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_蚁族_择业从众心理探讨_刘新庚
“蚁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 规模 , “ 却 蜗居 ” 狭 小 的空 间 。 京 大 在 北 学 博 士 后 、对 外 经 济 贸 易 大 学 副 教 授 廉
思 牵 头 完 成 了一 项 对 “ 族 ” 象 的 大 型 蚁 现
克 思 看 来 . 随 着 资 本 积 累 的增 长 和 资 本 有 机 构 成 的提 高 .必 然 出现 两 种 不 同的
根 西 部 、 根 基 层 发 展 自己 。马 克思 和恩 扎 格 斯 在批 判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 勾 勒 未 来 理
想社 会 的同时所 提 出的劳 动就业 思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 低 收 入 聚 居 群 体 他 们 虽 然 受 过 高 等 教 育 .却 多 数 从 事 仅 能 糊 口 的 临 时 性 工
社会调查 , 这项 调查 有 社 会 学 、 理 学 等 心 多 个 学 科 的 百 余 名 研 究 生 参 与 .持 续 时
间 长 达 两 年 多 。调 查 结 果 显 示 , 京 、 北 上 海 、 州 、 汉 、 安等高 校云集 的 大 中 广 武 西 城 市 中存 在 大 量 的 “ 族 ” 主 要 分 布 在 蚁 . 城 乡 结 合 部 . 估 算 . 国 “ 族 ” 模 在 据 全 蚁 规
他 们的 生存 状况 令人 堪忧 大学 毕 业生 曾 经 是天 之骄 子 . 而如 今却 沦 落 为 “ 族 ”在 蚁 .
大城 市 中处 于举 步维 艰 的尴 尬境 地 。 “ 族 ” 学 毕 业 生 聚 居 群 体 . 称 蚁 大 被 为 继 农 民 、 民工 、 岗工 人 之 后 出 现 在 农 下
中 国的 又 一 群 体 之 所 以 把 这 个 群 体 形 象 地 称 为 “ 族 ” 是 因 为 该 群 体 与 蚂 蚁 蚁 . 有 诸 多类 似 的特 点 : 智 、 小 、 居 。这 高 弱 群 是 一 个 不 容 忽 视 的新 兴 弱 势 群 体 .即 刚
大学生辩论赛_他们为何愿蜗居大城市当蚁族
他们为何愿蜗居大城市当蚁族就在一个新词“蚁族”流传各大媒体时,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期表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所谓蚁族,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之所以将该群体称之为“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似点:高智、弱小、群居。
学者廉思专门研究这一群体,并根据该群体所处地域的不同,分别冠之以京蚁(北京)、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秦蚁(西安)、穗蚁(广州)等称呼。
可见,“蚁族”主要聚居地是大城市。
袁贵仁对此提出要求,进一步健全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政策体系。
这种政策,其实早就有之,但成效并不理想。
其原因除了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外,笔者认为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中国行政权力对资源的分配主导作用过强,资源按照权力的意志配置远胜于按市场法则配置。
通俗地说,一个县,最好的东西集中在县城,一个省则集中在省城,全国则集中在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城市。
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行政权力的主导作用就越大。
如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中,选择某个中小城市生活工作,和去广州、上海的落差不算太大,而在内陆地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农村,各方面的差距有若霄壤。
人都是理性的,大多会做出“人往高处走”的选择,这种“高处”不仅指栖身城市的规模、繁华程度,主要是指生活质量和出头的机会。
尽管包括笔者在内的长居北京这些大都市的外地人,抱怨大城市拥挤、空气质量不好、生活成本太高,却很少主动离开,无非是利弊权衡的结果。
在人才聚集的大城市,各个行业的从业者都比中小城市的机会要多得多。
以教育、医疗、养老这三大公共服务为例,大城市由于一般兼有全国或全省政治中心的职能,其市民享有优于其他地区的“特权”。
蚁族留在大都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里的竞争环境更加公平。
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一个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尽管竞争的对象水平更高,但由于机制较为公平,他容易脱颖而出。
无数事实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蚁族”群体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蚁族”群体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摘要]“蚁族”,作为直接从高校里走出来的群体,与高校有着紧密联系。
实证调查研究表明,“蚁族”现象对在校大学生择业心理与行为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不仅将直接影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学生与社会的健康、稳定和发展。
科学应对“蚁族”群体带给在校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与行为影响,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蚁族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一、蚁族与在校大学生“蚁族”一词最早由学者廉思提出,特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广州、上海、武汉、西安等大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这一群体。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持续严峻,蚁族的数量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增加。
蚁族的人员大部分来自农村或县城的中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工作不稳定,基本上处于“啃老、现捞”的状态。
在重重压力之下,他们自卑、敏感、愤懑,普遍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在校大学生与“蚁族”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群体,实质上却有着天然的联系。
