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详解版背诵笔记(第10—12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解版背诵笔记(第10—12章)第十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一、政治参与的定义1、不同的政治参与概念政治参与思想源自于近代民权理论。
不过,现代政治科学中“政治参与”概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学者从对选举问题的研究拓展而来的。
不少西方政治学者对于“政治参与”下过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认为政治参与就是在政治体制的各个层次中,企图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政治选择的个别公民的一切自愿活动,认为政治参与是表示社会成员选择统治者以及直接或者间接的公共政策形成等方面的自愿的活动,认为政治参与是一般平民直接地、或多或少意图影响政府人事选择以及(或者)他们所采取行动而做的法律行为。
如此等等。
这些定义并没有全面而深刻地指明政治参与的本质特征。
2、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政治参与问题作过多方面论述,根据这些论述,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参与问题的把握有三个基本方面:一是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实现其政治权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二是政治参与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对于国家事务的参与;三是政治参与可以是直接民主的,也可以采取间接民主的各种形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把握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可见政治参与是一个社会中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且影响政治体系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社会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基本方式。
政治参与的程度和广度,集中反映着特定社会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
二、政治参与的特征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这是政治参与的主体特征。
这一特征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的含义:(1)政治参与的主体必须是公民,而不可能是臣民。
公民,是近代以来民主政治赋予社会政治生活成员的资格概念,它意味着社会成员在法律上的政治平等,意味着社会成员具有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意味着只有在民主政治的制度条件下,真正的政治参与才是可能的。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国家【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家一、概念题1.政治体系(武汉大学2011、2007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社会政治组织,它是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
②政治制度,它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
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包括: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政党及政党制度、政治社团及其运行规则。
2.国体和政体(燕山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1)国体(四川大学2011年研)(2)政体(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国体体现着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利益内容。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国体是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决定因素,国体必须通过一定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来反映和实现。
(2)政体,也被称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指一定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些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①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②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
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
3.国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2003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研)答:国家是指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分国家类型,把人类有史以来的国家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四种基本类型。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戴维。伊斯顿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和基本方式,同时,指明了政治与 非政治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权威性的存在,因此,有特定的合理因素。 但是,这一政治定义存在的缺陷是,它没有揭示社会需要权威性价值的深层动因。同时,它把政 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既有社会价值,而忽视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同样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把 政治活动仅陷于决策,而忽视了在决策之外,政治活动还包含着斗争、统治、规制、参与等活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人们的社会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个方面。而政治则是这些关系中的一种或 者一个方面, “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 。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 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因此,列宁说: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 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 ”与此同时,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在之间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 本阶级群众、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等。 在剥削阶级消灭以后的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关系主要是人民内容不同群体、阶层、民族等方面的 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相对于社会经济而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 体现” 。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其基本含义是: 首先,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 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 其次,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经济关系决 定的,体现着经济关系的要求。 再次,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 关系起着反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现实性上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政治是阶级关系的 体现。因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所以,政治集中体现着特定社会阶 级利益。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中最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力,因此,经济建设成为“最 大的政治” 。 3.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详细版1234(全)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政治2.利益3.政治统治的强治方式4.国家历史类型5.政治文化6.群体政治心理7.多项分进式改革8.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二、简答题(每题10分,6小题,共60分)1.简述政治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政治管理的职能。
3.简述政治参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
4.试辨析政治投票与政治选举。
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特点。
6.简述政治发展的实质及其特点。
三、综合题(每题25分,2小题,共50分)1.试析为什么说福利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2.请论述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如何实现政治社会化?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政治答: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这说明政治不是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政治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但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同时,政治又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其中包含三个要点:①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②它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政治的具体外延形态主要体现为政治行为、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政治现象。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四章背诵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第4章)第四章:政治权利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一、政治权利含义辨析1、天赋权利说天赋权利说是西方近代自然法学派对于权利含义的典型解释。
