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射频基础知识
目录
第一章与移动通信相关的射频知识简介 (1)
1.1 何谓射频 (1)
1.1.1长线和分布参数的概念 (1)
1.1.2射频传输线终端短路 (3)
1.1.3射频传输线终端开路 (4)
1.1.4射频传输线终端完全匹配 (4)
1.1.5射频传输线终端不完全匹配 (5)
1.1.6电压驻波分布 (5)
1.1.7射频各种馈线 (6)
1.1.8从低频的集中参数的谐振回路向射频圆柱形谐振腔过渡 (9)
1.2 无线电频段和波段命名 (9)
1.3 移动通信系统使用频段 (9)
1.4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主要特点 (12)
1.5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主要特点 (12)
1.6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主要特点 (12)
1.7 何谓“双工”方式?何谓“多址”方式 (12)
1.8 发信功率及其单位换算 (13)
1.9 接收机的热噪声功率电平 (13)
1.10 接收机底噪及接收灵敏度 (13)
1.11 电场强度、电压及功率电平的换算 (14)
1.12 G网的全速率和半速率信道 (14)
1.13 G网设计中选用哪个信道的发射功率作为参考功率 (15)
1.14 G网的传输时延,时间提前量和最大小区半径的限制 (15)
1.15 GPRS的基本概念 (15)
1.16 EDGE的基本概念 (16)
第二章天线 (16)
2.1天线概述 (16)
2.1.1天线 (16)
2.1.2天线的起源和发展 (17)
2.1.3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17)
2.1.4无线电波 (17)
2.1.5 无线电波的频率与波长 (17)
2.1.6偶极子 (18)
2.1.7频率范围 (19)
2.1.8天线如何控制无线辐射能量走向 (19)
2.2天线的基本特性 (21)
2.2.1增益 (21)
2.2.2波瓣宽度 (22)
2.2.3下倾角 (23)
2.2.4前后比 (24)
2.2.5阻抗 (24)
2.2.6回波损耗 (25)
2.2.7隔离度 (27)
2.2.8极化 (29)
2.2.9交调 (31)
2.2.10天线参数在无线组网中的作用 (31)
2.2.11通信方程式 (32)
2.3.网络优化中天线 (33)
2.3.1网络优化中天线的作用 (33)
2.3.2天线分集技术 (34)
2.3.3遥控电调电下倾天线 (1)
第三章电波传播 (3)
3.1 陆地移动通信中无线电波传播的主要特点 (3)
3.2 快衰落遵循什么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和克服方法 (4)
3.3 慢衰落遵循什么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及对工程设计参数的影响 (4)
3.4 什么是自由空间的传播模式 (5)
3.5 2G系统的宏小区传播模式 (5)
3.6 3G系统的宏小区传播模式 (6)
3.7 微小区传播模式 (6)
3.8 室内传播模式 (9)
3.9 接收灵敏度、最低功率电平和无线覆盖区位置百分比的关系 (10)
3.10 全链路平衡和最大允许路径损耗 (11)
第四章电磁干扰 (12)
4.1 电磁兼容(EMC)与电磁干扰(EMI) (12)
4.2 同频干扰和同频干扰保护比 (13)
4.3 邻道干扰和邻道选择性 (14)
4.4 发信机的(三阶)互调干扰辐射 (15)
4.5 收信机的互调干扰响应 (15)
4.6 收信机的杂散响应和强干扰阻塞 (15)
4.7 dBc与dBm (16)
4.8 宽带噪声电平及归一化噪声功率电平 (16)
4.9 关于噪声增量和系统容量 (17)
4.10 直放站对基站的噪声增量 (17)
4.11 IS-95 CDMA 对 GSM 基站的干扰 (19)
4.12 G网与PHS网的相互干扰 (20)
4.13 3G系统电磁干扰 (22)
4.14 PHS系统与3G系统之间的互干扰 (24)
4.15 GSM系统与3G系统之间的互干扰 (25)
第五章室内覆盖交流问题应答 (12)
5.1、目前GSM室内覆盖无线直放站作信源站点数量达60%,WCDMA的建设中,此类站点太多将导致网络上行噪声被直放站抬高,请问怎么考虑?
5.2、高层窗边的室内覆盖信号场强难以做到主导,而室内窗边将是数据业务需求的高发区域,室内窗边的高速速率如何保证?
5.3、有厂家建议室内覆盖不用干放,全用无源覆盖分布,我们如何考虑?
5.4、室内覆盖中,HSDPA引入后,有何新要求?
5.5、系统引入多载频对室内覆盖的影响?
5.6、上、下行噪声受限如何考虑?
5.7、室内覆盖时延分集增益。

