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印文字的“守”与“变”

合集下载

赵孟《印史·序》中“复古”印学观略论

赵孟《印史·序》中“复古”印学观略论

赵孟《印史·序》中“复古”印学观略论内容提要:《印史·序》是现存最能体现赵孟印学思想的著作。

笔者以《印史·序》为核心进行了梳理,其中的复古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崇古雅质朴的秦汉印章,确立了印以汉为宗的审美观;二是选择以小篆文字入印,从而逐渐形成圆朱文这一新的表现形式。

这两个方面的印学主张,对扭转元代初期唐宋影响下的九叠篆印风,改变衰微的印坛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

赵孟“复古”印学观的提出,也确立了元代文人印的整体风格走向,特别是其所创圆朱文印对明清两代圆朱文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赵孟;印史;复古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赵孟眼光,他看到元代初期一批文人以水月花鸟等图案作为入印内容嫁接在印章图稿之中,认为有失古法,篆刻如按此路发展,则会偏离传统轨道。

所以,赵氏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印宗秦汉”的学印主张,以“古朴”的汉魏印扭转当时印坛的“新奇相矜”之时局。

上他提出“古意”说,以宗法魏晋,特别是“二王”父子书法作为书法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绘画方面,他同样提出师法魏晋以建立元代的新画风。

在其影响下,形成了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的“元四家”新风格,大大丰富了元代文人画体系。

这种强烈更为充分,《印史》即是赵孟印学观的典型。

《印史》原文已佚,其部分思想只能在《印史·序》中窥见。

《印史·序》全文虽记载了赵孟印学上的“复古”新途径,故赵孟用印现象开宗明义:余尝观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壹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盖不遗余巧也。

可以说,这是赵孟“复古”的根本原因所在。

他看到元初的文人用印,在印章形制方面常以对偶的手法将文字写在钟鼎、葫芦等过分强调形式主义的印章上,失去了秦汉印章形制的端庄规矩和古朴厚重之风。

同时,入印内容又以水月花鸟等图案为主,这更使得秦汉古法丧失。

艺术性敏感的赵孟一代儒臣,他无疑是有忧患意识的。

过分追求这种巧饰的印章,长此以往必然会破坏印学的发展。

流派印对金文入印的认识与实践

流派印对金文入印的认识与实践
博 占图 、 赵明诚之 金石录 、 黄伯思之 东观
水平衰落, 一些不甘平庸的E 队 仍然通过 自己敏
锐 的艺术 感知力, 开始发掘和模仿它古奥奇 诡
的艺术审美价 值。 彳 E 出土印章中和传世古 籍上
煌 的成就, 焕 发出旺盛 的学术生命力。
清代的篆刻艺术, 也得到极大的发展。 程邃 由明入清, 力变文何 旧习, 在篆法上参合青铜器 铭文与大小篆入朱文印, 在 刀法上强调笔意, 对
兴盛, 大 量文 人参 与 到 用 印、 刻 印中来 , 形 成 多
潮, 这一 时期 的学者如罗振 玉、 王 国维、 唐兰、
士大夫如刘元父、 欧阳永叔辈, 亦复搜罗古器,
征求罢本, 复有杨南仲辈为之考释, 古 文之学, 勃 焉中兴。 伯时、与叔复罔而释之 。 政宣之间,
丁省吾、 容庚、 商承祚等人, 大 多兼治 甲, 旨和金
代, 他们已经 开始 注意字形结构 的内部联 系,
分忻 偏旁和文 字形 体 , 探讨 字形 演变规 律, 参 互推案, 成就远超前贤。 其巾杰出的有 方浚 益、 吴大 潋、 孙诒 让、 刘心源诸家。 晚清 民国时期,
伴随着 甲骨文的发现, 文字 的研 究达 到了高
活 动发展成 为专业 的学术研究。 宋代的金文论
等。 清代 学者 的金 义考 释 水 平也远 远 超 过 宋
太多的精 力和兴趣致 力于学术 , 宋代盛极 ~时
的会石学 随之衰落。 到了明代, 政府 和文 人没有 组织和提倡 金石学研 究, 文人和商人们侧重于 从艺术欣赏 的角度收藏 占董, 而缺 少正经补史
式的学术研究, 所以金文 的研 究不 再出现 宋代
的发展。 存这 样的历史背景下 . 钟鼎彝器作 为礼

“印从书出”和“知白守黑”为什么是篆刻学习的基础理念?

“印从书出”和“知白守黑”为什么是篆刻学习的基础理念?

