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硫电池硫_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研究进展_马利华

合集下载

功能化金属硫属化合物@碳基复合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功能化金属硫属化合物@碳基复合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功能化金属硫属化合物@碳基复合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5-23T02:28:20.602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4期作者:袁莎莎,谢静文,冯晓春,弭侃[导读] 锂硫电池具有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型二次电池。

然而,锂硫电池的应用受到硫的电绝缘性、多硫化物穿梭效应及其动力学转化缓慢等难题的阻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具有固有极化特征的金属硫属化物作为硫载体,被证实是一类提升锂硫电池性能的有效策略。

本文总结了部分金属硫化物、硒化物和碲化物用于锂硫电池的研究报告,为开发高性能锂硫电池提供有益的借鉴。

袁莎莎,谢静文,冯晓春,弭侃(临沂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临沂 276000)摘要:锂硫电池具有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型二次电池。

然而,锂硫电池的应用受到硫的电绝缘性、多硫化物穿梭效应及其动力学转化缓慢等难题的阻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具有固有极化特征的金属硫属化物作为硫载体,被证实是一类提升锂硫电池性能的有效策略。

本文总结了部分金属硫化物、硒化物和碲化物用于锂硫电池的研究报告,为开发高性能锂硫电池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锂硫电池;金属硫属化合物;硫载体1.引言锂硫电池具有高的理论能量密度(2600 Wh kg-1)和比容量(1675 mAh g-1),且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硫具有储量丰富、无毒等优点,因此它被认为是新型高比能电池的理想候选之一。

然而现阶段,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依然受到一些难题的阻碍,如硫及其放电产物多硫化锂的电绝缘性致使电子传输缓慢,且其迟滞的转化动力学致使活性物质利用率低。

其次,多硫化锂易溶于电解液,并在正负极之间来回穿梭,致使容量的持续衰减和低的库伦效率。

针对上述难题,合理构筑不同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功能化硫载体是目前提升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手段之一。

大量研究发现,相比于非极性的纯碳材料,具有高极性特征的金属硫属化合物(硫化物、硒化物和碲化物)可化学锚定多硫离子并催化其在反应界面处的动力学转化[1,2]。

锂硫二次电池硫/碳正极材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锂硫二次电池硫/碳正极材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最新进展 , 并 针 对 该 体 系 进 行 了概
括 总结 。

正极添 加剂 中粘结 剂的研
粘 结剂是锂 硫二次 电池 的重要组
因。 由于 飞 梭 效 应 的 存 在 , 锂 负极 会 生 成 不溶 产 物 二 硫化 锂 ( Li s : ) 和 Li , S, 其 会沉 积 在 负极 表 面 , 一 方 面
的充分 接触 , 保 证 反 应 更 加 彻 底 地 进
锂离子( Li ) 的迁 移 过程 ; 三 是 保持
活性物 质 的活 性 ; 四是稳定 电极结 构 并保持 其性 能 ; 五是 改善活性 硫 的导 电性 , 并对硫 基 活性 物质 和放 电产 物
除上 述 不 足 外 , PVDF 的分 散 剂
放 电过 程 中 电子 向集 流 体 的 传 输及
二 次 电池 中, 改 性后 的PVDF 结 晶度 降低、 粘 结性也有 所改善 、 相对分 子质 量 适 中并对 电解液 的溶 胀 性 降低 , 综 合性 能提高 。
的 分散 和粘 结性 能 , 一 方 面能够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使 电解 液 对 电极 片 的 阻 碍 作 用 降低 , 并 促进 活性 物质 与 电解 液
善 硫 电极 的 电化 学 性 能 、 提 高 正 极
材料 的利用率 、 增 强 单 质 硫 正 极 的 电池 性 能 等 方 面 具 有 重 大 的 影 响 ,
锂构成 , 在 充 电过 程 中极 易 在 负 极
形成 良好 的导 电网络 , 以利于 电池 充
新和料产业 N O . 0 9 2 0 1 5—a 珥
起 多 种 作用 , 主 要可 以从 以下 4 方 面 进行论 述 : 一 是将导 电剂 与活性 物质