主观上,校友情的存在使得彼此之间必然互有往来;客观上,部分大学生毕业即成蚁族的现实也给在校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新时期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正视蚁族群体给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全面影响。
二、“蚁族”群体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偏差。
在校大学生大多处于青年中期,正是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
正确的自我概念、适当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情绪体验,对其人格形成和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明确分化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理想自我也成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新动力。
“蚁族”群体的出现,使在校大学生引发了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冲突。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如此强烈的反差冲击着他们的内心,使他们容易将问题极端化,进而导致部分在校大学生难以确立自我形象,也无法形成自我概念,容易产生挫折感,甚至出现累积效应,逐渐对自己缺乏信心,造成自我意识模糊,甚至出现自我意识偏差。
“蚁族”“鼠族”剖析,如何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蚁族”“鼠族”剖析,如何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在媒体舆论的不断创新之下,“蚁族”“鼠族”两词诞生,最近,“鼠族”一词继“蚁族”之后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蚁族”是指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生活拮据,只能在北京等大城市的偏远地区租住简陋的房子。
而“鼠族”区别于“蚁族”。
他们已经住不起地面,只能转向地下,生活条件更差、人员构成也更复杂。
关于“蚁族”“鼠族”问题,网上流传一段视频,名为《实拍北京“鼠族”生活女孩谈艰辛生活》,镜头中地下室拥挤窄小的十几平米,在摆下一张床后就很难有转身的空间,女孩就在床上方的墙上按上一块板放衣服,以及在这有限的空间放下必须的生活用品,能省的都省了;十分有限的公共设备,无论厕所,用水用电都是公用,而在这个地下室里面住着很多跟她类似的人,做什么事都要排队;令人担忧的安全隐患,简陋的用电设备,电板上插满了插头,旁边还放着正在用热得快加热的热水瓶,里面“兹兹”地冒着气。
当被问及:“老家父母知道你这么生活吗?”女孩一脸苦涩的表情,忍不住带着哭腔:“不想让他们知道……”,这个单身来京闯荡的女孩只不过是“鼠族”大军中的一员,“鼠族”的形成更是有它深层的社会原因。
要避免社会矛盾激化,“蚁族”“鼠族”这一问题就需要合理解决。
“蚁族”作为“80”后社会群体,对网络的熟练程度是整个社会中较高的一个群体。
“蚁族”在遇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的时候,大多会选择采取行动来进行自身利益诉求,而不会选择沉默。
而且,这一群体大多倾向于通过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
但同时,这一群体对于罢工、游行示威等较为激烈的集体行动方式的赞同程度都较低。
虽然这一群体目前参与集体行动的倾向不高,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参与集体行动的倾向,也并不意味着如果任由这一问题扩大,他们未来参与集体行动的倾向依然很低。
而相比较“蚁族”,“鼠族”的构成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更低,从他们被迫从地面转到地下,可以看出这个社会把他们的生存空间压得越来越小,肩上的生存压力却越来越大。
当代大学生对“蚁族”的看法
当代大学生对“蚁族”的看法社会问题调查当代大学生关于“蚁族”的看法专业****** 姓名***** 学号*********“蚁族”,一个孕育着希望的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充满智慧,不畏艰难,乐观开朗,面对现实,敢于接受挑战,怀揣梦想,有着质朴的信念,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尤其相信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绝少抱怨。
他们知道,大学校门已走出,而社会的大门还没有完全敞开,这是一个艰难的过渡,也是一个必然阶段。
【解释】“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
【背景】"蚁族"现象的产生,既有国家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也有我国户籍制度的因素;既有"聚居村"本身个性的问题,也有城乡结合部共性的问题;既有大学毕业生本身个性的问题,也有流动人口共性的问题。
【问题】蚁族”产生是我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跑向北京上海等地方,我们还有很多选择。
这种蚁族的造成也有大学生自生的原因的。
09级******:.我相信很多成功的人也曾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有些现在仍然过着蚁族生活的人如今却依然继续,我不相信他们之间在人脉与智商上有何差异,毕竟曾经都是为生存而活着的群体,从精神状态到心理承受力,都要坚强-坚韧-坚毅-甚至坚忍!这个时代是会很有作为并且一定会有大的时代人物出现,这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客观规律,时间在继续往前迈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大学生,我们在大学就是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说不定我们也会在毕业时成为“蚁族”。
但是,最重要的,不要抱怨大学老师没教你给有用的知识。
大学,就是教会人自学的地方。
有了大学的基础,学什么都可以上手。
对“蚁族”来说,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一定会找到合适的岗位,或者自己创业,从而取得最终成功。
09级******:看到现在的“蚁族”,我不禁想到了我们自己。
关于“蚁族”现象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
关于“蚁族”现象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进一步关注和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蚁族”的程度,对蚁族”出现和该现象日益严重的原因和“蚁族”现象与大学生当前就业问题的关系的分析,并通过调查与分析从而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从“蚁族”这一视角出发,就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蚁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蚂蚁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青年学者廉思在2009年其主编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中将其定义为“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大学毕业生高知识,低收入、聚居是该群体的典型特征。
