与此同时,童阿男擅自离开岗位,受到连长和指导员批评,说他忘记了一名革命军人的责任。

童阿男竟脱下军装扬长而去。

指导员路华到童家了解情况。

子夜,苏州河畔。

童阿男家。

海关钟响十二记。

棚户,路灯,大厦的剪影。

阿荣领路华上,后面跟着通信员。

阿荣:指导员,到了,这就是阿男家。

刚好童妈妈拎着小包袱走出。

阿荣:童妈妈,有人找。

指导员,这就是童妈妈。

这位是南京路上的指导员,阿男的上司。

童妈妈:长官!路华:童妈妈,你老人家好?童妈妈:长官请坐。

路华:童妈妈,我叫路华,你就叫我路同志吧!童妈妈:路同志,坐,坐。

这么晚了,同志来有什么事?路华:阿男今天回来过没有?童妈妈:没有。

路华:好像阿香去找过他?童妈妈:是呀。

路华:找阿男干吗?童妈妈:说起来同志不要见笑,我们是穷人家,只指望阿男今晚能回来一趟,想想办法,救救急。

路华:老人家,有什么紧急事情和我讲也一样,我是阿男的好朋友。

童妈妈:有笔印子钱压在头上,日子有些过不下去了。

路华:我这儿有些钱,你看……童妈妈:不,不,怎么能要你的钱,政府已经救济过两回了。

路华:老人家,收下。

这,不是我的……是阿男的。

童妈妈:阿男的?路华:是阿男积蓄下来的津贴费,我替他保存的。

童妈妈:真的?路华:真的,阿男让我带给你的。

童妈妈:(泪珠盈眶)真没想到,阿男他……同志,这是救命钱哪!(跪下)路华:(忙扶起)童妈妈,你不要难过!童妈妈:我……我高兴,啊,请坐坐,我去叫碗馄饨给你吃。

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新人教版

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新人教版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1分)①人因礼乐而成人,社会则因礼乐而联结繁荣。

无礼乐,则无秩序,也就无文明。

②人需借助外物而生存,如衣、食、住、行。

欲望若没有节制,人必将成为外物的奴隶。

若此种行为模式普遍化,则人间将进入弱肉强食的丛林状态,人人处于恐惧、焦虑、不安中,既无秩序,也无幸福,更无文明可言。

社会欲进入和维持文明状态,就必须以规则节制各人物欲,协调人际关系。

这样的规则,古人称为“礼乐”。

礼乐之大用,就在于稳定个体生命与人类共同体的命运。

③然则,何为礼?何为乐?④古代之礼无所不包,无往不在,大体可分为两类:经礼、仪礼。

用现代话来说,前者为规范特定关系中各方权利、义务的法律规则体系;后者则是日常性的,是内容极为繁复的礼仪、礼俗。

然而,不管何种礼,其基本功能都是“别”,即确定公、私生活不同场合中各人的角色、地位、义务及权利,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行为模式。

礼的目的是“定分止争”:若每个人都明晓自己的本分,尽上自己的本分,即可不争而和。

《论语·学而篇》曰“礼之用,和为贵”,说明礼分别人际的目的,正是为了使处在不同地位、扮演不同角色的人相互协调,以最低合作成本,享最高合作收益。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礼胜则离”,若只有礼之分别,则人必倾向于疏离生分,斤斤计较,逐渐丧失斯密所说的“通情能力”,蜕化为“理性经济人”。

如此,则人人相互防范,导致合作成本不断上升,以至于社会共同体无法维持而瓦解,此所谓“离”。

故“礼”之外还需“乐”。

乐主同,主亲,诉诸人之情感,拉近人际距离。

如此,人才能产生和保持合作的情感意向。

故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乐记》云:“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⑤由此看来,礼乐就是塑造和维系人际间合宜关系的规则、纽带,礼乐就是健全优美的生活形式。

人总在生活,但有时蝇营狗苟,没有尊严可言;有时则相互伤害,人人焦虑不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4 文言文阅读(二)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4 文言文阅读(二) 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四)文言文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吕颐浩被罢相;张浚损失军队、失守土地,常同上书论说,使他最终闲居福州。

D.常同关心民生。

绍兴七年,皇帝回到临安,常同上书请求放任百姓耕种土地,不收田租赋税,后又上书说江浙一带的百姓因为支应军费的问题,生活艰难,皇帝就有所减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是他们二人的幕属挑拨造成的”曲解文意。

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浚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答案:(1)陛下不想立即罢免吕颐浩,难道不是因为他有帮助陛下恢复帝位的功劳吗?我认为功劳出自众人,并不是吕颐浩一个人的功劳。