这一观点依据自然法理论,认为权利是人与生俱来的秉赋,人只要是人,就天然地具有权利,因此,权利是人的本性。
天赋权利说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争取政治平等的斗争中曾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
可是,就其对于权利的解释而言,却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一方面,权利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出生只是赋予人以个人的存在,首先是赋予他以生命,使他成为自然人”,但并不赋予他权利。
另一方面,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着奴隶主阶级拥有权利,而奴隶阶级毫无权利可言的状况,因而天赋权利说既没有揭示权利的社会本质,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2、权利自由说权利自由说大多从权利的价值内涵来定义权利,认为权利就是法律允许范围内人们所享有的种种自由,也就是作为和不作为的自由。
从权利自由说中衍生的定义是权利意志说,即认为权利就是人们的意志自由,就是人们的自主性。
权利自由说指出了权利的特定价值内涵即自由或自主。
但是,它并没有说明人们的自由或自主产生的社会和政治根源,因而缺乏深刻性,并且带有抽象意志论的色彩。
同时,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其自由总是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把权利单纯归结为自由,也是不全面的。
3、权利力量说权利力量说认为,权利就是法律赋予权利主体的强制力量,权利由此而成为一种法律规范。
这一解释说明了权利的特点和它的社会依据。
但是,法律本身并没有自发的力量,因而它没有说明权利力量的来源。
同时,社会公共权力往往也是一种法定的力量,因此,这一解释并没能使权力与权利区分开来,从而没有能够说明权利本身的内容和特征。
4、权利平等说权利平等说是20世纪新自然法学派的主张。
这一学派认为,权利意味着政府对人民的平等关心和尊重,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德沃金就此提出:“政府必须关心它所统治的那些人,这就是说,把他们看作可能遭受痛苦和挫折的人;政府必须尊重这些人,这就是说,认为他们能够就本身应该如何生活形成明智的观念并照此行事。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六章背诵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第6章)第六章:政党第一节:政党一、政党的含义1、政党的定义政党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普遍现象,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
虽然政党的概念古代即有,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却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形成的产物。
关于政党的含义,不同的政治学家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作过不同的论述,比如认为政党是实现某种主义的组织;政党是人们进行政治选举的工具;政党是人们谋求公职的工具;政党是社会成员表达和聚合利益要求的结构等等。
关于政党本质的这些论述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政党的某方面特征,但是,并没有深刻揭示政党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揭示了政党的阶级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者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二、政党的特征1、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建立的基础是阶级,是特定阶级进行政治活动的组织工具。
特定的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组织政党以统帅本阶级的力量,这就使得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除了阶级基础之外,政党的形成还需要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技术条件,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并非是与阶级同时产生的组织形式,只是到了近代,政党才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民主条件下得以形成。
由于特定阶级又由若干阶层或者集团组成,特定的阶层和集团的利益也可以驱使人们组成政党进行政治活动,因此,政党也可以是特定阶层和集团的组织。
尽管如此,代表特定阶层和集团利益的政党,仍然首先具有这些阶层和集团所归属的阶级的基本特性。
2、政党是特定阶级进行政治活动的统帅力量政党通常由特定阶级中政治上最活跃、最积极的一部分人组成,就此而言,政党往往聚集着本阶级的政治精华分子和中坚力量,成为阶级的政治核心。
政党的思想和理论集中体现着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因此,政党是阶级意志的集中代表者,是阶级力量的精神凝聚者和思想灵魂。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详解版背诵笔记(第7—9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解版背诵笔记(第7—9章)第七章:政治团体第一节:政治团体的含义一、政治团体的含义1.政治团体的含义政治团体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和组织现象。
不少政治学家试图对其含义进行确定和概括,比如认为政治团体是任何一群为了争取或维护某种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而行动的人;认为政治团体是一群人联合起来为了追求特定利益而对于政治过程施加压力的过程;或者认为政治团体是特定利益表达和要求的非政府的实施组织。
如此等等。
关于政治团体含义的这些确定,或者是过于宽泛而没有区分政治团体与社会团体,或者是没有指明政治团体的基本特征而把政治团体混同于其他政治组织。
按照政治团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目标、实际功能和活动特点,可知政治团体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按照特定利益结合在一起,通过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以实现自己利益目标和要求的团体。
2.政治团体的产生原因在现代社会,政治团体的形成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利益的多样化、政治权力对社会作用的增强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政治团体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利益复杂化、多样化的产物。
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使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提高,社会利益结构日趋分化,人们的利益内容不断更新。
因此,人们往往结成特定的团体,并介入政治过程以实现自己的利益。
其次,政治团体的形成与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扩展和增强密切相关。
政治权力的扩展、政府政策作用的增强,使得各个社会阶层、集团、行业利益的实现受到政治权力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因而以特定团体的方式向政府表达利益与要求。
再次,政治团体的发展是以民主政治为制度条件的。
西方的民主政治具有虚伪的形式性,但是这种形式民主的分权制度和权力间的制衡,给政治团体寻求影响政治的途径提供了形式可能。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中的不同阶层和不同方面组成的政治团体,从不同的行业和方面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利益与要求,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政治学基础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二版)1.简述政治的定义及其基本点。
P9-10答: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关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基本点:1.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
2.它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
3.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这个层次上来把握社会政治现象。
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这三种基本关系。
2.简述政治的社会地位。
P13-16政治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中体现出来的。
与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社会现象通常是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经济社会,形成了社会政治和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
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政治与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常常联系在一起。
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和作用,共同服务于政治统治阶级和集团的利益。
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法律对政治又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是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政教合一现象的产生、存在和作用是宗教和政治统治者双方需要、相互利用的结果。
在当今世界,宗教对于政治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4.政治与道德。
区别:(1)政治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
而道德则是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关系支配,但也反映和体现其他社会关系。
