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2杠杆的科学2-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 》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 》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的物体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他们对杠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的科学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实验器材、图片、实例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组杠杆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实例,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杠杆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同时,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1)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与杠杆的关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机械现象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杠杆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自主探索杠杆的原理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直观教学:利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杠杆的概念和原理。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模型、视频等。

2.学具:杠杆模型、测量工具等。

3.教学资源:相关教学案例、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你们对这些杠杆有什么认识?杠杆是如何工作的?”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模型,向学生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杠杆模型和测量工具。

教科版杠杆的科学优秀教案2

教科版杠杆的科学优秀教案2

2.杠杆的科学【教材简析】在本单元第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聚焦板块:认识杠杆。

这个板块分为二部分内容。

首先,通过撬棍撬石头情景来帮助学生认识杠杆以及杠杆的三要素。

其次,教材呈现不同的杠杆类工具,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杠杆类工具三个点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并且可以通过这三个点来判断身边的工具是否属于杠杆,具备初步识别杠杆类工具的能力。

探索板块:借助杠杆尺来研究杠杆的秘密,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来感知杠杆的省力情况,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研讨板块: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学生发现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拓展板块:由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多,教材另外没有安排拓展内容。

如有时间,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杠杆类工具,并且判断是哪种杠杆。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

学生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深层次思考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有些孩子认为工具都是省力的,但事实却正好相反,比如使用筷子吃饭时,筷子是费力杠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科学探究目标1.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2.借助示意图,识别杠杆类工具。

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2.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生活中善于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习惯。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杠杆的科学 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杠杆的科学  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教学设计与反思2、《杠杆的科学》【教学内容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

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分析数据等系列活动,得出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最后通过“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的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省力与费力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科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目标】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1.2杠杆的科学《怎样移动重物》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1.2杠杆的科学《怎样移动重物》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1.2 杠杆的科学《怎样移动重物》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怎样移动重物》》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围绕杠杆的科学展开,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杠杆来移动重物。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杠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然而,对于杠杆的原理和如何利用杠杆移动重物,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原理,学会利用杠杆来移动重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杠杆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杠杆移动重物。

2.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调整杠杆使其达到平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杠杆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杠杆的原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讨论杠杆的工作原理。

3.学习如何移动重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杠杆来移动重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尝试不同的方法。

4.总结与反思: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总结杠杆的原理和移动重物的方法。

5.拓展与应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杠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杠杆的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F1 * L1 = F2 * L2–杠杆的作用:省力、改变力的方向2.如何移动重物–利用杠杆原理:增加力臂、减少负载–实验方法:尝试不同的杠杆长度和重物位置,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杠杆的科学》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杠杆的科学》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杠杆的科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和平衡的条件,对于实验操作和观察也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对于杠杆的原理和应用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2.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3.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2.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杠杆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杠杆、钩码、平衡尺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杠杆的原理。

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杠杆的定义和原理,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杠杆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杠杆的原理来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来解决。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剪刀、钳子等工具。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杠杆的定义、原理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道有关杠杆的课后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过一些杠杆,但可能没有系统地了解过杠杆的原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杠杆的特点,引导他们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特点;(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特点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实验法: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

3.小组讨论法:探讨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剪刀、钳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杠杆模型。

3.课件:PPT或者教学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

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物体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杠杆的科学。

2.呈现(10分钟)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通过PPT或者教学视频,展示各种杠杆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杠杆模型,进行实验。

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杠杆在不同力的作用下,两边物体的运动情况。

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4.巩固(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2课。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杠杆。

从生活中的小游戏、撬棍的使用引入“杠杆”这一概念,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常见杠杆的共同特点,概括出杠杆的特征,通过寻找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上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判断所给工具是不是杠杆,来巩固加深对“杠杆”概念的理解。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利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即: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并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

有些学生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他们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

本课教师将组织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主学习与交流,建立杠杆概念,认识杠杆特点,之后进一步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模拟撬棍撬起重物来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初步感知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这三种情况的规律。

【教学理念】智慧课堂教学,是指智慧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等以学生的智慧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根本条件,建立在教师独特的课程认识基础上,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中体现“转识成智”,促进学生智慧成长的教学过程。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杠杆的科学《怎样移动重物》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杠杆的科学《怎样移动重物》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杠杆的科学《怎样移动重物》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怎样移动重物》》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杠杆来移动重物。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作用,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等基础知识,对科学实验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可能对杠杆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如何利用杠杆来移动重物的实际操作也较为陌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原理,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来移动重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原理,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来移动重物。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杠杆的原理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2.探究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实验器材、重物、测量工具等。

2.教学多媒体:PPT、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或展示PPT,引出杠杆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杠杆的原理。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引起学生的兴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巩固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杠杆原理来解决,如如何用杠杆来移动重物。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6)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6)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6)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原理,并能够运用杠杆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杠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运用杠杆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杠杆的分类和特点2.杠杆的平衡条件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杠杆的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杠杆的模型或者图片,用于课堂演示和分析。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原理来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杠杆的分类和特点,如一端固定、一端活动的杠杆,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展示杠杆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结构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剪刀、钳子等工具的使用原理。

