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工学: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感性工学_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
文章编号:100628309(2007)0320047203作者简介:王松琴(1978- ),女,河南三门峡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电子信箱)wangsq@mail .sysu .edu .cn 。
感性工学:以用户为导向的工效学技术王松琴1,何灿群2(1.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广州 5102752.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摘要:感性工学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意象转化为产品的设计要素。
本文对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感性工学;感性工学系统;感性工学建模;虚拟感性工学;协同感性工学设计中国分类号:T B18;B849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感性(Kansei )是指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心理感觉与意象,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 )是把消费者对产品的感觉/感性转换为产品设计要素的一种技术、理论与方法[1~2]。
该领域把工程心理学与设计科学结合起来,在工程心理学的基础上来探讨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产品更加人性化。
Naga machi [2]认为感性工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①如何获得消费者在工效、心理方面对产品的感性与意象;②如何根据消费者的感性与意象来确定产品的设计要点;③如何建立一套人因技术的感性工学系统;④如何根据社会变化及人们的偏好趋势来修正已有的感性工学系统。
2 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2.1 范畴区分法(Category Classificati on )该方法是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与意象以树状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并采用层次递推的方法,把其转化为设计要点。
Naga machi (1995)[2]把感性工学应用于汽车设计时,提出新车应达到“人车合一”的状态(零水平感性),为了实现这个总感性,又提出了“紧凑感性”、“速度感性”等子感性,而为了实现这些子感性,又提出了下一级的概念,……,直到获得设计的具体要求(如把“紧凑感性”转化为设计要素:3.8m 长、2个座位)[2]。
感性工学
感性信息分类:
以老年人浴缸设计为例
感性系统构建:
基本程序
• 感性意象认知识别 (1) 收集产品样本 (2) 收集感性词汇----层次分析法提取代表性词汇 (3) 造型元素的提取与分类 • 定性分析 (4) 建立产品造型元素与感性词语间的关联---结合意象看板---统计学偏相关分 析
• 定量分析
(5)得出各感性词汇对各自所对应的多元回归方程 • 结果验证来自(3) 感性词汇的筛选
打分法:(最简单的方法) 如:选定33对感性词汇,请30位调查对象,分别为10名设计师,10名制造商、10名消费者用 5级标度法(不重要、勉强重要、重要、较重要、非常重要对其)进行打分,最高分为五分, 最低分为零分。 最后求平均值,平均值越大,说明它的重要性越大 。
(4) 感性词汇的语义分类
二 感性工学概述
“感性”这个词来源于日语词汇,与之对应的英文是 sensibility 或者 feeling ,简单点说所谓 的“感性工学”,就是通过对使用者感官(五感:形,色,味,音,触等)的把握,设计出让消 费者喜欢的产品。
近年来,“感性”一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极高,其内涵包含着多层意义,它既是一个静止的 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获得的某种印象; 动态的“感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未知的、多义的、不明确 的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过程。 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感性”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感受信息也包含交换信息的能力,即从复 杂的外界剌激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将自己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准确传递给他人的能 力。
目前的市场环境:
顾客——以自身需求和偏好选择商品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周期不断缩短,顾客需求多方位多层次
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概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产品设计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功能满足转变为对用户心理需求的深度挖掘。
在这一转变中,感性工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逐渐受到设计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感性工学起源于日本广岛大学,是一种以用户感性需求为核心,将消费者的感性转化为产品设计要素的技术。
它通过探索人们对产品的情感反应,将这些情感反应转译为具体的产品设计要素,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
在当前的消费多样化格局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使用需求转变为对个性化、情感化需求的追求。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想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应用感性工学,使产品不仅满足基本功能,还要符合消费者的情感期待。
