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化学
《医用化学》第九章
π键 C σ键 O
一、醛和酮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三)醛和酮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
简单的脂肪醛按分子中的碳原子的数目,称为某醛。
O HCH
甲醛
O H C CH3
乙醛
O CH3 CH2 CH2 C H
丁醛
简单的脂肪酮可按羰基所连接的两个烃基命名。
在酸或碱的催化作用下,醛、酮的 α-H 被卤素取代的反应称为醛、酮αH 的卤化。
C CH O
酸或碱 + X2
C CX + HX O
二、醛和酮的性质
(二)醛和酮共有的化学类化合物与次卤酸钠作用产生卤仿的反应称为卤仿反应,即甲基 酮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氯、溴、碘作用分别生成氯仿、溴仿、碘仿(统 称卤仿)的反应。
醛、酮的氧原子可以与水形成氢键,因此低级醛、酮可以与水混溶, 但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它们在水中溶解度迅速降低。
醛和酮易溶于苯、乙醚等有机溶剂。脂肪族醛、酮相对密度小于1,芳 香族醛、酮大于1。
二、醛和酮的性质 (二)醛和酮共有的化学性质
1.亲核加成反应
由亲核试剂与带正电荷的羰基碳之间发生的加成反应称为亲核加成反应。 亲核加成反应的通式为
三、与医学有关的醌类化合物 (一)维生素 K
• 维生素 K 又称凝血维生素,是醌类化合物的一种。 • 维生素 K 的来源丰富,健康成人和年长儿童一般不会因为膳食供
给不足而发生维生素 K 缺乏。 • 血清维生素 K2 及维生素 K2 缺乏诱导产生的异常蛋白检测技术的突
破。 • 维生素 K2 能够消除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的一个遗传缺陷的影响。
一、醌的结构和命名
O
有机化学--第九章 卤代烃
卤素交换反应,可通过加入相转移催化剂而加速。 例如:
相转移催化卤离子交换反应,已用于工业生产上。
35
(6)与硝酸银作用*
卤代烷与硝酸银的乙醇溶液反应,生成卤化银沉淀:
不同的卤代烷,其活性次序是:RI>RBr>RCl;当 卤原子相同而烃基结构不同时,其活性次序为: 3°>2°>1°,其中伯卤代烷通常需要加热才能使反应 进行。此反应可用于卤代烷的定性分析。
26
由亲核试剂的进攻而发生的取代反应,称为亲核取 代反应。卤代烷所发生的取代反应是亲核取代反应,可 用代表式表示如下:
27
(1)水解
卤代烷与强碱的水溶液共热,则卤原子被羟基(— OH)取代生成醇,称为水解反应。例如:伯卤代烷与强 碱(如NaOH等)的稀水溶液共热时,主要发生取代反应 生成醇。
28
41
偕和邻二卤代烷还可以脱去两分子卤化氢生成炔烃,尤其是 邻二卤代烷脱两分子卤化氢是制备炔烃的一种有用的方法。例如:
上述脱卤化氢的反应一般分两步进行,首先生成乙烯型卤代烃,它很 不活泼,常常需要在很强烈条件下才能进一步脱卤化氢,且离去基团 处于反式时反应速率快。
42
邻二卤代环烷脱卤化氢时,也可能生成共轭二烯烃。 例如:
15
16
特性:
①碘代烷和溴代烷,尤其是碘代烷,长期放置因分解产生游离碘 和溴而有颜色。 ②一卤代烷有不愉快的气味,其蒸气有毒。氯乙烯对眼睛有刺激 性,有毒,是一种致癌物(使用时应注意防护)。一卤代芳烃具有 香味,但苄基卤则具有催泪性。
17
③在卤代烃分子中,随卤原子数目的增多,化合物的可燃性降低。 例如,甲烷可作为燃料,氯甲烷有可燃性,二氯甲烷则不燃,而四 氯化碳可作为灭火剂;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可燃,而四氯乙烯则不 燃。某些含氯和含溴的烃或其衍生物还可作为阻燃剂,如含氯量约 为70%的氯化石蜡主要用作阻燃剂,可作为合成树脂的不燃性组分, 以及不燃牲涂料的添加剂等。
《有机化学》第九章
第九章
水溶液直接提取法不利于那些碱性较弱不能直接溶解于水的生
物碱提取,因此可采用偏酸性的水溶液,使生物碱与酸作用生成盐
进行生. 物碱提取。具有碱性的生物碱在植物体中多以盐的形式存在, 而弱碱性或中性生物碱则以不稳定的盐或游离碱的形式存在,故常
用0.5%~2%的乙酸、盐酸等为溶剂。
29 第二节 生物碱
二 、 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二)醇类溶剂提取法
游离生物碱及其盐一般都能溶于甲醇和乙醇,因此用它 们作为生物碱的提取溶剂,应用较为普遍。甲醇的极性比乙 醇的极性大,对生物碱的溶解性比乙醇好,甲醇的沸点也比 乙醇低,但对视神经的毒性很大,所以除实验室有时将甲醇 作为生物碱提取溶剂外,多数用乙醇作为溶剂,有时也用稀 乙醇(60%~80%)作溶剂。通常采用醇提—酸水—碱化— 亲脂性溶剂萃取的方法反复进行。
N
-
N
CH3
33 第二节 生物碱
三 、 重要的生物碱
(三) 麻黄碱
第九章
麻黄碱俗称麻黄素,分子中有两个手性碳(用*标记),麻黄碱的分子结构式如下:
糠醛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 于制造酚醛树脂、农药、医药(如 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等。
O2N- O
O -CH=N-N-C = O
CH2-CH2
- -
-
呋喃唑酮(痢特灵)
19 第一节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四、 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二) 吡咯衍生物——叶绿素、血红素和维生素B12
第九章
20 第一节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
第九章 杂环化合物、生物碱
【知识目标】 理解杂环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分类。 掌握五元单杂环、六元单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了解几种重要的生物碱(麻黄素、烟碱、小檗碱、鸦片制剂)。 【技能目标】 掌握常见杂环化合物、生物碱的鉴别方法。
有机化学
+ I (CH3CH2)4N
碘化四乙铵
(CH3CH2)3N OH CH3
氢氧化甲基三乙铵
+
练习题
NHCH3
[ (CH3)2N(C 2H5)2] I
+
N-甲基苯胺
NH2
碘化二甲基二乙基铵
CH3CHCHCH2CH3 CH3
3-甲基-2-氨基戊烷
二.胺的物理性质(自学)
三.胺的化学性质 胺的分子结构
●●
4.与亚硝酸反应 脂肪族伯胺
