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伦理与三农问题转型
“三农”问题新释——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三重分析框架
新 的阐释 , 并用这 种 阐释搭建起一个三重 分析框 架 , 来 提纲挈领地理解 中国农 村三十多年 的改革历程 中 的种种制度创举和 问题 。 简略地说 , “ 三农 ” 问题 内含 了相互关 联 的三个 问题 : 农业 、 农村 和农 民问题 。土地构成农业 问题 的 核心 问题 , 治理构成农村 问题的实质 问题 , 而 民情构 成农 民问题 的基 础 问题 。这种 理解 看似 简单 , 而实 际上 , 它不仅把温铁军 所说的“ 三农” 问题与 “ 三治 ”
量 的提 留作为公积 金和公 益金 , 余 下 的产 品全 部归
农户所有和支配 。包干到户 与包产 到户 的最大区别
是取消 了生 产 队统一 经 营和 统一 分 配 , “ 交够 了 国
家的, 留足 了集体 的 , 剩下 全 是 自己 的” 。实 践 证 明, 包干 到户是最受农 民欢 迎的承包制形式 , 后来也
使农业能够顺利 地为工业 化 提供积 累 , 同时也 为了
在政 治上将农 民组织起来 , 推进社会主义革命 , 国家
开展 了农业 集体化运动 。集体化虽然经历 了从初级
社迅 速跃进 到高级社 、 从 高级 社又迅 速跃 进到人 民 公社 、 最 后被 迫 从人 民公 社 的狂 飙 大潮 退 回到 “ 三 级所有 , ( 生产 ) 队为基 础 ” 的复 杂过程 , 但人 民公社
① 应星 、 周 飞舟 、 渠敬东编 : 《中国社会学文选》 下册 , 中国人 民大学 出版社 , 2 0 1 1年 , 第 四编编前言 , 第7 7 7页。
② 赵 冈: 《 中国传 统农 村 的 地权 分 配 》 , 新 星 出版 社 , 2 0 0 6
年, 第 1 6 2页 。
乡村振兴与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与三农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人口的大量涌向城市,导致“空心化”的乡村和“城市病”两种状况的产生。
为了消弭这些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两个方面逐一阐述,旨在探究如何振兴乡村,解决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
三农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下面对三农问题的几个方面做简单的分析:1.农业发展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然很高,农业发展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生产和生活。
然而,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依然滞后,无论是物质基础、科技含量还是市场机制,都需要加强和改进。
2.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旱、涝、风、霜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农民收入问题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收入低、贫困程度深等问题,而广大农民的收入状况与农民人口基数成反比例关系。
乡村家庭的收入不仅直接影响到家庭的消费,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计问题。
因而,平衡城乡收入是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
4.农民职业化问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逐年减少,农民的职业多样化缺失,农民的职业技能也需要提高。
建立一个有利于农民参与职业化的环境和政策非常必要。
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实施一系列振兴乡村发展的战略。
下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方面做简单的分析:1.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接受市场的挑战,发展国家鼓励的新产业,提高农民自主创业意识。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和培养劳动力,实现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2.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城市资金和技术向乡村流动,推动当地资源开发上升,打造城乡一体化的产业链和优质生活环境。
2024年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一、引言2023年,我在学习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农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学习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努力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了三农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在这篇心得体会中,我将总结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同时展望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
二、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我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一。
农村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决定性力量,只有解决了农民的生活困境和农村的经济落后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深入了解三农问题在学习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虽然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农村经济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
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再次,农村教育医疗水平的不均衡。
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农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普遍较低。
四、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努力和创新在了解三农问题的基础上,我对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努力和创新表示肯定。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农村发展政策,加大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支持力度。
政府还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了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
五、个人对三农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在学习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我思考了一些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