“印从书出”和“知白守黑”为什么是篆刻学习的基础理念?在中国古代传统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通常公认的有三个篆刻高峰时期,先秦、两汉、魏晋与清朝。

先秦时期以古玺印章为主流,其风格多样,以苍劲厚重、凝练精蕴与古朴典雅见长,具有一种历久弥新、韵味悠长的艺术气息,被后代篆刻人奉为印章中的至宝。

两汉魏晋之时,官印的实用价值得到极大地发挥,王公诸侯、各级官员乃至读书人几乎人人配印,汉印的风格特征完全迥异于古玺,基本以平正端庄、内敛规矩与古雅冲淡见长,非常适合初学篆刻的人效法临习。

魏晋之后,印章之法逐渐淡出人们的艺术视野,以后多个朝代篆刻进入相对比较沉寂的断层时期。

明朝虽有灯光冻石材的发现与文人墨客的参与,可惜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篆刻艺术终未能在此朝再攀高峰。

直至清朝以后,碑碣研究风气的日益兴盛,书法篆刻家的积极参与,笔法刀法方面的改良进步,篆刻流派群体的应运而生与篆刻美学体系的渐趋完善等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终于塑造出篆刻历史上的第三次辉煌。

篆艺始兴名家出清朝篆刻艺术创作形成蔚为壮观之势,篆刻流派众多、支脉繁杂。

这些流派中艺术感染力绵延至今的当属“徽派”与“浙派”。

徽派主要是由安徽及附近地区的篆刻艺术家聚结而成,包括程邃、高凤翰、沈凤、巴慰祖、潘西凤、桂馥、邓石如、吴让之与徐三庚等诸多篆刻大家。

浙派主要是以杭州地区“西泠八家”为基础形成,包含丁敬、黄易、蒋仁、奚冈、钱松、陈豫钟、陈鸿寿与赵之琛等艺术家。

徽派、浙派虽然在篆刻刀法、艺术风格、美学追求与创作倾向上存在诸多不同,但是却共同发展并促进清朝篆刻艺术达到新的历史高峰。

清朝篆刻艺术参与的文人众多,力图追求秦汉时期的印章底蕴,彻底扭转明朝时期不良的篆刻习气,并且以古雅风格为印章作品的艺术追求。

篆刻已经不再是一种“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体系完备、规律众多、风格多样且从者如云的专类艺术。

诸多篆刻大家的不断创新与刻苦治印推动清朝篆刻艺术的全面发展,当然其中不得不提及徽派的中流砥柱——邓石如。

如何添加水印来保护文档内容

如何添加水印来保护文档内容

如何添加水印来保护文档内容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档传播变得非常容易,但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

为保护文档内容的安全性,许多人选择添加水印。

水印是一种可以在文档中插入的透明文字或图像,用以确认文档的所有权或起到防伪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如何添加水印来保护文档内容。

一、了解水印的种类及用途1. 透明水印:透明水印是最常见的水印类型,它不会遮挡文档内容,而是以低透明度显示在文档上。

透明水印可以包括作者、版权信息、保密标识等。

2. 对角线水印:对角线水印是通过在文档上以文字或图像形式斜向添加的水印。

它通常用于证明文档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篡改或盗用。

3. 二维码水印:二维码水印是将二维码图像添加到文档中,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获取相关信息。

它可用于在纸质文档上添加电子链接或其他附加信息。

二、使用专业软件添加水印1. Adobe Acrobat:Adobe Acrobat是一款功能强大的PDF编辑软件,提供了添加水印的功能。

用户可以选择添加透明水印、对角线水印或自定义水印,还可以调整水印的大小、透明度和位置。

2. Microsoft Word:Microsoft Word是广泛使用的文档处理软件,它也提供了添加水印的功能。

用户可以在页面布局设置中找到水印选项,选择适合的水印样式并设置相关属性。

3. 其他软件:除了Adobe Acrobat和Microsoft Word,还有许多其他软件可以添加水印,如Foxit PhantomPDF、PDF Architect等。

根据文档类型和个人需求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操作。

三、手动添加水印1. 打印机水印:一些高端打印机具有内置的水印功能,可以在打印时自动添加水印。

用户只需在打印设置中选择水印选项,并设置相应的文本或图像水印即可。

2. 直接插入水印:如果您只需为文档添加简单的水印,可以通过直接插入的方式实现。

在文档中插入文本框或图片,并设置透明度和位置,即可实现简单的水印效果。

国学知识:中国的印章文化

国学知识:中国的印章文化

秦以前,⽆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遂改称为“宝”。

唐⾄清沿旧制⽽“玺”“宝”并⽤。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国的雕刻⽂字,最古的有殷的甲⾻⽂,周的钟⿍⽂,秦的刻⽯等,凡在⾦铜⽟⽯等素材上雕刻的⽂字通称“⾦⽯”。