【CN110137462A】用于铝硫化锂电池的硫化锂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专利】

【CN110137462A】用于铝硫化锂电池的硫化锂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89579.8(22)申请日 2019.05.10(71)申请人 浙江大学地址 310058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72)发明人 李洲鹏 吴青霞 刘宾虹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代理人 周世骏(51)Int.Cl.H01M 4/36(2006.01)H01M 4/58(2010.01)H01M 4/583(2010.01)H01M 4/62(2006.01)H01M 10/0525(2010.01)(54)发明名称用于铝/硫化锂电池的硫化锂/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硫化锂电池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用于铝/硫化锂电池的硫化锂/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包括:将硫酸锂溶液与碳源溶液搅拌混合后,滴入液氮中进行闪冻,得到球形颗粒;然后冷冻真空干燥,得到前驱体;在N 2气氛保护下,将前驱体升温保温h,使前驱体中碳源材料完成碳化,并原位还原硫酸锂得到碳包覆硫化锂;随炉冷却后研磨粉碎,得到硫化锂/碳复合材料。

本发明得到的高载量硫化锂/碳复合材料,其薄壁多级孔碳具有比表面积大和大孔容的特点,能提高承受充放电过程因硫与硫化锂的体积差所产生的体积膨胀。

多级孔碳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好,具有极高的硫化锂担载能力,特别适用于大容量硫化锂电池的正极材料,具有市场竞争力。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页CN 110137462 A 2019.08.16C N 110137462A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0137462 A1.一种用于铝/硫化锂电池的硫化锂/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硫酸锂溶液与碳源溶液搅拌混合后,滴入液氮中进行闪冻,得到球形颗粒;然后冷冻真空干燥,得到前驱体;(2)在N2气氛保护下,将前驱体升温至820℃保温2h,使前驱体中碳源材料完成碳化,并原位还原硫酸锂得到碳包覆硫化锂;随炉冷却后研磨粉碎,得到硫化锂/碳复合材料。

