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培训讲学
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作者:李锦程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年第05期摘要:康德哲学的先验批判动摇了托马斯主义的形而上学,先验托马斯主义者却发现,形而上学可以通过吸收先验批判的成果得到重建。
马雷夏揭示理智动力对绝对存在的意欲来批判康德先验方法将认识能力限定在现象界,并尝试将先验批判整合到托马斯主义的形而上批判中。
由于缺乏对认识和存在具有原初统一性这个形而上学原理的认识论说明,马雷夏的整合值得商榷。
拉纳把先验方法推进到存在论,研究关于人类的生存结构的先天知识。
通过先验还原和先验演绎,拉纳开启了认识行动的存在视域,揭示了认识行动的超越结构,把关于存在的知识确认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先验条件,从而将阿奎那的形而上学重新肯定为一种有限性的知识形而上学。
关键词:先验方法; 形而上学; 先验托马斯主义; 存在论中国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2107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形而上学被当作研究“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第一哲学”。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继承了这一看法,并以研究“存在”本身的形而上学为基础建立了他的哲学体系,即托马斯主义。
然而,康德从主体性出发对形而上学展开的先验批判,从根本上动摇了包括托马斯主义在内的传统形而上学。
如何对先验哲学的形而上学批判作出回应构成新托马斯主义的一大挑战。
①20世纪初,在新托马斯主义内部出现一股“先验托马斯主义”(Transcendental Thomism)的思潮,它试图贯通托马斯主义和康德的先验哲学,重新肯定阿奎那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乍看之下,先验哲学的形而上学批判和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托马斯主义应该是水火不容的,先验托马斯主义如何可能?其对形而上学的证明会不会是一种倒退呢?本文认为,先验托马斯主义重新肯定了阿奎那的形而上学,关键在于其对先验方法的批判和推进。
我们知道,先验方法研究一切知识在人类主体中的先验条件,是康德哲学的基本方法,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正是以先验方法为依据的。
科学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科学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一、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的康德首先指出,纯粹数学具有绝对的必然性,数学判断永远是直观判断,他不根据任何经验而是理性的一种纯粹产物,这说明数学的概念必须首先在纯粹直观里提供,或者说这些概念必须是在纯粹直观里被构造出来。
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说明我们怎样可能先天直观什么东西,因为如果这个问题得到解决,纯粹数学的可能性就可以说明。
康德假设,如果我们的直观表象物的时候是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表象的话就不会有先天直观直观永远是经验的,所以康德结论是我们的直观只是按照一种方式能够先行于对象的实在并且成为先天知识,那就是它包含感性的形式,这种感性形式在我的主观里是先行于我被对象所感染的一切实在印象,由此得出感官对象仅仅涉及感性直观的形式的命题是可能的有效的或者说先天可能的直观永远只能设计我们的感官对象。
如果先天综合命题是可能的,并且这种可能性一定要去理解并且事先规定,这种直观的形式就是空间和时间,他们是纯粹数学的一切知识和判断的基础,他们都是既无可质疑又是必然的。
这样康德关于纯粹数学是何以可能的问题就得到解决,纯粹数学作为先天综合知识来说,他的可能性就在于他只涉及感官对象感官对象的经验的直观,其基础是时间和空间即纯直观,这种纯直观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它只是感性的纯粹形式,这种感性形式先行于对象的实在现象而不涉及现象的质料。
在附释中,康德反复强调我们的感性认识不是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表象物而是仅仅按照物感染我们的感官的样子表象物,而作为我们感官之外存在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
二、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在对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这一先验主要问题的解决康德主要涉及先验逻辑、知性范畴、经验判断、理智概念等关键词。
自然的本质狭义的说就是经验的一切对象的合乎法则性,而就其先天被认识来说它又是经验的一切对象的必然的合乎法则性,而这种必然的合乎法则性是怎么可能先天的被认识的呢?这个问题就等同于问经验以及他的可能性的普遍的、先天提供的条件是什么。
论老子形而上学之道
论老子形而上学之道“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1]老子在开篇就提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道,那么何谓“道”呢?王弼注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也。
”[2]即作为具体事物之道是可言说的,而不可言说之道才是超验存在的形而上学之道。
[3]接着,老子从以下两方面展开其形而上之道。
首先,老子之道是终极创生之道。
在《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4]的表述早已肯定了“道”是宇宙之始的终极存在。
老子则又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进一步确认道是世界的始基并给出了宇宙演化的动态过程。
[5]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6]万物是由“道”逐步创生而来的,道不但是宇宙的质料因,又是宇宙的动力因。
老子描述了道生万物的情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7]对此句的理解是道是“有”还是“无”争论的导火索:道有论认为“道为之物”不是显有之物是什么?“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这些不都是道为物的表征吗?而道无论认为,“恍惚”是对道处于“无”浑沌状态的描述,浑沌就是一片纯粹的“无”,老子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句,就更能表明“无”是天地的本原和万物的始基。