R NH2 NaNO2 HCl
0-5℃醇、烯、卤代烃
N2
放出的氮气是定量的,可用于氨基的定量分析 。
芳香族伯胺
Ar NH2
0
NaNO2 HCl
。 5C
[Ar
N N]Cl
H2O
NaCl
芳香胺重氮盐 低温稳定,室温分解成酚和氮气
仲胺与亚硝酸反应
R2NH NaNO2 HCl R2N N O (黄色油状)
重氮化反应应用
可以制备一些不能用直接方法制备的化合物
NO2 浓HNO3 浓 H2SO4 N2+ClNaNO2 HCl
0 5。 C
NH2 Fe HCl
NH2 Br2 H2O Br Br Br
Br Br
Br
H3PO2
Br Br
Br
(2)偶联反应
重氮盐与芳香叔胺类或酚类化合物在弱碱性、中性或弱 酸性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偶氮化合物,称为偶联(偶合) 反应。
CH3 N CH2CH3
N
CH2CH3
Cl
N-甲基-N-乙基环戊胺 H2NCH2CH2 CH2 CH2 NH2 1,4-丁二胺(腐胺)
N-甲基-N-乙基-4-氯苯胺 CH3CH2NHCH2CH2CH3 乙、丙胺
高等教育有机化学 第九章
RCOOH
2CH3CH2OH + Cr2O7
橙红
+ Cr3+ 绿色 K2Cr2O7 CH3COOH
仲醇氧化生成酮
RCH 2OH OH
[O]
RCHO K2 Cr2 O7 - 稀H2 SO4
[O]
ROOH =O (85%)
——叔醇无α﹣氢原子,在碱性条件下不易被 氧化,在酸性(例:硝酸)条件下脱水生成烯 烃,然后氧化断链生成小分子化合物(无实用 价值)
CH3OH>RCH2OH>R2CHOH>R3COH
RCH2O-溶剂化作用大、稳定,因此RCH2OH中的
质子易于离解,酸性大;R3CO-溶剂化作用小, 不如RCH2O-稳定,因此R3COH中质子不易离解
醇金属
醇与金属钠反应发生氢氧键的断裂,放出氢
气,生成醇钠
ROH + M → ROM + H2↑ M = K、Na、Mg、Al
命名
酚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苯酚是没有颜色的晶体,具有特殊气
味,熔点是 43℃。常温时,苯酚在水里溶解 度不大,当温度高于70℃时,能跟水以任意 比互溶。 苯酚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苯酚有 毒,它的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
一元酚的反应
1.弱酸性:
苯酚羟基上氢原子可有少量电离 而呈现弱酸性,其pKa=9.98。 a. 若苯环邻、对位有强吸电子基降低氧原 子电子云密度,酸性增强。 如:邻硝基酚pKa=7.23;2,4—二硝基苯的 pKa为4.0;2,4,6—三硝基苯酚pKa为 0.71,已属于有机强酸了。
CH3CH2OH + Na → CH3CH2ONa + H2↑ (CH3)3COH + K → (CH3)3COK + H2↑ CH3CH(OH)CH3 + Al → ((CH3)2CHO)3Al + H2↑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知识点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九章溶液一、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点:固液混合物,且不稳定,易分层。
如:黄河水,豆奶,石灰浆。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点:液液不稳定混合物,易分层。
如:色拉油滴入水中经振荡后而形成的水油混合物。
3.①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特点: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它不一定是无色,但一般透明。
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②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③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呈气、固、液三态。
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一般为液体,也可以为气体。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例1: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A.碘晶体与酒精B.硫酸钡与水C.煤油与水D.氢氧化铁与水例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B.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D.将5g某物质完全溶解于9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例3、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1)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2)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3)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
有机化学第九章要点全解
2598 含氮及杂环化合物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含C 、H 、O 、N 、X 等原子的化合物,着重阐述硝基化合物,胺类化合物以及胺的衍生物。
一些简单实用的杂环化合物也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从结构上理解它们的性质,且掌握这些化合物的应用价值。
有机化合物除了含C 、H 外,还可含O 、N 、X 等杂原子。
前面讨论了含O ,X 的有机化合物,本章着重介绍有机含氮及杂环化合物。
前面章节中学过了腈、酰胺等含氮化合物,本章重点讨论硝基化合物、胺、季銨盐、重氮化合物、偶氮化合物和叠氮化合物。
它们的一般结构通式为:R-NO 2(Ar-NO 2) R-NH 2(Ar-NH 2) R 4N X ArN 2X(RN 2X) Ar-N=N-Ar(Ar')硝基化合物胺季銨盐类重氮化合物偶氮化合物由结构通式可知它们是不同氧化态的含氮有机物,因此,它们的性质和制备方法既有区别又有关联。
