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筷子“折”了》教学诊断
小学科学_筷子“折”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筷子“折”了一、教案背景学科:科学课时:1二、教材分析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
对这些现象,很多学生已是见怪不怪,视而不见。
有些学生凭借经验在心中似乎明白,但对其中的科学道理却说不出所以然。
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三、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光的折射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的重要性;并对生活中的此类现象做出解释。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尝试逻辑推理。
[难点]:对实验条件的精密控制五.教具学生课前准备:水、硬币、塑料碗、激光灯、成像屏、透明玻璃砖、盛有水的烧杯、筷子、匙子、彩笔、盛水的鱼缸、金鱼、抹布等。
教师课前准备:演示实验材料及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方法以实验法为主。
七、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师:同学们这是平时我们所用的筷子,下面我们利用它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各组准备好烧杯和筷子,请小组长把筷子斜放入烧杯中。
同学们仔细的观察筷子,你发现了什么?1、小组实验:把筷子斜插入盛水的烧杯里。
2、观察现象:仔细观察筷子,发现什么?3、指名汇报:生:筷子在水中变粗了。
生:筷子好像被折断了。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看出了筷子好像被折成了两部分,是不是很奇妙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光的世界,共同来研究一种新的光学现象。
板书课题:筷子“折”了,师:筷子是不是真的折了呢?拿出来看一看。
是不是真的折了。
生:不是师:筷子不是真的折了,是看上去折了。
所以老师要在折字上加那个引号。
师:为什么原本笔直的筷子我们把它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筷子就好像被折断了呢?同学们大胆的猜测一下,跟什么有关?生:可能与筷子有关。
生:可能与水有关。
生:可能与烧杯有关。
生:可能与光有关。
《筷子折了》科学教学反思
《筷子折了》科学教学反思科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科学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探究环节,使得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体验不够充实和深入。
《筷子折了》这个游戏是一个具有科学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我通过这个活动的实施和观察,对科学教学的反思和思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筷子折了》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筷子的结构和原理,并引导学生分析筷子为什么容易断裂。
在实施过程中,我主要结合了以下几个方面对游戏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反思。
首先,游戏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活动。
《筷子折了》这个游戏选择了学生耳熟能详的筷子作为实验材料,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是通过亲自操作筷子来进行实验的,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思考,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其次,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传统的科学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培养。
《筷子折了》这个游戏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筷子,观察筷子断裂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筷子断裂的原因,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通过这种动手实践和观察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和观察能力。
再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重合作和交流。
在《筷子折了》这个游戏中,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一定的分工,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筷子的结构和原理,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这种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和借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科学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思考过程进行指导和引导。
在实施《筷子折了》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思考和结论。
小学科学_(筷子“折”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筷子“折”了之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问题,这是利于本课开展之处,但他们还不会去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这是本节课力图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提供帮助。
效果分析小学科学与小学的其他学科不同,科学课是比较贴生活,实验性强的一门学科。
其目的是:学生通过学习科学, 能知道与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所以, 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本节课力求激趣让学生喜欢去发现和探究不断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交流是非常成功的。
上课前利用故事和奇景的方式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不断集中话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创造了良好情境, 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同时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如池水变浅,金鱼变大等现象,通过演示“光点变偏”的实验 , 学生情绪高涨 , 思维异常活跃 , 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 ,直观感受到光线的偏折过程,接着进行“魔术表演”,让学生越学越快乐,难懂的问题在游戏中得到解决,再进行原理的分析就水到渠成了,然后进行应用与课后拓展 , 让学生带着有兴趣的问题下课 , 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同时为了保证课堂中学习的有效性,我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观察实验交流,在我精心设计的“探究过程”中 ,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二、借助实物,直观感受光的折射的原理。
科学不是通过简单机械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索、归纳等活动去认识新知识,本节课学生体验、亲历对于建构知识、技能和态度都至关重要。
小学科学_13.筷子“折”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筷子“折”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并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尝试逻辑推理,并进行总结归纳。
