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科学视角下矿产资源型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_源自内蒙古的实证数据

合集下载

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

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

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运营方式,更在深层次上重塑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

然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动态能力来适应和利用这种变革。

因此,本文旨在从动态能力理论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

本文首先将对数字化转型和动态能力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明确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动态能力理论的核心观点。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动态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一个理论模型,揭示数字化转型如何通过动态能力影响企业绩效的内在机制。

为了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制造业企业的实际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等手段,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管理启示和建议,为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提升动态能力、优化企业绩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数字化转型和动态能力理论的理解,也能为制造业企业在实践中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制造业企业更好地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业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

国内外学者对数字化转型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商业模式进行系统性、根本性的改造,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

在制造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尤为关键,它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柔性化,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关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已有研究多从资源基础理论、创新理论等视角出发,认为数字化转型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活动,从而提升企业绩效。

2014年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拟立项目名单

2014年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拟立项目名单

民族问题研究 民族问题研究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艺术学 艺术学 艺术学 艺术学 艺术学 艺术学 艺术学 艺术学
赵春雷 德力格尔玛 张荣华 兰继华 李亚白 李利芳 李志强 滕驰 李国峰 刘明越 刘筠梅 包双梅 徐颖涛 郭太林 王苹 墨日根高娃 刘金岩 王茹
内蒙古师范大学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赤峰党校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 党校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 党校 包头师范学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毛布和 陈改桃 张子程 乔瑞 舒心心 包金花 李杰 李彪 孙鹏云 张丽红 王秀艳 包秀琴 王奇昌 朱檬
所在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 包头师范学院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民族大学 赤峰学院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包头师范学院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包头师范学院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内师大传媒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 集宁师范学院 内蒙古大学 赤峰学院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民间器乐的旋法与合奏织体研究 内蒙古边境口岸跨国旅游合作“3+N”模式研究 基于乳业产业化进程的奶源供给组织模式研究 基于大型蒙医院终端消费的蒙医药资源型产业链延伸研究 创意旅游视角下草原非物质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保护与传承研究 内蒙古生态农产品贸易开发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 内蒙古企业环保投资效率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价值链视阈下内蒙古县域经济竞争优势递增机制研究 内蒙古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研究 内蒙古牧区城镇化进程中牧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 内蒙古国税收入与GDP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朱熹训诂研究 内蒙古“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研究 《中华谚语志》研究 蒙古族谚语的传承及地方民俗文化的研究 魏晋南北朝道经词汇研究 明朝与蒙古经济交流若干问题研究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名单(特等奖、一等奖)(一)特等奖《“情理之治”:基层信访办的运作逻辑—北京市A乡“无理上访”的案例分析》《新型齿轮齿条式发动机的设计制造与研究》《农民工欠薪问题何以在务工人员大县高效解决?——基于浙江省玉环县清薪办模式的调研》《人车交互式自主泊车演示系统》《中国典型湿地发展影响因素探究之旅——基于对山东、宁夏、云南三省十年生态科考的思考》《乡土社会与市场经济的互联——基于福建东庄镇医疗产业同乡同业现象的实地调查》《面向人工光合作用的新型纳米超晶格材料》《用兴趣灌浇人才成长的苗圃——以复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水热固化海砂为低环境负荷的新型建筑材料》《基于反向双螺旋杆万向关节的微型机械臂及其在微创手术中的应用》《移动平台安全操作系统T6及其应用》《自供养技术用于增效癌症光动力治疗的研究》《移动式秸秆热解制油设备的研发》《多视点大尺寸光场真三维显示系统》《低成本立方体纳卫星》《“SCcope”—基于智能计算机成像的三维定量相位显微镜》《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民族社区治理调查—以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为例》《煤化工高浓污水除油新技术研究》《一种提高奶牛产奶量的微生态制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村民动员机制探索——基于江苏省建华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的实证研究》《关节软骨组织工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流动的冰——渔船用海水流化冰制备过程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创新》《刚地弓形虫TgAtg8-TgAtg3分子互作在小分子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丰富环境”戒毒劳教后时代强制隔离戒毒模式的社会化探索基于浙江5家强制戒毒所的实地调研》《土地流转、农民权益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在流转中实现共赢——河南~陵模式探索》《新常态下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机制探索——基于“长江经验”的调查与思考》《面向高度一体化结构的数控加工/3D打印符合设备》《基于碳纤维可穿着超级电容器储能器件的研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层体制创新——以“政经分离”为特征的南海农村综合改革调研》《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比较研究——基于8市22个行政村的实地调研》《龟裂模板法制备柔性透明导电膜技术及应用》《基于近场直写维纳喷印的三维光栅喷印工艺及其装置》《基于盲分离技术的胎儿心电监护系统》《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新型抗白血病靶向短肽ETP-3904》《初中生课业负担指标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基于有代表性的个案的实证研究》《建立具有临床意义的实验模型以研究卵巢癌的转移机制》《石墨烯对海水淡化的作用》(二)一等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背景下的农民买药困局探索——基于四川省渠县的实地调查证据》《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器》《基于自旋霍尔磁阻效应的自旋电子学研究和忆感器物理模型实现》《高容量柔性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研究》《气动软体抓持器》《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的自动跟踪飞行器》《超浸润材料在界面科学领域的应用探索》《大气污染冲突解决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研究》《基于人体工学的可穿戴式外骨骼增力套装》《行走中的正义——以“北京义联”为例探索民间法律援助发展之路》《地票制度下县域金融深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以重庆为例》《大数据环境下移动应用服务使用者信息安全危机调查研究——以Android系统手机移动应用为样本》《内蒙古西部地区推广生态大棚人工植草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基于内蒙古磴口县的调研与实践》《我国农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有效探索——对河北省青县秸秆联户沼气的调查研究》《基于脑控技术的家兔动物机器人行为控制研究》《游离的“第四元”——新生农民工“杀马特”群体城市融入的实证研究》《代际差异视角下农业转移人口社会的认同调查研究报告以大连市的调查为例》《氟苯达唑,一种驱虫药治疗乳腺癌干细胞的发现》《以极光激酶A为靶点构建肿瘤纳米基因药物的研究》《政经德善。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0.07.16•【字号】浙人社发[2010]213号•【施行日期】2010.07.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0〕213号)各市、县(市、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各有关单位: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开展以来,得到各地、各单位的积极响应。

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共有156 项被确定为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现将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有关单位切实保证课题组的研究时间,在经费和其他方面给予支持,并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

各课题负责人要认真组织实施研究计划,按时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一般立项课题完成后,请于2010年12月25日前将课题成果一式三份按原申报渠道报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当年没有完成课题和报送课题成果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鼓励课题成果公开发表并实现成果效果转换,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课题完成情况及成果质量将作为下一年立项的重要依据。

