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语言文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更新:2018-12-30 10:17:06开设课程: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有关民族语言史、古代汉语、有关民族现代语言、现代汉语、汉语一民族语语法对比、文学概论、有关民族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有关民族历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有关民族语言实习、翻译实习、语言调查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有关民族语言实习、翻译实习、语言调查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有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有关少数民族语、文字、文学、文献的教学、研究、编辑、翻译、新闻、文学创作等方面工作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关民族语言、文学、文献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系统教育和从事专业工作所需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有关民族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以及与专业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计算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文书学、逻辑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3.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能阅读古典文献;4.了解我国关于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及法规;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6.掌握有关民族文献资料的查询方法,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
中国涉外提单解释的七项规则-法官应同分析和解释其他一样来解释提单1.然而,诸多解释书面文件规则中的一部分,更适合于解释提单。
下面的七项解释规则经常在海牙规则和海牙-威斯比规则中适用,因此,更适用于海上货物运输。
当然,他们同样适用于其他。
然而,要牢记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这七项解释原则只有在提单条款“含混不清(ambiguous)”时,才能适用 2.一份美国判决对合同“含混不清”的定义如下:“一个智商健全的人在全面审核整个合同后,结合特定贸易中的惯例、习惯用法和术语,能够作出一种以上的理解”3.相反,当合同的条文具有准确的含义,且合同的主旨没有被误解的危险、有关的条文不存在作出不同解释的合理基础时,合同的条文就不是“含混不清”的。
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该专业所学具体内容、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大纲:I. 简介A. 专业概述B. 专业发展历程C. 专业主要方向II. 专业学习内容A. 语言学相关课程B. 文学相关课程C. 民族文化相关课程III. 专业发展方向A. 学术研究方向B. 教育教学方向C. 文化传媒方向IV. 就业前景A. 教育领域B. 文化传媒领域C. 政府机构领域V. 挑战与建议A. 学科建设方面的挑战和建议B. 就业市场方面的挑战和建议C. 个人成长方面的挑战和建议VI. 结论A. 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B.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摘要: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高级人才,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探讨这个专业的具体内容、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
一、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具体内容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涉及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学鉴赏等方面的专业教育。
具体课程包括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音韵、语法、词汇、翻译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发展、鉴赏等,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此外,该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开设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语言技能课程,以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并运用。
二、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方向该专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翻译、民族文化研究、传承与保护、外语教学、学术研究等。
随着中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逐渐不断地扩大。
三、大学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就业前景1、教育领域:对于该领域来说,毕业生有机会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教授、研究、翻译、编辑、出版等方面开展工作。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1. 专业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和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各民族及其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研究能力。
学生将通过系统学习相关课程,掌握相应的语言技能,并具备独立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 课程设置
2.1 专业基础课程
•汉语语言学
•中国文学史
•少数民族语言概论
•中国古代文学
•少数民族文化概论
2.2 专业核心课程
•少数民族文学导论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
•少数民族作家与作品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
2.3 选修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以下选修课程:
•少数民族心理学
•文学批评与鉴赏
•亚洲文学与文化
•论文写作与学术论文撰写
•语言学研究方法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3. 实践教学
除了理论学习,本专业还注重实践教学的培养。
以下是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少数民族文化实地考察
•少数民族语言实践交流
•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活动策划与组织
4. 就业方向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可在以下领域就业:
•高校教师
•文化机构研究员
•翻译工作者
•新闻媒体从业者
•旅游企业文化顾问
5. 学位授予
完成本专业所有课程的学生,经考核合格后将获得本科学位,并授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证书。
注意:以上所给的课程设置仅供参考,实际教学安排以学校和教务部门发布的最新信息为准。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蒙古语言研究方向)一、专业简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主要研究方向有: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研究, 已成为国内外规模最大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研究中心。
1981年国务院第一批硕士、博士授权学科专业审批中,我校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壮侗语族语言文学、苗瑶语族语言文学专业、蒙古语族语言文学、突厥语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983年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1986年获得了其他语族语言文学(朝鲜语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各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合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
1995年该专业被确立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2001年设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该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本专业研究领域涉及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等五大语系的80多种语言和30多种文字, 50多个民族的文学和文献学, 具有多民族、多语种、多学科的特有学术平台和综合比较研究及群体优势和鲜明的民族学科特色。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是我校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第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审批,我校获得了蒙古语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开始招收蒙古族民间文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1997年学科专业调整后,蒙古语族语言文学和其他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合并改称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