三、教学准备:1.大烧杯、硬币、坩埚、筷子、水等2.海市蜃楼等光的折射现象的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接触了“光”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物质,那我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先来回顾一下第十一课所学到的关于光的知识。
(让学生回忆起“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这一重要的知识点)(二)欣赏图片,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光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神奇的自然景观,好吗?(教师播放关于海市蜃楼的图片)师:在古代,由于人们无法科学地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便赋以种种神话传说,说是海里的蜃吐气而成,故称为海市蜃楼。
同学们认为这种说法科学吗?海市蜃楼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这是一种光的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光的世界,来揭开海市蜃楼的神秘面纱,好吗?虽然海市蜃楼是罕见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有许多类似的现象。
(三)实验探究,观察现象,了解概念。
1.筷子“折”了,硬币升“高”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两个有趣的小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并填写学案)。
筷子“折”了:把一根筷子斜着插入有水的烧杯里,仔细观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硬币升“高”了:把一枚硬币放入到坩埚中,移动坩埚,使你的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
保持坩埚和你的头的位置不变,慢慢的向坩埚中倒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筷子在水面处好像“折断”了,筷子变粗了。
生:能看到硬币了,硬币升高了。
师板书课题:筷子折了,硬币升高了。
最新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筷子“折”了》教学诊断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筷子“折”了》教学诊断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筷子“折”了》教学诊断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三课——筷子“折”了。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
对于这些现象,很多学生已是见怪不怪,视而不见。
有些学生凭经验在心中似乎明白,但对其中的科学道理却说不出所以然。
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一下是教学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活动一:交流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奇怪现象有很多。
播放课件(水变深了)。
学生发现:筷子“折”了,光点“偏”了,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
活动二:提出问题,学生猜想(1)提出问题:“筷子为什么会变‘折’了?”“清澈见底的水为什么会变深了?”(2)学生猜想:“之所以会发生筷子变折了的现象,可能是因为筷子发出的光经过了两种不同的物质;我们在岸边看到水很浅,实际却很深,也可能是因为光经过了空气和水两种物质的原因。
”活动三: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教材力图通过筷子“折”了等,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掌握了光的折射概念;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
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第一,以光的折射规律为主线,通过筷子“折”了,光点偏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究出光的折射规律。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科学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
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第四,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小学科学_筷子“折”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筷子“折”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难点:能够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教学准备】课件、筷子、量杯、激光灯、玻璃片、纸屏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筷子“折”了》小魔术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筷子“折”了1、筷子“折”了是真的折了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根筷子、一个量杯和水,你们能利用这些实验仪器让筷子变折吗?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将筷子放入量杯中,然后向量杯中不断加水,直到水面没过筷子。
加水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筷子的状态。
实验过程中注意分工合作,小组长做好实验记录。
3、进行实验并记录4、汇报实验现象5、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当筷子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时我们看到筷子好像“折”了。
活动二:光线偏折实验1、谈话过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觉得筷子“折”了可能和什么有关?现在我们将筷子换成激光灯。
让激光灯从水的上空照射水面,从侧面观察一下激光灯的路线,你发现了什么?2、进行实验并记录3、汇报实验现象4、教师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活动三: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碰到过哪些折射现象呢?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汇报课件出示:鱼缸中的金鱼;看起来很浅的水实际很深(安全教育)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非常注意观察。
刚才你们列举的这些现象都是光的折射造成的。
光的折射现象不仅能造成假象,迷惑我们的眼睛,有时候还能在大自然中形成一些美丽的景象。
海市蜃楼;三日同晖;云海佛光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筷子“折”了》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小学科学_13.筷子“折”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3.筷子“折”了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光的折射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的重要性;并对生活中的此类现象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用所学的知识对类似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水、烧杯、筷子、有金鱼的鱼缸、激光灯、厚玻璃板、纸屏、课件等。
小组准备:碗、水、硬币。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喜欢魔术表演吗?今天科学课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这是一只筷子,检查一下是不是普通的筷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见证奇迹的时刻!大家看到了什么?生:筷子弯了。
生:筷子折了。
师:筷子真折了吗?我们把它拿出来看一下。
生:没折。
师:所以老师就在“折”字上加一个引号。
