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二:布尔迪厄----国家精英
试评《国家精英》
《国家精英》之读书笔记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只看了它的题目——《国家精英》。
我以为它写的是一种人。
等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知道我想的太简单了。
它写的不仅仅是一种人,它写的是权力、文化、理性的纷争,它写的是一种格局,一种社会现象。
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很费力,对我来说就是如此。
理解起来更是费力,耗费了我很多脑细胞。
虽然我的观点或想法会有不足之处,我还是很乐意和大家分享。
《国家精英》,作者布尔迪厄(法国)。
这本书的特点是引用大量源于法国本土的实证材料以分析问题,深刻挖掘法国社会巨变以来二十年中,阶级、文化、教育体系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特征。
全书一共分为五部分:学业分类形式,圣职授任礼,名牌大学场域及其变化,权力场域及其变化以及第五部分国家权力与支配国家的权力。
我就从印象最深刻的象征性暴力这里开始吧。
何谓象征性暴力?象征性暴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制约,这种制约的实施取决于受制约人的主动同谋。
可以形象一点来说:拿出一副镣铐放在某人眼前,对他说:“这是给你准备的。
”,这个人接受了镣铐,并给自己戴上它。
怎么样?这样就很好理解了吧。
象征权力与物质权力是彼此抵触又暗中妥协的矛盾关系。
在布尔迪厄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接管了教会机构使社会分层神圣化的工作,并且是有两种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通向权力地位,决定社会的空间结构。
就文化资本来说,它并不是持有者所天生固有的,是先天继承的特权与后天获取的优良品行化的合一这么简单,布尔迪厄揭露了森严社会等级制度的本质:它把根植于经济等物质权力的社会秩序转变为文化精英们的外部表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精英们获得学位可以说是一种“制度化仪式”。
如果把权力场域比为一个竞技场,那么,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无疑是竞争者们的筹码,竞争尤其是通过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之间交换完成的。
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精英制造的系统工程进入到了我们的视野。
高等教育工程不仅保证了业已垄断特权的家族的后辈们优先并迅速进入到统治阶层,而且,它的高度自治和清晰的内部分区,也使它能够通过承认和激励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方式来消除权力形式间的内部矛盾。
符号暴力的受害者:大学生辍学现象透视——兼议布尔迪厄《再生产》、《继承人》和《国家精英》
校 集 体 匹 配 的成 功 价 值 。 而 且 , 乏 融 人 大 学 社 会 大 , 凭 的 价 值 越 来 越 受 到 怀 疑 , 等 教 育 的 危 机 也 缺 文 高
在 从 91 系 统 将 增 加 个 体 决 定 离 开 大 学 寻 求 替 代 行 为 的 可 能 就 形 成 了 。 布 尔 迪 厄 还 发 现 , 法 国 , 1 6 — 性 。有 学 者 认 为 学 生 辍 学 是 社 会 层 级 复 制 的 结 果 1 6 9 2学 年 到 1 6 9 5—1 6 9 6学 年 , 管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尽
ni 1 7 J 也 s 2 0世 纪 法 国 社 会 学 家 皮 埃 尔 ・布 尔 迪 厄 () ( o ls& Git , 96) , 有 学 者 认 为 学 生 辍 学 I— B w e i
推 行 认 e eB ude ,9 0 — 2 0 ) 表 了 有 关 高 等 教 育 是 一 种 学 校 将 学 生 “ 出 ” 为 , 为 辍 学 是 学 生 与 l o riu 1 3 T 02 发
由 高 等 教 育 的 历 史 与 现 状 , 视 了 当 代 西 方 国 家 高 等 如 布 尔 迪 厄 所 言 , 于 没 有 从 社 会 关 系 结 构 和 教 育 透 人 教 育 的 实 质 问 题 。本 文 试 图 借 助 于 布 尔 迪 厄 有 关 论 系 统 之 问 的 关 系 的 系 统 出 发 进 行 解 释 , 们 就 使 自 它 述 ,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以 后 日益 突 出 的 大 学 生 辍 学 己 面 对 理 论 方 面 的 取 舍 , 意 味 着 表 面 最 为 中 立 的 对 现 象进 行初 步解 释 。 科 学 选 择 , 的 给 人 感 觉 是 没 有 触 及 到 问 题 的 深 层 总 次 实 质 J 。布 尔 迪 厄 对 高 等 教 育 的 批 判 性 反 思 , 尤 其 关 于 “ 号 暴 力 ”的 观 点 , 出 了 辍 学 问 题 的 实 符 指
场域的力量:高校位置分层的社会学分析——兼论布尔迪厄《国家精英》
场域是 布尔迪 厄 用 于 阐释 社 会 学 现 象 的理 论 基 其 中 的 每 一 分 子 采 取 与 自 己 的 位 置 相 适 应 的 策
[ ] 第一 , 高校在高校场域中的位置 点。各个机构的形成 、 发展都与其 自身场域的作用效 略”2 。一般而言, 应密切相关 , 高等教育场域也不例外。高等教育能得 越高, 其获得的经济资本量就越大 , 形式更丰富。第 以科 学有 序地发 展 , 高 校场 域 各种 资本 与外界 相 互 二 , 是 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因高校在高校场域中的位置不
Vo . 9 No 2 Ap i 2 1 12 . rl 0 0
场 域 的力 量 : 校 位 置分 层 的社 会 学 分 析 ★ 高
— —
兼论 布 尔迪 厄《 家精 英 》 国
石 娟
( 西华 师范 大学 , 四川 南充 6 7 0 ) 3 0 2
摘要 : 高校场域中的位置分层是各种资本数量、 质量、 结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同时场域中的相应位置又会带来一
本上具有得天独厚 的 优势E 。对 于名 牌大 学 而言 , s ] 除
据“ 是贵族就 得行 为高 尚” 的原则 ) 推动 它的特殊 实 来 践, 正是这些 特 殊 实践使 差 异 不断 得 以强化[2 2卵。也 J _
就是说 , 教学机构预设个体 间存在着社会差异性 , 其文
了政府划拨经费 、 学生学费之外 , 会有社会各界 及校 还
1 . 9 3 ji n 1 7 — 6 6 . 0 0 0 . 0 0 3 6 /.s . 6 1 0 X 2 1 . 2 0 4 s
21 0 0年 4 月
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
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1、事实上,我…确信只有深入一个经验的具有历史处境的现实的特殊性中,才能理解社会世界最深刻的逻辑,而且把这一特殊性建构成…“可能的特殊情况”。
也就是说,就如同在一个可能构型的有限领域里的一个典型例子。
…比较人类学致力于在观察到的变化之中把握不变量和结构。
