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中的信息传播与创新产品研究-传媒大学
(8)语言文字运用__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
(8)语言文字运用1.(2021年全国甲卷,20-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
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①_________,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
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②________。
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③________,但仍然供不应求。
管理。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框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021年全国乙卷,20-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因为水果的甜度①,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
水果中的“糖类”,主要包括单糖(果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多糖(淀粉)。
其中②,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次之,淀粉则基本没有甜味。
有的水果,如西瓜,由于所含果糖比例较大,甜度远高于含糖量更高但以葡萄糖为主的水果,如猕猴桃。
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例如山楂的含糖量比草莓高得多,但吃起来没有草莓甜,就是③。
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来说,水果是不是必须“拉黑”呢?实际上,这些人群往往需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对含糖量较高的鲜枣等水果,尽量少吃或不吃,尤其要注意那些不太甜但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百香果。
最好选择糖少的水果,如草莓等。
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含糖量较少的水果,也要有所限制,建议平均天不超过200克。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与新媒体辅修双学位专业2020年秋招生简章【模板】
**大学网络与新媒体辅修/双学位专业2020年秋招生简章一、培养目标基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对新闻传播行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顺应数字信息时代发展所需,满足移动互联媒介融合的趋势要求,为适应各级各类媒体逐渐向全媒体方向转型,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胜任网络报纸、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新闻网站、手机媒体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型传播样态发展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
本专业课程全部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讲授。
二、招生对象及条件1.招生对象:校内:本校2019级及以上年级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已获得教育部学位中心承认的本科学士学位)。
校外:在校学生,须为2019级及以上年级在校本科生(能授予学士学位的全日制本科)、研究生(已获得教育部学位中心承认的本科学士学位);社会人员,须已获得教育部学位中心承认的本科学士学位。
2.招生条件:校内: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完成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全部必修课程及格(重修重考及格课程视为及格),学有余力。
对所有符合报名条件者择优录取。
校外:学生要求全部必修课程及格(重修重考及格课程视为及格),学有余力;对所有符合报名条件者,采取面试的形式择优录取。
已工作人员请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能坚持学习,慎重考虑报名事宜。
三、修业年限两年(非本校本科在读同学的辅修/双学位学制统一为两年,不再予以申请一年辅修毕业)。
四、兑换通识教育拓展课学分本校学生所学辅修/双学位学分可兑换通识教育拓展课学分。
五、授予证书两年学习完毕,成绩合格,在主修专业获得相应学士学位时,授予**大学辅修/双学位学士学位证书。
六、授课方式周六、周日上课(寒暑假除外)。
受新冠疫情影响,为确保校内外学生安全,2020年秋季学期采用线上形式开展教学,之后各学期视疫情防控情况恢复线下教学,如疫情不能完全解除,则仍然采用线上教学。
七、招生时间安排及报名方式第一阶段网上报名及提交材料:9月14日—10月9日,登录报名网址http://***.cn在线填写《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辅修/双学位2020年秋期报名申请表》,并按照要求上传材料,其中本科在读同学须于系统中上传:1、身份证(扫描或拍照);2、手写承诺书(扫描或拍照),承诺书内容为:本人保证主修专业为全日制本科在读,所提交信息均真实有效,否则入学后产生的一切后果自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42卷2020年总目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42卷12020年总目录本刊专稿从媒体融合到融合媒体:电视人的抉择与进路廖祥忠 2020,42(1) :1论列宁的报刊活动及其历史贡献——写在列宁诞辰150周年之际郑保卫2020,42(3) :1从全球化时代到全球共同体时代李怀亮2020,42(6) :1传媒观察“新四化”:中国传媒发展的未来趋势与关键路径徐立军 2020,42(1) :8智能媒体伦理建构的基点与行动路线图——技术现实、伦理 框架与价值调适耿晓梦喻国明2020,42(1) :12“区块链+ ”:重构传媒生态与未来格局郭全中2020,42 (2):1新闻短视频内容生产的融合困境与突围之路刘秀梅朱清2020,42(2) :7网络社会的层级化:现实阶层与虚拟层级的交织彭兰 2020,42(3) :9艰难中突围:2019年韩国电视产业报告[韩]朴由敬 2020,42(3) :165G时代全媒体传播的价值嬗变、关系解构与路径探析 李华君涂文佳2020,42(4):1新闻“移动化”与直播“常态化”:5G技术推动新闻与直播深 度融合卢迪邱子欣2020,42(4):65G时代中国传媒产业的解构与重构刘珊黄升民 2020,42(5) :1垂直整合与供给侧改革:中国电视剧产业趋势观察司若 刁基诺 2020,42(5):7未来图景: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李岭涛2020,42 (6):6区域化融合发展背景下市县媒体的生存之道胡兵 朱剑飞 2020,42(6): 11超越媒体视域: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政治传播学考察 王智丽张涛甫2020,42(7):1“精简精办”:中国电视频道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抉择张国涛 李轩2020,42(7) :7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张举玺王文娟2020,42(8):1论智能媒体的演进逻辑及未来发展——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视角程明程阳2020,42(9) :1基层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研究——以上海实践为例石力月戴冉2020,42(9) :6内容价值管理产品的发展路径探析吴殿义周艳2020,42(9) :11数据话语权:国际传播的战略性竞争焦点陆小华2020,42(10) :1新闻聊天机器人:新闻生产的机遇与挑战卢长春2020, 42(10) :7我国文化贸易数字化发展的正效应及推进方略方英吴雪纯2020,42(11):1智能传播时代社交机器人的兴起、挑战与反思高山冰汪婧2020,42(11):8中国面临的第二道数字鸿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资 本视角的实证分析刘淼喻国明2020,42(12) :1价值认同与情感归属:主流媒体疫情报道的短视频生产田维钢温莫寒2020,42(12) :9传播文化日韩观众电影接触与偏好对其认知中国的影响——2019年度中国电影日韩地区传播调研报告黄会林李慧研杨卓凡 2020,42(1 ):17当代中国受众视频消费的变迁轨迹与内在规律贾毅 2020,42(1) :24隐私、言论与平台规制——基于扎克伯格听证会的议题分析 与思考马澈2020,42(1) :29制度遗产与农村广场舞兴衰——基于江苏省R县的田野观 察沙垚2020,42(1 ):34数字人文研究:超学科方法论的一种认知与阐释孟建胡学峰 2020,42(2) :11村委会选举的制度与理念认同——以农民文化心态为视角 邱新有黎星2020,42(2):18社群化传播:基于新媒介时间的新传播形态张华韩亮2020,42(2) :25跨文化交流与中华文艺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考逢增玉 2020,42(3) :20徽州祭簿的媒介叙事与乡民记忆建构研究庄曦何修豪2020,42(3) :24智媒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机理、挑战与建构孙江李圆 2020,42(4): 18人工智能的文化转向与全球智能话语体系的构建施旭别君华 2020,42(5) :13高价值言论的法理与哲理纪忠慧2020,42(5) :19文化三题:文化•革命文化•人民文化权益童兵 2020,42(6) : 17从审美动员到社会动员:时尚传播的文化政治指向赵振祥刘国慧 2020,42(6):22“口耳相传”的数字化重建:社交媒介时代的口语文化王媛2020,42(6) :2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中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进路——以新疆为例段鹏2020,42(7):13 图像霸权与文化政策:海外视觉文化的传播实践探析于德山2020,42(7) : 18网络图像传播的社交化生产样态与消费机制崔林朱玺 2020,42(7):24作为文化的传播:人、媒介与社会关系的形上之思杨柏岭2020,42(8) :9凝视感知情境下“AI 换脸”用户的自我展演行为研究邓秀军刘梦琪 2020,42(8):16论二次元文化的概念流变及其文化消费特征刘书亮朱巧倩 2020,42(8) :22从图案化影像遗存探析我国原始游戏活动中的价值观塑造传播陈月华潘沪生2020,42(9):16论新时代中华“家文化”的内涵价值与传播样态董小玉金圣尧 2020,42(9):22媒体朝圣与空间芭蕾:“网红目的地”的文化形成蒋晓丽郭旭东 2020,42(10): 12北京文化形象的媒体呈现——基于大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宋凯 2020,42(10): 18论城市公共空间视觉传播的表征与重构汤筠冰2020,42(1〇):25“后真相”的理论谱系与现实反思刘燕南吴浚诚2020,42(11) :1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对受众城市认同的影响——基于 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薛可李柔2020,42(11) :19 技术赋能与身体传播:移动短视频戏仿实践的价值重构董玉芝 2020,42(11 ):27争议性事件的民粹化网络话语表达及传媒纾解曾振华袁甲 2020,42(12) :15依恋式守护:“饭圈化”情感的公共价值与实践逻辑袁文丽王浩 2020,42(12):20文化要素跨境流动与中国文化传播力提升胡键2020,42(4) :11融媒体时代音乐文化传播:特征、困境与策略伊丽媛2020,42(12):25新闻学与传播学“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陈先红 宋发枝 2020,42(1):40政策网络视角下我国农村政策传播的效能问题研究张淑华 2020,42(1) :47蓄力与开蒙:李提摩太在华社会关系网的拓展及其对中国报 业的影响艾红红韩文婷2020,42(1 ):53 论公共传播消解“共识困境”的结构性作用石永军龚晶莹 2020,42(1) :58跨文化传播的视觉化趋向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实践场域 李冰玉孙英春2020,42(1 ):62 唱新闻:浙江传统乡村的声音景观和感官文化李乐 