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的河南之行

合集下载

乾隆皇帝又出巡了(四十九)

乾隆皇帝又出巡了(四十九)

乾隆皇帝又出巡了(四十九)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清世宗皇帝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硕宝亲王,雍正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在位六十年。

史称高宗。

他六下江南。

六次巡幸五台。

六次东巡山东。

四次盛京谒陵。

一次西巡河南嵩洛。

他出巡次数最多的就是北上围场木兰秋狝,他在位六十年秋狝大典参加了四十次。

小编查阅了《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乾隆朝起居注》等资料,以乾隆出巡为主线编辑整理了《乾隆皇帝又出巡了》,以供大家欣赏。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

正月,乾隆帝第六次南巡江浙。

二月,经过直隶、山东,拜谒文庙后,到达江苏地界。

三月,自杭州回銮。

闰三月,在江宁接见安南(越南)使臣,并赐匾额。

四月,经山东、直隶回京;于太和殿前策试天下贡士。

五月,圆明园启銮,诣承德避暑。

六月,避暑山庄办公。

七月,卷阿胜境赐宴扈从大臣和蒙古王公。

八月,幸木兰行围。

九月,自避暑山庄回銮。

命举行千叟宴。

十月,紫光阁阅中式武举。

十一月,冬至祀天于圜丘。

十二月,御保和殿筵宴朝正外藩左翼。

乾隆四十九年。

甲辰。

(1784年,弘历七十三岁)。

春。

正月。

丁亥朔(初一日)。

上诣奉先殿行礼。

御太和殿受朝,作乐宣表如仪。

遣官祭太庙后殿。

御乾清宫赐皇子皇孙亲王等宴。

○戊子(初二日)。

谕:朕临御以来。

祇承寅畏。

于郊坛大典。

罔不恪恭将事。

亲诣行礼。

本年正月初五日。

上辛祈谷。

因去岁所患气滞。

旧恙偶发。

诚恐登降仪节或愆。

转不足以申诚敬。

此次著派皇六子永瑢。

恭代行礼。

朕仍于斋宫敬谨斋宿。

届期亲诣大高殿行礼。

是日起,上以祈谷于上帝斋戒三日。

○辛卯(初五日)。

祈谷于上帝,遣皇六子永瑢恭代行礼。

上诣大高殿行礼。

○壬辰(初六日)。

谕:朕今岁巡幸江浙。

原择本月十一日启銮。

但节候在立春以前。

天气尚寒。

著诹吉于二十一日启銮。

○乙未(初九日)。

享太庙。

遣和郡王绵偱恭代行礼。

遣官祭太岁之神。

上御抚辰殿前大幄次,赐蒙古王贝勒额驸台吉及年班杜尔伯特公乌哷斯等二人。

乾隆五河顺河街拜龙的传说

乾隆五河顺河街拜龙的传说

乾隆五河顺河街拜龙的传说清朝年间,某年夏季,乾隆皇帝下江南;遇淮水便乘大船逆流而上。

一日,行至五河顺河街码头,只见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同时河面上如碾盘、锅盖一般大的老鼋显形,兴风作浪。

乾隆爷随行的大船有的竟被掀翻,龙颜大怒。

虽然随行人员和船家全力以赴,大船仍然无法前行;乾隆见人心惶惶,只好下旨靠岸避风,明日再作打算。

第二日,艳阳高照,晴空万里。

乾隆一行满心喜悦地登上大船,正欲出发,忽然狂风大作,昨日的情景再次重现。

乾隆知道必有蹊跷,忙下旨返回官衙休息,再作打算。

回到官衙,乾隆与随行的官员和县令商议对策。

众人议论纷纷,各出奇招;其中有位大臣说:“可派人打听一下,多年来五河是否有奇异之事发生,再想对策。

”乾隆认为不错,县令赶忙派衙役四处打探情况。

再说乾隆爷劳累了一天,到晚上看了一会儿书,不知不觉趴在书案上睡着了。

迷迷糊糊中就听有人说话:“皇上皇上。

”抬眼一看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自己并不认识。

正要发问,那老者走到近前连忙行礼,并连声说道:“请皇上恕罪。

恳请皇上解救于我。

”“你是……”“我非普通的凡人,乃驻守五河口的蛟龙。

”“到底是怎么回事?”“小龙有冤请您做主,我已在此等候您四百年了。

”“那你就慢慢说来。

”“五百年前,小龙受天庭指派管理淮河,就住在五河口下面的深潭之中。

开始还能恪尽职守,后来渐渐疏于职责;有时不高兴了还耍个小脾气,导致河堤溃破,洪水激荡,民房倒塌,许多生灵葬身淮河之中,老百姓怨声载道。

四百年前,五河连续几年大旱。

淮河河底可走行人,结果小龙所住的清水潭被人发现。

这些人为了发泄平时积攒的怨气,设法抽干潭水,将小龙活活杀死。

死后,小龙的灵魂曾到天庭说理,求上天帮助惩罚这帮凶手。

但天庭说,这是我应有的灾祸,也是对恶行的回报。

只要从今以后真心赎罪,多做善事,不行恶事,四百年后必得贵人相助,获得重生。

”“哦,怎么才能救你?”“只要这位贵人设祭台朝我当年住的地方拜上三拜,我就可以肉体与灵魂合一,重获新生。

乾隆皇帝又出巡了(十四)

乾隆皇帝又出巡了(十四)

乾隆皇帝又出巡了(十四)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清世宗皇帝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硕宝亲王,雍正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在位六十年。

史称高宗。

他六下江南。

六次巡幸五台。

六次东巡山东。

四次盛京谒陵。

一次西巡河南嵩洛。

他出巡次数最多的就是北上围场木兰秋狝,他在位六十年秋狝大典参加了四十次。

小编查阅了《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乾隆朝起居注》等资料,以康熙出巡为主线编辑整理了《乾隆皇帝又出巡了》,以供大家欣赏。

乾隆十四年(1749)正月,以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土舍郎卡投降,命傅恒班师,特封忠勇公。

