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合集下载

06、王实甫与《西厢记》

06、王实甫与《西厢记》

《才子佳人多月亭》(佚)
★《西厢记》的故事创作源流 1.元稹《莺莺传》(《会真记》) 2.杨巨源《崔娘诗》 、李绅《莺莺歌》 3.晏殊词、苏轼诗 4.秦观、毛滂“调笑转踏”歌舞曲 5.赵令畤《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 6.《绿窗新话》卷上《张公子遇崔莺莺》 7.周密《武林旧事》卷十《莺莺六么》 8.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红娘子》、 《拷梅香》 9.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大名有男女以私情不遂赴水者。后三日,二尸相携出水滨,是岁陂荷俱并蒂。
为多情和天也老,不应情遽如许!请君试听《双蕖怨》,方见此情真处。谁点 注,香潋滟、银塘对抹胭脂露。藕丝几缕。绊玉骨春心,金沙晓泪,漠漠瑞红吐。 连理树,一样骊山怀古。古今朝暮云雨。六郎夫妇三生梦,幽恨从来艰阻。须念取, 共鸳鸯翡翠照影长相聚。秋风不住,怅寂寞芳魂,轻烟北渚,凉月又南浦。
2.唱腔的创新
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 由末和旦轮番主唱。
《 西 厢 记 》 主 唱 、 用 调 及 用 韵 表
◇第四本 楔子:红娘 第一折:张生 第二折:红娘 第三折:莺莺 第四折:张生、莺莺 ◇第五本 楔子:张生 第一折:莺莺 第二折:张生 第三折:红娘 第四折:张生、红娘 莺莺
宫调 仙吕 仙吕 越调 正宫 双调
★王实甫资料:
名德信,大都人,《录鬼簿》列 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据 此推断他大约与关汉卿同时或稍后。 据周德清《中原音韵》(成书1234 年),可知王实甫于泰定元年(1324)前已去世。 1、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凌波仙]词: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 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 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 厢记》天下夺魁。
一见钟情:爱情的发生
外在原因:“男女授受不亲”的社 会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浅谈西厢故事的流变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浅谈西厢故事的流变

础, 但 它就像是 一盏寒夜 的明灯 , 给人 以慰藉 和希望 , 昭示着一 损红娘性格的地方 ,进一步把红娘 行为的纯洁无私作了充分强 调。 红娘 的行动是从正义感 出发的 。 她虽然平凡 , 却蕴藏着最质 种积极的精神力量。
二、 人物形象的再创造
作者用灵 巧笔墨刻 画出三个有鲜 明个 性特点 的人物形 象 。
以董《 西厢 》 为基础 , 王实甫在杂居《 西厢记》 中提出了“ 愿天 张生相会 , 张生又送红娘金钗一支 , 红娘谢张生而归 。这个情节 莺莺传》 中就有 了 , 董《 西厢》 却未对原有 情节进行 下有情 的都成 了眷属 ” 的思 想 , 它 是对崔 、 张故事一 系列作 品不 其实 在元 稹《 同主题 的一次重大超越 , 体现 了作者进步 的爱情婚姻观念 。 把婚 提炼加工 ,导致红娘的乐于助人行为变成了贪图财物 的卑鄙之 姻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理想 ,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实现 的社会基 举, 损坏了红娘 的光彩形象 。 王实甫则 抛弃 了董 《 西厢》 中那些有
但是冲破内心樊笼毕竟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教养女性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2 0 1 5 - 0 5
文艺 生活 L I T E RA T URE L I F E
文 学 品 析
从《 莺莺传》 到《 西厢记》
朴 的美 。
西 厢故 事最早见 于唐代文学家元稹 的传 奇《 莺莺传 》 。写唐 代 贞元 年间 , 书生张生寄居于山西蒲州普救寺 , 有崔 氏寡妇携女
儿莺莺 回长安 , 路经蒲州 , 也暂居寺 内。 恰逢兵乱 , 幸亏 张生和蒲
莺战胜传 统教养 、 女性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 杂剧《 西厢记》 在对莺莺的描 写上 重点 突出了她 的含 蓄、 深沉 , 表现出她对爱情

从《莺莺传》到《董西厢》

从《莺莺传》到《董西厢》

摘要: 本文从《 莺莺传》 董 西厢》 到《 的发展 历程及古老 中国人 民民主意识 的觉醒和发展 ;董 西厢 》 莺莺传》 比的杰 出 《 与《 相 成就 ; 莺莺传》 董西厢》 《 和《 思想 内容存在着深刻差异的原 因等 方面进行 分析 。指 出《 西厢》 董 是从《 莺莺传》 《 到 西厢记》 的
北京 , 赵德麟制作 了《 商调蝶恋花》 秦观 和毛滂也有《 笑转踏》 , 调
来歌咏崔张恋爱故事。 至南 宋 , 罗 烨 《 翁 谈 录》 , 据 醉 载 已有 关 于 ” 莺莺传” 的话 本 流 行 。至 金 代 章 宗 时 期 , 解 元 总 结 前 人 成 就 以 董 说 唱 形 式 的 诸 宫 调 写 下 了辉 煌 的《 西厢 》也 有 人 叫它 《 厢 记 董 , 西
程 及 从 中 所 表 现 出 的古 老 中 国人 民 主 意识 的 逐 渐 觉 醒 和 发 展 、
孤 , 礼不入” 非 曾游 于 蒲 州 , 在 普 救 寺 内 , 住 适有 崔 氏 富孀 也 带 着
女 儿 莺 莺 住 在 这 里 , 时正 逢 军 队 ” 掠蒲 人 ” 崔 氏母 女 由于 张 当 大 ,
中图分类号 :G7 8 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6 2 1 7 (0 98 0 9 — 3 1 7 — 5 8 2 0 )— 1 0 0
了 根 本 的 变 化 , 以说 《 西 厢 》 一 部 具 有 创 造 性 的 现 实 主 义 可 董 是
《 莺传》 莺 是唐 人 元 稹 写 的 以崔 莺 莺 和 张 生 恋 爱 故 事 为 题 材 的 传 奇 小 说 , 是 最 早 叙 述 崔 张故 事 的文 学 作 品 。 后 历 代 曾 以 它 此 不 同 的 文 学样 式 一 再 出现 ,其 中对 我 国文 学 史 和 戏 剧 史 的 发 展 产 生 了 巨 大 影 响 的 有 《 莺 传 》 董 解 元 的 《 索 西 厢 记 》 简 称 莺 、 弦 ( 《 西厢 》 、 实 甫 的 《 厢记 》 特 别 是 《 厢 记 》 家 喻 户 晓 的 董 )王 西 , 西 是 古 典 戏剧 名 著 。 而 《 西厢 》 不 失 为 一 部 优 秀之 作 , 且 它 对 然 董 也 而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看封建礼教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看封建礼教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看封建礼教专业新闻传播班级1003学生张依敏学号201020940328《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家王实甫所编写的一部元曲,而在《西厢记》之前,有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而其最早的原型便是唐代元稹所写的《莺莺传》了。

一部是唐传奇,一部是元曲,究竟有何比较的呢?先说一下两著作故事内容的一些相同点,首先,故事的人物主角没有变化,都是张生与崔莺莺。

第二,故事的时间,地点,还有发展过程在之前也一直是相同的:在普救寺,张生与崔莺莺相遇,彼此开始互相有好感却又被礼教所束缚,在红娘帮助下,两人得意相交,而张生被迫去考取功名。