2010年12月,廉思又出版了《蚁族Ⅱ——谁的时代》。
报告中的调查结果显示,“蚁族”现象有恶化趋势,“蚁族”已沦为了社会新底层。
另一方面,伴随着有增无减的、汹涌的“毕业大军”,我们迎来了史上的“最难就业季”。
“蚁族”现象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实质上的联系,探究“蚁族”形成的原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决的对策研究。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收集数据,名为“蚁族”现象与大学生就业,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为充分了解大学生“蚁族”现象的相关情况做好准备。
1.大学生对“蚁族”的关注和了解程度《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指出,“蚁族”人群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城市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推销、餐饮服务等临时工作,有的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平均月收入低于三千元,很多人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
居住在北京的“蚁族”约有10万余人,称为京蚁(北京),还有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秦蚁(西安)和穗蚁(广州)等,全国“蚁族”估计有100余万人。
在这个日益壮大的高考队列和有增无减的高校毕业生数量的现实条件下,我们有理由相信,2015年的“蚁族”数量会比2009年的多。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当去关注“蚁族”这一青年群体,从而思考如何去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路。
2.关于“蚁族”出现和形成的原因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27.45%的人认为个人能力、意识等主观问题是成为“蚁族”的主要原因,而72.55%的人则认为主要是房价偏高、竞争压力大等客观原因。
从在校大学生看“蚁族”108
1.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就业观、成才观的科学引导。
根据不同的生源地、不同的就业倾向以及不同的生存理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区别对待。对于来自城市而又缺乏农村生活经验、缺乏认真工作态度、将基层工作经验视为进入城市跳板的同学,一味引导其到农村工作,会造成无法适应环境、工作开展不顺利和人才浪费的后果,也与国家政策背道而驰。因此,对于城市生源地的同学,需要引导其先就业,再择业,对于农村生源的同学,需要引导其先生存,后发展的理念,将最适合农村发展、最可能长期为基层贡献力量的人引入农村,才能实现人才优势的最大化发挥。
乡高校数量、毕业生人数、生活压力等与昆明的对比分析,省内生源对昆明工作机会、就业环境以及自身专业在昆明的发展前景的看法。而盲目则表现为对昆明气候的偏好、感情影响及习惯了等等因素。在访谈中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在校生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对于自身能够在哪里发展,更多人抱有走一步是一步的想法。盲目性导致了众多大学生在毕业初期留在昆明,却在进入社会后体会到艰辛与无奈,在毕业后六个月到一年中选择离开,因此,这也是影响蚁族群体规模阶段性变化的原因之一。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专业结构。
高校课程的设置需要顺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紧随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改进教学方式,调整课程内容。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不同的需要。高校需要增强“见风使舵”的能力,及时根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预期来培养人才,同时,将专业课程与综合素质培训相结合,在引导学生建立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提供包括面试、沟通、人际关系、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等等的素质结构训练,使大学生更具市场竞争力。
根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来看,从2007年-2010年云南省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分别是9.92、11.7、13.25、14.25万人,毕业生人数分别是7.3、7.93、8.59、9.54万人。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是否留在昆明的想法更多的来自于大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客观的就业环境,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不大。此外,由于高校灌输的“先就业再择业”等原因的共同作用,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毕业生留在昆明发展,其中不乏蚁族,昆明蚁族群体也因此处于动态变化中。
浅谈大学生蚁族现象
浅谈大学生蚁族现象以廉思为代表的调研团队的《蚁族》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蚁族”这个词语也入选“2009年十大流行语”。
何谓“蚁族”呢?“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
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根据廉思等人的概括,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蚁族”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慢慢走入人们的视线。