2020,42(1):67建设性新闻:概念溯源、学理反思与中西对话郭毅 2020,42(1):72技术变革视角下5G 融媒体的智能转向与价值思考段鹏文喆徐煜 2020,42(2):29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UGC 生产动机的模式与演进探究杨珊蒋晓丽 2020,42(2) :35主体困境与再生可能:微媒介中的自我镜像孙旭 2020,42(2):41重思“舆情”:平台化时代的舆论姬德强应志慧2020, 42(2) :49再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的思考倪延年2020, 42(3) :29论三种现代新闻学讲义学术经典化的内涵式嬗演历程 肖燕雄聂晓钰2020,42(3):36科学传播的中国语境:实践的历史与中西对话曹培鑫 梁轩 2020,42(3):42自然灾害情境下青年群体的风险感知与媒介信任——基于对 台风“山竹”的实证研究李春雷陈华2020,42(3):46 以“一”贯之:社会化媒体视野下乡村治理秩序的重构李红艳 韩芸 2020,42(3) :52技术控制担忧之争议及其价值冲突——算法新闻推荐与信 息茧房关系的多元群体再阐释晏齐宏2020,42(3) :59 人是媒介的尺度: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主体性研究薛宝琴 2020,42(3) :66媒介理论范式的兴起:基于不同学派的比较分析胡翼青 王煥超 2020,42(4):24数字媒体新闻伦理研究的新观点、新问题和新趋向季为民 2020,42(4) :31文明理念传播研究:特征、模式、效果及路径杨琳许秦2作为媒介的可穿戴设备:身体的数据化与规训宋美杰 徐生权 2020,42(4) :46VR 新闻的重构特征与伦理风险尤红2020,42(4) :51 论早期中国广播转型中的“媒介融合”实践王文利杨俊彦 2020,42(4):56探索与想象:丨6世纪英国国家记忆中的中国形象王润王玉 2020,42(4) :6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邓杭2020, 42(4) :67意见领袖的跨圈层传播与“回音室效应”—基于深度学习 文本分类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汤景泰陈秋怡2020, 42(5) :25文化差异、文化基因与谜米表达——以中美体育失利与胜利 报道为例曾庆香吴晓虹2020,42(5) :34促成抗日统一战线:巴黎《全民月刊》抗战话语研究刘继忠 张京京 2020,42(5) :40新“卢德运动”会出现吗?——人工智能与工作/后工作世界 的未来姚建华徐锶繍2020,42(5) :45 冲突叙事、纠偏干预与舆情反转结果——对43个媒介事件 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廖梦夏2020,42(5) :51正面报道:中国特色新闻实践的制度机理与策略选择张斯琦 2020,42(5) :57性别对合成语音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行为与 EEG 效果测定喻国明王文轩冯菲修利超2020, 42(6) :32媒介、时间与现代性的“谎言”:社会加速理论的传播批判研 究连水兴邓丹2020,42(6) :37主流媒体内容生产:逻辑、空间及其内在张力——以新华通 讯社防疫抗疫报道为例张毓强张开扬2020,42(6) :43 从“外显自尊”到“真实自豪”:新时代青年群体的爱国情感表 征与价值认同生成徐明华李丹妮2020,42(6) :51 数据库、信息崇拜与新闻话语生产的转变周旭2020, 42(6) :58多重话语冲突下的跨国危机传播——以三起周边领事危机 事件为例彭修彬2020,42(6) :63论列宁新闻思想的特色、内涵及启迪意义丁柏铨2020, 42(7) :31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评价体系的构建王锡苓 谢诗琦 2020,42(7) :39区块链与个人数据保护模式的转型邹军吕智姻 2020,42(7) :46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评价、传播影响与提升策略陶建杰 尹子伊 2020,42(7) :51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实践特征张傅2020,42(7):562020,42(4) :38数据新闻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危机——基于国内三家数据新闻媒体栏目的分析郭嘉良2020,42(7) :()1 场景化时空:一种理解当今社会的结构性视角刘宏 周婷 2020,42(8) :27海外科学传播的概念、议题与模式研究——基于期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的分析王炎龙吴艺琳 2020,42(8) :33近五年网络流行语的青年身份认同与话语实践李继东 吴茜 2020,42(8) :39政府信息发布升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中央厨房”模式分析 刘哲峰苏婧2020,42(8) :44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五四纪念文章中的抗日话语探析 尹志兵 2020,42(8) :48沟通弥合与患者感知:基于链式中介模型的线上医患交流效果研究曹博林王一帆2020,42(8) :54全媒体服务的效果与影响因素研究——以省级广电媒体为例高慧军黄华津2020,42(9) :27科技平台论的悖谬: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公共责任及其实现路径王丽刘建勋2020,42(9) :36新时代党的新闻出版理论创新成果的结构体系、产生背景与重要意义刘建华2020,42(9) :42身体和远程存在:论手机屏幕的具身性黄华2020,42(9) :46规训、惩戒与救赎:PUA 情感传播中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陈時 2020,42(9) :52第四消费时代的现代性反叛与田园想象——以李子柒海外走红为案例的分析刘朝霞2020,42(9) :60公共协商中的平等与胜任胡百精安若辰 2020,42(10) :31互联网新闻制作失范:表现、原因与规范进路李良荣 戴前柏 2020,42(10) :38话语•故事•价值:国际传播视阈下抗战电影的叙事维度 姜小凌张昆2020,42(10) :43议题凸显与关联构建:Twitt er社交机器人对新冠疫情讨论的 建构师文陈昌凤2020,42(10) :50动员、信任与破解:网络谣言的圈子化传播逻辑研究陈华明 刘效禹 2020,42(10) :58论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形成背景、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为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而作郑保卫王青2020,42(11) :3370年来我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三种范式及特征郭可 梁文慧 2020,42(11 ):41范式转换抑或东西合流?—探析欧美建设性新闻运动的 理论身份与价值刘自雄2020,42(11 ):46 唤醒、愉悦与支配:情感作用下的推特政治传播路径重构 周庆安宁雨奇2020,42(11 ):53符号学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基于贵州茶的观察 杨懿2020,42(11):60意义建构与权力再生产:论斯图亚特•霍尔的新闻观念黄典林 2020,42(11 ):64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下的新闻报道——1910—1911年肺鼠疫 期间哈尔滨和上海的媒体考察孙慧谢建明2020,42 (11) :70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建设者”范式陈作平2020,42 (12) :29作为“理想型”的媒介社会学经典创立者:重访韦伯与帕克 白红义 2020,42(12) :34论现代传媒监管制度建构的理念与路径李丹林2〇2〇,42 (12) :42在地化呈现与跨文化阐释:南非媒体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研究郭石磊孙有中2020,42(12) :47话语空间与叙事建构:论突发事件国际舆论场域中的中国话 语权赵贺鞠惠冰2020,42(12) :51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社交媒体想象的互动陈阳张睿丽 2020,42(12) :56公众新闻生产如何改变新闻业:基于新闻规范、观念与文化 的分析陈鹏2020,42(12) :63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中国智库传播力的评价与提升——以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 金会为例胡钰赵平广2020,42(丨):78汉语纳人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之方略探索李宝贵 庄瑶瑶 2020,42(1 ):84传媒技术赋权与人类传播理念的演变骆正林2020,42 (2):55媒介使用与民众政治支持:面向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证分析 王菁2020,42(2) :64公众心理视阈下涉检网络舆情与传播疏导孟威2020, 42(3) :71隐私声明评估指标体系与网纟各应用文本分析石婧潘雅2020,42(3):76论中国政治传播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和作 用荆学民宁志垚2020,42(4) :73大数据中的隐私流动与个人信息保护林爱捃蔡牧2020,42(4) :79跨文化视野下中国游牧服饰之媒介功能与意义李楠张焱2020,42(5) :84论货币即信息刘瑾鸿2020,42(5) :89新媒体场域媒介生态与主体身份延异李有军2020,42 (6):69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评价:概念、重点与指标张春河 张查2020,42(6) :74算法传播的信息地缘政治与全球风险治理罗昕张梦 2020,42(7) :68疫情期间乡村媒介动员的双重结构——中部A村的田野考 察刘庆华吕艳丹2020,42(7) :73基于现代治理一公众参与视角的舆论研究:内涵与启示贺春兰2020,42(8) :64共意动员:农村抗疫“硬核标语”的话语框架与建构逻辑刘国强粟晖钦2020,42(8) :69技术中介化系统:移动智能媒介实践的隐私悖论溯源杜丹 2020,42(9) :68网络闲话与群际偏见生产:微博话题的批评话语分析石晋阳 2020,42(9):73再东方化:欧洲高级时尚对中国形象的意义生产及传播研究 (1968—2018)陈雅莉 2020,42(10) :64从感性直观到情动感性:“情感劳动”的哲学谱系研究林磊 2020,42(10) :71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权力的渗透与个人信息的监控许天颖 顾理平 2020,42(11 ):78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时代语境、实践基础和根本要义方提尹韵公 2020,42(11 ):83社交媒体时代“后政治心理”的特征、风险与优化张爱军孙玉寻 2020,42(12) :68作为冲突的调节者:《人民日报》(1978—2018)医患报道的内容分析陈娟李金旭2020,42(12) :74专题研究新媒体与新传播“夸夸群身份焦虑、夸赞泛滥与群体伪饰蒋建国赵艺颖 2020,42(2) :70朋友圈泛化下的社交媒体倦怠和网络社交自我洪杰文 段梦蓉 2020,42(2):76场景消解:女性网络自拍中的后区迷失陈琦2020,42 (2):82疫情中的媒介与传播论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的信息甄别责任——基于对新冠肺 炎疫情期间新闻报道的研究王志贾媛媛2020,42 (5):61场域重构与主流再塑:疫情中的用户媒介信息接触、认知与传播曾祥敏张子璇2020,42(5) :65突发事件信息治理制度构建研究胡剑2020,42(5) :75疫情期的谣言传播与治理王四新徐菱駿2020,42(5): 79传媒艺术论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传播理念的嬗变——基于媒介社会 学框架之再梳理欧阳宏生朱婧雯2020,42( 1):89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演进轨迹覃榕覃信刚2020,42(1) :97“电影眼”的新启示:吉尔•德勒兹之“纯粹感知电影”的创造 逻辑徐辉2020,42(1):104本真与失真:论国产喜剧电影的“非现实性”表达熊芳2020,42(1) :111从“御宅族”到“正气少年”:弹幕互动中的亚文化资本汇集与 认同构建王润吴飞2020,42(2):86网络时代影视文化女性消费主义倾向新论向芝谊陆地 2020,42(2) :91超级英雄电影符号构建的“当代神话”庄琦春2020,42 (2) :96论近年来综艺节目的现实主义转向:生态、叙事与资本陈一2020,42(2) :100宇宙遐想•超级变体•审美移情:科幻电影中外星人形象的 建构逻辑魏晨捷2020,42( 2): 104与时间共振:双重视角下新媒介艺术的创作演进曹凯中刘欣怡 