但是,不论道是“有”,还是“无”都难以回答这样一个二元悖论的问题:如果道是有,一个具体之物如何能成为无限物的始基呢?如果道是无,世界的质料又从何而来呢?显然,这一问题轻易地就终结了道有论与道无论的争论。
因为,它们都是站在素朴实在论的立场上理解老子之道,这种理解方式明显是受了西方形而上学的薰染所致,总是试图要找出一个宇宙的始基来,并冠以“本体”之名。
那么如何理解老子之道与有无的关系呢?老子之道的本体又是什么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一、康德问题的产生在康德所处的那个时代,数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的明显成功和不断进步,与曾经一度“被称为一切科学的女王”的形而上学的停滞不前甚至“陷入人们想要使科学摆脱出来的那种被蔑视的境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形而上学成为独断论和经验论“无休止的争吵的战场”使之在认识论问题上陷入困境,使得其本身“就摧毁了它持久被认可的资格”。
同时,资产阶级所宣扬的启蒙精神内部尚存在的理性与自由的矛盾,以及休谟对传统因果性观念的攻击——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所导致一切科学的基础的动摇,使得康德必须认真思考并解决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正如他所说:就是休谟的提示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来自外界的和其自身的对形而上学的打击,使得康德首先从其根基着手,用对人类理性本身即人类的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的方法去清理出得以建设科学形而上学体系的确定的基础,这项工作是巨大的并且是需要具备很大毅力的,但是由于形而上学“要么是科学,要么就什么都不是”,而以往的形而上学由于并没有具备其成为科学的可能性所根据的条件,所以在康德的批判以前,形而上学这门科学是没有的。
因此康德花费了12年的时间思索,却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他最为著名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来解决科学形而上学的根基问题。
二、问题的研究<一>相关概念说明1.自在之物和现象(以及由此而定义的两个世界)康德肯定在我们之外以任何方式刺激我们的感官而产生表象的独立自存的客体,即自在之物;但是他认为这个客体是不可认识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主观的感觉表象,即现象。
在康德看来,现象虽然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引起的,但是由于我们感官机能的影响,它并不反映自在之物的任何性质,而只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心理状态,自在之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一无所知。
康德认为我们日常感官所接触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物都属于“现象世界”。
中国哲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哲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哲学论文选题参考1、朴素地追问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希望——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通的基础2、中国哲学的诠释问题——以仁为中心3、“科玄论战”与20世纪中国哲学走向4、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5、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6、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关于“新中国哲学五十年”的一点思考7、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下)8、中国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9、中国哲学:从“照着讲”、“接着讲”到“自己讲”10、中国哲学大纲11、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兼论道、儒、墨、法多元互补12、中国哲学史新編13、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14、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15、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英文)16、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如何可能17、关于中国哲学生态观的几个问题18、学术流派的本土建构——新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19、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20、中国哲学原论. 导论篇二、中国哲学论文题目大全1、一个虚假而有意义的问题--对"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问题"的解读2、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和合学的使命3、中国哲学史教程4、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5、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6、中国哲学的自主与自觉——论重写中国哲学史7、何为中国哲学——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若干思考8、"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困境9、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10、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方法论反思11、当代中国哲学形态构建面临的时代问题与可能回答12、论道与物的关系问题(下)——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13、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14、论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理性的走向15、学科创制过程中的冯友兰--兼