引导学生运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这些现象。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杠杆的理解。

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填空题或者简答题,检查学生对杠杆分类、特点和平衡条件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杠杆,使其能够满足特定的需求。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并展示给大家。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平衡条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1.2杠杆的科学》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杠杆的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杠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杠杆的分类、特点和运用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验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PPT演示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杠杆实验器材,如杠杆、钩码、支架等。

2.准备PPT,内容包括杠杆的分类、特点、平衡条件等。

3.准备相关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工具为什么能发挥作用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呈现(10分钟)通过PPT介绍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讲解杠杆的分类,如一级杠杆、二级杠杆、三级杠杆;讲解杠杆的特点,如支点、动力、阻力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杠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等要素,以及杠杆平衡的条件。

4.巩固(5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判断杠杆是否平衡?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杠杆平衡的判断方法和条件。

5.拓展(5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用杠杆撬起一块重物?如何设计一个省力的杠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杠杆原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平衡条件。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1.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1.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简单机械的概念,对于杠杆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感知,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杠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杠杆的概念和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对杠杆形成基本认识。

3.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原理。

4.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让学生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5.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杠杆实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精品】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2)

【精品】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2)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 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学 习内容是第 1 课的具体与丰富为第 3 课的杠杆的研究打知识基础,这种探究的学习方法更是下面几类 简单机械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来自生活、应用服务生活。
用力点
3.个别力气大些男生上台来试搬动 一个很重的木箱感的很困难,再请 个别女生用撬棍很轻松撬起木箱。
3.在对比操作中感受 到杠杆的省力的神奇。 更大激发学习动力。
4.学生在听了老师杠杆各部分名称 4.从听老师介绍与动
后,在实物上寻找三个点。
手寻找,多种感官参与
先在实物上寻找这三个点,然后在板书
学习,快速明白杠杆的 三个点。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有
杠杆尺左边钩码为被撬重物,右边钩码
分工合作。
为撬动重物用的力。
4.学生分组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
4.试在杠杆左右两边相同处挂一 实验结果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实验 明白实验数据的重要。
个钩码,感受杠杆尺的平衡。讨论如果 记录单上。
左边是挂 1 个钩码,右边如何挂钩码是
怎样挂才是省力,费力及不省力也不费
的研究工具。下面分组运用杠杆杠杆尺
来进行研究。
2.展示杠杆尺,构造及使用方法 2.学生听老师对杠杆尺的介绍,并
介。
试在桌上的杠杆尺寻找支点,用力
3.小组研究要求:听从组长统一 点,阻力点。
要求,动手研究前思考,小组有分工, 3.听清实验要求,小组内分工。
有负责挂钩码,负责记录数据,操作要
小心规范,研究结束物品要摆放原处,
力。
5.如果在左边第二格挂 1 个钩码, 5 对自己的实验结果的数据进行观 学 习 对 数 据 的 观 察 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五要素: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和支点,掌握杠杆的分类:一、二、三类杠杆,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材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充满好奇。

但在科学知识方面,学生对杠杆的认识还很肤浅,对杠杆的五要素和分类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杠杆的科学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杠杆的五要素: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和支点。

2.能够区分一、二、三类杠杆。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杠杆,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讲授法:讲解杠杆的五要素、分类和平衡条件。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深化对杠杆的认识。

4.提问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剪刀、尺子、绳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杠杆模型,用于实验和观察。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杠杆的五要素、分类和平衡条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杠杆实例,如剪刀、尺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杠杆?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杠杆的五要素: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和支点。

通过示例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2)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杠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系统学习杠杆的科学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的科学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特点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杠杆的概念和特点。

2.实验教学法: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实验器材(如钩码、杠杆尺等)。

2.课件:相关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杠杆?杠杆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呈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可以通过动画或实物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杠杆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精品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精品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工具和机械2.杠杆的科学教科书说明: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

另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玩“跷跷板”的经验。

所以,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并运用它采集整理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

2.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像的意识;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1.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小木块、剪刀、镊子、煤夹子2.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师:出示课件——大人和小孩正在玩跷跷板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问题吗?生:为什么小孩能跷起大人呢?……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棒,跷跷板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杠杆板书:20、杠杆二、活动过程(一)初步认识杠杆师:出示课件——杠杆图师结合课件讲解:一根棍子,当如图那样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

(动画效果)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做力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

练习:师指着杠杆三点,学生齐说。

师:一起说:“杠杆上,这一点叫什么?”生(齐):力点生(齐):支点生(齐):重点师:当力点、重点能围绕支点转动时,就是一个杠杆。

(二)初步研究杠杆师:同学们,想玩一玩杠杆吗?生(齐):想师讲述:所需材料三样:钩码盒做重物、杠杆尺一个、小木块一个。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2、杠杆的科学》教案(2).doc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2、杠杆的科学》教案(2).doc