感性工学已经成为一种以用户为主导的产品设计技术,其目标是构建出满足用户感性诉求的产品模型,使产品与用户实现心理感受和使用功能的匹配。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感性工学已经从最初的建筑室内设计拓展到产品、建筑、环境与城市设计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尤其在产品设计中,感性工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设计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家具等多个行业。
设计师通过运用感性工学的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产品。
感性工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感性工学的理念和方法有效地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这一研究领域涉及到感性工学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感性工学的概念与起源20世纪后半叶,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需求的增长,感性工学应运而生。
日本是感性工学研究的先驱,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情感和体验的重视。
利用心理学原理,如认知心理学和情感心理学,来理解用户的感性需求。
应用统计学和工程设计方法,将感性需求量化并转化为设计元素。
通过感性工学,设计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创造出更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感性工学是研究人类感知与情感、目的性行为、社会交互等现象的一门学科。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感性工学则是通过对人体感知、文化习惯、审美特点等方面的探究,为设计师提供准确、深入的设计思路与视角。
本文将简单探讨感性工学在服装创意设计中的应用。
一、理解身体感知身体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人们对外部环境、事物的感知、感受,往往会反映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上。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学习如何理解人类身体的感知,从而更好地设计服装。
例如,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可以考虑理解不同身体形态对服装的影响,进而设计出更加贴合人体的服装。
二、文化差异的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服装的审美、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服装创意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需求。
比如,在进行国际服装设计时,设计师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审美特点,并在服装设计中进行差异性的考虑。
三、情感体验的营造感性工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营造出一种情感体验。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的材料、色彩等来表现出特定的情感,进而让人们产生共鸣。
例如,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柔和的色彩、柔软的材质等元素来表现出温暖、柔和等情感,从而产生一种亲和感。
四、参照用户需求进行设计感性工学强调以人为中心,这也体现在服装创意设计中。
在进行服装设计时,要注意参照用户需求进行设计。
设计师可以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调查等方式了解用户需求,然后在设计中加入用户的需求,让设计更符合用户的需求与习惯。
五、注重细节营造服装设计中的细节设计,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设计师通过运用特殊的纽扣、蕾丝等元素来营造出独特的细节效果,以此为整个服装增加一份生动的情感色彩。
设计师需要注重细节的营造,在细致的方面进行设计,从而让服装的整体效果更加出色。
在服装创意设计中,感性工学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深刻的设计思路与视角。
设计师可以通过理解身体感知、文化差异、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设计,从而让服装更加符合人的需求与审美。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收稿日期:2021-04-06 基金项目:闽南理工学院科技类科研项目“基于感性工学的服装材质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KJX021) 作者简介:张兰(1989-),女,河南信阳人,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 通信作者:郑高杰(1982-),男,河南漯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饰文化与品牌设计。
早期的服装产品设计过程中消费者处于被动 状态,主要依靠设计师的天赋、经验获取消费者 的感性意象。这种设计方式不能够及时和准确把 握服装消费者的感性心理。
将感性工学理念应用于服装设计中有正向式、 逆向式和混合式 3 种形式 [7]。正向式应用系统通 过在设计前调研目标消费群体的感性意象,并将 感性意象转化为产品要素;有学者以服装单品或 常用面料为载体,分析消费群体与具体设计要素 的关系 [7,8-11]。逆向式应用系统通过调研目标消费 群体对所设计的产品评价来判断消费者和设计师 意图的差异性。目前,在服装感性评价系统开发 及感性评价有关个体差异性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 果 [12-13]。混合式应用系统用在复杂产品的设计中, 如智能服装产品的设计。 2.2.2 服装产品设计风格定位的感性研究
服装是一门涉及到工学、美学、艺术学、社 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的综合性学科。将感性 工学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引入服装设计领域,能够 深化和改善服装设计的研究内容;使服装设计更 加科学和规范,从而达到服装设计和服装消费者 的需求紧密结合的目的。 2.2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领域的研究现状
现阶段在服装设计领域围绕着色彩、造型、 材料和图案等方面的感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1 服装产品开发方法的感性研究
[14] 周小溪 . 基于感性工学的服用色织面料美感评价方法 [D]. 江苏:江南大学,2016.