第一章与移动通信相关的射频知识简介
1.1 何谓射频
射频是指该频率的载波功率能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反之亦然),以交变的电磁场形式在自由空间以光速传播,碰到不同介质时传播速率发生变化,也会发生电磁波反射、折射、绕射、穿透等,引起各种损耗。

在金属线传输时具有趋肤效应现象。

该频率在各种无源和有源电路中R、L、C各参数反映出是分布参数。

因此说所谓射频RF(Radio Frequency)是指频率较高,可用于发射无线电频率,一般常指几十到几百兆赫的频段,即VHF-UHF频段。

而更高的频率,则称为微波。

广义地说,在无线电频谱上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的无线电波,其相应的波长范围是在1m~0.1mm;一般更具体的指1~30GHz频段,即波长在厘米范围的厘米波。

频率更高的则称之为毫米波、亚毫米波段。

因而,移动通信中的CDMA、GSM等系统所采用的800 MHz、900 MHz频段属于射频RF范畴,也即UHF频段(也可看作微波的低端);而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工作频段就是在微波范围内。

综观无线电频谱,频率从极低一直到非常高,波长从超长波一直到亚毫米波段再到光波、紫外,不同频段的无线电波其特性也截然不同。

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点,并学会用不同的概念、技术和方法来处理问题。

在移动通信所工作的射频和微波频段,如果只沿用低频的概念和技术来研究和处理问题,必然是行不通。

众所周知,室内分布系统大多采用同轴电缆来传输移动通信信号或能量。

那么,人们为什么不继续采用工频50 Hz的双绞电源线或以前VHF频段电视机常用的扁平双线馈线?同轴电缆又具有那些优点?
这里,首先介绍一下射频和微波传输线的概念。

用来传输电磁能量的线路统称为传输系统,由传输系统引导向一定方向传输的电磁波称为导行波。

1.1.1长线和分布参数的概念
在低频电路中,导线(或说是低频率传输线)只起连接的作用。

在同一导线(例如长为60cm)的两端,都认为它们是同电位的,电流也相等,也就是属于同一点。

但是,如果线上传输的是射频比如GSM下行942MHz的电信号(相应的波长大约为32cm),这时还能认为导线的两端是同电位的吗?
显然就不行了。

这里存在两个概念问题,一是线的“长度”如何准确描述,二是集中参数和分布参数的概念。

图1-1所示为线上的电流或电压随空间位置的分布情况,图1-1(a)表示的是半波长的波形图,AB 是线上的一小段,它比波长小得多。

由图可见,线段AB上各点的电流或电压的幅度和相位几乎不变,此时的线段AB是一段“短线”。

如果频率很高,虽然线段AB的长度相同,但在某一瞬时线上各点电流或电压的幅度和相位均有很大变化,如图1-1(b)所示,此时的线段AB即应视为“长线”。

(b )
图1-1电流电压沿线分布图
(a)短线情况;(b)长线情况
其实,“长度”有绝对长度和相对长度两种概念。

对于传输线的“长”或“短”,并不是以其绝
对长度而是以其相对长度,即以它与波长比值的相对大小来区分的。

我们把传输线的几何长度(l )与其上传输电信号的波长(λ)之比l /λ ,称为传输线的相对长度或者叫电长度。

在射频和微波领域,波长λ通常以cm 计。

比如一根传输3G 移动通信信号(如WCDMA )的同轴
电缆,虽然只有30cm 长,但它已大约是工作波长的两倍,当然属于“长线”;相反,输送工频市电的电力线即使仅有2km 长,但与其波长(6000km )相比就是非常短的了,因此只能称之为“短线”。