P32、我首先尽力防止对结构分析,或者更恰当地说关系分析的“实体性”阅读。
P43、属于常识——和种族主义——的实体论的思想方式,把适合于某个时刻的某个社会里的某些个人或团体的活动或爱好者看作基本属性,一劳永逸第作为一种生活必需的,或文化的要素。
P54、某种经常被视为天赋的举止和风度的资质,实际上只是差异、间隔、区别特征,总之,关系的特性。
这种特性只存在于其他特征的关系中,并通过这种关系而存在。
P65、习性是位置的产物,如同位置一样,习性已经分化了。
…它们是有区别的和被区别的….习性是不同的和各有特色的实践的生成法则——工人吃的食物,尤其是他们吃的方式,他们进行的体育活动及其进行的方式,他们的政治见解及其表达方式,一贯与企业主相应的消费或活动截然不同;但是,这些也是分类的模式,分类的准则,关注和划分的准则,是不同的情趣。
6、与不同的位置相配合的差异,亦即利益、实践、特别是举止,在每个社会里,都按照符号体系的基本差异的方式,作为某种语言的全部现象或全部特征和组成神话体系的特异的差距那样,也就是说,作为特殊的符号那样发生作用。
P107、只有对差异应用关注和划分法则时,差异才变成了符号和区别符号。
P118、分类的有效性本身可能导致这样的危险,把理论分类,即研究者精神上断定的,只是在纸上谈谈的虚构集中,看作像现实中的一样的真正的阶级、真正的团体。
P129、在社会空间里,位置的接近便预先安排了关系的接近,属于某个空间的有限领域里的人将更加靠近(通过他们的他们的性情倾向、情趣),同时也更倾向于彼此接近,也更容易亲密、调动起来。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
作者简介及著作摘要布尔迪厄(1930年8月1日-2002年1月23日)是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思想家, 一生著述颇丰, 研究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 以及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是布尔迪厄在1989 年形成的重要著作, 是研究法国教育和法国社会的重要著作之一。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这本著作分为五大部分,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 以惯习、资本和场域为核心概念, 通过对法国高等教育场域的考察和反思, 深入探讨了知识、权力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指出学校是维持社会不平等的工具,揭开了在貌似公平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行动背后的不平等真相。
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基础, 阐述了法国教育精英体制化的过程, 深入展示了作为法国精英教育的名牌大学如何与国家的权力场域联系和互动从而促进教育和权力机构本身的再生产。
法国高等教育的构成分析首先,我们来看下法国高等教育的构成。
法国高等教育主要分为大学和大学校( “名牌大学”)。
大学是法国高等教育的主体, 学生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80%以上。
大学不设专门的入学考试, 而是招收通过高中毕业会考的学生。
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既是对高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检验, 又是高等教育的入学资格考试, 这一考试的合格率大概为60%- 70%。
但是法国大学校则是从专门的预备班毕业生中招生, 预备班根据报名者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择优录取, 每年招收约10%的高中毕业生, 用两年时间准备应对大学校的入学考试, 而大学校的录取率都不高, 名牌学校不到10%, 一般学校为20%- 50%。
法国的大学校始终保持少而精的传统, 起点高, 要求严, 是高级官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科技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 属于典型的英才主义教育。
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被看作选拔人才的过滤器, 这种筛选机制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形下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有效机制。
布迪厄从1965 年开始对大约10000 名法国中学生会考中的优等生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 优胜者群体属于最优越阶层( 61%属于富裕阶层,工人的子、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和9%)①。
国家精英读书笔记
国家精英读书笔记【篇一:赴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心得体会】赴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心得体会赴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心得体会:不能忘却的历史七月,我有幸赴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习,第一次深入地了解重庆作为抗战时首都的那段历史。
1937年的7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首都南京危在旦夕,为长期抵抗日本的侵略,移都重庆,也就从那时起,中华民族进入了全面抗战的时候。
重庆是一座山城,拥有相对安全的保障,同时又拥有相对便利和发达的交通。
很快,重庆就云集了各民主党派、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民主、抗日救亡运动。
大量的沿海工商企业、大量的文化科研机构、大量的知识分子队伍内迁重庆,国家精英、民族精华犹如百川归海齐集重庆,推动了各种文化协会、学术团体的诞生,促成了各民主党派的诞生,而中国共产党此时也作为民主党派的身份活跃在重庆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
可是不管重庆当初是如何的生机勃勃,也阻挡不了日军疯狂地轰炸,黄山官坻也一样没有幸免。
苦难折磨着中华民众,抗战期间,据有关史料统计:日军空袭重庆炸毁房屋17452栋,造成人员伤亡2.5万余人,特别是发生了震惊中外、惨不忍睹的轰炸三段防空隧道,使避难民众窒息、践踏惨案,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事件。
伤痛不会被忘却,当我看着真实的轰炸影像,听着老师讲述着历史,内心痛苦而警醒,国不强,民不安。
我们每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都离不开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国家的繁荣稳定。
我们要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信心、满怀感恩,坚定理想和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去拥抱不断汹涌而来的新技术、新环境。