他们像蚂蚁一样“高智、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有的还毕业于重点大学,拥有较高的智商和知识水平,他们又是像农民工一样的困难群体,游离在城市边缘,过着比较艰苦的生活。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失业人群的增加,他们的生存状态引起了政府、学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客观地说,“蚁族”甚至算不得什么新鲜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剧,人口的流动性趋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固化的阶层生活被打破,“蚁族”或者“柜族”出现,是底层群体不屈向上的结果;另一方面,城市里有富翁、也有“蚁族”,这是非常正常的社会生态,如果一座城市处处莺歌燕舞,这种世外桃源景象与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比对,反倒显得较为诡异。
但是蚁族的产生到底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也许知晓了原因我们才可以也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蚁族学校教育的失败产物。
在分配工作的年代,学生们要学的东西无关紧要,只要考试过关就行,但是,随着高校市场化改制以后,学生们要学的东西首先要适应市场的要求,否则,只能沦为蚁族,但我们的学校学习的知识非常的落后,学生们还在为考试而学习,没有形成谋生的技能,这样的学习并不能产生促进社会发展以及帮助学生未来生活更美好的应有效应。
教育是百年大计。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及对策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及对策作者:张家芳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7年第7期【摘要】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的不断落实,河南省高校毕业生“蚁族”群体增长迅速,其就业选择是河南省人才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就目前而言,河南省高校毕业生“蚁族”在择业观念上仍普遍存在从众心理。
本文以郑州市部分高校为例,着重研究其在就业选择时受择业从众因素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及在未来就业中所起的作用做相关分析,从而提出实用性对策,旨在为高校毕业生“蚁族”更好的职业规划提出相应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河南省高校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一、高校毕业生“蚁族”概念的界定“蚁族”一词最早出现于2007年北京学者的一份大学毕业生择业报告书中,该报告对“蚁族”做了系统的概念界定,同时也和“校飘族”“半工半读族”等群体做了区分。
报告指出,“蚁族”主要特征为:该群体均为大学毕业生,从事低收入工作的年龄介于22周岁以上30周岁以下的青年,居住地多为城市边缘区域或者“城中村”,分布相对集中,工作均为全职或者暂时没有固定工作。
可总结为:高智商、低收入、多群居。
他们和“校飘族”“半工半读族”等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已经完全脱离了学校,后者仍在占用学校的教育资源,目的多为考研或者勤工俭学。
二、河南省高校毕业生“蚁族”从众心理研究河南省人口众多,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51.8万人,河南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巨大。
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高校林立,教育资源发达,对于河南省来讲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高校毕业生“蚁族”从众心理积极效应调查显示,就河南省而言,高校毕业生有着普遍的从众心理,也就是说在择业时相对缺乏主见,容易“随大流”。
但是通过走访得知,首先,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参加招聘,他们看到其他“蚁族”人员为了职业发展不断努力进取,自身也极易产生危机感,从而带动了一大批“蚁族”人员继续进修学习,努力拼搏奋斗以期得到更好发展,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趋势;其次,虽然大学生创业比较艰难,失败率也很高,但是调查发现,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的“蚁族”心理上是渴望自行创业的,一旦时机成熟,他们的创业创新的意识就会萌动发芽,从而为自己的职业人生做出选择。
通过“蚁族”现象看大学生毕业就业难问题
通过“蚁族”现象看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现象“蚁族”指的是那些聚居于城中村,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而在全国这一群体拥有上百万规模和数量。
有社会学者曾和“蚁族”一起吃年夜饭,当大家包完饺子、做好菜,天色暗下来,世界变得宁静的时候,突然所有男孩女孩都哭了起来。
这种况味让人百感交集,对这群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蚂蚁”,既为之心酸,也心生敬意。
在他们面前,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加理解这些词汇的涵义。
在他们面前,剖析高等教育弊端、指责房价飙升、感慨工作难找、嗟叹世事多艰,也特别不合时宜,他们正是这一切的目击者和“受害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走的道路。
从这角度看,“蚁族”并非一个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
他们只是在各种现实考量与利益权衡中,作出相对来讲最不坏的选择。
据调查,这群人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人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到大城市找工作。
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登上时代的列车,这就是他们所必须跨出的艰难一步。
虽然目前他们工作不稳定、生活几近无着,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
但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
这是商业社会的一个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
正因如此,许多“蚂蚁”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
“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
”这句话想必道出了大部分“蚂蚁”的心声。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产生的“蚁族”现象,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
