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浅析

合集下载

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受到社会发展背景、家庭因素、学业压力和社交压力的影响。

社会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家庭关系的矛盾、学业的繁重和社交的不适都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障碍。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调整心态、寻求心理咨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会自我调节来缓解心理压力。

社会应当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多关心和支持。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也是重要的,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挑战和压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调整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唯有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社会发展、家庭因素、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应对策略、调整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心理韧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在逐渐增加。

繁重的学业压力、复杂的社交关系、不确定的就业前景等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研究背景中,我们需要深入探讨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社会发展背景、家庭因素、学业压力和社交压力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只有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面对挑战,保持心理健康,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将为我们逐步展开更为深入的分析,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对于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

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课程、组织心理辅导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适应能力。

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学校还可以开展校园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包括举办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讲座等,通过多种形式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倡导积极的心理态度。

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需要进行及时的干预。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个体咨询、心理测评和小组辅导等服务。

学校还可以组织心理干预团队,包括心理学专家、社工、医生等,共同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

针对不同的心理危机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解说疗法、家庭疗法等,以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扰,恢复心理健康。

家庭的角色也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提供温暖的家庭环境和情感支持。

在大学生面临心理困扰时,要及时察觉并与学校合作,为孩子提供更专业的帮助。

家长还可以借助社区资源,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和亲子关系培训,提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社会、媒体和社区也应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与关注,减少对大学生的压力与不良影响。

媒体应该在报道大学生心理问题时注重准确性与正面性,避免对心理危机事件的不适当渲染和误导。

社区可以发掘和整合资源,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卫生服务。

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在高校期间能够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摘要】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心理危机的预防措施和干预机制。

重点探讨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重要性,提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策略。

展望未来,我们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研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总结回顾,调整教育理念,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建设更加和谐、稳定的大学校园环境。

给出了启示与建议,希望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预防措施、干预机制、重要性、策略、展望、总结、启示、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而大学生心理危机一旦发生,往往会给个人的生活、学业和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如何有效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背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也有助于我们寻找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和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特点及其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大学生作为青少年阶段的重要群体,他们面临着高压学习、就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等多重挑战,容易陷入心理危机之中。

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甚至自杀事件发生。

通过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可以有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析【摘要】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深入剖析该议题。

文章介绍了危机干预的概念和意义,明确了危机干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特点,揭示了其独特性和多样性。

然后,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重点关注了预防和干预措施的重要性。

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包括个体和系统层面的干预措施。

总结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经验,展示了具体案例和成果。

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认识。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析、概念、意义、表现特点、方法、实践经验1. 引言1.1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析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大学生面临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加,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危机干预的概念与意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特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以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经验等方面展开探讨。

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建立健全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势在必行。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心理危机事件,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有助于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度过心理困境,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有效的干预方法和经验,不断完善干预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探索和分析,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的成长成才铺平道路。

2. 正文2.1 危机干预的概念与意义危机干预是指在个体遭受心理危机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痛苦和障碍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迅速帮助其恢复正常心理状态的过程。

危机干预的意义在于及时有效地帮助个体应对心理危机,避免情绪加重、问题恶化,提高其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和心理韧性。

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想法

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想法

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想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

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项重要工作。

以下将就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想法进行讨论。

了解心理危机的特点和表现对干预工作至关重要。

心理危机是指由各种心理问题导致的严重心理困扰和受损状态,表现为情绪不稳、自我认知偏差、人际关系困难等。

这种状态如不及时干预,容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导致极端的行为。

大学校园里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首先需要对心理危机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知,以便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干预。

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至关重要。

大学校园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包括心理咨询师的团队、心理援助热线、心理咨询中心等。

通过这样的机制,可以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展开干预并给予合适的帮助。

学校还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信任,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而不是将心理问题压抑在心底。

只有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才能更好地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进行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同样重要。

大学校园里的心理危机源源不断,除了及时干预外,预防同样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心理辅导培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韧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心理压力和困难。

学校还可以建立心理导师制度,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名心理导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

通过这些预防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促进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危机不仅是学校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大对心理卫生工作的投入和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的投入,提高心理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家庭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建立和孩子的沟通机制,增强家庭的情感互动和支持;社会各界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供心理援助资源等方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效果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效果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效果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心理危机干预成为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分析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的效果,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与社会竞争压力、学业困扰等因素密切相关。