我专业是中央民族大学的优势、特色学科之一,名师云集、人材辈出。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向)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向)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主要研究方向有: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研究, 已成为国内外规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研究中心。
1981年国务院第一批硕士、博士授权学科专业审批中,我校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壮侗语族语言文学、苗瑶语族语言文学专业、蒙古语族语言文学、突厥语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983年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1986年获得了其他语族语言文学(朝鲜语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各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合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
1995年该专业被确立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2001年设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该专业被评为"重点学科"。
本专业研究领域涉及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等五大语系的80多种语言和30多种文字, 50多个民族的文学和文献学, 具有多民族、多语种、多学科的特有学术平台和综合比较研究及群体优势和鲜明的民族学科特色。
本专业方向于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本方向注重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文学方向)的综合与比较研究,注重培养民族文学综合与比较研究方面的人才,将55个民族的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不是单一民族文学的研究。
本专业方向的主要课程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文学研究等。
作为重点学科,民族文学越来越受到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重视。
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民族文学专业,并设置了民族文学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一些地方社会科学院均设有民族文学研究所,专门从事民族文学研究工作。
民族文学研究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比较短缺。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设置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设置一、绪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
为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设置。
二、专业背景中国的少数民族众多,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因此,培养人才来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十分重要。
三、专业目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能够进行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同时,他们还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保护意识。
四、课程设置1.语言基础专业课程:–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翻译与口译2.文学专业课程:–文学概论–少数民族文学史–少数民族诗歌–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少数民族戏剧3.文化专业课程:–少数民族文化概论–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少数民族服饰与风俗4.实践专业课程:–田野调查与实习–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实践–文化交流与实践–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五、实践教学为了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实习: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习,了解当地的语言和文化。
- 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深入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情况。
-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毕业要求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进行语言研究和教学工作。
- 熟悉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具备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 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状,具备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够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工作和研究。
七、总结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设置是为了培养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知识的专业人才。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汉双语)专业人才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汉双语)专业人才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汉双语)专业人才项目是培养掌握中国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知识和汉语的双语专业人才的教育项目。
该项目旨在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文化,培养专业人才从事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
该专业人才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1. 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掌握其口语交流和书写能力。
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了解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背景。
2. 少数民族文学:学习少数民族文学的经典作品和代表性作品,分析其特点和风格。
学习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方法,培养对少数民族文学的鉴赏能力。
3. 汉语:学习汉语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掌握汉语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学习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了解汉语文化的背景和发展。
4. 民族文化:学习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地理、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5. 翻译与传媒:学习翻译和传媒技巧,培养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能力。
学生在该专业人才项目中,将系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汉
语知识,通过实践和实习锻炼相关能力,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各级政府机构、研究院校、文化传媒机构等相关部门。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职业规划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职业规划书一、专业背景与概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中国各个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学科,旨在培养掌握少数民族语言表达和研究的专业人才。
本专业涵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民族文学创作等学科内容,培养学生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语言传承、文化研究与发展工作的能力。