感性工学ppt课件
首先将感性工学实用化,生产出第一批“感性商品”是从汽车产业开始的,当时日产、马自达、三 菱将感性工学引入汽车的开发研究中,一改过去“高级”、“豪华”的设计定位,转为“方便”、 “简捷”、“快乐”使用的设计定位。
二 感性工学概述
“感性”这个词来源于日语词汇,与之对应的英文是 sensibility 或者 feeling ,简单点说所谓 的“感性工学”,就是通过对使用者感官(五感:形,色,味,音,触等)的把握,设计出让消 费者喜欢的产品。
近年来,“感性”一词在日本出现的频率极高,其内涵包含着多层意义,它既是一个静止的 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大多数产品的功能特性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很多企业已将产品竞争重 点转到功能特性之外的感觉特性上。
3. 基于顾客需求的产品感觉特性设计支持技术急待研究
Hsuet al.在2000年提出,对于一个实际的目标,设计师和用户情感存在 很大的差异,设计师应该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用户的需要和偏爱。
企业已经意识到产品设计中顾客感觉需求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设计中设 计人员不能确切描述产品的感觉特性,也不了解产品感觉特性与顾客情 感偏好之间的关系,更缺少识别产品关键感觉特性及建立感觉特性与设 计变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而这些正是产品感觉特性设计所必需的支 持技术。
设计学 设计推理方法之 (Kansei Engineering)
关于“感性工学”这个词可能对普通人来说比较陌生,但是你手中用的手 机、你开的汽车,甚至你周围的任何一个工业产品都有受它理论的影响。
“感性工学”的提出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更重要的观点——“形式追随情感”
而快适感应是最重要的特征。
目前的市场环境:
顾客——以自身需求和偏好选择商品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周期不断缩短,顾客需求多方位多层次 企业——重视产品创新,新产品开发也由过去过分注重技术因素,转为现在的认
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
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是界于设计学、工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
日本筑波大学研究生院感性认知与神经科学部主席、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原田昭认为,这种综合与交叉涉及艺术科学、心理学、残疾研究、基础医学、运动生理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
1广岛大学的长田丁三生教授认为感性工学主要是“一种以顾客定位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技术,一种将顾客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
2 “感性工学”是日本设计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尤其是90年代所致力开拓的设计新方向、新学科之一。
它将过去定为难以量化、只能定性的、非理性无逻辑可言的感性反应,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以量化,籍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和产品。
感性工学的形成与发展感性工学是在以下几个背景作用下开始形成的:一是工程学的发展:二是工业时代生产理念的转向。
20世纪,人类在工程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发展迅速,在世纪末,其研究与发展开始面临发展方向上的问题;在工业生产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由生产者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和生产产品,即以制造为导向的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动摇,向着市场导向的理念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的。
现在,顾客已开始按照他们自己的要求和喜好来挑选产品,真正形成了所谓的“买方市场”,生产者迎合顾客的需要改变自己的生产策略和态度。
三是心理学、脑科学等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人类精神活动学与大脑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
这些学科的发展,实际上还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适应和关注:在当代,人类健康包括心理、生理健康、衰老、智力发育和衰弱、精神疾病、环境建设和改良、改育、艺术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已不能依靠单一学科来研究和解决,而必须建立一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和各学科相通的平台,形成一个系统,为全面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提供有益和有效的路径。
感性工学应是从设计的角度,联合相关学科建立研究共同体平台的一种尝试。
感性工学文献综述笔记
感性工学文献综述笔记1.感性化设计师未来设计的方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乎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设计;(2)使用者与生产者对话的设计方式;(3)作为设计活动基础的信息及产品信息标准化;(4)感性化设计创造生活。
----摘自《感性工学--一门新学科的诞生》2.感性工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1)如何获得消费者在工效、心里方面对产品的感性和意象;(2)如何根据消费者的感性与意象来确定产品的设计要点;(3)如何建立一套人因技术的感性工学系统;(4)如何根据社会变化及人们的偏好趋势来修正已有的感性工学系统。