心理危机干预是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它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意识,提高抵抗压力和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

二、心理危机干预策略1. 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能够提供恰当的辅导和帮助,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问题。

心理教育则通过课程和宣传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

2. 团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是一种集体参与的心理干预策略,通过共同的经验和互相支持来缓解压力和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在团体中感受到归属感和支持,从中获得共情和理解,进而调整情绪,改善心理健康。

3. 自助干预措施自助干预措施包括学生自我观察、自我调整和自我治疗等方面。

通过培养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学生可以主动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减轻心理危机对他们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的效果分析1. 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压力,提高自尊和自信,减少抑郁和焦虑症状。

团体心理治疗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2. 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干预时间、干预方式、学生个体差异等都会对干预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制定干预策略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并保持持续性的干预。

3. 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的发展和完善仍然需要不断努力。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增加,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挑战。

持续的研究和评估可以帮助改进和完善干预策略,提高其效果。

四、建议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认识。

略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略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略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要:本文在深入阐述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目前,个别大学生的自杀和非正常死亡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出了挑战,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效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对维护大学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危机干预在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重大作用1.加强心理危机干预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观要求。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心理具有极强的情境性和波动性,这种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心理危机的易感人群。

一方面,社会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个体与社会不断发生冲撞,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如学习、工作与恋爱之间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等等。

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决定了个体能否顺利地实现心理的良好发展。

同时,生理上性成熟需要的日益强烈使青年期个体处于“疾风怒涛”的状态。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脑力劳动,用脑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变化和发展。

他们的内心世界也相对较为复杂,他们的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价值观念等趋向复杂多变,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多变性和不可控性。

除此之外,大学生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1]。

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占总数的30-60%[2]。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充满矛盾和困惑的时期。

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形势下,他们不得不面对学习的压力、情感的抉择、个人发展的规划以及自主就业择业等重大的人生课题。

与成人相比,他们心理年龄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重大的压力本身就是诱发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如果在出现诱发性的生活事件,如考试压力、失恋、以及家庭变故等,极有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引发心理危机,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引发一些不良的后果甚至自杀死亡。

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想法

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想法

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想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危机问题日益凸显。

心理危机不仅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会阻碍学习和生活。

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十分重要。

在这里,我们从几个方面谈谈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想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危机的自我认知和处理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危机的形成原因和危害,提升对自身心理卫生的重视程度。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处理心理问题,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充分利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及时解决心理问题,避免累积造成心理危机。

建立健全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大学校园是一个学生的精神家园,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机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热线、线上心理咨询等方式得到及时帮助。

在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时,学校要能够及时响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扩大化。

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起家校合作的机制。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关心和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学校也应该与家长保持沟通,及时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反馈给家长,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引导孩子培养健康的心理行为,建立孩子的心理支持系统。

第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除了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外,学校还应该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其中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浅谈大学生危机干预

浅谈大学生危机干预

浅谈大学生危机干预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处在人生发展重要时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g.caplan(1964)认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通过告知当事人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度过危机,恢复正常的适应水平,防止或减轻未来心理创伤的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时的、急性的处理。

但事实上,危机干预并不仅仅是短期的一种处理,而应该关注到危机发生前、中、后各个阶段的处理。

在危机干预中,我们难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有这些,首先是突发性和紧急性。

心理危机常常是出人意料的,而且具有不可控制性,需要紧急应对。

再者,破坏性和传染性。

心理危机不仅给当事人造成危险,也会使全校师生处于紧张状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危机事件成为其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模仿的对象,使得危机事件再次加重。

其次,痛苦性和无助性。

心理危机给人带来的体验是非常痛苦的,而且还可能涉及到人的尊严丧失或羞辱等;心理危机的降临,常常使人觉得无所从。

而且还有危险性。

心理危机之中隐含着危险,这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种危机可能危及学生的日常学习与人际交往等,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学生本人或他人的生命安全。

机遇性也必不可少。

“危机”中危险与机遇并存,如果能够成功地把握危机情境或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大学生能够度过心理难关、恢复心理平衡,并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和发展,这就是机遇。