二月,以岳钟琪亲赴勒乌围,招莎罗奔来降,谕特嘉奖之;大金川之役决定撤兵;乾隆帝至西苑丰泽园演耕。

三月,封岳钟琪为三等公,加兵部尚书衔;诣先农坛耕耤。

四月,御太和殿,册封娴贵妃那拉氏为摄六宫事皇贵妃,以平定金川并册立摄六宫事皇贵妃加上太后徽号、翌日颁诏天下。

五月,下诏斋宫致斋勿鸣鼓角;稽古虞书秩宗典朕三礼;规定祭坛装修规制、颜色;定制明年巡幸五台、河南计划。

六月,乾隆御制诗出版。

七月,命傅恒、陈大受译西洋等国番书;北巡木兰秋狝。

八月,行围于木兰围场,蒙古诸王设宴。

九月,自热河奉皇太后回銮幸蓟州盘山静寄山庄度假。

十月,命四川提督岳钟琪在紫禁城骑马,授四川提督岳钟琪子岳沺、岳淓、为蓝翎侍卫,赏傅恒充五朝国史馆监修总裁官。

十一月,大学士张廷玉准以原官致仕。

十二月,大学士九卿议,张廷玉削去伯爵以大学士原衔休致,仍准配享太庙。

清平定大小金川之战乾隆十四年。

己巳。

(1749年,弘历三十八岁)。

春。

正月。

庚戌朔(初一日)。

上诣奉先殿行礼。

诣堂子行礼。

率王以下文武大臣。

诣寿康宫、庆贺皇太后。

礼成。

御太和殿受朝。

作乐宣表如仪。

诣大高殿、寿皇殿、行礼。

遣官祭太庙后殿。

○谕军机大臣等、元旦天气清朗。

旭日融和。

群情欣豫。

朕心深为嘉悦。

以此验之。

定卜今岁、事事顺畅。

所至如愿。

经略大学士傅恒、已抵军营。

茂迓天庥。

乾隆诗集100首欣赏

乾隆诗集100首欣赏
飞白淳熙代,留青茶磨山。馀情寄翰墨,展读即开颜。
10故协办大学士一等武毅谋勇公兆惠
[清朝] 弘历
西师历五年,准回两进诗。
两讨凡两阻,兆惠皆经了。
而皆安然出,蒇功荷大造。
设非忠诚笃,加以勇略昭。
焉能合众志,成城锡箔保。
耆定赞丝纶,章服元勋表。
长予才三年,何不同予老。
11题玉兰堂
[清朝] 弘历
依花老屋署题新,便觉花开早别春。
26董邦达澹月寒林图
[清朝] 弘历
翛閒澹月满寒林,林弄清风月弄阴。
应为迩来苦炎热,撰成谋目爱秋心。
27二月朔日作
[清朝] 弘历
瓦鸳羃晓烟笼,仲月春光渐袅融。
柳散曲尘临曲岸,梅携雪色试条风。
宫中漏永香含篆,池北冰酥日借烘。
嗟我良农真少暇,逝将举趾事南东。
28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 其一 烟波致爽
[清朝] 弘历
吟诗好景说江南,前此何曾一税骖。
观风问俗式旧典,湖光岚色资新探。
朝来小雪千林缀,梅信依稀速邮置。
邓尉孤山似此无,迎人跸路江南意。
佛国嘉种称旃檀,离垢顿悟倒刹竿。
渭川遥接武陵源,观音幻柳何曾观。
石菊凌霄剪碎纨,或绽砌旁施松颠。
海桐濛濛清露漙,渌波初日舒芳莲。
亭亭翠盖凌风轩,虙妃罗袜步银湾。
郎名紫薇侍金銮,晚香未入嵇含编。
岸莲紫鹤净粉铅,玉阶岸帻鸡人冠。
露晨报曙琐窗前,清江红醉雁初还。
牵牛七夕鹊桥填,秋葵凤仙簇藓砖。
美人绿鬓映貂蝉,闻雷悟处同风幡。
49题钱维城画苏轼舣舟亭图 其一
[清朝] 弘历
玉局信风流,溪亭佳话留。
至今石岸侧,往往驻行舟。
49白海青行
[清朝] 弘历
海东青,育卵海之东,旋风绝云不辨故国踪。

乾隆御制诗中追念孝贤皇后的部分(随时更新中)

乾隆御制诗中追念孝贤皇后的部分(随时更新中)

乾隆御制诗中追念孝贤皇后的部分(随时更新中)简介:乾隆的诗题材单调,⼜不暇锤炼,以整体上来看,被后⼈评为"格调不⾼,佳作不多",有⼈甚⾄说"⾼宗诗最不堪"。

乾隆诗的价值在它的纪实性,古⼈有⾔"诗史",数以7计的"御制诗"弥补了《清⾼宗实录》的不⾜,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18世纪中国的⼀部诗史。

从⽂学艺术的⾓度审视,这些近于苛刻的评论也许并不错,但乾隆数以万计的诗章中也时见清新⾃然的篇什。

特别应该提出的是,皇帝献给孝贤皇后的上百⾸诗堪称最见真情的上乘佳作。

只有在这些诗中,乾隆才真正放下了帝王的尊严,尽情地抒发了内⼼深处对异性的眷恋。

乾隆皇帝写了那么多悼念结发妻⼦的诗,并且把这些袒露个⼈胸中隐秘的作品收⼊《御制诗》出版,让后世⼦孙和天下⽂⼈去评说,对皇帝⽽⾔,⽆疑是⼀件需要勇⽓的事。

⼈们常说乾隆是历史上最多产的诗⼈,是不是也可以说,悼念孝贤皇后的诗篇虽仅及其全部诗作总数的百分之⼀,却也⾜以使乾隆跻⾝于清诗⼈之列⽽毫不逊⾊,尽管他⼀再申明"不欲以诗矜长","亦不欲与⽂⼈学⼠争巧,以贻后世之讥"。

《述悲赋》易何以⾸乾坤?诗何以⾸关睢?惟⼈伦之伊始,固天俪之与齐。

念懿后之作配,廿⼆年⽽于斯。

痛⼀旦之永诀,隔阴阳⽽莫知。

昔皇考之命偶,⽤抡德于名门。

俾逑予⽽⼫藻,定嘉礼于渭滨。

在青宫⽽养德,即治锥淑⾝。

纵糟糠之未历,实同⽢⽽共⾟。

乃其正位坤宁,克赞乾清。

奉慈闱之温酰为九卿之仪型。

克俭于家,爰始缫品⽽育茧;克勤于邦,亦知较⾬⽽课晴。

嗟予命之不⾠兮,痛元嫡之连弃。

致黯然以内伤兮,遂邈尔⽽长逝。

抚诸⼦⼀如出兮,岂彼此之分视?值乖⾇之迭遘兮,谁不增夫怨怼?况顾予之伤悼兮,更恍悢⽽切意。

尚强欢以相慰兮,每禁情⽽制泪。

制泪兮,泪滴襟,强欢兮,欢匪⼼。

⾀当春⽽启辔,随予驾以东临。

抱轻疾兮念众劳,促归程兮变故遭,登画舫兮陈翟偷,由潞河兮还内朝。

关于北京的民间故事_传说

关于北京的民间故事_传说

关于北京的民间故事其实每个城市都有一些民间故事,北京也有很多民间故事,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老北京的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老北京的传说篇一清代,离玉渊潭西边不远,有一座大坟头,人们都叫它公主坟。