(即如何获取用户感性心理、如何运用获取的感性、如何建立感性工学系统、改良感性工学系统)3.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1)范畴区分法:把用户对产品的感性和意象以树状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并采用层次递进的方法,将感性具体化,并转化为设计要点(2)感性工学系统;(2.1)前向式推理感性工学系统(Flow and Inference type of KanseiEngineering):该方法是利用专家系统把用户的感性意象转化为设计细节,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系统。
消费者输入偏好的意象词汇,系统通过推理来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输出符合需要的产品。
(例如:通过建立的系统可以使家用电器根据用户的心电图指标来调整周围环境的温度与湿度等,让人们达到最舒适的状态)(2.2)逆向式推理感性工学系统(Backward and Inference type of Kansei Engineering):这是一种设计人员决策辅助系统,用于帮助设计者掌握产品的特性,了解产品特性与消费者性感性意象之间的关系。
(2.3)混合式感性工学系统(Hybrid Kansei Engineering System):把上述两种感性工学系统结合起来,既可以根据用户的感性意象来确定产品的设计特性,也可以帮助设计者了解产品要素与用户需求的关系,是可逆的。
(3)感性工学建模系统(Kansei Engineering Modeling):这是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系统,能精确描述消费者对产品的反应。
感性工学运用与展望
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上,顾客的需求 与喜好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得到更大关注, 新产品设计研发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也将发
生相应的变化。通过调整设计来满足社会的 转变以及人们的喜好倾向是产品获得国际 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新产品的调整设计离不 开设计人员的创造和改造活动,人类主宰着 自己创造的人造物,一类是消费品,一类是 生产工具,创造要有一个过程,制造经常是 大量重复,改造是为了让它顺应时代更好用, 从而让人身心得到解放,此中包含着人与人 造物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要追求令人称颂 的不朽设计,就必须针对与该产品有关的各 个层面,展开全方位的统合思考和挑战。一 方面设计人员要设法预测未来的时代发展 走向,另一方面也必须努力追求划时代的技 术性突破及技术应用,同时能够预见出未来 的新时代中即将成型的各种新组织机制、新 协作结构以及新生活形态的雏形。无论是技 术或是设计,假如产品不能通过大量生产的 方式来让大众共同接受并享受其优点的话, 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可言。因此, 所有的技术或设计的发展,都缺少不了对人 类的充分关怀与设想。
三、对感性工学在新产品设计研发中的 展望
无疑,感性工学可以说为我们重新认识 设计、从事新产品设计研发提供了新的视角 和态度。也是为联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 前沿研究等各领域所做的准备。对于中国企 业和设计学界而言,这一新兴的、实践证明 有效的设计新技术、新观念或者说新学科、 新方向,首先必须要了解它,要用一种俯瞰 全局的视角来观察当今的世界,并开始根据 我们的设计实际和要求进行相应的努力。期 望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产业的不断发展
自由地控制车。“人机同一”只是一个开发 新车型的概念,并没有对如何设计汽车提出 任何建议,例如发动机特征、汽车尺寸等。 在感性工程类型中,零水平概念应该被分解 成清晰的,有意义的分概念,以最终获得设 计细节。团队成员开始划分这个零水平概念 为分概念,一层、两层……N 层直到最后获 得汽车设计细节特征。根据“MX5”感性的 零水平被划分成为一个层次上的 4 个分概念, 它们是“紧密感”“方向感”、速度感、 “交流”。紧密感是指“与机器非常接近”。 在各个概念上,研究认为汽车的长度应该是 4 米左右,最终经过讨论以后定为米。当他 们安置 4 块车身钢板在车内,发现顾客感觉 “狭窄”,这就不符合“紧密感”的要求, 因此将它改成了两块钢板。由此看来,利用 感性来定义产品的设计特征会使产品的设 计始终都站在使用者的立场,做到真正的人 本主义设计。
感性工学
語意差異法(Semantic 語意差異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用以分析評估“語意”、“意味”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此法為假設每一 個人,對同一對象雖持有不同的語意及意味感受,依據人類之共同語 意基礎,可找出其共同之傾向趨勢(Chales. E. Osgood, 1957)。
感性工學─四個要點 感性工學 四個要點
(1) 如何透過人即心理的估計來掌握使用者對產品的心理感 受,感受多以形容詞來表達; (2) 如何透過使用者的感性來找出產品的設計特徵 (3) 如何建立一套人因技術的感性工學; (4) 如何隨著國情的不同或社會變遷以及大眾的偏好趨勢來 修正產品設計的方向。
感性工學─五種型式 感性工學 五種型式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主成分பைடு நூலகம்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定義: 與因子分析一樣,是從變數相互的關係推導出新概念的因子,以此 因子作為指標,可查明變數或樣本的類似性或地位。
存在有[綜合能力]的因子時,主成分分析的解析方法是有效的。 Ex. 測驗成績的綜合能力、角力選手的綜合體力、企業的經營綜合 指標、地域分析中各市區鄉鎮的綜合指標等。
感性工學