锂硫电池正极硫碳复合材料

锂硫电池正极硫碳复合材料
 ̄A h / g 。赖超 则将多孑 L 碳 毛毡与硫形 成复合正极 材料 ,由于碳 毛毡本 身结构 的特点 ,该复合正极材料 可直接应用 于软包装 电池 ,且碳 毛毡 的多孔结构 可限制多硫化 物的溶解 ,同时碳 毛毡可 以部分或者全 部取
1 专 利 技 术分 布 情 况
代粘结剂和乙炔黑 的作用 ,进而提 高电极材料整体的能量密度 。 本文分析 所需专利数据从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数据库检索采集 。 2 - 2 制 备 方 法 采用主题 词与专利分类号相结 合构建检索式进 行检 索。对检索结 果进 硫碳复合 材料通常为在碳 材料上载硫形 成 ,常见的方法有 气相载 行统计分析 可知 ,申请人主要为 高校 及科研院所 ,其 申请 量 占全部 申 硫和液相载硫方法 。 请量的百分 比约为 8 0 %。 Y・ 张等通 过化学反 应 一 沉积策略 和 随后的低温 热处 理方法 在氧 化石墨烯片材上得 到均匀 的且薄的 ( ~数十纳米 ) 硫涂层 。氧化 石墨烯 2 专利 技术分 析 和硫或 多硫化 物之 间的强 相互 作用显示 出理 / 硫 电池的高可逆 容量 , 2 。 1 复合材料 和在 01 c下稳定的循环多于 5 O个深循 环。 形成复合 材料的主要 目的在 于提高材料 的导电性 ,抑制多硫化 物 黄辉等报 道了一种硫 / 碳 复合材料 的电解制备方法 ,配制 电解质 的溶解 等。 目前主要 的硫 复合材料有硫 / 碳 、硫 / 聚合物 、硫 / 金属 溶液 ,以石 墨棒 同时作 为阳极和碳源 ,铂 片为阴极 ,在直流 电下进行 氧化 的复合 材料等 。硫碳 复合 材料中 ,碳材料 可 以为碳黑 、石墨 、碳 电解反 应 ,电解反应形成 的沉淀物通过 滤取、洗涤干燥等 处理得到硫 纤维 、碳纳 米管、活性炭等 。 目前 ,石墨烯成 为硫碳复合材料 中碳材 / 碳复合 材料 。 料 的研 究重点 ,碳材料包 含石墨烯的专 利数 量 占总量的一半左 右 。另 王长 虹等将 单质 硫与 带有含 氨 基或亚 氨基 试剂 反应 形成硫 源溶 外 ,硫 碳复合材料趋 向利用不同材料 的协同作用 ,如与金 属氧化物、 液, 之 后将碳源与硫源 溶液混合 ,得 到碳硫混合溶 液 ,然后将碳硫混 聚合 物等共 同形成复合材料 ,或者进行各种掺杂 / 改性 。 合溶液经过沉淀 、过滤或离心 工艺处理 ,得到沉淀 物 ,经洗涤 、干燥 ( 1 )硫碳复合 材料 。马艺文 等报道 了硫一石 墨烯一 纳米金 属氧 等获得 锂硫 电池正极材料 。 化物复合材料 ,石 墨烯的二维结构利 于多硫化锂 的固定 ,纳米金属氧 化物能阻碍生成 的多硫化物溶解 在电解液中 ,且掺 杂纳 米粒子有利于 3 结 语 降低石墨烯片层之 间严重 的再堆叠 , 具 有更多的褶皱和更大 的层 间距 。 锂硫 电池 正极的硫碳材料 的研究 目前仍在开 发阶段 ,石墨烯 正在 贾铮等报道 了石 墨烯包覆硫 /多孔碳复合材料 ,在 硫 / 多孔碳复合材 成为最受关注 的碳材料 ;为 了进 一步提高材料 的性能 ,对碳材料 或复 料颗粒 的外表面 均匀包覆石墨 烯片层 ,并在颗粒之 间形成石墨烯 导电 合材料进行掺 杂杂原子 、包覆 等多级改性 ;柔性 正极材料也是 值得关 网络 。宋宏芳等 报道了石墨烯 / 硫/ 导电聚合物复 合材 料 。李小 岗等 注的方向 。 报道 了多壁 碳纳米管 / 硫/ 聚苯 胺复合正极材料 及多孔碳纳米球 / 硫

网络结构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网络结构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改性制备方法成功制备出不同碳材料负载量的硫碳复合正极材料, 并探讨了其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地增加碳材料负载 量可以提高锂硫电池的容量、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然而,过高的碳材料负 载量会对电池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优化 碳材料负载量以及探索其他改性方法,以获得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锂硫电池 正极材料。
引言
锂硫电池作为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和环保性能的电池系统,近年来备受。正极 材料是锂硫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因此,研究锂硫电池 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对于提高电池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 介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工艺和条件,测试方法、设备和条件,并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将对本次演示的研究成果和贡献进行总结, 为读者提供明确的启示和建议。
结果与讨论
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随着碳材料负载量的增加,锂硫电池的容量逐渐增 加,且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也得到显著提高。这是由于碳材料的引入 提高了正极材料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有利于缓解硫正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 体积效应,从而提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当碳材料负载量达到一定值时,继续增加负载量会降低电池的容量,这是因为 过高的碳材料负载量导致活性物质硫的负载量减少,从而影响了电池的能量密 度。此外,过高的碳材料负载量还会导致正极材料的体积增大,不利于锂离子 在正极中的扩散和传输,进而影响电池的倍率性能。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可以发现 不同材料的性能存在差异。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材料具有较高的放电容量和良 好的倍率性能,但循环性能较差;化学沉淀法制备的材料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 和较低的界面阻抗,但放电容量和倍率性能较差。

一种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
方法
锂硫电池是一种具有很高能量密度的电池体系,但其实际应用受限于硫正极的低电导率、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开发了各种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