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投入的力度。
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民的生活品质。
乡村振兴之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之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倡导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安全。
其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和重点解决对象。
本文将从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探讨乡村振兴中的三农问题。
首先,土地制度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
长期以来,土地问题一直是困扰乡村发展的核心问题。
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通过确权颁证、承包期限延长和流转市场化等改革措施,使土地流转更加顺畅,从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农民的土地经营权益。
此外,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监管,防止土地恶性流转和农村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也是保障农民利益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其次,农业现代化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培养一批有专业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农业技术人才,推动农业技术的升级和普及,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产品质量。
同时,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引导农民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
再次,农民收入增加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
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受益者,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提高其收入水平。
首先,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其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其次,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此外,要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农村特色经济产业,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农村消费,促进农民增收。
最后,加强农村治理,建设美丽乡村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
加大对乡村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和农民的生活品质。
解读中国的“三农”问题
解读中国的“三农”问题摘要:”三农”问题已经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
本文介绍了”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存在的背景,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以及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1.“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三农”问题得以成为一个问题,其深刻的根源是现代化进程。
在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农业是主要产业,农村是主要区域,农民是主体成员,因此无所谓“三农问题”。
任何一个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都不得不重视农业,以农为本。
“士农工商”,农民的地位仅次于官员。
进入现代化进程以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三农”的地位日益降低和边缘化,从而成为一个影响、乃至决定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政治社会问题。
现代化社会是以工业化为产业基础,以城市为区域基础,以城市市民为社会主体的,这是产生“三农问题”的客观经济社会基础。
“三农”问题得以成为问题,还有其主观基础,这就是现代意识。
现代化不仅仅是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意识的形成构建过程,这就是与市场化、民主化相应的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的产生和传播。
由此就会产生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追求与事实客体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最为集中地反映到“三农”领域。
一方面,现代化必然带来工农、城乡、市民与农民的差别;另一方面,现代化又带来自由、平等、人权意识,由此就会产生“人生来平等,但又无不在差别之中”的焦虑和反抗,“三农”问题因此成为一个公共性的政治社会问题。
2.“三农”问题存在的背景“三农”问题存在的背景是现代化进程中两种文明的并存和差别。
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
任何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国家都会出现这一问题。
而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一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
这是由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决定的,“三农问题”也因此在中国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三农”问题首先是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在中国,农村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村地区的发展不仅关乎着数亿农民的生活状况,也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三农问题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
一、农村问题的现状1.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虽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经济实力更强,而农村地区则面临许多困境,如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2.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虽然农民的劳动是中华民族的基石,但目前很多农民的收入依然较低。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收入仍然不稳定,农村的土地收益也难以满足农民的期望。
这导致了农村人口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问题。