师:看了刚才的魔术,谁有问题要问?生:筷子为什么折了?生:筷子放入水中为什么变弯了?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给这个魔术揭秘!(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上课一开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形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并且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自然地进入下面的学习环节。
)二、实验探究1、活动一:我来变魔术(硬币升高)师:刚才老师变了一个小魔术,同学们想不想试一下?下面根据老师的提示你来做。
师出示要求:1、将一枚硬币放入空碗底,移动身体,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
2、保持碗和头的位置不变,组长慢慢向碗中倒水,组员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推选一人准备汇报交流。
)小组实验,教师指导。
(保证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和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师:我们交流一下各组的发现,哪个小组先来?生:我们组发现了在没有倒入水时是看不见硬币的,倒入水后,看到硬币像是涨起来似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组长倒入水后,硬币慢慢出现了,我们看到硬币了。
生:我看到硬币好像变大了。
生:倒入水后,硬币看得更清楚了。
小学科学_筷子“折”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筷子折了》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水、杯子、筷子、硬币、激光灯、课件等。
小组准备:装水的杯子、筷子、课前交流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1.小组实验:筷子在盛水烧杯中的变化一根笔直的筷子放入空杯子中,筷子的形状发生变化了没有?我们缓缓地向杯内倒水,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设计意图】在这个实验中教师为每个组准备了两个烧杯,一个烧杯盛有水,一个空烧杯,还有一根筷子。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把筷子先放进空烧杯,先观察一下,然后缓缓地向空烧杯内倒水,从侧面看看筷子发生变化了没有?倒完后再从烧杯上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2.(学生操作)汇报:“筷子折断了”或者“筷子折了”或……教师板书:筷子折了(教师板书)。
筷子真的折了吗?(教师拿出筷子让学生观察)所以“折”字我们要加引号。
(教师板书)二、实验猜想1.猜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认为和什么有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发表意见……2.教师梳理:筷子在空气中时我们看到是笔直的,而倒入水后就在空气和水交界的地方发生了偏折现象,既然筷子没有折,那是谁出现了偏折呢?我们可不可以说光由空气进入水时发生了偏折呢?3.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在科学上验证猜想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设计意图】学生以自己亲身经历见证的现象为思考点出发,引导学生发现水面以上与水面以下筷子不在一条直线上,好像“折”成了两部分,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猜想和假设。
三、实验探究(一)光从空气进入水1.器材:要想证明光从空气进入水会发生偏折,你认为我们得需要什么器材,怎么去做这个实验?2.引导学生去设计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
【2019年整理】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筷子折了》教学反思
《筷子折了》教学反思
筷子折了这节课是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碗里或者是杯子里的筷子折了的现象,探究光通过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有可能是要发生偏折的。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在展示筷子折了的图片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此现象的兴趣。
本课的设计及通过上课,基本上达到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积极探究中学到知识,增长技能,提高探究兴趣,体验探究的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的实验设计主要让学生亲身的观察到光发生偏折的现象,这是一个重要而且非常直观的实验。
学生在探究中,观察到光的折射现象。
并且能够利用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筷子折了的原因。
这是个难点,而且是重点。
并且引导学生试着用折射的定义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以及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基本还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在行进,主要问题出现在验证实验环节。
学生分小组用玻璃片和激光笔验证光的折射,有的组操作成功了,有的组不成功,原因就是玻璃片太薄而激光笔的笔头较粗,不容易让激光笔射出的光进入玻璃,必须把玻璃片平移到桌边。
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将指导做的更到位更细致些。
课前的备课、课上对学生的关注、对教学节奏的把握,应该更充分些、更细致些、更到位些。
【2019年整理】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筷子折了》教学反思
《筷子折了》教学反思
筷子折了这节课是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碗里或者是杯子里的筷子折了的现象, 探究光通过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 有可能是要发生偏折的。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 首先在展示筷子折了的图片中,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此现象的兴趣。
本课的设计及通过上课, 基本上达到了学生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在积极探究中学到知识, 增长技能, 提高探究兴趣, 体验探究的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的实验设计主要让学生亲身的观察到光发生偏折的现象, 这是一个重要而且非常直观的实验。
学生在探究中, 观察到光的折射现象。
并且能够利用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筷子折了的原因。
这是个难点,
而且是重点。
并且引导学生试着用折射的定义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以及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基本还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在行进, 主要问题出现在验证实验环节。
学生分小组用玻璃片和激光笔验证光的折射, 有的组操作成功了, 有的组不成功, 原因就是玻璃片太薄而激光笔的笔头较粗, 不容易让激光笔射出的光进入玻璃, 必须把玻璃片平移到桌边。
由于时间的原因, 没有将指导做的更到位更细致些。
课前的备课、课上对学生的关注、对教学节奏的把握, 应该更充分些、更细致些、更到位些。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筷子折了》教案及教学反思
《筷子折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光的折射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的重要性;并对生活中的此类现象做出解释。
教材分析:光的折射现象生活中常见,但小学生往往视而不见。
本课从生活出发,在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基础上,以光的折射现象为例,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相关现象做科学的解释。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问题,这是利于本课开展之处。