资助立项课题《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问题研究》,省厅将组成联合课题组,对有关事项进行统一布置和安排。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按原申报渠道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秘书处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45号8楼,邮编:310007联系人:陆海深、沈泽民联系电话:************* 85216997传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地址:杭州市莫干山路73号金汇大厦12楼,邮编:310005联系人:童伟宏、童素娟联系电话:*************88399638传真:*************附件: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二○一○年七月十六日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综合部分(一般项目)2010A001 浙江“十二五”劳动保障总体思路研究谭永杰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A002 浙江“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和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张春玉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A003 浙江“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分析孙胜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A004劳动保障历史遗留问题成因分析徐红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A005 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以台州为例赖尚造台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A006“十二五”时期嘉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倪建强嘉兴市劳动保障局2010A007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建设研究张伟舟山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2010A008“十二五”人才开发规划研究陈伯永诸暨市人事局2010A009浙江省“十二五”公务员培训对策研究何桥浙江工业大学2010A010 新生代农民工聚居空间生活现状调查--以杭州为例赵衡宇浙江工业大学2010A011 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与融入城市路径研究金碧华浙江理工大学2010A012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实证研究张蕾浙江理工大学2010A013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态调查宋瑜浙江理工大学2010A014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温州为例廖传景温州大学2010A015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软环境建设”研究廖小辉衢州学院2010A016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研究王永乐绍兴文理学院2010A017 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态研究--基于对丽水、温州两地的调查张祝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二、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一般项目)2010B001灵活就业问题研究王坚杭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B002政府在创业带动就业中的作用研究徐攀杭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B003创建充分就业农村社区(村)工作探讨李聚忠杭州市余杭区劳动保障局2010B004嘉兴市创建创业型城市研究应志敏嘉兴市劳动保障局2010B005 发展家庭服务业与促进就业问题研究张浩绍兴市劳动保障局2010B006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洪芳浙江理工大学2010B007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与体制创新刘晓浙江工业大学2010B008浙江省女性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研究骆建艳浙江工业大学2010B009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就业的影响王君浙江工业大学2010B010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长效机制研究许紫岳浙江工业大学2010B011 大学生就业模式创新研究唐瑜浙江工业大学2010B012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谢军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B013浙江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体系问题研究肖丽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B014大学生就业难成因探析--以浙江为例应建华宁波大学2010B015浙江省中小企业“用工荒”问题研究董建华嘉兴学院2010B016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研究柯羽嘉兴学院2010B017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梁丽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0B018大学生网络创业服务平台构建研究程君青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B019产业结构调整对浙江就业的影响徐冯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B020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研究--以高职艺术专业为例羊力超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1浙江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杨金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2经济转型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郑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3 “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研究吕国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4大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易际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5大学生职业观念现状调查--以高职院校为例郑尧军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6产业结构调整对浙江就业途径影响研究刘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7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择业策略研究柴爱仙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三、社会保障问题(一般项目)2010C001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养老保险政策研究杨继杰宁波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2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研究 XXX 宁波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3 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王宋余温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4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中的问题研究陈德祥温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5加强社保基金支出监管研究徐水培湖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6农婚知青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沈福群湖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7省级养老保险统筹模式研究徐德兴金华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8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践与思考马金德杭州市余杭区劳动保障局2010C009关于做好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工作研究卢纯佶东阳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2010C01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问题研究陈薇台州市椒江区劳动保障局2010C011浙江省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金华市为例肖金萍浙江师范大学2010C012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责任研究田野绍兴文理学院2010C01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化--以嘉兴市“两分两换”为例战昕嘉兴学院2010C014浙江省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模式研究郑栋浙江纺织服装学院2010C015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研究叶林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C016企业年金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温敏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0C017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问题研究韩雪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C018浙江省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实施可行性研究章泓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四、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一般项目)2010D001宁波高校毕业生创业发展研究孙国茂宁波市人事局2010D002建立南太湖人才发展改革实验区可行性研究蔡小凡湖州市人事局2010D003关于加强企业人才开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研究王水君绍兴市人事局2010D004新时期人才工作理念探析李秋华金华市人事局2010D005推进“四大建设”的紧缺人才调查与研究单坚台州市人事局2010D007创业孵化器培育与制度建设的实践和探索王小军富阳市人事局2010D008大学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和研究(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徐天红宁波市镇海区人事局2010D009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对策研究章为群嘉兴市秀洲区人事劳动保障局2010D011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邹晓东浙江大学2010D012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新趋势和新动态的可视化研究徐国良浙江大学2010D013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方阳春浙江工业大学2010D014推进我省自主创新进程中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研究孙蔚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0D015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侯村叶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0D016威客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张作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0D017浙江省高职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徐海洁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D018高校电子商务创业的体制机制研究徐美燕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0D019浙江省国际化人才外语能力本土培养路径研究李琳宁波大学2010D020欠发达地区高校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对策研究倪立宠衢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D021基于中小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冯岚台州科技职业学院2010D022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体制机制研究孟晋霞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D023大学生创业体制机制研究牟惠康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五、人事制度改革问题(一般项目)2010E001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研究章荣杭州市人事局2010E002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研究吴家斌温州市人事局2010E003军官转业安置政策分析及今后发展思路陈玉多温州市人事局2010E004加强引进国(境)外智力工作研究刘贤奎温州市人事局2010E005军官转业安置制度建设研究刑泉浙江工业大学2010E006基于个体行为驱动DISC模型的公务员均衡激励机制研究丁颖浙江工业大学2010E007浙江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刘其君浙江理工大学2010E008高校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业绩考核体系建设研究张翌温州医学院2010E009新时期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规范性研究马重阳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E010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标准化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唐俐俐浙江工商大学2010E011浙江省不同体制间人员流动政策现状研究陈红敏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2010E012工科类高职院校教师考核制度设计研究葛永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0E013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研究张清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六、职业能力建设问题(一般项目)2010F001 公共职业培训机构发展研究何世清绍兴市劳动保障局2010F002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职教为例袁新苗浙江工业大学2010F003农村实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研究王建枫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10F004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利用研究-以社区体育指导员为例董立群宁波大学2010F005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路径研究任峰宁波大学2010F006中小企业技能人才开发对策研究--以宁波市装备制造业为例胡斌宁波工程学院2010F007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陈彩娟杭州师范大学2010F008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的比较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季志湖州师范学院2010F009浙江经济转型与高职教育改革适应性研究徐金寿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2010F010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洪列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1浙江技能型人才建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胡启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2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李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3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金融产品营销人员为例吴庆念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4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李晓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5职业能力培养的岗位适应性调查与对策研究--以高职商务英语人才为例贾越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6德鲁克管理视野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研究李红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7构建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姜宇国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8以职业素质与技能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探索聂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9高校“校本培训”模式与应用研究--以温州为例吴肖蓉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0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技能人才建设研究--以温州市制造业为例张小冰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1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孔志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2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发展战略研究--以温州为例楼红平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3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研究--以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杨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4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谢文琴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5农民工职业培训效应与对策的分析研究沈央儿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6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观与创业教育探索李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7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州为例王柱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8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证调查与分析曾益坤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七、劳动关系调整和收入分配问题(一般项目)2010G001宁波市劳动保障依法行政情况调研站建国宁波市劳动保障局2010G002 企业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研究沈康民湖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G003台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对策研究杨少白台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G004劳动关系和谐指数探析李英武衢州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2010G005《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沈瑜维杭州市西湖区劳动保障局2010G006工伤认定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吴莹岗杭州市余杭区劳动保障局2010G007温岭市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实践与探索李玉友温岭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2010G008《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对策研究李慧红仙居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2010G009群体性劳资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研究龚和艳浙江省劳动仲裁院2010G010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及法律规范研究林敏喜浙江工业大学2010G011高校绩效工资制度建构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沈立宏宁波大学2010G012餐饮服务业最低工资实施状况分析--以浙江为例刁宇凡中国计量学院2010G013基于企业劳动定额定员的母子公司工资总额管理研究钱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G014企业人工成本分析与研究俞婷婷江西财经大学浙江物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010G015大学生就业权益法律保护研究姜吾梅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G016劳动关系综合型预警机制研究李良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0G017劳务派遣工的同工同酬问题研究朱四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G018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研究--基于浙江省上市公司的分析赵金芳浙江旅游职业学院2010G019劳动用工网络诚信公开查询制度的研究严亮奇浙江浙中律师事务所2010G020“劳动仲裁申请不予受理”程序性规范研究陈善浙江浙中律师事务所八、浙江人力资源市场问题研究(资助项目)2010H001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陈诗达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H002浙江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罗传银杭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H003浙江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动趋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郭继强浙江大学2010H004浙江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问题研究孙裕增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10H005浙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陆海深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H006浙江人力资源市场的工资差异与引导机制孔冬嘉兴学院2010H007积极的就业政策与浙江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陈根元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2010H008市场化下的浙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伍争荣浙江工商大学2010H009社会保障对浙江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的影响研究何文炯浙江大学2010H010浙江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研究张益成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2010H011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市场发展模式及借鉴陈雅温州大学。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名单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名单
企业 30 强数据的实证分析 公益性小额信贷对农村金融扶贫的启示—基于重庆开县民丰互助合
作会的农村金融试点 贵州屯堡地戏面具产业化发展调查和品牌创新研究 重拾画乡情,共绘乡村美—陕西户县东韩村特色产业发展调研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果农收益分配不合理现象研究—以周至县猕猴桃
产业链为例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测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常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温州大学
学科类别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F025 F026 F027 F028 F029 F030 F031 F032 F033 F034 F035 F036 F037 F038 F039 F040 F041 F042 F043 F044 F045 F046 F047 F048
家庭农场发展的现实的偏差及矫正路径 --基于湖南省长沙县的调查分析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家庭农场发展研究 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比较传统—基于 8 市 22 个行政村的实地调
研 劳动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广东南海高新区企业的调查
让现代农业保险更“保险” --广州市现代农业保险制度实施问题研究 为农村经济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广东两个典型淘宝村发展实践
政经德善,多元协治与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探索-以吉林省扶余市 农民志愿者组织为例
合肥工业大学 华侨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
安阳师范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遵义师范学院 西藏民族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一般项目 管理学)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一般项目 管理学)