我们作为年轻的创业者,经常会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对于信仰有些淡漠。
通过参观了烈士陵园和渣滓洞,我明白信仰是一种力量,那些最有思想,最有能力,最有抱负的年轻人,为了信仰可以奉献一切乃至生命。
而我们肩负着先烈的重任,将继续为祖国的繁荣做贡献。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信仰与价值观,去影响我们的员工,和企业共同进步,和祖国荣辱与共。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
作者简介及著作摘要布尔迪厄(1930年8月1日-2002年1月23日)是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思想家, 一生著述颇丰, 研究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 以及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是布尔迪厄在1989 年形成的重要著作, 是研究法国教育和法国社会的重要著作之一。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这本著作分为五大部分,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 以惯习、资本和场域为核心概念, 通过对法国高等教育场域的考察和反思, 深入探讨了知识、权力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指出学校是维持社会不平等的工具,揭开了在貌似公平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行动背后的不平等真相。
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基础, 阐述了法国教育精英体制化的过程, 深入展示了作为法国精英教育的名牌大学如何与国家的权力场域联系和互动从而促进教育和权力机构本身的再生产。
法国高等教育的构成分析首先,我们来看下法国高等教育的构成。
法国高等教育主要分为大学和大学校( “名牌大学”)。
大学是法国高等教育的主体, 学生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80%以上。
大学不设专门的入学考试, 而是招收通过高中毕业会考的学生。
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既是对高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检验, 又是高等教育的入学资格考试, 这一考试的合格率大概为60%- 70%。
但是法国大学校则是从专门的预备班毕业生中招生, 预备班根据报名者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择优录取, 每年招收约10%的高中毕业生, 用两年时间准备应对大学校的入学考试, 而大学校的录取率都不高, 名牌学校不到10%, 一般学校为20%- 50%。
法国的大学校始终保持少而精的传统, 起点高, 要求严, 是高级官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科技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 属于典型的英才主义教育。
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被看作选拔人才的过滤器, 这种筛选机制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形下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有效机制。
布迪厄从1965 年开始对大约10000 名法国中学生会考中的优等生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 优胜者群体属于最优越阶层( 61%属于富裕阶层,工人的子、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和9%)①。
读书笔记二:布尔迪厄----国家精英
教学机构起着学业分类和神化学历等级的职责,它自身的场域结构也随着社会权力场域的要求变化,第三部分,着重强调的是名牌大学场域的现状与历史演变。首先我们来考虑场域的边界问题,场域的边界无法确切的定义,只能说是场域效应停止的地方,“场域效应的存在……是所有行动者和机构作为场域运作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凭借经验确定场域边界的最可靠的一种方法……(p229)”那么学校的场域作用边界即在于学生个体的学业类别选择及其引导,“(高等教育机构场域和名牌大学次场域(sous--champs)的社会效应影响到)学校向学生灌输的(美学、伦理合政治学方面的)习性,一般都与他们出身的家庭反复灌输的习性最为接近,与这所学校将使他们通达的权力场域中的位置所要求和强化的习性也最为接近(p233)”。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大多会进入相应类型的学校,如教师子女进入师范院校;高级公务员子女进入国家行政学院;工商界老板的子女进入高等商学院。这里描述的只是一个整体的情况,当然也会存在特例,但是布尔迪厄指出这些进入了“不应属于”自己的学校的学生会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要么被该学校次场域中的习性所同化,要么被排挤。
权力场域地位的不同,是个体在选择学业类别时的重要因素,另外,学校场域在运行过程中也强化着这一区分。“学校(机构)的意图和愿望只有通过单个的行动者才能够实现……他们的习性会‘激活’与位置有关的内在倾向(p42)”,“一方面是教学机构的客观结构……另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智结构,这两种结构之间存在的对应性使我们能够作出结论----正是通过教学机构的结构和教学活动,人们才能反复灌输,强制推行构成感知、判断、思想和行动结构的图式(p50)”。人在这样的场域之中只能服从于自身存在的结构之中,并遵循结构的规则,身不由己(疯癫(aliene)的无意识的摆布),“处于等级化了的学业位置上的行动者的序列反过来又构成了将继承所得的资本转化为学业资本的主要机制之一(p63)”。个体的惯习和习性导致了他在选择学科类别时的一致性,一般来讲,父辈远离权力场域中权力极点的个体选择的学科导致的职业也远离权力极点 。这里布尔迪厄提到了教师群体尴尬----“(教师子女的)这些习性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在组织权力场域的经济和政治权力的等级中,以及在知识权威与声望等级中所处的中间位置:在作家和艺术家眼里,他们太资产阶级了;而在‘资产阶级’眼里,他们又太‘知识分子’了(p86)”。
校园里的背叛者——对布尔迪厄《国家精英》相关问题的解读
识分 子 日志上的 问题 进行表态来塑造知识分子的某种 形象 。 l() ” l 这其实 已经涉及到教育场域 中文化资本 的 l6
争夺 问题 。我们应 当注 意到这 次调查的时间:16 年 98 5 月风暴 刚结束之后 。理解 了这一点 ,就明 白了背叛 者之所 以背叛 的原因。
维普资讯
第 4期
陈 卓:校 园里 的背 叛 者— — 对 布尔迪 厄 《 国家 精 英》 相关 问题 的解 读
57 6
“ 时髦” 。这种情况在今天 的中国教 育界 以及知识界并