杠杆的科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二、认识杠杆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1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还有其他方法吗?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2)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掌握杠杆的应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杠杆,并在生活中发现和应用杠杆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科学概念,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但同时,他们对杠杆的概念和原理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平衡条件。

2.实验法: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3.讨论法:分组讨论杠杆的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提高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实验器材(如钩码、绳子、支架等)。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杠杆的图片、实验现象和应用实例。

3.教材:准备教科书,方便学生跟随教学进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杠杆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杠杆现象?”让学生举例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平衡条件。

通过PPT展示杠杆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结构和作用。

同时,给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现象。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2)

《杠杆的科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杠杆有三个重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判断常用杠杆类工具的三个重要位置。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倾听、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正确判断常用杠杆类工具的三个重要位置。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文具盒、厚书、铅笔、橡皮教学过程:一、引入1、复习上节课知识,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上节课的最后环节中出现的三个任务。

其中挡路的大石头,我们选用哪个工具完成更合适?2、学生:木棍。

3、教师:对,如何用木棍呢?4、学生表述。

5、提问:我特别想看看同学们说的使用方法好不好,可是现场没有大石头和木棍,同学们有没有好办法,现场模拟一下,让我看一看?6、预设学生能说出:我们可以用重些的书来代替大石头,用长一点的笔当木棍,来模拟一下操作过程。

如果说不出来,教师适当引导:你们想用什么来代替大石头?用什么代替木棍?7、学生各自做模拟实验8、教师巡视9、指3——5名学生到讲台演示,是如何做的。

二、认识杠杆1、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要在铅笔的下面放一块橡皮?2、学生发表见解3、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讲解杠杆上的3个位置名称。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明杠杆上的3个位置5、教师讲解: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板书课题。

6、课件出示教材中的定义,学生默读理解。

7、教师提问: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8、学生背答三、判断哪些工具是杠杆1、课件出示压水井、跷跷板的图片,师:这两个都是杠杆,你能找出他们的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吗?2、学生试着找3、指一名学生上前指出所在位置。

4、师讲解:判断杠杆的标准就是找一找它有没有3个重要的位置。

5、练习:出示一组工具,判断其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

6、学生分组讨论7、汇报8、师总结。

板书设计:杠杆的科学《杠杆的科学》反思这是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二课,学生刚刚了解了什么是简单机械,在第一课中也有涉及到要移动一块大石头应该选用什么工具,因此,这一课就从这一点导入,出示一张趣图,提问学生看到什么,从而直接提出撬棍,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的科学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六上科学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本课主要有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以设计亲子跷跷板为切入点,让学生认识杠杆的特点,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让学生经历杠杆尺的调试活动,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发现杠杆工作的原理。

第二个活动是进一步强化对杠杆的认识。

包括对一些工具作出是否杠杆的判断。

通过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杠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课前对杠杆的认知是接近于正确的科学理论。

大部分学生是从课外资料中得知的杠杆的结构。

虽然六年级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与方法。

但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于杠杆省力和费力的规律并不理解,也没有经过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对课外知识资料中的并不是十分的肯定。

学生的前概念只是来自于生活经验,凭借感官感性认知,不完全正确。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阻力点与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设计完成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杠杆省力的规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2)发展学生的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认识杠杆的作用及它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4)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表、电子图表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1.2杠杆的科学
省力 不省力也不费力 费力
第__________小组
杠杆尺平衡情况记录表1
杠杆尺平衡情况记录表2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主要是以设计亲子跷跷板为切入点。

利用任务驱动,让学生认识杠杆的特点,并通过实验研究探究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让学生经历杠杆尺的调试活动,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发现杠杆工作的原理。

通过引导学生整理数据,再运用电子图表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杠杆省力和费力的秘密。

从总体来看,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满意。

1.通过前概念的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课前对杠杆的认知是接近于正确的科学理论。

大部分学生是从课外资料中得知的杠杆的结构。

但学生对于杠杆省力和费力的规律并不理解,也没有经过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对课外知识资料中的并不是十分的肯定。

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点,给孩子们提出设计亲子跷跷板的任务,把孩子们带到有趣的科学课堂中来。

再让学生通过杠杆尺的模拟实验,整理分析数据,最终发现杠杆省力和费力的秘密。

学生探究的目的明确,探究的自主性强。

2.如果课堂上直接让学生思考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教师没有从中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思考和探究,学生会摸不着头脑。

因此在备课时,我设立了两个探究活动环节:①让学生利用数量有限的钩码来找到杠杆尺平衡的方案。

②让学生对找到的杠杆尺平衡方案进行汇报。

并让学生通过汇报的情况来分析这些方案如何进行分类,进而对分类的方案进行整理,最终把数据以电子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分析省力杠杆的特点。

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是从根本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用科学家的探究方式方法,从实质上理解杠杆省力的秘密。

同时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帮助学生有效的整理分析数据,让学生感受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不再是难事。

整节课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圆满地完成了探究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