究竟是哪一位公主的坟呢?相传,乾隆派人拆明陵给自己修陵寝,刘墉奏本,参皇上一个挖坟掘墓之罪,乾隆无法抵赖,只得准奏,自己定了个发配江南。

说是发配,实际上是一不穿罪衣,二不戴刑枷,只是换上便衣小帽步行罢了。

刘墉、和坤一路跟着。

这是乾隆第一次步行到民间,对什么都感到新鲜。

一路上指指划划、问这问那,不知不觉日头落山了,乾隆感到又累又饿。

他们走进一个小村庄,来到一户门前,和坤前去扣门,开门的是个老头儿。

老人看他们模样不象是恶人,就把他们让进屋里,叫女儿为三位客人准备饭。

老头的女儿只有十四、五岁,穿的虽然破旧,但干净利索,显得十分可爱。

不大工夫,女孩端上几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和一大海碗白薯。

三个人饿急了,吃的还真香。

第二天,他们一出门,看见小姑娘比昨天晚上显得更清秀了。

乾隆很喜欢这个小姑娘,就对老人说:“老人家,你要乐意,就让您的女儿给我做干闺女吧!”老人一听很高兴,就让女儿过来拜见了干。

乾隆掏出一锭银子对老人说:“拿去给孩子做几件衣裳吧,”又从怀中掏出一块手帕,递给姑娘,“孩儿如遇急难,可拿它到京城找我,只要一打听皇……”,这时刘墉哼了一声,接着说:“打听皇家大院!” 乾隆忙改口:“对!对!皇家大院。

”几年后,赶上连年闹灾荒。

父女俩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好到京城来找姑娘的干老子。

父女俩千辛万苦来到京城,找遍北京城里的黄家大院,就是没找到干老子的家。

父女俩直埋怨自己当初太粗心,没问清干老子姓啥名谁,住在哪条街。

爷俩在京城无亲无故,无钱无粮无处住。

没法子,只得白天沿街要饭,晚上缩在墙根或破庙里过夜。

老人年岁大了,熬不过这苦日子,得了重病,姑娘愁得只是哭,没办法。

这天清早,姑娘急的实在无奈,来到护城河边,想寻短见。

可想起身染重病的爹爹,犹豫了,生,生不得,死,死不得,只好一个人在河边痛哭。

朱仙镇启封故园

朱仙镇启封故园

朱仙镇启封故园朱仙镇启封故园,即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

是河南省、开封市重点项目和省、市重点旅游项目,由河南开心一方置地集团投资、河南省朱仙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开发的集文化、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

该项目位于开封市朱仙镇北侧、开尉路以西、运粮河两侧,总建设周期10年,计划累计投资120亿,总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

项目规划分为古镇风情展示区、环湖风景游览区、温泉休闲度假区、古战场文化体验区、生态农家体验区、文化创意养生区、生态湿地体验区、生态林地观光区等8个功能区。

其中一期古镇风情展示区建设周期为三年,计划于2016年10月竣工开园。

朱仙镇启封故园将对朱仙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到龙头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快千古名镇的复兴步伐。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位于开封市南20公里处,坐落于中原“三点一线”的黄金旅游线上,郑民高速、日南高速公路、国道310线三条高速公路紧邻项目而过。

地貌地势平坦,为近代黄河冲积平原黄泛区中心,总体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主要景点启封楼启封故园的标志性建筑----启封楼。

众所周知,朱仙镇是开封的启源,来到这里就是来到了开封的发源地。

朱仙镇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镇,历史地位显耀,文化底蕴深厚。

大牌楼为景区标志性建筑,通体采用南非水胶木和太平洋地区的铁木,榫卯搭建而成。

它宽36米,高16.83米,进深11米,为七门八柱结构,寓意启封故地千年古镇欢迎八方游客。

也是目前有迹可查的中国最大的牌楼,堪称中国第一大牌楼。

牌楼正面匾额刻为繁体“启封故园”(啟封故園),背面为繁体“朱仙古镇”(朱僊古鎮),彰显八朝古都厚重底蕴。

开封八朝古都各个朝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今都用手工雕刻的图案浓缩在朱仙镇大牌楼上,所以大牌楼就是展现开封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

四面牌坊宽10.8米,高11.43米,进深10.8米。

东面牌坊的匾额为漕运码头(背面匾额:商埠重镇)。

4乾隆数塔的启示

4乾隆数塔的启示

4.乾隆数塔的启示清朝乾隆皇帝有一次游览河南少林寺,兴致勃勃地参观寺庙后,来到了墓塔林。

大大小小造型精美、形状各异的墓塔,使乾隆皇帝产生浓厚的兴趣,便问随行的方丈:“塔林里共有多少墓塔?”方丈半天没有回答出来。

原来,墓塔虽然数过无数次,但每次数的结果都不一样,所以答不出个准确数字。

乾隆笑了,想了想说:“我来替你数。

”说完,便命令御林军的士兵每人抱住一个塔,等所有的墓塔都有人抱着,而没有遗漏时,命令抱塔的士兵集合报数。

乾隆对方丈说:“墓塔的数不就是这些嘛!”方丈连连向乾隆叩头致谢。

故事中乾隆皇帝运用对应思维,让士兵一人抱一塔,一一对应,抱塔的人数就是墓塔的个数。

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却能有效地解决了数塔难题。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对应思维去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1:一辆汽车,行驶75千米节约汽油5千克。

照这样计算,再行驶525千米,一共可节约汽油多少千克?(用比例解)分析与解:由题中条件可知节约汽油与所行驶的路程成正比例关系。

节约汽油5千克与行驶75千米相对应,题中问题“一共可节约汽油多少千克?”所对应的路程是(75+525)千米;而再行驶525千米所对应的是行驶525千米所节约的汽油。

因此,如果“设一共可节约汽油X 千克”,根据对应关系列比例式:755=52575 X ,可直接解得一共可节约汽油40千克。

如果“设再行驶525千米可节约汽油X 千克”,根据对应关系应列比例式:755=525X ,解得再行驶525千米可节约汽油35千克,再进一步求出一共可节约汽油35+5=40(千克)。

例2:红星小学六年级四个班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已知六(1)班和六(2)班共植树202棵,六(2)班、六(3)班和六(4)班共植树318棵,六(2)班植树棵数占全年级植树总数的103。

六年级四个班同学共植树多少棵? 分析与解:要求六年级四个班同学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找到“六(2)班植树棵数占全年级植树总数的103”的对应数——六(2)班植树的棵数,而根据题中条件又无法找到六(2)班植树的棵数。

焦山——乾隆遗迹考

焦山——乾隆遗迹考

焦山——乾隆遗迹考摘要:本文明确提出了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八上焦山,未曾一驻的观点。