玺印即包括在“⾦⽯”⾥。

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今尚⽆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中国后,印章范围扩⼤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民的⼯具。

印章亦称“图章”。

古称“玺”。

秦统⼀六国后,皇帝所⽤的专称“玺”,以⽟为之,故后世有“⽟玺”之称;官、私所⽤的均改称“印”。

⾄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

唐以后,皇帝所⽤或称“宝”,官、私所⽤⼜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

⽂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

印章的出现和使⽤,⼀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作封发对象、简牍之⽤,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

⽽官印⼜像征权⼒。

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渐废。

印章⽤朱⾊钤盖,除⽇常应⽤外,⼜多⽤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

古代多⽤铜、银、⾦、⽟、琉璃等为印材,后有⽛、⾓、⽊、⽔晶等,元代以后盛⾏⽯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般是殉葬之物,⽽不是实品。

篆刻印文的运用—篆刻内容排版布置及篆刻字体教程

篆刻印文的运用—篆刻内容排版布置及篆刻字体教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篆刻印文的运用—篆刻内容排版布置及字体教程我们如果把篆刻比作是一个建造房屋过程的话,那么印文的运用就好比房子正式动工之前进行的总体造型的图样设计。

这幢房子作何用途,采用什么建筑材料施工,对于印章来讲,就是印文内容的确定和入印字体的选用问题。

前人曾说:“篆刻犹大匠造屋,先会人之意,随酌地势之宜,图象间架润然胸中,然后较量尺寸准绳,雕断结构,方称完屋。

”这里的“会人之意”、“酌地之宜”指的便是印文内容和入印的字体。

印文运用的适当及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方印章的成功和失败。

(一)印文内容的确定印章同书法、绘画作品一样,其内容虽然不直接表现为艺术,但内容却是被表现的对象。

内容通过某一艺术形式的表现,产生其欣赏价值,而任何一项艺术形式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取决于具体的内容,同时又往往要受到内容的束缚和限制的。

因此,印文内容的确定,是印文运用中首先碰到的问题。

1..根据用途确定内容印章的用途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用于表明身份的姓名印。

这类印章的印文除了为一般场合都可用的纯姓名外,还可根据不同的用途在姓名后加不同的词语。

①如铃于创作书法作品的,印文可在姓名之后加“书印”、“书”或“墨迹”等(见图171-174)②铃于绘画作品的则可加“画”、“画印“成“写生”等(见图175-176)。

"XX作”,"XX多少岁以后作”,或“xx书画”,可同时用于书和画的作品上(见图177-179).③铃于所收藏的字、画或图书的印章,印文可为“xx收藏”、"xx珍藏”、“xx 藏书”或“xx之物”、"xx所有”、"xx珍玩”等(见图180-184)④用作铃于经过自己鉴定、鉴赏的字、画、书籍的,印文在姓名之后可加:审定、考定、校订,或鉴赏、珍赏、过眼、经眼、读过、阅过、曾观等(见图185-190);⑤对章或两面印。

印刷技术的变革

印刷技术的变革
• 鸦片战争以后,以传教士为中介,西方印刷术的三种形式,即凸版印刷术,平版 印刷术、凹版印刷术陆续传入国内。
精品文档
一、凸版印刷 方面 (tū bǎn yìn shuā)
• 1807年,铅活字印刷技术开始传入中国,当时英国人马礼逊 (R·Morrison)来中国传教。需要刊印中文《圣经》.于是努力进 行中国印刷技术的改革,他秘密雇人刻制汉字字模自行铸造,被我 国地方政府禁止,1814年马礼逊收两名中国教徒,并派助手到马六 甲(今马来西亚)开设(kāishè)印刷厂,至1819年第一次印成了一部汉 字的《新旧约中文圣经》,这是最早用汉字铅活字印刷的书,从此 开始,中文书报就有用铅活字印刷的了。
精品文档
中国(zhōnɡ ɡuó)古代印刷术
•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 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 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zhíjiē)的经验 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zhíjiē)为雕版印刷指明 了方向。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 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
精品文档
一、凸版印刷 方面 (tū bǎn yìn shuā)
• 在凸版印刷(tū bǎn yìn shuā)机方面,在19世纪40年代,50年代就先后在法国 和美国制造出书版轮转印刷机、报纸用单张纸轮转机。最初输入我国 的是手输机、手工上墨,日产几百张,1872年,上海申报馆引进手摇 轮转机,每小时可印几百张,至1911年又引进双色轮转机,每小时可 印2000张,在此期间,主要依赖进口各种印刷机,满足印刷的需要。
• 那么,中国古代的印刷术为什么会停滞下来?究竟是什么内在的因 素,驱使中国近代印刷术发生如此巨大的变革,印刷术的变革又对 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 问题。