顾元勋 北京交通大学 陈昭锋 南通大学 湛军 胡昱 上海金融学院 青岛市委党校
温平川 重庆邮电大学 侯广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张炳发 济南大学 胡元木 山东财经大学 肖延高 电子科技大学 陈明森 福建省委党校
2175 2176 2177 2178 2179 2180 2181 2182 2183 2184 2185 2186 2187 2188 2189 2190 2191 2192 2193 2194 2195 2196 2197 2198
天津 四川 广东 广东 江西 浙江 河北 安徽 高校 湖北 河南 高校 广东 党校 高校 江苏 上海 山东 重庆 广东 山东 山东 四川 福建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干扰模拟与基于二维网络视角的农 黄建华 福州大学 产品供应链脆弱性研究 关系和信任导向下的农产品供应链 李季芳 山东财经大学 研究 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流实时响应决 黄辉 西北工业大学 策研究 基于企业基因重组理论的模块化制 王伟 郑州大学 造网络的构建与管理研究 消费者持续购买制造业企业服务动 李永锋 长沙理工大学 机演变与激励机制研究 制造商在产业转型中的电子渠道治 熊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理机制研究 消费者移动口碑传播机理研究 张中科 河北经贸大学
高管薪酬契约设计、研发配置优化 刘振 与公司价值创造 战略联盟中企业IT能力、联盟能力 蒋峦 与联盟绩效的关系研究 企业集团与下属上市公司之间内部 陈健 并购和治理机制研究 基于融资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价值 王开田 创造机理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机理研究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作品名单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作品名单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第一类 人文社科调查报告
作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背景下的农民买药困局探究-基于四川省渠县的实地调查证据》 《行走中的正义-以“北京义联”为例探索民间非法律援助发展之路》 《地票制度下县城金融深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大数据环境下移动应用服务使用者信息安全危机调查研究-以Android系统手机移动应用为样本》 《我国农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有效探索-对河北省青县秸秆联户沼气的调查研究》 《游离的“第四元”-新生代农民工“杀马特”群体城市融入的实证研究》 《代际差异视角下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认同的调查研究报告以大连市的调查为例》 《政经德善,多元协治与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探索-以吉林省扶余市农民志愿者组织为例》 《多元化动机与单一化社会支持:上海市老年打工族现状扫描》 《理想的代价: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困惑-基于上海地区ISEF获奖者的研究》 《还权于民的上海实验-基于上海闵行、松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的调查》 《营改增后企业税负与利润是否一定反向变化?-基于上海市147家文化企业的调查》 《从“人生炼狱”到“圆梦天堂”-以亚洲最大“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为例》 《让非遗“活”在当天-黔东南地区苗绣艺人生活现况的调查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一种创新探索-基于苏南地区张家港市家庭农场的调查》 《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有益探索-对太仓市“政社互动”模式的调查研究》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中国特色的“共同参与型”老年人健康管理新模式-基于南京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实践》 《中国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以南京市智慧居家养老实践为例》 《价值的光辉-新市民价值观变迁研究》 《“海归创客”中国创新驱动的一支可贵力量-基于常州市6个留创园家企业的调查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以四川省遂宁市水治理为例》 《让小微企业搭上互联网融资的“和谐号”-基于长三角地区的调查报告》 《相约四点半:探究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N大学社区课堂为例》 《从究竟城镇化到人的生活方式城镇化:对苏州市“被”进城农民生活变迁的调查分析》 《浙江省生态补偿制度改革调查报告》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兼容性研究-基于浙江省90个县市区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保护的调查分析》 《农村女儿养老的行动逻辑和社会认同差异研究-对安徽省南、北、三县的调查》 《农村留守妇女自治与乡村发展-江西省万载县白水妇女互助组织调查》 《“链链不舍”的“农企合一”机制促进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对山东省诸城市得利斯的典型调查》 《如何开启智慧农业的破茧之旅-以传统农区河南商水县为例》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逆城镇化”现象透-基于洛阳、新郑、禹州三市农户的典型调查》 《农民如何装扮自己的精神世界-转型期农民信仰选择行为研究》 《法学教育实践育人的新路径-以××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为例》 《网络环境下匿名侵权个人信息披露制度研究-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两起典型案例谈起》 《从“被上楼”到“农民自愿集中居住”-基于沙洋县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的调研》 《我国家庭农场的孵化培优研究-基于武汉地区的调查报告》 《小城镇建设需要打赢“人口争夺战”-对东中西部18个国家重点镇的调查》 《四个全面推进背景下湖南民族教育政策实施现状研究-基于湖南5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县的调研》 《区域品牌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推动机制研究-基于广东省专业镇的实证调查》 《“城中村”智慧化升级的运营模式研究-基于广州石溪村的调查研究》 《农村基层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一个宝贵探索-基于对广东省云浮市六个乡贤理事会的调研》

201411省哲社立项名单

201411省哲社立项名单

苏艳丽 王军 叶华 余成普 杨家宁 彭华新 王艺 晏青 杨洸 张钰莎 黄兰秋 李福标 游毅 赵海军 何方耀 黄素娟 任念文 吴智刚 蔡天星 陈超 陈恩维 范常喜 胡霞 李艳丰 刘涛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GD14CZW07 GD14CZW08 GD14CZW09 GD14YZW02 GD14YZW03 GD14YZW04 GD14YWW01 GD14CWW01 GD14CWW02 GD14CWW03 GD14CWW04 GD14YWW02 GD14CWW05 GD14CWW06 GD14YWW03 GD14CWW07 GD14CWW08 GD14CWW09 GD14CWW10 GD14CTY01 GD14CTY02 GD14CTY03 GD14CTY04
深圳穆斯林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广州市外来人口住房分层与居住融合研究 中国教育升学过程中的男女差异——城镇化 进程中的教育与劳动力素质 慢性病人的身体管理与临床遭遇——以糖尿 病人为例 社会组织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电视民生新闻与外来工的归属感建构研究 社交网络舆情的大数据监测模式研究 移动传播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机制与传 播路径研究 网上舆论斗争形态规律及应对策略——以广 东网络事件为例 微博公共事件自动发现及演化模型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广东省图书馆联盟构建模式研 究 明末清初岭南佛门文献与岭南文化研究 关联数据视阈下的馆藏语义聚合与知识服务 研究 信息确权理论建设 “海上丝绸之路”与岭南佛教的传播发展研 究 近代广州城市土地产权研究 明清之际我国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与封建 国家南海海洋战略研究 中法战争前后的中越边务筹办与清政府近代 陆疆、海疆观念的形成 萨义德批评理论及其中国化应用——“东方 主义”、“汉学主义”批判 珠三角打工文学内刊(1988-2014)与农民工 城市融入的文化路径探究 近代传教士中文报刊文体研究 出土东周秦汉文献方言语料整理研究 大数据时代商务汉语共享型案例资源库建设 从审美意识形态论到文化政治诗学——文艺 意识形态批评理论话语的反思与重构 南朝骈文文体形式与文体批评研究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

下面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一:1、乌海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贸易开放度、经济自由度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析3、内蒙古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4、循环经济模式下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5、新疆南疆经济空间演化格局及驱动力分析6、生产性公共支出、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多地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7、基于海洋生态产品的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经济激励额度评估8、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9、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10、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绿色索洛模型”的分析12、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13、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1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评述15、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16、从宏观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当下格局与长期增长前景17、创新驱动、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18、从共享单车上树现象谈如何有效管理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119、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20、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21、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沿线国家产业层面数据的反事实模拟22、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3、新兴经济体国家工业化水平测度的实证分析24、中国分享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25、论“分享经济”下我国劳动法保护对象的扩张--以互联网专车为视角26、土地资源错配及经济效率损失研究27、美国经济政策转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8、浙江县域土地经济效益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29、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空间分异30、房价对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3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32、资本流动突然中断对不同负债结构国家的经济影响33、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34、我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空间效应分析35、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省份面板数据36、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二:37、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战略的调整与实施38、我国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39、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解释力和话语权240、积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41、中国FDI与ODI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42、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比较43、农业机械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研究44、城市化、人口红利与日本经济增长关系研究45、区域人口、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情景预测研究46、煤炭消耗、污染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47、我国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与实证研究48、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倒U型关系:杠杆率非对称变化机制视角49、城市规模与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50、城市群内部经济服务化空间互动关系分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51、海南建省以来经济增长空间分异格局演变52、湖南省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演变53、非均衡发展条件下地级市经济差距时空特征54、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投资社会风险探究55、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变迁的回顾与反思--兼论中国宏观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6、新常态、新经济与商业银行发展转型57、地方立法需求与社会经济变迁--兼论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58、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尾效”研究59、中国经济增长拐点问题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学和微积分学的实证分析60、中国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的动态演化61、中国高铁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环境的短期效应综合评估62、“一带一路”与“中美经济博弈”63、滞留的集体主义:微博场域经济议题的社会共识现状与表达64、全球变革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65、上海自贸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反事实”思维视角366、长三角地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时空分异67、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68、基于VAR模型的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69、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金融发展对经济提升的驱动作用研究70、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71、绿色发展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环境经济影响?--基于非参数方法的解答72、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三:73、财政激励、政府偏好与地区经济增长74、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75、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76、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77、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78、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79、基于景气状态的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时序性研究80、珠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8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8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给侧改革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83、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及代际经济支持84、基于空间计量的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85、中国-欧亚经济联盟FTA的经贸效应模拟分析--基于GTAP模型及偏效应分解86、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87、双向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来自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88、金融发展、微观企业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基于上市公司专利视角的实证分析489、中国经济增长与三个产业能源消耗的结构调整90、利润率下降与中国经济新常态91、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协调分析--以陕西省为例92、考虑大规模风电并网的电力系统区间非线性经济调度研究93、中国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与差异分析94、人口密度、能源消费与绿色经济发展--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95、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减排潜力研究96、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97、金融发展缘何抑制了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98、土地开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99、政府干预、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动力--兼论“简政放权”如何动态释放改革红利100、共享经济下网络平台的法律地位--以网约车为研究对象101、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02、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和生态-经济协调度时空变化格局1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104、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与其城市经济的偏移增长及重心耦合态势研究105、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阶段转换研究106、中国金融压力的度量及其宏观经济的非线性效应107、生产商规模不经济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策略选择108、经济转型视野的“去库存”与房地产市场稳健性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四:109、江苏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及其作用机制110、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研究5111、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112、作为经济伦理的经济共享理念113、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的实证分析114、城市化、人口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5、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风险及应对116、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117、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118、论共享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119、中国城市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及空间溢出性120、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问题研究121、“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22、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的三个特点和规律123、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贡献124、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双重冲击下的世界经济125、习近平国有经济思想研究略论126、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兼论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异同127、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128、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研究129、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医疗费用上涨对我国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分析130、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基于单一国家和多国的动态CGE模型1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与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132、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现状与问题的思考133、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半参数可加模型的实证研究134、经济增长理论的要素供给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6135、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136、金融集聚与区域民营经济成长--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门槛模型的实证137、浅析体验经济环境下服装品牌的体验设计方法138、经济因素对服装流行色趋势影响的实证研究139、循环经济下的闭环模式对我国服装企业的启示140、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141、中国经济的“双重”结构转型与非平衡增长142、经济集聚、经济距离与农民增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143、互联网、信息元与屏幕化市场--现代网络经济理论模型和应用144、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效率提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五:14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146、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综述147、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148、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机制149、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150、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逻辑151、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的关系及发展前景152、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探析153、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15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及其效应分析155、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156、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7157、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效应--基于联立方程的检验158、人口老龄化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探讨159、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160、基于通用分布的含风电电力系统随机动态经济调度161、城市用地扩张、规模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162、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163、中国金融状况的波动特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164、中国政府经济治理的项目体制研究165、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166、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167、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68、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经济增长溢出与区域空间优化169、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170、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变特征171、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关联特性分析--以云南省为例172、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关系--以江苏省为例173、政治关联与经济增长--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174、代际社会经济地位与同住安排--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分析175、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176、在职消费经济效应形成机理及公司治理对其影响177、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以互联网专车为例178、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9、最优金融结构的存在性、动态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180、要素重新配置型的中国经济增长181、中国政治精英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分权的可持续性89。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发布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技支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发布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技支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发布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技支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4.01.15•【文号】自然资办函〔2024〕116号•【施行日期】2024.01.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关于发布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技支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4〕1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部机关各司局,有关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各有关单位: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矿产勘查的引领作用,着力破解找矿突破遇到的关键科技问题,我部经广泛征集、专家评审形成《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技支撑项目清单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清单》),按照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相关工作安排,现将《清单》予以发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申报程序(一)填写申报书。