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及其所面临的困境16、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也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17、中国哲学中的“公私之辨”18、论中国哲学发展的前景19、中国管理哲学研究——从中国哲学的视角研究管理学20、冯著《中国哲学史》的内容和读法三、热门中国哲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2、近代"中国哲学"发源3、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4、从中国哲学看意像语言把握形而上学何以可能5、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6、论中国哲学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关于中国哲学学科的知识社会学考察7、从20世纪中国哲学的视域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8、试论道家哲学对人本心理学的影响——兼论中国哲学的普适价值及东西方文化的融会互补9、"易和哲学"论纲:社会和谐发展观的中国哲学理念10、价值·权威·传统与中国哲学11、中国哲学的未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流与互动(下)12、重写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向度与方法意识13、中国哲学原论14、实践理性的自然基础——中国哲学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15、逍遥与自由——以西方概念阐释中国哲学的个案分析16、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及诠释框架17、朴素地追问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希望——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汇通的基础18、中国哲学史稿19、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20、“中国现代性”的追寻——对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主线的一种描述四、关于中国哲学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哲学大纲2、中国哲学简史3、中国哲学简史4、中国哲学简史5、和合学——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6、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7、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8、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9、中国哲学大纲10、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11、穿一件尺寸不合的衣衫——关于中国哲学和儒教定义的争论12、人与自然 : 中国哲学生态观13、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论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和超越合法性问题14、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15、论20世纪西方哲学变革的主题与当代中国哲学的走向──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16、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对中国哲学书写方式的一种思考17、论中国哲学与护理学的融合:以慎独为切入点18、20世纪上半叶哲学观论争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道路19、“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20、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研究述要五、比较好写的中国哲学论文题目1、明清之际的儒耶对话与中国哲学创新2、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3、中国哲学的诠释学境遇及其维度4、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之一实践哲学(笔谈) 实践哲学:超越与升华5、中国哲学智慧6、《哲学通论》与当代中国哲学7、冯友兰与中国哲学现代化8、中国哲学范畴通论9、中国哲学研究三十年回顾(1978~2007)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11、“哲学”概念的家族相似性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问题12、关于中国哲学的生命性13、解释学与中国哲学14、《哲学通论》与当代中国哲学15、论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16、汉英文化类辞典编纂要端举论——以《汉英中国哲学辞典》为例17、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中医学的起源18、21世纪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序言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学术:“日神类型”与“酒神类型”20、2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之六人学研究(笔谈) 新世纪中国人学研究应承载的历史使命。
“哲学基本问题”的三重逻辑内涵
“哲学基本问题”的三重逻辑内涵所谓哲学基本问题,应该是哲学所有问题的“灵魂”,正是哲学基本问题统摄着其他全部问题,并使所有的问题都趋向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已经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大体上包括两种观点:不承认有哲学基本问题,承认有哲学基本问题。
其中第二种观点占据主流。
但是,至于究竟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则众说纷纭。
一、作为“反思的思维方式何以可能”的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是“一切科学之女王”,因而只是思维方式提到哲学的命运,有一句最为经典的概括就是“哲学是一切科学之女王”[1]。