2020,42(2) :109刀锋之美:艺术媒介视域下的战争美学建构张晶石宕川 2020,42(3) :83消解电影原罪的叙事策略:视觉禁忌的诗性表达——兼论中 国电影学派的影像伦理表征刘永宁2020,42(3) :91信息传播中互动机制的建构与意义生成——基于中美气象 频道节目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尹素伟姚喜双2020,42 (3) :96西方三大通讯社的中国主题摄影作品:视觉修辞的视角黄晓勇薛翔2020,42(3): 101景观消费与媒介凝视:美国动画电影的他者文化演绎宗伟刚 段晓的2020,42(3) :107创意驱动•市场拉动•技术推动: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建构的新态势范志忠仇璜2020,42(4) :84论当代中国网络文艺的文学性兼容取向耿文婷2020,42 (4) :89实体与空间:现代艺术传播范式的流变与哲思邓尚金妹2020,42(4) :95论人工智能的话语实践与艺术美学反思吴文瀚2020,42 (4) :100伪存在、时间消费与分离效果:网络游戏的景观性特征温彩云2020,42(4)」06论电影“想象力消费”的意义、功能及其实现陈旭光张明浩 2020,42(5) :93“本真性”塑造:垂直类音乐综艺节目符号与意义的文化生产 杨盈龙冯应谦2020,42(5) :99元素发散与风险规避:综艺“大时代”的节目策划理念创新 刘俊2020,42(5):105媒介进化论视角下网络自制剧的海外输出:技术、叙事与形中国网络文学新业态的诞生、迭代与模型:商业与艺术吴亮芳 2020,42(5) :118超越功能主义范式的短视频传播新路径连冰玉2020,42 (5):123论工业化进程中国产电影审美价值体系的构建基础贾秀清 齐翊帆2020,42(6) :79泛化与淡化: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嬗变孔令顺王明玉 2020,42(6) :85“和合”思想:中国影视剧对外传播的价值核心邱凌2020,42(6) :90基于关系传播结构模型的电视剧官方微博传播力研究苏美妮 2020,42(6):95区域视角与情感框架:中国影视文化在韩国传播的框架分析 阴艳付妍妍2020,42(6): 101社群化、人格化、陌生化:戏曲新媒体传播的内容生产策略 赵晓亮 2020,42(6):110新时代电视综艺节目评价体系探究游洁彭宇瀬2020,42(7) :78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影录音技术变革及其美学意义探赜赫铁龙姚国强 2020,42(7):84从知觉空间改变到意义生成再造:剧场、视听与社交媒体中 的京剧传播张梅赵蓂2020,42(7) :90动漫卷入度对青少年身份资本获取之影响研究何建平王会芳 2020,42(7):96论网感化语境下青少年受众对影视明星人设的期待结构刘怡2020,42(7):103方式、观念与权力变迁:个人摄影的自我镜像表达甘险峰 赵鹏2020,42(8) :75论影视艺术的创新性国际传播潘可武马荟晖2020,42 (8):82表情符号使用动机及其在不同人际关系中对使用行为的影 响——基于混合研究方法刘丽群刘玺辰2020,42(8): 88历史文化变迁视野中的通俗文学传受兴衰——基于《玉梨 魂》的探析李宗刚钱瑶瑶2020,42(8):95论新媒介的形式与规则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秦兴华 2020,42(8) :102论狄德罗“理想的范本”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启示袁筱蓉 2020,42(8) :107融合性与流动化:主持人的主体身份与职业认同王宇 2020,42(8) :112艺术训练论张晶2020,42(9):79“以歌爱国”活动中的“青春”展演及其国家想象——基于教育 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的358个视频王玉玮阳志标2020,42(9) :86态尤达2020,42(5):112中国电影的域外叙事与国家形象塑造谭政2020,42(9):93数字时代博物馆叙事逻辑的重构: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张允张梦心2020,42(9) :99重塑与融合:新媒体艺术传播中的算法视域及其文化生态白晓晴 2020,42(9) :104瓦解、重塑与升华:国产影视作品中的父亲形象研究徐芳依 2020,42(9) :109文化嵌人与社会回响:1949一2019年外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 袁庆丰严玲2020,42(10) :76类型拓展、个人意识、象征隐喻:十年来中国电影跨界导演创 作回溯陈晓伟2020,42(10) :85“观察者”回归与人的偏向:互动剧的解读与反思黄洪珍 陈泰旭 2020,42(10) :91新媒体视阈下戏剧影视评论价值判断的四个面向夏波 2020,42(10):97论“看脸时代”的青年审美迷失战迪2020,42(10) :101需求与认同的逻辑:论电视艺术审美认同的发生机制周建新 2020,42(10):108都市摩登与衣冠修辞:电影的服饰文化研究——基于桑弧导 演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为示例张语洋王宜文2020, 42(11) :86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国与北非影视协作发展策略研究 齐林泉张德祥2020,42(11 ):92中国电视综艺的二律背反(1997—2017):基于政治经济与社 会转型的视角吴畅畅2020,42(11 ):98“浸人”真实:影像内容新媒体化生存的路径转向李群 2020,42(11):105新感性的重构:当代中国文学“欲望书写”的电影改编陶賦雯 2020,42(11):110论主旋律电视剧的网络接受困境及其应对策略李胜利李子佳 2020,42(12): 80宣传•组织•指路:长征标语口号的产制、修辞和社会动员 许加彪张宇然 2020,42(12) :86观察类真人秀的共情效应及其触发机制赵瑜沈心怡 2020,42(12):92乡愁共振与寓居想象:乡村综艺的双重侨寓陈接蜂翼铮 2020,42(12):98“新女性”在批评论战和行业纠纷中前行——兼评20世纪30 年代进步电影的女性话语徐红2020,42(12) :104演艺生产、院团性质与“后改革”时代国有文艺院团效率 胡慧源李书琴2020,42(12) :110个案研究《澳门二十年》评析姿态•语态•情态:《澳门二十年》的创作与表达创新胡智锋共享•共情•共鸣:《澳门二十年》的献礼纪录片创作观探索 尹鸿史哲宇2020,42(3) :114政论文献纪录片的“功能”论:基于《澳门二十年》何苏六 韩飞2020,42(3) :117庆典类纪录片的政治站位与家国情怀:评《澳门二十年》时统宇吕强2020,42(3): 119徐梁2020,42(3) :112纪录片研究揭示、间离、反思:细论反身模式纪录片的观念和手法唐俊 2020,42(1) :117从360全景到CGI情境再建构:VR纪录片创作源流论张宁郭艳民2020,42(1 ):122从本质真实到体验真实:论数字时代纪实文化的流变常江 2020,42(2) :113先锋、陌生化与诗意书写:科技流变中实验性纪录片的颠覆 与沿袭牛光夏成亚生2020,42(2):丨18影像正义:论纪录片生产与传播中的伦理规制顾亚奇 2020,42(4) :111论纪录片“他塑”中国形象的共情叙事与共情传播——基于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的分析邵鹏2020,42 (4):116国家形象多重塑造中的信誉与情感证明——基于中外合拍 片英语评论的语义网分析张梓轩商俊2020,42(5): 127全景深描与情境构建:都市民族志纪录片的范式更新花晖 2020,42(6) :115史实再现与媒介形象:BBC—战历史纪录片的社会历史分析 刘言武 2020,42(6) :119201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张同道2020,42(7): 109传统村落形象的建构:以影像记录的身份为视角兰东兴 2020,42(7) :114俯拍主轴与辅助性策略:纪录片《航拍中国》的叙事建构 苟博宋航2020,42(9): 1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获奖影片的题材倾向、主题流变及 审美价值戴剑平王櫻洁2020,42(10)」13纪实真实与艺术真实:奥斯卡获奖影片的非虚构元素研究 潘桦孙一2020,42(11):116“记忆作为方舟”:论文博类纪录片形塑集体记忆的媒介功能 曾丽红 2020,42(11):120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历史路径与当下迷思韩飞 何苏六 2020,42(12) :116虚实、气蕴、鉴今:论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中华美学与文化精 神马池珠刘春晓2020,42(12) :121传媒经营与管理从意识沉浸到知觉沉浸:智能时代广告的具身性转向姚曦 任文姣 2020,42(1):128美国信息流广告的规制框架及其借鉴意义黄玉波杨金莲 2020,42(1) :133基于空间维度视角的品牌传播策略演化张慧子2020,42 (0:138广告市场的数字化、社会性、适应性辨析杜国清方贤洁2020,42(2) :124融媒体广告的品牌传播取向甘世勇舒咏平2020,42 (2):133互动的商品化:付费机制引入知识问答平台的影响及其意义 刘忠博史滢晖2020,42(2): 137传媒要素理论视角的传媒经济实现研究王雪野冯婷 2020,42(3) :122论我国新闻侵犯名誉权“合理审查义务”抗辩的确立与完 善——兼评民法典分则草案历次审议稿中两条抗辩条款 王伟亮刘逸帆2020,42(3):129论数字经济的定义与测算——兼论数字经济与数字传媒的 关系崔保国刘金河2020,42(4): 120IP剧吸附性文化品牌构建研究赵楠张海韵2020,42 (4):128从生活展示到产业的转型: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价值 李安余俊雯2020,42(4) :134重塑新闻商业模式:The Correspondent的创新与实践张建中 2020,42(5):132数据驱动下广告产业的智能化发展马二伟2020,42(5): 138知识问答社区答主形象对用户付费意愿的影响机理——以微博问答为例董开栋2020,42(5) :144场景•符号•权力:电商直播的视觉景观与价值反思燕道成 李菲2020,42(6):1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特征及治理何勇杨映瑜 2020,42(6) :130传媒企业并购行为及商誉对绩效的影响梅楠戴超2020,42(6) :136论新闻推荐算法的管理匡文波张一虹2020,42(7): 120中国智能广告模型研究顾明毅2020,42(7):125用户需求、算法推荐与场景匹配:智能广告的理论逻辑与实 践思考段淳林宋成2020,42(8) :119规制俘虏理论视角中的网红经济发展路径及对策陈清 吴联俊 2020,42(8) :129入场、转场与退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新闻发布机制创新侯迎忠杜明曦2020,42(9) :119媒介化新闻:形成机制、生产模式与基本特征——以“脆皮安全帽”事件为例陈逸君贺才钊2020,42(9) :125后疫情时代体育传播营销的场景转型王鸣捷王婉婷 2020,42(9) :132“微传播”环境下警情通报在涉法舆情演变中的作用姚广宜王栋2020,42(10): 118叠聚与辐散:数字化浪潮中的社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杨雪睿杨怡情2020,42(10): 123风险社会下短视频媒体软法规制的三重变奏刘京2020,42(10):128中小制片企业融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姚德权戴烊 2020,42(11) :124瑜伽时尚的构建:基于广告的批评话语分析刘书博李珍晖 2020,42(11) :131中医药品牌传播创新模型研究孔清溪赵怡晨2020,42 (11):136内需体系构建中振兴制造业的传媒要素效能研究张崇杰 王珏2020,42(12): 126上市公司绿色金融的社会化监督研究王积龙邓雅楠 2020,42(12) :131法治视角的网络社会治理探究雷承锋2020,42(12): 138新媒体研究网络传播研究述略:从本体研究到规范研究胡泳陈磊 2020,42(1) :143军事维度阐释网络安全规则大国话语权力博弈刘小燕 崔远航 2020,42(1) :153风险感知与网络舆情的微博传播模型研究袁媛严宇桥 2020,42(1) :158我国消弭数字鸿沟的新机遇与新路径探析彭波严峰 2020,42(2) :142现实与游戏伦理道德互动关系探究——基于沉浸水平与游 戏动机的中介效应分析崔蕴芳张自中2020,42(2): 148致敬互联网50年,面向下一个50年——全球互联网纪念活 动深度解析与启示金文恺方兴东彭筱军2020,42 (3) :136流水线下的网络低语:珠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自媒体赋权 演变考察高传智2020,42(3) :143新媒体时代权威、秩序的媒介重构:一种历史视角的思考 李书藏 2020,42(3):149新闻聚合平台的算法规制与隐私保护张文祥杨林2020,42(4) :140算法新闻用户的数字鸿沟:表现及影响杨洸佘佳玲 2020,42(4) :145儿童观众动画观看动机研究蒋莹莹陈世红2020,42 (4) :155技术、平台、政府:新媒体行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多维考察。