考证了焦山行宫的遗址、现址和乾隆皇帝在焦山留下的遗迹。

共计搜集和整理到乾隆在焦山所作的诗文三十五首,楹联十三对,匾额十二幅。

确定了乾隆御碑应有十一方,现存八方。

关键词:焦山乾隆南巡行宫遗迹1乾隆皇帝简介乾隆帝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

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年)八月十三日,母孝圣宪皇后生于雍亲王府邸。

一七九九年正月初二病逝。

他活了八十九岁,在位六十年,是一位长寿君主。

一七三五年八月己丑日雍正帝病逝。

遗诏皇四子弘历即皇帝位。

次年,改年号为乾隆。

一七九五年九月辛亥日乾隆帝在勤政殿正式宣布,明年丙辰正月戊申朔归政,传位给皇太子颙琰,又做了四年的太上皇方才逝世。

乾隆每次南巡所带的随行大臣和护卫近三千人,动用驭马上万匹,船舰四百多艘。

乾隆南巡共计六次,前四次由两江总督高晋等编写了《南巡盛典》,乾隆还作了序。

该书共计六十四册,一百二十卷。

遗憾的是第五和第六次没有进行续编。

乾隆对秀丽的江南是十分热爱的,特别是对江南的山水无比眷念。

从乾隆晚年的诗作:“六渡南巡止,他年梦寐游”中,可以明显的体现出乾隆思念江南的心情。

2乾隆焦山行宫考焦山行宫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成。

有焦山行宫、东行宫和上行宫三个部分。

2.1焦山行宫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前,南巡大吏在焦山选择“依参天之峭壁,俯万里之长江”之地,也就是今大雄宝殿、藏经楼东侧与玉峰庵的西侧之间,建造焦山行宫。

经过实地考证,焦山行宫占地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

行宫建有殿堂、寝宫、朝房等。

可惜的是焦山行宫在道光年间即已倾圮,到同治年间全废。

行宫遗址上现建有海云堂、五观堂、念佛堂、毗卢殿、教学楼、伽蓝殿、浮玉斋等,还有一枇杷园。

2.2东行宫——竹楼乾隆第三次南巡前,南巡大吏还在焦山东部建有东行宫——竹楼。

供乾隆皇帝小憩。

此处翠竹茂盛;竹径通幽;拾级登楼;景色诱人。

所以,乾隆在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南巡时,在这里分别写了四首《竹楼》七言绝句。

乾隆皇帝三过赵州

乾隆皇帝三过赵州

乾隆皇帝三过赵州作者:赵志勇来源:《当代人》2011年第05期儒雅风流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六次南巡”,民间把乾隆“南巡”的重要历史事件,俗称“乾隆下江南”,想当年,乾隆下江南时所走的陆路,便都由赵州穿越。

史载,乾隆帝曾三次假道赵州,第一次是奉皇太后命巡幸中州河洛之地,是为君临嵩岳之行;后两次则是著名的“南巡”之举。

乾隆三过赵州,并在柏林禅寺为这块土地留下了可观的诗作和笔墨。

话说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秋天,40岁的乾隆皇帝到正定府阅兵,奉皇太后命巡幸河南,九月十二日途径赵州,入驻柏林禅寺小憩,在这里礼佛﹑品茶,御笔题诗三首。

那天,乾隆皇帝的仪仗队旗罗伞盖,遮天蔽日,从正定府逶迤而来,到赵州境内,看到百姓夹道迎驾的场面,即赋《赵州道中作》一诗:常山初驻翠华旃,老幼瞻依夹道填。

饥时寒衣均在念,车尘马足共摩肩。

幸逢四海方无事,益初三时祝有年。

惭愧闾阎心爱戴,曾何德泽被民编。

当时正值康乾盛世之巅峰时期,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

从诗句中可看出乾隆皇帝当时志得意满的喜悦心情。

乾隆皇帝到达赵州后,驻跸在柏林禅寺,观赏品茶,心情极好,于是诗情涌动,御笔一挥又赋《赵州柏林寺小憩》七律诗一首:禅寺曾闻古赵州,便途踏迹正清秋。

虞碑字具凤龙势,吴水体兼文武流。

白鸽下无经可听,金轮焕是圣重修。

笑予柏子曾参熟,不识庭前树是不?诗作在恬淡中透出禅机。

赵州柏林禅寺摩尼殿内的壁画“文武水”传说系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极有名气,乾隆皇帝对此水非常感兴趣,由观“水”悟到“禅意”,遂又亲笔题写《再题吴道子文武水》七言古诗一首:壁端只虑天瓢泻,千年不竭真神也。

伊人心自别高下,堂堂王道虞伯。

漾无冬夏,色孕龙宫及鳌驾。

石渠各种空传马,日月出矣爝火舍。

大士如如尘不惹,晏坐道场功德洒。

后来,这首《再题吴道子文武水》和《赵州道中作》的御笔墨迹,被镌刻在一通高4.03米的石碑之上,碑文均为行草书写,行笔流畅,清隽秀雅,尽显帝王书法雍容华贵之气。

乾隆皇帝的文化兴盛与江南行野史

乾隆皇帝的文化兴盛与江南行野史

乾隆皇帝的文化兴盛与江南行野史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是中国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不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还热衷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乾隆时代,中国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巅峰,尤其是他在江南地区进行的行野史活动更是为这一时期增添了无数的历史色彩。

一、乾隆皇帝的文化兴盛乾隆皇帝是一位非常有文化修养的皇帝,他对文化事业的兴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他重视书画艺术的发展。

乾隆皇帝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他品评和举办了大量的书画展览,提携了许多有才华的画家和书法家。

其次,他注重经典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工作。

乾隆皇帝亲自组织了一个编纂《四库全书》的团队,将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进行整理、辑录,并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出版。

这一工作的完成不仅标志着清代文献整理工作的巅峰时期,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二、江南行野史的背景和意义江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乾隆皇帝非常关注江南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他在江南地区多次进行了行野史的活动,即亲自前往一些历史名胜地进行考察和游览,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行野史活动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江南行野史的活动丰富了江南地区的文化资源。

乾隆皇帝亲自考察许多历史名胜,了解了许多古代文化的渊源和背景。

这些活动推动了江南地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其次,江南行野史的活动对后世的文化研究和保护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乾隆皇帝在行野史的过程中收集了许多历史资料,包括地方志书、碑帖、文物等。

他还下令修缮和保护许多古迹和文物,对后世研究和保护江南地区的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三、江南行野史的具体案例乾隆皇帝进行的江南行野史活动非常丰富多样,下面给出其中几个具体案例来说明。

第一个案例是乾隆皇帝参观苏州园林。

苏州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乾隆皇帝非常欣赏苏州园林的美丽和精湛的园林建筑技术。