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清单》列出的研究任务(见附件1、附件2),填写项目申报书(见附件3),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基本情况、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目标及考核指标、创新性认识或技术研发成果、经费及来源等。

定向委托项目6项(见附件1),面向委托单位申报;非定向项目15项(见附件2),由地勘单位或科研机构、高校、科研创新平台或企业等自由申报,鼓励各单位组成联合团队协同攻关。

(二)提供申报单位承诺书和推荐单位意见。

申报单位需提供申报项目完成立项且已落实项目经费的承诺,确保项目研究工作如期开展。

申报书须经相关单位推荐,各推荐单位要对推荐的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把关,并进行正式推荐。

(三)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组织有关单位做好项目申请受理、评审遴选等工作。

二、申报要求(一)基本要求请有关单位积极组织项目申报,立项项目可作为部级项目业绩参与职称评审、岗位竞聘、奖励申报等。

1.项目申报单位根据申报指南列出的科技支撑项目清单组织申报,项目工作内容须覆盖指南方向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全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项目清单

全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项目清单

7
2013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项目清单
序号 92 项目编号 2013GXS4D143 项目名称 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评价与路径选择研究 贵州省科技厅 93 94 2013GXS2D037 2013GXS4D148 贵州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绩效评价体系及管理机制研究——以 贵州为例 云南省科技厅 95 96 97 2013GXS1D007 2013GXS2D038 2013GXS4D149 新科技革命与全球产业变革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科技入滇”长效机制研究 西南地区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 98 99 2013GXS2D039 2013GXS4D150 切合本地特点的西藏信息化战略研究 西藏网络文化阵地建设中关键问题研究 陕西省科技厅 100 101 2013GXS2D040 2013GXS4D151 陕西省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发的对策研究 西安市科技局 102 2013GXS4D152 产业转移视角下“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协同成长路径研究 甘肃省科技厅 103 2013GXS4D153 基于兰白协同创新系统的兰州新区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2
2013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黑龙江省科技厅 27 28 29 2013GXS2D020 2013GXS4D113 2013GXS4D114 新时期东北地区“富民强边”战略研究 重特大灾害社会风险演化机理及多元治理研究 影响中俄毗邻地区科技合作要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哈尔滨市科技局 30 31 2013GXS2D021 2013GXS4D115 哈尔滨区域科技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路径与对策 研究 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的物流网络结构配置研究 上海市科委 32 33 34 35 36 37 38 2013GXS1D004 2013GXS1D005 2013GXS2D022 2013GXQ4D165 2013GXQ4D166 2013GXQ4D167 2013GXS5D197 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导向政策研究 创新驱动发展国际比较研究 促进上海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复杂多变环境下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自反性行为对企业绩效 的影响机制研究 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对先进制造业技术效率提升的内 生机制研究 品牌与文化问题研究 营业税改增值税对科技创新影响研究 江苏省科技厅 39 40 2013GXS2D023 2013GXS4D116 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的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基于价值星系的江苏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结构演化研究—— 以生物技术产业为例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研究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研究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研究一、绪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研究,旨在从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化改造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能力。

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注重创新驱动,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加快智能化改造,提高产业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本研究从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总体思路包括:明确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智能化改造,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重点任务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优化政策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

本研究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路径进行了具体探讨,在组织结构上,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产业体系;在政策支持上,要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大对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在技术应用上,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在人才培养上,要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研究旨在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3年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立项拨款1030

2013年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立项拨款1030
内蒙古财经大学
包明山
2013.07
3万元
2.4万元
2013A003
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内蒙古大学
张力均
2013.07
3万元
2.4万元
2013A004
呼包银榆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机制与模式研究
内蒙古科技大学
郝 戊
2013.07
3万元
2.4万元
2013A005
中国梦与“尽责圆梦”研究
内蒙古直属机关工委党校
裴聚斌
2013.07
3万元
2.4万元
2013B006
内蒙古非公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现状及其优化研究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黄 伟
2013.07
1.5万元
1.2万元
2013B007
提高内蒙古党内法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研究
内蒙古工业大学
包红梅
2013.07
1.5万元
1.2万元
2013B008
2.4万元
2013B073
晚唐骈文“三十六体”研究
内蒙古财经大学
韩雪晴
2013.07
1.5万元
1.2万元
2013B074
东北民族关系与唐诗中的辽西情结研究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冯淑然
2013.07
1.5万元
1.2万元
2013B075
内蒙古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研究
内蒙古财经大学
赵首军
2013.07
3万元
刘春艳
2013.07
1.5万元
1.2万元
2013C079
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城市化质量提升研究
内蒙古科技大学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