(2)政治具有权力强制性,而道德是靠不具有权力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和人们的心理信念来实现的。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政治管理【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管理一、概念题1.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燕山大学2012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武汉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1)政治管理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管理行为。
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和社会后果。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包括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规制和协调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行为,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等行为。
(2)政治统治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
而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和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的关系。
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统治行为。
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3.政治决策(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决策是指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管理活动问题的决定行为。
从本质上讲,政治决策,就是政治管理者确定所要实现、维护和发展的特定利益要求及其方式的行为。
政治决策应社会政治生活的要求和政治管理的任务而进行,是政治管理行为实施过程的起点。
政治决策具有公共权威性和公共选择性的特点。
政治决策具有立法决定、行政决策、司法判定不同的决策形式。
4.政治监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1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研)答:政治监督是指政治权力在政治管理过程中对于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和规范行为。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政治社团【圣才出品】
第三章政治社团一、概念题1.政治社团(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年研)答:政治社团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
政治社团的形成,是社会政治关系的要求,也是政治参与行为的组织和制度体现。
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社团得到很大发展,已成为社会政治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政治生活和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具有重要影响。
2.利益集团(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共同利益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而结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社会集团。
利益集团可能介入社会政治生活,也可能不介入社会政治生活,而只有介入政治生活,并试图通过影响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来实现自己利益的集团才是政治社团。
3.压力集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山东理工大学2006年研)答: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资本主义社会压力集团具有政治社团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是:①压力集团数目和种类繁多;②压力集团活动范围广泛;③压力集团相互之间利益对立,在政治活动中相互排斥;④压力集团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
4.院外活动(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研)答:“院外活动”一词,源于美国政治学,它最初用来描绘意欲在国会立法期间影响议员的活动。
院外活动的现代含义更为广泛,它不仅包括利益集团影响议员的活动,而且也包括利益集团谋求政党、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机构的支持的活动,以及通过传播媒介等谋求一般公众支持的活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三章、第四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三章)第三章:政治权力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涵义一、政治权力的本质1、政治权力的形成分析分析政治权力形成的逻辑过程,可以了解政治权力的本质:(1)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利益。
在社会生活中,利益的实现是利益主体自觉能动的活动过程,这种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是调动其有效资源,并将其有机地凝聚成特定的实际力量,以此为凭借展开谋利活动,利益主体因此成为能动的利益主体。
(2)政治权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在于利益关系。
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能动的利益主体会形成不同的实际力量,并且形成相互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能动的利益主体转变为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力量主体。
(3)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是在力量对比关系中产生了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
在力量对比关系中,会呈现两种状态:一是双方力量均衡,一是一方的力量超过另一方,并形成对另一方的制约关系。
当后者出现时,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成为政治权力,其主体也转变为政治权力主体。
在社会生活中,群体力量天然大于个人力量,全社会的力量天然大于其他群体力量。
因此,在力量对比关系发生时,相对于个人力量的群体力量、相对于个人和群体力量的社会力量这种公共力量天然地成为政治权力。
在实际力量转变为政治权力的过程中,各种力量对比关系的交汇点上必然是某种公共力量,因此,政治权力形式上总是公共权力。
由此可见,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1、客观构成要素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其主要有:(1)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生产资料对于政治权力具有根本的意义,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王浦邭《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
三、政治的定义1政治的定义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同时,扬弃和吸收前述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定义,我们可以把政治定义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2政治定义的理解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
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
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
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它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
一方面,这一定义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应该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这三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四、政治的社会地位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即生产力,一是指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状况,生产关系直接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社会经济的活动方式决定或者影响社会政治的活动方式;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推动着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
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关系具有反作用,它保护、改革或者破坏特定的经济关系,进而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政治与法律都是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因此,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它们都以特定统治阶级和集团的意志为转移。
不过,政治与法律又有所不同,政治是人们围绕特定利益要求,借助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法律则是特定社会公共权力制定、认可和实施的关于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则和规范。
就两者的关系来说,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实施的条件和前提,法律由特定的政治机关制定和认可,依靠特定权力机关合法强制实施,而且必须在稳定的政治秩序环境下形成和实施。
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67)
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6/7)第三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对政治社会化的专门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到60年代中期,它己成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不过,对于政治社会化的含义,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界定。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1.家庭。