不 少见 。因此 ,这种 背叛 能在多大 程度上称 之为“ 背 叛” 还 是值得 商榷 的。在某种 意义上 ,我们可 以称之 , 为“ 假背叛” 。这 种“ 背叛者” 不在本文讨论范 围之列 。
了常规的命运” 的背叛者的研 究 ,可 以揭示 这“ 极少数 人” 在教育场域权力争夺战 中发挥 的重要性 , 进而发现 在各种权力场 域中,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在结构上根 深 蒂固的对应 关系。
的“ 素质” 。对此 ,布尔迪 厄解释 说:“ 上述选择表 明了 他 们赞同知识分子 中最流行的表现和价值准则 ,确切 地 说,这些选择表 明了他们的一种意识 :他们有权利
的那样 是 自由公正 的和谐天地 ;但也不 能对布尔迪厄
但 是的确存在着真正意义上 的背叛者 ,与前者相
比,他们 的背叛不仅仅是一种迎合时 尚的姿态 ,更 多
响,尤其是在教育 与社会分层方面 ,已经成为相关研 究中无 法绕过的一道关卡 。布 氏教育理论十分丰富 ,
其中关于背叛者的思想颇有新意, 同时也极 富挑 战性 。
者是对应 的1 的人 表现得 更左 ,他们背 叛 了 自身的 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章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章读书笔记篇一: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章有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章有感今天,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第二章,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使我油然而生敬意。
保尔被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
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
他依依不舍得告别了冬妮亚,逃离了家乡,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
但是他的身体状况不好,右腿变成残废,脊椎骨的暗伤也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瘫痪了。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且开始了他的艰难的写作生涯,从此有新生活的良好开端。
我非常敬佩保尔不畏病魔侵扰和不怕命运挫折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他时刻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他有一次不幸染上了伤寒,他凭他那坚强的毅力,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了,重新义无反顾地走向火热的工作岗位。
索络面卡区的团组织全部上阵了。
团省委去了三个人——杜巴瓦、潘克拉托夫和保尔。
铁路抢修工作开始了,谁也没想到条件会有那么艰苦,寒冷的秋雨浸透了人的衣衫,沉甸甸、冰凉凉的;四周荒凉一片,几百个人晚上只能睡在四间破房子里的水泥地板上,穿着淋湿了而又沾满泥浆的衣服,紧紧地挤在一起,尽量对方的体温取暖。
早上,大家喝点茶就去干活,午饭天天是素扁汤和一只煤球一样的黑面包。
但他们凭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强的革命毅力,出色完成了任务。
我想,我国的创业者和建设者与他们的情况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辛劳的劳动者和革命者用血汗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炼好本领,为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篇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作者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他是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基层干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有大量情节取材于他自身的经历。
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年幼家贫失学,做过小工,参加红军打过仗,负过伤,后来也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文化与权力》读书笔记(小编整理)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文化与权力》读书笔记(小编整理)第一篇:布尔迪厄的社会学《文化与权力》读书笔记【阅读•思考】网络一代的习性问题布尔迪厄分析说,个人的行为动力或者说是原因可以用“习性”来解释。
我们在作出一个行为之前其实是有倾向性的,这种倾向不是单纯由我们的意志或是社会的规则所控制,而是被一种内化了的早期社会经验和预期所左右,这种经验和预期往往跟我们所处的阶层所认为的“合理”“有效”等判断有关。
由此,我们的行为不断地再生产和帮助维持不公平的社会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布尔迪厄在分析“内化”这一过程时,假定了它会完美顺利地发生。
然而,认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都表明,个体与群体经常误解与其同等的人的情感、思想与行为。
——在网络时代,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
网络时代的我们接触到各种间接的社会经验和价值经验,我们甚至无法判断哪些是对应于自己所属的阶层特点的。
那些谈得来的朋友们,已经不像过去一样,是与你拥有相同家庭背景和个人教育背景的人。
拿我自己举例子,我从初中开始接触网络,也接触了一些非主流文化(正处于叛逆期),这一直影响了我后来的交友状态,乃至价值观和人生观。
后来在大学被证明,我的这些选择已经与同我所属相同社会阶层的人相去甚远。
用布尔迪厄逻辑来说,我所属的社会阶层对我的趣味和文化习性产生影响很小。
这个例子应该可以说明“内化”过程没有顺利起作用,不过庆幸的是,这些早该被我认知的东西,还可以在我大学之后重新学习。
事实上,现在的我确实明白我所属的阶层认同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既然“内化”阶段可以借助外力来弥补,那么也能顺利形成所谓的“身体化倾向”吗?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毕竟无意识的接受与有意识的理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情况,后者如果不被行为者认同,就永远不会对他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那么,这是否能说明网络时代打破了原有的习性生成机制,从而避免布尔迪厄所说的不公平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呢?这样真的能够改变社会结构吗?——我对此持怀疑态度。
理想国第二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二卷读书笔记一、主要内容概括。