3.农村教育与医疗资源匮乏。
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学校和医院的设施和师资都存在差距,这使得农民在教育和医疗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二、农村问题的发展方向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问题的关键之一。
政府应加大投资,改善农村的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
2.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
农村产业升级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发展多元化农业、农村旅游等新型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优化农村教育与医疗资源。
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亟需得到优化。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医院的投入,加强师资培训,改善设施条件,提高农民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待遇。
4.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
政府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更多土地流转和经营的机会,增强农村地区的发展活力。
5.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保障。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民享有合理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路径。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的投入,为农民提供更好的保障。
总之,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群众共同努力。
关于当代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于当代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一、关于“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的质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根据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中心内容和最基本的任务这一光辉思想。
正是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几万万中国贫苦农民才得以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解放。
长期以来,“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似乎已成了一个不争的真理,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学术界和政坛中的一个习惯用语。
如果说对中国社会经济形势的这一基本判断或估计直到20世纪末还是正确的话,那么,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恐怕已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对当代中国社会和农村状况的这一基本判断需要重新认识,至少可以认为“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是值得商榷的。
其理由是:(1)土地问题已不再是当代中国农民政治解放和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中国早已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已普遍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承包经营权)。
尽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结构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还存在某种程度上不稳定和权益实现上的障碍,但我国新的《土地管理法》第14条规定:“土地承包期为30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可以认为,尽管农村土地制度还不完善,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对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和劳动积极性具有一定作用,但土地产权制度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开始不再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
(2)我国的经济体制形态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在决定农业家庭经营经济效益和整个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已大大下降,或者说不起主要作用。
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中的挑战与应对
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中的挑战与应对在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背景下,传统农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然而,这一转型过程并非易事,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
以下将详细探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中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生态农业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的农业生产模式,强调生物多样性、土壤健康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与传统农业相比,它更强调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然而,尽管生态农业的理念已逐渐得到广泛认可,但其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困难。
传统农业普遍依赖于化肥和农药,以提高产量和抗病能力。
然而,这种依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土壤退化、水质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再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农民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对投入品的减少感到不安,更加担心产量会因此下滑。
如何在提高生态效益和保持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农民首要关注的问题。
市场机制也是影响转型的重要因素。
虽然生态农业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其市场规模及价格仍与传统农业产品存在差距。
一方面,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不同;另一方面,生态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过程复杂,导致市场供应不稳定。