2024年第1期(总第342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2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㊁方向及着力点张㊀辉ꎬ唐㊀琦摘㊀要: 新质生产力 理论的产生顺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ꎬ为此ꎬ本文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含义ꎬ认为 新 表现为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要素结合方式ꎬ 质 体现为高质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动能ꎬ二者引发生产方式的更新和发展效果的质变ꎮ在此基础上ꎬ本文认为ꎬ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具备正确认识其新质态㊁创造人才发展的有利环境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必要条件ꎮ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 根基在实体经济ꎬ关键在科技创新ꎬ方向是产业升级 的发展方向ꎬ这不仅能有效推动东北全面振兴ꎬ更能够实现全国范围内生产力的飞跃ꎮ由此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㊁构建新发展格局㊁形成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优势ꎮ关键词:新质生产力ꎻ高质量发展ꎻ生产要素ꎻ科技创新ꎻ产业升级中图分类号:F042.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4)01-0082-10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18JZD029)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3JD20039)ꎮ作者简介:张辉ꎬ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㊁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经济学博士ꎻ唐琦ꎬ通讯作者ꎬ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助理教授ꎬ经济学博士ꎮ㊀㊀一㊁引言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艰巨任务的实现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现代生产力基础ꎬ更需要发展传统的生产力理论ꎮ2023年9月ꎬ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 新质生产力 的概念ꎬ强调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ꎬ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ꎬ并在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中指出ꎬ 积极培育新能源㊁新材料㊁先进制造㊁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ꎬ积极培育未来产业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ꎬ增强发展新动能 [2]ꎮ2023年12月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ꎬ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ꎬ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㊁新模式㊁新动能ꎬ发展新质生产力 [3]ꎮ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和完善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新的理论基础ꎬ同时也是新时代新征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ꎮ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ꎬ这一理论明确地指出了人在驾驭物质力量实现生产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ꎬ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人类生产的主动性相结合ꎬ凸显了劳动生产力的内涵ꎮ马克思反驳了将资本完全视为生产的主要力量或将之与劳动视为平等地位的混淆式学说ꎬ同时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忽视生产基础而急于修改上层建筑的错误理念ꎬ从而以正确的社会进步衡量尺度为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前进ꎮ人类对于生产力的理解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和反复的曲折过程ꎬ如何在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形式的掩盖下发掘生产力的进步规律ꎬ具有极高的难度和解放发展思维的伟大社会意义ꎬ因此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进步也往往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飞跃ꎮ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ꎬ人类对生产力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状态ꎮ在古代社会漫长的低生产水平状况下ꎬ社会进步的28力量显然无法被轻易地认识到ꎬ而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ꎬ以资本形态表现出来的能源物质㊁动力机器㊁材料物质等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被放大了ꎮ尤其是流水线生产的推广使得工人的力量仅仅体现为枯燥的工作ꎬ从而忽视了人并非完全受生产条件的支配且具有寻求生产能力改善的主动性的特点ꎬ因而其中没有体现出 人的本质力量 ꎮ而对于资本逻辑的批判也容易连带产生对附着于资本之上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的作用的轻视ꎬ使得承载生产力的物质形式和发展动力的应有地位无法被认可ꎬ甚至产生了对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错误理解ꎮ直到马克思科学正确回答了劳动者与物质要素的关系ꎬ揭示了社会生产能力的来源ꎬ明确了人同自然的关系ꎬ生产力的解放才得以科学的手段加以实现ꎮ纵观人类历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ꎬ社会经济发展取得较大进步的时期均为实现正确认识生产力内涵的阶段ꎮ对于生产力的认识直接决定了人们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识别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ꎮ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有着清醒的认知ꎬ并与时俱进地进行开创性的探索ꎮ新中国成立初期ꎬ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去除封建社会生产关系ꎬ面对落后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难题ꎬ以社会主义改造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起较为雄厚的社会主义生产力ꎮ改革开放后ꎬ中国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指导下ꎬ面向世界市场激活生产要素ꎬ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ꎬ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ꎬ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ꎮ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ꎮ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ꎬ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是生产力 质 的提升ꎬ依靠优质人才㊁创新技术与新兴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化ꎬ顺应并主动引领21世纪科技创新大潮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积累ꎬ生产力的数量基础已初步具备ꎬ质量优势仍需加快建立ꎮ调整生产关系㊁发展生产力ꎬ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4]ꎮ因此ꎬ站到新发展阶段的起点上ꎬ经济建设实践的大幅度进步亟须生产力理论的飞跃和指导而加以实现ꎮ㊀㊀二、含义辨析与文献综述在与唯心主义的辩论中ꎬ马克思提出了系统性的生产力理论ꎮ在对李斯特将生产力视为 精神本质 的批判中ꎬ马克思开始阐述 生产力 的内涵ꎮ马克思认为ꎬ李斯特庸俗地将水力㊁蒸汽力㊁马力与人力相媲美而共同视为所谓的 生产力 ꎬ这样实则把人贬低为了创造财富的力量ꎮ马克思认为ꎬ 生产力表现为一种无限高于交换价值的本质ꎮ这种力量要求具有内在本质的地位 表现为非物质的 [5]261ꎮ马克思最初提出生产力概念时ꎬ目的在于反驳贬低人的价值的论调ꎬ更在于强调人推动㊁发展和驾驭生产力的主动性ꎮ他继续指出ꎬ 生产力的这种发展ꎬ最终总是归结为发挥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ꎬ归结为社会内部的分工ꎬ归结为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6]453ꎮ当然ꎬ随着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完善ꎬ生产力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ꎮ有学者认为ꎬ马克思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具有两层含义ꎬ其早期著作将生产力当作 物质要素总和 而将之与生产资料或者生产工具等而视之ꎬ后期著作则更多地接近于 生产能力 的含义ꎬ但这并非存在矛盾之处ꎬ因为前期著作中的概念也可视为物质要素在理论上的抽象ꎬ后期著作意义更为明确ꎬ因而最终可以将生产力确定为 劳动生产力 的概念[7]ꎮ由此ꎬ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属人的本质ꎬ将人确立为生产力中的主体因素ꎬ即由人主导现代工业ꎬ并进一步将生产力的作用引入到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中[8]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直向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前进ꎮ毛泽东在1945年时指出ꎬ 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 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ꎬ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ꎬ解放中国人民 [9]432ꎬ并在1956年继续强调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所有制ꎬ38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 [10]1ꎮ进而ꎬ邓小平在1984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有清晰的论述ꎬ 什么叫社会主义ꎬ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ꎬ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㊁更高一些ꎬ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ꎬ 我们的政治路线ꎬ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ꎬ坚持发展生产力 [11]63-64ꎮ他更在1988年9月振聋发聩地指出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ꎮ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ꎬ发展生产力ꎬ改善人民生活ꎬ为此就必须开放 [11]274ꎮ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分别从依靠革命去除压抑生产力发展的阻力和以科技形成先进生产力的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ꎮ随后ꎬ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ꎬ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把握和遵守ꎮ新中国成立以来ꎬ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ꎬ对于生产力概念认知的进步拓宽了学术界的视野ꎮ其中ꎬ最重要的进步是超越了过去受苏联学者影响而产生的 二元素 还是 三元素 的争论ꎮ 二元素 为劳动者㊁生产工具ꎬ而 三元素 为劳动者㊁劳动对象㊁生产工具[12]ꎮ对此ꎬ中国学者指出ꎬ将劳动者㊁劳动对象㊁生产工具作为生产力 三要素 的粗略理解是对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讲解的生搬硬套ꎬ可以从资源开发保护能力㊁管理科学技术㊁劳动者素质技能三者出发加以理解[13]ꎬ而生产的多要素决定了生产力的要素构成也是多元的ꎬ不仅有生产工具和劳动者ꎬ并且这些要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和发展的[14]ꎮ而随着对生产力元素讨论的增加ꎬ产生了如国际生产力㊁环保生产力㊁知识及文化生产力[15]ꎬ以及数字㊁网络生产力[16]等概念ꎮ近些年ꎬ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ꎬ生态环境被认识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ꎬ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ꎬ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的观点被阐释和明晰ꎬ生态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17][18]ꎬ可以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生产力[19]ꎮ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新质生产力 的概念ꎬ使学界迅速认识到了其中蕴含的实现生产力质变的重要思想ꎬ并在 新 与 质 的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ꎮ在新的维度上ꎬ徐政等(2023)[20]认为新质生产力具有新的性质㊁新的功能㊁新的属性ꎬ我国在此方面具有理论㊁体制㊁市场㊁产业方面的独特优势ꎻ蒲清平和黄媛媛(2023)[21]认为ꎬ 新质 