市区两级融媒体中心应对重大宣传战役之策略——以厦门市区两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践为例
MEDIA FORUM 传媒论坛2020年是地方主流媒体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关键之年。
本着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地方主流媒体稳步推进媒体融合建设,积极探索市区两级融媒体资源共享、高效运作的合作模式,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宣传报道中,实现了新闻传播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发挥了舆论宣传主阵地、主力军作用。
1 坚守舆论阵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发出“硬核”主流之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各种权威信息夹杂着谣言和虚假消息快速传播扰乱视听,对公众的认知和心理情绪极易产生负面影响。
疫情解读,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报道,能够形成乐观安定的舆论环境,有效缓解公众情绪[1]。
为此,如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利用地方主流媒体构建的市级融媒体平台的传播效能,守正创新,加强舆论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
1.1 坚守正确舆论导向,突出网端发布的时效性和权威性融媒体时代新闻的专业价值没有改变,地方主流媒体决不能在快餐式、碎片化的受众阅读方式变化的背景下,放弃对正确舆论导向的坚守,以及对新闻报道质量的追求[2]。
以厦门广电、厦门日报等地方主流媒体为例,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宣传报道战役中,始终与党中央、省委、市委部署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精准踩在疫情防控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通过全媒体矩阵,对内加密首发官方信息,及时准确引导社会舆论,对外宣传好厦门形象,营造全民抗“疫”的良好氛围。
调查数据显示,厦门广电融媒体中心持续在看厦门App、“两微一抖”等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发布官方渠道的疫情信息、最新通告措施、疫情地图及病例活动轨迹等权威消息,1—5月有24条推文突破“10万+”。
2020年上半年,厦门日报推出新媒体作品超6万条,被“学习强国”采用的有关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稿件超过100篇。
1.2 新媒体发布呈现“加速度”,突出首发优势新闻采编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是媒体深度融合实战应用中的关键核心。
从央视新闻直播带货看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路径
新闻学XINWENXUE- 1 -从央视新闻直播带货看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路径◎ 唐嘉欣[摘要]随着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深水期,以央视新闻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路径。
在直播带货兴起后,为拓宽经营渠道,改善直播风气,助力社会经济发展,主流媒体也加入直播带货行列。
其中,央视新闻“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全球‘进’货季”等不同类型的直播带货取得成功,开拓了一条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本文以央视新闻为例,分析其直播带货的现状,进一步探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路径。
主流媒体需要加强与新媒体合作,改善自身话语方式,扩大技术投入,同时须防止过度消费导致的认可度与公信力下降。
[关键词]央视新闻;直播带货;主流媒体;媒体融合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新媒介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改变了当前的媒介环境,媒体逐渐走向深度融合,在创新传播形式、拓宽经营渠道等方面,主流媒体不断地探索与尝试。
2016年网络直播勃兴,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相继推出直播带货模式,许多带货主播逐渐被更多人知晓,越来越多的平台纷纷加入该行列。
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各地面临产品滞销、经济下滑等困境,于是,央视新闻率先“破圈”入局直播带货,“谢谢你为湖北拼单”“买遍中国”“全球‘进’货季”等不同类型的直播带货大获成功,不仅助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而且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其与新兴媒体融合的突破性尝试,开拓了一条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一、央视新闻直播带货的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电商直播发展迅猛,CNNIC 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38亿[1]。
电商直播让越来越多的平台顺利实现流量变现,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的线下活动受到限制,众多商家纷纷转变盈利模式,依靠自身人气和物美价廉的商品进行线上直播带货,直播带货蓬勃发展。
(一)央视新闻直播带货概况央视新闻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平台,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深入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充分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等优势,联合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为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区销售滞销产品,助力社会复工复产、脱贫攻坚;为阿富汗、意大利等国家带货,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彰显了我国的大国风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目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是招收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考试力求突出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知识,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选拔并培养具有较强媒介素养的应用型、创新型及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考试范围(-)传播学基础1、传播学基础知识(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2)传播学研究史与主要流派2、信息、符号与传播模式(1)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2)人类传播模式(3)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4)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3、大众传播与受众(1)大众传播的受众4、媒介技术与传播效果(1)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2)传播效果研究5、新媒体与智能传播(1)新媒体传播(2)网络社会与用户行为(3)智能传播(二)新闻学基础1.新闻学的内容、发展脉络以及世界各国的主导性理论2.新闻活动的由来、目的、渠道3.新闻的基本特点、定义、本源、要素和类别4.新闻真实性5.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6.新闻事业的产生7.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8.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9.新闻媒介的性质10.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11.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12.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14.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15.新闻媒介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模式16.传媒业经营17.新闻媒介的受众18.新闻生产和新闻选择19.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专业要求和基本体裁20.新闻工作者的修养21.中国的新闻改革三、考试基本要求本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传播学基础理论、基本范畴、传播效果、新媒体前沿、智能传播等。
测试考生对传播学专业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经典理论和前沿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答卷方式:闭卷,笔试(二)答题时间:180分钟(三)题型及分值:1、名词解释(5道题目,共25分)2、简答(4道题目,共60分)3、论述题(2道题目,共40分)4、材料分析题(1道题目,共25分)五、参考书目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重点书目),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2、《新媒体用户研究》(辅助书目),彭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
疫情下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及成因分析
第12卷第6期2021年03月Vol.12 No.6March 202187一、引言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相关谣言快速传播,弥散网络空间,严重扰乱信息生态环境,损害社会信任体系。
网络具有信息传播广泛而迅速的特点,更易滋生并扩散谣言,是疫情期间谣言的重大来源。
2020年1月31日深夜,不少媒体发布“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引发民众哄抢,实体药店及线上药店的双黄连口服液卖到缺货,甚至波及兽用双黄连。
以双黄连为代表的疫情谣言具有传播面广、影响大等特点,反映出民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恐慌心理。
因此,厘清网络谣言的成因,对于摆脱谣言治理困境、维持疫情期间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二、疫情期间谣言的内涵及种类谣言是指没有事实依据而捏造的信息,是在社会大众中相互传播的无根据不确切的信息,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或者说是一种以信息传播为特征的集群行为。
从丹尼斯·麦奎尔对于传媒的社会功能动员论来看,谣言其实是传媒的一种畸化发展,内容缺乏本质上的真实性。
按照谣言的内容来划分,可以将疫情期间的谣言分成疫情发展情况、各地防控措施、群众防治方法三大类,分别从疫情本身、政府防控以及个人防控3个方面对疫情整体进行全面塑造。
从谣言的制造过程来看,又可以分为无意及有意两种类型。
无意谣言即民众对于信息的观察及判断不当造成的传播失误,制造者及传播者对于信息本身深信不疑。
有意谣言则根据传播者的主观动机可分为两个亚型——表意性歪曲及功利性歪曲。
表意性歪曲是一种情绪的表达,通俗来说即“过瘾”;功利性歪曲即谣言的制造者或传播者有明显的功利性动机,这种功利性又可以从两个角度看待[1]。
首先,在媒介社会学的冲突理论中,媒介被视为工业,人们认为媒介实际上是受资本控制的。