微波传输线基本上都属于“长线”的范畴,因此描述传输线特性和电压或电流沿线传输规律的传输线理论又称为长线理论。

一般的说,只要线的几何长度l 与其传输电信号的波长λ可以比拟时(通常为十分之一左右或以上),即可视为长线。

电压和电流在传输线上是以波的形式传输并将信号或能量从电源传送至负载,这样就可以理解
线上各点的电压或电流不相同的道理。

同一时刻各点电压或电流的幅度不相同,同一点上的电压或电流的幅度又随着时间而改变,这就是波的概念。

用数学术语来说就是电压和电流即是位置的函数,又是时间的函数,即u(z,t)和i(z ,t)。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传输线上处处存在分布电阻、分布电感,线间处处存在分布电容和漏电导。

电磁场理论告诉我们,当电信号通过传输线时将产生如下分布参数效应:
➢ 电流流过导线时发热,表明导线本身具有分布电阻;
➢ 由于导线中通过电流,周围将有磁场,因而导线存在分布电感效应;
➢ 由于导线间有电压,导线间便有电场,于是导线间存在分布电容效应;
➢ 由于导线间绝缘不完善而存在漏电流,表明导线间处处有分布电导。

频率低时,这些分布参数效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低频只考虑时间因子而忽略空间效应,
因而把低频电路当作集中参数电路来处理是允许的。

但是,频率升高后,分布参数引起的效应不能再忽视了;传输线不能仅当作连接线,它将形成分布参数电路,参与并影响电压和电流的传输。

因而传输线在电路中所引起的效应必须用传输线理论来研究和表述。

我们用R 1,L 1,C 1,G 1分别表示传输线单位长度的电阻,电感,电容和电导,它们的数值与传输线
类型、截面尺寸、导体材料、填充介质等有关。

假设均匀传输线上取任一无限小线元dz(dz<<λ),则线元上都分布有一定大小的电阻R 1dz 和电
感L 1dz;此线元间都分布有一定大小的电容C 1dz 和电导G 1dz 。

在此无限小线元上,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集中参数电路,其集中电阻、电感、电容和电导,分别为R 1dz ,L 1dz ,C 1dz 和G 1dz ,可用Г形网络来等效(也可用T 形或π形网络来等效),如图1-2(a )所示。

整个传输线则可看成是有许多线元的四端网络链联而成的分布参数电路,如图1-2(b )所示。

对于无耗线(R 1=0,G 1=0),其等效电路,如图1-2(c )所示。

Z 1Z 1
R g
R g
(a )
b '
(b )
(c )
图1-2 传输线的等效电路
(a )等效电路;(b )分布参数电路;(c )无耗线等效电路
有了上述等效电路,就容易解释传输线上的电压、电流不相同的现象。

参看图1-2(b ),由于aa '和bb '之间有串联电阻存在,两处的阻抗不相等,因而两处的电压也不想等;由于线间并联回路的存在,通过a 和b 点的电流也不相同。

同时还可以看出,当接通电源后,电源通过分布电感逐次向分布电容充电,并形成向负载传输的电压波和电流波。

就是说,电压和电流是以波的形式在传输线上传输,并将能量或信号从电源传送至负载。

1.1.2射频传输线终端短路
当射频传输线终端短路时信号为全反射。

1-==Γ反射点的入射电压反射点的反射电压电压反射系数,1-==Γ+-O
L O L Z Z Z Z 电压反射系数 (无穷大)即电压驻波比∞=Γ
-Γ+==11V m in V m ax V SWR
无耗短路线的驻波特性
1.1.3射频传输线终端开路
当射频传输线终端开路时,信号为全反射。

1=Γ电压反射系数,(无穷大)即电压驻波比∞=Γ
-Γ+==11V min V max V SWR
无耗开路线的驻波特性
1.1.4射频传输线终端完全匹配
当射频传输线终端阻抗Z L 完全等于传输线特性阻抗Z 0时,信号无反射,电压反射系数Γ=0,
为行波状态。

即电压驻波比.111V min V max V SWR =Γ
-Γ+==
Z L
Z 0
1.1.5射频传输线终端不完全匹配
当射频传输线阻抗Z L 不完全等于传输线特性阻抗Z 0时,信号有局部反射,电压反射系数0<Γ<1。