仿佛一切学科在人类理性无限地追问下去的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地提出与该门学科相关的“哲学问题”。
因此,古希腊的哲学家早就认识到了哲学的这一特征,并因此把哲学称为“一切科学之科学”。
所谓一切科学之科学,这一命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个方面,可以从逻辑上看,或者从内涵上看。
因为一切科学所联盟追问的问题,总是被理性引领到一个“绝对无条件者”上去,只要一个人的理性是健全的,他就自然会追问下去,以至于无穷。
康德曾经把人类理性的这一先天性的特征称为“人的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1]。
也就是说,对事物的绝对无条件者的原因的追问,是人类理性认知活动的天然本性,是不可克服的。
哪怕是遇到了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理性也绝不会罢休。
因此,如果说一切学科的学术探索都是趋向于一个绝对无条件者的,那么,就在逻辑上决定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要回溯到哲学,并只有在哲学的意义上才获得了该门学科的绝对的根基。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它能够为一切其他学科给予奠基。
哲学是使一切其他科学成为可能的绝对的条件。
如果没有哲学提供该门学科的绝对条件,那么一切属于该门学科内部的问题都将是没有条件的。
因此,哲学才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2哲学“四海为家”,因而只是思维方式第二个方面,哲学“四海为家”,乃是因为就外延来看,哲学无所不包,即前文所说的,没有任何存在不能够被纳入到哲学的思辨之下,以求获得该事物的概念的解释,亦即该事物的本质。
形而上学
本材料仅供2008学年2006级学生复习使用形而上学教案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形而上学的历史渊源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直以来就是西方哲学关注的焦点,它也一直就是西方哲学的真正精髓之所在。
先说一说这个词的来历。
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有一本书《形而上学》,但是,这本书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本人亲自定稿的,即它是由后人整理出版的,而且这本书实际上也是一个文集,它可能集中了亚里士多德本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
而特别要注意的是,形而上学这个书名也并不是亚里士多德本人的用语。
也就是说,在亚里士多德自己那里,并没有出现过形而上学这个词。
那么这个《形而上学》的书名是从哪里来的?实际上,它是后人所添加的。
我们知道,在哲学史上有这么一段公案。
亚里士多德去世以后,他的吕克昂学院(Lyceum)(建于公元前335年的雅典,在现代这个词是公立高中的意思,在这之前柏拉图在雅典也有一个学园,叫Academus,在现代语中意思是学院、研究院)的一个传人将他的书稿带回了小亚细亚,并藏到了一个地窖中,直到150年后才重见天日,被人又带回了雅典,由吕克昂学院的第11代传人Andronicus编辑整理,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全集的第一次出现。
当这个Andronicus在编辑完第13卷《物理学》之后,他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还有一些文章,没有名字,从这些文章的内容看,它又不是物理学,是比物理学更基本的东西,于是他就用了一个词“物理学之后”(用后来的拉丁字母,也是现在的西文字母写出来就是ta meta ta physica),而在后来,人们干脆用一个词来表示,就是metaphysica,这就是这个词的来历。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有人把他翻译为“玄学”,我们可能都知道在20世纪的20年代中国曾经有过一场“科玄之争”,其中的“玄”就是这个形而上学的意思,后来,我们又有人把它翻译成了形而上学,很贴切。
因为在我们的《易经》中有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康德的第十七章
(五)康德的先验理性论
(一)康德的“批判时期”哲学的基本特征
康德的“批判时期”的哲学由三大“批判理论”组成,因此他把自己的哲学叫做“批判哲学”。所谓“理性批判”即是对人类的理性能力的全面考察。
1、“理性批判”的缘由: 据康德自己认为,他之所以要对人类的理性能力作一番考察,主要是受到了两个人的影响:休漠和莱布尼茨。
(3)他的学说对他本人哲学思想的发展也很有意义。由于他认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没有完全的、纯粹的理性,说明他认识到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这与他后来对理性进行进行批判的工作是一致的。
四、康德的理论哲学
(一)康德的“批判时期”哲学的基本特征
(二)康德的理论哲学的中心问题
(三)康德的先验感性论
学说的意义:(1)由于康德坚持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力图从物质本身的运动来说明天体的形成,把宇宙看成是在时间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推翻了自然界永远不变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有力的推动了近代辩证法的自然观的形成。
(2)康德的“星云假说”所发动的自然观上的革命,是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目的论世界观的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为自然科学的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康德的教授生涯在生活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极其简单,二是极有规律。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一定在下午3点30分开始散步,以致他的邻居都以这来校正手表,几十年中只有个一次他没有出来散步,那是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尔》太入迷了。
康德的主要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1755年)、《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论文、1770年)、《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
《形而上学何以可能》课件
《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重要分支,本课程旨在探讨形而上学的产生和可能性,引 领您进入这个神秘而深奥的领域。