如疫情期间一些抹黑中国的言论,对于病毒源头的指责、对于公布数据的怀疑等言论,让人怀疑其出发点,媒介的所有权甚至跨越了国界。
而根据马克思的批判性意识形态观来看,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符号权力的疫情下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及成因分析杜雨欣(山东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摘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大量伪科学、片面消息、捏造信息等混杂在新闻中广泛流传,各类谣言在社会生活中从未缺席。
新媒体媒介景观对健康传播的文化观照——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2021·1(下)《科技传播》32作者简介:宋伯雄,王万航,本科在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与性别传播。
新媒体媒介景观对健康传播的文化观照——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宋伯雄,王万航摘 要 新媒体时代如何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的技术和资源更为有效地进行传播,如何面对新媒体技术给健康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学者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文章以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中的典型案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研究对象,试图在新媒体环境下,从媒介事件的符号呈现和媒介景观的的意义建构对疫情进行文化阐释,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所产生的问题以及健康传播遇到的挑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健康传播;新媒体;媒介景观;新冠疫情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5-0032-061 研究背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字统计,截至2020年10月16日,全球累计新冠病毒肺炎病例3 839万,累计死亡人数高达108万人。
作为一场全球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恐慌,也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健康与生命的重要性,健康传播议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受到广泛关注。
在20世纪60、70年代,国外就已经开始了对健康传播这一议题的探索;到了80年代,健康传播议题进入到专业化研究阶段。
而我国是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艾滋病疫情蔓延之时,才开始将健康传播纳入到研究议题之中。
直到2003年“非典”疫情在我国爆发,才再次引起人们对健康议题的关注,从而加快了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进程。
在此之前,大众媒介主要以报纸、电视为主,尽管互联网早已引入中国,但是电视“第一传媒”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而随着数字技术以及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层出不穷,我国健康传播的技术、方法策略以及内容也都在不断更新,其与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加强,使得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技术和资源,更加有效地进行传播。
社交媒体环境下社区信息传播的机制与创新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文章编号:2095-6835(2021)09-0155-02社交媒体环境下社区信息传播的机制与创新研究陈娜,乔晓峰(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205)摘要:2020年中国经历了新冠疫情,在疫情下,社交媒体对于社区信息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社区担负着社区信息传播和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的功能,从而推进社区建设与融合。
笔者认为社区传播具有多元性、充分性、分散性和松散性的特点,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提升了社区传播的便捷性和全面性,促进了社区传播的丰富性,增强了社区传播的互动性和建设社区信息传播制度的规范性。
因此,社区信息传播应该建立保证质量、整合内容、提高效率以及实现制度保障的机制,借助社交媒体实现社区信息传播的创新。
关键词:社交媒体;社区信息传播;传播机制;创新研究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志码:ADOI :10.15913/ki.kjycx.2021.09.066社区作为中国社会主要构成单元,具有信息传播的需求。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与普及,社区信息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1社交媒体环境下社区信息传播的特点1.1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统的社区信息传播以电话、广播、宣传栏、会议通知等方式为主,传播的过程和结构相对简单,因此社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覆盖率低。
但随着社区内社交媒体的普及,社区传播渠道逐渐多元化,由传统的社区传播渠道转变为微信、QQ 群、微博、社区生活服务平台APP 的多元传播渠道,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全面的获取信息方式。
1.2传播互动的充分性传统的社区信息传播主要依靠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其中人际传播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其互动性较强。
社交媒体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传播,他们通过微信群、QQ 群等社交媒体对社区事务进行自由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使得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中,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社区信息传播的互动更为充分。
《新闻知识》2020年总目录
新闻知识2020/12《新闻知识》2020年总目录本刊特稿隐形操纵与数据污染:社交媒体中的机器人水军杨慧芸/ 01-03论“新闻本位”观念的实质、内容与实现三五线城市内容市场机遇解读与用户洞察——以百度百家号的调研分析结论为例广东形象建构中的媒介报道框架及舆论引导策略—基于6家市场媒体对新冠肺炎的报道分析传媒与隐私:一对难以调和的冲突?—基于5部新闻类电影的观察与思考区域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兼及《山东解放区新闻史( 1937-1949)》的思考当代泛新闻的兴盛及其影响本土关怀与异域借鉴:新闻传播研究取径与理论创新—历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作品述评(一)“议程设置”理论三层转移机制探析编译《新莱茵报》政治和学术意义及第14号报纸说明本土关怀与异域借鉴:新闻传播研究取径与理论创新—-历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作品述评(二)概念反思与方法重估—“认识论转向”视阈下的受众民族志研究范式转型杨保军/ 02-03喻国明学术工作室/ 03-03王雪晔/ 04-03蔡斐罗辑/ 05-03罗锋王艺添/ 06-03付开镜/ 07-03柯泽/ 08-03韩青玉/ 09-03陈力丹/ 10-03柯泽/ 11-03李鹏赵桐羽/ 12-03新闻与传播研究澳大利亚华文新媒体内容特点与问题分析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四力”实践—基于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的考察(2014-2019 )狄蕊红/ 01-11 刘义昆郭晴晴/ 01-17• 89•#2020/ 12 新闻知识互动仪式链视阈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探析塑造主人翁:《人民画报》中的工人阶级形象研究国内“数字鸿沟”新态势及成因分析—基于CNNIC报告新媒体语境下舆论噪音本体研究—基于揣测理论的分析“三农”题材纪录片的问题意识与影像策略探析基于受众认知心理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策略—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例媒体融合路径的多重面向与转型困境“学习强国”A PP用户行为分析与传播效果提升策略——基于移动互联网数据社交网站网络隐私安全问题——基于十家社交网站隐私条例和用户协议分析史量才市民社会理念的形成与初步实践省级广电媒体国际传播情境分析与策略选择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市外宣资料的调査与研究 网络语言再定义:一套三系统协作的视觉符号体系结构、再现与交互:新媒体对社区公共领域的重构延安时期文艺建设与“人民性”引爆点传播理论视角下的网红村构建路径研究城市宣传片的叙事传播策略探索—以西安为例框架理论视角下韩国媒体涉华重大事件报道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报道为例寻找记者和读者—新加坡《联合早报》全媒体转型的启示做多粘性用户的叙事创新:西方媒体建设性新闻的实践与发展意识形态形象化传播的阐释路径从融媒体到智媒体:一种技术驱动下的传媒经济发展路径算法新闻推荐的社会责任反思信息经济视角下主流媒体内容产品竞争力提升策略舆情事件中的“灰犀牛”及其风险管理短视频时代地方主流媒体城市形象传播的在地化策略—西部网“五味什字”系列作品解析治理语境下网络流言的生成扩散逻辑分析网络新闻的地理接近性探究当代中国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道理、情感与人格大数据时代美国政治宣传的特点及其启示从人际信任到制度性信任:现代信任研究的转向—1•基于新闻传播学科视角的分析陈兴曹培鑫瞿旭晟付东晗谌涛张娜袁森董洪杰李文嘉刘丽华陆丹罗奕杨妮师晟肖楠位云玲李惊雷赵爽英虞玲玲张晓王飞黄文虎/ 01-23薛毅帆/ 02-11段佳乐/ 02—21陈中雨/ 02-27王平/ 03-10梁莹/03—15胡杰/ 03-20陈挚/04-08谢徽音/ 04-13陆高峰/ 05-12周惠/ 05-18苗雨/ 05—23周敏莉/ 06-09吴雅文/ 06-15段怡然/ 06-21唐嘉蔚/ 07-10杨 P日 / 07-16谢雯雯/ 07-22王海青/ 08-11王卓/08—16李敏/ 09-13陈红梅/ 09-19冯广圣/ 09—23夏青/ 10-33王仁秋/ 10-38任皎瑜/ 10-42郭学文/ 11_13郝延博/ 11 -19费爱华/ 12-10刘亚琼/ 12-16曾娅洁/ 12-24• 90 •新闻知识2020/ 12 ||探索与争鸣基于场域理论的西方涉藏舆情应对策略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演进分析主流媒体文本中的职场女性形象建构——以人民日报(2004-2018)相关文章为样本伊朗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校园食品安全类网络舆情的基层政府应对与反思—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为例作为史料的数字媒介:基于S市城市历史生产的个案考察建构、重释与消费:当代青年网络社交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流变 