(关键词“遽”“复辟”“出”)(2)张浚请求恢复他的田产税役,派一名士卒带书信到瑞昌,欺侮违背县令郭彦参,郭彦参把士卒拘囚在监狱。

(关键词“复”“凌悖”“系”)【参考译文】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是绍圣年间御史常安民的儿子。

常同政和八年考中进士。

靖康初年,被授任为大理司直。

高宗南渡,征召任用常同为浙帅机幕。

北京专用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九 小说阅读二 新人教版

北京专用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九 小说阅读二 新人教版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十九) [小说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8分无价之宝丛林中走出四个男人。

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面容疲惫,步履艰难,简直像刚从死牢中逃出的囚犯。

走在前面的两个人一起扛着一只沉重的木箱。

后面那两个则拄着拐杖。

他们原本素不相识,都是被探险家马格拉夫招聘来参加原始森林探险的。

但是,不久前,马格拉夫被可怕的热病夺去了生命,只剩下这群龙无首的四个人了。

他们无法理解马格拉夫那股探险的热情(如果是为了寻找金矿,那又另当别论)。

要不是他给的酬金高昂,他们是绝不会陪他进行这趟狂热的探险的。

马格拉夫总是热情洋溢地微笑着说:“科学家发现的东西远比金子的价值还要贵重。

”马格拉夫死了。

他们原以为他的行动终于以失败告终。

可是,现在看来,事情并非如此。

他临终前给他们留下了这口神秘的、沉重的箱子。

这是他在已知自己死期将近时,背着他们将其钉好,并密封起来的。

“要把它送出去,由你们四人合作——两人一组地轮流抬它。

”他嘱咐道,“希望每个人都向我保证:在把它安全送到目的地之前,绝不离开它。

地址就在箱盖上。

如果你们能将它安安全全地送到我的好友麦克唐纳手里,你们将会获得无价之宝。

他就住在丛林外的海边。

你们能答应我吗?”他们都郑重地向他许了诺,因为这是一个他们都很尊重的人的遗言,他们怎能不遵从他呢?在这可怕的原始森林中,每当他们由于心灵受到单调乏味的腐蚀而几乎相互充满敌意的时候,总是马格拉夫把他们团结起来。

他用自己的精神力量不断地感染他们,鼓舞他们,使得这支小小的探险队战胜了无数次意想不到的困难。

而今他与他们永别了。

可是他留下的这口神秘的木箱,还有他要求他们对他所作的承诺,却代替他成了联结这四个人的精神纽带。

这是一个奇怪的组合。

一共四个人:大学生巴里、大个子的爱尔兰厨师麦克里迪、水手吉姆·塞克斯和约翰逊——他是马格拉夫从一间湖滨酒吧里找来的。

水手塞克斯有一张地图。

每当他们停下休息时,他总要将它掏出来,仔细地研究一番。

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14.doc

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14.doc

课时作业十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王聪聪曹原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

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

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

”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

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

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

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李越: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B之前投档录取。

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

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

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

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

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

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

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

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

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5名能获此殊荣。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新人教版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安徽专用):(十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民族艺术图案中,人民最熟悉的无过于龙凤图案。

但专家学者说到它时,也很难说清楚。

因为龙的形象由传说想象而成,反映到工艺造型设计中又不断发展变化,仅查几篇文献资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凤的问题更加复杂,由于数千年来用它做艺术装饰主题更广泛而普遍,它的形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历来龙凤并提,且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龙凤图案成为封建装饰艺术的主题,同时也近于权威象征。

但事实上两者却在历史发展中似同实异,终于分道扬镳,各有千秋。

决定龙凤的地位并影响到后来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故事:有关龙的是《史记》所记载的黄帝传说,鼎湖丹成乘龙引凤,群臣攀龙髯也有随同升天的。

关于凤的是萧史吹箫引凤,和弄玉一同跨凤上天的故事。

同是升天神话传说,前者和封建政治结合,后者却是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后来六朝人把“攀龙”“附凤”二词连用,其实二者应当分开。

甲骨文字上的龙凤并无固定格式,但基本上可看出龙是个因时屈伸的灵虫,双龙起拱即成天上雨后出现的虹,可知龙在三千年前即有能致雨的传说或假想,并象征神秘。

从青铜器花纹上看,凤顶有高冠,曳着长尾,尾上还有眼形花纹,样子和孔雀相差不多。

古记称“有凤来仪”“凤凰于飞”,让我们知道这种传说中的灵禽,被当成吉祥幸福和爱情的象征是来源已久。

在人民诗歌中,凤和鸳鸯同为爱情象征;在封建宫廷艺术中则是龙凤并用,成为上层统治权威象征。

龙历来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汉唐以来,由于方士和尚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虽日减,新加的神性却日增。