二、专业价值与前景1. 语言文化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能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传承及保护工作,帮助少数民族群体传承和弘扬自己的语言与文化。
2. 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毕业生可以进入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等单位,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规划、社会调研、文化交流等工作。
3. 文化传媒与旅游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媒和旅游业发展具备独特优势,能从事文化传媒企业、旅游机构等工作。
4. 学术研究与教育机构:部分毕业生选择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进入大学、研究机构等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三、就业方向与职业规划1. 语言保护与传承师:毕业生可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机构从事语言保护与传承工作,培养阿里山族、傣语、戈家语等语言的传承者,维护少数民族语言的存续。
2. 社会调研与规划师:进入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从事社会调研工作,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规划,推动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
3. 文化传媒工作者: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媒工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以书籍、电影、音乐等形式展示民族文化特色。
4. 民族文学创作:从事民族文学创作工作,创作反映少数民族风情、民族史诗等作品,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
5. 文化旅游规划师: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业提供规划与设计,运用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学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繁荣。
四、职业能力与技能培养1. 语言能力:精通掌握一门或多门少数民族语言,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能进行文化输出与交流。
2. 文化研究能力:具备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能力,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习俗等有全面的认知。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向)一、专业简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主要研究方向有: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研究, 已成为国内外规模最大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研究中心。
1981年国务院第一批硕士、博士授权学科专业审批中,我校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壮侗语族语言文学、苗瑶语族语言文学专业、蒙古语族语言文学、突厥语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983年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1986年获得了其他语族语言文学(朝鲜语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各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合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
1995年该专业被确立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2001年设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该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本专业研究领域涉及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等五大语系的80多种语言和30多种文字, 50多个民族的文学和文献学, 具有多民族、多语种、多学科的特有学术平台和综合比较研究及群体优势和鲜明的民族学科特色。
本专业方向于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本方向注重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文学方向)的综合与比较研究,注重培养民族文学综合与比较研究方面的人才,将55个民族的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不是单一民族文学的研究。
本专业方向的主要课程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文学研究等。
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民族文学越来越受到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重视。
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民族文学专业,并设置了民族文学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一些地方社会科学院均设有民族文学研究所,专门从事民族文学研究工作。
民族文学研究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比较短缺。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均留京工作,有的在新华社、《中国日报》及广电部门工作,有的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彝、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与专业有关的新闻、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翻译学、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逻辑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党政管理部门及其它相关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文秘、翻译、编辑、新闻出版、文学创作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职业技能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知识结构1、具有扎实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2、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需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3、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有关民族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4、掌握彝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与专业有关的新闻、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翻译学、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逻辑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5、掌握我国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及法规知识;6、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彝汉双语教学和研究。
(二)能力结构1、基本能力(1)具有民族文献资料的查询方法,有较强的协作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2)具有较强的彝汉语言、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3)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备较强的彝汉双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5)具备运用彝、汉语言文学的听、说、读、写、译能力;(6)具备利用计算机常用软件进行文字和信息处理的能力;(7)具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和继续学习及自主创业的能力;2、专业能力(1)具备依据实际需求组织生产,管理生产,服务生产的能力;(2)具备在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部门从事业务和管理工作的能力;(3)具备在企事业及公共领域从事管理以及教育、文秘、新闻等方面工作的能力;(4)熟悉党和国家政策,特别是涉及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及法规;(5)掌握有关民族地区的实情,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策划、组织、执行的实际能力。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壮侗苗瑶语族语言研究方向)一、专业简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主要研究方向有: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研究, 已成为国内外规模最大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研究中心。