Hale Waihona Puke 言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本质和实在的哲学学科。本节将介绍形而上学的概念以及其发展历程,为后续内容打下 基础。
形而上学的悖论
悖论的定义和意义
悖论是指自相矛盾、违背常理的命题或观点。理解悖论有助于揭示形而上学中的矛盾和复杂 性。
3
现实意义和局限性
形而上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它所面临的局限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结语
形而上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对于理解世界的本质和人类存在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再次强调形而上学的价值 和意义,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前景。
参考文献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 黑格尔,《辩证法哲学》 • 尤里乌斯,《论真理的条件》
三大悖论
形而上学中存在三个重要的悖论:无限递归、自我否定、无法确定。探究这些悖论有助于深 入了解形而上学的本质。
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1
逻辑学和认识论的视角
通过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思考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以及它如何与其 他学科相互关联。
2
必要性和可选择性的讨论
探讨形而上学在哲学体系中的必要性以及我们是否有选择的余地,进一步挖掘形 而上学的深层意义。
“形而上学”新解
“形而上学”新解内容提要: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关键词: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意义本体论近代以来,由于经验科学在人类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中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以逻辑推导和经验的可验证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理性逐渐上升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新的合理性标准。
[1]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不仅促成了“有情宇宙观”的解体和终极价值的消解,[2]也对传统形而上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首先对形而上学发难的是休谟。
休谟通过对知识的性质和类别的考察,依据经验和逻辑分析,否定了古典形而上学关于“实体”、“上帝”等观念的可靠性。
休谟的怀疑论将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直接促成了康德对理性的反思和批判。
康德通过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精深分析,雄辩地证明了以超越实体为追求对象的传统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不能成立。
休谟和康德之后,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认为形而上学以思辨的虚构代替了对世界的实证研究,是人类精神不成熟的产物,为了维护实证科学的权威,他明确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成为19世纪西方哲学“认同危机”的发难者。
[3]自那以后,形而上学便不断遭遇各种形式的诘难:比如尼采通过宣布“上帝死了”,[4]分析哲学借助语言的逻辑分析,海德格尔通过揭示“在”的遗忘,各自从不同角度对传统形而上学展开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批判。
20世纪后期,随着“后形而上学时代”等提法的出现,[5]越来越多的人要求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虚构,形而上学似乎进一步被视为已经终结或应该终结的历史现象。
面对这一状况,我们有必要追问:何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否只有一种形态?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到底是哪一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时代,面对来自科学理性和生活世界的各种诘难,形而上学还能够有所作为吗?一从实证主义的“拒斥形而上学”到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科玄论战”,再到今天的所谓“后形而上学时代”,尽管形而上学一再成为哲学的中心话题,但学界对这一核心哲学范畴似乎远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哲学基本问题”的三重逻辑内涵
姓才 论
TH E NORTH ERN F ORUM
No . 2, 2 01 5
( 总第2 5 0期 )
To t a l No .2 5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哲学 基 本 问题 " 的三 重逻辑 内涵
王 云 霞
( 吉林 农业 大学 马克思 主义学 院 ,吉林
e x i s t e n c e .Th e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t o g e t h e r c o n s t i t u t e t h e e s s e n c e o f t h e b a s i c q u e s t i o n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
[ 摘
一
长春
1 3 0 0 1 2 )
要] “ 哲 学基本 问题” 是恩格 斯在 《 路德 维希 费 尔巴哈 和德 国古典哲 学的终结》 一 文 中提 出的
个重 大问题 。该 问题 是哲学研 究 中绕不 开的核 心问题。长期 以来 学术界对哲 学基本 问题 的研 究形成 了诸
多争论和观点 。但 就西方哲学史的发展逻辑 来看 ,哲学基本 问题主要 包含三 重逻辑 内涵 :一是反 思的 思维 方式何 以可能;二是 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三是 思维与存在 的统一何 以可能。三 个方面共 同构成 了哲学基 本