封王封侯,割据水府,称孤道寡,龙在封建社会制度上占有一个特别地位。

凤到这时和诗文爱情相联系,越来越少神性,和人民的感情日益亲切。

元明清三个朝代中,龙始终代表一种神性,又成为九五之尊的象征,因此不能亵渎。

而凤却和花中之王的牡丹结合,“凤穿牡丹”“丹凤朝阳”反映到工艺图案上,象征光明、幸福、爱情等,形象上也越来越秀美华丽,成为人民吉祥图案的主题,和人民的情感深厚而普遍。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解析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解析答案

参考答案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一)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

A项“浸润”中的“浸”读“jìn”, B项“着装”中的“着”读“zhuó”, C项“越俎代庖”中的“庖”读“po”。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易错字、难读字。

A项的“质(zhǐ)量”应为“质(zhì)量”;B项的“露(lù)脸”应为“露(lòu)脸”;项的“笑靥(yǎn)”应为“笑靥(yè)”。

 [解析] A项,悚然(sǒng),形声字误读;C项,抵牾(wǔ),形近字误读;D项,辗转反侧(zhǎn),习惯性误读。

 [解析] 方言地区(如四川)要留意方言与普通话读音的差异,如C项的“纤细”;要注意多音字、形似字、形声字等容易读错的字,如D项的“款识”。

A.“折耗”应为“shé”。

C.“弦外之音”应为“xián”。

D.“蜷缩”应为“quán”。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形近字、形声字、习惯误读字。

A.炽(chì),犷(guǎng);C.糙(cāo),胚(pēi);D.扛(gāng)。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形近字、同音字。

B.jiē/jié,yàn/yīng,lǒu/lóu。

A.jiǎo,jiàn/zhàn,liǎn/liàn;C.shāo,zhuàn/huì,lì;,lì/shuò,kuàng。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同音字、形近字。

A.yùn,tì/xī,duó/dù;B.gǎng/gāng,shēng/jīng,xìng;C.xué/xuè,jí/jì,pú/pū;D.qiāo/qi ǎo,mí,chuāng/chuàng。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7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7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1分)人因礼乐而成人,社会则因礼乐而联结繁荣。

无礼乐,则无秩序,也就无文明。

人需借助外物而生存,如衣、食、住、行。

欲望若没有节制,人必将成为外物的奴隶。

若此种行为模式普遍化,则人间将进入弱肉强食的丛林状态,人人处于恐惧、焦虑、不安中,既无秩序,也无幸福,更无文明可言。

社会欲进入和维持文明状态,就必须以规则节制各人物欲,协调人际关系。

这样的规则,古人称为“礼乐”。

礼乐(取材于《重新思考礼乐社会》)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古代的“礼”相当于现代的法律规则体系,其目的是“定分止争”,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礼之用,和为贵”,说明“礼”分别人际的目的正是为了协调人际关系,降低合作成本。

礼”之功能在于明确人际界限,“乐”的功用则是拉近人际距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个体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稳定与繁荣,都离不开礼乐,因为礼乐是保障秩序、文明的前提。

你认为下列重建“礼乐”文明的措施不适宜的一项是(分)( )建立国家荣誉制度,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树立道德楷模。

将“清明、端C.重兴“汉服”“唐装”,恢复祭孔、拜孟之仪,恢复古代成人礼。

设计好人生成长各个阶段仪式,并制作各类人员正式场合的礼服。

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为什么要重建“礼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8分)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课时讲练通高中语文(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课时讲练通高中语文(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课时讲练通高中语文(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课时讲练通高中语文(高考分类题库)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等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新人教版(2021学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新人教版(2021学年)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专题集训提升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2017·柳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道在瓦甓①朱以撒自立风标的古代书法家,历千年审美迭变而不被磨洗,着实很让人敬畏。

如果不是倚仗书法资料的越发丰富,往往会觉得史上大书法家都是凌空蹈虚、破坚发奇之人。

事实上,书风再新颖奇谲也都吸收了前人的书法精华,并以此作为根柢.正是这些根柢使一个学习者有了基础,最后总而成之,使之更为典型.在北朝书法资料没有广泛传播时,我们对于这个时段的创作风貌几乎茫然,不知其对后世的影响。