1981年国务院第一批硕士、博士授权学科专业审批中,我校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壮侗语族语言文学、苗瑶语族语言文学专业、蒙古语族语言文学、突厥语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983年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1986年获得了其他语族语言文学(朝鲜语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各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合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
1995年该专业被确立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2001年设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该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本专业研究领域涉及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等五大语系的80多种语言和30多种文字, 50多个民族的文学和文献学, 具有多民族、多语种、多学科的特有学术平台和综合比较研究及群体优势和鲜明的民族学科特色。
壮侗语族、苗瑶语族语言研究方向始设于1984年(由于苗瑶语师资条件限制而暂与壮侗语族合为一个方向),研究领域涵盖华南、西南及东南亚的壮、布依、傣、侗、水、黎、仡佬、泰、老挝以及苗、瑶、畲族等30多种民族的语言与文化。
该方向主要培养壮侗语族、苗瑶语族语言研究以及汉语与壮侗语族、苗瑶语族语言比较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人才。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
业务目标:具有扎实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熟悉我国的国情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现状,有较高的理论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熟练地使用一门外国语来阅读及翻译国外相关专业的书籍和资料。
中国语言文学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培养方案中国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国语言文学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中国语言文学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1. 语言基础课程: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书写、词汇学、语法学等,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文学理论与批评课程: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评能力和审美素养。
3. 文学作品选读课程:选取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4. 中国文化与历史课程: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5. 创作与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的写作训练。
二、实践教学1. 语言实践: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 文学创作实践:组织学生参加文学创作比赛、写作工作坊等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文学创作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3. 学术研究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
三、师资队伍建设1. 高水平教师:聘请国内外知名的语言文学专家担任教授和讲师,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指导。
2. 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秀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提升教学水平。
3. 师资培养:组织教师参加学术研修、教学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学生培养1. 学术指导与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2. 实习实训机会:与相关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他们能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提升实践能力。
3. 学术竞赛与奖励: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并设立奖学金和荣誉称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活动。
通过以上的中国语言文学培养方案,我们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基础、广博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的思维能力的中国语言文学人才。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计划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计划引言:在我国的多民族国情下,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很多高校开设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本文将侧重探讨该专业的语言文字教学计划,包括教学主题、活动安排和教材使用等方面的论述。
教学主题: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主题应该紧密围绕着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展开。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学主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基本知识,教学计划可以设置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2. 文字表达: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字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教学计划应该注重文字表达的教学。
学生应该学习文字的基本构造、书写技巧和常用词汇等。
3. 文学作品阅读: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品是了解和传承该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教学计划可以设置文学作品的阅读,让学生熟悉各个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学习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活动安排:为了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兴趣和热爱,教学计划应该合理安排相关的活动。
以下是一些活动的建议:1. 实地考察:学生可以组织实地考察,走进少数民族聚居区,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
2. 家访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家访交流的方式,与少数民族群体中的居民进行直接交流。
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使用情况,并为日后的教学提供实际经验。
3. 创作比赛:通过组织少数民族语言创作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热爱和积极参与。
教材使用: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于专业教育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教材使用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教材:应选择一些权威且系统的基础教材,如《少数民族语言基础教程》等。
这些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基本知识框架。
2. 文化教材:选择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教材,如《少数民族文化概论》等,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对应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对民、汉、英等三语(多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培养具备彝汉、彝英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经济管理等全面、系统知识的彝、汉、英三语高素质本科人才为目的。
注重彝族历史文化、民间资源及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译和计算机基础等知识技能的培养。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旅游管理、涉外经贸、新闻传播、翻译、文秘、文学创作等行业少数民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掌握彝、汉、英三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与本专业方向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中国科技史、西方科技史等科技发展理论知识。