篆刻章法分布五十例

篆刻章法分布五十例

篆刻章法分布五十例“虚”与“实”是章法分类的总纲,纲举才能目张。

邓散木在《篆刻学》中将章法分为14种,后又有人将章法分为25种,但在“虚实”这个准则下,14种乃至25种方法都只是谋求虚实效果的手段而已。

这里所谈章法分布50例,每—种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在一方印章的构思布白中,可以由多种布局方法综合而成。

1.满实法满实法亦叫匀称法。

如下图中“安北将军章”、“宜春禁丞”、“琅邪柏印章”、“梁清标印”四印,入印文字分布匀称,印面较满、较实,布白浑厚平正,字画之间距离较繁密,印之四角充实,黑白虚实虽有变化但没有大起大落。

笔画少的印文,通过穿插、加叠或面积对比法,使少画字满而不虚。

大多数字画是横平竖直,曲在直中求,圆在方中见。

无论用冲刀、切刀,均以粗壮为宜。

用满实布局刻就的印章,其特点庄重、朴实、大度,且稳如泰山,给人以端重浑穆的印象与美感。

这类印作是汉印中的典范,富有传统性,初学篆刻可从这里临摹起步。

为了使印章“满”而且“实”,必要时可采取一些附加手段。

如白文印四周加一道白边,将印文作隔边、顶边处理,或在印中加“田”字格、“井”字格、“十”字格,使印章更加丰满充实。

满实法印章另有三点须加说明。

(1)印文字画粗壮—致的前提下,要注意变化。

字体结构简单、笔画少的字,线条可粗—些,字体结构烦琐、笔画多的字线条可稍细一些。

这种变化以不影响谐调为宜。

(2)印文平正端庄之中要有斜曲灵动的变化。

满实法印章要避免平板和过于规矩,可用一些短斜、带曲的线条增加动感。

(3)入印文字匀称、整齐之中,可辅以大小不同的变化。

满实法印章大多是匀称等分的,但不能墨守成规,不知其变。

入印文字面积对比法最适合文字繁简、疏密悬殊的印章设计。

2.满虚法满虚法印章是指印面以稀、疏、虚为主,视觉效果空灵、简明、疏朗,如下图中“长金之玺”、“皮聚”、“蔡湫”、“心伯氏”四印,人印文字一般笔画较少,线条较细,布白空虚,字画之间距离相对较远、较大。

中国传统文化——篆刻

中国传统文化——篆刻

中国传统文化篆刻艺术简介篆刻是一种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 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 印”。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

按照印文的凹凸,可以分为朱文印(阳刻、阳文)和白文印(阴刻、阴文)。

传统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

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

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

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

2009 年9 月30 日,“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所谓篆刻艺术,乃于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以篆体文字之艺术。

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

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

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篆刻艺术概述所谓“篆刻艺术”,不是简单地用“篆书”这一载体去刻印就是篆刻艺术。

历数历史上有建树的篆刻家,他们首先是有风格、有个性的篆书家,亦即“以我书入我印”,如:邓石如、吴攘之、赵之谦、黄士凌、吴昌硕、齐白石。

传统的篆刻艺术,它的标准是:只有在形成了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书艺术以后,才可以催生出有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作品。

篆刻,就是以刀代笔,在印材上按照已经写好的书法,或画好的图像,进行刻写。

它是中国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

流派印对金文入印的认识与实践

流派印对金文入印的认识与实践

流派印对金文入印的认识与实践作者:吴炬来源:《中国书画》2017年第04期一、金文研究和金文入印回顾金文入印的萌芽、发展和成熟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趋势,即它和古人对金文的研究水平、文人篆刻发展的程度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可以把金文研究的历史、文人篆刻发展的历程和金文入印的过程做一个对比。

北宋是金石学兴起的第一个辉煌时期,而金文研究也在此时开始真正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北宋结束了晚唐和五代诸侯割据的局面,社会逐渐稳定,人民富裕安闲,社会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钟鼎彝器作为礼乐制度和三代遗风的代表,受到皇室、贵族和士大夫的重视和喜爱,他们热衷于收集古器物,摩挲赏玩,考订释读,蔚然成风。

一些有识见的学者从青铜器铭文中看到了其学术价值,自觉地对其摹写、传拓、考释、证史,将雅玩式的收藏活动发展成为专业的学术研究。

宋代的金文论着十分丰富,据王国维在《宋代金文着录表序》说:“赵宋以后,古器愈出,秘阁太常既多藏器,士大夫如刘元父、欧阳永叔辈,亦复搜罗古器,征求墨本,复有杨南仲辈为之考释,古文之学,勃焉中兴。