1. 格劳孔的观点阐述。
- 格劳孔认为正义的本质和起源是一种折中的选择。
他指出,人们在做不正义之事而不受惩罚和遭受不正义而无力报复之间,达成了一种契约,这就是法律和正义的起源。
他举例说,那些有能力作恶且能逃避惩罚的人,如拥有古格斯戒指(一种戴上能隐身从而可以为所欲为的戒指)的人,是不会遵循正义的。
这表明正义在他看来,很多时候是出于无奈而被人们接受的,而不是因为其本身具有内在的善。
- 他还进一步将正义分为三种类型:最好的情况是作恶而不被惩罚,其次是遭受不正义而无力报复,最差的就是既不作恶也不遭受不正义。
而人们所称赞的正义,不过是因为无力作恶而不得不选择的一种妥协。
2. 阿德曼托斯的补充。
- 阿德曼托斯接着格劳孔的话,强调人们对正义的赞美往往是为了得到正义带来的名声和回报,而不是正义本身。
他指出,父母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总是强调正义能带来好名声、荣誉和各种物质利益,如在现世能得到神的庇佑、在来世能有好的归宿等。
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说明正义本身为何是善的。
他还列举了诗人等对正义的歌颂,认为这些歌颂都侧重于正义的外在回报,而非正义的本质。
3. 苏格拉底的回应准备。
- 面对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的挑战,苏格拉底意识到要重新探讨正义的本质,不能仅仅满足于之前对正义的一些表面的、基于习俗的定义。
他决定从城邦的起源和发展来探讨正义,认为在城邦中可以更容易地发现正义的本质,因为城邦比个人更大,正义在城邦中的体现可能更明显。
二、重要观点分析。
1. 关于正义起源的契约论观点。
- 格劳孔提出的正义起源于契约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原始社会或者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当人们的私欲与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为了避免无休止的争斗和混乱,达成一种共同遵守的规则(契约)是一种可能的发展路径。
例如,在部落中,为了公平分配猎物或者共同抵御外敌,人们需要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这些规则可以看作是正义的雏形。
这种观点也存在局限性。
《遏止野火读后感材料》
《遏止野火读后感材料》在布迪厄看来,新与传统不同在于,前者是和全球经济,以及一种殖民方式媾和在一起的思潮。
“新不是一种自发的产物,而是知识界巨大力量进行的一场持续、恒久造势的结果”。
这是一场在知识分子参与,媒体摇旗呐喊,人民群众思维懒惰下的共谋。
新在国家应该做好守夜人的指令下让国家日益虚弱,而经济的胜利者跨国公司取代了主权国家成为这个世界真正的。
在经济表面的平等下,是大部分地区和大部分人的猝不及防。
布迪厄认为,这是一种有别于老殖民者瓜分世界、分而治之的新殖民方式——“合而治之”,而全球化正是这种合而治之阴谋的合法化口号,只是我们听得多了,谎言重复了一千遍,以为全球化真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同于贝克和吉登斯,布迪厄还认为作为现代性另一面的风险社会本质上是一种治理方式,是对被的“灵活剥削”。
关于本书的三个标题。
遏止野火;抵抗新入侵的言论;为了一个欧洲社会。
仅仅三个标题即已展示了一个具有国际主义传统的左翼欧洲知识分子的形象,而随便翻开一页都足以打破西方的新者及其在国内的“同谋”(这同样是一个来自布尔迪厄的概念)所希望让我们相信的欧洲,即一个充分就业的、民主的、“和谐”的欧洲。
这样的欧洲形象来自金融资本笼罩下的国际传媒力量的塑造,惟其出自塑造,所以必非真实,布尔迪厄以来自xx的那种伟大的社会学家的批判性传统刺穿了市场的欧洲的内里,并构建了社会的欧洲的未来图景。
即使欧洲与中国有着如此的的差异性,但却从布尔迪厄那里感受到了相同的紧张感,在这个资本主义时代,在无约束的金融资本的欲望的压迫下,所感受到的那种共同的紧张感,对布尔迪厄时代的欧洲来说,这种压迫还是蔓延的野火,而在当下的中国,则是明火执仗。
作为市场的国家(anationalmarket)窃取了国家的权威,并自命为权威的逻辑起点,为了社会的国家(etatsocial)尚任重道远。
市场可以作恶,国家也可以作恶,正如它们同时也可以致善。
当所谓新过度发展的时候,反市场化、反全球化是有其正当性的。
读后感:骄傲的资本
读后感:骄傲的资本《骄傲的资本》是一本由法国作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所著的社会学著作。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文化和社会关系,引发了我深思。
在《骄傲的资本》中,布尔迪厄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的结果,更是一种社会象征和身份认同的表达。
他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购买高档品牌、奢侈品和独特的商品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个人价值。
这种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更是为了在社会中获得认可和尊重。
通过对消费行为的深入分析,布尔迪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他指出,消费文化的兴起导致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平等。
那些有经济实力的人可以通过购买昂贵的商品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而那些经济困难的人则无法享受到同样的待遇,从而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差距。
此外,消费文化也使得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和心灵的需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孤立。
阅读《骄傲的资本》让我对当代社会的消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思考是否过度追求物质,是否为了满足社会的期待而购买昂贵的商品。
我也开始关注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思考如何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和实现社会公平。
此外,《骄傲的资本》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即通过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来理解社会的运作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社会学的视角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总之,《骄傲的资本》是一本引人深思的社会学著作。
它通过对消费行为的分析,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行动,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解读皮埃尔·布迪厄的“资本”——《国家精英》
在皮埃尔•布迪厄的众多作品中,《国家精英》可能是最为费解,最具矛盾性的,无疑这些原因给国外读者带来了许多困惑。