性别视角下讲好基层女警故事的策略分析—以中国警察网“女警频道”为例论网络消费主义对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融”人网格化治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运行机制互联网时代西北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重建小公园亭:数字移动媒体与地点记忆的延续跨媒介叙事视域下网络游戏IP的运营模式研究—以《阴阳师》为例跨文化视域下李子柒短视频海外传播策略探析网络流言传播视角下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分析弱势群体媒介报道中景观与现实的冲突—以《贵州都市报》关于“背篼”的报道为例融合背景下广电媒体创新传播应坚持大局意识基于城市形象建构的西安回坊文化景观考察“佛系”现象的样态解读及成因探析多点民族志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及反思—以《他乡的童年》为例伦理关系视角下电商直播伦理问题探究新时代下城市视觉形象的重塑研究----以西安市雁塔区为例人性释放与社会控制—网络俗文化传播的双重视角社交媒体时代集合行为的运行机制与规避对策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探析网红生力军:中老年群体网络圈粉现象解读新媒体创业者形象对用户忠诚的影响机制研究文化折扣与文化增值:对外文化传播中博弈分析中国数字出版问题十年研究的学术场域—基于ClteSpace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10-2019)刘艳程瑶钟婧苏静吴亚男暴卿付嘉禾李文文刘晶舒洪磊张艳朱奎泽陈子豪陈奕台建林饶浩芸董开栋刘荣/01-28赖小春/ 01-32杨新敏/ 01-41周宏刚/ 02-36李朗/ 02-45黄显/ 03-27占琦/ 03-35孟羽中/ 04-20胡静柔/ 04-24崔国平/ 05-28周珣/ 05 -33于槟楠/ 05-40黄显/ 06-29朱丹红/ 06—35彭紫薇/ 06-39郭学文/ 07-28徐丹丹/ 07-34褚凰羽/ 07-43马可/ 08-20沈先陈/ 08-25刘艳/ 09-27杨先顺/ 09-32孙雅婧/ 09-38明博/ 10-47范爽/ 10 -51李莉/ 11一25尹露/ 11-31吴斯一 / 12-34张周洲/ 12-40白丹卉/ 12-45• 91•Il2020/ 12 新闻知识广告研究出版品牌塑造与传播中的消费者参与体验消费模式下文创书店的品牌建构和推广策略张秋瑰/ 01-50—以西西弗书店为例 智媒时代广告叙事路径探究张静蒋睿萍/ 01-55许敏玉/ 06-50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淘宝直播间消费的狂欢中国农村墙体广告受众传播效果分析高云周阿根/ 06-54—以山东省朱口村为例 竖屏时代广告美学原则的转变连雅迪刘雪芹/ 08-39张一新 / 12-53新媒体基于受众心理角度的亚文化公众号研究文化折扣视角下我国网络文学出海平台策略探析宋连成胡晓娟/ 01-59—以起点国际为例王顿/01-63媚俗、煽情、逐利:自媒体写作的现状与困境—以微信公众号“咪蒙”为例陈新民雷晨琅/02-54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设置动因研究—基于因子分析熊薇王楚/03-42移动短视频的受众心理分析—以抖音App为例杨林林/ 04-35抖音与西安旅游城市形象建构研究学术微信公众号知识传播的现状与特征分析董倩汝杨紫涵李昕/ 04-42—以语言类公众号为例徐媛媛/ 05-59短视频对城市形象建构的议程设置探究—以抖音App为例韩欣然贾平/06-58国内Vlog内容构成与审美风格研究高文慧杜雅洁安晓燕/ 06-62定义于任天堂电子游戏的文化与传播研究苑霄/ 07 -51视频网站VIP付费超前点播的发展前景徐依玮/ 07-58场景思维下新媒体深度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探析平台化生存:微博用户可持续运营的未来林磊/08-44—以“微博搞笑排行榜”为例国秋华武艳婷/ 08-49敞视、沉浸、共情:VR慢直播的传播张力—以武汉雷神山医院VR慢直播为例谢鹏鹏/09-49女性微信使用与信息传播特征及性别差异移动新闻客户端次生舆情中的“信念固着”现象分析陆高峰/ 11-58—基于奔驰车主“哭诉维权”事件的网民评论梁荣骁/ 11-65嵌人政务新媒体:一种建设性新闻本土化的创新路径赵鹿鸣彭嘉熙/ 12-57• 92•新闻知识2020/12健康传播如何在融媒报道的短兵相接中脱颖而出—-以陕西日报“战疫情”融合报道为例新冠肺炎疫情中音乐短片的声像传播后真相时代假新闻的成因及治理—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公共健康危机的信息设计与传播策略—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智能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的谣言治理策略研究 杨佳妮疫情背景下新媒体的“减压阀”功能西方网络媒体“信息疫情”的特点、成因及治理社会治理视域下网络“舆情搭车”现象的归因及规避—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分析马梅社交媒体上新兴传染病的危机传播—对抖音平台新冠肺炎短视频的计算内容分析李小军吴晔抗疫时期门户网站医护人员的形象塑造—以《搜狐健康专题•战疫日记》为例李明德突发公共事件中农村社区大喇叭强动员效果探析—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袁玥新闻史晚清民国报刊媒介对女性现代身份的建构----以《生活》周刊为例新闻家的坚守与傲骨—湖南《大公报》报人群体的职业认同探究新记《大公报》广告研究成果的再研究段慧航民国东北著名报人赵惜梦副刊编辑实践述论叶因泉与《半角漫画》的抗日书写王新锋集体行动框架的媒体呈现—20世纪40年代云南报刊对昆明学生运动的报道框架研究《遐迩贯珍》:两种价值观的博弈《新青年》与它的读者—以《新青年》“通信”栏为中心的阅读史考察延安《解放日报》广告导向机制研究屈雅利林晓雪/ 04-28 陈周硕/ 04-32黄宇鑫/ 05-46王宇涵/ 06-45 马梦婕/ 07-47 贾广惠/ 08-31 唐晓菲/ 08-34李进/ 09-42胡墦/ 10-55李聿哲/ 11 一41冯广圣/ 11-47梁香伟/ 02-63张櫻子/ 02-67 胡帅/ 04-47 王翠荣/ 05-52 金泳萱/ 06-67谢其乐/ 07-66 李安定/ 08-55王钰淇/ 09-55 屈潇影/ 11-54• 93 •Il2020/ 12 新闻知识视听研究生存的隐喻:《奇幻森林》的主题研究刘清花/ 01-68优秀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策略探析“看游戏的人”:用户视角下的游戏直播情感唤醒与乡村认同一一从《向往的生活》看“慢综艺”热奇观呈现与话语支配—纪录片《航拍美国城市》的叙事逻辑 综艺娱乐节目的生存逻辑与发展策略短视频内容分类及发展趋势分析沈先陈/ 01-72冯佳宇/ 03-49王灿冯广圣,07-62味瑞娟/ 10-71胡年春/ 10-77邓冰/ 12-63新闻教育意义、目标和路径: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传播学师生媒介素养教育—基于“教与学”互动关系的视角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高校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南宁师范大学为例全媒体环境下复合型、应用型媒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新时代高校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使命探究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引导策略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优化探究OBE理念下全媒体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互联网+”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线上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视角下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台湾铭传大学的经验与启示全媒体时代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路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偏差及成因徐占品迟晓明/ 01-76杨琳李明德王含阳李萌/ 02-77廖华力/ 03-52冯海兵/ 03-57吴航行杨华李文/ 04-53常凌舯/ 04-57朱军张文忠/ 04-62 窦玉英张墦黄宏捷/ 08-62郭淋/ 08-71张晴/09-61邓晓旭陈静瑜/ 11-72李明文陈安荠/ 12-74高校媒体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高校版“抖肩舞”的现象解析及应对策略融媒体时代高校党建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以广西某高校第四次党代会为例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发挥育人功能的正确打开方式 基于校园舆情的大学生网络表达的现状研究蔡文政/ 03-64钱进/ 03-72谭竹君/ 05-68 仇倩倩骞军荣杨飞/06-71孟轶张丽/09-67• 94 •新闻知识2020/ 12新书新声探讨传播活动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卢家银新著《群己权界新论》评介魏永征/ 10-68研究生之页互联网时代对小众出版物的营销建议央视春晚舞台上“一带一路”的呈现从“作茧自缚”到“化茧成蝶”—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算法与信息茧房的关系辨析 危机事件与政府媒介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研究视角网络游戏玩家的消费行为分析—以手机游戏为例越南小学美术教育的文化认同构建策略论品牌战略传播是发展中国家文化输出的有效途径从“被建构”到“突围”:当代电视相亲节目女性意识 私域流量的搭建与运营探析—以李佳琦电商直播为例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思想文化聚合平台建构—以‘‘学习强国”为例“四全媒体”视野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以“后真相”为基点浅析社交媒体的规范与治理路径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基于重大公共事件视阈的考察推特中对于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的集体记忆与视觉修辞 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行为研究5G时代网络社会治理创新研究融合媒体出版平台在新媒体发展中的现状——以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号推广情况为例后疫情时代影院发展对策探析在场叙事:非虚构新闻叙事的交互主体性建构韩方梅/ 01-82徐丹丹/ 01-86陈泰旭/ 02-85李佳敏/ 03-75黄超/ 03-80 赵悌荣阮梅芳/ 04-68高栩/04-73牛肇鑫/ 05-74冯美连/ 05-80张玲/ 06-75梁惠君/ 06-80陈丽敏/ 07-75戴苏杭/ 07-79戚婧/ 08-75陈雨萌/ 09-73唐雨婷/ 09-78刘琪/ 10-81陈丹萍/ 11-77岳文文/ 12-79.95•2020/ 12 新闻知识业务研究“一带一路”下地方媒体传播裕固文化的对策—-以《中国张掖网》为例互联网建设在健康信息传播中的尝试与体会—以陕西百姓健康网站建设应用为例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视角赏析中国英文报刊----以学生双语报Kids Times系列为例社交媒体对公共领域的重塑与消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出版的现状与愿景从会议报道看地方政协报会议新闻创新的发力点—以《人民政协报》为例新媒体时代新闻人增强“四力”需要弘扬敬业精神新媒体视域下“自然美学”文化治愈功能透析把落脚点放在“服务”上—改进地市级政协新闻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视频转向”浪潮中传统媒体的转型探析硬核青春时代风采—浅议2019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传统媒体更需践行“四力”—“网红”李子柒带来的思考在践行群众路线中守正创新—三秦都市报以新闻热线推动全媒体发展垂直融媒事业部:媒体融合新模式初探融媒体时代传统医学期刊在突发事件中如何扛起使命担当获取高质量新闻线索的七个重要渠道传统广播人驻音频客户端的模式及选择策略媒体治理视角下中国网民的国家认同感研究——基于C G S S数据的实证分析城市公共艺术节运营考察全媒体时代呼唤复合型人才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年轻受众的审美消费研究权力冲突视角下法制栏目剧研究—以中央电视台《普法栏目剧》为例公共事件中舆论引导的法则与技巧探析中曰两国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对比研究重大疫情下县级融媒体的应急传播实践城市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的优化路径—以《长江日报》为例消费走向行动:构建传播共同体的思考与探索从议题偏离到网络攻击—基于兴趣趋同的粉丝行为传播生态分析郝香/ 01-90毕平张绪生/ 01-94姜华崇宁/ 02-92党洁/03-84黄建东/ 03-88张宝勤/ 03-92 武斌佟慧娟/ 04-83乔露/ 04-87朱斌/ 04-93姚天舒/ 05-87杨安/ 05-91鲁俊松/ 05-94高敬毅范为民/ 06-87孙凌/ 06-91洪悦民/ 07-84 王海明黄玮/07-89郭庆华/ 07-94吴佳婕/ 08-82傅懿瑾/ 08-91李军/09-84夏毛宁/ 09-87黄逸/09-94钱江/ 10-86许志强/ 10-92 田龙过赵娜/ 11-83熊英/11-88刘艳/ 11-93刘望/12-83• 96 •。