此外,本章还讨论C 与杂原子(如O 、N 、S)组成的环状化合物,即杂环化合物。
8.1 硝基化合物8.1.1 硝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特征分子中含有硝基-NO 2的化合物称为硝基化合物,结构通式为:R-NO 2(Ar-NO 2)。
硝基化合物从结构上可看作烃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硝基取代的产物,可分为脂肪族硝基化合物和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脂肪族硝基化合物又可分为伯、仲、叔硝基化合物。
硝基化合物的命名类似于卤代烃,即以硝基为取代基命名,例如:CH 3NO 2CH 3CHCH 3NO 2CH 3O 2N硝基甲烷 2-硝基丙烷 对硝基甲苯在硝基化合物中,N 原子为sp 2杂化态,形成三个共平面的σ键,未参加杂化的具有一孤对电子的p 轨道与两个氧原子的p 轨道形成π43共轭体系。
两个N=O 键是等价的。
但习惯上写成R NO, 也有的写成R NO O 。
硝基甲烷分子的键长和键角为:H 3C N OC -N 147pm ,N -O 122pm ,∠ONO 为 127°两个N -O 键的键长相等,说明它们没有区别。
第九章 第一节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考点(一)有机物的分类与命名【精讲精练快冲关】[知能学通]烃和烃的衍生物。
2.按碳的骨架分类3.按官能团分类(1)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CH CHCH COOH2.烷烃的系统命名法(1)几种常见烷基的结构简式甲基:—CH3;乙基:—CH2CH3;丙基:—CH2CH2CH3、。
(2)如命名为3-甲基己烷。
3.烯烃和炔烃的命名如命名为4-甲基-1-戊炔。
4.苯的同系物的命名(1)习惯命名法如称为甲苯,称为乙苯,二甲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分别为(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2)系统命名法将苯环上的6个碳原子编号,以某个甲基所在的碳原子的位置为1号,选取最小位次号给另一甲基编号。
如邻二甲苯也可叫作1,2-二甲苯,间二甲苯也叫作1,3-二甲苯,对二甲苯也叫作1,4-二甲苯。
5.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命名(1)醇、醛、羧酸的命名(2)酯的命名合成酯时需要羧酸和醇发生酯化反应,命名酯时“先读酸的名称,再读醇的名称,后将‘醇’改‘酯’即可”。
如甲酸与乙醇形成酯的名称为甲酸乙酯。
[题点练通]1.S-诱抗素制剂能保持鲜花盛开。
S-诱抗素的分子结构如图,下列关于该分子说法正确的是()A.含有碳碳双键、羟基、羰基、羧基B.含有苯环、羟基、羰基、羧基C.含有羟基、羰基、羧基、酯基D.含有碳碳双键、苯环、羟基、羰基解析:选A根据S-诱抗素的分子结构可知含有碳碳双键()、羟基(—OH)、羰基()、羧基(—COOH)。
2.对下列物质的类别与所含官能团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A.醇类—OHB.CH3CH2COOH羧酸类—COOHC.酮类—CHOD.CH3CH2Br卤代烃类—Br解析:选C含有—OH,且—OH不与苯环直接相连,属于醇,故A正确;含有羧基,属于羧酸类,故B正确;含有醛基,属于醛类,故C错误;含有溴原子,属于卤代烃类,故D正确。
3.(1)中的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机化学-第九章
有机化学 第九章 醇和酚
30
醇和酚的化学性质
1. 共性 (羟基官能团的作用)(9.6) 2. 醇的个性(9.7) 3. 酚的个性(9.8)
::
碱性
α
R
RCOH
H α H 的反应
酸性 羟基被取代
有机化学 第九章 醇和酚
O H
31
1. 共性
1) 弱酸性 2) 醚的生成 3) 酯的生成 4) 氧化反应 5) 酚类和烯醇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NH2
有机化学 第九章 醇和酚
17
3. 其他制备方法
(1) 卤代烷的水解 (9.3.3)
CH2Cl Na2CO3 , H2O
95℃
(2) 重氮盐的水解 (9.3.3)
CH2OH (74%)
原理见7.5, 7.12
NH2
NaNO2, H2SO4
NO2
0~5℃
N2+
H3+O,△
NO2
OH NO2
有机化学 第九章 醇和酚 原理见15.3
有机化学 第九章 醇和酚
32
1) 弱酸性 相对酸性:
表9.1 一些弱酸的pKa 值
酸
pKa
C6H5OH CH3OH
H2O CH3CH2OH (CH3)3COH
HC CH H2 NH3 CH3CH3
9.89
15.5 15.74 15.9 18.0 25 35 38 50
ArOH > ROH > RC CH > 有机化学 第九章 醇和酚
CH3
(4) 发酵法
乙醇的制备:
淀粉 淀粉酶 麦芽糖 麦芽糖酶 葡萄糖
酒化酶 酒精
有机化学 第九章 醇和酚
第九章共轭烯键的化学
第九章共轭烯键的化学前一章所讨论的烯键性质, 大多限于孤立双键的化合物, 很少涉及具有单、双键交替出现的情况。
实际上,由于烯键间共轭体系的存在,使得共轭烯烃具备了自身体系特有的性质。
例如,共轭烯烃较为稳定,其稳定性顺序为:共轭烯烃〉孤立烯烃>累积烯烃。
共轭烯烃的 特殊稳定性与n 电子云的离域分布有密切联系。
9.1共轭烯键的共轭加成共轭二烯烃除了可以发生孤立烯烃的亲电加成、氧化和聚合等反应外,还能进行共轭加成,即1,4-加成反应。
例如,1,3 丁二烯与1分子溴化氢反应得到两种产物: 1, 2-加成产物 和1, 4-加成产物。
-80 C 80% 40 C15%前者由一分子HBr 加在同一个双键的 C1和C2上生成,后者则分别加在共轭体系的 C1 和C4上。
在进行1 , 4-加成时,分子中2个n 键均打开,同时在原来碳碳单键(即 C2 — C3 之间)生成了新的双键,这是共轭体系特有的加成方式,故又称为共轭加成(conjugateaddition )。
共轭二烯和溴化氢的反应历程和烯烃加溴化氢一样,是分两步完成的亲电加成。
第一步,极性溴化氢分子进攻一个双键,主要生成较稳定的烯丙型碳正离子I,它比n 稳定。
在碳正离子I 中,由于 p- n 共轭效应、甲基的(T — p 超共轭效应,引起 C2的正电荷离域, 不仅使C2上带部分正电荷,且 C4上也带有部分正电荷,因此,在第二步反应时,溴负离 子若进攻C2,就生成1 ,2-加成产物,若进攻 C4,则生成1, 4-加成产物。
