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看法律(张维迎)

合集下载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札记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札记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书籍背景与作者介绍 (2)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3)二、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的关联 (4)2.1 法律形式的经济学分析 (6)2.1.1 规则与产权 (7)2.1.2 市场与政府干预 (8)2.2 经济学视角下的法律规制 (10)2.2.1 制度设计与执行 (12)2.2.2 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 (13)三、法律形式与经济行为的关系 (14)3.1 法律形式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16)3.1.1 信息传递与透明度 (17)3.1.2 风险分配与激励相容机制 (18)3.2 经济行为对法律形式的影响 (20)3.2.1 市场竞争与合作 (21)3.2.2 政府政策与法律变革 (23)四、法律形式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24)4.1 法律形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5)4.1.1 保护产权与激励创新 (27)4.1.2 规则制定与市场秩序维护 (28)4.2 经济发展对法律形式的影响 (29)4.2.1 市场需求与法律改革 (31)4.2.2 政府角色与法律制定 (32)五、结论 (34)5.1 研究总结 (35)5.2 研究展望与建议 (36)一、内容概述《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是一本深入探讨法律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的著作。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法律的形式主义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为读者揭示了法律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内容丰富,涵盖了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的多个方面,包括法律的市场化改革、产权制度、合同理论等。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作者阐述了法律形式主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强调了法律制度对市场经济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本章探讨了法律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的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争议。

作者提出了本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旨在为法律与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法律与经济学相互影响的关系。

张维迎简历_张维迎个人资料简介_中国讲师网

张维迎简历_张维迎个人资料简介_中国讲师网

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张维迎简介擅长领域:集团管控| |擅长行业:教育培训政府机关讲师简介:张维迎,2002年至今北京大学校长助理,2006年至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和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

1994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4-1990年曾在国家体改委工作。

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张维迎从诺贝尔奖得主JamesMirrlees教授和产业组织理论专家DonaldHay,主攻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

致力于推动中国大学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商学院教育体制的改革。

2003年北京大学教师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设计者。

1999年开始任学院副院长。

2005年任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6年9月8日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张维迎以一个独立学者的立场,积极参与到中国改革实践的洪流中。

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他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企业改革的理论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引文索引》统计,张维迎的论文被引用率连续多年名列第一。

2000年,张维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张维迎发表的有关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观点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2002年,张维迎关于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如何做大、如何重建社会信任和企业信誉的阐述,引起人们对这三大问题的空前关注和讨论,当选为“CCTV200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06年3月他发表了《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的长文,将有关改革的争论推向了一个高潮。

主要著作《产权、政府与信誉》(2001)《信息、信任与法律》(2003)《大学的逻辑》(2004)《论企业家》(2004再版)《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2005)《竞争力与企业成长》(2006)《价格、市场与企业家》(2006)培训客户:张维迎兼任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的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及国家体改委企业改革咨询委员,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学术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学科专家评审组委员……。

张维迎谈改革:既得利益者不改革,中国就没希望了。

张维迎谈改革:既得利益者不改革,中国就没希望了。

张维迎谈改革近日,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北大法学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前景》的演讲。

张维迎首先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背景和潜力,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依赖于劳动力成本等后发优势,现在这些后发优势在消失。

而如果一个国家用货币政策和利率来维持增长,就像抓住老虎的尾巴,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就是跟着老虎跑,最后累死了,另一种把老虎尾巴放开,老虎把你吃了。

他提到,未来一两年,中国还将承受之前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更大代价,经济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张维迎认为,既得利益并不完全是改革的阻碍,相反,既得利益也可能变成改革的推动者。

如果既得利益不能变成改革者,那这个改革就没希望了。

对于国企,他提到,"很多人说国有企业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是先有共产党执政才有国有企业,不是有了国有企业才有共产党。

"最后,张维迎总结道,未来十年是中国改革的一个窗口期,新一代领导人或许会保持足够好的、强的领导力来推动改革。

如果我们错过未来这十年,中国下一步的路怎么走就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大家会越来越没有信心。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张维迎称,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