本文将介绍一种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该复合正极材料主要由硫、导电碳材料和氧化物载体组成。

其中,硫作为活性物质,提供电池的能量;导电碳材料用于提高正极的电导率,改善硫的利用率;氧化物载体则用于固定硫和导电碳材料,防止它们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团聚和流失。

制备该复合正极材料的方法如下:
将硫和导电碳材料混合均匀,得到硫-碳混合物。

将氧化物载体与硫-碳混合物混合,通过球磨等方法使其充分接触和混合。

将混合后的材料在高温下进行热处理,使硫与氧化物载体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硫-氧化物复合物。

最后,将得到的硫-氧化物复合物与导电碳材料再次混合,得到最终的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

该复合正极材料具有以下优点:
硫-氧化物复合物的形成可以有效固定硫和导电碳材料,防止它们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团聚和流失。

氧化物载体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可以提高正极的活性物质利用率和循环稳定性。

导电碳材料的加入可以提高正极的电导率,改善硫的利用率和电池性能。

综上所述,该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有简单、实用、高效等优点,有望为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三维碳复合材料锂硫电池

三维碳复合材料锂硫电池

三维碳复合材料锂硫电池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寻找高能量密度、环保、可再生的储能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锂硫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技术,由于其高理论比容量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然而,由于锂硫电池中硫的低导电性和极迅热溶性,电池在循环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电极剥离、析氢和硫化氢气体的产生等,这些问题限制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新的材料和结构来提高锂硫电池的性能。

三维碳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导气性和机械强度,成为锂硫电池中电极材料的理想选择。

通过构建三维分级孔道结构和纳米碳材料的包覆,可以有效地提高锂硫电池的反应动力学、电荷传输和耐循环性能。

本文将重点探讨三维碳复合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介绍其制备方法、性能优势以及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同时,通过对比传统锂硫电池和三维碳复合材料锂硫电池的性能表现,对其在未来储能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为锂硫电池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并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一种环保、高效的能源储存技术。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主要涉及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进行说明,介绍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2.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主要包括2.1 锂硫电池的原理和应用以及2.2 三维碳复合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两个章节。

在2.1 锂硫电池的原理和应用部分,我们将会详细阐述锂硫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首先,我们将介绍锂硫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例如正、负极的反应过程以及电池的充放电机制等。

然后,我们将探讨锂硫电池在能源存储领域的广泛应用,如电动车、储能系统和便携电子设备等,以及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比较优势。

在2.2 三维碳复合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三维碳复合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前景和优势。

锂硫电池碳硫复合物正极材料的溶剂热辅助制备方法技术,锂

锂硫电池碳硫复合物正极材料的溶剂热辅助制备方法技术,锂

锂硫电池碳硫复合物正极材料的溶剂热辅助制备方法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硫电池碳硫复合物正极材料的溶剂热辅助制备方法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采用正极材料在固体和液体相的制备方法,存在制备步骤复杂,费时费力的问题,提供一种制备过程简单,正极材料具有优良内部结构的溶剂热辅助制备方法技术。