这使得农民在转型初期面临收入不稳定的风险,进而影响其积极性。
技术支持缺乏也是转型中的一大挑战。
生态农业需要依赖一系列新兴技术,如有机栽培、轮作种植和生物防治等。
然而,许多地方的农民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且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未能及时跟上,使农民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重重困难。
此外,现有的农业科技研发多集中在提高产量方面,对于生态农业相关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尚显不足。
生态意识的缺乏也是转型过程中的挑战之一。
一些农民可能对生态农业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认为这种方式不仅难以提高产量,而且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加之不少地方具备较强的传统观念,让部分农民在转型道路上踌躇不前。
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以推动传统农业顺利向生态农业转型。
“三农”问题与发展农村经济
CATALOGUE 目录•“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挑战•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案•农村经济的发展策略与建议•结论与展望“三农”问题的定义“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三农”问题的定义与重要性“三农”问题的现状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农村发展的滞后以及农民收入的低下等问题。
同时,也面临着自然环境压力、资源紧张、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
“三农”问题的挑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其面临的挑战也更加复杂和紧迫。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挑战“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将是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同时,国家也将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投入,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
应对策略针对“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保障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城乡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出稳定010203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建设农村道路完善水利设施提升电力设施建设通讯设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广节水灌溉、精准施肥、优良品种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保护农村生态推广清洁能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农问题的旧与新
"三农"问题的旧与新刘伟2011年底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十六大以来的农业成就和农村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对2012年及其后的农村工作规划了远景。
正是中央的高度重视,我国的“三农”问题才得到了部分解决;而中央对此问题的持续关注,也正表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任重而道远。
历史发展到今天,“新世纪”已然走过了11年。
若以世纪之初媒体热议的“三农”危局为起点,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我们将会得到一副更为立体的“三农”变迁图象。
2000年8月24日,湖北省监利县某乡的党委书记李昌平,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他写给国务院领导的信。
在这封信中,李昌平对当时的“三农”危局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概括:“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穷”、“苦”和“危险”分别对应“三农”中的“农民”、“农村”和“农业”,概括得或许不够全面,但却抓住了重点而且一针见血。
李昌平的“盛世危言”讲的主要是我国的中西部农村,但却具有普遍性,因而成为世纪之初各界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印象。
事隔十余年,这种判断是否依然有效,或者我们应该作出某种调整?农民还“苦”吗?在2000年前后,农民的“苦”主要来自收入下降(或增长缓慢)和负担加重的双重夹击。
1997年以来,我国农产品总量虽然稳定,但市场价格却下降了30%以上,这就使以务农为主的农民的绝对收入下降;而基层政府因财力之故在征收农业税时不断增加相关收费名目,致使部分地方农民的实际负担占到了纯收入的15%-20%,农民的苦自不待言。
新世纪以来,政府针对农民采取了一系列“多予少取”的惠农政策。
先是在农村大举展开税费改革,试图降低农民负担之“苦”,后来发现效果有限,干脆取消农业税——到2005年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
后为鼓励农民种粮,实施普遍的种粮和农机补贴。
仅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的支出,就达到1406亿元。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面临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相关政策和措施,可以找到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促进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具有重要性的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指农业领域的困难和挑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农民的利益诉求。
三农问题既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稳定。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1. 农业资源约束:中国农业面临着有限的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等。
由于农业资源较为有限,导致了农民的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2. 产业转移和城市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民工迁往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
3. 政策扶持不足:在过去的农业政策中,农民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支持,导致农村贫困问题持续存在。
4. 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潜力。