那么不同又在哪里?不同就在于两者的结局,也正是因为这结局的不同,使《莺莺传》成为了悲剧,而《西厢记》成为了爱情美满剧。

众所周知,《西厢记》的最后,张生考取了功名后,不负莺莺所望,回来迎娶了莺莺,两人便像许多电视剧的结局一样,幸福地在一起了。

然而,最原型的《莺莺传》结局是相反的,张生去考取功名,但他却抛弃了莺莺,莺莺仍然爱张生,却又无能为力,最后只得各有所归。

还是先说一说《莺莺传》吧,这是在很久以前第一次学《西厢记》时,顺便去了解过的。

它是一部传奇,又叫《会真记》,篇幅很短,因此在细节描写上远没有《西厢记》来得那么入微。

不过里面的那首莺莺写的诗,在《西厢记》里也有出现,就是那首“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首小诗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是没有看过《莺莺传》和《西厢记》的,是在一本叫《长安月下红袖香》的书里看到了崔莺莺的一小块专题,当时就很喜欢这首小诗,并且觉得琅琅上口。

但当看完《莺莺传》之后,心中对这个张生产生了一种极其厌恶的感觉。

他就仿佛是我们平时在电视剧里所看到的那种,表里不一,始乱终弃的男子。

但是又一想,放到那个做什么事都要碍于封建礼教存在的时代来看,又对张生少了几分气,更多的则是他的迂腐。

看过百家讲坛有关西厢的那一集,里面的教授对人物分析了很多,比如张生的原型就是元稹本人,还有关于莺莺的原型,他大胆推测出莺莺是当时的一位风尘女子,因此最终才惨遭张生抛弃。