之间)。

(工程时控制在电压驻波比5.1~1.11V m in V m ax V SWR V =Γ
-Γ+==
电压驻波比在工程上常用回波损耗R L 表示,对应关系如下表: 电压驻波比VSWR 1.2 1.25 1.3 1.35 1.4 1.5 2.0 回波损耗R L (dB ) 21
19 17.6 16.6 15.6 14
9.5 )。

(相应公式dB .1-V 1V lg 20R L += 1.1.6电压驻波分布
在各种反射系数下,电压驻波的分布如图(1-3)所示。

驻波有若干重要特性,归结如下:
1.驻波最大点或最小点之间的距离为λg/2,电压的最大点对应于电流的最小点,反之,电压的最小点对应于电流的最大点。

2.如终端开路,短路或为纯电抗,则沿线电压和电流间相角差为90o ,如终端为一阻抗,则沿线的电
压电流之间的相角差不是90o ,而且沿途变化。

在最大点或最小点处,电压电流同相,输入电阻是纯电阻;
在电压最大处的输入电阻为最大电阻,电压最小点的电阻为最小电阻。

'/2
'/2'/2'/2
-X
'U '
''
Γ=-1
'''
-X
Γ=+1
'''
-X
Γ=0
'''
-X 0'|Γ|'1
''''
'U ''U '
'U '
''''
''''
''''
'''''''
图1-3 在各种反射系数Γ下的电压驻波分布
1.1.7射频各种馈线
1)平行双线
Z0=L1
1
C
=
276

lg2D
d
(Ω)εr为介质的介电常数
①趋肤效应显著;
②辐射损耗增加;
③支撑物损耗增加。

2)同轴线
Z0=L1
1
C
=
138lg()b
a
rε(Ω) 同轴线封闭,无辐射
3)带状线,又称三板线、板线或介质夹层线
带状线的结构及场分布4)同轴线向带状线演化
5)微带线
微带线的结构及电磁场分布
这是一种非对称性双导体平面传输系统,它具有一个中心导体带条和一个接地板,可以看成是由平行双线演变而来的,在双导体中间放一导体平面构成镜像,再去掉一根圆柱导体就变成微带线,如下图:
1.1.8从低频的集中参数的谐振回路向射频圆柱形谐振腔过渡
1.2 无线电频段和波段命名
无线电频谱可划分为如下12个频段(见表1.1)。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或周/秒,还可以使用千赫(kHz)、兆赫(MHz)、吉赫(GHz)表示。

表1.1 无线电频段和波段命名
段号频段名称
频率范围
(含上限、不含下限)
波段名称
波长范围
(含下限、不含上限)
1 极低频(ELF)3~30赫(Hz)极长波100~10兆米(Mm)
2 超低频(SLF)30~300赫(Hz)超长波10~1兆米(Mm)
3 特低频(ULF)300~3000赫(Hz)特长波1000~100千米(km)
4 甚低频(VLF)3~30千赫(kHz)甚长波100~10千米(km)
5 低频(LF)30~300千赫(kHz)长波10~1千米(km)
6 中频(MF)300~3000千赫(kHz)中波1000~100米(m)
7 高频(HF)3~30兆赫(MHz)短波100~10米(m)
8 甚高频(VHF)30~300兆赫(MHz)米波10~1米(m)
9 特高频(UHF)300~3000兆赫(MHz)分米波10~1分米(dm)
10 超高频(SHF)3~30吉赫(GHz)厘米波10~1厘米(cm)
11 极高频(EHF)30~300吉赫(GHz)毫米波10~1毫米(mm)
12 至高频300~3000吉赫(GHz)丝米波10~1丝米(dmm)
1.3 移动通信系统使用频段
ITU以及各国家无线电主管部门为移动业务划分和分配了多个频段。

考虑到无线电波传播的特点,移动业务使用的频段主要都在3GHz以下。

确定移动通信工作频段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①电波传播特性;②环境噪声及干扰的影响;③服务区范围、地形和障碍物影响以及建筑物的渗透性能;④设备小型化;⑤与已经开发的频段的干扰协调和兼容性;⑥用户需求及应用的特点。