过去三十年中国的企业靠套利和模仿创造了巨大财富,现在这种套利空间越来越少,更多的要依靠创新。

这就需要政府为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创造更好的条件:把权利关进笼子里,保护私有产权,改革就是不断地把私权归还给个人。

"我们的权力没有关在笼子里面。

现在是有权力的人提着笼子到处关别人。

"张维迎谈到。

年经济高速增长优势在消失支撑中国30年经济高速增长优势在消失张维迎:我讲一下中国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的前景。

首先讲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判断,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趋势性的,第二个是周期性的。

从趋势性的角度来讲,中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增速有一个趋势性的下降、下调,大家普遍认可的在7%左右。

名人演讲:张维迎坚定对市场经济的信心

名人演讲:张维迎坚定对市场经济的信心

名人演讲:张维迎坚定对市场经济的信心名人演讲:张维迎坚定对市场经济的信心在过去的30年里面,中国的市场化程度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各个领域是不平衡的,如果我们化为四部分: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我们可以看出,市场化程度在产品市场里面最高,其次是劳动力市场,再其次可能是资本,最差的是土地,我们看哪个领域出问题最多?哪一个领域隐形的眼睛最难以发挥作用,就是哪一个领域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土地市场是房屋的问题比较多,是因为政府在这一市场里面介入的最深。

我还要提醒的一点是过去我们资本市场非常的僵化,资本不能有效地流入,那些最有生产力的企业在个人手里面,但是我们的经济仍然能够保持高度的增长,我的一个解释是劳动力市场的流通性很大弥补了资本市场的缺陷。

现在我们从上到下推动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改革,这是好事,但是如果我们消灭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可能中国经济增长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我指的是我们现在一些劳动合同的修订,我预测不仅在我们一般的企业带来影响,最主要是给劳动者本身带来负面影响,不能使找工作容易,而且使找工作变得越来越难了。

它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它的结果可能是不好的。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大家一想到经济学家、经济学界的争论,有想到是立场的争论,其实他们很少是立场的争论,而是什么的争论?而是每一个政策后果的争论。

这些经济学家主张这样的观点,那些经济学家主张那样的观点,很少是两边经济学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有的人是为这部分人说话,那些人为了那部分人说话。

不是这样的,是站在同样的立场上对政策的后果预测很不一样。

这是我们以这样的分析代替政策后果的分析,就会出现很多很糟糕的政策,这就帮助了我们想要伤害的时候,损害了我们想要帮助的人。

我们为了使市场经济发挥更好的作用,要使隐形的眼睛更好的发挥作用。

在此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的责任,企业家不是简单的调配作用,企业家要帮助建立市场的秩序,也就是简单地说,使我们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客户与生产者之间,都变得更加相互信任。

辩论二十载,林毅夫、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

辩论二十载,林毅夫、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

辩论二十载,林毅夫、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4期或许林毅夫与张维迎的争论,还没有画上句号。

已经争论了20年的林毅夫与张维迎,均是中国一流的经济学家,同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创始教授,多年来是对手也是同事。

1952年生的林毅夫和1959年生的张维迎,他们此番关于产业政策旷日持久的争论,不仅是双方为自己坚持的立场辩解正名,更是一场关乎市场与政府命题的大讨论,是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问题。

从1995年至今数度交手在此次公开辩论之前,林毅夫和张维迎曾就学术观点数度交手。

1995年,林毅夫、张维迎就国有企业改革方向问题发生争论,被外界称为“北大交火事件”。

张维迎的论述从现代企业理论出发,强调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安排的重要性。

国企改革的出路是民营化,将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变成债权、非国有资本变成股权。

林毅夫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后,所有者利用政策性负担为借口寻租的积极性会更高,效率会更低。

国企的主要问题是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负担和政策负担,改革的起点应在于剥离战略性政策负担和社会性政策负担,以硬化预算约束,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04年9月,林毅夫、张维迎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办十周年活动上就中国经济发展预期发表截然相反的观点。