20%85%+很显然,1 , 2-加成和1, 4-加成是同时发生的,两种产物的比例取决于反应物的结构、 试剂的性质、产物的稳定性以及反应条件,如温度、催化剂和溶剂的性质等。
一般情况下, 低温有利于1,2-加成产物的生成。
如果反应混合物后来被允许加热,或者反应直接被加热 (或使用催化剂)时,则以 1,4-加成产物为主。
例如:v 0C67% 33% 70 C20%80%1, 2-加成和1 , 4-加成是两个相互竞争的反应。
基础化学第9章
3 SiF4 + 4 H2O = H4SiO4 + 2H2SiF6
三、氮和磷
1、氮和磷的单质 第五周期元素包括N、P、As、Sb、Bi,其中N、P、As是非金
属元素, Sb、Bi是金属元素。
(1)氮:氮主要以单质分子(N2)存在于空气中,还以蛋白质和氨基 酸存在生物体中。
(B)结构
(C)性质及应用
加热到553K
P(黑) 1215.9MPa,473K P(白) 加热到689K
P(红)
白、红和黑磷互为同素异型体。白磷遇光变黄,称黄磷。 白磷晶体是由单个P4分子通过分子间力相互作用而组成。
(D)白磷的性质和应用:
P
P
P
P
1.在空气中能自燃 P4 + 6O2 = P2O3 2.在氯气中自燃 P4 + 6Cl2 = 4PCl3
r
H
0 m
509 kJ
mol 1
所以硼烷常用做高能燃料。但硼烷有很高的毒性,而且不稳定,
所以在其应用上受到了限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乙硼烷可与NH3、 NH3等发生加合反应: B2H6 + 2NH3 = 2 [H3B NH3]
B2H6 + 2CO = 2 [H3B CO] 乙硼烷与LiH反应,得到LiBH4
热 稳 定 性 减 弱
还 原 性 增 强
酸 性 增 强
酸性增强
二、硼、碳和硅
1、硼及其化合物
第IIIA族元素包括B、Al、Ga、In、Tl。其中B为非金属元素, Al为两性金属,Ga、In、Tl为金属元素
有机化学第九章
Br2 / P
CH3CHCOOH Br
Br2 / P
CH3CCOOH Br
卤代酸中的卤原子与卤代烃中的卤原子相似,可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 如:
NaO H
BrCH2COONa
NaC N
NCCH 2COONa
H3O+
CH2(COOH) 2
BrCH2COOH
NH3 (过 量) NH4Br
-H2O
O R NH2
酰胺
-H2O RCN
腈
O
=
190℃ H2O
C6H5 C NHC6H5
N-苯基苯甲酰胺
二元酸的二铵盐受热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五元或六元环状酰亚胺。
CH2COOH CH2COOH
NH3
O = NH
=
O
22
环丁二酰亚胺
(四)还原反应
羧酸不易被还原。但在强还原剂LiAlH4作用下,羧基可被还 原成羟基,生成相应的1°ROH
+
NaOH
CaO
△
CH4
+
Na2CO3
CH3 C O CH3 C O
当α-碳原子上连有-NO2、-C≡N、-CO-、-Cl 等强吸电子基时,
-I效应使羧基不稳定,则容易脱羧。如:
Cl3C COOH O C
△
=
Ca
△
O
CH3 C CH3
=
+ CaCO3
=
O
CHCl 3 + CO 2 O C
=
=
CH2COOH
CO2 + H 2O
+
2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O R C= OH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考点与知识点归纳整理(附专项练习及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考点与知识点归纳整理(附专项练习及解析)一、思维导图二、主干知识总结1.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应该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2.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①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但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但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对溶质与溶剂均相同的溶液来说,在相同状况(同温、同压)下,饱和溶液总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即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
3.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溶解度是用来表示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某溶剂中溶解性的大小。
溶质的质量分数用来表示溶液组成。
4. (实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1)实验回顾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100mL)、食盐。
实验步骤:①计算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要氯化钠质量及水的质量。
②称量(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倒入烧杯中,把水的密度近似地看作1g/cm3,用量筒量取相应体积的水。
③溶解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
④贮存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到试剂柜中。