伯时、与叔复图而释之。

政宣之间。

流风益煽。

《籀史》所载着录金文之书至三十余家,南渡后诸家之书尤多不与焉,可谓盛矣。

”这一时期着录金文的文献有:“欧阳修之《集古录跋尾》、吕大临之《考古图》、王黼等之《宣和博古图》、赵明诚之《金石录》、黄伯思之《东观余论》、董迪之《广川画跋》、王俅之《啸堂集古录》、薛尚功之《历代钟鼎款识法帖》、无名氏之《续考古图》、张抡之《绍兴内府之古器评》、王厚之《复斋钟鼎款识》等。

”同时代影响极大的古文字书还有郭忠恕《汗简》、夏竦《古文四声韵》等著作。

宋代是印学复兴的萌芽阶段,当时古文字资料大量出现和广泛传播,复古思潮兴起。

宋代文人中逐渐流行起来一种采用古文字入印的新风气,这时的印学家如米芾等人也已经开始参与到印章创作中。

然而由于对古文字认识的不足,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真伪器物杂收,文字来源庞杂,传抄刻版过程中变形失真,考订释读错讹百出,这些研究的不足也体现在印章中,在施之于印面后与后世公认的金文文字颇不相同。

印章文字排布方法

印章文字排布方法

印章文字排布方法
印章文字的排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平均法:字数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占位置相等,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留朱宽度基本相等,横平竖直,转折处或方或方中寓圆,给人以静雅稳健、自然得韵之感。

2. 疏密法:入印文字的笔画有繁有简,把它们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积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对比。

或者根据文字特点,作适度的调整后所产生的疏密对比。

3. 轻重法:根据入印文字笔画的繁简而决定线条的粗细,字的笔画多,线条细;笔画少,则线条刻得粗些。

4. 呼应法: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应,一方印经过合理的呼应安排,能产生左顾右盼、遥相呼应的效果,增强整体的韵律节奏。

5. 借边法:在文字有较长的线条与印边栏重合时,为了打破平行线而使用的方法。

6. 开合法:开合能使章法产生离而不散、合而不挤,强化成分朱布白、呼应对比的一种方法。

以上是印章文字排布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可根据个人喜好和印章内容灵活运用。

文字的变化与创新

文字的变化与创新

文字的变化与创新文字作为一种表达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变化与创新。

从最早的象形文字到现代的数字化文字,文字的形态、使用方式以及传播途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字的变化与创新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文字的演变历程文字的变化与创新始于人类的语言交流需求。

最早的文字是以象形符号为主,通过绘制具体物体的形状来表示相应的含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将越来越多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符号,并且发展出一套相对固定的字形系统。

这些字形经过演变,形成了不同的文字体系,如汉字、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等。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文字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在印刷术之前,人们只能通过手抄或者口头传播的方式来传播文字。

而印刷术的出现,使得文字能够大规模地印刷和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二、数字化时代的文字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字正迎来数字化时代的变革。

从计算机的问世到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文字。

数字化文字具有编辑、传播、存储等方面的优势,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和高效。

数字化时代的文字变革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网络平台的兴起,使得文字的传播和分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平台,以更直接、快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同时,这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需要人们提升信息辨别和筛选的能力。

三、文字创新的重要性文字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文字形态和媒介的改进,更是对文字表达方式和应用领域的拓展。

文字创新使得文字更具艺术性、表现力和实用性。

通过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场合和需求下的文字表达要求。

在广告与宣传领域,文字创新能够从字体设计、排版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增强文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传播效果。

在文学与艺术创作中,文字创新能够打破传统的创作模式,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和形式结合,创造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文字创新也需要与科技的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数字化时代的技术手段来拓展文字的应用领域。

清初以来西藏 “天铁藏印”(下)

清初以来西藏 “天铁藏印”(下)

赏鉴APPRECIATION文、图:孙家潭清初以来西藏“天铁藏印”(下)天铁藏印使用文字种类上文介绍了西藏地区清代以来流传的十方佛教用印,从实物印面刻制的文字所见可大体分为“藏文”、“八思巴字”与“篆体藏文”三种。

(其中一枚右侧印面方框内凿刻“十相自在”,简写图符近似于“梵文”字体)这三种文字的使用,说明藏地佛教入印文字的混杂,究其现状与成因说明佛教历史的悠久、不同宗派体系传承、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的不同文字种类的交融与蜕变等,就本文介绍的实物印使用的文字大体分为“可以解读”与“有待解读”两大类别。

A 可以解读文字印佛教印中使用的“藏文”属于古老文种,流传使用都在千年以上,目前在西藏地区仍在沿用。

元代“八思巴字”颁行于公元1269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随元朝灭亡后延续使用到明末。