林毅夫认为,只要沿着当前的路子走下去,中国经济再增长二三十年没问题,到2030年经济总体规模一定赶超美国。

张维迎则担心在未来的20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将会使中国企业面临很大的挑战。

如果企业制度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非常令人担忧。

2014年7月,林毅夫、张维迎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杨小凯逝世10周年追思会上就“政府定位与后发优势”展开争论。

林毅夫与杨小凯有过著名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

张维迎认为,没有国家和政府参与,市场或变得更好,政府再不退出市场,后发优势就要转变为后发劣势了。

林毅夫则认为,后发国家需要政府发现和扶持企业的比较优势,不然就是无效市场。

政策--张维迎:从中国历史看 几乎没有一个产业政策成功

政策--张维迎:从中国历史看 几乎没有一个产业政策成功

研讨会上,张维迎发表了题为“修正的斯密增长模型”的演讲,张维迎强调在经济发展中,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只有企业家能够发现不均衡,并创造不均衡。企业家通过创新,创造分工,分工扩大了市场规模,最终使社会财富增加。
“中国现在说产能过剩是什么意思?不是说我们人类欲望都饱和了。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中国的企业家仍然没有把新增的财富变成新增的市场,还聚焦在原来的市场上面从事经营活动。”张维迎认为产能过剩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家缺乏创新精神。
弗兰克·奈特研究说一般人最初处理的是什么?是Risk。保险公司为什么存在?就是减少Risk。但是只有企业家能够面对这个uncertainty,就是靠人的一种想象力。企业家要判断未来,就是一种主观的想象,是一种自信。就是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他可以发现商机,这个我觉得非常的有意思。
所以我在这里强调,当时和小凯交流,小凯提出企业家的功能服务不能直接定价,所以要企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拐点。为什么不能定价?就是一个想法没有办法用统计验证的。如果人家相信了你以后,你就没有办法赚钱。不相信,你也没有办法赚钱,所以自己操手来做,做出一个东西,最后有人买单,你就赚钱了。当然了,所有企业家的预测都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你可能完全预测是失误的,谷歌背后死了一大批企业,这就是说你有很大的这种持之以恒,跟一般人不一样,企业家可能不是一般人。
பைடு நூலகம்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思想本身是怎么出现的?分工是如何形成的?怎么就突然之间从没有分工变得有分工了?特别是近代,分工如此之细,没有一个产品是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生产的。哪怕这样一个讲义,都不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单独生产的,是全世界合作的结果。这是怎么出现的?
创新是怎么来的?我们生产率提高,要创新,创新怎么来的?亚当.斯密讲的是不明确的,没有答案的。

意见中国经济学家访谈录之张维迎

意见中国经济学家访谈录之张维迎

意见中国经济学家访谈录之张维迎栏目近日专访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

张维迎是市场经济的捍卫者,也是中国争议最多的经济学家之一,如今,他以心平气和的心态宣讲市场经济。

2009年2月,张维迎在亚布力会议上提出“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但是,2009年全世界却都在救市。

一年多过去,张维迎如何看全球大救市?如何看他埋葬凯恩斯主义的理想?张维迎教授于近日来到网易演播室,畅谈了两个小时。

在这两个小时里,张维迎谈到他的新书《市场的逻辑》。

他希望《市场的逻辑》至少能够引起人们对流行的经济学谬误的怀疑与思考。

在访谈中,张维迎对中国经济形势、收入问题、腐败问题、房价问题、经济学信念问题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见解。

他特别解释了自己为什么对市场这么执着。

在访谈的上半场,张维迎认为,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是美联储的低息政策和美国政府的住房政策引起了这轮金融危机。