(2)例题解析: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常按如图操作顺序进行.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可能涉及以下操作:A.称量B.计算C.溶解D.装瓶贴标签.回答下列问题: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100g 5%的氯化钠溶液时,其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序号).(2)计算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______g,水______g.(3)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__.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C.调节平衡螺母(4)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和______,其中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解析】:(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标签.(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5%=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100g-5g=95g.(3)用托盘天平称量5g固体药品NaCl时,步骤是:调节天平平衡,在右盘上加砝码和拨动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称量过程中他发现指针偏左了,说明NaCl的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NaCl.(4)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其中属于玻璃仪器的是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量筒,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搅拌,加速固体溶解.故答案为:(1)BACD;(2)5;95;(3)B;(4)胶头滴管;搅拌,加速固体溶解.5. 关于溶液稀释或增浓的计算(1)思路:溶液稀释定律(守恒观点)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即m1w1=m2w2。
有机化学 第9章 醛和酮
R CH2OH
R' R CHOH R' R COH R"
伯醇 仲醇 叔醇
(5)与氨衍生物的加成缩合
氨及其衍生物是含氮的亲核试剂,可与羰基加成, 氨及其衍生物是含氮的亲核试剂,可与羰基加成, 再分子内失去一分子水形成碳氮双键 再分子内失去一分子水形成碳氮双键
+ δ
C
.. O + HN Y 2
δ
_
C NH2 Y _ O
CH3CH2CHCHO CH3
2-甲基丁醛
CH3CH CHCHO
2-丁烯醛(巴豆醛) 丁烯醛(巴豆醛)
CH2CH2CHO
3-苯基丙醛
注意醛基的写法: 注意醛基的写法:
右端:CHO 右端 左端: 左端:OHC
O 7 6 5 4 3 2 1 CH3CH2CHCH2C CH2CH3 CH3
O3 4 5 CH3 CCH2CH CH2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 比较下列化合物和 比较下列化合物和HCN加成反应的速度 加成反应的速度
CH3CHO CH3CH2CHO CH3COCH3 CH3CH2COCH2CH3
2. 以丁酮为原料,合成 甲基 羟基丁酸 以丁酮为原料,合成2-甲基 甲基-2-羟基丁酸
O CH2CH2CCH3 HCN CH2CH2CCH3 CN OH H3O+ OH CH2CH2CCH3 COOH
α-羟基磺酸钠
适应于: 适应于: 脂肪族甲基酮和八个碳以下的环酮。 醛、脂肪族甲基酮和八个碳以下的环酮。
CH3CHO 89% CH3COCH3 56% CH3COCH2CH3 36% 35% O
CH3COCH(CH3)2 CH3COC(CH3)3 H5C2COC2H5 CH3COPh 12% 6% 2% 1%
无机化学__第九章_酸碱平衡
酸1 碱2
酸2 碱1
弱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很弱,其共轭碱则较强, 因此反应程度很小,为可逆反应(相当于电离理论的 部分电离)。
HAc + H2O H3O++Ac-
酸1 碱2
酸2 碱1
h
8
酸碱质子理论
氨和水的反应,H2O给出质子,由于H2O是弱酸 所以反应程度也很小,是可逆反应(相当于NH3在水 中的电离过程)。
这样,加深了人们对于酸碱和酸碱反应的认识。关于 酸碱的定量标度问题,酸碱质子理论亦能象电离理论一 样,应用平衡常数来定量地衡量在某溶剂中酸或碱的强 度,这就使酸碱质子理论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酸碱质子理论只限于质子的放出和接受,所以 必须含有氢,这就不能解释不含氢的一类的反应。
h
11
9-2 水的离子积和PH
h
16
酸碱盐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按酸碱质子理论,其共轭酸碱对如: HBB-+H+
K其a=共[B轭-][碱H+的]/电[H离B]为: B-+H2OHB+OH-
越减大 。K两即Kp所对Kba越=)式 K以 于a,定a[和大H相 p多则义KBK酸乘 元a]其为 值b[O成性得弱共正pH反越K:酸轭-值a]=比/强如K碱[越-Bal关KgH-的大K]b3系=aP碱,KO,w性对4→所越应H以弱的2,P(O酸K弱b4越-越→酸弱小H的。P)。酸O4性2-酸越度强递(Kb
(1)电离作用: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的观点,电离作用就是水与分 子酸碱的质子传递反应。
在水溶液中,酸电离时放出质子给水,并产生共 轭碱。
h
7
酸碱质子理论
强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很强,其共轭碱则较弱,几 乎不能结合质子,因此反应几乎完全进行(相当于电 离理论的全部电离)。
有机化学第九章卤代烃
卤原子一端开始。例如
04.06.2019
11
CHCH2CH2Cl CH3
3-苯基-1-氯丁烷
CH2Cl
苯氯甲烷 (苄氯)
三、同分异构现象
卤代烃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比相应的烷烃的 异构体要多。
1、碳干异构; 2、卤原子的位置异构。
04.06.2019
12
§9-2 卤代烃的的物理性质
强调:
1、卤代烃的蒸汽有毒,卤代烃不溶于水。
叔 丁 基 溴
5
2、系统命名法:有四种情况
(1)卤代烷烃
A、选择主链:选择含有卤原子的最长碳链 为主链,把X作为取代基,把烷烃作为母体,根 据主链碳原子数目称为“某烷”。
B、编号:从离取代基较近一端开始编号。
04.06.2019
6
C、书写名称:将取代基按照“次序规则”较 优基团在后列出的要求,写在母体名称之前。
KOH/ ´¼
CH3