【doc】浅析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变化及其复杂性

【doc】浅析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变化及其复杂性

浅析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变化及其复杂性-置l曼曼墨璺鬯驾lli酱酱兰兰整堡塑浅析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变化及其复杂性陈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元代着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名作《西厢记》流传至今.历代的文学家,批评家都对它进行了剖析和解读.也得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将回溯"西厢记故事"的发展历程,并且结合历代名家之说,或进一步阐释,或提出不同意见,意在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西厢"故事文学复杂的主题思想.关键词:《西厢记》演变主题思想《西厢记》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元稹具有自传色彩的唐传奇《莺莺传》,然而从唐代到宋元不仅时代变迁,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元代,这个由北方少数名族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不仅仅使汉儒们失去了科举取士的机会,也使得失去了作为文化中心的荣誉感,优越感和使命感,他们的内心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样背景的影响下,"西厢"故事文学难免在情节,人物等外在的方面发生了变化,因而也导致了思想,主题等方面随之发生了变化.一,"西厢"故事文学的来源与发展西厢记故事,最早来源于唐朝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与《李娃传》,《霍小玉传》并称为"唐代三大传奇".在这部作品中,男主人公张生与女主人公崔莺莺一见钟情,作者更是以委婉动人的笔调抒写了崔,张二人的爱情故事.其中的曲曲折折的趣味自不必多说,但故事最终以张生为追求功名,抛弃旧日恋人为结局,并且称崔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而为自己博得了一个"善补过者"的名声.这一结局.为有识者所不满,正如鲁迅先生所批评:"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摘自《中国小说史略》).此后,《莺莺传》的故事在文人士大夫和民间广泛流传,并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的作品.北宋词人秦观,毛滂都曾用"调笑转踏"的形式写过莺莺的故事.赵令畴采用民间鼓子词的形式,写过《商调?蝶恋花》《会真记》.虽然这些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基本仍是敷演《莺莺传》故事, 但篇末已经表现出同情莺莺的倾向.到了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就对《莺莺传》的题材进行了关键性的再创造——将原作"始乱终弃"的悲情结局改变为张生,莺莺始终真心相爱,最后更以相偕出走,来争取美满团圆.这一改变可以说在"西厢故事"的情节演变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西厢"故事剧情变化的一个转折点,为后来王实甫对于《西厢记》的改编奠定了基础.正如上文所言,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在董解元《西作品.可以认为是他的佛理诗到苏轼禅悟诗的一种过渡. 四禅宗由祖师禅到分灯禅的演进,又日益地走向贵族化,形式化,自圭峰宗密起,便不断标榜禅教一致,禅佛一致.这在禅宗教外别传的教旨的同时.无疑地也获得了士大夫的亲近,两者终于在北宋中形成一种共生结构.北宋中期以前,禅宗主要活动区域在南方,这在唐末五代尤其如此.宋初,北方的佛教以南山律宗为主,北方的传法禅僧并不多见,偶尔有南僧北游,带来一些禅宗仪范,也往往被视为异端妖僧,可见,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上层中禅宗并未展示出足够影响.改变这一局面的是宋仁宗,魏道儒《宋代禅宗文化》明确提出宋仁宗对禅宗的重视:"宋代帝王对禅宗高度重视是从仁宗开始的".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说道,"自祖师到中国而来,亦未有如本朝崇重之盛遇,仁宗皇帝,神宗皇帝皆肯回圣心研机顾问."这与文坛上禅学底色的渐浓是相一致的仁宗朝以后,像宋初三杰那样只是一味排佛.却对佛并未有太答案了解的士大夫已不多见,如司马光的排佛者.本身对佛教还是有很深的了解的,而理学家的本体论更是建构在佛学基础之上的.考察佛教底色在宋诗中的演进,宋初诗坛的佛教性格主要由九僧们体现,其他诗人身上也有所反映,但这些内容更多的是对唐代的继承,并未能将之作为形成宋诗特218色的材料,其后的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诗中的佛教内容都比较淡薄,开始改变这一局面,为宋诗注入佛教血液的是王安石,他深入了解佛教主要在晚年,由他将禅中的诸多思想元素引入宋诗.深刻地影响了宋诗的整体面貌.禅学由下而上浸染文化人士的过程终于在神宗朝诸文豪的诗文中见得大概.苏轼自幼习佛,思想的包容性和天分的卓绝使他在王安石的基础上作出了更为深入的探索,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对宋诗佛学品性的树立是与禅宗演变为贵族化,形式化的分灯禅并行的将佛教品质注入宋诗在他手里走向完备,(江西诗派理论基石"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原出于道士,但为禅宗习用,已成为禅宗的基本语汇).同时过于形式化的追求也使他走向了末路.参考文献:『1]崔小敬.寒山——种文化现象的探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小川环树.论中国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王树海.诗禅证道——"贬官禅悦"和后期唐诗的"人造自然"风格.新星出版社,2007.『4]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997.李之亮.王荆公诗注补笺.巴蜀书社,2002.『5]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61魏庆之.诗人玉屑.中华书局,2007.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除了大大丰满了"红娘"这一事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外.还将结局变为张生在考取了功名之后与崔莺莺顺利结为夫妇.在《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的《清江引》一曲中.作者王实甫甚至还旗帜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也奠定了"王西厢"的基本主题和基调.二,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变化从元稹的《莺莺传》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我们了解了"西厢"故事文学大概的发展变化脉络以及法阵历程中重要的转折点,但是除了关注剧情,人物这些外在因素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外在因素的变化对于后人解读这类故事的内部思想感情,主题的影响.众所周知,在《莺莺传》中张生是一个始乱终弃的封建士子的形象,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作者对待张生的态度.在这篇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末尾,作者元稹借张生的口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昔殷之辛,周之幽,据万乘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傻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作者的这段话将男主人公.更是将自己放在了道德的制高点.甚至还翻出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红颜祸水"论,却将崔莺莺斥为"尤物",洋洋得意之态溢于言表,实在是令人憎恶.如果要讨论唐传奇《莺莺传》的思想主题,我们除了如上文所说.从文章中男主人公张生的角度看到他玩弄女性的卑劣形象,考虑到男尊女卑,女人祸水的封建思想根源之外,还应当结合整个故事的脉络和走向去考虑.整个故事我们可以简要概括为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并在红娘的帮助下私定终身,然而张生却始乱终弃.两人最终以分开为结局.历来很多评论家看到了崔莺莺不顾母亲反对,克服了很多不利因素,一心向着张生,因而将崔莺莺视为反封建的典型形象,更有甚者将崔莺莺与五四时期的新女性相提并论.就我个人看来,这样的评论有言过其实之嫌.首先,我们可以从崔莺莺的身份人手."莺莺燕燕"一词有以下三类用法:第一,莺和燕比喻春光物候,元曲作家张可久就有"风风雨雨清明,莺莺燕燕关情"的佳句;第二,比喻众多的姬妾或妓女,例如宋代苏轼在《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一诗中写道:"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第三,现在常用来指围在某一共同目标身边较多的年轻女子.多为贬义.显然,要符合"崔莺莺"这一名字产生的语境,并且将"莺莺"一词用于女子的名字,那么其意义只能是第二类用法——喻指姬妾或妓女,此为证据之一.而在《莺莺传》中对于人物身份的设定为:"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于兹寺.崔氏妇,郑氏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从其母."从这段对于崔莺莺母亲的描述中我们找不到明显的证据证明此"崔莺莺"如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一般出身官宦人家,她未必是一个身份高贵的女子,反而很有可能是优伶之流.如果崔莺莺是歌姬之类的女子,她与张生私定终身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谈不上什么反封建的意义了.此为证据之二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莺莺传》的故事情节让我联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婚恋题材小说《伤逝》.从情节上来看,《伤逝》中的男女主人公子君和涓生与崔,张二人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在家庭的反对声中走到了一起,最终又都以分手作为结局.不同的是,子君和涓生是因为没能看清自身的局限性而分开.崔张二人则是由于张生的自私和薄情而分开.这两对无缘的恋人处于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特别是《伤逝》一文社会背景非常复杂,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概括它们思想上的共同点,那就是"不彻底的反叛".子君,涓生作为五四之后的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是值得肯定的,虽然有家人的反对但是它们二人最终分手的结局并不是外力造成的.而是自身原因造成的——爱的热力消退,这样的结局确实发人深省.而崔,张二人的恋情表面上违逆了家长的意愿也触犯了封建伦理道德,似乎表现了崔莺莺的反叛性,实则未必.她与张生私定终身的行为看来确实有反叛的一面.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侥幸,故意为之的叛逆和情不自禁.客观地说这样的行为确实有反封建的意味,但是这种反封建意味对于行为发出者崔莺莺而言是"不自知"的,也是无意识的,那么在这样的分析基础上.我认为这种非主动感知的反封建意义是站不住脚的.三,《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复杂性《西厢记》的故事美,人物美,音韵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堪称"三绝",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花间美人".而在元明之际的戏曲学家贾仲明追吊其作者王实甫的【凌波仙】曲中写道:"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J虱主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智谋.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低伏.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从这些评价我们不难看出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从情节上来看,《西厢记》与《莺莺传》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改变了结局,由张生始乱终弃抛弃崔莺莺改为张生考取状元与崔莺莺夫妻团圆的喜剧结局.这一结局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改变的它的思想主题.很多人评价《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时会提到末尾【清江引】中的句子"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特别是最后一句"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几乎成了《西厢记》主题的代名词.那么首先我们就应该来探究一下这个"才子佳人"式的主题阐释."才子佳人"并举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由来已久.《太平广记》中引唐代李隐《潇湘录呼延冀》日:"妾既与君匹偶, 诸邻皆谓之才子佳人."宋朝晁补之《鹧鸪天》词云:"夕阳芳草本无限,才子佳人空自悲."其内在涵义是指沉浸于情爱中资质优美的青年男女.中国古典文学中,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浪漫的爱情故事到宋元话本小说中的才子佳人们,其间的发展巩固了"才子佳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叙事的模板和母题.在《西厢记》中,"才子"张珙和"佳人"崔莺莺也展开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张生是古代"才子"形象的典型代表,他与崔莺莺邂逅之后对她一片痴情.甚至将对崔莺莺的爱慕之情置于考取功名之上,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正是这一点使得他对崔莺莺的爱情与《牡丹亭》中的男女主人公相比更加纯粹,将感情看得比名利看得更加重要.同样,崔莺莺也可以说是一个将名利看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女子.在长亭送别时,崔莺莺祝219-置l皇皇墨葛冒誉鬯鬯鬯兰兰壑篁塑浅谈《西厢记》中的悲剧色彩张嘉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西厢记》以崔莺莺为主要人物,以爱情的人文主义启蒙为发端.复苏了一段为个人幸福而发的独特反抗.崔莺莺反抗形象的独特悲剧色彩,以及崔张二人经历的爱情与孤独的体验,构成了《西厢记》中的悲剧情怀.而"大团圆"的结局则在戏剧结构上以悖论的形式为读者带来独特的悲剧体验关键词:悲剧理论人文主义封建礼教孤独情感"大团圆"结局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收录了杂剧《西厢记》,认为其符合中国喜剧的特点:"更多的是对正面人物的正义,机智行为的赞美"(《喜剧集?序言》).然而无论是阅读文本或观看戏剧,读者和观众并不总能获得正面的,朝气的喜剧情感,相反,盘桓不去的悲剧色彩似乎更打动人心.这里就是要从作品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探讨《西厢记》的悲剧性质.虽然中国古代戏剧创作曾达到数个高峰,繁荣一时,然而戏剧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却非常薄弱.对悲剧和喜剧的确切界定也很模糊.朱光潜先生甚至在《悲剧心理学》中指出:"戏剧在中国就是喜剧的同义词".认为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存在.而在二十世纪初,王国维先生重新定义了中国现代悲剧理论.他引介西方悲剧美学的理论来阐释中国的文艺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悲剧美学的新的内涵.建立了中国真正的悲剧理论.他的人生悲剧观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人的痛苦来自欲望,而人的欲望又无止境.因而人生的痛苦无法避免,人生即是一场悲剧.这种观点投射到文艺作品中,即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表现这种人生悲剧.在文艺作品的内容上.王国维先生认为,悲剧的价值就在于揭示人生痛苦和探讨解脱之道.在阐释《红楼梦》的男女之爱,婚姻问题时,他说: "实示此生活,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也",这就把传统的将悲剧归因于社会方面的见解提升到另一种哲学的高度,把对爱情问题的关切升华到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上去《西厢记》作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作品,同样描写了爱情这一形而上的欲望和痛苦:王实甫在个人情感与家族利益的冲突,自由天性与封建束缚的角力中.展现了一场"呼唤"与"应答"的机智的爱情.作品着意塑造了崔莺莺这样一位成功地由"叛逆"的爱情走向婚姻的女性. 她于闺阁时期一头撞见爱情,于是"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而她对于自己竟然产生了爱情.也有着敏感而又矛盾的体察.红娘"申礼":"那壁有人,咱家去来".崔莺莺便立刻离去,但在离去的瞬间,"旦回顾觑末下".在一种封建社会的普遍陈规中,爱情带来的是一种人文主义式的心灵的苏醒.这苏醒是脆弱的,带着犹疑的自我否定和朦胧的反抗;正是这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使崔莺莺的形象变得具体和独立,不再是才子佳人模板的翻印,而整部戏剧也因此获得了严肃甚至是庄严的内蕴,一颗心灵的苦痛如此真实诚恳以至于她像每一个人.如果说《西厢记》凭借才子佳人故事的外壳达到了对"天下有情人"关切的高度,那么崔莺莺形象所表现出的悲剧情怀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种普遍但具体的内心处境拥有沟通每一颗心灵的福张珙无论是否取得功名都快些回来.这些我们都能看出两人坚贞而且不掺杂质的爱.确实无愧于"才子佳人"之称.但即便如此,我也认为将《西厢记》完全归结于一个"才子佳人"型的大团圆婚恋小说似乎有些流于表面.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寺庙,即普救寺,再加上种种的情节安排都体现了在"才子佳人"外衣下的讽刺性.崔,张二人私定终身的艳情故事发生在青山绿水间清静的佛寺之内,此为讽刺之一;所谓"普救寺"即佛门普度众生,救众生于危难之中,而当孙飞虎要抢崔莺莺当"压寨夫人"时.全寺上下一片慌乱,真可谓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最后还是靠张珙传书救众人,此为讽刺之二:佛家讲求禅悟,清静,而最后却由惠明这个有违出家人性情的"反叛者"以武力冲出重围前去送信,此为讽刺之三.若将《西厢记》看做文学作品,那么这样的场景安排确实匠心独具,使得张生,崔莺莺,红娘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而从古至今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都不是靠阐释和议论取胜的,都是依靠生动的人物形象220给作品带来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迁,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作品的主题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并且这变化着的主题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读和探究.参考文献:『1]吴国钦.西厢记艺术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2]凌茜.《莺莺传》到《西厢记》的继承与发展.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3):61—62.[3]季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复杂性.和田师范专科学校,2010,(2):1l6.[4]郭慧.试论《西厢记》中莺莺作假的性格心理及叛逆精神.开封教育学院,2011,(1):11-13.f5]李梦生.《西厢记》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王群.元曲浅说.东方出版中心,2000.『7]刘健.《西厢记》《牡丹亭》才子佳人形象探异及其文化阐释.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厢记》的历代发展的故事流转