在危机发生之后,各国政府采取凯恩斯主义的救市政策,只是使问题暂时掩盖,以后会更严重地爆发出来。

张维迎对去年政府救市非常担心。

他说:“我对政府用大规模的花钱去救市是非常非常担心的,最简单的就是它会把一个小问题变成一个大问题,破坏了市场整体的运作法则。

”“凡是以增加当年GDP为指导思想的投资,90%都是浪费的,从好多国家的经验和历史来看都是这样的。

”针对当前出现的救市后遗症,张维迎说,千万不能进行二次刺激,否则,将会像抓着老虎尾巴一样被拖垮。

张维迎说:“当你犯过第一个错误之后,不要再犯第二个错误。

你犯了错误就会受到惩罚。

你想避免这个惩罚,可能将来会积累更多的惩罚。

”张维迎认为,高房价的根源是土地供应太少。

是房价决定地价,而不是地价决定房价。

如果不改变土地供应状况,那么,即使把土地白送给开发商,也不可能降低房价。

对人们的收入水平,张维迎认为,越是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地区,收入差距越大。

他说:“现在好多我们观察到的、我们看起来好像是市场导致的收入差距,实际上真正在背后操作的这只手是政府导致的,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

林毅夫与杨小凯、张维迎的经济学思辩

林毅夫与杨小凯、张维迎的经济学思辩
但是杨小凯在去世之前发文 呼吁 “ 如何让宪法得 到尊重 ” 。他很 多的思想超越 于时代 , 为时代敲 响
●政府经济管理
革方面 比中国失败 .但 由于他们进行 了根本 的宪
政体制变革 , 所 以俄 国的成就将来会超 过 中国。 他 把法 国为何在 1 9 世纪 时落后 于英 国 。 苏联为何在 2 0 世纪 3 0 年代 经济发展 快后来发展 慢 , 日本为 归咎于法 、 俄、 日等没有 或没有完 全实行 英 、 美 的 宪政体制 。他认 为 , 工业化在英 国完成 , 首先是基 于其共 和宪政体制 , 靠 国有企业 , 专制 制度 和 中央 计划绝不可 能实现成功 的工业化 。 虽然 苏联 2 0世 纪3 0 年 代利用专 制制 度 ,国有企业 和 中央计划 。
辽 宁行政学 院学报
张五常成 为 同事 , 但终未成行 。 当年在全 中国大众 很 多人都 狂热地认 为他们 在奔 向真理 的时候 , 年 轻 的他清 醒提 出了“ 中 国向何 处去 ” ; 当 中国经 济 开始腾 飞 。许 多经济学者认为通过市场竞争 就有 2 1 世纪 ,中国经 济取得 了令人 瞩 目的成就 之时 。
《 经济控制理论 》 两本著作 。他估计 的一些计 量经 济模型未能在 国内引起反响 ,却 获得了 当时来武
人物 。中学 时期 的杨小凯 , 因一篇 名为《 中国向何 大访 问的普林斯顿大学 教授 的注意 。1 9 8 3 年, 杨 处 去 》 的大 字报 被 点名 批 判 , 1 9 6 8年起 入 狱 1 0 小凯 被普林斯 顿大学 经济系 录取为博士研究 生 。 年 。受一位狱 中相识 的媒体 主编 的启发 , 在 1 O 年 博士毕业后 , 他没有选择 回国 , 但 他一直关 注着 中 漫长而黑 暗时间里 ,只有高 中学 问的杨曦光选择