• 長町三生(Nagamachi, M., 1995)早在1970年設立 ” 情緒工學”(Emotion Technology)學門進行類似相關 研究工作 • 感性工學一詞首先出現於日本Mazda汽車集團前會長山 本健一(Yamamoto Kenichi),在1986年美國密西根大 學發表 ”汽車文化論” 演講時提出一套「感性工學」 (Kansei Engineering)理論與方法。 • 定義:將消費者對於產品所產生的感覺或意象予以具 體化成設計要素的一門技術
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ansei Engineering in Product Design陈浩淼,费凤强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目标是“人”,“以人为本”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主导了我们今天的产品设计。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设计中对“人”的研究是非常复杂的,牵涉的因素众多,存在着非线性多重耦合的关系。
过去的产品设计只是侧重于对设计对象定性的推演与发现,随着现代工业设计思想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设计方法已无法满足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对于产品认知的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与手段,感性工学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这一新兴学科基本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就感性工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做一初步的探讨。
一、感性工学概述1.1感性工学的产生作为一种设计方法与理念,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最初的研究起始于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研究者试图通过感性分析探求建筑室内中居住者的情感诉求,当时称作“情绪工学”。
至于“感性工学”一词,则最早是由时任日本马自达株式会社社长的山本健一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并于1988年召开的第十届国际人机工学会议上得以正式定名。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日本产业界全面导入感性工学技术与理念用于产品、建筑、环境与城市设计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以感性工学方法设计的日系高档汽车在欧美市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就是个很好的佐证。
1.2感性的定义与特性感性,一般可以理解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事物所呈现出的反应人的感觉的知觉和表象的实践产物。
简言之,感性是对思维主体的一种客观属性的描述,是对客观事物物化行为的主体性认识。
感性具有以下的特性:◇主观性;◇独立于知识理性之外;◇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缓冲区;◇既是静止概念,又是动态的概念。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引起的一种主观感受,由于感性是感觉对描述对象所形成的最直接的语义表达,所以一般认为感觉是感性的第一表征(图1),感觉的量化也成为了感性工学研究的重点与先导。
感性工学研究方法在产品前期设计中的运用
感性工学研究方法在产品前期设计中的运用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消费者需求和期望的不断变化,许多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都借助了感性思维。
在产品设计中若能将消费者的感性考虑在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商品的销售额,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将感性数字化、具体化,这就是感性工学。
感性工学是一项能系统地挖掘人们对产品的感性,并将其转化为产品设计要素的技术。
目前,mitsubishi、toyotaI,hyundai,samsung,cannon等企业都将感性工学应用到产品的前期开发设计中。
作为一门诞生不到半个世纪的新兴学科,感性工学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引入至各种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
关键词:感性工学产品前期设计设计方法产品造型设计人机工程研究1、设计背景概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设计,简单的讲就是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艺术与科学、人性与技术的结合。
科学技术的使用使产品有良好的结构和功能,但从现代设计的观点来看,在设计中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因素。
设计本身是为人服务的,应该尽量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感性工学的诞生:人们不再仅满足于以往那些冰冷、只是具有功能、机械味十足的工业产品,而希望可以得到符合自身需求的赏心悦目且富有感情的产品。
因此一些通过聆听消费者心声、捕捉产品使用者情感以建造更加灵活的产品系统的新方法诞生,而感性工学正是这种新方法。
通过量化各种感性数据,探索出符合人们各种感性心里的设计要素,并尝试建构一种符合使用者感官以及心理需求的产品。
2、产品前期设计基本程序2.1 明确设计产品的市场人群定位与分析随着产品种类的日益增多和市场需求的不断细分,为了满足某个特定阶层的消费群体也要做出相应的分析。
针对某个特定群体里的不同需求,再细分产品设计中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对于人群的年龄,心理,家庭环境,经济收入等一些变量进行统计,最终得出研究的数据,并加以分析。
感性工学方法之考察
感性工学方法之考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升级,尤其是在汽车、手机、家居等行业。