《西厢记》的历代发展的故事流转

试述《西厢记》的历代发展的故事流转?1.《西厢记》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 779- -831 )写的传奇短篇小说(莺莺传》,亦名《会真记》。

其大致内容是年轻的张生,寄居于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妇携女儿莺莺回长安,途经蒲州,亦寓于该寺,遇兵乱,崔氏富有,惶恐无托,幸张生与蒲将杜确有交谊,得其保护,崔氏遂免于难。

为酬谢张生,设宴时让女儿莺莺出见,张生为之动情。

得丫环红娘之助,两人幽会。

后张生去长安,数月返蒲,又居数月,再去长安应试,不中,遂弃莺莺,后男婚女嫁。

某次,张生再经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礼节相见,被莺莺拒绝,并赋诗二章寄意。

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

2.《西厢》故事在南北两宋已广为流传。

文人如秦观、毛滂都写有《调笑转踏》歌舞词。

民间艺人有讲说《西厢》,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当时已有《莺莺传》的话本。

宋杂剧有《莺莺六幺》。

南戏有《西厢记》一目。

北宋赵德麟《令時》用说唱形式写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赵德麟和毛滂隐含地批判了张生的薄情,对莺莺的被遗弃寄予同情。

张生的丑恶行为开始受道德的检验,作者虽还没有洞悉悲剧发生的社会原因,但至少,莺莺是认错了人,错误的爱情被“矫正”为令人遗憾的爱情。

3.金代董解元使用说唱艺术形式诸宫调,以《西厢》为故事题材,创造《西厢记诸宫调》,成为西厢故事的推波助澜者。

他冲破封建阶级对待爱情的传统观念,大胆地赞美了男女自愿结合的爱情。

①张生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风流倜傥、质朴钟情、乐观又带几分幽默气质的正面青年,他的光彩衬照出《莺莺传》中张生的卑鄙灵魂。

原来的轻薄文人变成了“情种”,一个新的张生形象由此诞生。

拆散二人婚姻的成了老夫人,她是个背信弃义、破坏良缘的“封建顽固派”,崔张的矛盾亦变为崔张为争取婚姻自主和老夫人之间的矛盾。

这不仅反映了古代青年在婚姻问题上的反封建斗争和人民大众的心理愿望,而且它所触及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远远超过了《莺莺传》,并赋予作品以更高的艺术生命力。

《莺莺传》与《西厢记》有何关系

《莺莺传》与《西厢记》有何关系

元稹《莺莺传》:唐德宗贞元年间,温情俊朗的张生到蒲州旅游,住在城东普救寺,恰好他的寡居远亲崔氏也借住在寺中。

当时蒲州乱兵抢掠,崔氏受到张生的保护,事后宴请张生,并让女儿莺莺出见。

张生对莺莺一见倾心,通过婢女红娘传诗,打动了莺莺,约他月下相会。

可是当张生如约赴会时,却被她板起面孔教训一顿,张生因而大失所望。

不料几天后莺莺主动来与他幽会。

从此两人经常相聚,但莺莺却常面带愁容。

后来张生去了长安,二人仍有书信往来。

莺莺在一封长信中,深情地希望两人能作终身伴侣,但张生还是抛弃了她,并对友人大发美女是祸水的议论。

一年多后,两人都已婚配,张生又要求见莺莺,莺莺却始终不肯见他。

莺莺不仅是良家少女,还是大家闺秀,在那婚姻须由父母决定的时代,竟能突破礼教的束缚,与张生由相恋而私合,并期望成为眷属。

这是对爱情自由的大胆追求、勇敢行动,具有鲜明的反礼教意义。

她虽期望成功,但对失败也有思想准备,最后那样坦然无悔,是难能可贵的,更使其形象富有思想光彩。

张生的可鄙,并不止于对莺莺始乱终弃,更在于用蹩脚的议论为其不光彩的行为辩解,从而又添了一层伪君子色彩。

后人将这篇小说改编为戏曲《西厢记》,改变结局,再造张生,才使这个才子佳人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

《莺莺传》的故事在宋代文人中传为美谈。

金代有个姓董的书生将它改编为以唱词为主的曲艺《西厢记诸宫调》,称“董西厢”。

到了元代,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创作了元曲名作《西厢记》,又称《王西厢》。

《西厢记》是讲述赴京赶考的张生在普救寺得遇崔莺莺,互相爱恋,以诗传情。

有强徒要抢莺莺,崔老夫人以许嫁莺莺为条件征求能救之人,张生借友人之力退了强徒之兵,老夫人却以莺莺已经许人为由赖账悔婚。

张生相思成病,得婢女红娘相助,与莺莺私相配合。

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仗义执言,斥老夫人言而无信。

老夫人无奈,要张生去京城赴试,做了官才能将莺莺配他。

张生与莺莺依依惜别。

后张生高中得官,与莺莺结婚团聚。

《西厢记》与小说原作《莺莺传》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其一,剧中的张生始终苦恋莺莺,忠于爱情。

西厢记故事演变过程

西厢记故事演变过程

《西厢记》故事演变过程:自唐代诗人元稹写下了《莺莺传》(《会真记》)后,敷演崔莺莺、张生爱情的“西厢”故事便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流传演变,“西厢”故事也因此而成了寄寓不同的母题。

在“西厢”故事的演进中,《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西厢故事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如果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本源的话,《西厢记诸宫调》则是西厢故事的推波助澜者,而《西厢记》则是西厢作品的登峰造极者。

它们分别在唐人小说、金代说唱文学和元杂剧领域里占有无可争议的地位,在文学史上交相辉映。

下面探讨《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西厢记》的剧情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故事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前者肯定张生抛弃莺莺的“忍情”变成了后者对张生和莺莺争取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赞美。

而且诸宫调中的故事已经形成了很强的戏剧性,很适宜用戏剧形式来表演。

但作为一部艺术作品,《西厢记诸宫调》仍有不少显得粗糙的地方。

它的情节不够紧凑,有些枝节铺衍过甚;它的人物形象也时有暧昧之处,如张生忽而因为得不到莺莺痛苦得要自杀,但在见到与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时,忽然又觉得自己同他“争一妇人,似涉非礼”,这一类情节对故事的爱情主题造成一定的破坏。

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是变得更加激烈。

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也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