最后还有时限性。

危机的急性期通常在6周左右,如果未得到及时解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或出现自杀、攻击他人等适应不良行为。

怎样判断是否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危机,主要看以下表现:在情绪方面:表现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和空虚感,且可伴随恐惧、愤怒、罪恶、烦恼、羞惭等。

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想法

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想法

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想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紧急干预措施,旨在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并预防潜在的自杀和自伤行为。

以下是我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想法: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大学校园内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或者热线,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学校还应组织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和辅导员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和技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如压力管理、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处理等。

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校园广播等途径,向大学生传递积极的心理健康信息,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心理状况,主动寻求帮助。

建立有效的心理援助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不仅需要及时的干预措施,还需要为他们提供持续的心理援助。

可以建立心理援助小组,由专业心理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辅导。

还可以与社会上的心理专业机构合作,提供更全面的心理援助服务。

第四,强化个人辅导。

心理危机往往与个体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个人辅导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更精细化的干预。

学校可以设立学生个人心理咨询师,与学生建立长期的心理辅导关系,针对他们的具体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辅导师还可以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增强他们的心理应对能力和抗压能力。

第五,加强校园社群建设。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往往与孤立、孤独感等社交问题有关。

学校可以加强校园社群建设,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促进他们与同龄人的交流和互动。

学校还可以建立互助小组,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共享经验、互相支持的平台,帮助他们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辅导员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心理援助机制、强化个人辅导和加强校园社群建设,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心理危机日益突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心理问题愈发突出。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包括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问题等,甚至有些严重者出现了自杀倾向,引起了广泛关注。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预防措施和干预机制,进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卫生意识。

本研究旨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对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流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 正文2.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大、未来不确定性等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社交压力也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等问题,这些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也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也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之一,大学生们常常要面对繁重的课业、社团活动、实习等任务,时间紧张、精力不足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心理疲劳、压力过大等问题。

现代社会网络化的发展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挑战,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社交隔阂、孤独感等心理问题。

浅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

浅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

浅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概述现代社会压力大、变化快,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陷入心理危机的状态。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心理危机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个体的心理状态发生孤独、无助、失落、绝望等负面状态的现象。

一些因素可以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如以下因素: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升学、找工作等强制性要求给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考试期间。

生活压力大学生们的生活压力也很大,包括身体健康、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导致大学生感到失落和孤独。

人身伤害一些大学生可能会面临人身伤害的威胁,如欺凌、暴力等。

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通过不同形式的援助来协助受心理危机困扰的人。

以下是常见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个人心理疏导个人心理疏导是干预心理危机的一种常见方法。

它包括了与受危机影响的人沟通、对其问题展开调查以及提供针对性援助等。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大环境对个体进行心理援助或各方面支持的一种方法。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另一种方法。

心理治疗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方法。

总结心理危机是现代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它的出现是由生活、学业、人际等多个方面的压力所造成的,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心理危机干预是有效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之一,例如个人心理疏导、社会支持以及心理治疗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开展有效的心理援助,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随着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大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心理危机情况也愈加严重。

大学生心理危机不仅严重威胁到大学生的健康,更直接影响到个人能力和社会发展。

因此,建立心理预防及干预机制,成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有:1.情绪波动:悲伤、愤怒、焦虑、紧张等情绪波动明显,情绪控制能力下降。

2.学业困难:成绩下降、作业落后、考试焦虑等。

3.社交问题:与他人难以沟通,孤独、自卑等。

4.自我认知问题:对自己缺乏认知,存在自我否定和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5.生活习惯问题:饮食不规律、睡眠障碍等生活问题。

1.教育引导:通过公益宣传、心理辅导、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

2.课外活动:各学院和社团组织健康、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释放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心理咨询: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专业辅导,鼓励其通过聊天、观念调整等方法,积极面对心理问题。

4.家长关注:学校通过家访、家委会等方式加强家庭教育,鼓励家长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5.师生交流:学校通过定期举行师生座谈、心理工作坊等形式,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心理状态。

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咨询:学校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和卫生医疗中心,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医疗治疗等帮助。

2.特殊服务:对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学生,提供特殊服务,如特殊辅导、个别心理治疗、专门的心理指导支持等。

3.危机干预:学校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对出现紧急情况的学生进行快速响应,提供必要有效的帮助。