体现为体力和智力发展程度更高的劳动者㊁更为先进的生产工具㊁精细且高品质的原材料ꎻ高帆(2023)[22]认为ꎬ新质生产力具有和居民需求更匹配㊁新型生产要素更丰富㊁要素组合更高效㊁产业形态更先进㊁生产关系更适应的特征ꎮ在质的维度上ꎬ李政和廖晓东(2023)[23]认为ꎬ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ꎬ关键在质ꎬ落脚为生产力ꎬ是针对传统生产力的跃迁和质变ꎻ戴翔(2023)[24]认为ꎬ数字技术主导的信息技术变革催生新的产业形态ꎬ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ꎬ同时生产力本质出现了由物质变换向技术创新的转变ꎮ在测量指标的研究上ꎬ王珏和王荣基(2024)[25]测度了当前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ꎬ并发现其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和显著的时空差异ꎮ整体而言ꎬ当前学者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含义中的重大进步ꎬ并开始了关于这一理论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的研究ꎮ㊀㊀三、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条件生产力的新质态决定了其形成条件与传统生产力相比产生了较大差异ꎬ对此不仅需要形成正确认识ꎬ更需要明确承载发展动能的主导力量和实现目标的内外环境ꎮ所以ꎬ当前必须依托人才发展引领科技创新ꎬ并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实现价值创造ꎬ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跃迁和螺旋式上升ꎮ(一)正确认识生产力的新质态人类生产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多元素作用的复杂机制ꎬ随着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边界的拓展ꎬ生产力进步呈现出量变与质变的循环往复变化ꎮ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ꎬ带动了纺织业㊁交通运输业的全面进步ꎮ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囊括了石油㊁化学㊁电48力㊁内燃机等行业更多维度的发展ꎬ推动人类进入发达的电气时代ꎮ第三次工业革命触发了人类向原子能㊁生物工程㊁信息科技㊁宇宙空间的探索ꎬ人类生产活动之所及变得更为广阔与细微ꎮ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展程度虽然众说纷纭ꎬ在生产工具中的革命性方向也有争议ꎬ但毫无疑问正将前人所未知㊁未见的元素纳入生产力构成之中ꎮ生产力体现为人们支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ꎬ是其所处时代中可实现的具体劳动的综合体现ꎮ工业革命之前的劳动者很难发现科学技术对于具体劳动的意义ꎬ资源丰裕状态下的人们也无法意识到生态环境同样应该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而加以珍视ꎮ并且ꎬ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递进ꎬ不仅生产力元素的范围有所拓展ꎬ元素更容易表现为独立性的影响因素或载体ꎬ而且不同元素之间的管理㊁组合难度大幅增加ꎮ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ꎬ科学早已发展为生产过程中的独立因素ꎬ不仅为劳动者所驾驭㊁以劳动资料为载体ꎬ更反过来影响劳动者的技能㊁劳动资料的丰度及劳动对象的处理难度ꎮ进入到21世纪ꎬ生产者所使用的实体性元素与虚拟性元素的范围日益广阔ꎬ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更为齐全的新质生产资料ꎬ更依赖于其相互之间的有效结合㊁优化组合ꎮ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质态ꎬ更加依托具有新型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的建设ꎬ以加依托具备发展新动能和价值创造新优势的发展格局的构建ꎮ前者丰富了生产力的元素构成ꎬ而后者增加了元素间的结合效率ꎮ对于中国而言ꎬ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是一个以质变发生替代过去量变积累的巨大跨越ꎬ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证明了当前难以在传统生产力中获得经济增长潜力和产业调整动力ꎮ而在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的形势下ꎬ我国亟须充分发掘生产力元素中的活跃成分ꎬ以生产力的质变实现高质量发展ꎮ因此ꎬ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ꎬ其主导者为优秀的管理与科技人才ꎬ并依托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ꎮ同时ꎬ需要以突破性技术厚植发展优势ꎬ建立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支柱性产业体系ꎬ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水平的价值创造ꎬ做到 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ꎬ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ꎬ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ꎮ(二)创造人才发展的有利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ꎬ 教育㊁科技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㊁战略性支撑ꎮ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㊁人才是第一资源㊁创新是第一动力 ꎮ劳动者始终是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元素ꎬ并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ꎬ推动技术创新应用于实践ꎮ在传统社会中ꎬ低水平的生产力汇集可以由劳动人口数量的增长而实现ꎬ在初级阶段的工业化社会中ꎬ劳动密集型㊁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可以短期内提升初级产品的生产能力ꎮ但是在以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ꎬ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赖高素质劳动者的培育和成长ꎬ依赖于丰富的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ꎮ历史经验表明ꎬ人才培养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础ꎬ否则ꎬ即便出现有利的技术扩散㊁产业转移和大规模需求市场都难以培育出有效的新生产力ꎮ对于中国而言ꎬ新人口红利的形成需要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才厚度优势ꎬ才能符合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的发展要求ꎬ在新领域新赛道配置足够的高素质人才ꎮ作为生产力中唯一的创造性因素㊁生产资料和科技知识及管理方式的创造者[26]201ꎬ人的能动性的激发需要构建有利的社会环境ꎮ一方面ꎬ教育体系的建设直接关乎人力资本的积累ꎬ中国所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有效地支撑了现代化的需要ꎬ但是在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的创造中仍落后于发达国家ꎬ部分产业为人所制或存在 卡脖子 的风险ꎮ为此ꎬ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起到充分的人才资源创造功能ꎬ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转变为人才储备丰富的优势ꎬ有效地驾驭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新增或发展的新元素ꎮ另一方面ꎬ人才的发展依赖于高质量就业的实现ꎬ更取决于产业升级所达到的层次ꎬ教育体系所培养的人才往往需要在社会分工中进一步发展ꎬ通过人与人之间㊁人与机器之间的高效协同才能推进生产经营方式的改进ꎮ为此ꎬ需要加强产业发展与58人才队伍的匹配程度ꎬ使人才培养与生产力进步形成循环性的发展模式ꎮ需要认识到的是ꎬ当前激发生产力变革的人才的发展环境与过去相比出现较大不同ꎬ现代科技和产业升级所需要的人才梯队不再是可以凭借偶然性天才出现而建立的ꎬ而是建立在各学科㊁各领域丰富储备上依靠拔尖人才的带领而形成的协同模式ꎮ这要求既要依靠基础教育完成的人才数量储备ꎬ又要拓展高等教育的深度和产业发展高度而完成科研㊁管理人才遴选及梯队建设工作ꎮ此外ꎬ当前平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旧有的协作模式ꎬ在个体㊁企业㊁政府之间搭建了新的沟通渠道ꎬ使具体劳动开始摆脱时间㊁空间的束缚ꎮ对平台有效的使用有利于打破人才的时空不平衡ꎬ寻找到更顺畅的合作模式和发展机制ꎮ总体而言ꎬ发展环境的改善依赖于生产力的进步ꎬ同时又孕育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人才ꎬ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ꎬ关键在于依靠人才汇聚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ꎬ发挥基础研究㊁核心技术在生产力进步中的关键性作用ꎮ(三)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新质生产力创造的价值需要在经济循环中体现出来ꎬ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ꎬ高水平的生产力要求以高效的流通和高额的利润加以体现ꎮ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必然是更为精密的复杂劳动ꎬ同时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实现优质的劳动力与生产要素向高效率的部门转移ꎮ在畅通的国民经济循环中ꎬ依靠劳动产品的价格就可以部分地实现生产力的自然发展ꎬ故而可以通过高新产业的盈利状况寻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ꎬ实现在国内外市场中完成生产要素革新的目的ꎮ对此ꎬ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的提出ꎬ不仅是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并主动应对世界市场价值链重塑的要求ꎬ更是建立促进生产效率提升的激励机制并实现优质生产要素汇聚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ꎮ党的二十大报告在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ꎬ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明确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ꎬ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ꎬ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ꎬ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ꎬ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的要求ꎬ突出了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以效率实现生产赋能的机制建设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之一ꎬ在于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有机整体的建设ꎬ为高生产力要素的流通㊁汇集㊁结合创造条件ꎬ并发挥其在价值生产中的引领作用ꎮ依托畅通的国民经济循环ꎬ我国可以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和人口规模巨大优势培育并集中优质生产力元素ꎬ继而在国际循环中建立产业优势并获得定价主导权ꎬ进而在国内大循环中通过价值转移带动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ꎬ并以可观的企业利润㊁劳动工资㊁研发投入为进一步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ꎮ因此ꎬ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并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条件ꎬ充分利用两个市场㊁两种资源才能真正体现新质生产力形成后的价值创造优势ꎮ㊀㊀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培育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新质生产力时强调ꎬ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ꎬ根基在实体经济ꎬ关键在科技创新ꎬ方向是产业升级 [2]ꎮ东北全面振兴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应用的重要实践ꎬ具有全国性的示范作用ꎮ同时ꎬ作为 共和国长子 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也具有全国共通性ꎬ实体经济㊁科技创新㊁产业升级三条法则既是东北发展的原则ꎬ更是全国范围内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向ꎮ(一)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生产力的进步优先被应用于满足人类生存㊁发展㊁再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提供中ꎬ同时ꎬ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影响则直接反映为实体经济的问题ꎮ在较长一段时间ꎬ中国经济发展的 三大结构性失衡 都体现为实体经济的问题ꎬ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㊁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㊁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ꎮ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ꎬ这一问题有所缓解ꎬ但在新优势㊁新动力的获得中仍留有很大的潜力ꎮ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化㊁信息化㊁城镇化㊁农业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ꎬ四个步骤同时进行的关键是工业化ꎬ其载体必须是实体经济的发展ꎬ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68。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7]Thomas A. Wikle.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competency programmes in GI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18]Werner Pillmann, W.Ga.K.V.."Survey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 inEurope,,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Volume 21.2006
4.选题研究及论文工作计划
论文计划在 个月的时间内完成。
(1)选题
起止时间:2013年 月 日至2013年 月 日
(2)进行文献资料检索和阅读
起止时间:2013年 月 日至 月 日
(3)完成开题报告
起止时间:2013年 月 日至 月 日
(4)论文初稿的撰写
起止时间:2013年 月 日至 月 日
(5)论文的修改和定稿
②如何建立合适的地质环境评价模型
③如何建立地质环境评价系统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
(1)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论文通过对峰峰矿矿区内的现场调研收集相关的地质环境资料,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建立基于GIS基础的信息涂层和空间属性数据库;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现场调查、咨询、书籍查阅等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典型的地质环境评价理论和方法,选择适合的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并将其与GIS技术结合起来;建立合适的地质环境评价系统,对峰峰矿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3]Carrara A,Cardinali N,Detti R etal. GIS thchniques and statistical models in evaluatinglandslide hazard.Earth Surface Process and Landforms,1991,16:427-445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4.06.23•【字号】浙人社发[2014]92号•【施行日期】2014.06.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4〕92号)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现将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立项单位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课题负责人要按时认真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一般课题,请各单位务必于2015年5月30日前报送结题。