乾隆皇帝的十三行诗

乾隆皇帝的十三行诗

乾隆皇帝的十三行诗
乾隆皇帝是清朝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时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
留下了许多诗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所写的《十三行诗》。

这首
诗是乾隆皇帝在他年轻时所作,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界的思考。

这首诗一共有十三行,每行七个字,总共91个字。

在这首诗中,乾隆皇帝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他对诗歌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关于具体的诗句内容,由于乾隆皇帝的《十三行诗》在文学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它的内容被广泛传颂。

但是,为了尊重原创
作者的版权,我无法将整首诗在此直接呈现。

不过,我可以简要介
绍一下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时光
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人情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通过对生命、
自然和社会的描绘,乾隆皇帝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
到见解。

总的来说,乾隆皇帝的《十三行诗》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
诗篇,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感悟,展现了乾隆皇帝作为文学爱好者和皇帝的情感和智慧。

这首诗也成
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乾隆皇帝的江南行野史

乾隆皇帝的江南行野史

乾隆皇帝的江南行野史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他统治期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位皇帝。

乾隆皇帝治理着一个庞大而繁荣的帝国,但他也有他的私人兴趣和爱好,其中之一就是他对江南地区的喜爱。

本文将带领读者了解乾隆皇帝的江南行野史。

一、乾隆皇帝登基与江南行乾隆皇帝于1735年登基,在位期间,他曾数次到访江南地区。

1736年,乾隆皇帝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江南行,他亲临苏州、杭州等地,观赏了美丽的风景和富饶的土地。

这次江南行给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以后的江南行奠定了基础。

二、乾隆皇帝的江南行足迹乾隆皇帝的江南行足迹遍布了苏州、杭州、南京等地。

他在行程中参观了苏州的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欣赏了苏州的细腻的园林艺术。

在杭州,乾隆皇帝游览了西湖,并对西湖的美景赞叹不已。

此外,乾隆皇帝还专程前往南京,参观了夫子庙、中山陵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三、江南行的文化交流乾隆皇帝的江南行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景,也是为了推动文化交流。

他在江南行期间,特别注重与当地文化人士的交流。

乾隆皇帝曾与苏州的文人雅士饮酒畅谈,互相交流文化观念。

他还访问了当地的书社、绘画院等艺术机构,鼓励并赞赏江南地区的文化艺术。

四、江南行的经济发展乾隆皇帝的江南行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他对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手工业都非常关注。

在江南行期间,乾隆皇帝积极考察当地的农田水利工程,并派遣官员下令修筑大量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灌溉能力。

他还鼓励发展当地的手工业和民间工艺,如丝绸业、绘画业等,为江南地区带来了经济繁荣。

五、乾隆皇帝的文人情怀乾隆皇帝对江南的钟爱并非仅仅是因为其美景与富饶的土地,更多的是乾隆皇帝对江南文人的情怀。

江南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的乐土,乾隆皇帝也深受其影响。

他常常与江南文人一起饮酒赋诗,互相赞美、鼓励。

乾隆皇帝还喜欢收集江南地区的古籍和文物,为此还特地设立了收藏机构,收集和保护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六、乾隆皇帝的康乾盛世乾隆皇帝治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安定繁荣的时期。

乾隆《阅永定河作》诗黄莽注释与鉴赏

乾隆《阅永定河作》诗黄莽注释与鉴赏

乾隆《阅永定河作》诗黄莽注释与鉴赏阅永定河作清.乾隆取道阅河干,浮桥度广滩。

汛凌过竹箭,水潦未桑乾。

四载由来仰,尾闾今度看,敬绳仁祖志,永定冀安澜。

黄莽注释阅:检阅、视察。

取道:指本为走别处,但因某事而转道。

河干:指河的岸边。

浮桥:指搭在水面上简易的桥。

度:过河的意思。

汛凌:本为凌讯。

指上游冰雪融化,而下游尚未解冻所形成的河水猛涨。

水潦:意思为大雨。

未:还没有的意思。

桑乾:河名。

今永定河之上游。

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

尾闾: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

古代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语见《庄子·秋水》),现多用来指江河的下游。

敬绳:意思是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

比喻继承祖业。

其中绳的意思是继续;武的意思是足迹。

此句出处《诗经·大雅·下武》。

冀:;假借为“觊”,指希望、期望。

安澜:这里比喻天下太平。

黄莽鉴赏这首诗是乾隆皇帝检查河道时所作,写其永定河畔视察的情景。

全诗交代明确,记述而作,寄意美好。

首联句以“取道”特意来到永定河边,走在简易的浮桥上走在宽广的河滩上。

颔联以描述了河水上游融化而下游没融化形成的河水猛涨,上游的冰如箭般划破竹林,说明水势浩大。

对句写下着大雨、从上游而来,更加突出河水的态势。

颈联以“四载”突出时间,表示他对永定河由来已久的敬重;对句表示今天来到此地观看。

这两句互为因果关系,以发出感叹道明如愿以偿。

尾联表达了对祖先长久以来的治水工程,以此表达出祖先的仁治。

这一联表示出了乾隆皇帝的钦佩之情和对民众安居乐业的祈愿;通过写永定河也表示了希望天下太平。

该诗是乾隆皇帝对永定河的深厚感情和对水利工程的重视,以及通过永定河对未来美好的愿景。

全诗句句引经据典,显示了其一定的诗词文学功底,虽无惊人之语,但其为民为国诗心鉴。

据成书于1991年的《武清县志》“大事记”记载,清高宗弘历曾先后察河、道经武清六次,分别是:第一次,乾隆十五年春,乾隆巡视王庆坨西南永定河南堤,作“过永定河“五言诗;第二次,乾隆十八年二月,再次巡视永定河南堤,作“乘舟观永定河下口之作”五言古诗并跋,九月刻石树碑;第三次,乾隆三十二年,巡视天津,周览河堤淀闸。

刘一明祖师传丨修造著述功圆满之辛劳一生终羽化

刘一明祖师传丨修造著述功圆满之辛劳一生终羽化

刘⼀明祖师传⼁修造著述功圆满之⾟劳⼀⽣终⽻化刘⼀明祖师传⼁修造著述功圆满之⾟劳⼀⽣终⽻化作者:贾来⽣每当⼀个⼈回顾⾃⼰⼀⽣的时候,常常会感叹⼀些偶然的事件或者因素有时在⼈⽣的某个特定时刻竟充当了神奇的⾓⾊。