4.心理救助:对于出现极端心理危机,需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学生,由专业人员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给予必要的心理救助和治疗,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浅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浅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浅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危机的定义与特点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性,介绍了心理危机的常见类型、干预工作的目标和原则、方法与策略,以及实施步骤和效果评估。

结论指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并进一步完善干预机制。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引起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援助服务,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心理健康、定义、特点、常见类型、目标、原则、方法、策略、实施步骤、效果评估、重要性、教育、完善机制。

1. 引言1.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大学生作为青少年风险期的关键时期,承担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问题愈发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的患者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一些严重事件甚至导致自杀事件的发生。

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成长和学业发展,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不仅需要个人自身的意识和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大学作为青年人发展成长的重要阶段,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资源支持。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才能有效应对潜在的心理危机,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定义与特点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在大学生个体发生心理问题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得到有效处理和干预,导致心理问题逐渐加剧、升级,最终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危机状态。

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发性: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频率较高,主要受到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浅析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班级:心咨1032班姓名:黄立果学号:1021043223摘要:大学本应充满激情充满快乐,在那里人才济济,可以让人见多识广,但是在大学却是有心理问题的人最多,自杀概率最多的地方。

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是佼佼者,是未来社会的精英,他们为什么要采取极端方式结束正值美好年华的生命?也许是受社会,家庭,经济,情感的影响,以至于越来越多的高材生选择轻生。

其实他们有梦想,只是逃不了现实的压迫。

他们想干大事,但总是不满足现状。

他们想恋爱,就是怕责任。

他们说的头头是道,突遇挫折却不知所措。

压力、郁闷、无趣、冷漠、背叛、能力等等成了他们想逃避现实的借口。

最终,他们选择解脱自己。

大学生现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国家的未来。

我们该如何关注他们,关心他们是非常重要的。

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更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危机干预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概述1、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最突出的特点是及时性、迅速性,其有效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自杀与心理危机问题,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课题。

卫生部报告称,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

2003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数据显示: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自杀是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

多位接受采访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均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

但他们也坦陈,学生心理工作确实需要加强。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樊富珉说,大学生不是自杀高发人群,但数量在上升。

一项调查显示,恋爱和学习压力居自杀原因前两位。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

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机制【摘要】现代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危机,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和影响出发,分析了其成因,提出了预防措施和干预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主要包括学业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等预防措施。

针对已经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需要及时进行干预措施,如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

结论部分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呼吁共同努力构建健康的大学生心理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成因、影响、健康教育、心理环境、应对措施、心理健康、心理压力、心理咨询、社会支持、心理辅导、自我调节、心理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

1. 引言1.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危机也日益凸显。

他们在求学、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经历着各种挑战和压力,这些压力往往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据统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焦虑、抑郁、自卑、人际关系问题等各种心理困扰,甚至有些人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平台的盛行,大学生们更容易陷入网络成瘾、沉迷游戏等不良心理状态,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令人担忧。

必须正视这一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事关国家的未来,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

心理危机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表现。

在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下,大学生会出现学习效率低下、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挂科的情况发生。