一种锂硫电池碳硫复合物正极材料的溶剂热辅助制备方法技术,其步骤如下:
(1)将适量的乳化剂和水按1:1的比例混合溶解,其中乳化剂可以选择聚乙烯氧烷(POE)、十二烷基硫酸钠(SLS)和十二芦烯(EZ)等;
(2)选择适量的碳材料及硫酸铝,对其进行搅拌混合,然后将搅拌混合物加入步骤(1)中配制的乳化溶液中,将碳材料与硫酸铝完全混合,经过搅拌,得到碳硫复合物混合溶液;
(3)将步骤(2)中配制的碳硫复合物混合溶液加入混合分散剂中,使其完全混合;
(4)将步骤(3)中配制的碳硫复合物混合溶液放入沸水中加热,加热时间可以根据配方而定,待溶液完全溶解时即可取出,并加入相应阳离子和镁离子,放置一段时间,使得得到的混合溶液完全复合结晶,得到锂硫电池碳硫复合物正极材料;
(5)最后将步骤(4)中得到的锂硫电池碳硫复合物正极材料经过离心、浓缩液体、沉淀和干燥等后续步骤,得到锂硫电池碳硫
复合物正极材料。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溶剂热辅助制备的方法,可以大大简化制备步骤,缩短制备时间,而且正极材料具有优良的内部结构,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2、技术方案选择乳化剂和混合分散剂,使得锂硫电池碳硫复合物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分组性,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池装配时的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sulfur-carbon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As for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lithium-sulfur battery, future development of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lithium-sulfur rechargeable battery; sulfur-carbon composite material; method of precipitation
目前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包括二元金属硫化物、有 机硫化物、硫 / 聚合物复合材料、硫 / 碳复合材料等。其中硫 / 碳复合材料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1], 它是采用一定复合方法将单质硫以纳米级尺寸嵌套在碳材料 的微、介孔隙或孔道中,形成硫 / 碳复合材料,一方面碳材料作 为导电骨架,提高硫正极的导电性;另一方面碳材料也为单质 硫提供了稳定的电极结构,保证了复合材料的结构稳定性,防 止充放电过程中结构的变化,单质硫嵌套在碳材料的微、介孔 中,避免氧化还原过程中生成的二硫化物及多硫化物在电解 液中的溶解,一定程度上对抑制穿梭效应有很大的改善。本文 就锂硫电池硫 / 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 述,并提出今后锂硫电池研究的方向。
1.5 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是利用化学反应生成硫溶胶,如利用 SO2 与 S2-反应生成硫溶胶。Wang C 等[13]采用这种化学反应生成硫溶 胶,将炭黑溶解到乙醇中,加入 Na2SO3,用硫酸调节 pH 值,同 时逐滴加入 Na2S,最后反复水洗得到以硫为壳、以炭黑为核的 核壳结构,TEM 图(图 1)看出明显的核壳结构,首次放电比容 量达 1 232.5 mAh/g,硫的利用率高达 85%,50 次循环后保持稳 定比,容量为 800 mAh/g。然而该方法制备过程中需特别注意 硫化钠的滴加速度及 pH 值的调节,反应不易控制。为了避免 并改进该缺点,科学家利用 Na2S2O3 与酸反应生成硫溶胶,其反 应原理为 Na2S2O3+2 H+→2 Na++S↓+SO2↑+H2O,将碳材料与 Na2S2O3 溶液通过搅拌混合均匀,缓慢滴加硫酸,由于 Na2S2O3 已充分溶解在碳材料的微、介孔中,加入酸后形成的纳米尺度