2、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理论自学、作品鉴赏能力;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并掌握独立获取、接受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三、基本学制四年四、学分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65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平台45学分,文理基础平台34学分,专业平台70学分,实践平台16学分,外语总学分不得低于16学分。
五、学位授予本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修读要求1、通识平台课程( 45学分)学生应在通识平台必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33学分,并在通识平台选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12学分,其中必须在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农医类模块课程中选修4学分,在人文科学模块课程中至少选修4学分外语课程(彝英双语方向学生不选修G组课程),在就业知识模块课程中选修1学分。
2、文理基础课程(34 学分)本专业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Ⅱ模块A组课程中修满16学分,在B组课程中修满10学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彝族文学概论、中国民艺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文献学必选);并在法政基础板块Ⅱ模块和经管基础板块Ⅲ模块及其他人文基础板块其他模块中选修8学分(彝英双语方向的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Ⅲ模块选修2学分)。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对民、汉、英等三语(多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培养具备彝汉、彝英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历史、经济管理等全面、系统知识的彝、汉、英三语高素质本科人才为目的。
注重彝族历史文化、民间资源及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译和计算机基础等知识技能的培养。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旅游管理、涉外经贸、新闻传播、翻译、文秘、文学创作等行业少数民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1、掌握彝、汉、英三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与本专业方向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中国科技史、西方科技史等科技发展理论知识。
2、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理论自学、作品鉴赏能力;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并掌握独立获取、接受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三、基本学制四年四、学分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65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1平台45学分,文理基础平台34学分,专业平台70学分,实践平台16学分,外语总学分不得低于16学分。
五、学位授予本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修读要求1、通识平台课程( 45学分)学生应在通识平台必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33学分,并在通识平台选修课板块课程中修满12学分,其中必须在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农医类模块课程中选修4学分,在人文科学模块课程中至少选修4学分外语课程(彝英双语方向学生不选修G组课程),在就业知识模块课程中选修1学分。
2、文理基础课程(34 学分)本专业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Ⅱ模块A组课程中修满16学分,在B组课程中修满10学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彝族文学概论、中国民艺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文献学必选);并在法政基础板块Ⅱ模块和经管基础板块Ⅲ模块及其他人文基础板块其他模块中选修8学分(彝英双语方向的学生应在文理基础平台人文基础课板块Ⅲ模块选修2学分)。
民族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民族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一、学制四年二、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熟悉有关社会文化和民族方面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同时,接受社会学的基本训练;对语言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历史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有一定涉猎。
四、人才基本规格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愿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2.本专业培养具备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系统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原理,熟悉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统计等基本研究手段,了解中国国情尤其是人文环境特点,具备进一步培养成高级专业人才的潜力,能胜任科研文教、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社会团体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等不同业务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中高级人才。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通过教育部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五、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
2. 能够运用本学科知识及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民族现象进行微观研究。
3. 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理论与方法的进展和动向。
4.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抽样调查、比较研究等常用科研手段。
5. 有良好的中外文口头及文字表达能力,熟悉各种文体写作。
6. 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7. 熟悉中国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六、主干学科历史学、社会学七、主要课程民族学导论、社会学概论、考古学导论、语言学概论、民俗学概论、中国民族志、世界民族志、西方人类学史、当代人类学理论、原始社会史、中国人类学史、中国民族史概论、中外文化史论、统计学基础、体质人类学、应用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民族学调查方法、民族学人类学名著选读等。
管理学院本科培养方案(见附件1《民族学本科专业实践环节安排表》)十、课外指导课程安排与要求(见附件2《民族学本科专业课外指导课程安排表》)十一、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见附件3《民族学本科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附件1民族学本科专业实践环节安排表代码:填写日期:2006年3月附件2民族学本科专业课外指导课程安排表管理学院本科培养方案附件3民族学本科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填写日期:2006年3月代码:管理学院本科培养方案民族学本科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续一)填写日期:2006年3月代码:管理学院本科培养方案。
维吾尔语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维吾尔语)专业维吾尔语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专业名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维吾尔语)专业代码:660135二、招生对象应届高中毕业生。
三、学制学制三年。
四、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掌握国家语言政策和民族政策,掌握语言学、汉语知识和语言分析等方法,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熟悉民、汉两种语言文化、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适应社会教育服务第一线双语教学需要的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思想道德素质要求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社会公德意识、热爱边疆教育事业的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3.具有自主创新、终身学习的精神,具有勤奋学习,热爱劳动、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精神。