就目前所知有关“八思巴字”研究,出版有《蒙古字韵校本》、《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

应该说以上两种文字依靠专家学者研究或借助工具书基本可以解读。

本文介绍清代以来佛教用印,其印面使用文字种类说明在藏地佛教印章中,“藏文”与元朝颁行的“八思巴字”依然在延续使用,而且“萨”字印保留了八思巴字原始字构形态。

印文中所谓“篆体藏文”,这种类形文字印有单面印(图1、2),双面印(图3、4、5)。

这类印文几乎无法释读。

211B 有待解读文字印上文介绍印文中所谓“篆体藏文”,这种类形文字印有单面印(图1、2),双面印(图3、4、5)。

这类印文几乎无法释读。

专家研究认为这类文字印在我国西北、西南地区佛教寺院或民间中流传使用。

八思巴字研究专家照那斯图先生认为:“这一符号系统是藏文的一种特殊的书写形式,应该属于藏文。

”王尧先生称其为“篆体藏文”。

蒙古语言文字学家松儒布教授说:“从八思巴字演化而来的一种篆体符号系统,作为藏文的转写符号,在喇嘛寺院中一直用到近代。

”他称此为“八思巴字篆体藏文。

”在《西藏历代藏印》书中介绍:“西藏的印章,往往用经过改进的八思巴字,用以篆刻印章,俗称‘霍尔衣’也叫假八思巴文。

入印常用的十种字体

入印常用的十种字体

入印常用的十种字体...............................................................先须考证篆文,篆文既明,就其形势细细落想应如何配法。

如遇两字印,或一繁一简,或一短一长,本不配者,宜以不配配之;如遇四字印,有一字不配,宜以三字就之,若三字又不可就,亦宜以不配配之,或反得情趣,万勿牵强凑合。

章法既定,从容落墨,落墨后又不可即便奏刀,恐精神已减,且置于案头,俟兴到或晓起神清气爽时,然后运刀,则刻成自妙。

..............................................................................................................................篆体之宜于印者十体:大篆,周太史取苍颉之书加之刮利或同或异而名大篆,其法圆不致规,方不致矩,配合六义,成其自然。

小篆,李斯改省大篆之文,破圆作方,悉异古制,谓之小篆,其法文如铁石,势若飞动,一点一画,矩度不苟,藏妍精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冠免浑成,斯为中律。

悬针文,后汉曹喜作,其法以小篆为质,垂露为文,画细末纤直,如针之悬锋。

柳叶文,晋卫瓘三世攻书,备善众体,此仿上古蝌蚪书,但头尾都细,象柳叶,故曰柳叶文。

铁线文,形如铁线,瘦健有神,圆融洁净,不可如细汉文之端方,要如秦文之袅娜。

大白文,汉印多用此体,法取平正端庄,其损益挪让与隶相通,要不失六义,转运欲灵,布置当密。

细白文,务求平正,章法绵密,心稳手准,用力一冲,一气而成,甚有风致。

满白文,最称庄重,文务填满,字取平正,致须流利,与隶相融。

切玉文,须和平淡雅,温润有神,其转接处意到笔不到,如书家之有笔无墨是也。

圆朱文,元赵松雪善作此体,其文圆转妩媚,故曰圆朱,要丰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

笔底虽贵劲挺,又最忌怒笔,要知银钩铁画,实从虚和中得来,非狂怪怒张也。

“奇正相生”与“守正出奇”—秦私印艺术风格分析

“奇正相生”与“守正出奇”—秦私印艺术风格分析

图1 志纵
图2 冷贤
图3 王兵戎器
间的印非常之少,不像编古玺或汉印一样材料非常丰富;二是对秦印界定的原则尚比较
从众多摩崖刻石、诏版刻辞、砖瓦陶文等可以看出类小篆体的字形在秦统一前就存在于当世,诏版、陶文等文字形态出现要先于秦统一后的小篆,所以就目前存世的“秦印”实物而言,由于没有明确的款识纪年,其年代很难遽下结论。

即便是出土于秦统一后15年间墓葬中的印章,由于墓主人生活周期远远超过15年,所以墓主人之印章仍有可能制作于战国晚期。

“在考古学上把统一前后的秦印明确划分是困难的,所以我们认为秦印应包括秦统一六国前的数十年
正是秦印演变的这种连续性,使秦印在文字形式上显示出极大的丰富性,金文遗韵、战国古风、先秦古隶、秦摹印篆,乃至诏版字体、规整小篆,在秦印中都可以找到
图4 封陵津印图5 公孙矰图6 游光图7 上官得
图8 将师
图9 司马狄图10 殷耳图11 司马结图12 □志。