但他们还不会去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这是本节设计力图解决的重点。
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提供帮助。
重点难点:重点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尝试逻辑推理;难点是对实验条件的精密控制。
教师准备:水、烧杯、筷子、有金鱼的鱼缸、激光灯、厚玻璃板、纸屏、课件等。
小组准备:杯子、水、硬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出示一根筷子。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平时用的筷子,下面我们利用它来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老师操作,学生观察)。
把筷子斜着插入有水的烧杯里,仔细观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筷子在水面处好像“折断”了,筷子变粗了师板书课题:筷子“折”了师:筷子是真的折了吗?拿出来看看。
生:不是真折,是看上去像折了一样。
师:所以,我要在折字上打“引号”。
提出问题:为什么筷子看起来好像是“折”了?这是怎么一回事?生自由发言,师鼓励生的想法。
二、探究活动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①硬币升高(小组内操作)准备一只空杯,投入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
保持杯子和你的眼睛不动,往杯子里慢慢倒水。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根据你想象,说说实验中硬币发出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了哪些物质?②鱼儿变大。
老师出示装有金鱼的鱼缸:猜一猜,我们把这条金鱼拿出水来,它会显得大些还是显得小些?提问:为什么出水的鱼会变小变瘦了哪?根据你的想象,鱼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哪些物质?③光点“偏”了。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筷子折了_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筷子折了_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筷子折了青岛版(五年制)一、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在反复阅读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尝试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对光的折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对于光的折射现象,学生很感兴趣,但理解折射规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很难理解和掌握,所以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而不是“理解”的层面上。
只是让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有所了解,能尝试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但要力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折射现象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折射现象的认真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把探究时空有效的延伸到课下。
如果课下孩子们能主动的去搜集有关资料、设计实验继续探究折射现象,那才是我们所期待的教学效果。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落实:为了更有效的落实以上教学目标,我采取了如下措施:1、课前交流弥补知识断层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几课的教材编写好像有点问题,出现了知识断层。
第一课《认识光》主要让学生知道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第二课《玩镜子》主要让学生知道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本课《筷子折了》主要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
学生要认识折射现象,首先要知道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
但是前几课的教学并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出现了知识断层。
学生很难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所以课前我通过和学生交流,让学生知道: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物体把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
2、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筷子“折”了》教学诊断
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三课——筷子“折”了。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
对于这些现象,很多学生已是见怪不怪,视而不见。
有些学生凭经验在心中似乎明白,但对其中的科学道理却说不出所以然。
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一下是教学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活动一:交流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奇怪现象有很多。
播放课件(水变深了)。
学生发现:筷子“折”了,光点“偏”了,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
活动二:提出问题,学生猜想
(1)提出问题:“筷子为什么会变‘折’了?”“清澈见底的水为什么会变深了?”
(2)学生猜想:“之所以会发生筷子变折了的现象,可能是因为筷子发出的光经过了两种不同的物质;我们在岸边看到水很浅,实际却很深,也可能是因为光经过了空气和水两种物质的原因。
”
活动三: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教材力图通过筷子“折”了等,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掌握了光的折射概念;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
感觉效果不错。
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光的折射规律为主线,通过筷子“折”了,光点偏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究出光的折射规律。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科学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
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第四,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科学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科学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2.由于课前实验器材准备不充分,在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路不很清楚,但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的方式,虽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视频太多最后导致我后面的内容处理仓促。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已领会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实现高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