而一个城市怎样对待外来人员,既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襟怀与底蕴,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相对低廉、卫生的居住环境,条件允许的话,还应当建造若干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蚁族”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有责任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这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来源。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蚁族”现象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蚁族”现象为时11周的社会心理学课已接近尾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我一直十分感兴趣,经过这学期的学习,着实学到了不少东西。
以下是我将理论联系实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探讨当代大学生“蚁族困境”的现象。
“蚁族”,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
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其特点:大学毕业、高知、聚居、容易被忽略。
这是“蚁族”的基本内容。
以下几点是“蚁族”群体的现状和共性:一、高知低收入。
“蚁族”们大学毕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是高知阶层,但是处于低收入状态,。
群体中大多数人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为主。
群体中甚至有的完全处于失业状态,全靠家里接济度日,平均月工资不到2000元。
二、聚居。
“蚁族”是聚居群体,他们聚居在一线城市的城乡结合的地方“蚁族”根据分布地区的不同,主要分为“京蚁”、“沪蚁”、“江蚁”、“秦蚁”、“穗蚁”等等。
,聚居地房租低廉、消费水平低,但是环境恶劣,鱼龙混杂,生活水平低下。
三、精神压力大。
由于是大学毕业,并且大部分是一类本科,不愿意去二三线城市发展,在大城市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只得留在城市的边缘继续奋斗。
此时的他们已是大学毕业的成年人,继续为了留在大城市奋斗的机会成本很大,可不比当年在大学里好好学习。
他们对自己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不满,又不接受回乡发展,在聚居地生活水平低下,所以“蚁族”们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生活中更无幸福可言。
四、被忽略的弱势群体。
根据廉思课题组对蚁族心理状态所做的调查,"蚁族"目前正处于身体状态最好的年龄段、自我效能感较强,导致躯体化、恐怖等分值较低。
大学生“蚁族”的成因和对策探析
大学生“蚁族”的成因和对策探析【摘要】近年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层不断加剧。
持续的高校扩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供远过于求的严峻形势,大学生“蚁族”群体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这一群体虽拥有较高的学历,却因为收入的拮据和工作状况的不稳定而逐渐沦为社会的边缘群体。
本文对“蚁族”的定义、特征、形成的政策原因以及相关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蚁族”;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制度改革一、“蚁族”的定义及特征廉思及其课题组最早关注“蚁族”为代表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根据其对“蚁族”的定义,“蚁族”是“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代称。
该群体具有五个典型特征:高知性、低收入、聚居性、低幸福感、低安全感。
(1)高知性。
“蚁族”群体由年龄段在22~29 岁之间,毕业5 年之内的大学生组成,其中“80 后”占其总数的95.3%。
也就是说,该群体是一个主要由“80后”的高校毕业生构成的高知群体。
从毕业院校看,毕业于2ll院校的占10.8%,毕业于非21l 院校的占89.2%,其中37.3%为民办或成人高校毕业生。
从学历层次看,主要集中在本科和专科层次———本科占48.5%,专科占42.9%。
从所学专业看,52.1%就读理、工、医等技术类专业,28.6%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
(2)低收入。
“蚁族”群体大多数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以保险推销、教育培训为主,群体中甚至有18.6%的人处于暂时失业状态。
该群体月均收入为1956 元,远远低于全国城镇人均月收入(2435 元)。
鉴于1956 元是北京地区“蚁族”的月均收入,可以推算出“蚁族”月均工资应该和农民工月均工资(1400 元)相去不远。
(3)聚居性。
廉思及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蚁族”群体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
这些地域房屋租金较为低廉、人均居住面积也很狭小,适合刚毕业的大学生租住,因而在大城市周边形成了众多聚居区域———“聚居村”。
“聚居村”住宿条件简陋,已经形成了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低层级衍生经济圈。
关于“大学生对蚁族看法”的分析报告
大学生对“蚁族"认识状况的调研分析【摘要】在校大学生是“蚁族”的潜在群体。
他们对于“蚁族”的认识与思考将影响大学生群体的稳定性和未来就业的选择性。
调研表明,大学生对“蚁族”拼搏精神的认同度较高,选择成为“蚁族”的被动性原因占主流。
大学生对“蚁族”生存现状的担忧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取向。
【关键词】蚁族大学生就业“蚁族”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代称,并受到广泛认同。
随着电视剧《蜗居》的热播,“蚁族”迅速成为热点词汇。
虽然“蚁族”很热,但是社会对其关注、了解程度不够,而且针对“蚁族”这一特殊群体的学术研究很少。
对于在校大学生这一“蚁族”潜在群体,到底有多少大学生会在毕业后加入“蚁族”行列?他们对“蚁族”的看法又是怎样的?为此,我们珠海大学为例进行调研,以期获得在校大学生对“蚁族”的认识和看法。
一、对“蚁族”基本情况的看法1.对“蚁族”的关注程度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蚁族”的关注和了解”还不错”。
33.33%的“较为了解”的选率也只有54.76%,受访者表示对“蚁族”“非常了解”,两者加起来仅为87.09%,远高于表示“不知道”的11.9%。