二、三农问题的影响1. 农村经济的滞后: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流失加剧。
2. 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产品销售,因此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
3. 农村社会问题的增加: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土地流转问题等,农村社会问题逐渐增加,包括就业困难、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
4. 乡村振兴的障碍:三农问题的存在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受到阻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稳定: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村消费,带动内需增长。
农村现代农业与农业转型发展的关系研究
农村现代农业与农业转型发展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农业转型发展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
如何实现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并与农业转型发展相互联系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农村现代农业与农业转型发展的关系。
一、市场需求与农业转型发展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升级是推动农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农业转型发展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与竞争力。
只有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将农业生产与市场消费需求紧密对接,才能实现农业转型发展。
二、科技创新与农业转型发展科技创新是促进农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正逐渐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驱动力。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农业机械化、生物技术、精准农业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三、农村现代农业与农民收入增加的关系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民收入增加密切相关。
农业转型发展通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因此,农村现代农业和农业转型发展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农村现代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农业转型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倡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
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农村现代农业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
农业转型发展要求调整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比重。
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六、农村现代农业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建设密切相关。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笔谈七篇)——“三农”观念转型与我们的发展眼界
合我 国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新趋势 ,创新 乡村治理模式 ,已经成为解决 中国 乡村 问题的关键所在 ,它不仅关 系到我 国的新农村建设能否向更深更广的领域 突破 ,更关 系到我 国的长治久安 和现代化成败。近 日,在河南省汝州市召
开了全 国 “ 新农村建设和村级复合治理模式”研讨会 ,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从哲 学、社会 学、政 治学和管理 学
对 “ 自然生活世界”的重建。 大
可以肯定地说 ,这个危机表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人
类 自己对工业社会 的极力发展所造成的 。工业化 的基
本思路 ,第 一就是 过于相信 和夸大人对 自然的改造 和
制约 ( 规划 )能力 ;第二就是脱离对人 的生活世界 的
然而 ,这个重建不是倒 退到传 统的农业 时代 ,不
剧 ;有毒化学 品污染严重 ;垃圾成灾 ;人类 不可抗拒
的 自然 灾变 如 地震 海 啸火 山爆 发 日 频 繁 。… … 益
行一个可行的探索 ,就是要从工业化过程 的源头探寻 人类在工业化中逐渐形成 的 “ 本体遗忘 ”和对原初的 “ 素朴生活世界”的丧失 。这样 ,我们也许能够追溯到
准则 。所 以,新农 民在生活世界 中无论进行怎样 的角 色转换 ,他都具有真实的人性存在。 同时 由于新农 民 并不 被 囿于小块 土 地上 ,而 有能力 、也 有可 能从事 “ 地上产 业”的各种工作 ,所 以 ,他 的心胸 是开放 的 , 眼光是 远大的 ,也是关 心整 体生活世界的质量 的。在 上述意 义上来说 ,他 超越 了工业社会 中分 _ 角色所导 T 致的 “ 片面的人 ”的缺陷 ,同时也超越 了传统农业社
等不 同层 面和视 角进行 了积极探讨 。本刊选登了部 分大会发言 ,以飨读者。
关于对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思考
关于对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思考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新时代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三农问题关系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解决好农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思考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实现农业发展要想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首先需要从供给侧入手,进行结构性改革。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传统农业模式在现代化需求面前已显得无法满足,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
这包括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同时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经济结构的单一性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需要加大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村土地整理规划,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质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农村道路、水利设施、通信网络等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另外,还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支持农民就业创业加大对农民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可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同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融资支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全面发展除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还应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动农村的发展。