根据ITU的规定,在5GHz以下,划分给陆地移动业务的主要频率范围列于表1.2。

表1.2 ITU 5GHz以下陆地移动通信的主要频率范围(MHz)
微波
我国移动通信使用频段的规划原则上参照国际的划分规划,如我国正在大量使用的150MHz 、350 MHz 、450MHz 、800MHz 、900MHz ,以及1.8GHz 等频段。

其中:
150MHz 频段 138MHz~149.9MHz ;150.05MHz~167MHz (无线寻呼业务) 280MHz 频段 279MHz~281MHz
(无线寻呼业务)
450MHz 频段 403MHz~420MHz ;450MHz~470MHz (移动业务) 800MHz 频段 806MHz~821MHz /851MHz~866MHz (集群移动通信)
821 MHz~825 MHz /866MHz~
870MHz
(移动数据业务)
825MHz~835MHz /870MHz~880MHz (蜂窝移动通信) 840MHz~843MHz (无绳电话)
900MHz 频段 885MHz~915MHz /930MHz~960MHz (蜂窝移动业务)
915MHz~917MHz (无中心移动系统)
在民用的移动通信中,用于蜂窝移动通信使用的频段具体安排如下:
890~909MHz 移动台发
935~954MHz 基站发,共19MHz 909~915MHz 移动台发 954~960MHz 基站发,共6MHz
数字CDMA 系统频率安排如下:
825~835MHz 移动台发
870~880MHz 基站发,共10MHz
1.8GHz 频段安排如下:
1710~1725MHz 移动台发
1805~1820MHz 基站发(共15MHz ) 1745~1755MHz 移动台发
1840~1850MHz 基站发(共10MHz )
中国移动(GSM )
中国联通(GSM )
中国联通CDMA
GSM1800MHz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1710~1785MHz 移动台发
1805~1880MHz 基站发
目前正趋于实用化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即IMT-2000。

其使用的核心频段为
1885~2025MHz/2110~2200MHz (其中1980~2010MHz/2170~2200MHz 为IMT-2000的卫星移动业务频段)。

3GPP 规定UTRA TDD 的频段(共35MHz ): (1)1900~1920MHz
2010~2025MHz (2)1850~1910MHz
1930~1990MHz (3)1910~1930MHz
3GPP 规定的UTRA FDD 的频段(上下行各60MHz ): (1)1920~1980MHz 移动台发
2110~2170MHz 基站发 (2)1850~1910MHz 移动台发
1930~1990MHz 基站发。

为满足第三代(3G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和业务发展的需求,中国于2002年对3G 系统使用的频谱作出了如下规划:
①第三代公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工作频段: 频分双工(FDD)方式:1920~1980 MHz / 2110~2170 MHz ; 时分双工(TDD)方式:1880~1920MHz 、2010~2025 MHz 。

②第三代公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补充工作频段: 频分双工(FDD)方式:1755~1785 MHz / 1850~1880 MHz ;
时分双工(TDD)方式:2300~2400MHz ,与无线电定位业务共用,均为主要业务。

③IMT-2000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工作频段:1980~2010 MHz / 2170~2200 MHz 。

④目前已规划给公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825~835 MHz / 870~880 MHz 、885~915 MHz / 930~960 MHz 和1710~1755 MHz / 1805~1850 MHz 频段等,同时规划作为第三代公众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扩展频段。

此外,为满足铁路系统调度通信等业务发展需要,拟将885~889MHz (上行)和930~934MHz (下行)作为GSM-R (EGSM )系统使用的频段;为满足射频电子标签业务发展的需要,将840~845MHz 和920~925MHz 规划作为RFID 使用的频段(试用)。

DSC1800MHz
1.4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主要特点
近代的陆地移动通信系统,也称为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自80年代起,已历经三代。

第一代的主要特点是利用模拟传输方式实现话音业务,以AMPS(美国、南美洲)、TACS(英国、中国)和NMT(北欧)为代表。

主要商用时间从80年代初开始到90年代前期。

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模拟话音直接调频;
②多信道共用和频分多址接入方式;
③频率复用的蜂窝小区组网方式和越区切换;
④无线信道的随机变参特征使无线电波受多径快衰落和阴影慢衰落的影响
⑤环境噪声和多类电磁干扰的影响;
⑥无法与固定网迅速向数字化推进相适应,数据业务很难开展;
⑦安全保密性差,易被“窃听”,易被“仿制烧号”。