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
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
比起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文化因素。
5.政治事件。
6.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1.按照不同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可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儿童时期的、青年时期的和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专业训练和政治实践等。
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等。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1.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政治2.利益3.政治统治的强治方式4.国家历史类型5.政治文化6.群体政治心理7.多项分进式改革8.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二、简答题(每题10分,6小题,共60分)1.简述政治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政治管理的职能。
3.简述政治参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
4.试辨析政治投票与政治选举。
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特点。
6.简述政治发展的实质及其特点。
三、综合题(每题25分,2小题,共50分)1.试析为什么说福利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2.请论述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如何实现政治社会化?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政治答: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这说明政治不是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政治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但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同时,政治又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其中包含三个要点:①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②它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政治的具体外延形态主要体现为政治行为、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政治现象。
2.利益答: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细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 道德政治观分析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
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
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
韦伯,哈罗得。
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政治权力【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权力一、概念题1.政治权力(浙江工业大学2012、2008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燕山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
就既定的社会来看,政治权力是指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中,常态下往往是大于其他力量并且制约其他力量的社会公共力量。
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常态下必然是公共力量,政治权力由此成为特定的公共权力。
2.社会公共权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3年研)答:社会公共权力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就全社会共同体来看,社会公共权力是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即社会共同利益为基础的。
只有社会公共权力是政治权力,其他范围和层次上形成的共同力量只是社会或政治力量而不构成政治权力。
社会公共权力在原始社会是社会共同体意义上的公共权力,在国家产生后,它表现为国家权力。
由于私有制社会中剥削阶级的利益常常冒充为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因而剥削阶级政治权力常常以社会公共权力的虚幻形式出现,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公共权力才在本质和形式意义上重新回归全社会的权力。
社会公共权力所具有的特点:第一,普遍性,它作用于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并在这个范围内普遍有效;第二,至上性,它是社会范围中的最高权力,不允许同样范围和层次上其他同等权力的存在。
3.权力答:权力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制度化的支配性社会关系。
权力具有支配性、强制性的特征,是实现社会秩序的基本方式。
权力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
第二,权力是一种不对等的支配关系,在权力关系中总是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在被支配的地位。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政治改革【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改革一、概念题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二、简答题1.论述政治发展的实质及其特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对政治发展的实质有深刻的认识,主要包括:①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政治发展,实质上是指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发展要求的、由进步阶级、阶层或集团推动的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调整过程。
这种变革与调整之所以称为政治发展,并不仅仅在于它导致了政治关系的不断变化,虽然其问不可避免地存在曲折、停顿甚至暂时的倒退,但是在全局上、总体上促进和推动政治关系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合理,即体现了一种前进上升的方向与趋势。
因此,政治发展就总体而言,是自国家产生以来,人类政治形态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历史演进过程。
②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从本质上讲,政治发展作为总体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结合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来认识,归根到底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客观要求来认识。
将生产方式看作是决定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首先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人们为了“创造历史”,为了从事政治实践活动,必须要有最起码的物质生活资料作为生存的保障。
因此,物质生产方式乃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第一要素,它构成了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包括政治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③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宏观意义的政治发展,是社会形态总体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政治参与【圣才出品】
第三章政治参与一、概念题1.政治参与(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研;武汉大学2007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4、2003年研)答: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政治参与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②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
③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④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⑤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2.政治冷漠(武汉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冷漠表示一种心理状态,但在政治行为的研究中,政治科学赋予了它行为方面的意义,借以表示参与行为的缺乏。
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行为方式,政治冷漠可能出自四方面的原因:①经过长期的政治浩劫之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而对政治无动于衷;②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③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人们对于政治管理的信任程度下降,进而导致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下降;④在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问题,故有些公民觉得其关心政治与参加政治与否均无所谓,从而不参与政治。
政治冷漠虽然表明了公民一定的政治态度,也可在特定意义上影响政府政策,但政治冷漠不利于政府对实际情况的掌握,容易出现决策的专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道德政治观分析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