CH3CH=C(CH3)2 + CH3CCH2C=CH2
71%
29% CH3
实验表明:消除反应的主要产物是双键碳
原子上连接的取代基最多的烯烃,这个规律叫
做扎依切夫规则。(1875年发现)
04.06.2019
28
K O H , 乙 醇
C H 3 C H 2 C H 2 C H C H 3
RCH=CHCH2X ¡¢C 6H5CH2X¡¢R 3CX¡¢R I
04.06.2019
21
B、加热下与AgNO3 / 醇溶液作用产生沉淀: 伯卤代物、仲卤代物、多卤代物
C、加热下与AgNO3 / 醇溶液作用不产生沉淀:
RCH=CHX¡¢C 6H5X¡¢C Cl4 CHCl3
卤代烃的反应活性为:
无机化学-第九章-酸碱平衡
酸碱盐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HAc+H2OH3O++Ac- or HAcH++Ac- 在一定温度下,其平衡关系为: Ka=[H+][Ac-]/[HAc] Ka称为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简称为酸常数。 H2O+NH3NH4++OH- Kb=[NH4+][OH-]/[NH3] Ka和Kb是化学平衡常数的一种形式,利用电离常数数值的大小,可以估计弱电解质电离的趋势。K值越大,电离常数越大。 通常把Ka=10-2~10-7的酸称为弱酸,Ka<10-7的酸称为极弱酸,弱碱亦可按Kb大小进行分类。
同离子效应
水溶液化学平衡计算
一元弱酸及其盐的混合溶液中[H+]的一般近似公式:
水溶液化学平衡计算
一元弱酸及其盐的混合溶液中[H+]的一般近似公式: 设酸[HAc]的浓度为c酸、盐(Ac-)的浓度为c盐 HAc H+ + Ac- 初 c酸 0 c盐 平 c酸-x x c盐+x ≈c酸 ≈c盐 代入平衡关系式xc盐/c酸=Ka x=Kac酸/c盐 即[H+]=Kac酸/c盐 两边取负对数 pH=pKa-lg(c酸/c盐) 同理可推导出弱碱溶液中[OH-]的计算公式 即[OH-]=Kbc碱/c盐 两边取负对数 pOH=pKb-lg(c碱/c盐)
3
但是,酸碱质子理论只限于质子的放出和接受,所以必须含有氢,这就不能解释不含氢的一类的反应。
酸碱质子理论
9-2 水的离子积和PH
纯水有微弱的导电能力 H2O + H2O H3O++OH- or H2O H++OH- 实验测得295K时1升纯水仅有10-7mol水分子电离,所以[H+]=[OH-]=10-7mol/L 由平衡原理 Kw=[H+][OH-]=10-14 Kw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Kw的意义为:一定温度时,水溶液中[H+]和[OH-]之积为一常数。 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当温度升高时Kw增大。
有机化学第9章(醇、酚、醚)重、难点提示和辅导
有机化学第9章(醇、酚、醚)重、难点提示和辅导一.命名1.醇普通命名是在醇分子中烃基的名称后面加上“醇”字即可。
系统命名是选择含有羟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从靠近羟基的一端开始编号,根据主链碳原子数叫做“某醇”,再把取代基的位次和名称及羟基的位次放在醇的名称前面。
2.酚酚的命名是在芳环(苯、萘等)名称后面加上“酚”字,若芳环上有取代基,将取代基的位次和名称写再前面。
3.醚简单醚根据烃基命名单醚:称(二)某烃(基)醚,如甲醚、二苯醚。
混合醚:按照“次序规则”,较小基团放在前面,如甲乙醚;有芳基时,将芳基放在前面,如苯甲醚。
结构复杂的醚当作烃的烷氧基衍生物命名,即复杂的烃基为母体,简单的烃基与氧组成的烷氧基作为取代基。
如:叫3-甲氧基戊烷。
二.化学性质三.鉴别1.醇(1)用金属钠,有气泡产生,(鉴别六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注意排除水、酸、末端炔烃剂低级醛、酮中活泼氢的干扰。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
在伯、仲、叔醇的试管仲分别加入卢卡斯试剂,很快变浑浊的是伯醇,放置后变浑浊的是仲醇,加热才变浑浊的是叔醇,(此法适于鉴别六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酚(1)三氯化铁显色,鉴别酚类化合物。
(2)加溴水,生成白色沉淀,鉴别苯酚。
四.制备方法:(本章没有讲到,根据前面讲过的内容可以总结)1.醇(1)烯烃在酸催化下与水加成,不对称烯烃与水加成符合马氏规则。
(教材39页)(2)卤代烃的碱性水解(教材101页)(3)环氧乙烷与格氏试剂反应,可制备增加两个碳原子的伯醇(教材129页)(4)醛酮与格氏试剂加成后再酸性水解(教材142页)(5)醛酮还原(教材148页)2.醚卤代烃的醇解(教材101页)五.重要的名词、规则卢卡斯试剂:浓盐酸和无水氯化锌的混合液。
查依采夫规则(见8章辅导)六.练习题教材133页:习题二、134页:习题四、五、七、八。
初中化学 化学第九章 溶液
知1溶液(1)概念①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②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③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2)溶液的基本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浓度、密度、颜色等。
②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注意:①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是否均一、是否稳定、是否是混合物。
③均一、稳定的液态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
④溶液形成后是均一、稳定的,但在形成的过程中各部分成分可能不尽相同。
⑤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CL2 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
(3)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溶剂中的过程。
(4)溶液的组成①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质质量指溶解的那部分溶质,没有溶解的物质的质量不能算成溶质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②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一种溶剂里可以有多种溶质。