可见,大学生对“蚁族”的了解程度还好,对相关信息深刻关注。
从整体上看,受访者了解的“蚁族”信息,基本涵盖了“蚁族”的产生、发展、影响、解决对策和社会特征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是“蚁族群体的生活现状”。
有受访者说:“我很关注‘蚁族’群体的生活状况,比如他们的居住条件、工作情况、劳动报酬等,我想了解他们是怎样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顽强地生活下去的。
”对“蚁族’的产生原因和背景”的了解度也较高,。
我国目前存在的巨大的城乡差距、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的发展规划等都是产生“蚁族”的重要因素。
2.对“蚁族”产生原因的分析大学生认为产生“蚁族”的原因分为是多方面的。
,认为“人口结构转变”是产生“蚁族”的原因的有18.00%。
“劳动力市场转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选率分别为23%和24%,”社会城市”这四种原因的也是整个调查中最主要的原因。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及对策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 “ 蚁族 ”择业从众心理及对策
◎文 / 张家芳
【 摘 要】随着近年来 高校 扩招的不断落实 ,河南省高校 毕业 生 “ 蚁族 ”群体 增长迅速 ,其就 业选 择是河南省人才管理 中 的关键 环节 。就 目前而 言,河南省高校 毕业生 “ 蚁 族”在择 业观念上 仍普遍存在 从众心理。本文 以郑州市部分 高校为例 ,
半 工 半 读 族 ” 等 最 大 的 区 别 在 于 强 的 代 表 性 。 “ 蚁 族 ”一 词 最 早 出现 于 2 0 0 7年 北 飘 族 … ‘ 前者 已经 完 全脱 离 了学校 ,后 者仍 在 占 ( 一 )高校 毕业生 “ 蚁族 ”从众 心理 用学 校 的教 育资 源, 目的 多为 考研 或者 该报 告对 “ 蚁族 ”做 了系统 的概念界 定, 积极效应 同 时也和 “ 校 飘族 ”“ 半 工 半 读 族 ” 等 群 勤 工 俭 学 。 调 查 显 示 , 就 河 南 省 而 言 , 高 校 毕
着 重研 究其在就业选择 时受择业从众 因素的积极影 响和 消极 影响 ,以及在未来就 业中所 起 的作用做相关分析 ,从而提 出实
用性对策 , 旨在 为高校 毕业生 “ 蚁族 ”更好 的职业规划提 出相应 的理论依据 。 【 关键词】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 ; “ 蚁族 ”; 择业 ; 从众心理
体做 了 区分 。报告指 出,“ 蚁族” 主要特
入 工作 的年 龄 介 于 2 2周 岁 以 上 3 O周 岁
二、河南省高校毕业生 “ 蚁族” 业生有着普遍 的从众心理,也就是说在择
业时相对缺 乏主见, 容易 “ 随 大流” 。但
是 通 过 走 访 得 知 , 首 先 , 很 大 一 部 分 高 河 南 省 人 口众 多 , 据 相 关 数 据 显 示 ,
透过蚁族现象看大学生就业
第三节 职业资格与职业资格证书
六、职业证书的分类 1、核心证书 2、能力拓展性证书 3、通用性证书
第二章 职业素质
第一节 职业素质 第二节 职业素质养成 第三节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第一节 职业素质
一、什么是职业素质 (一)素质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 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 定的基本品质 ,是人们生理的、心理的及 社会的一系列特点的综合。它是人的一种 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 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高于正常成人值 整体心理状况看,社会支持影响大
工作不稳定,收入较低,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相对缺乏,导致高焦 虑并相对比较敏感,理想与现实冲突,失落感强烈 蚁族的完美主义人格倾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蚁族的个人控制感高于一般大众水平(比较激进、偏激) 蚁族的社会支持状况不太理想,得到社会支持少 蚁族生活满意度不容乐观,对经济收入最不满意,对人际交往最为满 意 蚁族选择最多的应对方式是网络曝光和媒体曝光
第三节 职业资格与职业资格证书
二、职业资格 我们所说的职业资格是对准备从事某一
职业的劳动者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 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 资格。
第三节 职业资格与职业资格证书
三、职业资格证书 我们所关心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对达到职
业资格规定的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 劳动者颁发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从 业资格证书和执业资格证书。
职业特点:大多从事简单的技术类、服务 类工作。其中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 广告营销、餐饮服务为主。
大学生辩论赛:正方蚁族应该留在大城市
“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
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同名图书《蚁族》就是描述这一群体的读物。
蚁族”,是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廉思日前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这些受过高等教育,却从事着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们,主要居住在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月均收入低于2000元;年龄集中在22岁至29岁之间。
他们中有九成人是童年时曾被称为家中“小太阳”“小皇帝”的“80后”。
首先,蚂蚁具有较高的智商。
据相关研究表明,蚂蚁有26万个脑细胞,在所有的昆虫中,是最聪明的物种。
蚂蚁的高智商能用来描绘该群体所具有的“高知”、“受过高等教育”等特点。
其次,蚂蚁属群居动物,一个蚁穴里常常有成千上万只蚂蚁,这也与该群体在物理状态下呈现出聚居生活的特征相吻合。
此外,蚂蚁很弱小,但若不给予其足够的重视,蚂蚁也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如蚁灾),因此有人称蚂蚁为“弱小的强者”。
蚂蚁这些特点与该群体弱势、低收入、不被人关注,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方面极为相似。
此外,蚂蚁还有许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优点,而恰恰是这些优点,与该群体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比如蚂蚁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1]路。