心理危机会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浅析

“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浅析
2 0 1 39 O后 "大 学 生 心 理 危 机 干 预 工 作 浅 析
黄 建 龙
( 南京邮电大学 , 江苏 南京 摘 要: 心 理危 机 干 预 一 直 是 学 生 工 作 中的 重 点 和难 点 。 目前 “ 9 0 后” 大 学 生 心 理 问题 日益 突 出 . 究 竞是 更 需 要 专 业 心 理辅导 , 还 是需要足 够的爱心 、 关 心 让 他 们 自我 引导 , 甚 至 需 要 给 予挫 折 和 打 击 , 锻炼承受能力 , 这 些 问 题 是 无 法 准 确 界 定 评 判 的 。更 重要 的是 ,目前 , 辅 导 员应 该 担 任 怎 样 的 角 色, 肩负 怎样 的 责任 ? 专 业 心理 咨询 在 大 学 生 心 理 危 机 介 入 中往 往 具 有很 大 的局 限性 , 探 讨 学 生 工 作 中心 理 危 机 干 预 的特 殊 地 位 . 有 利 于探 索 心理 突发 事 件 中有 效 的 “ 非常手段” 关键 词 :心 理 危 机 干 预 学 生 工作 辅 导 员 工作 “ 9 0 后” 大 学 生 与 以往 的学 生 相 比 , 成长环境较为优越 , 个 性 大都鲜明突 出 , 经历 的生活挫折 、 磨难较 少 , 进入大学 独 自 生 活后 , 心 理 问 题逐 步显 现 。 近 年来 , 大 学 中 自杀 率 、 抑 郁 休 学 等 突 心 理 问题 愈 演 愈 烈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更 加 受 到 关 注 。 《 巾 共 中 央 关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和 改 进 学 校 德 育 工 作 的若 干 意 见》 , 教育部 、 卫生部 、 共青 团中央《 关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和改 进 大 学 生 心理 健 康 教 育 的意 见》 等文件相继 出台, 为 开 展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提 供 了强 有 力 的 政 策 支撑 …。 “ 9 0 后” 大 学 生心 理 特 点 分 析 很 多人都说“ 9 O 后” 是 垮 掉 的一 代 , 是“ 啃老族 ” 、 “ 蚁 族” , 是 时代 孕 育 的无 道 德 、 无追求 、 无所谓 的“ 三无产 品” 。 若 干 年

浅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浅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学术论坛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031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成因分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应试教育往往都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理想等方面的培养工作,在中学阶段,我国的“90后”大学生所接受的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均衡的,他们在进入大学后,无法迅速的适应自主的学习模式,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而他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对其个性特点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的,也就决定了“90后”大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

1.1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较为自私和冷漠我国“90后”大学生的家庭结构形式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中就这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就会对他们过分的溺爱,这就导致了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并且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

一旦他们遇到了困难,第一反应就是寻求父母的帮助来解决问题,在性格上十分缺乏独立性的意识。

另外,由于我国现在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很多大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处于单亲的状态了,在心理和情感上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因此,他们就很缺乏安全感,性格上变得较为自私和冷漠,情绪容易产生波动,也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2 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不断的推行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内容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素质教育的观念基本上得到了普及,高考制度也越来越完善了。

而我国的这批“90后”大学生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压力下,学习的任务量非常大,在进入到大学后,很多大学生就会放下原有的学习重担,而由于本身的学习基础就很薄弱,大学课程的学习难度有很大,因此,“90后”大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1.3 在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聚会和同学聚会等方式了,而是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并且他们大多个性鲜明张扬自我,在群处的过程中更喜欢表现自己,因此他们的合作意识就很匮乏,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心理危机事件频发。

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原因、干预策略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竞争压力: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

高考、考研、就业等重要节点不仅需要应对各种挑战,还要承受着家庭、社会的期望和压力,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 求职压力:现代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大学生会出现因就业问题而引发的心理危机。

担心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无法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等问题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3. 学业压力:作为学生,学业压力是大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

无论是面临重大考试,还是为了保持优异的成绩,这些都是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1. 积极心理学介入:积极心理学认为,关注个体的优点和优势,强调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可以通过开展积极心理学的干预项目,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和情绪,提高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2.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及相关部门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危机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学会有效地调适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3. 建立支持体系:学校和社会应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提供咨询服务、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专业帮助,让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及时获得支持和帮助。

4. 培养心理韧性:大学及相关机构可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训练营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心理韧性,提高应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通过以上干预策略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应对心理危机,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抵抗力,缓解心理压力,并最终降低心理危机的发生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浅析摘要:心理危机干预一直是学生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究竟是更需要专业心理辅导,还是需要足够的爱心、关心让他们自我引导,甚至需要给予挫折和打击,锻炼承受能力,这些问题是无法准确界定评判的。

更重要的是,目前,辅导员应该担任怎样的角色,肩负怎样的责任?专业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介入中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探讨学生工作中心理危机干预的特殊地位,有利于探索心理突发事件中有效的“非常手段”。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学生工作辅导员工作“90后”大学生与以往的学生相比,成长环境较为优越,个性大都鲜明突出,经历的生活挫折、磨难较少,进入大学独自生活后,心理问题逐步显现。

近年来,大学中自杀率、抑郁休学等突出心理问题愈演愈烈,大学生心理健康更加受到关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1]。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很多人都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啃老族”、“蚁族”,是时代孕育的无道德、无追求、无所谓的“三无产品”。