这些偶然的事件或者因素,世⼈常常称之为缘分。

缘分缘分,因缘和合,共成某事,亦称宿命。

刘⼀明成为清代道教宗师,正是这样由偶然⽽必然地由儒⼊道,并最终成为⼀代⼤家的。

缘分缘分,因缘和合,共成某事,亦称宿命⼀个⽣命的来到⼈世,本⾝就是⼀件神异⽽奇妙之事。

不论是出⾝于帝王将相之家,或者是布⾐贫民之家,两个⼩⼩的细胞,其间经历多少悲欢离合和艰难险阻,最后幸运地成为⼀种现实的必然存在随着⼀声嘹亮的婴⼉啼哭声,笼罩在这个外雄内秀的四合院中的紧张⽓氛顿时被欢乐代替了。

此时正是清世宗雍正⼗⼆年(公元1734年),农历甲寅年的九⽉⼗九⽇。

那正是⼀个收获莜麦和⽟⽶的丰收时节。

呱呱坠地的婴⼉出⽣在⼭西平阳府曲沃县(今闻喜县东北)的刘姓⼤户⼈家,取名万周,字⼀之,号秀峰,不过,后世的⼈们只知道他皈依道门后的道号——刘⼀明。

刘⼀明(1734-1821年),号悟元⼦,⼜称悟缘⽼⼈、素朴⼦、素朴散⼈、披褐散⼈、南台⼦,⼭西曲沃(今闻喜)⼈,出⽣于富商之家。

其⽣平汇集于其弟⼦张阳全撰述的《素朴师云游记》中。

按其传记,刘⼀明本“⾃幼习儒,志图功名。

尤好技艺、医⼘、星象、地理、字画,俱能留⼼,百家之书,凡所见者,亦必略观⼤意。

”⽽转向道教⽣涯,则受教于吕祖传:年⽅⼀⼗七岁,⼀⽇闲看吕祖传,⾄黄粱故事,⾃叹⽈:“⼈⽣在世,富贵荣华,百年岁⽉,瞬息间⽿!古往今来,谁⼈打破?昔祖师因梦⼤觉,出尘炒饭,得证天仙,⾄今⼀千余年,普度群⽣,隐显莫测,不知熬煞多少世路英雄,真乃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

我求功名,将欲何之?”遂有物外思焉。

其后,久病不愈,决计前往⽢肃寻找在巩昌(今陇西)经商数年未归的⽗亲,顺道访求名医。

遂于1753年(乾隆⼗⼋年)辞母西⾏,途经陕西泾阳时,在关帝庙前遇⼀道⼠,嘱其访求⾦丹⼤道,可延年益寿。

乾隆皇帝大事年表

乾隆皇帝大事年表

乾隆皇帝⼤事年表乾隆皇帝⼤事年表康熙五⼗年(1711)⼀岁⼋⽉⼗三⽇(9⽉25⽇),⽣于雍亲王府邸(今雍和宫),宗⼈府循例起名“弘历”。

⽗,胤禛,即雍亲王;母,钮祜禄⽒,时为格格。

⼗⼀⽉⼆⼗七⽇,异母弟弘昼⽣。

康熙五⼗五年(1716)六岁在雍亲王府,⾃此就傅受学,实为启蒙教育。

康熙五⼗⼋年(1719)九岁开始⼊学读书,塾师为翰林院庶吉⼠福敏。

⼜学射于贝勒允禧,学⽕器于庄亲王允禄。

康熙六⼗⼀年(1722)⼗⼆岁正⽉,祖⽗康熙帝举⾏千叟宴,奉命与诸皇孙向⽼⾂执爵献酒。

三⽉,康熙帝两次临幸圆明园,受召见,携⾄宫中养育。

四⽉⾄九⽉,随康熙帝⾄热河避暑⼭庄。

在那⾥读书、参加⽊兰秋狝,并⼊围场。

⼗⼀⽉,康熙帝逝世,⽗胤禛即位,是为雍正皇帝,由皇孙变为皇⼦。

雍正元年(1723)⼗三岁正⽉,受教于徐元梦、张廷⽟、朱轼、嵇曾筠等⽼师,同学的有兄弘时,弟弘昼。

⼋⽉⼗七⽇,⽗雍正帝秘密建储,书“弘历”之名藏于乾清宫“正⼤光明”匾额后,从此成为密⽴的储君。

雍正⼆年(1724)⼗四岁开始写作,⼀边读书,⼀边将⼼得写成诗⽂。

雍正三年(1725)⼗五岁雍正帝命逮川陕总督年羹尧下狱,定九⼗⼆条⼤罪。

雍正四年(1726)⼗六岁正⽉,削除允禩、允禟宗籍,分别改其名为阿其那、塞思⿊,旋皆死于囚所。

雍正五年(1727)⼗七岁七⽉,赐成⼤婚,与出⾝满洲名门的富察⽒结为夫妻。

是年,弘时因放纵不谨,削宗籍。

雍正六年(1728)⼗⼋岁五⽉,长⼦永璜⽣,母为庶妃富察⽒(即哲悯皇贵妃)。

雍正七年(1729)⼗九岁六⽉,朝廷为征准噶尔,设军机房,后演变为军机处,参予机务。

雍正⼋年(1730)⼆⼗岁六⽉,雍正帝病,庄亲王、果亲王、和亲王及⼤学⼠、内⼤⾂等被召⼊见,⾯谕遗诏⼤意。

是⽉,次⼦永琏⽣。

是年,⼜加派鄂尔泰、蒋廷锡、顾成天等名⾂侍皇⼦读书。

是年夏,将所著论赋诗词等编成⼗四卷之《乐善堂集》。

雍正九年(1731)⼆⼗⼀岁⼆⽉,河南祥符、封丘等处平民沿途乞⾷,逼勒富民借贷,地⽅官⽆能为⼒,雍正帝为之骇异。

文言文阅读:河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语文分类汇编(师生版)

文言文阅读:河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语文分类汇编(师生版)

河南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语文分类汇编(师生版)文言文阅读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材料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节选自姚鼎《登泰山记》材料二:辽东朱孝纯子颍知泰安府之二年,墙内既治无事,作楼于居室之东,曰晴雪之楼。

又一年,余自京师来游泰山,偕子颍登其上。

思昔子颍西在巴蜀,以军兴使云南永昌,后又逾美诺之岩,入小金川之阻,冰雪所冱,师旅所屯,往来常数千里。

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颍最先造大府幕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

巨炮越头上,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余孽,余诚伟其气。

然方其出入险难之地,履锋镝之所交,忠谋勇气,谊不顾己,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

及事定时夷,口不言功伐,萧条登眺,澹若无为。

此所挟.持,盖过人益远矣。

余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

与子颍仰瞻巨岳,指古明堂之墟,秦汉以来登封..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放乎河济之间,苍莽之野,南对徂徕,新甫,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来出。