它的矛盾性体现在:第一,它引用的实证材料的性质与范围全部源自法国本土,然而其分析的意图与所达到的深度却具有深刻的普遍意义;第二,这是一部深深烙上了布迪厄社会学风格的作品,所有的问题全部被具体材料实证化、数据化了,但是一种强有力的理论框架又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并使它置于本世纪末有关权力、文化和理性讨论的漩涡之中。
《国家精英》以《区隔》[1]为基础,并在诸多方面作了伸展。
它旨在研究发达国家中社会统治的内在逻辑及其构造形式——借助这种构造,社会统治巧妙地伪饰了自己并使自身得以世代传承。
它深刻地挖掘出了1968年5月法国社会巨变以来的二十年中,阶级、文化、教育体系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特征,这种全方位的研究甚至比《区隔》表现得更为出色。
同时,正如m•莫斯(marcelmauss)所指出的,在一部优秀的人类学著作中:“那些貌似无用的细节材料事实上正是原理的浓缩”,[2]布迪厄揭示的这些理论,无论对于其它国家来说,还是对于这个新的世纪来说,都是同样具有启示意义的。
1 其中的第一条重要原理是物质权力与象征权力之间那种变动不居而顽固执拗的关系:二者彼此抵触而又暗中妥协,独立自足而又共同串通,保持距离而又相互依赖。
正如韦伯的精确概括,在每一种统治的结构中,那些“通过现存政治、社会和经济秩序获得了特权”的人从来不会满足于赤裸裸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并强加于众人,而且,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特权地位有所变化,从纯粹地拥有实际权力转换到获取权力的体系中,并希望看到自己因而受到尊敬。
”[3]在封建社会中,教会机构的使命是:将贵族们通过控制武器、土地和财富而获得的(物质的)权力转换成神圣的权力;牧师的权威则表现为:替这些新贵族阶层的统治提供证明并从而使其统治更为坚固。
布迪厄认为,在以晚期资本主义为特征的复杂社会中,学校接管了这种使社会分层神圣化的工作。
布尔迪厄的《国家精英》法国散文家科学家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
布尔迪厄的《国家精英》法国散文家科学家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和英国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德国的哈贝马斯(Jurgen Harbermas)被认为是当代欧洲社会学界的三杰。
布尔迪厄横跨众多领域,打破了学科界限,从跨学科的角度入手,对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史学、美学、文学等都有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想范畴,建构了相当新颖的学术框架。
作为法国当代最有声望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布尔迪厄以其独创性的学术研究和丰裕的理论创作,在法国和整个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掀起一阵阵争论浪潮,推动着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变革,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本身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国家精英》是布尔迪厄最重要的社会学著作之一。
旨在研究发达国家中社会统治的内在逻辑及其构造形式,借助这种构造,社会统治巧妙地伪饰了自己并使自身得以世代传承。
这一研究通过分析法国教育体制中的各种关系得以完成。
在布尔迪厄看来,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国家魔术”,它通过再生产特定符号的资本权力,保证权力的运作、转换,从而维护社会秩序,而这又是通过某种表面中立的形式进行的。
布尔迪厄对社会的这种批判,既深刻又具体,使我们能更真切地认识社会。
布尔迪厄指出,代表大公司领导者特性的空间是围绕着国营企业家与私营企业家之间的对立建构起来的。
国营企业家占据着与国家紧密相联的大型企业的首要位置,其中包括大型工业公司(如国有化企业、混合经济企业、严重依赖于国内市场的企业)和大银行;私营企业家是私营工商业公司和银行的老板,相对来说,这些公司和银行的规模要小一些,与国家的联系也没有那么紧密。
此外,国营企业家一般都出身于政府高级官员家庭或者自由职业者家庭,而不是出身于企业主家庭,他们常常持有丰厚的学业资本和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往往来源于他们继承所得的社会关系,或者来源于他们在国家官僚权力部门或者在部长办公室积累起来的社会关系;他们的整个学业和职业生涯都置于国家徽志的保护下——国立的名牌公立中学、名牌大学、政府高级行政部门、国家精英群体(尤其是国家财政监察机关、国家行政法院、矿业工程师群体),以及最后国家级的大公司。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优秀阅读笔记
If you don't work hard, your future wife's wedding dress will be rented.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优秀阅读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优秀阅读笔记1翻开当年的爱书,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心一下子跳动得剧烈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一个坚强的保尔又屹立在我们的面前。
保尔是一个苦孩子,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欺侮,处在饥饿和死亡线上。
但是,他敢于向不公平的屈辱的社会地位挑战,敢于起来改善自己和劳苦大众的命运。
他在朱赫等老一辈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帮助下,积极投身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保尔一生的经历实际上是向不公正的命运挑战,向困难挑战,向自身的残疾和不幸挑战的过程。
可是,一个人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苦难和打击呢?一天之中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起17次冲锋,身患伤寒饿着肚子踩着冰冷刺骨的泥浆修路,从死神那里挣扎出来,躺在病榻中受尽伤痛的折磨。
双目失明后,他回到家乡,只求能听见母亲的声音,然而亲爱的母亲却已化作了一堆黄土,即使是这样,直到最后,他还要把自己的经历经过升华之后变成精神财富献给人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那么在临终之际,他能够自豪地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这段名言曾经唤起几代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锤炼钢铁的意志,它是我们寻求人生价值的丰碑,是我们成长和追寻的路标。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保尔已经过时了,中国早已进入到改革的时期,与保尔相比,我们更了解比尔·盖茨,更欣赏他,甚至更崇拜他。