若干年前,不乏学者甚至是社会人文研究领域的专家抛出对“90后”的社会地位、社会素养评价极为不利的论调。

“90后”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奋起反击,以更为犀利辛辣的言辞甚至是行为为自己的群体做声明辩护;二是深居网络、生活的背后,表现出老辈人无法理解的“清心寡欲”,以无声的沉默应对一切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声讨,似乎百毒不侵。

这种表现有着各种综合因素在意识中进行心理影响和行为支配,不少站在“90后”立场的学者自然为此作了许多研究和探讨,旨在剖析这种时代符号化的群体心理特征是否存在科学根据,如果存在,那么这种符号化的标签效应是怎样在这类群体中产生投射和意志支配的?在开始研究“90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相关的背景、概念做系统的阐述和定义。

正所谓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xx后”的说法开始于本世纪初,也就是所谓的“00后”刚刚出生的年代。

当时针对的群体主要是:“80后”。

“80后”这个词最早是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的,原本只是指代生于这个特定时间跨度内的青年作家,后来被各领域借用,最终泛指1980年至1989年之间出生的人群。

毕竟当时活跃在学校的、新进入工薪阶层的是上世纪80年代左右出生的人群,年龄也都限定在20至30岁之间,其中诸如郭敬明、韩寒等饱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人为“80后”的说法注射了一针强化剂。

因为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口无遮拦的言辞让社会不得不把他们作为一个特定群体进行划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学生群体向来都是最激进也是最活跃的。

当时的“80后”都是二十岁上下的青年,正是在校大学生或者刚参加工作的新工薪,思维活跃,想法卓群。

但是“80后”所顶的帽子不比现在的“90后”少,自私、盲目、愚蠢、叛逆等都曾是他们的特征标签。

这些词现如今或多或少地“沿袭”到了“90后”的头上。

有了先驱者开了这种以时代划分人群的先河,之后的称谓便似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而现在争议最大,褒贬最多,也是时代人群中最活跃最主力的就是“90后”。

将“90后”推上社会舞台的不是社会本身,正是“90后”自己。

与“80后”相比,“90后”的人群多生活在能够基本享受到社会变革和信息爆炸带来巨大福利的年代。

网络的全面推广为“90后”提供了比“80后”更丰富的社会资源。

国家政策的持续推进致使大部分“90后”都是独生子女,是真正的唯一。

有了前辈“80后”在新世纪之初所刮起的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之风,“90后”乘风起航,产生了较之前辈所缺乏的单纯意义上的梦想追求,想法更加天马行空而缺乏对现实本身的理解和深入。

“脑残”一词的横空出世从一个侧面勾勒了这种“绝对理想主义”的身姿,让人不免唏嘘。

二、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独特作用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与学生接触较为紧密的群体,也是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

在整个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辅导员准确定位有利于发挥作用,避免工作中的缺位、越位带来的严重后果,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1.工作方式的参与性决定了工作立场的敏感性针对“90后”的行为动机的研究绝不仅局限于“绝对理想主义”在其身上的投影。

绝对理想主义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对现实思考程度的理想化。

想法过于单纯与美好,正是“90后”的监护人对他们最不屑也最无奈的地方。

尽管我们说“80后”是行动上的求新派,但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毕竟给过他们贫乏的物质生活经历,所以无论是“80后”中搏击风浪者还是沉默少言者都对现实有着基本深刻、清醒的认识。

这一点正是他们与“90后”最大的不同。

这种不同让他们在特立独行的道路上纵然有过声讨一片,但依旧走得掷地有声。

并且从近几年在学术领域的成就者中,欣喜地看到“80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90后”的单纯与一味转而成了众矢之的。

一方面渴望成长的“90后”在力求自身改变的过程中依旧无法摆脱对现实的认识偏差而容易沦为就业和进修浪潮中的炮灰,另一方面“90后”在对待政治问题和社会热点的理念上呈现了比当年“80后”更激进的“两极分化”,口诛笔伐的背后掩饰空虚无聊的生活态度。

心理咨询老师往往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辅导的和建议,但辅导员经常跟学生相处,有更深的感情,更便利的工作条件,能深入学生,得到学生信任和共鸣。