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试论从_莺莺传_到两本_西厢记_的嬗变成因

试论从_莺莺传_到两本_西厢记_的嬗变成因

易亦知之 , 而不 以为非 者 , 舍弃寒 女 , 而别婚 高 门,
背景
董 西厢 擅变为 : 这书生是西洛名儒 , 这
(卷 一 )张生 父拜礼 部 尚书 ,

佳 丽是博 陵幼 女
看 来莺莺 出身虽 非 寒
亮 (同上 ) 崔 莺莺 乃 相 国幼女也 (同上 )
女 , 但终 究是 没有 多少社 会基 础 的 , 这 也是 造 成
前 晓寺情 ( 春晓
元棋 )的感 慨
擅变作 品董 王
的 西 厢记 则弥 补 了这一 人 间憾 事 , 还人 们 一个
心愿
正如王 西厢 收场戏所言 : 永老无别离 ,
(第五
万古 常完 聚 , 愿 天下 有情 的都成 了眷 属
度观 念和 婚姻 观念 在元 代 逐步 受 到 冲击 和瓦 解 , 这就 是造 成门第 观念 擅变 的社会 因 素
水流 红 , 闲愁 万种 ,无 语 怨东 风 (第 一本 楔 子 )
必妖 于人 的借 口将 莺莺 始 乱终 弃
的张 生 , 是个 虚伪 又矛 盾的用 情之 人
可 见传 奇 中
但 两本 (西 厢 记 更 多 擅变 之 处 还 在 于 描 写 了莺
莺果 敢 反 抗 的 个性 , 她 的性 格 发 生 了由 弱到 强 的转 变 面对 兵 围普救 寺 的危 险 , 她 表现 得颇 有 (第
女性 形象 中看 出来 上至 相 国之女 , 下至 青楼 歌 妓 , 都被 塑造得 血 肉丰满 富有 个性 , 说 明在 元代 出 现 的这众 多违背礼 教 的女 性是 有着广 泛 的社会 基
莺传 之所 以流传 千古 , 得 到人们 的 喜爱 , 动人 之
处莫过 于一个 情 字 而 情所 最先 ,莫 如男女 , 爱情是 文学 永恒 的主题 , 也就使 作品产 生经 久不

谈《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对比

谈《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对比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谈《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对比《莺莺传》又称《会真记》,乃唐朝元微之所作。

《西厢记》乃元朝王实甫所作,以杂剧的形式对《莺莺传》的故事加以改造和加工,因而有了“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

通过对这两者进行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和理解两者的不同首先在内容上,《莺莺传》的大体内容为儒生张生在蒲宁普救寺与崔家相遇。

当时,军人大扰蒲人,崔夫人甚惧。

张生与军人有交情,崔家才能得以安宁。

崔母为表感谢,设宴招待,张生对崔莺莺展开热烈的追求,莺莺面对张生的追求,在克服内心的重重矛盾后投入了情人的怀抱。

后来崔母发现为时已晚,只好作罢。

不久张生将至长安赶考,临别之际,两人未能相见。

当莺莺把她的一切奉献给张生后,张生无情地抛弃了她。

而张生并未有一丝不安与内疚。

反而诬她为“不妖其身,必妖其人”。

后两人各自成家。

《西厢记》的大体内容为:儒生张珙,在普救寺路遇相国千金崔莺莺,一见钟情。

他租下一僧房住下。

张生想尽办法且目睹亦或是接近崔莺莺。

不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抢崔莺莺为妻,崔母在情急之下许诺有能退兵的,将莺莺嫁与他为妻。

于是张生请白马将军杜确退了贼兵。

事后崔母悔婚,让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

两人为此而病倒,后两人在红娘的帮助下两人结合,最后被老夫人发觉。

无奈之下,老夫人要求张生进京赶考,中榜后回来娶莺莺为妻。

最后,张生高中,二人终成就了美满姻缘。

由此,两个故事在结局上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虽然都是以崔莺莺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表现内容。

但在结局上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以悲剧结尾,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以喜为结局。

而这种结局的变化并非无中生有,只因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决定意识”,从历史唯物论来看,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不同的作者的不同心路历程,因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局。

在元稹所处的时代,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封建官僚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以知识分子起家的新兴地主阶级势单力薄,还不足以与势力雄厚的封建官僚阶级相抗衡。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崔莺莺形象的再解读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崔莺莺形象的再解读

( 秦观 《 八六子》),在失恋的情人眼里,只余下 “ 斜阳外,
情在 寒 鸦 、寒 水 的 烘托 下 ,只 会 更 加 凄 婉欲 绝 ; 与 此 同 时 ,
兰舟 中,泪洒江河: “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 ( 秦观 《 满庭芳》)的苍凉景观 ,爱 柳岸,晓风残月 ” ( 柳永 《 雨霖铃》),在江河孤舟之 中弥 飘落 在 宽 广水 域 上 的只 有 悲 怆千 古 的 爱情 挽 歌 了 。 漫着 分别之后的无限深愁;隔着那 “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 天阔”的空问,情人们更是愁肠寸断 。水是爱情的环境,因
表达坦诚 、率直 ,无矫情做作,到 了元代王实甫 《 西厢记》 爱情 的表露显得含蓄蕴藉 ,有许多口不应心的 假 意儿 ”,
人 终成 眷 属 ,拥 有 了 自己的真 爱。

女 也 , 张 出于 郑 ,绪 其 亲 , 乃异 派 之从 母 … … 崔 氏之 家 财产
2 杂剧 中,崔莺莺 已是相国千金,在与张生 的情感历程中,对 甚 丰 ,多 奴仆 ,旅 寓惶 骇 ,不 知所 托 ” 。 l崔 氏孀 妇 ,只 是
“ 财产甚丰,多奴仆”,并未提及莺莺的出身 ,文中能内证
说 明 她 并 非 相 国 小姐 ,因 为 唐 代 社 会 虽 没 有 六 朝 门 阀 制 度
但一旦爱情遭到变故 ,她又勇于保护己得 的幸福,最终有情 其 出身的是 《 莺莺传》 中崔莺莺的爱情 结局 ,悲剧 的命运 , 关于两部作品中崔莺莺的身份 “ 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势族 ” (《 晋书 ・ 刘毅传》 )这么
பைடு நூலகம்