具体做法包括: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体系通过加强规划引领,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体系,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对传统“三农”体制的制度创新和伦理思考
任 何制度 都有 一个 产生 、 发展 、 善 以及被 替 完
代 的过 程 , 而对 旧的制度 规 范的 否定 , 出新 的制 创 度 规范 的过程 就是 制度 创新 。破 除 旧的体 制是 一 场 深刻 的革命 , 性 质 正 如邓 小 平 所 说 的 , 同过 其 “ 去 的革命 一样 , 是 为 了 扫 除发 展 社 会 生 产力 的 也 障碍 , 中国摆 脱贫 困落后 的状 态 ”1, 使 _ 因此 , 决 j 解 “ 三农 ” 问题 , 是 不 断地 引入 符 合 正 义 伦理 的新 就 的规则 和规 范 、 的合作 和竞争 、 的利 益和利 益 新 新 选 择 的创新 过程 。罗 尔斯对 制 度 的公 正 或正义 曾 有 过 经 典 的 阐 述 : 正 义 是 社 会 制 度 的 首 要 价 “ 值 。J , , 幻因此 , 只有 寻 找 一种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平 等 与
标 准 又 可 细 化 为 以 下 两 个 标 准 : 一 , 于 制 度 与 其 关
人 的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和发 展关 系 的基本 问题—— 符合 主体 生
存 的标准 ; 二 , 的类 发 展 标 准 。 马 克 思 认 为 其 人 “ 自由 自觉 的活 动”4 _ 即“ 劳动 ” 是人 类 的本 质 , , 所 谓“ 自由” 劳 动 体 现 的 是 人 类 的 一 种 潜 在 的活 的 动; “自觉 ” 劳 动 体 现 的 则 是 一 个 人 类 从 自 的 在 —— 自为 的发 展过 程 , 这个 辩 证 过 程 分 别 对 应 的是构 成人 类“ 理” 世 俗—— 超 越—— 现 实” 伦 的“ 的辩 证结 构 。解 决我 国 目前 的“ 三农 ” 问题 , 制 从 度创 新这 个层 面 来 看 , 是 要 以这 样 一 个 总 的标 就 准来 对制 度安 排进 行创 新 。
浅析高平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三农”问题
高平市共有 1 6个 乡 、镇 、办 事
处 ,4 4 5 个行 政村 ,6 9 2 个 自然村 。农
建 目标 ,进一 步加强 乡镇综合 文化 站 的配 套设 施建 设 ,在 2 0 0 个 村 开通 文
村 占绝对 大的 比重 ,农村 的稳定 和建 设 ,是 高 平 市 新 农 村 建 设 的重 要 内 容 。在农 村问题 上 ,高平 市按 照 “ 生
人 类 认 识 和 改 造 自然 的 能 力 , 影 响 着
真贯彻落 实 中央 、省 、晋城市 有关精
神 ,积极 探索 ,大胆 实践 ,连 续三年
体 系 。总 体来 讲 ,在 新农 村 建设 下 , 农村生活条件得到 了明显改善。
由 于 历 史 和 现 实 等 多 方 面 的 原
实施 了新农村建设 “ 八大工程” ,取得
’ 鼍
’ 曩 油 工 作 研 究
电
● ∞ 悬
浅析高平市新农村建设中的 “ 三农 ’ ’ 问题
口 张 慧
高 平 市 自然 面 积 9 6 0 平方公里 , 国土 面积 9 4 6 平 方公 里 ,耕 地面 积 6 2
乡镇 1 个 ,文明和谐 社区 1 个 ,文明和 谐村 2 个 ,完成了 2 0 0 个新农村 文化示 范村 和 8 0 个 达标村 建设 ,建成 4 所 敬 老 院 、l 0 个 乡镇 司法所 。新建 和改建
事 处 )共建 成 了 2 0 0个新 农村 文化 建
设示 范达标村 ,启 动了 6 l 所学 校标准
新农 村 建设 的重 要 因素 。建 国 以来 ,
国家城 乡分治 的二元 结构严 重制 约了 当代新 农村建 设 的进 程 ,它导致 了农
村社会 长期 贫困 ,阻碍 了农 民的社会
浅议农村生活伦理的异化与三农问题的转型
浅议农村生活伦理的异化与三农问题的转型前言农村是国家的基石,而农村生活则是整个社会的基础。
农村生活伦理是构成农民生存方式和价值观的形式和规范,是人们重视生命、尊重人性、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
但是,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农村生活伦理的异化对农村人口带来了无形的危害。
同时,三农问题的日趋严重也是农村发展面临的较大风险和难点。
故本文将探讨农村生活伦理的异化与三农问题的转型,并提出解决方案。
农村生活伦理的异化背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与农村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及社会等级的不平等所带来的农民处境的恶化和愤怒心理,农村生活伦理的异化呈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
原因下面是农村生活伦理异化的原因:精神层面•空性化。
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普遍展现出过度竞争的心态,以及对金钱的崇拜和物质的追求,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心灵空虚和消极失落,进而造成对生活的不满和不安全感。
•分散化。
农村的地理环境复杂,地域不通和交通不便,不同村庄之间互不相通,成为自己小圈子的孤立,使得个体难以产生互相关联的现象,影响了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消极化。
消极主义是一种消极、悲观的心态和行为方式,蔓延在农村社区中,阻碍了人们的创造力与创新性,削弱了人们对农村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信心,使得农村社会的正能量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给农村升级换代带来了一定困难。
生活层面•贫穷化。
农村人口收入相对较低,仍面临着贫困、困难和沮丧的现实,他们缺乏足够的机会重塑自身价值,无法尽力体验人生,失去了对自身的自主和主动的控制。
•物质化。
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影响,农民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导致了理念上的本末倒置,物质主义伦理成为了主导农民心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思想的深入渗透,已经40年代至今,成为农村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
•偏执化。
偏执症是指固执己见仅信赖自己的思想或行为,预示着困境和挫折,影响了农民对生活的持久稳定性,成了带有明显反村民观念的乡村贫困的一个相对必要的品质。
农村环境治理与三农工作
农村环境治理与三农工作农村环境治理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三农工作在实现现代化建设中也担负着重要使命。