2 结论与展望
目前锂硫电池的硫 / 碳复合材料被认为是锂硫电池正极 材料研究的主流,其复合方法不同,得到的材料性能也有很大 差别,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高温热处理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工 艺成熟,制备的材料结合紧密,硫很好地嵌套在碳材料中。但 是化学沉淀生成的硫能够达到纳米尺寸,且与碳材料能很好 地结合形成网状导电结构,今后单质硫应考虑向纳米尺寸甚 至分子水平与导电基体复合,通过调节硫溶胶形成速度,使硫 尽可能与碳材料结合紧密。在制备复合材料时,碳材料的选择 很重要,孔径太大,进入碳孔里面的硫就越多,而与碳孔内壁 接触的硫只有少数,这样就降低了硫的利用率。孔径太小,进 入碳孔里面的硫就少,电池正极的活性物质的量就少,使得其 容量降低。制备合适的孔径,高比表面积,高吸附性能的碳材 料仍需努力。
图 1 化学沉淀法制备硫 / 碳复合材料核壳结构的 TEM 图
图 2 碳材料(a)、单质硫(b)和碳包覆硫复合材料(c)的 SEM 图
1.6 气相负载法[17]
使用两台燃烧定碳炉分别加热石英管两端,中间缠绕加 热带,活性炭和升华硫分别置于两台定碳炉加热区域,氮气保 护下加热,硫回收。温度分别设定为硫一端 200 ℃、碳一端 300 ℃,保持 6 h 得到黑色粉末产物。李兰等[17]针对不同方法制 备的硫 / 碳复合材料进行研究表明,气相负载法制备的复合材 料比表面积下降很多,说明硫有效填充了活性炭的孔隙。相比 较其他复合方法,采用气相负载法,硫蒸汽与碳材料接触面积 小,得到的样品含硫量最低,但硫的利用率很高。图 3 为不同 方法制备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图。气相负载法与高温熔融法
采用加热回流法,是将单质硫与碳材料放入置于恒温水浴 锅中的带有冷凝管的三口烧瓶中,搅拌下慢慢加入溶剂(CS2、 CCl4 等),温度控制在沸点以上,一段时间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将剩余溶剂挥发完全,洗涤、干燥得复合材料。Kefei Li 等[9]采用 DMFO 作为溶剂,体系加热到 160 ℃,硫完全溶解在 DMFO 里,最后冷却制备硫 / 碳复合材料,SEM 图显示单质硫较好的 分散到碳结构中,重结晶的硫颗粒为几十到一百纳米不等。以 0.1 C 放电时,首次和 50 周循环后放电比容量分别为 1 220 和 832 mAh/g,即使在大电流密度 0.4 C 时,首次放电比容量仍能 达到 1 111 mAh/g。Y X Liu[10]等采用溶剂交换法,将导电炭黑分 散到 PVP 乙醇溶液中制得 C 凝胶,然后滴加到溶于邻二甲苯 中单质硫溶液中,最后制得硫 / 碳复合材料。结果分析,单质硫 包覆在碳凝胶里面,分散均匀,在 1 500 mA/g 充放电下,50 次 循环后仍能保持 529 mAh/g。J J Chen 等[11]用四氢呋喃作溶剂 溶解单质硫,硫在制备过程中没有出现相变化,且多吸附在 MWNTS 表面,当电流密度为 300 mA/g 时,30 次循环后比容量 仍有 810 mAh/g。
文献标识码:A
Hale Waihona Puke 文章编号:1002-087X(2015)02-0432-03
Research progress in preparation methods for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 sulfur/carbon composite material
MA Li-hua, LI Dan-dan, ZHANG Sheng-li, SONG Yan-hua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China)
2015.2 Vol.39 No.2
432