《 莺传 》中崔莺莺 的身份 ,一般认为其并非相 国千 严重,但 门第观念仍根深蒂圈, 《 莺 新唐 书 ・ 选举志》云 “ 朝 金,不是有权有势世家豪族之女,陈寅恪先生在 《 白诗笺 廷 显官须 以公 卿子弟为之”。_正因为此,唐人把婚姻看 作 元 4 证稿 ・读莺莺 传》 中认 为她 出身寒门, “ 莺莺所 出必非高 向上爬的阶梯,娶高 门女子即可抬高 自己的社会地位 ,拥有 门”, “ 若莺莺果 出高门甲族,则微之无事更婚韦 氏,惟其 步入仕途的资本。刘觫 的 《 隋唐嘉话》记载 ,薛中书元起 因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诗歌演变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诗歌演变
这可能就是张生在第三本三折被莺莺红娘责骂和下跪赔礼而不做任何解释的最大的原因当然这当中也不乏张生对莺莺的痴心爱恋他完全可首诗歌拿出来当面对质或者闹到老夫人那儿他都是有理的但是那样的话莺莺就会受到巨大的打击张生深爱莺莺他宁愿自己承担着贼偷花汉盗的骂名
文 字 评 论
从 《 莺莺传 》到 《 西厢 记 》的诗 歌演变
贝 户 半 开 矣 ” , “ 服 ” 等待 。但 足 张 生 却 见 “ 0 端 红娘 寝 于 床 , 生 因惊 之 。 ”就 是 张生 把 原 本 不 在 莺 莺 计 划 内的红 娘 给 拉 近来 了 ,所 以莺 莺 立 即 翻脸 “ 端 服 严 容 ,大 数 张 曰 … …” 对 于红 则
娘 的突 然介 入保 留 了大 家 阉 秀 的矜 持 和 羞 涩 ,所 以成 r这 么一 出 闹 剧 。但 是 莺 莺 是 爱 张生 的 ,所 以才 有 后 来 的 “ 夕 ,张生 数
临 轩 独 寝 ,忽有 人 党 之 。惊 骇 而起 ,则 红 娘 敛 衾携 枕 而 至 。 ” 红 娘 也 成 了他 们 爱 情 的见 证 了 。 即完 成 了试 探 ,也 能 成 就 自己
大 师 先 贤 的研 究 著 作 ,再 结 合 笔 者返 两 年 来 的苦 思 幺 读 ,对 某 《 些问 题 的 考虑 虽 不 说 是很 成 熟 ,但 就 其 中 的某 些 部 分 ,愿 意 阐 二 、从相 同的诗歌 中 国分 析 其中 的不 同意 义 综 上 ,其 中 《 莺莺 传 》 中的箔 2 首 和 《 脯 记 》中 的4 、7 西 、 述~ 自己 的观点 。借 以抛 砖 引玉 ,希 望大 家小 吝 赐教 。 F 5 首基本 是 一样 的 ( 中 多有 版 本 不 同 ,如 “ 其 隔” 、 “ ”等 , 拂 这 里不 再 赘 述 ,只 当 是 一 样讨 论 。 ) 于 《 莺 传 》 中 《 月 关 莺 明 《 莺莺传 》和 《 厢记 》中 的诗歌 西 在 《 莺 传 》中 ,总共 出 现 了 7 诗 歌 。 】 张 生 作 的 《 莺 首 是 春 三 五 夜 》这 首 诗 许 多 人 的 解 释 是 不 同 的 ,多 数 的解 释说 足 十 五 既 词 》二 首 ,有 诗 名 却 没 有 具 体 内 容 。2 莺 莺 回 的 《 月 三 五 那 天 ,可 张 生 是 在 “ 望 之 夕 ,张 因梯 其 树 而 逾 焉 。 ”这 就 产 是 明 生 矛 盾 了,后来 的 编剧 们 可 能 也 注 意这 个 问 胚 了 ,如 董 解元 , 夜 》 : “ 月 西 厢 下 ,近 风 户 半 开 。 拂 墙 花 影 动 ,疑 是 玉 人 待 来 。 ”3 张 生 赋 得 《 真 诗 》三 十韵 ,有 涛名 ,没 有 具 体 内 王 实 甫 都 将 诗题 去 了 ,以 免 减 少不 必 要 的矛 盾 。 那 么这 首 诗 在 是 会 容 。4 张生好 友 杨 巨 源赋 《 是 崔娘 诗 》一 绝 云 : “ 润潘 郎玉不 这 篇 文 章 巾 有 什 么作 用 呢 ?我 认 为 这 是 对 张 生 的考 验 和 探 心 , 清 如 ,中庭 蕙草 雪 销初 。风 流 才 子 多 春思 ,肠 断 萧娘 一 纸 书 。 ” 如 果 张 生 能 够 解 得这 首 诗 歌 ,过来 找她 ,她 就 可 以 “ 服 ” 而 端 达 5 是元 稹 的续 张生 的 《 真 诗 》三 十韵 : “ 月 透 帘 拢 ,萤光 成 就 自 己的 美好 幸 福 生 活 。 因此 莺 莺 做 的准 备 是 “ 于 西厢 , 会 微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作者:徐晓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5期摘 ; 要:在《西厢记》成书之前,西厢故事已广泛流传。

而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在前人基础上达到了这一题材的最高成就。

文章从主题思想的变化、人物形象的再创造这两方面来谈《西厢记》对前人艺术成果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西厢记;主题;人物中图分类号:I207.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5-0015-01一、主题思想的变化西厢故事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元稹的传奇《莺莺传》。

写唐代贞元年间,书生张生寄居于山西蒲州普救寺,有崔氏寡妇携女儿莺莺回长安,路经蒲州,也暂居寺内。

恰逢兵乱,幸亏张生和蒲州将领交好,请求保护,崔氏才幸免于难。

为了感谢张生,崔氏让女儿莺莺在筵席间会见张生,二人一见钟情。

后来张生去长安考试就把莺莺抛弃了,男婚女嫁。

以后张生又一次经过崔宅,要求用表兄身份再会莺莺,莺莺拒绝并写诗诀别。

张生认为莺莺是罕见的美女——“尤物”。

这种“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余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所以“忍情”弃舍。

可见张生是个始乱终弃的无义之徒。

作者为其辩解为“善能补过”,这其实是是非颠倒,反应了封建文人鄙视女性、玩弄女性的自私与冷酷。

鲁迅评价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①是比较中肯的。

西厢故事到了南宋已形成戏剧。

到了金代,出现了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诸宫调西厢记》。

这是对王实甫写作《西厢记》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它虽然采用《莺莺传》主要故事情节,但在主题上却作了根本性改造,把张生塑造成了一个忠于爱情的书生形象。

初见莺莺,他便“五魂俏无主”,从此以后“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干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不以是非为戒。

夜则废寝,昼则忘餐,颠倒衣裳,不知所措。

盖慕莺莺如此。

”剧本热情讴歌了崔、张二人“生不同偕、死当一处”的热烈恋情,提出了“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思想。

西厢记故事演变过程

西厢记故事演变过程

《西厢记》故事演变过程:自唐代诗人元稹写下了《莺莺传》(《会真记》)后,敷演崔莺莺、张生爱情的“西厢”故事便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流传演变,“西厢”故事也因此而成了寄寓不同的母题。

在“西厢”故事的演进中,《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西厢故事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如果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本源的话,《西厢记诸宫调》则是西厢故事的推波助澜者,而《西厢记》则是西厢作品的登峰造极者。

它们分别在唐人小说、金代说唱文学和元杂剧领域里占有无可争议的地位,在文学史上交相辉映。

下面探讨《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西厢记》的剧情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故事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前者肯定张生抛弃莺莺的“忍情”变成了后者对张生和莺莺争取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赞美。

而且诸宫调中的故事已经形成了很强的戏剧性,很适宜用戏剧形式来表演。

但作为一部艺术作品,《西厢记诸宫调》仍有不少显得粗糙的地方。

它的情节不够紧凑,有些枝节铺衍过甚;它的人物形象也时有暧昧之处,如张生忽而因为得不到莺莺痛苦得要自杀,但在见到与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时,忽然又觉得自己同他“争一妇人,似涉非礼”,这一类情节对故事的爱情主题造成一定的破坏。

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是变得更加激烈。

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也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

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论《莺莺传》到《西厢记》思想的转变

论《莺莺传》到《西厢记》思想的转变

论《莺莺传》到《西厢记》思想的转变摘要: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同是描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唐代《莺莺传》的张生为了功名始乱终弃,而赢得“善补过”的美名。

元朝《西厢记》的张生为了崔莹莹放弃功名,又为了崔莺莺应试科举。

一个以功名为重,一个以爱情至上,这就体现了两个朝代社会环境和社会思想的变化。

关键词:《莺莺传》《西厢记》社会思想同是描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变《莺莺传》中以功名为重和视女性为祸水的思想,转而赞美了青年男女为了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行为,这不仅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封建礼教的松动,同时也反映了市民自觉意识的觉醒和对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礼教的反抗。

一、由礼的重视到礼的淡化唐代《莺莺传》赞美张生“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体现了唐代是否知礼守礼是评价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方面。

而后张生曲解莺莺之诗《明月三五夜》,逾墙来见莺莺时,莺莺训斥他说“非礼之动,能不愧于心?特愿以礼自持,勿及于乱”。

更是体现了礼作为当时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人们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青年男女尚怕有失礼仪,更不用说老一代的人了。