从“慢直播”看中国视听媒体融合发展的业态创新
[8]朱珠.当主流媒体广电系遇见MCN 一切才刚刚开始(上篇)[EB/OL](2020-6-10).https:///s/p7qI-WW9y2ov2Q3XyLsN3A.[9]中广协广电分会.中广天择董事长曾雄:文化湘军里的梦想家[EB/OL](2020-5-15).https:///s/j-0ZP-v9AM53jteszhMdAA [10]郭全中.MCN 与直播电商研究[EB/OL](2020-10-19).https:///s/jrMk641LV0hruwybo2AGpg[11]王伟.广电MCN 运营直播带货的路径和模式[EB/OL](2020-10-21).https:///s/sb-_E9Lqzw7TDe31JzzUGA[12]叶莉.广电MCN 转型持续:从内容到商业化,还有几道坎?[EB/OL](2020-6-14).https:///s/q1x5eyjOCpSJffUS2NQRJA [13]陈雨迪.浙江广电:构建广电MCN 的多元运营模式[EB/OL](2020-9-13).https:///s/EvnXWwT1gtKr5TmoStM2bA[14]杨伦,郑勇华,刘洋.改革开放40年:中国广电产业的六个关键节点[J].今传媒2018(11):43.[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编辑:李丹阳]微信扫一扫阅读与分享[关键词] “慢直播” 视听媒体 技术创新 融合发展[内容提要] 伴随着5G、VR 和AR 等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发展和迭代升级,中国视听行业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业态革新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2020年“慢直播”的媒介实践和视听景观成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领域的靓丽风景线,透过各大媒体的生产实践探究新技术背景下现象级视听产品的发展机制和文化机理,对未来的文化生产和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玄从“慢直播”看中国视听媒体融合发展的业态创新所谓慢直播,指的是利用视听技术对实景进行无压缩、超长时间地实时记录,是一种对场景进行原始呈现的直播形态。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第二讲心得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第二讲心得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在中宣部、教育部指导下,由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面向全国727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点的一门新闻传播课程。
2020年11月5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启动,我也在当天收看了大讲堂的开幕直播,在观看大讲堂的正式内容后,我对新闻传播行业的认知再次加深,也对我将来可能从事的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有了一定的认知。
此次新闻传播大讲堂的主题是:“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32集教学内容由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的优秀新闻记者录制。
此次大讲堂的课程讲述来自疫情报道的实践,相关的新闻案例,均是来自此次抗疫活动,此次大讲堂活动再次勾起了我对几个月前的回忆。
本次课程特别针对新时代融媒体环境下新闻创作进行讲述,如新华社播发45组“新华全媒头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利用传统电视台和“央视频APP”客户端实现“大屏返小屏、小屏返大屏”的融媒体新闻报道。
如何做好融媒体新闻工作,大讲堂所讲述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新闻创作内容层面,另一方面是新闻传播层面,我们需要生产出高效质量的新闻内容,适应各种媒介的传播,再通过各种新闻传播渠道,传播形式传递出去,为大众所了解。
新闻大讲堂的内容主要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向我们讲述相关的知识。
首先是我在新闻传播的内容层面的感受。
新闻内容创作受到多方位,多层次的影响,新闻内容创作是新闻内容的核心与灵魂,必须要重点把握。
在融媒体环境下,更要把握好新闻内容这一关。
新闻内容创作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
报道组织能力是一个新闻机构能力的重要体现,融媒体新闻传播需要记者及新闻编辑人员拥有全媒体新闻传播能力,这对新闻机构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前方一线新闻记者采集的照片、视频素材,撰写的文字素材发回后方编辑部,后方编辑部需要用强大的组织能力,让采集的珍贵新闻内容在全媒体平台播送,向外界传递信息。
电视媒体如何在新冠疫情阻击和防控中发挥传播效能
20208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庚子大疫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大众媒体承担着重要的引导和宣传责任。
虽然近些年来出现了不少唱衰电视媒体的声音,甚至有人给出了传统媒体落幕的时间表,但在如此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电视媒体所展现出来的权威性、公信力却是其他任何一种媒介所无法替代的。
美国的华盛顿大学曾经做过一项非常有意思的研究,两位教授通过搭建量化模型发现,当媒体的报道量增加十倍,传染病的感染数会减少33.5%。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从央视到各省(市区)卫视再到地市级电视媒体开始全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承担起了媒体的使命与责任。
本文将剖析央视、省(市区)卫视、地面频道如何互为补充,构建三位一体的疫情防控舆论引导体系,解读在新冠肺炎的报道之中,电视媒体是如何发挥传播效能的。
一、央视为树干:权威发布,全时报道,把握主导1月15日上午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通报,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回答相关疑问。
当晚,央视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推出了题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进行时!”的主题节目。
1月20日,主持人白岩松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建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进行了直播连线。
这一次连线对这次疫情来说,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拐点,起到了“定调”的作用。
电视的传播效能在这个节点上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传统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对大量已经输出的信息线索开始拨乱反正。
1月21日,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在新媒体端的《主播说联播》中率先戴上了口罩,并提醒观众“要少去人流密集的地方,出门要戴口罩”,这一做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电视媒体的优势就在于在提示民众采取行动的层面上具有极强的社会动员能力,这也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1月27日起,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了《共同战“疫”》15小时不间断直播,关注各地驰援武汉动态,深入抗击疫情一线采访报道,多次连线医疗疾控专家答疑解惑。
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看新冠疫情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论与中国文化的相近性使得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中国有着特别的文化认同感和方法指导性。
2020年初暴发于中国武汉的C O V I D-19疫情已然是一个蔓延至全球的世界性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疫情传播中体现的原理有助于在全球视角下思考疫情的作用性,并为后疫情时代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如何看待疾病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争取全球风险社会的生存性提供思考的维度。
一、联系与发展:疫情中的全球命运共同体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如果说联系更多体现的是物质运动的空间维度,体现为系统的话,那么发展更多体现的是物质运动的时间维度,体现为过程。
因此,系统与过程不仅是对辩证法时空范畴的丰富,也是对辩证法的特征的深化。
新冠肺炎从中国武汉首先被发现并定性,虽至今已查证病源并非来自中国国内,但到目前为止除中国外,全球已经有209个国家深陷疫情之中,涵盖了亚洲、大洋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欧洲等几大洲。
马克思主义联系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联系之中的,没有一种事物能够脱离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从而独立存在,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普遍存在的,这要求我们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新冠肺炎的突发使服务业、旅游业、餐饮业等全部产业链受到重创,全球其他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一度停滞,全球产业链面临重组和变革,经济危机和风险随时可能爆发。
有研究数据表明,如果疫情在亚太地区、欧洲和北美暴发的时间更长、强度更大,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下调1.5个百分点至1.4%。
全球化的世界已然是一个共享的风险社会,全球在共享经济成果的同时也要承担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水污染、稀有动物灭绝等一系列新的风险,没有一个国家和社会可以幸免,伤害是不可预测、不稳定和不可逆的,并不因发达国家、社会地位高者而幸免,因而人们必须将彼此视为联系体,命运共同体,共同抵御风险。
“信息流行病”的产生、传播与治理
“信息流行病”的产生、传播与治理作者:邓向阳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22期【关键词】“信息流行病” 传播机制传播治理【中圖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推动社会进入信息过载时代。
这些过载的增量信息中,大量的虚假信息和真实信息,无用信息和有效信息交织在一起,鱼目混珠,皂白难分。
尤其是那些虚假信息,因其天然的欺骗性、麻醉性、煽动性,更易于让人们接受、认同和扩散。
相关研究表明,信息过载会引发“信息焦虑合并症”“信息疲劳综合症”“传播焦虑与恐慌”等“病症”,成为信息化时代如影随形的“信息病”。
这些“信息病”具有潜伏性、感染性、传播性和可激发性,可因突发事件通过网络空间得到快速传播,从而形成具有流行性和破坏性的“信息流行病”。
“信息流行病”带来的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容易导致群体极化和社会心态失衡,甚至掀起舆情风波,成为引发社会风险的巨大隐患。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信息流行病”造成的恐慌情绪,以及传播不正确的防疫方式,不仅造成巨大的信息资源浪费,还增加了社会防疫成本,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信息流行病”是信息化时代个体和社会负面情绪的传播学表现。