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
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
韦伯,哈罗得。
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
当代西方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政治涵义的,也不在少数,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英国政治学家也指出:“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管理’的进程。
”认为政治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两个特性,一是政治的公共性,二是政治的管理性,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这一政治观既忽视了并非所有众人之事都有具有政治性,又忽视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这些都影响了它对于政治含义把握的全面性。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界,得到广泛承认和采用的政治观,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
伊斯顿提出的:“政治就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包含三层基本意思:a) 认为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 认为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c) 认为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戴维。
伊斯顿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和基本方式,同时,指明了政治与非政治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权威性的存在,因此,有特定的合理因素。
但是,这一政治定义存在的缺陷是,它没有揭示社会需要权威性价值的深层动因。
同时,它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既有社会价值,而忽视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同样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把政治活动仅陷于决策,而忽视了在决策之外,政治活动还包含着斗争、统治、规制、参与等活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们的社会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个方面。
而政治则是这些关系中的一种或者一个方面,“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因此,列宁说:“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
”与此同时,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在之间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等。
在剥削阶级消灭以后的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关系主要是人民内容不同群体、阶层、民族等方面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相对于社会经济而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其基本含义是:首先,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
其次,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经济关系决定的,体现着经济关系的要求。
再次,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现实性上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政治是阶级关系的体现。
因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所以,政治集中体现着特定社会阶级利益。
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中最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力,因此,经济建设成为“最大的政治”。
3.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社会生活中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就可以得到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而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国家和国家政权,就其内容来讲,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
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都有着其客观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是一门科学”,人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运筹自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其方法和尺度。
从这个意思上讲,政治又是“一种艺术”。
三、政治的定义1政治的定义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同时,扬弃和吸收前述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定义,我们可以把政治定义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2政治定义的理解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
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
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
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它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
一方面,这一定义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应该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这三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四、政治的社会地位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即生产力,一是指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状况,生产关系直接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社会经济的活动方式决定或者影响社会政治的活动方式;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推动着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
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关系具有反作用,它保护、改革或者破坏特定的经济关系,进而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政治与法律都是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因此,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它们都以特定统治阶级和集团的意志为转移。
不过,政治与法律又有所不同,政治是人们围绕特定利益要求,借助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法律则是特定社会公共权力制定、认可和实施的关于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则和规范。
就两者的关系来说,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实施的条件和前提,法律由特定的政治机关制定和认可,依靠特定权力机关合法强制实施,而且必须在稳定的政治秩序环境下形成和实施。
法律又使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法律化,使政治权力的运行规范化,使政治秩序法治化,以确保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得到有效贯彻和实现。
3政治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维系和调整人们的社会联系,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机制。
它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和实现,以善恶为核心价值进行社会评价的社会规范和标准。
政治与道德有密切的联系。
政治对于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它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强化或者弱化特定的道德价值,改造道德内容,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
另一方面,道德对于政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社会道德中的价值标准会影响政治秩序的基础、作用方向和方式,进而影响政治秩序。
政治与道德又有不同的一面。
政治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它既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也受到包括政治关系在内的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政治具有政治权力的强制性,而道德不具有这种强制性,而主要依靠社会成员的舆论和心理机制发生作用。
第二节政治学的涵义和内容构成一、政治学的涵义1政治学的定义及其理解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的基本含义是:(1)在抽象意义上,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与政治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
按照政治的定义,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围绕特定的利益,借助于政治权力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
因此,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形态。
因此,政治学在研究政治的本质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对于政治的行为形态、组织形态、文化形态、规则和规范形态及其这些形态的发展等分别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