结题材料包括:申报材料的基本情况表、立项通知中的立项号和标题页复印件、课题成果(成果名称必须与立项标题一致,以发表论文结题的须提交刊物原件供验审),一式3份装订成册并同时报送电子稿,L2014开头的报送省劳科院,R2014开头的报送省人科所,逾期不予受理。

未能按时完成课题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通讯地址:杭州市古翠路50号省人力社保大楼(邮编:310012)。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联系人:徐红梅联系电话:85211016邮箱:*************.cn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联系人:童素娟联系电话:88399638邮箱:******************附件: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4年6月23日附件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类(一)一般项目L2014A001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陈谷纲,浙江大学L2014A002数据标准化对医保服务提升作用研究,梁俊,浙江大学L2014A003浙江省大病保险与长寿风险相关性研究,刘晓婷,浙江大学L2014A004大学生职业未决影响因素及就业指导对策研究,陈国宏,浙大城市学院L2014A005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调研分析,胡哲,浙江财经大学L2014A006在杭高校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叶城均,浙江财经大学L2014A007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效应研究,吴莉云,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08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探索,周炳,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09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何星舟,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10双重产业转移中长三角地区代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对策研究,王晓萍,浙江工商大学L2014A011大学生就业创业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周翔,浙江工商大学L2014B012基于创业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吕阳,浙江工商大学L2014A01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立体模式构建,周钰,嘉兴学院L2014A014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关系管理现状及其治理研究,潘敏,绍兴文理学院L2014A015高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问题研究,胡芳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6浙江省大学生小微型创业风险评价模型及管理方式研究,陈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7区域性创业文化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融入机制研究--以浙商文化为例,邱雷鸣,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8基于“两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谢云锋,丽水学院L2014A019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与就业结构优化研究,郑秀梅,丽水学院L2014A020基于法律风险视角的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研究,林朽,宁波城市职业学院L2014A021基于“虚拟学院”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实践研究,方义桂,宁波城市职业学院L2014A022文化产业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研究,吕朝亚,浙江科技学院L2014A023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匹配的比较研究,王媛,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4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基于融入度测评视角,黄小灵,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5文化学视角下体育行为对职业能力发展研究,余新苗,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6浙江省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叶丽娜,杭州万向职业技术院L2014A027应用大数据进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路径研究,陈红敏,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28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差异的对策研究,徐军,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29基于校企互惠式合作提升高职生职业能力的途径研究,范黎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0高校绩效工资激励机制的设计研究,陈林,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1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王一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2和谐视阈下民企新型劳动关系构建的研究,王立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3企业年金的法律支持制度研究,王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4A034“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吕侃徽,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4A035电子商务环境下促进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的实证研究,吴红玲,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6浙江省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王益尔,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7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包卫平,杭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4A038浙江省研究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以体育硕士为例,张艳,杭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4A039浙江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培训体系研究,姚向珍,浙江万里学院L2014A040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研究,姜明伦,浙江万里学院L2014A041浙江地方政府提高劳动收入比重的职能定位研究,赵洪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2我省90后农民工职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饶君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3收入来源对浙江居民收入增长贡献度研究,王生云,浙江水利水电学院L2014A044医疗保障对重大传染病诊疗补助状况及对策研究,陈松华,省疾控中心L2014A045“用工荒”背景下的柔性化管理研究,张建华,广厦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6浙江省高校微信就业平台建设研究,李佳佳,浙江传媒学院L2014A047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王凌,宁波市委党校L2014A048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子分析及模型构建,于施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9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路径研究,张伟,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0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朱伯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1浙江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王瑞荣,绍兴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2构建民办高校和谐劳动关系创新研究,王海红,浙江越秀外语学院L2014A053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创业模式与平台研究,袁江军,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4“售后服务”视角下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张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5教育生态理论下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何雪莲,衢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6完善创业制度环境促进青年群体创业,董叶英,省就业局L2014A057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问题研究,黄佳莺,省劳科院L2014A058浙江省技工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王丽慧,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L2014A059创新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制研究,曹永平,杭州市人力社保局L2014A060完善工伤保险信息化建设研究,曹挺,临安市人力社保局L2014A061初创业者创业导师选择“双向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王海波,长兴县人力社保局(二)资助项目L2014B001网络创业促进就业研究,张林,杭州市就业局L2014B002浙江大学生创业激励政策研究,胡晓东,江干区人力社保局L2014B003浙江省创业促进就业政策体系评价--以绍兴市为例,邵泓,绍兴市就业局L2014B004创业生态链、创业聚集与创业发展研究:机理分析与案例比较,黄宾,浙江水利水电学院L2014B005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浙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化趋势研究,于海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B006农村劳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颜炼钢,宁波城市职业学院二、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类(一)一般项目1.公共行政管理与服务R2014G001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政府市场边界界定与公立医院发展,程小平,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R2014G00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适度规模探索--以杭州市12333为例,郑晓哲,杭州市人力社保局咨询服务中心R2014G003基于逻辑框架法的政府投入人才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翁曦勉,浙江工业大学R2014G004政府化解网络舆情能力研究,方海涛,嘉兴学院R2014G005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和措施研究--以宁波为例,张陶然,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G006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比较及优化研究--以浙江省地方政府购买社区服务为例,马隽,浙江工商大学R2014G00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胡榕,浙江农林大学R2014G008基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视角的基层应急能力评价研究,韦余东,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2014G009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研究,洪赞,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G010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省典型案例,崔起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4G011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理论的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失位研究,韦晓蓓,浙江财经大学R2014G012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研究,邵阳,温州科技职业学院R2014G013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可持续性研究--以宁波为例,葛红军,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G014高校科研人员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环境的互动机制及协同发展研究,蔡伟,宁波工程学院R2014G015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新探讨,杨宁,浙江海洋学院R2014G016城市品牌视角下地方政府在企业人才引进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陈翔,台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G017大学生“村官”成长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严勇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人才与人才队伍建设R2014R001校企联盟互动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为例,胡蝶,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2014R002基于战略缺口理论的“职业适应性”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梁辰浩,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2014R003企业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孙颖,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R004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李东华,浙江工业大学R2014R005基于CBE模式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吴晓涵,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6浙江省旅游企业人才安全预测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田佳,湖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7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研究--基于产学合作视角,周鸣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8温州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及其创新人才支撑体系研究,董黎晖,温州大学城市学院R2014R009高校公益创业人才培育及国际经验借鉴,王扬眉,浙江万里学院R2014R010浙江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主体的互动与协调研究,贺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2014R011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祝蕾,宁波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2基于外贸风险防范的高层次外贸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邵作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3基于“现代学徒制”实施环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胡俊,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4“五位一体”促进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研究,杜金玲,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4R015基于转型升级的浙江高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刘君,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4R016基于胜任力体系的浙江家族企业继承人培养研究,魏晋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7高端领军人才项目产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以嘉兴市为例,刘莉,嘉兴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8校政企研协同参与的行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王妙娟,浙江公路技师学院R2014R019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宁波市为例,许锁迪,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R020浙江外贸型人才结构变化趋势研究,耿浩,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R021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研究,陈秀,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2电子商务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生成路径研究,龚松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3浙江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协同成长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陈婧,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4杭州IT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和校企深度合作实证研究,李清平,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5高职院校工业设计类人才培养研究,钱慧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6小微企业软件人才需求及高职院校对策研究,朱涛,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7浙江省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傅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R028基于“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体系研究,温雷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9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模式研究,赵晶,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4R030区域创意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研究,朱淑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1人才集聚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研究,张鹏,浙江传媒学院R2014R032企业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措施的测量、影响因素及绩效研究,廖中举,浙江大学R2014R033浙江省中小企业人才开发投入激励机制研究,陈汉君,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4人才增长因素在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体系中的定量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朱丽萍,宁波大学R2014R035浙江动漫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供给机制与人才成长环境优化研究,张月月,浙江财经大学R2014R036义乌企业国际化发展与人才培养动态对接的策略研究,崔轩玮,浙江财经大学R2014R037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建设研究,李茂松,绍兴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8高校跨文化人才素质提升策略研究,谢怡,浙江理工大学R2014R039 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一,浙江理工大学R2014R040 “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罗水秀,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41宁波市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评估研究,陈水良,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2 “人才特区”建设与区域持续创新能力研究,潘源源,温州龙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3舟山群岛新区紧缺高端人才引进工作研究,钟淼,舟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4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龚琦,安吉县社保局R2014R045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公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管瑜珍,浙江警察学院R2014R046企业高技能人才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研究,鲍国荣,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R2014R047企业高层次人才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与效能研究,丛国栋,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R2014R048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技能素质培养研究,夏江峰,杭州师范大学R2014R049企业人才安全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章迪平,浙江科技学院3.人事工作与制度改革R2014S001推进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改革创新与发展的研究,陈荣华,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2014S002 EAP在浙江民办高校的应用研究,原伟霞,浙江树人大学R2014S003浙江省属高校绩效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童珊珊,浙江工业大学R2014S004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背景下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罗斌,浙江工业大学R2014S005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成效与对策研究--以湖州市为例,任强,湖州师范学院R2014S006基于能力和业绩评价视角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陈慧,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2014S007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及对策研究,崔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08博士后研究人员绩效评估方法研究,齐嘉阳,浙江中医药大学R2014S009高校人力资本绩效考核研究--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林慧,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0岗位设置改革视角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张道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1人力资源视角下的高校职工激励研究,张妮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2高校人事代理制度优化管理探析,范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3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过程化”培养与鉴定模式研究,王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4高校科研人员创业创新驱动研究,黄莉,宁波大红鹰学院教师发展中心R2014S015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大学英语教师为例,黄乐丹,中国计量学院R2014S016岗位聘任制下的高校教师队伍准入及退出机制研究,姜艳,浙江理工大学R2014S017基于产业升级的浙江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郑文君,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8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业信用评级方法研究,陈树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S019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马晓芸,浙江农林大学R2014S020宁波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林雅莲,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资助项目R2014Z001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保障理论研究,米红,浙江大学R2014Z002政府推动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选择研究,杨晓刚,浙江理工大学R2014Z003企业高层次人才持续创新能力研究,瞿孝志,杭州城市学研究会R2014Z004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研究,童嘉,浙江工业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R2014Z005高层次人才向创新驱动一线集聚的机制效应与对策研究,颜青,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4Z006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研究,张湖东,浙江财经大学R2014Z007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流动、竞争、激励机制研究,张清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Z008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黄菊火,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R2014Z009浙江产业集群对高层次人才驱动聚集效应研究,张帆,浙江工业大学R2014Z010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规范研究, XXX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R2014Z011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划分研究,梅胜军,浙江理工大学R2014Z012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评定标准研究,殷宝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2014年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公示-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

2014年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公示-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

李娟伟 杨春艳 杨珂玲 杨爱军 杨继梅 汪文新
大数据背景下江苏消费环境指数研究
陆敏
2017134 2017680 2017260 2017510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统计监测研究
陈双莲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的测度方 法及实证研究 基于藤 Copula 分组模型的金融市场相依风 险度量研究
陈长 陈振龙
高海燕
兰州财经大学
2017284 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逯进
青岛大学
2017355 2017391
网络大数据统计生产及其数据质量控制研究 黄恒君
“五证合一”背景下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 路径研究
彭小年
兰州财经大学 江苏省统计局
一般项目(100 项)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2017213 面向数据开放的统计元数据研究
高维回归模型中的组变量选择研究
王明秋
基于 DSGE 模型的“一带一路”建设的 Dynare 仿真与计量研究 基于系统级模型构建的关系复杂大数据分析 方法及其应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 系研究
王娟 王常颖 王智新
新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
叶银丹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五大发展理念” 贯彻成效评价及优化 群体评价主观偏好信息测度方法及其应用研 究 基于市场的能源环境政策工具对中国环境治 理与生态建设影响的动态 CGE 研究
基于概率语言信息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 应用
刘兮
非传统数据应用办法研究
刘振中
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动态特征、传染途径及宏 观经济效应研究:统计测度与数值模拟 经济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 高维复杂网络文本数据的结构研究和统计推 断 党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统计史研究 (1921-1949)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作者:马学广林之涵来源:《贵州省党校学报》2024年第03期收稿日期:2024 - 03 - 20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上通道安全视阈下中国海外战略支点体系构建、演变和治理研究”(项目批准号:4237117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学广,男,山东临沂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治理、海洋安全与全球海洋治理。