因此,挖掘“信息流行病”的生成机理和传播规律,制定有效的传播治理措施,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信息过载的概念最早用于组织管理研究,后在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得到运用,并逐渐得到学界的广泛认识。
信息过载是指人们的信息需求超过了个人或系统处理信息的能力,导致信息处理效率下降的现象。
随着智能技术和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特性嵌入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全天候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普遍现象,信息过载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态。
当个人无法处理过载的社会信息时,信息不确定性及其风险也随之而来。
不确定性是指人们事先不能准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个决策的结果。
媒体践行“四力”提升战疫新闻宣传效果分析
130传媒实务2020年2月2日,扬子晚报苏州事业部联合苏州市委宣传部和苏州市委组织部,推出“苏州战疫先锋,紫牛记者在现场”系列融媒体报道,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APP 上开设专题,聚焦苏州战疫一线的各级党员干部,践行“四力”,用一天或半天的时间对战斗在战疫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进行贴身跟踪采访、摄影摄像,后期制作成融媒体产品,在扬子晚报的报、网、端各平台进行分发,充分展示苏州各级党员干部在此次战疫中的作为和担当,以及基层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抓到”最鲜活和有说服力的“正能量”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上下总动员,投入到激烈的战疫中,各条战线的战疫新闻线索和感人事迹也如雪片般飞来。
其中不乏虚假信息和声音,如果不加辨别,不亲临战疫一线现场,就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带到坑里”。
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有效辨别纷繁复杂的各种声音,才最能打动人心。
鉴于此,在苏州市委宣传部和苏州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扬子晚报在苏州派出多组记者,每组2~3名记者,深入苏州乡镇街道、村社区、派出所等战疫一线现场进行实地跟踪采访。
(一)用“铁脚板”丈量人民的力量好的脚力是好的新闻报道的基础。
张家港金港镇在长江边,和无锡江阴相邻,是苏州最北端的西大门。
在2020年2月3日上午7点多,记者就开车从苏州市区赶往金港镇。
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当时路上设置了多个防控测温卡点。
平时一个小时的车程,当天记者用了4个多小时才赶到,是记者从事新闻工作以来经历最艰难曲折的一次。
随后,记者便跟随金港镇镇长进行贴身采访,不仅去了长江边的水路防控卡点,也去了和江阴交界处的防控卡点,同时去了居民小区巡查防控情况。
在随后的数十天内,报道组又奔赴苏州市下辖的吴江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常熟市等区县市的20多个乡镇街道、村社区及企业,跟随当地媒体践行“四力”提升战疫新闻宣传效果分析薛马义(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扬子晚报,江苏 南京 210019)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国人民紧锣密鼓地加入了抗疫斗争,媒体人应第一时间深入现场,有效发挥“笔杆子”的作用,及时、客观地报道好一线新闻,传递正能量。
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创新研究——以“疫”线Vlog为例
近年来,短视频因短小精悍、内容紧凑、能够较好地满足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的需求,发展迅速。
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主流媒体积极探索新闻报道的新形式,主动把握发展机遇,短视频新闻应运而生。
“疫”线Vlog 便是2020年2月由人民日报推出的关于疫情的Vlog 新闻,包括《“疫”线Vlog:人民日报记者探访武汉隔离点》《“疫”线Vlog:人民日报记者采访雷神山首批出院患者》《“疫”线Vlog:火神山医院ICU 硬核护士长》等等。
“疫”线Vlog 新闻是人民日报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积极顺应当下传播趋势、以短视频形式报道新闻、勇于创新舆论引导方式的重要尝试。
一、内容生产创新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紧急状态下,人们迫切需要得知疫情的变化和社会现状,以消除恐慌情绪,还原现场的Vlog 新闻成为重要的报道形式之一。
主流媒体积极创新,通过将优质内容及时传播给受众,达到缓解社会情绪的效果。
(一)生产主体扩大:新闻记者与普通百姓相对接以往的现场报道生产和播报,一般是由专业摄像、出镜记者、新闻播报员三方完成。
而在“疫”线Vlog 系列新闻中,记者直接作为讲述人在现场拍摄Vlog,成为生产者和传播者,通过第一视角带领观众亲历现场,叙述并呈现新闻内容,在具有专业性的同时,更增强了真实性。
除了新闻记者外,Vlog 新闻还以亲身经历者为传播者,这些讲述者是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包括医护人员、志愿者等等。
以普通人作为传播主体,使新闻更具有亲和力。
(二)生产模式升级:“PGC”内容和“UGC”内容相结合新媒体赋权使得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边界变得模糊,受众也可以制作内容成为传播者。
在“疫”线Vlog 系列中,除了由人民日报记者通过专业的拍摄制作出“PGC”(专业生产内容)视频,还有由医护人员、普通居民和一线工作人员拍摄的亲身经历和自导自演的抗疫故事,这是“UGC”(用户生产内容)视频。
例如,《一线夜班女医生上班记》这类Vlog 新闻既没有专业的拍摄设备和拍摄技巧,也没有专业的技术剪辑,只○艾迪娜·吾买尔王红缨——以“疫”线Vlog 为例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创新研究【摘要】随着短视频行业的快速发展,主流媒体主动把握发展机遇,积极探索新闻报道的新形式,纷纷入局短视频行业,短视频新闻应运而生。
媒介融合视阈下的直播带货营销——以电视主持人与网红主播合作为例
139传媒个案导语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按下了暂停键。
传统的线下营销模式受阻,新型的媒介营销发挥了更多作用。
2020年4月6日,央视发起一系列“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公益直播,首次出现央视媒体主持人和网红主播合作并直播带货。
自此,开启了这种“电视台主持人+网红主播”等多IP合作直播模式,还有政府官员、娱乐明星等角色加入合作直播。
这类直播的销售产品大多是像湖北这样的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的农副产品。
这些直播不仅销量非常可观,更重要的是,借此次尝试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农副产品产业链,促进了农产品新销路的发掘,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1.媒介融合理论在1979年,尼葛洛庞帝在演讲中提到“三圆交叠”的概念,三圆分别是当时的三个发展较快的产业——印刷和出版业、广播和动画业和电脑业。
他关注到在当时这三种媒体产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融合现象。
之后,浦尔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一书中,首次提出“媒介融合”这一术语。
尼葛洛庞帝在1987年系统地提出了“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知识框架。
他认为,媒介融合这一术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媒介融合,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会随之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
而媒介融合的广义概念所包含的范围更广,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1]在尼葛洛庞帝的基础之上,国内学者提出了媒介融合不是唯一的趋势。
曹漪那和付玉杰在研究中,基于罗杰·菲德勒的观点,提出媒介分化的概念。
他们认为学者们忽略了三圆交叠概念中,三个圆不相交的部分,既媒体各自的竞争优势。
并且,他们论述了媒介融合与媒介分化的关系: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媒介融合与媒介分化的对立统一具有必然性,两者都是媒介发展过程中的趋势。
[2]2.案例分析2.1 合作直播原因分析2.1.1 政府鼓励发展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经济直播带货的媒介营销模式在中国已经有所发展,而且势头正猛。
我大学生涯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我大学生涯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2023年,是我大学生涯中遇到的最大挑战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也在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挑战一:疫情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在2021年仍然席卷全球。
2023年的这个春季学期,疫情再次爆发,我们的校园也因此变得冷清起来。
学生们不得不通过远程教学来完成学业,这也成为了今后教育的一种趋势。
但是远程教学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自觉性和时间管理能力的缺失。
在家中学习,不同于在校园中,我们需要更多的自觉性和纪律来完成任务。
这样的挑战也促使我加强自己的自律能力,更加理解自己的时间价值。
挑战二:转换专业在大二的时候,我决定转换专业,从传媒学转到了计算机科学。
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每一个测验,作业和期末考试之前,我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新的知识点。
但是,我还是成功地完成了这个过程,转换到了计算机科学专业,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挑战三:举办大型活动在大三的时候,我决定挑战自己,与我的团队合作组织了一项大型活动。
这是一个旨在提升校园文化和学生互动的文艺晚会。
在组织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很多困难:活动资金的筹集,海报和广告的制作,艺术表演的安排,以及活动中的协调和处理问题等。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晚会成功举办,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也为我们带来了与各方面沟通和协调的宝贵经验。
这些挑战促使我成长说到底,每一个挑战都是一件宝贵的财富,在经历过后,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和强大。
这些挑战在我大学生涯中不断地出现,让我理解到不断前行的重要性,也让我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规划。
这些挑战让我明白了坚持与不放弃的重要性,让我更加自信和坚定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踏入大学校园,我们会面临无数的挑战。
但是,这些挑战也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每一个挑战都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但是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成长了不少,变得更加坚强、自信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