心理辅导只能针对某一个已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患者,但辅导员能广泛接触学生群体,防患于未然,掌握有苗头、有变化而未能被心理中心关注到的学生的第一手资料[2]。

2.工作环境的多面性决定了工作内容的复杂性职业的心理咨询要求患者“自愿上门”,坚决反对“主动出击”。

也就是说,如果心理有问题的患者不主动看医生,要求得到心理问题的解决,则心理咨询师是不会主动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的。

心理问题主要通过患者本人解决,从心理专业的角度说,如果患者本身不愿意承认、解决自己的问题,则心理咨询师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但在学校情况不同,一般高校的心理咨询老师没法恪守这条专业心理咨询的原则,往往采取主动询问、主动关心的态度和行为。

即使如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发生了紧急事情时,往往事态严重,心理老师不可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即使到达,也绝不可能立刻解决问题。

即使辅导员的处理方式也许不符合专业心理要求,但能及时有效地制止情况进一步恶化,或者联系心理中心,尽快使专业心理方式介入干预[3]。

一般来说,不少“90后”学生因为跟外界交流、沟通比较少,在家庭内部往往唯我独尊,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出紧张、不自然,有时甚至不知所措,缺乏自信心,或是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等。

更何况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发展不平衡,内制力较差,容易冲动[4]。

大学生是群体性生活的一群人,社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不会直接影响到身边的亲朋好友,但一旦有某个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患者身处在学生之中,每天跟大家一起学习、生活,很快就会产生很多直接的影响。

心理老师只解决处理一个人的问题,辅导员则需要负责处理一群人的问题。

多数情况下,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带来的反应是连锁的。

学生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发挥出特有的作用,抓点带面,通过重点关注一个心理特殊的学生,带动系列学生工作,从心理、学习、生活多方面多角度地深入学生,关心学生,做好工作,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开展工作。

3.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过程的独立性如果说“绝对理想主义”是大环境下对生活态度的扭曲的话,那么对各种规定和章法的漠视及对爱国主义、民族情怀的单纯理解便是童年压抑教育下对抗性心理的全面爆发。

如今的大学校园中,“90后”逃课、作弊、夜不归宿等现象较十年前的“80后”有过之而无不及。

“80后”的标新立异来源于父母辈在“文革”中所内化的反抗精神,而“90后”的事不关己则是源于父母在改革开放后思想上的传统和开明前后夹击而爆发的压抑心理。

“90后”有着“80后”所羡慕的优越条件,却承受了压抑心理所带来的对周遭人事的习惯性漠视。

加之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独立性,“90后”叛逆心理没有“80后”强烈,但自我意识的强烈度是“80后”无法企及的。

按理说自我意识的觉醒应该是人成长过程中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可同时存在于“90后”生活中的压抑心理及来自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把这种自我意识转化为防御机制,因而有了自私的外在表现。

这种防御机制直接导致“90后”信仰与责任感的缺失,只是单纯凭从小耳濡目染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国际时政问题上“针砭时弊”,不是透射不到根本,就是过于热血激进。

并不是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好,只是在对待这些问题上,“90后”明显没有“80后”处理得艺术且不着痕迹,这就折射出了两代人在心理层面的发展和生活经历的沉淀上的差距。

辅导员要起到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衔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是广大学生群体的知心老师,是沟通家长的中间人,还是对学院、学校负责的工作者[5]。

学生工作面对的是整个学生群体,如何搞好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和重要。

要争取学生的理解,又不能大张旗鼓,以“心理问题”为挡箭牌,什么事都很容易归结为心理方面的原因。

要尽量正常地对待重点学生,又要在关键的时候能够给予必要的关照和理解。

这都要通过学生工作具体落实,这是心理老师不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6]。

在社会文化和人文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90后”的出现无疑是对传统理念的一次颠覆性思潮。

在最大限度地发挥“90后”大学生优点的同时,创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机制应运而生。

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当前研究“90后”大学生群体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1]叶云明.大学生危机干预策略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6.[2]宋颖惠,李志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袁有华,马昌保.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特殊性[j].宜春学院学报,2008,3.[4]陈香,李建永.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行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5,7.[5]钟学红,熊领华.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特殊性[j].宜春学院学报,2008,3.[6]李靖环.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认识[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