③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5)溶质、溶剂的判断①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液体看作溶剂,固体、气体看做溶质。
②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做溶剂,量少的做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是水,无论水量多少,一般水都做溶剂。
③未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某物质的水溶液。
④若溶解时发生化学反应,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根据溶液名称判断溶质溶剂,一般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⑥溶液不一定是液态,固态、气态也可以。
如:空气、生铁。
(6)溶解性①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②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
(7)溶液的用途①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②溶液对植物和人的生理生活有很重要的意义。
③医疗上多种注射液是溶液。
知2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常见溶解时吸热的硝酸铵,溶解时放热的强酸、强碱,氢氧化钠、浓硫酸。
知3 乳化现象①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成键能力: 杂化轨道 > 未杂化轨道 成键能力:
二、杂化轨道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1、sp杂化 、 杂化
1 个ns与 1个np杂化,形成 2 个 sp 杂化轨道 杂化, 与 杂化
特点: 特点:1/2s,1/2p,180°,直线形 , , °
BeCl2
直线形 激发
Be 1s22s2 4 Cl [Ne]3s23p5 17 杂化 2s 2p 直线形
2s
2p 2Cl
sp 2p
σsp-p 2p
CH≡CH ≡
2s 2p H
C 1s22s22p2 6
激发 2s 2p 杂化 sp H sp
H 1s1 1
2p
πp-p σsp-s C σsp-sp C σsp-s πp-p
直线形
2、sp2杂化 、 1 个ns+2 个np→ 3 个 sp2 → 2/3 , 特点: ° 特点:1/3 s, p,夹角120° , 平面三角形 ,
第四节 杂化轨道理论 一、杂化轨道理论要点
总结: 总结: 1. 轨道杂化和杂化轨道 轨道杂化: 轨道杂化: 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 杂化轨道: 杂化后形成的新轨道 杂化轨道: 2. 条件: E相近 (n-1)d 条件: 相近 1个ns与1个np 个 与 个 1个ns与3个np 个 与 个 ns np nd 3. 数目:杂化轨道数 = 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数 数目: 2 个杂化轨道 4 个杂化轨道
如: HCl的形成 的形成 ⋅⋅ ⋅⋅ H⋅+⋅Cl:→ :Cl: :→H: ⋅ ⋅ ⋅ ⋅ :→ ⋅ ⋅: H 1s1 1 Cl 1s22s22p63s23p5 17 共价键的特征: 共价键的特征: 饱和性、 饱和性、 方向性
重叠多 不重叠 重叠少
三、共价键的类型
---根据原子轨道重 ---根据原子轨道重 根据 叠方式不同
4H
形成4个等同的 形成 个等同的C-H键(σ键) 键(σ键 个等同的
SiH4
正四面体形
Si 1s22s22p63s23p2 14
激发 3s 3p 4H sp3 3s 3p
杂化
σ sp3-s 正四面体形
CCl4 、 SiF4 正四面体 CHCl3、CH3OH 四面体
4. 不等性杂化 杂化 不等性杂化sp3杂化 等性杂化: 等性杂化: 杂化后所形成的几个杂化轨道所含 原来轨道成分的比例相同, 原来轨道成分的比例相同,能量完 全相同,这种杂化称等性杂化。 全相同,这种杂化称等性杂化。 参与杂化的轨道均含有单电子或均是空轨道 不等性杂化: 杂化后所形成的几个杂化轨道所 不等性杂化: 含原来轨道成分的比例不相等, 含原来轨道成分的比例不相等, 能量不完全相同, 能量不完全相同,这种杂化称不 等性杂化。 等性杂化。 参与杂化的轨道有的含单电子 的轨道有的含单电子, 参与杂化的轨道有的含单电子,有的含孤对 电子。 电子。 如 NH 、H O
HF > HCl< HBr < HI +20 -84 -67 -35
三. 氢键 (一)氢键的形成 X, Y : F、O、N ⋅⋅⋅Y 1. 概念: X—H⋅⋅⋅ 概念: ⋅⋅⋅ 、 、 条件: 、 电负性大、 条件:X、Y 电负性大、半径小
2. 本质: 静电吸引力 本质: 键能: 键能:42kJ/mol以下 以下 3. 特点:(1)饱和性 特点: ) (2)方向性 )
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氢键、 A、氢键、共价键和配位键都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B、氢键并不是一种化学键 C、离子键和分子间力也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以等性杂化轨道形成的分子, D 、 以等性杂化轨道形成的分子 , 其空间构型不一 定对称
(二)氢键的类型 1. 分子间氢键:同类或不同类分子间形成的氢键 分子间氢键:
B. 多原子分子:分子的极性取决于键的极性和分子的 多原子分子: 空间构型
由非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如O3,S8是非极性分子 多原子分子 由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 结构对称,非极性分子 结构不对称,极性分子
结构对称的非极性分子 如 CO2, CH4, BF3 ——结构对称的非极性分子
CO2 O==C==O 0
非 3. 分子 非—非 作用力 色散力
非—极 极 诱导力, 诱导力,色散力
极—极 极 取向力,诱导力, 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色散力主