要么翻过或钻过障碍物,要么绕道而行。
还比如蚂蚁所具有的期待情怀: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
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即便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
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巢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
此外还有蚂蚁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5-26作者简介:刘新庚(1956-),男,湖南邵东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炎利(1981-),女,河南洛阳人,中南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新庚,李炎利(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大学生“蚁族”在求职择业中普遍存在自主、竞争、拼搏等积极的从众现象,也存在焦虑、抑郁、抵触甚至对社会不满报复等消极的从众现象。
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攀比心理等内在因素,又有社会和家庭影响等外部因素。
为化解其消极从众现象,既需要加强就业咨询服务和理性择业观教育,注重转化其不良从众思想观念;更需要创建国家、学校和家庭的三点互动模式,增强其抗挫折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大学生“蚁族”;从众心理;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31X (2010)03-0001-03大学生“蚁族”从众心理是大学生“蚁族”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表现。
认真分析大学生“蚁族”求职择业中从众现象的表现和成因,研究其求职择业中从众现象的心理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化解大学生“蚁族”消极从众心理的应对措施,在思想上提前形成预警,指导大学生“蚁族”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新形势下大学生“蚁族”的充分就业,提高大学生“蚁族”的就业质量,乃至创建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的表征大学生“蚁族”是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他们有着较高的智商,和蚂蚁相似地常聚居在城乡结合部,庞大的聚居群体生活环境和特殊的成因让他们也体现着与众不同的“从众”现象。
“从众”是指个体由于受到群体或舆论上的影响,在思想和行为上不自觉地跟大多数人趋向统一的现象,即我们常说的“随大流”。
它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当今就业难的境况下,新生的大学生“蚁族”群体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并具有自身的特点。
当今大学生“蚁族”在求职择业中普遍存在从众现象,有积极意义上的从众现象,也有消极意义上的从众现象。
积极的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我意识,精神上乐观向上、充满自信,竞争意识和自主性强,富于理想和抱负,成就动机强烈,特别渴望成功成才。
面对人才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他们普遍了解社会需求,注重自身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蚁族”中成功的创业典范,能让身为同辈群体的其他“蚁族”意识到在利用专业知识的同时须拓宽视野,尽可能多的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注重技能培训,发挥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十分重要。
因此,在择业中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争相考取有效证件,争相发展各种技能,以求得职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大学生“蚁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良好社会风气、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下,形成的这些正面而进取向上的从众,对个人、对社会均有益处。
尤其是其成功典范,已经带动一大批大学生“蚁族”开始自主创业,这种充满朝气、开拓创新的局面,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消极的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处于梦想奋斗初期的个人期望值一般较高。
而“生存之上,生活大学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探讨2010年6月第10卷第3期Jun.2010Vol.10,No.3湖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1之下”的境况,使得个体在奋斗过程中期望与现实出现巨大落差,在心理层面极易产生剥夺感,进而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甚至表现出焦虑,抑郁和抵触情绪,乃至对社会的仇视心理。
而“蚁族”群居的生活状态,使得这样的认识和情绪形成扩散效应,导致消极从众的群体认同感。
如果没有合理的宣泄途径,将会对该群体及社会造成负面影响,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大学生“蚁族”是一支蕴含着巨大社会能量的青年群体,这种社会能量既可以成为伟大的创造力量,也可以成为巨大的破坏力量。
大学生“蚁族”多数择业观趋向于大中城市,越是急需人才的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越难招到人才。
“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的偏激成才观普遍存在,在聚居的“城中村”大学生“蚁族”形成的从众心理,强化着其偏激的择业观。
他们不愿去欠发达地区或回到自己的家乡,无形中缩小了个人的发展空间和成功机遇,大量大学毕业生滞留“城中村”,无疑加大了城乡人才供求调节的难度。
二、大学生“蚁族”择业从众心理的成因大学生“蚁族”在择业中之所以产生从众心理,是由个人的认知和社会的影响两种因素造成的。
从众心理产生的个人因素,主要是由于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市场化,大学生“蚁族”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未能跟上社会的变化,往往高度敏感,情绪沮丧,明显的自卑感,社会经验浅薄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暗示等等。