1.5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主要特点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以数字传输方式实现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以GSM为主, IS-95CDMA为辅。

主要商用时间从9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

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低速率话音编码技术和数字调制;
②每载波多路、时分多址或码分多址接入;
③Rake接收机和自适应均衡技术;
④与固定网向数字化推进相适应,具有中低速数据承载业务能力;
⑤先进的开放的技术规范(如A接口和U接口),有利于形成既竞争又相互促进的机制;
⑥安全保密性强,不易“窃听”,不易“仿制”;
⑦有利于大规模集成。

1.6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主要特点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以更高速的数据业务和更好的频谱利用率为目标,采用宽带CDMA为主流技术,目前已形成三种空中接口标准,即WCDMA 、TD-SCDMA和CDMA2000。

今后十年内将逐步替代第二代系统而成为主流。

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新型的调制技术,包括多载波调制和可变速率调制技术;
②高效的信道编译码技术,除了沿用第二代的卷积码外,还对高速数据采用了Turbo纠错编码技术;
③Rake接收多径分集技术以提高接收灵敏度和实现软切换;
④软件无线电技术易于多模工作;
⑤智能天线技术易于提高载干比;
⑥多用户检测技术以消除和降低多址干扰;
⑦可与固定网中的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很好地相适应,满足各类用户对话音及高、中、低速率数
据业务的需求。

1.7 何谓“双工”方式?何谓“多址”方式
“双工”(Duplexer)是相对于“单工”而言的收发信机工作方式。

在无线对讲(集群)电话问世之初,由于技术及成本因素,发信机采用了“按下讲话”的方式,即有一个通话按钮,按下时表示发信,
放开时表示接收,也就是说,此种通话方式不能像固定电话那样同时收发,故称之为“单工”。

而技术的进步和制造成本的下降,使双工滤波器能够在各类工作频段都能随意使用,从而使无线对讲电话也能像固定电话那样同时接收和发送,不需要在讲话时按下按钮, 这种通话方式就是“双工”方式。

当收信和发信采用一对频率资源时,称为“频分双工”;而当收信和发信采用相同频率仅以时间分隔时称为“时分双工”。

“多址”(Multi Access )是指在多信道共用系统中,终端用户选择通信对象的传输方式,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选择“频道”、“时隙”或“PN 码”等多种方式进行选址,它们分别对应地被称为“频分(Frequency Division )多址”、“时分(Time Division )多址”和“码分(Code Division )多址”。

简称FDMA, TDMA 和CDMA.
1.8 发信功率及其单位换算
通常发信机功率单位为“瓦特”(W ),
它也可以表示为dBw ,即以1W 为基准的功率分贝值,
即 Pt (dBW )=10lg 1W W )
(Pt
为了便于计算,发信功率单位也可用“毫瓦”(mW )表示,同样,它也可以表示为dBmW (简写为dBm ),即以1mW 为基准的功率分贝值,而
1W = 1000 mW 1 dBW = 30dBm
或Pt (dBm )=10lg 1mW W )
(m Pt
1.9 接收机的热噪声功率电平
任何一个无线通信接收机能否正常工作,不仅取决于所能获得的输入信号的大小,而且也与其内部噪声以及外部噪声和干扰的大小有关。

接收机内部噪声也称为热噪声,它是由电子运动所产生的,其定义是指当温度为290°K (17°C )时,由接收机通带(通常由接收机中频带宽所决定)所截获的热噪声功率电平。

290°K
1.37×10
23
如用dBW 表示,可写为
No (dBw )= -204 dBW + 10lgB 或 = -174 dBm + 10lgB 对于G 网,B = 200KHz (53dB ),No = -121dBm
1.10 接收机底噪及接收灵敏度
接收机底噪:热噪声+N F (接收机噪声系数) 对于G 网,B = 200KHz (53dB ),N F =5dBm,
接收机底噪= -174(dBm )+10lgB+ N F (dB )=-116 dBm. 接收灵敏度: 接收机底噪+C/I(载干比)
对于G 网,当B=200KHz N F =5dB C/I=12dB 时 Pi (dBm )= -174+53+5+12=-104 dBm
1.11 电场强度、电压及功率电平的换算
电场强度(E )是指长度为1米的天线所感应到的电压,以v/m 、μv/m 、dB μv/m 计,对半波偶极天线而言,其有效长度为πλ,故其感应的电压e 为:
e = E * πλ(v ) 式中:E 为电场强度(v/m );λ为波长(m )
由于半波偶极天线的特性阻抗是73.13Ω,而移动通信接收机的输入阻抗通常为50Ω,因此,接收机的输入开路电压
A = e 13.7350 = E 13.7350