M↑
色散力 ↑
例:说出下列各组分子间存在的作用力。 说出下列各组分子间存在的作用力。 ① CH4-CO2 ② H2O-CO ③ H2-HCl ④ H2S-HBr
(四)分子间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非极性卤素分子: 非极性卤素分子:F2, Cl2, Br2, I2
下列对于π 键的描述中, 例. 下列对于π 键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原子轨道沿与键轴垂直的方向以“肩并肩”方式 、 原子轨道沿与键轴垂直的方向以“肩并肩” 重叠 B、 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与σ 键共存 、 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与σ 两原子间可形成1个或 个或2个 C、 两原子间可形成 个或 个π 键 D、 键能大 、 键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例. 关于π 键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原子轨道沿与键轴垂直的方向以“ 肩并肩” A 、 原子轨道沿与键轴垂直的方向以 “ 肩并肩 ” 方式重 叠 能单独存在, B、能单独存在,与σ 键无关 两原子间可形成1个或2 C、两原子间可形成1个或2个π 键 键能较小、 D、键能较小、反应活性高
杂化 sp2
C H
3、sp3杂化 、 sp3 1个ns+ 3 个np→ 4 个 → 特点: 特点:1/4 s, p,夹角 109°28′,正四面体 , ° ′ 3/4 ,
C 1s22s22p2 6 在成键时: 在成键时:
2s 成键 2p
2s 2p
2p 109º28`
激发
2s
σsp3-s
杂化
sp3杂化
3 2
NH3 三角锥形,夹角107° 三角锥形, °
7N
1s22s22p3
杂化 2s 2p sp3不等性
三角锥形
3H
σ sp3-s
107° <109°28′ ° ° ′
H2O V形, 104°45′ 形 ° ′
8O
1s22s22p4
杂化 2s 2p sp3不等性 σ sp3-s
2H
V形 104°45′<109°28′ 形 ° ′ ° ′
例如: 例如:BCl3
BF3 平面三角形 5B 1s22s22p1 9F 1s22s22p5
激发 2s sp2 2p 3F 2p σ sp2-p 2p 2s 2p
杂化
CH2=CH2
6C
C 1s22s22p2 6 激发 2s 2p H
1H
1s1 sp2 2p
2s 2p H C H
σsp2-sp2 πp-p
存在: 存在: 极性-非极性分子间 极性-极性分子间 非极性分子间, 极性 非极性分子间,极性 极性分子间 3. 色散力 定义: 定义: 非极性分子之间靠瞬间 偶极相互吸引而产生的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 存在: 存在: 非极性-非极性分子间 极性-非极性分子间 非极性分子间, 非极性 非极性分子间,极性 非极性分子间, 非极性分子间, 极性-极性分子间 极性分子间。 极性 极性分子间。 (三)分子间力的特征 1. 存在于分子间的一种永久作用力; 存在于分子间的一种永久作用力; 2. 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分子量: 分子量: 色散力 分子间力 熔、沸点 常温下 取向力 诱导力 色散力 分子间力(kJ/mol) 分子间力 沸点° 沸点°C ——→ 增大 → ——→ 增大 → ——→ 增大 → ——→ 升高 → 汽 汽 液 固
极性卤化氢分子: 极性卤化氢分子:HF,
HCl,
HBr,
HI
←—— 增大 ←—— 增大 ——→ 增大 → 21 23 → 26 —→ 增大
பைடு நூலகம்
例. 基态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就是该原子最多 能形成的共价键数。( 能形成的共价键数。( )
共价键有方向性---最大重叠原理: 3. 共价键有方向性 最大重叠原理: 最大重叠原理 成键时,两个原子轨道重叠越多, 成键时,两个原子轨道重叠越多,核间电子云密 度越大,体系能量越低,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 度越大,体系能量越低,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
例. NH3分子的空间构型为 ( ) A 、V 形 B、正四面体形 C、三角锥形 D、平面三角形 例.杂化轨道的成键能力大于参与杂化各原 子轨道的成键能力。( 子轨道的成键能力。( )
第七节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一.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一)分子极性的概念 非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 重合 正、负电荷重心 分子 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 不重合 (二) 分子的极性判断 1. 用键的极性和分子的几何构型判断 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一致 A. 双原子分子: 双原子分子: 如: O2, N2, H2 非极性分子 如:HCl, HF 极性分子 例.由不同元素形成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 由不同元素形成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180
H2O, NH3, CH3Cl ——结构不对称的极性分子 结构不对称的极性分子 H2O
H104°45′′ ° H O ∠HOH=104°45′’ ° ′ V型
2. 用偶极矩(µ) 判断 用偶极矩( ⋅ A. 定义: µ = q⋅d 定义: µ为一矢量,方向: + → 为一矢量,方向: B. 用µ判断分子的极性: 判断分子的极性: µ=0 , 非极性分子 d = 0,正负电荷重心重合 µ ≠0 极性分子 µ ↑ ,极性 ↑
第九章 分子结构 第二节 共价键的价键理论 一、共价键的本质 现代价键理论的提出: 现代价键理论的提出: 1927年海特勒、伦敦处理H 分子。 1927年海特勒、伦敦处理H2分子。 年海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