【恒心】2015届衡水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PDF高清版】【衡水点睛大联考】

【恒心】2015届衡水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PDF高清版】【衡水点睛大联考】

衡水点睛大联考第四次联考㊃历史试卷命题:衡水点睛文化编辑部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㊂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㊁选择题(本大题共个小题,每小题分,共分㊂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㊂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 与 公天下 共存2.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㊁8.5亿亩㊁11~12亿亩㊂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 瘠卤沙冈 陡绝之地 ㊂这些土地被称为 边际之地 ㊂ 边际之地 的增加()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D.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3.有人说: 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㊂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㊂ 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 人文主义 , 民贵君轻 B. 因信称义 , 天人感应C. 人文主义 , 存天理,灭人欲D. 因信称义 , 致良知4.中国的地学,从‘尚书㊃禹贡“㊁‘山海经“开始,到‘汉书㊃地理志“,逐渐形成了着重于记载山川㊁道路㊁关塞㊁水利㊁土质㊁物产㊁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㊂这可以佐证() A.传统地学的政治性B.古代科技的实用性C.地学记载的精准性D.小农社会的狭隘性5.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 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㊂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㊂ 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6.李淘在‘明清史“中说 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㊂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㊁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㊂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㊂ 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 商业性农业 发展原因的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D.清政府对 商业性农业 发展的重视7.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 华人间亦往食焉 到八㊁九十年代,天津㊁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㊂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 品升楼 ㊁ 德义楼 ㊁ 番茶馆 的广告,称它们专办 英法大菜 ㊁ 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C.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逐渐接受了西餐D.西餐进入日常百姓的饭桌而取代了中国饮食习俗8.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㊂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㊂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㊂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发浦东,打造活力上海B.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9.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㊂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㊂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A.分别颁布于1912年㊁1949年㊁1954年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㊁新政协㊁全国人大制定C.分别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㊁新中国临时宪法㊁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性质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㊁社会主义制度建立㊁过渡时期政治建设的成就10.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 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 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㊂此说法的依据是日内瓦会议表明() A.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B.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11.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 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 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A.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C.教育领域出现了左倾冒进倾向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12.学者金观涛㊁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 自由主义 ?“一文中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㊂ 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 科学万能 说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13.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㊂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A.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B.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C.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D.外在的美胜过内在的美德14.赫㊃乔㊃韦尔斯认为 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㊂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15.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恩格斯指出: 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㊂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㊂ 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出现了巨大飞跃C.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D.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16.法国史学家米涅在‘法国革命史“中写到: 1814年是延续了25年的大动荡结束的一年㊂今后要长期治理法国,就只能首先满足引起法国革命的双重需要,在政府中,要有真正的政治自由,在社会方面,要有物质福利,这是不断提高的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㊂ 在此,米涅认为改造法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 A.打击封建主和阻止君主制复辟B.改善工人待遇以避免社会革命C.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和经济基础D.制定宪法确立共和体制17.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㊂该事件是指() A.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B.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C.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D.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18.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 地上(指社会)的平衡 ,又建立起 宇宙体系平衡 ㊂有了对 地上的平衡 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㊁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㊂该评论所说的两个 平衡 应分别指()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㊁英国国教地位确立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㊁进化论的提出C.英国确立 日不落帝国 地位㊁相对论理论提出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㊁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19.