在这些领域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外观、触感、使用体验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何满足消费者的这些需求,成为各大厂商面临的难题。
而感性工学方法的应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感性工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它将人的感觉、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因素纳入设计过程中,以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在感性工学中,设计师需要通过对用户进行调查、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用户对于产品的感受和需求,并将这些信息融入到设计之中。
具体而言,感性工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明确设计目标:设计师需要明确产品的定位和目标用户,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
2、收集用户感受:设计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用户对于产品的感受和意见,并进行分析和整理。
3、建立感觉数据库:设计师需要建立起感觉数据库,将用户对于产品的不同感受进行分类和整理,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4、感性分析:设计师需要对收集到的感觉数据进行感性分析,将用户的感受与产品设计要素相匹配,找到影响用户感觉的关键因素。
5、设计优化:根据感性分析的结果,设计师需要对产品设计进行优化,改进产品的外观、功能、材质等方面,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体验。
感性工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感受,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感性工学方法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然而,感性工学方法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比如对于感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产品的感受也会存在差异。
因此,设计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感性工学方法,以取得最佳的设计效果。
总之感性工学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设计工具它通过考虑用户的感受和需求来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在汽车手机家居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感性工学:连接感性与理性的桥梁在当今高度发达的技术与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产品、服务和环境的期望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产品材料质感的语义研究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 ta t sr c
n h as n m i I t dy f f t ns ec, c l y n i m i dvI vr a d o i r ao,c net ho g adn r tn ee P e r i y e o i en o o f a o o yP l , P dct do o gni i r s g Polhv n l grase wts s ne o r ut n thm eeyn e i l eP ae oo es i d i u t c e o t c an y , e n tf i hb a cnu e uh s nt ad r tav u e , ut Pyh m n i P u o cl e osm s a f co n P cc a e t bt e s i e t t u e fu c u i n ai l l c h cc l s ayr r u t
B t w yoclco ad n yiole t ,n qei n eu e et s n d y e asfoetn n aa s f tal ad uso a s y x ni a h li l s irI e r tni r , e o n r v
i es n fet s at s d t b to m t at t a ds s d at sn t e n ni o t u e I c a a u f el e u r i us , h al i , t o xr m 1 n t e a r x e i i r i e r e c e t e em
总 结与 展 望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的今天, 产品也正由 商品转化为服务, 由实用的器物转化为休 验。 山针对产品的开发到以 市场战略为导向的设计, 进而发展到依托社会与文化的设计。 人们正在从口常生活中寻找产品的意义: 人们的消费观念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对 产品的感官适用提出更深层的象征意义。 ’ 被)为人知的形状与色彩是属于视觉范畴的产 品形态部分, 产品除了视觉所引 发的心理感受之外, 其它感官所引发的心理感受, 诸如: 触觉感官的质感也是产品设计上小容忽视的一个向度。 人们期望在对产品的使用过程中获得人情的 温馨。 因此 现代产品造型设计更加专 注于挖掘材料固有的表现力和新的加工工艺,在设计中充分表现材料的真实质感和朴
自考-设计心理学1-3重点总结分享