l o g i c i n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we s t e r n p h i l o s o p h y,t h e b a s i c p r o b l e m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ma i n l y c o n s i s t s o f t h r e e l o g i c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1,w h y d o e s r e — le f e t i v e t h i n k i n g wa y b e p o s s i b l e;2 . wh y d o e s t h e p o s s i b i l i t y o f me t a p h y s i c s b e p o s s i b l e; 3 . t h e p o s s i b i l i t y o f t h e un i t y o f t h i n k i n g a n d
《形而上学》教案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教案授课老师:余友辉第一讲:序言一、“形而上学”析义1、英文“metaphysics”亚里士多德这本书英文名Metaphysics,但此名非取自亚里士多德本人。
它实际上是亚里士多德相关主题的一个讲稿,在亚里士多德去世人由人编辑成书,编辑者给予了它这个名字。
Metaphysics源自于希腊文“μετάυυσικά”,由两个词构成,meta是“在……之后”或“超……之外”的意思。
由此,西方人理解编辑者所以给予它这个名字有两种方式:其一,这本书的内容是在编辑完物理学之后编辑的,它的主题不属于物理学,也不属于任何一门具体科学,所以简单名之为“物理学之后”,我国老一辈学者也曾这样翻译《物理学之后诸篇》;其二,这个名字有编辑者的深意:它的主题不属于物理学,而且超越物理学主题之上,是最根本的、基础性的。
不管如何,亚里士多德自己没有使用Metaphysics这个词,他谈及这个主题时经常使用的是词“第一哲学”(fist philosophy)和“神学”(theology)。
2、对Metaphysics的中文翻译用“形而上学”翻译Metaphysics,比较适当,取自《周易》“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形而上的道与Metaphysics的研究主题具有相通性。
什么是形而上的道?在西方人思维中,形而上学研究的形而上的东西,是超出感觉经验之外的本质性的东西。
它是先天的,即不出于经验归纳的;但与之同时,这个不同于经验归纳的道又必须能够反过来解释经验,形成所谓哲学的“一”与“多”的统一。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探讨了他之前的所有哲学家的形而上学思考,并认为这些思考往往都不能解决“一”与“多”的关系问题。
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就试图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3、形而上学与机械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常谈到的与辩证唯物主义相区别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特征形而上学,只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一种延伸意思。
由于西方形而上学探究那个不从经验而来最后又能解释经验的不变的存在,所以当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本原看作是机械性的无法自动的惰性事物时,与强调物质自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相比,就具有了形而上学的那种特性。
人类形而上学何以可能——论维柯的文化哲学思想
人类形而上学何以可能——论维柯的文化哲学思想
李长成
【期刊名称】《兰州学刊》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维柯通过对近代笛卡尔哲学的批判,彻底变革了哲学的主题和方法,使人类形而上学成为可能,从而确立了富有人文主义气息的近代文化哲学传统,这一传统对后来的实践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页数】4页(P1-3,7)
【作者】李长成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46
【相关文献】
1.终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以现代西方哲学实证主义思潮据斥形而上学为例 [J], 闫顺利
2.论维柯人类文化的形而上学思想 [J], 陈大维
3.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之"总问题"透视 [J], 李国娟
4.中国艺术形而上学的建构何以可能——读张志伟《中国古代艺术政治学与艺术形而上学》 [J], 张贤根
5.中国艺术形而上学的建构何以可能
——读张志伟《中国古代艺术政治学与艺术形而上学》 [J], 张贤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
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伦理学是否需要道德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为其奠基,源于伦理学自身的需求,更由于道德哲学的特殊地位。
伦理学需要一个前哲学致思,即前提批判,其旨趣在于对德性与规范之何以可能、如何可能以及怎样可能做形上沉思,借以给出德性与规范之必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根据与条件的证明。
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致思方式,其富有成果的概念就是道德哲学,前者是思的过程,后者是思的成果,由原则、观点、承诺和方法构成。
这些原则和观点为伦理学得以成立提供了前提批判和根据证明。
标签:德性;规范;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哲学毫无疑问,关于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哲学和伦理学之内在关系的讨论始于康德。
康德为什么要在建构他的伦理学体系之前预先建构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其重要性和意义似乎并未被人们所重视。
实际上,这对伦理学需要一个牢靠的哲学基础而言乃是一个十分要紧的工作。
“在这个原理里,现在的主要的目的是找出并确立道德的最高原则,这是一种意图完整、和其他道德研究全然不同、独一无二的工作。
”①我们的讨论始于康德,但并不止于康德所给出的结论,而是试图作进一步研究。
一、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的视域内,形而上学指的是关于本体、本质或“是其所是的东西”的学问。
作为一种追问方式,形而上学是对一个事物“是其所是的东西”的追寻和追问,作为一种学说或体系,形而上学是对本体追寻和追问之后的思想成果,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就既是对“是其所是的东西”追寻和追问,又是这种追问的思想成果。