罗素指出 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 生意 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㊂ 可见,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B.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C.工业革命使 理性的胜利 成为谎言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20.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 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㊂ 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㊂ 当时 分歧 主要是围绕() A. 四月提纲 中的主张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21.1962年,为了 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一只刺猬 ,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㊂后被美国发现,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㊂这表明()A.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B.此后美苏两国不再走军备竞赛路线C.此后美苏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D.美苏认识到对峙和使用原子武器并不能解决问题22.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在制度创新之中,国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积极的作用又包含消极的作用㊂他说过: 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的麻烦㊂ 下列经济思想与其主张相符的是()A B C D23.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先后爆发87次战争㊂其间,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㊁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㊂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的联系B.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C.战争造就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D.国际政治格局一定程度影响战争分布24.下列关于区域性合作组织模式的特点的归纳,正确的是()模式1关税㊁货币㊁市场㊁司法统一模式2自由贸易㊁共同关税㊁共同市场模式3共同兴趣㊁自觉自愿㊁道义责任㊁会员制㊁没有法律义务模式4结伴而不结盟㊁共同倡导㊁安全先行㊁互利协作A.模式1 北美自由贸易区B.模式2 上海合作组织C.模式3 亚太经合组织D.模式4 欧洲联盟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18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明呈现多样性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㊂材料一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㊂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材料二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㊂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㊂袁峰‘比较政府与政治“材料三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㊂ 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㊂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㊂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针对材料一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美国是如何解决的?(2分)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欧美代议制民主有哪些不同的 具体方式 ㊂(2分)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有哪些?(3分)(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㊂(2分) 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㊂(3分)(4)假期里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古今中外不同的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演变过程㊂请你拟定一个探究题目,并提供两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㊂(3分)26.(16分)二战后现代化发展模式殊途同归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㊂材料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㊂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㊂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㊂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㊂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㊂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㊂在 二战 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㊂摘编自R㊃R㊃帕尔默‘世界现代史“(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㊂(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任意一国经济体制的利弊㊂(4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调整?(4分)为改变材料所述现状,苏联作出了哪些努力?(2分)(3)指出苏联模式对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有何影响?(4分)27.(18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㊂材料一史料:黄宗羲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他说: 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主张以 天下之法 取代皇帝的 一家之法 ,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㊂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㊁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 若以为其所论仍与 现代 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 现代 事物为绝对尺度㊂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㊁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材料二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一个人㊁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㊂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㊂──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材料三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㊂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㊂──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四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 传统 和 交流 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㊂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㊂杰里㊃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 不脱儒家思想道路 ,哪些又体现了 新见 ㊂(4分)(2)材料二表达了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其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三是材料二的思想主张的继续和延伸,为什么?