农村环境治理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而三农工作则着力解决农村发展中的三大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乡村振兴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农村环境治理与三农工作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农村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农村环境治理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随着农民意识的觉醒和环境意识的增强,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农药使用等环境问题,不仅对农民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关注农村面貌整治、污染治理、清洁能源推广等方面内容。
通过整治农村乱建、维修农村道路、绿化美化乡村等措施,提高了农村环境质量;推广农村清洁能源设备,减少农作物秸秆焚烧,降低了农村空气污染程度;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规范农村垃圾处理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问题。
二、三农工作——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村发展中的三农工作包括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改善。
作为国际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村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三农工作在实现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目的是解决农村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问题,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农业发展是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命脉,发展壮大农业产业是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
通过推进农技推广、改革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村建设也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环境整治既是提高农村发展质量的保障,也是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手段。
加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同时改善农村环境、整治农村乱建等,提升农民居住环境品质。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三农经济的关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三农经济的关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指对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进行改善、提升和维护的过程。
它涉及到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三农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和振兴。
首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三农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生活幸福感,更能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
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促进当地村民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而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其自身素质,也可以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支持。
其次,三农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这就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和支持。
随着农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现了多元化,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会逐渐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社会各界将会更加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因此,三农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支持,也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保障。
同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三农经济的关系还体现在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和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方面。
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可以推动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节约和环保的目标。
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
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可以引进和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村出现伦理性危机
发展论坛・专家新论在对我国中部农村的最近一次调查中,笔者发现,老百姓由过去的指责干部转向了抱怨社会,他们一再说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好”,“社会形势变了”。
主流观点认为,“三农”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国家权力与农民权利的不对称,所以出路就在于“国退民进”。
但我们却发现,国家退出之后的乡村社会并不是一个自主的富有活力的社会,这个社会自身存在诸多“病变”现象。
取消农业税以后,以农民负担为核心的治理性矛盾趋于消解,各种社会文化性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如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精神文化生活等。
农民的精神生活陷入虚无状态,只能靠打麻将、买码等来消磨时光,寻求刺激。
很多问题和事情由于缺乏价值标准而变得“说不清楚”、“不好说”。
在笔者看来,当前中国乡村社会正在历经从治理性危机到伦理性危机的转变,中国乡村社会再一次经历转型之痛。
婚姻伦理的变异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乡村社会生活出现急剧变化,折射到家庭层面,就是离婚现象的增多,并且出现了一个离婚的风潮。
在笔者调查的一个村庄,近两年来就有10多例离婚案例。
那么,这一时期的离婚与其他时期的离婚有什么不同,离婚背后的婚姻伦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解放后,新中国颁布了新婚姻法,倡导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并且在农村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致使当时的农村出现了一个解除包办婚姻的风潮。