于礼不合,则有非礼之嫌,而不被人接受和认可,落下不白的名声。

而元代《西厢记》对礼的重视则极大的淡化了,而更讲求一种本心。

老夫人反对莺莺和张生是出于“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门第观念和家族利益的考虑;张生逾墙相会,莺莺只说“若老夫人闻之,有何理之说”,这里的“理”是理由、道理之意,是出于对封建家族的惧怕和对红娘的猜疑。

这都是个人本身思想的顾虑,而非出于对是否符合礼教的考虑,礼教已不再从各个方面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渐渐淡出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年青一代的思想。

二、由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莺莺传》中,张生为考取功名始乱终弃,并称莺莺为“尤物”说她“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而“余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这里,莺莺不仅被抛弃,还要承担所爱之人名落孙山的罪过。

浅析《莺莺传》与《西厢记》叙事,看杂剧叙事艺术

浅析《莺莺传》与《西厢记》叙事,看杂剧叙事艺术

文化艺术浅析《莺莺传》与《西厢记》叙事,看杂剧叙事艺术文/郭可人摘要《莺莺传》是一部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而经过王实甫的改编,变为了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爱情喜剧。

创作者在 叙事层面做了很多改变,使得故事更耐人寻味。

从《莺莺传》到《西厢丨记>,从文人传奇到市民艺术,叙事线索、叙事结 构、叙事角度、叙事观念、叙事目的都发生了变化,通过两篇的对比,我们能稍微窥得杂剧的叙事艺术,分析在叙事层 面的技巧,并探究其中的原因及更深层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叙事艺术变化时代背景唐人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太平广记》收 录时改作现名并沿用至今。

因传中有赋《会真诗》的内容,亦称 《会真记》。

主要讲迷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 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其故事情节对后世戏曲发展影响很 大,著名的《西厢记》就是改写于此,杂剧大师王实甫一改《莺莺传》的悲剧色彩,成就了张生崔莺莺的幸福姻缘,以二人的 大团圆为剧终,用戏剧的形式表现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正如 剧中唱词所表达的“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深受广大人 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对比《莺莺传》与《西厢记》虽然二者叙 迷故事主线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时代要求不同,二者在叙事也 上会有很多不同之处。

―、叙事线索的变化《莺莺传》中是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为主线,从二人初 遇——相爱——分离展开整个爱情故事,这中间基本没有外 界因素的干扰,只是单纯的展现崔莺莺与张生的情感纠葛,其 他人则与他们的爱情故事关联甚少,红娘这种贴近主人公的 角色戏份都少之又少,跟不要说老夫人一类。

而《西厢记》中,王实甫塑造了老夫人、郑恒等反面角色,让他们作为反对势力 来去阻挠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的主要线索也分为两条:第一条自然是张生追求莺莺,与《莺莺传》主线类似,而新增的 故事线索则是张生如何与老夫人等反对势力作斗争,叙事线 索的增加与变化,让整个故事情节更有悬念,在反对势力出来 干扰的时候,也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吸引观众对后续剧情的兴 趣,同时也使整个故事的矛盾冲突愈加激烈,用张生一次次粉 碎反对势力的计划来推动情节不断发张,也使得凸显出爱情 突破重重阻隔后的忠贞不俞,提供完美的对比效果。

从唐传奇《莺莺传》到元杂剧《西厢记》

从唐传奇《莺莺传》到元杂剧《西厢记》

从唐传奇《莺莺传》到元杂剧《西厢记》内容摘要:西厢故事自诞生起便绵延不绝,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千古绝唱,追溯西厢故事的起源,我们不得 不提到小说《莺莺传》、《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西厢记诸宫调》以及《西厢记》杂剧。

目前尚未有对西厢故事这一 演变过程作出过系统的研究论述,本论文主要是追溯西厢故事起源的四个阶 论述这一演变程,主要从故 事 主、面,结合文本以及援引前人研究力求到较 面的阐述这一演变过程。

关键词:西厢故事主演变2018.0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續唐元稹《莺莺传》传奇唐代元稹的《莺莺传》是西厢 故事的最早来源。

故讲述了张生 与崔莺莺邂逅,生发出了一段爱 情故事,结尾以张生的始乱终弃 给小说增添了悲剧性,因作者在 小说中曾作《会真诗》三十韵,小 说也称《会真记》。

篇末文过饰非,后人多有评价,因其小说主人公 的性情经历和诗人元稹多有相似,有人把《莺莺传》认为是作者 的自传,近年来学一直争论不在《中小说 》中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 趣。

”⑴《莺莺传》的主题多的是愉 人自始 终 是把 张生 的一 经历来 是一篇文人的风流韵事集,在结尾 张生 莺莺为 自为过者,不妖其 人。

”[2]正因小说 增添了 剧后为传二.宋赵令畤《商调•蝶恋花》词在宋代“西厢”故事继续流 传 代 作《丨-了的故事内容,在 出了 生了文的把故事 为十以为一传 篇 。

”[3]代说唱文学滥觞,西厢故事由案头文人 在 代 始在 代作为一盛的诗 入小说中,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剧加温婉缠绵,深入人心 在首的谱中写道:“最恨多情太浅,等闲念离人怨。

”[4]代的 故事容,他谱写的十首 增添了故事的抒情性,情的 始明朗;同时明确的批判了这种对爱情专一,谴责张生的始乱终弃,故事更有剧性。

从唐传奇《莺莺传》到元杂剧《西厢记》

从唐传奇《莺莺传》到元杂剧《西厢记》

从唐传奇《莺莺传》到元杂剧《西厢记》作者:许漫漫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9期内容摘要:西厢故事自诞生起便绵延不绝,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千古绝唱,追溯西厢故事的起源,我们不得不提到小说《莺莺传》、《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西厢记诸宫调》以及《西厢记》杂剧。

目前尚未有对西厢故事这一演变过程作出过系统的研究论述,本论文主要是追溯西厢故事起源的四个阶段来论述这一演变过程,主要从故事内容、思想主题、人物形象三个方面,结合文本以及援引前人研究力求做到较为全面的阐述这一演变过程。

关键词:西厢故事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演变一.唐元稹《莺莺传》传奇唐代元稹的《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最早来源。

故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邂逅,生发出了一段爱情故事,结尾以张生的始乱终弃给小说增添了悲剧性,因作者在小说中曾作《会真诗》三十韵,小说也称《会真记》。

篇末文过饰非,后人多有评价,因其小说主人公的性情经历和诗人元稹多有相似,有人把《莺莺传》认为是作者的自传,近年来学界一直争论不断。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1]《莺莺传》的主题更多的是愉悦耳目声色,才子佳人,花前月下,自始至终,只是把它当成张生的一场艳遇经历来写。

这是一篇无行文人的风流韵事集,在结尾张生斥莺莺为妖物,自诩为“善补过者,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2]正因如此小说反而增添了悲剧色彩,此后广为流传。

二.宋赵令畤《商调·蝶恋花》词在宋代“西厢”故事继续流传。

宋代赵令畤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继承了此前的故事内容,在形式上做出了变化,产生了文体的转变。

“把故事分为十章,每章之下,属之以词,又别为一曲,载之传前,先叙前篇之义。

”[3]宋代说唱文学滥觞,西厢故事由案头文人读物,在宋代开始普遍走向世俗市井,词在宋代作为一种兴盛的诗体,载入小说中,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悲剧更加温婉缠绵,深入人心。