甲骨文入印创作谈

甲骨文入印创作谈

挺拔,随骨铺字,一任自然而意趣天成。

通过对这些规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甲骨文的章法上和古玺的章法有着很多的相同点。

最后是刀笔意趣。

甲骨文本身来源于刀刻,入印后表现刀味并不难,难的是在保留契刻的同时融入笔墨意趣,即不仅要表现出甲骨文的天真烂漫,还要体现出其入印的浑厚古朴意味。

篆刻艺术依赖的是种种形态的线条,的意象:平直的线条—平静,曲线和斜—舞动和升腾。

不同的线条形态又有着不一样的对应关系。

在组合形式上,既要有独立线条形态上的变化,如长短、粗细、光涩等,又要有线条取势上的变化,如平直与圆曲、动与静、虚与实等。

这样线条的内涵便丰富起来,诸如书法上的折钗股、锥划沙、屋漏痕等线条表现意象。

入印的甲骨文应是刀笔的复合效果,运刀上做到“小心落墨,大胆奏刀”。

长冲刀以见瘦峭挺拔之势,短切披削以增浑厚古朴之姿;笔与笔交会处,一任自然,使刀如以上是笔者在甲骨文印创作方面的一些心得。

甲骨文是先民最初的记事手段之一,贞人手中的刻刀并非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

他们用刀行笔充满感情和虔诚,表露出先民们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审美心态。

这正是我们篆刻创作中应当汲取和追求的目标。

约稿、责编:徐琳祺、史春霖张斌海 游山2.2cm ×2.2cm 2017张斌海 至正艺术博物馆3.8cm ×3.8cm 2017张斌海 志于道2cm ×2cm2015张斌海 金刚怒目2.1cm ×2.1cm 2015张斌海 苟日新2cm ×2cm 2012张斌海 究竟涅槃2.3cm ×2cm2016张斌海 菩提萨婆诃3cm ×3cm 2017张斌海 观自在3.8cm ×2.7cm2016张斌海 息交以绝游2.3cm ×2cm2017张斌海 忙中争得作闲人3.2cm ×3.2cm 2017张斌海 初发心3.2cm ×1.3cm2016张斌海 汉书下酒3cm ×3cm 2017。

篆刻学习读书笔记:周应愿《印说》里关于篆法的“三害”

篆刻学习读书笔记:周应愿《印说》里关于篆法的“三害”

篆刻学习读书笔记:周应愿《印说》里关于篆法的“三害”之前说过,学篆刻,关于技法这一块,字法、篆法、章法、刀法、残破、钤印、边款……如此一路下来,字法与篆法又往往密不可分地被大部分篆刻学习者合在一起说(尽管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字法是如何选择和使用篆体文字的方法和原则;篆法是对入印文字进行艺术处理的技巧和方法。

)所以,平常我们说篆刻的三要素,就说篆法,章法,刀法。

今天接着读周应愿的《印说》中“除害”一节中关于篆法除害的内容。

核心是这两段话:第一段:昔人论篆云:“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方不变谓之㪷,圆不变谓之环。

”可谓善状,又若为刀法发者。

过去有人讨论篆法说:“点处理不变化象在棋盘上摆棋子;画(横、竖)不变化像在布排算筹(古时人们做算术运算的用具,如图),方不变化象进出粮食用的量斗,圆不变化象玉环或铁环。

”这些比喻非常形象,又像是为刀法发的议论。

(点画方圆对应的四种现实事物)周应愿这几句的核心观点是,过去人们说过篆法中的点画方圆如果不变化就像棋子,算筹,粮斗,玉环,那就成了完全工也艺化的篆法,就谈不上艺术创作了。

紧接着的第二段是:“凡篆之害三:闻见不博,学无渊源,一害也;偏旁点画,辏合成字,二害也;经营位置,疏密不匀,三害也。

“篆法最大的问题是这三样:1、闻见不博,学无渊源,一害也。

学篆刻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增长见识,识篆。

比如,学元朱文,第一件事要做的是把《说文解字》上的字好好逐字认一遍,甚至《说文解字》上没有的字,也要知道它的写法,如果遇到查不到的字,要多到古今名印和各种成熟的作篆通假字典里去找写法。

再比如,学古玺,第一件事是要见识青铜器铭、甲骨文到小篆之前的战国文字,多认识,多写,多了解从甲骨文到大篆系列乃至六国古文的写法,每作一印,都想着把这方印里每一个要用的字的写法来源弄清楚,不要把文字当图画刻,这是识篆的基本功,相对来说,古玺文字的识篆会较难一些。