慨然者久之,又相视而笑。

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

霁日照临,光晖腾映,是楼之名,若独为余今日道也。

然则楼之记,非余而孰宜为?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作楼始成。

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姚鼐记。

(姚鼐《晴雪楼记》,有删改)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其远古刻尽漫.失B.皆不及.往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固.一世之雄也D.此所挟.持挟.飞仙以遨游1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隆帝喜欢旅行,他六下江南,六上五台山,四次出关巡幸盛京(沈阳),通过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的流布,早已为人熟知。

相对而言,他出巡河南之事,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本文拟就乾隆帝巡幸中州一事,选取几个重要的片段,进行一下简单梳理,以期抛砖引玉,让学界更多地关注此事。

出巡概略有清一代,皇帝巡幸河南,共有三次。

第一次出巡的是康熙帝。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冬,康熙帝从井陉出固关,经山西,西巡陕西西安。

回銮之时,出潼关,取道洛阳,从孟津过黄河而归。

第二次出巡的,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十五年(1750年)秋冬之际,乾隆帝巡幸中原大地。

第三次是光绪帝。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秋,《辛丑条约》签订,八国联军退出北京,避难西安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回銮京师,选择出潼关经洛阳、开封,从柳园口渡黄河进入直隶这条道路。

康熙帝与光绪帝的出巡,重乾隆帝的河南之行□李文君心在西安,河南为顺道路过,因此行程匆匆,并没有深入;乾隆帝的出巡,河南地区是其目的地,因此历时长,巡幸地域广,称得上是对中原大地的深度体验。

乾隆帝出巡的线路,原计划是乘着春季西巡五台山的便利,直接从山西泽州穿越太行山南下洛阳。

后因向导阅看营盘道路,回奏称:“自太原一路至河南境,经由太行山麓,甚为崎岖狭隘。

”乾隆帝担心因“修治道途,重烦民力”,决定“春间霸州水围之便,即诣五台;至秋间百谷登场后,再往中州”(《乾隆朝上谕档》,第2册,档案出版社,1991年)。

后来的巡幸线路,是从北京沿着太行山东麓南下,从彰德府进入河南境内;然后在黄河以北西行,在孟县(今孟州)南渡黄河,经洛阳东至嵩山。

此次出巡河南,打的是祭拜中岳的旗号,故从嵩山开始,就算是回銮。

回銮线路是,从嵩山东行,在省城开封休整后,从柳园口北渡黄河,一路向北,从安阳进入直隶境内。

在河南境内,往返行程一千四百余里,乾隆帝依次经过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河南府、开封府5府,安阳、汤阴、淇县、汲县(今卫辉)、辉县、修武、获嘉、武陟、河内(今沁阳)、孟县(今孟州)、孟津、洛阳、偃师、巩县(今巩义)、登封、密县(今新密)、荥阳、郑州、新郑、中牟、祥符(今开封)、封丘、延津、新乡等24个州县。

此次到中原大地,乾隆帝是陪着皇太后一起出行的。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说:“高宗事太后孝,以天下养。

……上每出巡幸,辄奉太后以行。

南巡者三,东巡者三,幸五台者三,幸中州者一,谒孝陵,木兰,岁必至焉。

”乾隆朝前期,皇帝每次出巡,都奉太后同行,在外人看来,这是天子孝顺太后,以孝治天下的楷模。

可据启功先生的记述,这里面别有缘由:雍正帝诸子中,对皇位最有竞争力的两个人,是乾隆帝弘历与他同岁的异母弟弟和亲王弘昼。

清朝有这样不成文的规制:某后妃生了孩子,必须交与另外的后妃抚养,即亲生的母亲不能直接抚养亲生的儿子,目的是避免母子关系过于亲密而联合起来有所企图……和亲王弘昼是裕妃耿氏所生,而抚养他的恰恰是乾隆帝生母熹妃,也就是后来的皇太后。

而乾隆帝生下之后,又被别人抚养……乾隆帝的生母……虽不是和亲王的生母,但从小把他抚养大,对他感情非常深,喜爱的程度远远超出亲生儿子乾隆帝。

乾隆帝……不得不时时加以提防。

因为自己当了皇帝,生母就是太后。

太后在清朝有很大的权力,甚至是废立大权。

乾隆帝总担心太后因喜爱和亲王就借故废掉自己而立弘昼。

所以乾隆不得不采取极为谨慎、周密的策略与办法。

他一方面对太后极为恭敬,晨昏定省,礼仪上格外尊崇,甚至大兴土木,修建大报恩寺(即后来的颐和园主体建筑)为太后做寿。

另一方面就是处处带着太后,表面上是向外界表示母慈子孝,自己时时侍奉在太后左右。

实际上是随时看着她,隔开她与和亲王的联系。

与其交给别人看着,总不如自己看着更放心。

(启功:《我所知道的乾隆与和亲王》,金性尧主编:《一个王朝的背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启功先生是和亲王弘昼的后人,他这样说,自然有他的道理。

姑且聊备一说,以存之。

无论如何,巡幸河南,乾隆帝是带着皇太后一同南下的。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十七日,乾隆帝陪着皇太后从北京出发,先向东进发,赴遵化州祭拜东陵;二十日祭拜完毕之后,在蓟州盘山行宫盘桓几日,又在南苑行围,到达易州西陵祭拜时,已是九月初三。