林之涵,女,山东济南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城市发展与管理。

摘要:在技术—经济范式的框架下,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科技创新的突破,更体现了技术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它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遵循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不断突破传统生产力的局限,实现生产力的飞跃式提升。

同时,经济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也推动其不断演进和完善。

在实践进路上,可以通过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等策略,为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传统生产力;技术—经济范式;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4)03 - 0080 - 10一、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一)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是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发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1];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強劲推动力、支撑力”[2];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3];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这种转变升级有 4 个关键
收稿日期 : 2012 06 11 基金 项目 : 教育 部人 文社会 科学研 究项目 ( 项 目编号 : 10YJC630232) 、 教育部 春 晖计划 科研合 作项目 ( 项 目编号 : Z2009 - 101007) 、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项目编号 : 20080404MS1004) 、 内蒙古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 项目编号: NJ09017) 。 作者简介 : 王锋正 ,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 博士,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 资源型企业成长 , 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郭晓 川 ,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 资源管理 , 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
第 10 期 ( 总第 228 期 ) 2012 年 10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0 ( General, No 228) Oct 2012
值的迅猛提升, 矿产资源型企业做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 且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内蒙古规模 以上矿产资源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
( 钱平凡 1999, 肖丕楚、2005) ;
型升级动因的研究 ( 王吉发等、 2006) ; ( 4) 关于 企业转型升级模式的研究 ( 李烨、李传昭 , 2004) 等 4 方面。 根植于地区特色发展起来的矿产资源型企业 进行转型升级已是迫在眉睫。目前关于矿产资源 型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突出聚焦在 : ( 1) 矿 产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概念与本质 ( 张建平、 1999, 梁 启 动、 2001, 张 米 尔、 2001, 姜 琳、 2002, 于立、2004, 等) ; ( 2) 矿产资源型企业产 业转 型 升 级 的 必 要 性 ( 于 立、 2004, 孙 明 明、
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 2001 年的 57 84% 增加到 2010 年 的 70 95% , 每年都 过半 数以上 , 年均达到 67 25% 。如图 3 所示。
图3
内蒙古规模以上矿产资源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及占全 区比重
2 3
矿产资源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十五 以来, 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企业的快速
工业增加值由 2001 年的 214 76 亿元 增加到 2009 年的 4300 82 亿元, 占全区的构亟待优化 十五 以来, 内蒙古轻重工业贡献比例严重
到 82 13% ; 而轻工业增加值尽管从 93 03 亿元增 加到 935 78 亿 元 , 但 是 占 全 区 的 比 重 则 由 30 24% 下滑到 17 87% 。此外, 从规模以上 轻重 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例来看, 也由 2001 年的 30 70 变化为 2010 年的 18 82。
62
第 10 期 ( 总第 228 期 ) 2012 年 10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0 ( General, No 228) Oct 2012
2006, ) ; ( 3) 矿产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动 力机制 ( 何永刚、2009, 等 ) ; ( 4) 矿产资源型企 业产业 转型 升级的 模式 ( 冯立 新、 2005, 盛敏、 2007, 李平、 2007, 李烨、 2009, 等 ) 等 4 方面。 整理已有研究成果, 关于矿产资源型企业转型升 级的途径无外乎就是通过发展 摆脱对原有矿产资源的依赖, 渐进 , 实现 非资源化 接替产业 , 逐步 以进为退 ,
要素 : 转型目标模式、转型初始条件、转型过程 方式和转型终极条件。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微观 主体 , 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 , 企业
[ 1]
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企
业转型升级的理解, 主要体现在: ( 1) 关于企业 转型升级性质的研究 ( 理查德 贝克哈德、1995, 欧文 拉兹洛、斯坦尼斯拉夫 格罗夫、彼得 罗素 等、 2001) ; ( 2) 关于企业转型升级内容的研究 ( 3) 关于企业转
源、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 另一方面更主要是矿 产资源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增加, 如图 4 所示。
扩张, 一方面是源于自治区蕴藏有非常丰富的能
图 4 内蒙古矿 产资源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及占全区比重
2001~ 2010 年, 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企业固定资 产投资 71 21 亿元猛增到 2909 15 亿元, 增幅近 40 倍, 10 年间年均环比增速达到 55% ; 占全区固定 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 26 49% 增加到 38 21% , 年 均占比达到 39 04% 。其中, 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 方面, 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由 2001 年的 20 04 亿元猛增到 2010 年的 2132 29 亿元, 占全区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由 11 46% 增加 到 39 98% , 年均占比达到 35 73% 。可见 , 正是因 固定资产、特别是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加, 才促使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企业实现了飞速发展。 2 4 矿产资源型企业利润总额 基于对矿产资源的独占或占有 , 在固定资产、 特别是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的助推下 , 内 64
循序
转型
。即矿产资源型
企业转型设计有两层涵义 : 第一层涵义是产业类 型的转变 , 即从矿业发展到接替产业。接替产业 包括 接续产业 和 替代产业 。 接续产业
是指在原有产业基础上 , 向前或向后延伸 , 形成 新的产业链。 替代产业 是指与原资源产业没有
直接关联的企业, 通常也不大可能是新的资源产 业。第二层涵义是企业成长方式的转变, 即企业 不仅实现从矿业转移到其他行业, 而且也实现了 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然而 , 在一些新兴的资源型地区 ( 如内蒙古、 新疆等) , 依托当地富集的矿产资源快速成长起来 的矿产资源型企业 仍在不断发展壮大, 且仍是 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矿产资源型企业能 否成功转型升级将直接决定这些地区的成功转型 升级 和可 持 续发 展[ 3] 。所 以, 完 全 以 业 、 接续产业 替 代产
依托蕴藏丰 富的矿产资 源, 以能源、化工、 冶金、建材等为主的、具有强烈地区优势特色的 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促使自治 区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和有色金属 加工冶炼基地。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 和扩大内需战略的深入实施 , 将为内蒙古矿产资 源型企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但与此同时 , 由于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 节能减排和应对气 候变化压力剧增, 势必对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企业 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对此 , 本文在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 , 对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企业 如何改变传统线性成长模式、实现转型升级和可 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
地。截至 2010 年底 , 已查 明煤炭 资源总 量达到 7413 9 亿 t, 从资源储备量来看, 位居全国首位 ; 有色金属资源储量大幅度增加, 其中查明铜金属 资源储量 670 万 t, 铅金属资源储量 893 万 t , 锌 金属资源储量 2270 万 t, 钼金属资源储量 88 万 t ,
[ 2]
等等。初步统计 , 按现有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 平和市值计算 , 以上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 90 万亿元。依托丰富的能源与有色金属资源, 以能 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为主的、具有强烈地区 优势特色的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企业取得了快速发 展业绩, 已经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 企业。 21 矿产资源型企业数 2010 年, 内蒙古规模以上矿产资源型企业数 为 2054 家 , 占自 治区 规模 以上 工 业企 业数 的 44 55% ( 如图 1 所示 ) 。其中 , 采矿企业 892 家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企业 41 家、化学原料 及化学制品制造企业 382 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 延加工企业 213 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企 业 201 家、电力生产企业 325 家 ( 如图 2 所示 ) , 分别占规模以上 矿产资源型企 业总数的 43 4% 、 2% 、18 6% 、10 4% 、9 8% 、 15 8% 。
王锋正 郭晓川
( 内蒙古大学 , 呼和浩特 010021)
摘 要 在简要综述矿产资 源型企 业转型 升级的 研究现 状基础 上 , 本文 依据 可持续 性科 学理论 ,
通过剖析内蒙古的实证数据和深入研究矿产资源型企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 的挑战 , 指出其转型升级的路径 为 : 以低碳化 、 生态化成长为目标 , 以技术创新为手段 , 以产业集群为形式 , 以资本市场为平台 , 切 实推 进生态化 、 高技术化 、 集群化和资本化发展 。 最后 , 文章提出了矿产资源型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可持续性科学 F271 矿产资源型企业 A 转型升级 创新路径 DOI: 10. 3969/ j. issn. 1004- 910X. 2012. 10. 009 文献标识码
1
矿产资源型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企业 转 型 升 级 (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是在经济转型升级 ( Economic Transfor mation and Upgrading) 的背景下提出的。所谓 济转型升级 经
是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变升级到
图 2 内蒙古各类矿 产资源型企业数比重
矿产资源型企业工业增加值 十五 以来, 依托富集的自然资源, 内蒙古
2
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企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有色金属资源基
矿产资源型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2001~ 2010 年 , 全 区 规 模 以 上矿 产 资 源 型 企 业 工 业 增 加 值 由 177 93 亿 元 增 加 到 3717 37 亿元 , 增 长 了 近 20 倍; 环 比 增速 由 2001 年 的 19 86% 迅猛 增 加 到 2005 年的 125 24% , 然后开始回落。 10 年间, 年 均环比增速为 40 53% 。此 外, 内蒙 古工业增 加 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