直到后来,这些民间之作才忽地涌到眼前,令人应接不暇。

让人很清楚地看到大唐楷书完全可以从北朝那里寻到根源。

尤其是到了北齐、北周,许多书法作品已经开启了唐人楷书的先河,如用笔、间架、章法等.只不过民间之作缺乏创作链、传播机遇,终是底层之物。

到了唐官僚文人手里就大不一样了,譬如颜真卿,就是很明显地受到北齐、北周书风的熏染,只是在效法过程中,用笔更为细致准确,结构更为堂正庄重,模式更为稳定,于是更典型、更突出。

他不断地创作,有所递进,使模式更为牢固、强大.天下人尽知颜真卿,却不详其出处何在,以为书法大家可以无中生有,是天纵之才。

树必有根,水必有源,这是很常识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十四)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7分)记得鲁迅先生在许钦文初写小说时,曾称他的小说为“乡土文学”。

我想,这不外是,许钦文所写都是浙江绍兴一带的人物故事、风土人情,甚至在人物对话方面,也保留了一些方言土语,所以鲁迅给了它这样一个称呼。

这个称呼,很难说是推崇。

鲁迅自己也写了很多篇以家乡人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但他并没有自称过这些小说为“乡土文学”,别人也没有这样称谓过。

就文学艺术来说,微观言之,则所有文学作品,皆可称为“乡土文学”;而宏观言之,则所谓“乡土文学”,实不存在。

文学形态,包括内容和形式,不能长久不变,历史流传的文学作品,并没有一种可以永远称之为“乡土文学”。

凡是文学艺术,都要有根基,有土壤。

有根基者才有生命力,有根基者才能远走高飞。

什么是文艺的根基呢?就是人民的现实生活,就是民族性格,就是民族传统。

根基也在受内在和外来的影响,逐渐变动。

不管多么偏远的地区,外来的东西,总是要进来的,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乡土文学”,就像人间并没有世外桃源一样。

但是只要民族的根基深,传统固,自信力强,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无需大惊小怪。

任何艺术品种,都有所谓民间的形式,或称乡土的形式。

但是,这种形式并非永久不变,它要进入都市,甚至进入宫廷,一为文人墨客所篡易,就不永远是乡土的了。

艺术是不胫而走的,不分东西南北的,宫墙限制不住它,城墙也限制不住它。

它又可以衣锦还乡,重新进入荒山僻野,为那里人民所喜爱,并改变着那里人民的艺术爱好、艺术趣味。

古之于今,今之于古,外洋之于中国,中国之于外洋,其规律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南宋以来,又有所谓“市民文学”,好像是与“乡土文学”对立的。

其实这一名词,也很难成立。

平话形式的梁山故事,固然可以说是“市民文学”,但一成为《水浒传》,就很难这样说了。

城市是个非常复杂的所在,人也是很混杂的。

以城市来划定一种文学形式是不稳定的,因此是不科学的。

凡是根基深的文学艺术,它就可以为当时当地的人民所喜爱,它就可以走到各个地方去,为那里的人民所接受,它就可以传之永久,而不必冠之以“乡土文学”的称谓。

(取材于孙犁《关于“乡土文学”》,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将许钦文用绍兴方言创作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其实是一种委婉的批评。

B.“乡土文学”并不存在,能在历史中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没有一部是“乡土文学”。

C.只要文学艺术的根基深,传统固,自信力强,就不会受外来影响,所以无需担忧。

D.平话形式的梁山故事演变成长篇小说《水浒传》后,就难以再称为“市民文学”了。

2.为什么说文学形态不能长久不变?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18分)每个人的生命史就像是他自己的作品。

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秉性与修养。

懂得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

完美的生命史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

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

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

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

凡是完美的生命史都是人格的表现。

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完整的人格相冲突。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

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

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做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

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

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

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

每人在某一时候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候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候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候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

毫厘之差,微妙所在。

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

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命也忌俗滥。

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

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

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

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

“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

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现出怎样的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取材于朱光潜《谈美书简》,有改动)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每个人都在创作一部自己的生命史,一个人能否让自己的人生成为艺术品,完全取决于他个人的秉性与修养。

B.陶渊明《饮酒》诗的一字之差、苏格拉底临刑前的一句叮咛,都被用来说明进退取与、声音笑貌是人格的体现。

C.情趣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物”“我”的个性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情趣也会因之而不同。

D.“丑”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它因生命干枯,蹈袭成规旧矩而失去自己的本色,令人感到嫌恶。

2.作者说,“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做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这种生命史”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史”?(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完美的生活”应该具有“上品文章”的哪些“美点”?请简要概括,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8分)①动物行为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中的很多民俗文化元素,在某些灵长类动物中也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