设计心理学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作为一门设计科学的设计心理学【领会】1.1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现状1【设计心理学定义】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工业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高消费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2.设计心理学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唐纳德A 诺曼(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物质心理学”,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
赫伯特A 西蒙(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着眼于主体思维活动的研究,将设计当做问题求解的思维心理学。
李彬彬(江南大学)——认为设计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研究的方向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赵江洪(湖南大学)——使用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来研究设计领域的问题。
李乐山(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设计心理学,满足用户使用需要的心理研究。
柳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心理学是研究设计领域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学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
【领会】1.2研究对像和研究范畴1.【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
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设计师心理学2.【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范围】a) 基础本分,包括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
b) 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念,理念等。
c) 个性心理,包括人性和能力等。
d) 心理过程,包括知(感知、认知),情(情绪和情感),意(意志和意动)。
【领会】1.3设计心理学的历史和相关学科⑴审美心理学、心理美学、艺术心理学、美术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1【心理美学】也称“美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它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审美、创造美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及其规律的美学分支学科与流派.1、移情说:最早由德国费肖尔父子提出2、距离说:爱德华-布洛2【心理学的主要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本主义。
感性工学: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关于感性
感性既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获得的某种印象; 动态的“感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对事物的
感受能力,对未知的、多义的、不明确的信息从直觉 到判断的过程。 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感性”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感 受信息也包含交换信息的能力,即从复杂的外界剌激 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将自己的信息通过一定的 方式准确传递给他人的能力。
以清水義雄教授为首确立了:“知晓心灵意图、掌握心形 信息、创造心意物品”的感性工学研究、教育理念。
设立了感觉分子生理学、感性信息学、感性造形学三大 讲座课程,建立起感性工学学科的基本结构,由此开始 了感性工学的专门教育。
清水義雄主编《感性工学への招待——感性から 暮らしを考える》
第一章、感性与感性工学; 第二章、感性的哲学; 第三章、计测感性; 第四章、感觉与感性; 第五章、脑的构筑与感觉情报处理; 第六章、感性与心理学; 第七章、感性与传达; 第八章、感性与制品; 第九章、感性与媒介; 第十章、工业设计与感性; 第十一章、时尚与感性; 第十二章、艺术中的感性; 第十三章、文学中的感性.
4、感性工学的构成
感性工学学科的构成
a、 感觉分子生理学
主要研究人类感性的源头,脑的构造和机能。 从人脑的构筑、机能分布、神经细胞和神经传
达、脑的感觉处理,到视觉与感性、听觉与感 性、嗅觉与感性、触觉与感性等方面的联系。 偏重生理角度的研究。并通过感性的计测检验,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验手段,对人类的感性 进行评估。
其方法有三种:
(1) 顺向性感性工学: 感性信息——→信息处理系统——→设计要
(2) 逆向性感性工学: 感性诊断←——信息处理系统←——设计提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工学”的英文表述为: Kansei Engineering。
Kansei Engineering
Kansei是日本语“感性”即カンセィ的音译。 感性一词在日文中的内涵丰富,其含义具有积极的理
“感性工学”
作为一个特定的用语,感性工学的感性是一个 动态的过程,它随时代、时尚、潮流和个体、 个性时时发生变化,似乎难于把握,更难量化。 但作为基本的感知过程通过现代技术则是完全 可以测定、量化和分析的,其规律也是可以掌 握的。
2、感性工学实用化
首先将感性工学实用化,是 从汽车产业开始的,当时日 产、马自达、三菱将感性工 学引入汽车的开发研究中, 一改过去“高级”、“豪华” 的设计定位,转为“方 便”“简捷”、“快乐”使 用的设计定位。