还有人认为,保尔的意志品质固然非常值得学习。
但他终究不过是颗无怨无悔的“螺丝钉”,现代社会更崇尚个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人性的充分张扬,每个人都可能是一部神话。
博士必读书目
专家推荐书目劳凯声古典西方政治学名著选读:1.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商务印书馆 19852.洛克,政府论两篇,商务印书馆,20113.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当代西方政治学名著选读: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2.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三联书店2008当代西方社会理论名著选读:1.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2.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3.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4.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6.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7.布尔迪厄,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商务印书馆20028.布尔迪厄,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29.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推荐理由:以上推荐书目为劳凯声教授为2011级博士指定的书目的一部分。
之所以推荐,出于以下的考虑:教育政策学与教育法学的研究离不开对政治学与社会学的了解与学习;博士生经常使用的政治学、社会学的概念、理论不少并不是通过阅读经典(尽可能的阅读一手资料)获得的,所以对这些概念、理论的理解并不是很确切,更缺乏自己的独立看法;博士阶段或许是学术生涯中最后一次弥补自己的学术基础知识的机会。
读书心得:声明:尚未将以上书籍全部读过。
由于这些书籍属于经典书目,所以其中的一些书已经在本科、硕士阶段读过,所以此次读书的个人自主性、选择性和针对性可以很强。
这些书目所涉内容在当下并不过时,而且可以检审当下的许多“新”概念的价值与意义;阅读这些书目,以线代面,自然会延伸至相关科目,亦即这些书目可以作为线索引导我们寻找相关领域的研究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二:布尔迪厄----国家精英作者:Miles_78 提交日期:2005-11-28 23:27:00贫者永贫,富者永富----学校与权力场域的再生产《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是布尔迪厄社会学的代表作,场域是该著作的核心概念,副标题“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概括出场域的基本概念----代表着各种不同的社会空间,它展示的是由不同的资本和权力所决定的处于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之间的客观关系----惯习、习性、行动者、位置以及资本和权力是场域的基本构成。
在我阅读过程中,惯习和习性如何区分,很费一番力气,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惯习意义在于个体出生和生活的环境所带来的在学业和职业选择上的实践活动----“判断力并不是意识的理智活动,确切的说,并不是以在按照某一计划建构起来的若干可能性中进行果断选择为目的的某种意识的理智活动,而是惯习(habitus)的实践活动(序言 p3)”,通过自己内在确定性----自然倾向(conatus),惯习使自己得以永存的倾向就是使某一特殊的身份得以永存的倾向。
因此,惯习的自然倾向是再生产策略的原则(维持现状,谋求高位发展),再生产策略的目的就在于维持间隔、距离、等级关系,并且在实践中(并非自觉的、有意识的)促进对构成社会秩序的差异体系进行再生产。
惯习可以看作是一种个体符合社会结构的先天获得的心智结构。
而习性则由后天获得,体现在学业和职业选择、观点立场上的偏好,并由此构成偏爱体系,同样也作用于社会身份等级与秩序的再生产。
惯习和习性无法用明显的界限来分离,两者互有牵涉。
一、学业分类及其神化过程布尔迪厄出身并非上流社会,在获得身份认可的过程中,对先赋地位对于个体的影响感受深刻,因此他提出了个体占据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对于个体在学校场域和权力场域中获得成功的重要性,并且描述了学校场域和权力场域如何相互作用而进行再生产。
学业分类及其神化过程是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再生产的第一步。
在第一和第二部分,重点在于说明学校是如何通过学业分类让个体接受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身份认同。
依据布尔迪厄的方法,我们需要把视线放到整个学校场域之上来进行观察,学科之间的差别和共同之处,以及其与权力场域的联系----“学科之间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它们与文化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征象(p18)”,“个人与学校、与学校传播的文化、与学校使用和要求得语言之间的联系,取决于在他的模态中(modalite),他家庭的社会地位与学业空间之间的距离,以及他在这个体系中幸存(survie)下来的一般机会,就是说,取决于他达到在客观上与他出生的群体联系在一起的某一特定的学业位置的可能性”。
对于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对个体的作用,则体现在人们对“早熟”的崇拜上,父辈所提供的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能够帮助个体尽早的获得成功(无论是学业上的还是事业上的)----有的人在18岁便可以在某一领域闻名,而有的人只能等到50岁,“这导致了学校忽视了获取知是的狭义的学业活动……早熟(precocite,一种社会建构)被大大的提高了身价(p33)”。
权力场域地位的不同,是个体在选择学业类别时的重要因素,另外,学校场域在运行过程中也强化着这一区分。
“学校(机构)的意图和愿望只有通过单个的行动者才能够实现……他们的习性会‘激活’与位置有关的内在倾向(p42)”,“一方面是教学机构的客观结构……另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智结构,这两种结构之间存在的对应性使我们能够作出结论----正是通过教学机构的结构和教学活动,人们才能反复灌输,强制推行构成感知、判断、思想和行动结构的图式(p50)”。
人在这样的场域之中只能服从于自身存在的结构之中,并遵循结构的规则,身不由己(疯癫(aliene)的无意识的摆布),“处于等级化了的学业位置上的行动者的序列反过来又构成了将继承所得的资本转化为学业资本的主要机制之一(p63)”。