(4分)(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四的认识㊂(10分)衡水点睛大联考历史㊃参考答案(四)1.Dʌ解析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君主专制的刚性是指君主实行王位世袭制,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选择的方法,是严格限制在君主一家的,没有流动性,体现 家天下 特点,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是指政府所任官僚是不固定的,不是世袭制,即官职没有掌握在一家手中,体现 公天下 特点㊂2.Dʌ解析ɔ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明清时期,因为人口不断的增加,为了养活更多的人而一味的增加用处不大的 瘠卤沙冈 的耕地,而不是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㊂3.Cʌ解析ɔ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西方的 人文主义 是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东方的 民贵君轻 强调的是民本思想;西方宗教改革提倡 因信称义 是人有信仰的自由权利;东方 天人感应 学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是相互沟通,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国的理学家提出的 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的是压抑人性,维护封建等级,为专制统治服务;东方的理学家提出的 致良知 是强调人内心的自省;故同时符合西方 不禁人的本能 中国 独禁本能 要求的是C㊂4.Aʌ解析ɔ材料中 逐渐形成了着重于记载山川㊁道路㊁关塞㊁水利㊁土质㊁物产㊁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 的信息说明地缘政治的作用,故A项正确;B㊁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说法不准确,故排除㊂5.Cʌ解析ɔA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 写道 共和国 人人平等 大总统 与齐民无异 可知民国时期,注重平等和法制意识方面的教育,故本题应选C项;B㊁D两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㊂6.Aʌ解析ɔ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使得农业的商业性大大发展,故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未改变与商业性农业无关,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糟糕发展也不足以解释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清政府始终不重视商业性农业,故D项错误㊂7.Cʌ解析ɔ材料讲的是西餐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即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㊂8.Bʌ解析ɔ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和材料中的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 是吻合的㊂所以,在四个选项中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只能是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㊂9.Dʌ解析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㊁B㊁C三项表述正确,均符合史实,排除A㊁B㊁C;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即 新政协 ,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按其规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宣告社会主义革命胜利㊂所以,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干要求,正确答案选D㊂10.Bʌ解析ɔ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个高层大型国际会议,新中国外交首次轰动了世界,因此选B; A㊁C㊁D都发生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之后㊂11.Cʌ解析ɔ材料中 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 以及1958年时间信息教育领域出现了左倾冒进倾向,故本题选择C项;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干内涵㊂12.Dʌ解析ɔ材料中文字 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㊂ 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奠定基础,而巴黎和会又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故本题选择B项㊂13.Cʌ解析ɔ根据所学知识,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价值,认为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体的和谐㊁完美,可以被运用到一切造型艺术和社会生活中㊂这种感受影响了古希腊的方方面面,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㊂14.Dʌ解析ɔ解题时注意 本质上 ,材料中主要强调了教皇实际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实际上说明他们反对的是教皇这个世俗君主㊂所以宗教改革实际上是在反封建,A和B只是表面化的叙述,不涉及本质,而C项与题干主旨相悖,从材料中 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说明了宗教改革的反封建斗争性质,故选D㊂15.Cʌ解析ɔ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原先的生产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于是,垄断组织产生了㊂垄断组织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大调整,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㊂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㊂16.Cʌ解析ɔ从材料的内容可知,作者认为,法国的政治制度既要有 政治自由 ,又要保证 物质福利 ,这实际上为法国的政治提供了发展的方向㊂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㊂17.Aʌ解析ɔ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1851年 ㊁ 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 等,可知,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鼓吹的是资本主义制度㊂而解剖它的病灶,即提前宣判它的死刑的,应该是与之相反的理论构想,回忆所学知识可知,早在1848年,马克思就发表‘共产党宣言“,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㊂综上,故选A㊂18.Dʌ解析ɔ解题时注意根据题干关键信息 17世纪末 ,逐一分析选项:A项英国议会制的产生㊁英国国教地位确立,在17世纪末以前早就确立,排除A;B项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㊁进化论的提出,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是在18世纪,进化论的提出是在1859年(19世纪中叶),排除B;C项英国确立 日不落帝国 地位㊁相对论理论提出,英国确立 日不落帝国 地位是在18世纪中期,相对论理论提出是在20世纪初(1905年),排除C;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提出㊁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是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可知,两者都是在17世纪末㊂19.Cʌ解析ɔ根据材料中 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 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 的信息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使 理性的胜利 成为谎言,故C项正确;A㊁B㊁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㊂20.Aʌ解析ɔ根据题干提示 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 ,可知当时的分歧是围绕 四月提纲 中的主张而展开的㊂21.Dʌ解析ɔ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 冷战 的高潮,双方较量的结果是双方认识到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单纯地对抗无助于问题的解决㊂分析选项,A项表述错误;B㊁C项与事实不符,之后美苏依然对抗;D项符合题意㊂22.Cʌ解析ɔ材料中 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的麻烦 说明对国家干预经济过多的指责,属于减少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选项中符合这一思想是C项;A项属于市场经济;B项属于国家干预经济;D项属于新经济模式㊂23.Dʌ解析ɔ依据材料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 指的是1945~1982年,这一时期正是美苏冷战时期㊂而战争多发的亚洲㊁中近东和北非地区,正是美苏激烈争夺的地区,D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战争与民主的关系,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一定程度上的关系,但不是必然的,A项不准确;根据所学,B㊁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㊂24.Cʌ解析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模式1是欧盟的特点;模式2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模式3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显著的特点;模式4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㊂25.(1)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1分)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㊂(1分)不同: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2分)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㊂(1分) (2) 具体方式 :英国君主立宪制(君主权力受限制);德国的君主立宪(君主有很大实权)㊂美国总统共和制;法国民主共和制政体㊂(任意2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分)社会发展道路;(分)原有历史传统㊂(分)。