解,与Sensibilty有了较多的差异,在英文中没有与 日文感性完全一致的语言。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各国对感性一词有着不同的 理解,加上感性工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 法以及技术标准和规范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各国对 其命名亦会有多样的可能,但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不会有根本的区别。 在国际交流中日本学者以Kansei Engineering命名。
3 单向传达的产品信息 4 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普遍需要 5 希望有实用的、高品质的产
品
信息化时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多样化生产、快乐感受消费 的行为方式
2 产品的表现性、审美性、独 特性和个人化 原则
3 双向或多向传达的信息交流 4 适应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5 希望使用自己想要的、适用
的产品
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注重人的“感性的时代”
日产汽车2006年巴黎车展发布 Qashqai车款
日产汽车分析消费者心理,把突破造型外部形式 作为研发中心
日产汽车2006年巴黎车展发布 Qashqai车款
感性工学实用化
位于广岛的马自达汽车开发出 具有个性化的车内装饰,在不 改变物理性的前提下,设计出 符合使用者心理的宽敞和舒适 感,从而获得了成功。
关于“感性”的含义: “感性”一词是“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
动的认识”。——据《现代汉语词典》 该词来自日本语,是明治时代的思想家西周在
介绍欧洲哲学时所造的一系列用语之一,如 “哲学”“主观”“客观”“理性”“悟性” 等,并一直沿用至今。
3、关于感性
在日本,有两个外来词被翻译为“感性”:
其一,英文Sensibilty,它是一个心理学用语,原意为感觉力; 感受性;感情;敏感性和鉴赏力,西周将此译为“感性”; 其二,德文Sinnlichkeit,它是一个哲学用语,原意为官感, 感性;实体,现实感,感性事物;情欲,性感。天野贞祐在 1921年翻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时将此译为“感性”。 新村出编《広辞苑》对“感性”一词解释为:感觉能力;直观 力和感受性,是人感受事物的能力,即基于人类身体的感觉而 产生的情感冲动和欲求。
感性工学——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正在集结的设计新思想 感性工学:设计的新技术 产业模式的转换与设计方式的转换 未来的设计:感性化设计
一、正在集结的设计新思想 1、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
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
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
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
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
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
关于感性
感性既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静态的“感性”是指人的感情,获得的某种印象; 动态的“感性”是指人的认识心理活动,是对事物的
感受能力,对未知的、多义的、不明确的信息从直觉 到判断的过程。 在信息化时代,这种“感性”能力尤为重要,除了感 受信息也包含交换信息的能力,即从复杂的外界剌激 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将自己的信息通过一定的 方式准确传递给他人的能力。
感性是信息化时代的本质特征,
感性能力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一种 能力。
二、感性工学:设计的新技术
1、感性工学的诞生
最早将感性分析导入工学研究领域的是日本广岛 大学工学部的研究人员。
1970年,在住宅设计中开始全面考虑居住者的 情绪和欲求,研究如何将居住者的感性在住宅设 计中具体化为工学技术,这一新技术最初被称为
“情绪工学”。
长町三生
工学部34岁的副教授长町三生参与了这一研究, 之后,他察觉到了日本的产业模式正在悄悄地
发生变化,那种为满足消费者普遍需要而大量 生产的方式正在逐渐消退,他敏锐地感到了一 个表现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感性的时代”即将 到来。 经过近20年的研究,从1989年开始,他发表 了一系列关于感性工学的论文和著作,成为世 界著名的感性工学研究专家。
长町三生简介:
1936年生于神户。 1958年广岛大学心理学专业
毕业。 1963年获广岛大学文学博士
学位,随后进入工学部研究人 间工学和安全工学。 曾获得过美国人类工程学学会 “优秀外国人奖”和国际安全 人类工效学学会“安全人类工 效学奖”。 1970年开始研究感性工学。
什么是“感性工学”
马自达汽车的驾驶台装饰
三菱汽车特别重视感性化的驾驶台的设计
感性工学实用化
20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的产业界全面导入感 性工学技术和理念。
“感性工学”这一名称的提出, 就来自马自达株式会社山本建 一社长的建议。
正式确立“感性工学”名称, 则是在1988年第十届国际人 机工学会议上。
马自达汽车
马自达汽车则开发出具有个性化的内外装饰
马自达汽车具有个性化的内部装饰
马自达汽车具有个性化的内部装饰
马自达汽车细节装饰
马自达汽车细节装饰
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
2、感性的时代
人类社会的三个阶段: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农业时代 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问: “信息化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工业化时代
1 大批量生产、大量消费的行 为方式
2 产品的经济性、功能性、合 理性和大众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