祭拜完毕,从西陵出发,一路南下,九月初九到达正定。

这一段线路,是乾隆十一年(1746年)与十五年(1750年)春间两次巡幸五台山时走过的。

正定以南的线路,是乾隆帝第一次经过。

九月十七日,乾隆帝由安阳丰乐镇进入河南境内。

九月廿七日,由孟县渡过黄河,抵达孟津。

十月初一至初三,在嵩山中岳庙拈香致祭。

十月初四,开始回銮,中间在开封停留三天。

十月十一日,从柳园口渡河北返。

十月十六日出河南境,十一月初三还宫。

从八月十七日出宫到十一月初三还宫,耗时77天。

其中祭陵及直隶境内30天(八月十七日至九月十六日),在河南境内停留30天(九月十七日至十月十六日),回程经过直隶历时17天(十月十七日至十一月初三)。

选择九月进入河南,一是可以避开暑热与雨季道路泥泞;二是此时秋禾大部已经收割,大队随行人马不至于践踏庄稼,接驾百姓也不至于耽误农时。

河南各地,不像直隶境内,需要经常巡幸,建有不少固定的行宫;也不像江浙,有康熙帝南巡留下来的行宫。

此次巡幸,为节约民力,多在临时性的大营驻跸。

虽是临时大营,也自有皇家的气派与威严。

九月二十三日,乾隆帝在修武县境内的马家庄大营驻跸,修武人詹卓的《御路御营记》记述御营说:“东西顺长约百数十弓,横阔约二百余弓,黄棚居中,外小帐百余环绕之。

周围系以铃索,是夜鸡犬寂不作声,更深漏静,笙歌细乐,疑闻天上人间。

”(道光《修武县志》卷首)十月初三夜,乾隆帝“奉皇太后驻跸御营,营在中岳祠东门外,行宫在东门内,行殿崔巍,两相辉映。

诸王大臣分驻左右,协赞万几,俨然帝阙”(乾隆《登封县志》卷一)。

在河南境内大部分地区,乾隆帝都是停留一晚。

停留两晚以上的,共有三处,其中百泉行宫住宿两晚,中岳庙行宫盘桓三晚,开封行宫停留四晚。

这三处地方,加上少林寺行宫,是河南境内仅有的四座行宫。

这些行宫,均是对原有建筑稍加装饰改建而成,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节俭的。

惠民举措出巡之前,乾隆帝就采取了一些措施,尽量不干扰民力。

出巡途中,他又颁布了一系列谕旨,采取减免赋税等政策,以显示巡幸成效。

出巡之前,按西巡五台山之先例,直隶、河南二省整修道路、预备营盘行宫等人工物料款项,俱“动用正项”,由国库“按款销算”。

此外,还从两省公项钱粮内,各拿出白银一万两,作为额外经费,对巡幸经过地方的古迹名胜,量力给予修葺,以壮观瞻的同时,也可减轻地方的财政负担。

出巡途中,乾隆帝又以谕旨的形式,发布了一系列惠民措施。

主要有:一是减免路过州县的钱粮。

先是,甫入河南境内,就下令将经过州县来年应纳钱粮蠲免十分之三;后又见秋粮歉收,对歉收之地,再加恩蠲免至十分之五。

获得歉收蠲免的地方,主要在黄河以北,包括汲县、新乡、辉县、获嘉、修武等五县。

此外,对此次巡幸的中心区域,嵩山所在的登封县,开封所在的祥符县,因驻跸时间长,对民间扰动大,遂将两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应征地丁钱粮全部蠲免。

另外,还将河南乾隆十四年以前积欠、带征、缓征钱粮三十五万余两,全部予以免除。

二是给接待官兵人等晋级加饷。

对接待官员,“凡有罚俸、住俸、降级之案,俱准其开复;其无此等参罚案件者,咨部各加一级”(《乾隆朝上谕档》,第2册,档案出版社,1991年)。

比如革职在籍闲居的上蔡程元章、虞城许容、永城邵铨、商丘叶建封四人,听闻皇上巡幸中州,均赶赴安阳接驾。

乾隆帝下令,对年老的程、许二人,赏给侍郎衔休致;对年富力强的邵、叶二人,命河南巡抚鄂容安带领引见,将邵铨以参将用,叶建封在永定河效力。

对两省负责接待任务的营汛兵丁,均赏给两月饷银。

三是减免刑罚。

对河南所有“军流以下罪犯”,查明后减等发落,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四是优待老年人。

对驻防旗人官兵中年七十、八十以上者,分别给予赏赉;对经过州县内“男妇年七十以上者”,分别给予赏赐。

五是解决政务难题。

如对因超支而久拖不决的河南供应第一次金川战争中的费用,虽支出超过定例,乾隆帝以事关军务,要求特事特办,令户部给予结项报销。

综合来看,这一系列惠民措施,环环相扣,为出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使乾隆帝的河南之行达到了视察民生与祭拜中岳的既定目标。

官方祭祀天子出巡,代表着国家,代表着朝廷。

按惯例,对御道沿途三十里的山岳河渎、古代帝王陵庙、古圣先贤的祠墓,在例行的岁时祭祀外,还派出特使,进行额外的祭祀,以示朝廷的尊崇。

这些祭祀得到官方认可,纳入祀典。

对这种皇帝出巡时的祭祀制度,《清会典》有详细的记载:“圣驾所至及经过地方,岳镇海渎,奏请秩祀,其余名山大川及前代帝王陵庙,圣贤先儒名臣祠墓,在御道三十里以内者,奏请遣官致祭。

历代名臣,以从祀帝王庙为断,其忠义卓越者,虽未配飨,亦请致祭。

先贤先儒,以配飨从祀先师庙为断。

国朝名臣,以入祀贤良祠为断,其未入贤良祠者,奉特旨乃举行。

”(《大清五朝会典》,第16册,线装书局,2006年)具体到乾隆帝的中州之行,在准备出发之前,礼部已拟好了一份需要祭祀场所的名单。

山川方面,最重要的是中岳嵩山与四渎之一的黄河。

帝王陵庙方面,主要有汤阴县周文王庙、孟津县汉光武帝陵、新郑周世宗陵。

古圣先贤祠墓方面,从祀历代帝王庙的名臣有商伊尹,周公,唐许远,宋吕蒙正、王曾、韩琦、范仲淹、司马光、岳飞等九人,从祀文庙的先贤有春秋子贡,唐韩愈,宋程颢、程颐、邵雍、朱熹,元许衡等七人。

此外,还有殷比干墓、汉关侯墓、晋嵇绍祠、唐颜真卿墓四处,因四人忠烈卓绝,一并受到官方祭祀。

至于当朝入祀贤良祠的名臣,在乾隆十五年之前,并没有河南籍的官员,故没有开列。

所有祭祀中,对嵩山中岳庙的祭拜是重中之重。

在乾隆帝尚未到嵩山之前的九月份,就派出翰林院侍读学士、入值上书房的周长发先期赴中岳庙,祭祀嵩山之神等,为即将到来的皇帝亲祭预热。

乾隆帝对中岳的祭祀,无论是所用乐舞、祭文,还是祭品、祭器,完全照搬了两年前祭祀东岳泰山的规制与流程。

乾隆在巡幸泰山时,亲笔绘制了《岱庙汉柏图》,在看过嵩山嵩阳书院之后,又绘制了《嵩阳汉柏图》。

这两幅御笔作品藏于故宫博物院。

乾隆帝绘《岱庙汉柏图》◇乾隆帝绘《嵩阳汉柏图》◇对河神的祭祀,主要是在柳园口北渡黄河时,乾隆帝亲自拈香,祭祀河神。

皇帝祭祀河神,除祈求河水永保安澜之外,也不无为自己能顺利渡河而祈福之义。

除去黄河,河南境内还有四渎中的淮、济二水。

祭祀济水的济源庙在怀庆府济源县境内,紧邻河内县,故乾隆帝派出开归陈许河务兵备道胡振组专门前去祭祀。

淮渎庙在桐柏县境内,距离巡幸御道较远,故没有派专人前去祭祀。

帝王陵庙方面,周文王祠位于汤阴里城,乾隆帝路经其地,还作有《演易台谒周文王祠》诗一首,极力赞颂文王的“视民如伤”四字,认为此四字“足为千古帝王心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