再比如,学汉印印式,则需要把汉印里用到的缪篆认认真真地认一遍,对汉篆特征有所认识,汉印里用到的缪篆相对《说文解字》里的小篆少几千字,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因此,从汉印缪篆开始识篆,先学汉印,相对容易一些,这也是我们学习篆刻选择从汉印入手的原因之一。

在印章创作中挪让·呼应

在印章创作中挪让·呼应

在印章创作中挪让·呼应在印章创作中挪让·呼应
在印章创作中,为改变某些字的呆板无神,给人一种新颖活泼的感觉,往往苦思冥想,反复设计印稿。

此时,在不违背造字原则的基础上,改变字中笔画的位置,将其中的部分或伸或缩是可以的,但不能失去字本身的意义。

印面平正、匀落,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

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

汉印及名家中不乏佳作,可细细体会。

“呼应”不仅在绘画上得到了应用,在印章创作中更显得重要,运用得当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

有时为了达到“对角呼应”
的效果,印文可采用回文的排列法。

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

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则就参之以拙,文字中多拙者,则应参之以巧。

万物过眼皆为我有——看透篆刻章法的秘诀

万物过眼皆为我有——看透篆刻章法的秘诀

万物过眼皆为我有——看透篆刻章法的秘诀天津印社大吉章法,篆刻学的术语也叫“分朱布白”。

文学、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门类中也有章法的问题,指的是作品的布局和经营位置,或是文章的脉络、分章节段落等方面的构想。

好象工匠造屋,必先审视地势,合计材料,然后才能动手施工,这个构想设计就是章法。

篆刻的章法,一般可分为“布排印文、经营虚实、完善整体”三个方面,通过布局表现出来。

它们不但左右着印章布局的多方面的美感,还影响着作品整体的艺术性。

排布印文布排印文,是章法中一种根据印的形状,将印文有机组合成整体的方法。

印文的字体很多,从它们的形状结构来看,一般只分为两大类。

其一为“就形”,印文为了适应布局的需要,内外形结构大幅变形,迁就在布局中可占范围的形状,一般成几何形,具有浓郁的装饰味。

其二为“非就形”,印文的结构不迁就可占范围的形状,有的直接采用长规的书写法,笔势较舒展,有的稍作变形,以便笔画整齐。

两类形状结构的不同的印文,在组合布排时,因各自的特点,可作不同的利用,产生不同的效果。

•平整规矩平整规矩,并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印文在布局中的位置排列和笔画安排,一般都整齐而不参差。

•错杂放纵错杂放纵,并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印文的排列自由而不拘束,往往位置错综,字与字的笔画互相穿插,时常按印文书法的可变性去应情变化字里行间的关系,布局极其灵活,突出书趣笔意,无拘谨之意。

经营虚实虚实,在印章中是指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隙。

前人论印中常提到的“分朱布白”,就是指经营虚实。

•匀称匀称,是将印文笔画的纵横间隙作较均匀的安排,通常表现在平整规矩的印文布排方面,可使布局产生平实稳重的美感。

•对比对比,是将笔画或笔画间隙的繁简对立关系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以产生虚实相生的美感,形成朱与朱、白与白之间悬殊的差别,用之恰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能兼得于一印之中。

•对称对称,是在布排印文时将中心线两边的繁与简(笔画与笔画间隙)作基本近同的处理,使相对的两个部分在朱“的量感方面相称,以达到互相适应的效果,从而增添装饰意趣。

中国印章文化

中国印章文化

中国印章文化中国印(篆刻),连同书法、绘画、诗歌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艺术。

如果以字释意,“印”字的左半部是个“爪”字,即手,右半部是个“节”字,就是符节,也就是凭证,合起来就是手持符节,代表诚信。

至于中国印产生于何时、何地,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几千年来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从最早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到近代具有科学精神的理论探讨,渐渐演绎出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

中国印的传说关于中国印的起源,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文字记载是在汉代编写的纬书《春秋运斗枢》和《春秋合诚图》。

《春秋运斗枢》说:“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

”《春秋合诚图》描绘的更是绘声绘色:“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

上述两种说法,显然把中国印的起源归之于神灵的创造与赐予了,今天看来当然是十分幼稚和荒谬的,但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和文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于许多问题都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所以这样的说法大家还是笃信不移。

此外,还有把中国印说成是起源于殷墟甲骨的契书和青铜铸造的铭文,这就比较现实一些。

把中国印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的刻制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是不无道理的,因为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中国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从材料的制作、镌刻一直到书法艺术的表现,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可以这样说,没有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就没有中国印。

但这仅表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却没有阐明作为一种独立形式出现的中国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此外,还有诸如中国印起源于“徵识图腾”,起源于“宗教”,起源于“生殖崇拜”和“劳动工具”等诸说,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此问题。

中国印的起源考古证明,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有八千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

受如此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