个体的惯习和习性导致了他在选择学科类别时的一致性,一般来讲,父辈远离权力场域中权力极点的个体选择的学科导致的职业也远离权力极点。
这里布尔迪厄提到了教师群体尴尬----“(教师子女的)这些习性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在组织权力场域的经济和政治权力的等级中,以及在知识权威与声望等级中所处的中间位置:在作家和艺术家眼里,他们太资产阶级了;而在‘资产阶级’眼里,他们又太‘知识分子’了(p86)”。
如果说教学机构和社会权力场域的力量使场域中的个体依照自身的位置寻找到符合自身的学业类别的话,那么精英学校的责任便在于将这种定位合法化,即通过“圣职授任礼(ceremonie du sacre)”的形式,将学业分类神化,“精英学校的技术职能所产生的效应难道不就是掩饰学校履行其礼仪性排斥的社会职责,并且赋予圣职授任礼以理性的合法化的表象?(p115)”,“所谓‘精英学校’,就是负责对那些被召唤进入权力场域的人(其中大多数都出生于这个场域)进行培养,并且对他们加以神化的机构(p116)”。
神化的实施便是通过精英课程来进行,并且在精英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又将再次分化----“精英课程(filieres nobles)的存在所产生的最隐秘的效应毫无疑问是与教学结构中的二元性(dualite)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这两类教学机构(如,大不列颠公立学校和普通中学----类似于我国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系统性对立关系中产生了它们各自的独创性、彼此的差别(积极或消极),以及它们传授给自己产品的象征性价值(p160)”。
在完成了学业分类之后,学校的工作便在于将这种分化(或者说学生群体众扩大了的原始差异)合法化,“学校只有在对那些已经转变了的人进行说教的时候才能够取得彻底的成功(p176)”……“这项权力(合法分类)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证书(学历证明等),所谓证书,就是权力机构颁发的关于能力的证明,就是对证书持有者的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但保和认证得社会委任书,是以对发证机构的集体信仰为基础的信誉称号(p204)”。
当然,这些所必需获得的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是统治者强行规定的合法能力。
二、名牌大学场域的结构----现状与历史教学机构起着学业分类和神化学历等级的职责,它自身的场域结构也随着社会权力场域的要求变化,第三部分,着重强调的是名牌大学场域的现状与历史演变。
首先我们来考虑场域的边界问题,场域的边界无法确切的定义,只能说是场域效应停止的地方,“场域效应的存在……是所有行动者和机构作为场域运作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凭借经验确定场域边界的最可靠的一种方法……(p229)”那么学校的场域作用边界即在于学生个体的学业类别选择及其引导,“(高等教育机构场域和名牌大学次场域(sous--champs)的社会效应影响到)学校向学生灌输的(美学、伦理合政治学方面的)习性,一般都与他们出身的家庭反复灌输的习性最为接近,与这所学校将使他们通达的权力场域中的位置所要求和强化的习性也最为接近(p233)”。
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大多会进入相应类型的学校,如教师子女进入师范院校;高级公务员子女进入国家行政学院;工商界老板的子女进入高等商学院。
这里描述的只是一个整体的情况,当然也会存在特例,但是布尔迪厄指出这些进入了“不应属于”自己的学校的学生会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要么被该学校次场域中的习性所同化,要么被排挤。
“制度仪式化的作用各种不同学校确定自身合法性的方式是通过制度仪式化过程完成的,与官方任命行为类似----划定群体边界,安排群体的秩序……不同学校的大、中学教师学衔所确保的神化作用倾向于将被录取者从前途未卜的状态中解救除来(p257)”。
通过仪式,将每个被录取者以后的职业走向明晰出来。
这多少在我的发展心理历程中有所体现,不情愿而又无能为力。
学业类别空间的划分原则包含在社会再生产进行社会分工本身的结构中。
这也就是制度化仪式的力量所在,“制度化的礼仪强制下的象征性鸿沟总是无法让人清楚的辨认出来,或者让人既无私心,又无保留的认同(p259)”。
名牌大学始终处于教育场域中的支配极点(pole domminant),所有大学在该场域中的位置是由其继承所得的文化资本的总量来衡量的,而在名牌大学内部则还需加入资本结构(技术性因素:技术性群体和行政管理群体的对立)的考虑,这与权力场域结构是相对应的。
在大学的场域中,场域结构似乎是一种交叉,拥有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个体居于两个极点,而处于中间位置的是既拥有经济资本,又拥有文化资本的社会类别,如,高级官员的后代。
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往往会迫使个人认同其价值,如果它们有助于发展与具有这些资产特征的社会位置相适应的习性。
这里涉及到偏爱体系,即一种习性所决定的选择优先权,“这种优先权(priorite)是一种客观所予,它存在于生存条件之中,而这种生存条件则是与特定的位置、文化或经济、艺术或金钱相关联……存在于与‘教权’或者与‘俗权’相关联的生存条件之中(p276)”,这种关联内化为实际偏爱的结构。
在布尔迪厄看来,是学生的习性决定了其在高等教育机构空间分布的差异化原则,这种习性,或者说偏爱体系的获得是与其继承所得的资本总量和资本结构联系在一起的。
教学机构在这里又同时开始扮演着对社会资本(这里特指情感)在生产的角色,“教学机构实施的聚合性隔离(segregation agregative)或许就是情感社会构造的最有力的操纵者,而同窗之间的友情或者爱情,正是社会资本这一珍贵的资本类别在结构上呈现的一种最可靠、最隐秘的形式;这里的社会资本就是同学关系……(p315)”同窗的感情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象征性资本的表象,名牌大学在通过仪式宣扬自身的同时也增强了个体对群体精神的信仰(这些仪式虽然有时候虚张声势,但是往往能使一个机构渐渐提高它的自认的高度)。
这里我们可以描述出群体精神产生的过程:象征性资本的垄断可以将不同的学生族群(名牌与非名牌)等级划分;通过被认同造成象征性资本的集中;在这个小空间里面,利益和声望等资源可以被共享,并且仰仗连带关系形成群体精神。
当然群体精神需要对群体的保卫,占据霸权占据霸权位置的机构对其他机构而言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这种吸引力不能超出一定范围,这个时候就需要对这个群体进行保护性封闭,比如拒绝在吸纳新的成员。
这里,我们得到了一个对教学机构场域的大致认识,其中权力的体现,关键一项是通过神化达成,或者通过降尊、贬黜、象征性贬低来发挥其效应。
另外还应该看到“高等教学机构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任何一种霸权位置在数量上和价值上的增加都必定伴随着开启通往这些位置的有关的教学机构价值的增加,反之亦然(p397)”。
中国目前高校所面临的困局便可以用这样的解释来说明,热门专业的增多往往是和巨大的实际社会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而当其不再热门的时候,群体就会进行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