掌握知识要求:1.了解教师法、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跟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2. 具有相关人文社科知识、汉维语语言文化知识、相关学生管理知识;3. 具有良好的维语语音、语调的基本知识;掌握词汇和语法结构等方面的语言体系基础知识;掌握维汉翻译基本理论知识;4. 具有较强的维汉语言运用能力,能较流畅地、基本正确地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活动;系统掌握一定的维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及双语教学规律和教学技巧;5.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以及教师基本的个人素质。
具备以下技能:1.语言技能: 维语流畅,语音和语法正确,叙述扣住中心主题,术语使用准确,讲解详略得当。
2.职业技能: 仪表举止得体,思辨灵活,应对自如,驾驭能力强。
普通话标准;钢笔字及粉笔字工整清楚。
3.分析技能: 具有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切合相应的社会,生活及学生实际,容量适中,重点难点能恰当解决。
【汉语言文学论文】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思考
【汉语言文学论文】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思考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发展路径“‘双一流’建设再次把高校放在时代的浪尖口上。
入围者,昂首挺胸,落选者,虽谈不上垂头丧气,却也显示出‘望洋兴叹’的遗憾。
”[1]过去“985”和“211”工程的建设来说,对地方本科院校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然而,‘双一流’建设打破身份壁垒,为地方高校和学科发展提供了契机。
”[2]由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文以西昌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进一步探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与举措,为推进西昌学院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实践指导个案。
一、彝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是西昌学院的重点建设学科,在四川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其所依托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并由此奠定了该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
十余年来,本专业根据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确立“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应用实践,彝汉并举并重”为本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彝区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彝汉双语人才,获得了较高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目前正朝着全国一流专业的目标而积极努力。
(一)狠抓优势特色专业。
1.专业历史悠久、师资雄厚、条件优良。
本专业的前身是1989年开始招收的彝语文专科,2004年更名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本科,2007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取得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评议权、2011年取得教授(研究员)职称评议权。
本专业形成了一支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7名拔尖领军人才为支撑引领的优秀师资队伍,拥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建有彝语言多功能实验室1个、彝汉英同声传译室1个、彝汉影视摄录编实训室1个、彝语言文化综合实验室1个、彝族文化展厅4个,同时建有共享实验室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1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语言文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一、学制四年
二、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三、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为国家相关科研机构、涉东南亚事务机构、经贸部门以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机构培养和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兼通汉语言文学与彝缅语族语言文化知识与技能,熟悉南方少数民族以及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语言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的本科教育办学宗旨是“奠定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领域、提高语言技能、增强竞争实力”。
本专业除了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基础、相关学科基本知识以及创新意识外,还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外语方面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国外语言文化领域研究和发展的最新动态,一方面为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将所掌握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将来的工作岗位,发挥专业特长。
四、人才基本规格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求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具备良好的语言学理论基础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一定的外语(英语、缅甸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知识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民族语言文化研究、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涉外语言交际、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及双语教学、民族事务、编辑与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五、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基本知识,包括古代、现代汉语知识,古代、现当代文学知识。
2.掌握普通语言学、中外彝缅语民族社会历史文化、彝缅语民族史、藏缅语比较等专业基础知识,能较熟练地使用彝缅语族的一种语言。
3.要求具有一定的民族学、民族关系史等相关学科基础。
4.除专业必修的缅甸外,再掌握一门通用外语,同时对文秘、旅游管理、行政管理等社会化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5.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具备语言文字工作现代化技能,包括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和处理、民族文字编辑出版等方面的技能,具有一定的语言翻译(缅汉、英汉双向)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专业自学和创新能力。
六、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七、主要课程
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调查、中国古代文学简史、彝缅语族概论、中国语文概要、民族语基础、民族语语法、基础缅语、缅语听力等。
八、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
(见附件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语言文化)本科专业实践环节安排表》)十、主要专业实验
缅汉翻译实践、媒体制作技术以及电子编辑排版的实践运用
十一、课外指导课程安排与要求
(见附件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语言文化)本科专业课外指导课程安排表》)
十二、专业教学进程计划
(见附件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语言文化)本科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十三、有关说明
1.第七学期安排一门专业必修课和两门选修课,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选题及作开题报告。
第八学期不再开设任何课程,主要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2.选修课说明:选修课共设40学分,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各20学分。
专业选修课从第4学期开始选修,第4-7学期分别设5、6、6、5门课程供选修。
3.民族语课设小班上课,所教授的语种视生源和专业方向情况而定。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语言文化)本科专业实践环节安排表
代码:050104 填写日期:2006年3月
附件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
语言文化)本科专业课外指导课程安排表
代码:050104 填写日期:2006年3月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缅语族语言文化)本科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
代码:050104 填写日期:2006年3月
代码:050104 填写日期: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