⋅π
λ 若以dB μv 计,则:
A (d
B μv )= E (dB μv/m )+20lg πλ
-1.65 = E +20lg λ-11.6
例如:对于900MHz 频段,λ=0.33m ,当采用半波偶极天线时,输入电压A 与接收场强E 之间的关系为:
A (d
B μv )= E (dB μv/m )-21.33
若采用其他增益天线,只需加上该天线相对于半波偶极天线的增益G D 即可。

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按惯例是以电动势(开路电压)作为灵敏度指标值。

因此,其电压与功率的换算应为:
P i = R A 2
当R=50Ω时 Pi = A -137(dBW ) 或 = A -107(dBm )
1.12 G 网的全速率和半速率信道
GSM 系统的语音编码采用规则脉冲激励——长期线性预测(RPE —LTP )编译码方式,根据速率不同可以分为全速率和半速率两种信道。

当编码器每20ms 取样一次,线性预测声域分析抽头为8时,输出260bit ,此时编码速率为260/20=13Kbits/s ,即为全速率信道。

半速率是GSM 在26复帧中奇偶各传一路。

1.13 G网设计中选用哪个信道的发射功率作为参考功率
GSM系统是一个TDMA时分多址系统,在G网作功率规划时,是以相对恒定的BCCH信道功率作为参考功率进行规划的。

对于话音信道的功率是可变化的。

1.14 G网的传输时延,时间提前量和最大小区半径的限制
G网上行传输方向,在随机接入信道(RACH)上传送,用于移动用户(通过基站)向网络提出接入申请。

由于移动台距基站的距离是可变的,因而其传播时延也是变动的,为了保证基站接收机能够准确地接收任一移动台的申请,故在接入信道尾部设立较长的防护段,称为扩展保护期,占68.25比特,约μs,该值对应大于35Km的传输时延,即保证距基站35Km的移动台发出的接入申请也不会丢失。

251
但是,保护期的增加实际上是增加了传输开销,也即降低了信息传输速率,因此,G网中相应地采用了自适应的帧调整技术。

一旦移动台通过接入信道登记,基站便连续地测试传播时延,并在慢速辅助
μs,移动台按此指令进行自适应帧控制信道上以2次/秒向移动台发出时间提前量指令,其值为0~233
调整,使得移动台向基站发送的时间与基站接收的时隙相一致。

从基站的角度看,下行方向延时3个时隙(BP)就可以得到上行方向的结构,也就是上行时隙与其对应的下行时隙号有3个偏移,这是GSM规范中规定的。

从移动台的角度看,为了弥补传输时延变化的影响,用一个时间值来补偿传播时延,以调整收发时延始终保持在3 BP,这个数值称为时间提前量TA (Timing Advance)。

此时,从MS的角度看,上下行之间的准确偏移量是3 BP-TA,TA值由BTS根据传播时延量计算并通知MS,如下图所示:
μs,GSM规范中,时间提前量TA包含6位二进制码元,数值范围为0~63,每个码元传输时间为3.69
μs,这相当于电波传输35Km的往返时间。

从这点出发,也可推知,GSM(当8个时因此Tamax=233
隙正常运用时)的小区覆盖最大半径只能是35Km。

当然,GSM也允许特殊的稀路由状态下,将8个时隙合并为4个时隙,甚至2个时隙或1个时隙,此时,允许的小区覆盖半径最大可达290Km。

1.15 GPRS的基本概念
众所周知,GSM是以数字话音业务为主的低速率移动通信系统,且只能完成电路数据交换,远不能满足移动数据业务的要求。

作为一种改进,以现有GSM网络为基础,叠加一个支持高速分组数据传输的网络,将数据业务的速率从9.6kb/s提高一个量级,从而推出了GPRS,即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