纳米孔和微孔中。这种方法制备的材料相对于机械球磨,硫能 够嵌入到碳孔道中,硫碳结合更紧密,提高了混合材料的导电 性和改善了单质硫的利用率[3]。目前该方法应用广泛,美中不 足的是硫可能会发生团聚。
1.3 溶剂法
溶剂法采用可溶解单质硫的溶剂,通过充分搅拌,将单质 硫与碳材料充分分散均匀至完全互溶,室温下将溶剂挥发,形 成硫 / 碳复合材料的一种方法。具体包括两种操作方法:一种 是加热回流法,另一种是真空浸渍法。
1.1 高能球磨法
传统的制备硫 / 碳复合材料方法多为机械球磨法[2],即直 接混合单质硫与碳材料,球磨得硫 / 碳复合材料。该方法操作 简单,但只能将单质硫粉碎至亚微米尺度,不能较好地与碳接 触[3]。
1.2 高温热处理法[4-7]
高温热处理法也称熔融法,是利用单质硫的熔沸点低的 特性,将硫 / 碳混合物加热到硫的熔点甚至是升华温度以上, 利用碳材料的吸附性能将熔融硫吸附到碳孔中的一种复合方 法。具体操作一般为:将单质硫与碳材料研磨后放置在一密闭 容器,惰性气体保护,先加热到 115 ℃,恒温几小时,此时单质 硫的粘度最低,流动性好,毛细现象显著,能很好地渗透到碳 孔中,然后加热到 300 ℃左右,目的是将附着在碳材料表面的 多余的单质硫气化进入到更微小的孔结构中,避免孔结构的 堵塞。W.Zheng 等[8]采用高温热处理法将单质硫与多壁碳纳米 管(MWNTS)混合制得 S/MWNTS 复合材料,根据 BET 法测量 比表面积,混合前后 MWNTS 的比表面积分别为 238.0 和 0.08 m2/g,且经 SEM 图分析,单质硫均匀分布于 MWNTS 的
锂硫电池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单质硫通过不断地 与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继而进行充放电,它相对于锂离子电 池的不断嵌入脱出反应,该材料可以提供高的比容量和高的 能量密度,其中单质硫的理论比容量高达 1 675 mAh/g,远高 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且在 2.4 和 2.1 V 有两个放电平台,被 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新型储能材料。其与金属锂构成的电池理 论比能量可达 2 600 Wh/kg,目前实际比能量可达 350 Wh/kg, 相 当 于 锂 离 子 电 池 的 1.5 倍 , 且 比 能 量 有 望 提 高 至 500 Wh/kg。此外,单质硫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价格低廉,来源丰富 及无毒无害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电化学工作者的关注。
1.4 真空浸渍法
将碳材料置于真空抽滤瓶中,引入预先配置的含硫 CS2 溶液,浸泡 30 min,常温下将 CS2 挥发干净,用酒精和蒸馏水 反复冲洗、干燥得到复合材料,溶剂也可以是 CCl4、DMFO 等。 赵春荣等[12]在常温下采用真空浸渍的方法,将单质硫填充到大 介孔碳(LMC)的空隙中,制备了 LMC/S 复合材料。结果表明, 填充在 LMC 中的硫高度分散,复合材料的性能和硫的利用率 都很高,首次和 50 次循环(0.4 mA/cm2)后放电比容量为 1 215 和 535.3 mAh/g,表现出很好的电化学性能。
收稿日期:2014-07-26 作者简介:马利华(1955—),男,上海市人,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 方向为电子技术。 通信作者:张胜利(1956—),女,江苏省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 电化学。
1 硫 / 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单质硫常温下的热力学稳定形式为 S8 分子构成的正交晶 系晶体,熔点 114 ℃,沸点 445 ℃,不溶于水,易溶于 CS2,微溶 于乙醇、DMFO、CCl4 及某种醚类。根据单质硫本身的物理特 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将硫均匀嵌套在碳材料里形成硫 / 碳复合 材料。常用的复合方法有高温热处理法、溶剂法、化学沉淀法 和气相负载法等。
的硫溶胶也均匀地分布在碳材料的孔道中,形成碳包覆硫的核 壳结构。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的纳米尺度的硫溶胶,可以充分 发挥纳米颗粒的优点,且生成的硫颗粒大小可调。Y.S.Su 等[14] 首先将碳材料与 NaS2O3 溶液超声混合,然后加入盐酸,搅拌 24 h 制得含硫 75%的复合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 1 116 mAh/g,循环 50 次后仍高达 777 mAh/g,表现出很好的电化学 性能,且从 SEM 图(图 2)可以看出,硫溶胶被碳材料包覆,均 匀分布在碳材料的所形成的网状结构中。Wook Ahn 等[15]采用 化学沉淀法,将 MWNTS 超声波溶解到 NaS2O3 溶液中通过加 入硫酸最终制备得 MWNTS/S 复合材料,XRD 分析确为硫与 碳的复合材料,且 MWNTS 分散均匀,硫颗粒均匀分布在碳纳 米管的内部及表面,首次和 30 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 1 355 和 854 mAh/g。MS Park 等[16]利用 NaS2O3 生成硫,与石墨烯形 成 S/graphene 复合正极材料,其中硫含量 (质量分数) 高达 83.3%,经充放电测试,0.2 C 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 1 237 mAh/g,循环 50 次后容量仍能保持 67%。用该化学法制备的硫 溶胶颗粒能够达到纳米级,颗粒更细,而且利用硫的异相成核 使硫与碳材料结合更紧密,硫均匀分布在碳材料孔道中或由 碳材料组成的网状结构中,且制备过程不需要高温长时间处 理,操作简单,目前该方法在制备石墨烯与硫复合过程中应用 广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