比形而上学更根本的问题可能是关于它“何所为”问题的追问,“‘何所为’有对于什么的,有由于什么的”②两种。
“对于什么的”是问,谁对形而上学有兴趣;对“由于什么的”问的是,他为什么对形而上学感兴趣。
只有人才殚精竭虑地去进行形而上学追问,因为只有人才追求普遍性、确定性和必然性,而只有最初始的东西才是普遍的、确定的和必然的。
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及其对形而上学之谜的解答-精品文档
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及其对形而上学之谜的解答一在这里我们要尝试着解答形而上学之谜,也可以说解答一个人类意识之谜。
简单地说就是,为什么哲学总是拒斥和否定感性而构造超感性的体系来解释世界,或者说哲学为什么表现为形而上学?为什么作为存在论的哲学总是拒绝从感性本身出发来理解感性,从感性本身出发并持守于感性来理解人的存在,为什么哲学要否认感性的实在性而把超感性的东西当作真实存在?为什么哲学历来都具有抽象的和神秘主义的性质?康德自以为已经对这个哲学的千古之谜作出了满意的解答。
其实不然。
我们且不说康德只是在认识论上排除了盛行于17世纪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而在实践(即道德生活)上又不得不依赖于形而上学,因为宗教被他看做是道德的基础,且不说他的哲学的这种内在的矛盾和分裂,从形而上学的超感性本质来看,康德哲学依然是形而上学,他把形而上学推进到了理性形而上学阶段。
他的认识论和伦理学一样具有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
所以说,康德不仅不能解答形而上学之谜,而且使这个哲学之谜更加成为谜。
批判包括康德、黑格尔哲学在内的整个形而上学,解答哲学之谜这一任务历史地由黑格尔之后乃至于整个2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文化来承担。
现代西方哲学基本上是围绕这一任务而展开的。
撇开马克思所开辟的独特的批判路径不谈,现代哲学按其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形而上学的命题缺乏经验对象,因而是可真可假的无意义的命题;非理性主义用人的意志、本能代替理性形而上学的理性作为世界的解释原则;后现代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无叙事和大话语,强调差异而反对同一性;存在主义则立足于个体存在的基本生命情态和生命经验,反对理性形而上学的强制。
可以说,现代哲学对形而上学之谜的求解是不成功的。
根本原因是没有对感性作出正确理解,从而不能对形而上学之谜作出历史性的解释。
哲学的超感性、抽象性和神秘主义要到感性本身中去寻找根源。
我们认为现代哲学本身仍然具有形而上学性质,尽管它们都自称克服了形而上学。
反思阿尔都塞问题: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作者: 田明[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哲学年鉴
页码: 321-321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 马克思的批判;社会交往关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形而上学;认知层面;本体论;认识论
摘要:谈到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意识形态一维不可或缺。
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不只针对本体论与认识论,更涉及社会交往。
一般认为,我们应该从形而上学的内在规定去解读马克思的批判思想,对此,本文作者并不认同。
他指出,所谓历史现实实质上是社会交往关系,投射到主体认知层面,表现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与其说针对的是其内容,毋宁说是为了还原其历史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的危机
• 前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一大丑闻 • “怀疑论者们像游牧民族一样,
厌恶一切固定的房舍,不时地 摧毁着城邦社会”
• “休谟把我从独断论的梦中唤 醒”
• 尽管这位自封的女王被追查出 并非金枝玉叶,这个家谱实际 上是她捏造出来的,她还是坚 持她的主张,于是一切照旧, 又再度陷入陈腐的独断论
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 分析判断:凡物皆有形状 • 综合判断:凡物皆有重量 • 先天综合判断
¤数学判断:7 + 5 = 12
¤纯科学判断:凡事皆有 原因
¤形而上学判断:意志自 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
以人为本的启蒙之子
• 天文学的哥白尼革命:反人类 中心论
• 哲学的哥白尼革命:复兴人类 中心论
• “我生性是个探求者,我渴望 知识,急切地要知道更多的东 西,有所发明才觉得快乐。我 曾经相信这才能给予人的生活 以尊严,并蔑视无知的普通民 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想象中 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尊 重人,除非我的哲学恢复一切 人的公共权利,我并不认为自 己比普通劳动者更有用”
• 只是在人之中,在道 德律能够适用的个体 的人之中,我们才能 发现关于目的的无条 件的立法。因此,正 是这种立法,才使得 人能够成为整个自然 界都合目的地服从的 终结目的。
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赵敦华 3月31日
休谟的挑战
• 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知觉 • 我们没有关于物质实体、自我心灵和上
帝的知觉 • 当我们巡视图书馆时,我们可以拿起一
本书,例如神学或经院哲学的书,我们 就可以问:其他包含着量或数方面的任 何抽象论证么?其中包含着有关事实与 存在的任何经验论证么?没有,那我们 就可以将它投到烈火中去,因为它所包 含的,没有别的东西,只有诡辩和幻想。
人应当做什么?
• 绝对命令:总是按照 可以普遍化的规则行 事
• 善良意志的自由:为 善而善
• 推论: 始终把人当 作目的,而不能把人 当作工具
• 至善:意志自由,灵 魂不朽,上帝存在
判断力的综合
人可以希望什么?
• 美的事物 • 崇高的景象 • 和谐的世界
• 没有人,全部的创造 将只是一片荒蛮,毫 无用处没有终结的目 的。
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是什么?
人能够知道什么?人为自然界立 法
人应当做什么? 自由为人立法
人可以希望什么?以人为目的的 世界更美好
人能够知道什么?
• 感性的纯形式是时间和空 间使数学成为可能
• 知性的纯概念(实体,因 果性,相互作用,等)使 自然科学成为可能
• 理性的理念是灵魂、世界 和上帝,在经验知识之外, 而把人类经验知识组织成 自然形而上学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