赵令畤在首章的谱词中写道:“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

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

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
元稹的《莺莺传》是一部著名的爱情小说,讲述了莺莺与西门庆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描写了莺莺和西门庆之间激烈的爱恨情仇,并展现了他们对于爱情、家庭和亲情的不同看法。
王实甫的《西厢记》这部小说同样描写了西门庆和西厢记之间激烈的爱恨情仇,并展现了他们对于爱情、家庭和亲情的不同看法。
从元稹的《莺莺传》到王实甫的《西厢记》,两部小说都讲述了西门庆的爱情故事,但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莺莺传》更加强调莺莺和西门庆之间的爱恨情仇,而《西厢记》则更加强调西门庆与西厢记之间的爱情纠葛。此外,两部小说在人物塑造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莺莺传》更加突出莺莺的性格特点,而《西厢记》则更加突出西厢记的性格特点。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摘要:
1.故事起源:元朝杂剧《西厢记》
2.故事流传:明清两代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
3.故事演变: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变
4.故事主题:爱情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
5.故事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影响
正文: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朝杂剧。

元朝杂剧《西厢记》是由著名杂剧家王实甫所创作,它的前身是唐代元稹的《莺莺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故事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它不仅被改编成了戏剧,还成为了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题材。

尤其是在小说方面,《西厢记》成为了许多作家竞相模仿的对象,使得这个故事在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故事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变。

在《莺莺传》中,莺莺是一个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形象,但她最终却因为道德的压力而选择了放弃。

而在《西厢记》中,莺莺的形象变得更加坚定和勇敢,她不仅追求自己的爱情,还敢于挑战社会的道德规范。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爱情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

它描绘了两个相爱的人,在面对社会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时,如何坚守自己的爱情,并最终赢得幸福。

这个主题在古代文学中是非常罕见的,它突破了传统的爱情模式,强调了人性的
价值和爱情的力量。

《西厢记》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还对中国古代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家都以《西厢记》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谈《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对比《莺莺传》又称《会真记》,乃唐朝元微之所作。

《西厢记》乃元朝王实甫所作,以杂剧的形式对《莺莺传》的故事加以改造和加工,因而有了“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

通过对这两者进行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和理解两者的不同
首先在内容上,《莺莺传》的大体内容为儒生张生在蒲宁普救寺与崔家相遇。

当时,军人大扰蒲人,崔夫人甚惧。

张生与军人有交情,崔家才能得以安宁。

崔母为表感谢,设宴招待,张生对崔莺莺展开热烈的追求,莺莺面对张生的追求,在克服内心的重重矛盾后投入了情人的怀抱。

后来崔母发现为时已晚,只好作罢。

不久张生将至长安赶考,临别之际,两人未能相见。

当莺莺把她的一切奉献给张生后,张生无情地抛弃了她。

而张生并未有一丝不安与内疚。

反而诬她为“不妖其身,必妖其人”。

后两人各自成家。

《西厢记》的大体内容为:儒生张珙,在普救寺路遇相国千金崔莺莺,一见钟情。

他租下一僧房住下。

张生想尽办法且目睹亦或是接近崔莺莺。

不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抢崔莺莺为妻,崔母在情急之下许诺有能退兵的,将莺莺嫁与他为妻。

于是张生请白马将军杜确退了贼兵。

事后崔母悔婚,让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

两人为此而病倒,后两人在红娘的帮助下两人结合,最后被老夫人发觉。

无奈之下,老夫人要求张生进京赶考,中榜后回来娶莺莺为妻。

最后,张生高中,二人终成就了美满姻缘。

由此,两个故事在结局上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虽然都是以崔莺莺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表现内容。

但在结局上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以悲剧结尾,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以喜为结局。

而这种结局的变化并非无中生有,只因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决定意识”,从历史唯物论来看,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不同的作者的不同心路历程,因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局。

在元稹所处的时代,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封建官僚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以知识分子起家的新兴地主阶级势单力薄,还不足以与势力雄厚的封建官僚阶级相抗衡。

而在王实甫的时代,是新兴市民阶层与开始走下坡路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

所以后者更为开放。

如果说元稹歌颂的爱情自由还受到一定的束缚,那么王实甫笔下的爱情体现的是一次女性的大解放。

从元稹的《莺莺传》到王实甫的《西厢记》,亦可看出,唐朝鼎盛的封建官僚阶级到明朝时期顺着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了。

从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来看,也有所变化。

王实甫在改造莺莺的形象时,保留了其深沉而复杂性格的一面。

元稹笔下的莺莺虽有反抗仍是对封建压力的片面屈从,因而显得无力苍白,而王实甫笔下的莺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显得更为大胆,勇敢,与机智,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另一方面,强化了老夫人的阴险与权诈,同时提升了红娘的正直与明达。

从作者思想来看,元稹意在揭示唐朝封建士大夫对妇女始乱终弃的不道德行为,而王实甫更深刻地批判封建门阀制度和等级观念。

在思想上,元稹仍具有封建文人的正统观念,因为婚姻的不合法,所以张与崔成了一场悲剧。

作者在结尾又用“衬托说”为张生的薄幸辩解,以女人祸水为托辞,可见元稹在思想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与阶级局限性。

王实甫则完全突破正统观念,不仅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也是对传统贞操观念的一次翻新。

从艺术形式上来看,是一种文体的大转变。

唐朝盛行传奇,多以散文。

从《莺莺传》中的诗和书札中,可看出小说混杂以骈俪,想要借小说来表现其诗才。

元朝则演化成了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如此形式的向城市人民用以娱乐自己也教育自己的金元戏曲。

由以前的叙事体变为代言体,是从思想到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杂剧以戏曲的形式来表现,既有诗的意境,又有词的婉约,又杂有来自民间的口语化用语,所以极具音律感。

《西厢记》与《牡丹亭》能够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双峰幷峙之作,可见
戏曲对中国影响之深远。

元稹生平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但作为剧作家的王实甫,同意极具广博的诗词底蕴。

例如王实甫写的《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中的【八声甘州】和【混江龙】两支曲子就化用了唐宋以来八个诗词名家的佳句丽语,其中包括杜甫诗《落花》,秦观词《忆王孙》,朱淑真《生查子》等等。

因而比元稹的《莺莺传》更广为人知,更能赢得多数读者的喜爱。

从张生前途来看,《莺莺传》中张生抛弃莺莺前往考功名,但连续考了两年都未中,而《莺莺传》中张生离别莺莺前往考功名,最后高中。

从崔莺莺的爱情命运来看,《莺莺传》中的莺莺为相国千金,与张生相恋,当她把自己的一切奉献该她后,得到的回报是遭到他的抛弃,后与另一名男子结婚,当张生再度回到那个地方路过她家门前要求见她时,她态度坚决地不见张生,这表现出莺莺对这段爱情的失望以及对张生的恨。

而《西厢记》中的莺莺同样为相国千金,与张生相恋,但她的这段恋情是始终如一也是可嘉的,文章末尾她遭到郑原的欺骗险些嫁给郑源,但由于张生来的及时,造就了莺莺与张生的美好姻缘。

从我读两篇文章时的感情变化来看:读《莺莺传》时,为他们的爱情而欢喜,想着他们的相爱而欢喜。

但当读到张生抛弃莺莺时,为莺莺感到不值,心中暗骂张生不懂珍惜,对莺莺充满同情。

当张生抛弃莺莺后不仅不觉得内疚反而还诬陷他,觉得张生纯粹一小人,太可恨了。

当莺莺结婚后拒绝与张生相见,为她的坚决叫好。

读《西厢记》时,觉得张生好可怜,为了心中所爱不惜一切代价,又为他执着的爱叹服同时心情也很激动,相见又分开,分开又相见,对他们的爱情表示祝福。

没有读《莺莺传》时的心情沉痛,有的只是欢喜......
最后,《莺莺传》是《西厢记》故事的最早来源。

我认为作者围绕同一件事物来写而得到不同的结局,这足以满足读者眼球而又不觉枯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