虽然离婚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但这次离婚风潮的出现无疑在乡村生活中确立了一种新的婚姻伦理,即婚姻自由、自主。
在这种新的婚姻伦理的确立过程中,国家权力无疑发挥了主导性作用。
同时,这种新的婚姻伦理与国家权力主导的村庄生活伦理也是一致的。
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起,农村人口流动成为中国社会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大批的打工妹、打工仔流向东南沿海一带,给当代中国农村的村庄社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促使农村青年的婚姻恋爱发生了急剧变化。
在人口流动频繁、村庄日益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人口流出地农村中的离婚现象日益增多,形成了一个新的离婚风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生活伦理与三农问题转型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乡村社会生活出现急剧变化,折射到家庭层面,就是离婚现象的增多,并且出现了一个离婚的风潮,在笔者调查的一个村庄,近两年来就有10多例离婚案例。
那么,这一时期的离婚与其他时期的离婚有什么不同,离婚背后的婚姻伦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始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
在农村社会,解放前的婚姻都是包办婚姻,解放后,新中国颁布了新婚姻法,倡导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并且在农村进行广泛的宣传,致使当时的农村出现了一个解除包办婚姻的风潮,很多农民被卷进这样的一个风潮中,虽然离婚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但这次离婚风潮的出现无疑在乡村生活中确立了一种新的婚姻伦理,即婚姻自由、自主,正如歌里所唱的“金花配银花,毛主席颁布的新婚姻法”。
这与解放前的包办婚姻所体现的婚姻伦理是截然不同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新的婚姻伦理的确立过程中,国家权力无疑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
同时,这种新的婚姻伦理与国家权力主导的村庄生活伦理也是一致的。
很多老人也提到,当时的离婚与现在的离婚是不一样的,当时离婚主要是不“志同道合”、一方身体残废或者是老人“古怪”,是“金花没有配银花”,并且国家在关于离婚的问题上也是有很多“杠杠”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在建国初期离过婚的老人则对当前的离婚表现出了不赞同,认为现在的离婚是作风不正,是一山望着一山高,现在还“庸俗些”,国家又不管。
在笔者看来,在解放初的离婚中,妇女是以弱者
的姿态来翻身的,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离婚则是为了追求一种更好的生活,带有一定的主动性,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这两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婚姻伦理的变化,其背景当然是村庄生活伦理的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起,农村人口流动成为中国社会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大批的打工妹、打工仔流向东南沿海一带,给当代中国农村的村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促使农村青年的婚姻恋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在人口流动频繁、村庄日益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人口流出地农村中的离婚现象日益增多,形成了一个新的离婚风潮。
在农村中一些较为保守的老人看来,现在的离婚主要是由于外出打工妇女的贪图享受和作风不正引起的。
一位66岁的村小学教师认为,上世纪50年代离婚是出于两人不志同道合,过不到一起去,现在则是作风不正,喜新厌旧。
现在的婚姻充分尊重了男女双方的意见,“结了婚就应该好好过日子,但打工后长期不在一起导致婚姻破裂。
”但对这些事情,村庄中的舆论已经不能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了,离婚成了“不好说的事”,解放初的离婚风潮所确立的婚姻自由这一婚姻伦理发生了变异。
与前一次离婚风潮不同的是,这次离婚风潮的出现看不到国家的影子。
一些年纪相对较轻的村民对离婚的看法则较为宽松。
一位中年村民的大儿子是刚刚离了婚的,他认为现在农村妇女外出打工很容易受骗,被玩弄,对这些女性并没有道德上的强烈谴责。
还有村民认为农
村在道德上对妇女的要求更严格一些,表现出了对离婚的某种程度上的理解,并进行了外在的制度分析,比如村级组织权力的弱化,现在离婚没有人管了,以前则有村干部做大量的工作。
还有村民对现在的离婚表现出了很高程度上的理解,主要是从感情生活的角度来谈的。
他们都没有表现出对现在离婚现象的道德谴责,而只是在讲述这样一件事情,并没有表现出鲜明的价值倾向。
这表明,不管是当事人,还是其他村民,对离婚以及与其相关的婚姻伦理有了新的看法。
从乡村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离婚及与其相关的婚姻伦理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在访谈中,有的村民称其为家庭与婚姻的“病变”,我们可以称其为“变异”,这种婚姻伦理的变异需要我们用更多的调查进行进一步的呈现和解释,但非常明显的是,老年人与中年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明显出现了分歧,村庄中已经没有一个统一的婚姻伦理了,离婚这样的事情开始变得“说不清楚”。
正是这种婚姻伦理的变化,导致了当前农村中离婚现象的大量出现,甚至出现了“离婚的比结婚的多”的现象。
我们看到外出打工对农村的婚姻稳定的确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据村民讲,现在的人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外出打工时间一长,回来就“脱离”了。
“没有打工,就不会有这种风俗,没有打工的话,就可以管死,跳不出去,而现在则管不到了,脱离的、跟别人跑的,都是跟电视学的。
”其实当前农村中出现的离婚风潮不仅仅是两地分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城市社会中的关于婚姻家庭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冲击了走出村庄的年轻人。
村民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原来的
关于婚姻的生活伦理发生了变异,从而导致离婚现象的大量出现;而留在村里的人又根据这些现象来建构起了对外面世界的想象;电视等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情感生活方式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想象,于是,这种想象在农民那里就逐渐成了一种真实,由此,原来的生活伦理就受到了极大的怀疑与冲击。
有的农民认为这些现象不好,但却没有任何办法去制止它,所以,更多的人选择了去适应它。
可以预见的是,婚姻伦理的变异势必会进一步影响到乡村社会中的婚姻家庭的稳定,改变人们的行动模式。
现在离婚的都是那些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外出打工的村民,他们是结婚后外出的,结果在若干年后出现了婚姻的裂变;而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在外面打工而又在外面谈恋爱的一代人的婚姻恋爱将会发生更加剧烈的变化,这将成为中国农村必须面对的史无前例的新问题,并将会对中国乡村社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