大学生“蚁族”常常受到心理因素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影响,在择业时往往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行为。
面对人才市场化的浪潮多数表现的不知所措,由于大学生“蚁族”是青年群体。
青年人有惧怕孤独的心理,大学生“蚁族”更是如此。
就业的严峻形势不断蚕食着他们的自我安全感。
在“城中村”有相识的朋友、同学等同辈群体,他们大多学历相同,思想心态容易从众趋同,甚至可以得到安全慰藉。
于是,就形成了大学生“蚁族”不断向“城中村”聚合的现状。
大学生“蚁族”择业中从众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当代社会对大学生“蚁族”从众心理的影响可称之为大城市的“磁体效应”。
根据社会学家芒福德的观点,大城市就像是一个磁场,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和各种资源汇集到一起,特别是大城市经济社会不断发达,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
大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某些行业丰厚的报酬,使得“蚁族”形成了盲目从众。
国家长期教育分配制度的影响,也使得大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只要上了大学就可以翻身,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城市中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
这种长期以来高校教育人才面向大城市的做法,无形中诱使大学毕业生都想方设法向大城市挤,认为自己毕业以后就理所应当属于大城市的一员,形成大学毕业生盲目向大城市靠的从众现象。
家庭对大学生从众心理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主要是家庭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互相盲目攀比、从众,从小就把别的小朋友的行为作为自己孩子的参照物,以在大城市,优越环境中工作作为孩子事业成功的首要标志。
这种先入为主的从众倾向一直保留在大学生“蚁族”的潜意识中。
据有关调查,在大学生“蚁族”求职择业中,考虑家人意见的学生占不小的比例,部分家长的参照体系导致大学毕业生的从众心理和行为加剧,源源不断地加入“蚁族”行列,形成目前庞大的“蚁族”群体。
在不同的城市均有分布,通常称之为“京蚁”“沪蚁”“江蚁”“秦蚁”等。
三、化解大学生“蚁族”择业消极从众心理的对策创建国家、学校和家庭的三点互动模式,发挥引导大学生“蚁族”正确择业观形成的合力作用,是当前化解大学生“蚁族”择业消极从众心理的一个有效对策。
要在国家、学校和家庭之间创建一种有效的互动型关系,发挥三方力量的合力效应。
国家要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增设新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社会不断增加的人才需求,化解大学生“蚁族”在求职择业中的消极从众心理;有关部门要在遵循平等就业观的前提下倡导岗位培训淘汰制,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使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各归其位,学有所用。
大学生“蚁族”在求职择业中表现出从众现象,主要是在面临就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窘境中做出的选择。
社会要将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有关部门,以制定有效的措施,从第3期2010年湖南学院学报2LIU Xin-geng,LI Yan-liAbstract:Ant tribe college students show their positive conformable psychology such as autonomy,competition,diligence,etc,and negative conformable psychology such as anxiety,depression,conflict and even discontent retaliation against the society.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a including inner factors of their own vanity and such outer factors as society and family.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negative conformable psychology of the students,we should provide consultation on job searching,set up the coop-eration among the government,college and family,and provide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Key words:Ant tribe college students ;conformable psychology;employment instruc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责任编辑:刘济远]On the Conformable Psychology of Ant Tribe College Students in JobSearching(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3)而使社会发展和自我选择实现良性互动,提高大学生“蚁族”择业指导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学校与家庭的就业指导也起着直接有力的作用。
尤其是目前,社会对大学生择业导向比较薄弱的状况下,学校和家庭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家长往往根据自身对职业、社会和子女所学的专业有限的了解,以及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毕业生。
但是由于条件限制,这种指导大多是朦胧的、随大流式的,不可能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有很大的实质性的帮助,有些甚至导致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盲目从众,错失就业机会。
因此,家庭成员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改变自己滞后的择业观,尊重子女合理的职业选择,为其择业做好积极地引导。
学校更应该加强就业方向的引导教育,加强适应心理和就业创业精神的教育。
为此,必须加强国家、学校和家庭的协调运行,优化完善大学生“蚁族”择业指导体系,创建以国家就业政策为导向,社会的协调服务为中介,学校的指导和家庭的支持为依托的良性择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