张维迎:经济学的垄断概念是错误的 反的是真竞争

张维迎:经济学的垄断概念是错误的 反的是真竞争

张维迎:经济学的垄断概念是错误的反的是真竞争2013年12月08日12:01来源:经济观察报525人参与146条评论经济学家张维迎(资料图)2013年11月26日上午,奇虎360诉腾讯垄断案在最高人民法院开庭。

作为自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首例互联网反垄断案,这场官司备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某网站当日所做的1.6万人参与的网上调查显示,69%的投票人支持360一方。

奇虎360CEO周鸿祎前一日在一场演讲中表示,这一案件已经引起大众对垄断的关注,对他来说,“是输是赢都值了”,“如果腾讯赢了,那中国互联网就输了。

”不过在我看来,这是由一部荒唐的法律引出的一场司法闹剧。

首先我要声明,对于两家公司2013年之前针对对方的“不兼容”政策,我并不赞同。

但这是他们的竞争手段是否正确的问题,与是否违法无关。

市场竞争中商家会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选择各种各样的策略,每家都试图胜过对方,这是他们的权利。

但历史经验表明,一分享到:些看似聪明的做法事后证明是非常愚蠢的。

产品的“不兼容”政策就是一个例子。

兼容本来可以带来双赢,但有些企业家认识不到这一点,最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人类的无知经常让我们犯“聪明反被聪明误”是错误,这是每一个商家都应该记住的一点。

经济学的垄断概念是错误的我说的“荒唐的法律”就是《反垄断法》。

美国是最早实施反垄断法的国家,从1890年《谢尔曼法》开始,1914年出台《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到1936年《罗宾逊-帕特曼法》,形成了完整的反垄断法体系,也养活了大量反垄断法专家。

其他国家相继步其后尘,现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有反垄断法。

中国的《反垄断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2008年8月1日起实施。

反垄断法之所以荒唐,是因为它建立在传统经济学关于“竞争”和“垄断”的错误定义上。

传统经济学根据一个行业中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定义竞争和垄断:厂商数量越多,每个厂商的规模越小,竞争就越激烈;反之,厂商数量越少,其规模越大,这个行业的垄断力量就越强。

张维迎错在哪里?

张维迎错在哪里?

[原创]张维迎错在哪里?!作者废话一筐发表在:百灵社区 早在郎顾之争的时候,我就曾经写过一个帖子《张维迎,你让我很失望》。

为什么写这个帖子呢?因为我基本赞同张维迎的学术主张,即国有企业应该最大限度地退出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换个角度讲,也就是我完全不相信郎咸平先生国有企业能搞好的观点。

所以在郎顾之争时,我并没有写帖子支持郎咸平。

后来,终于看到张维迎教授站出来为民营化辩护,我急忙找了一篇《善待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的文章来看。

谁知不看则罢,一看却令我大失所望。

当即写了《张维迎,你让我很失望!》张教授为什么让我很失望呢?因为本来国有、或者国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缺乏效率和竞争力是举世皆知的事实。

而张教授手里应该是有大量的资料和案例的,可张教授却没有出示这些最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却一头扎入所谓的“民营企业家”的怀抱,真是投怀送抱都不挑人了。

郎教授的观点我并不赞成,但他寻找论据、分析问题的专业方法,我却是完全赞成的。

因为他是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而提出的质疑,这是完全符合企业科学管理的行为。

如果张维迎要为顾辩护,本来应该用同样的专业财务分析方法,来认真回应“郎咸平指出顾雏军用于收购风暴的仅9个亿,却换回了136亿的资产总值"的问题。

可是张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当然,面对郎教授的指责,张维迎也确实不好做具体地辩护。

因为要做有效的辩护,大致只能从两个途径着手。

一是郎教授的财务数据错了。

但是郎教授已经声称,所有这些数据都是来源与科龙的公开报表。

张教授估计也不敢挑战上市公司大量做假帐的潜规则,所以也无法就此提出有力的辩护了。

二是证明郎教授的分析方法错了,但是郎教授可是财务分析的专家,而张教授的财务分析估计都来自于自己编的几本书里,又怎么敢挑战有多年实操经验的郎教授呢?所以郎教授的质疑对于张教授来讲,简直就是无可辩驳的铁证了。

本来面对铁证,张教授就应该坦然接受郎的质疑,即“顾雏军用于收购风暴的仅9个亿,却换回了科龙136亿的资产总值”的事实是不合理的。

张维迎基本观点综述

张维迎基本观点综述

张维迎基本观点综述张维迎1959年生于山西省吴堡县,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经济系,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同年12月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工作,直至1990年8月。

1990年9月赴英国牛津大学读经济学,1992年6月获硕士学位,1994年7月获博士学位。

同年8月回国,现就职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同时为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

80年代曾在全国级学术杂志上发表数十篇有广泛影响的经济学论文,其中1984年3月所著的《以价格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一文在国内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双轨制价格改革的思路。

james mirrlees和donald hay的鼓励和学术指导对我完成这篇论文是非常关键的。

好几次,当我被一些技术性问题或理论问题搞得感到无路可走时,使他们帮我找在牛津读书期间,师从世界著名经济学家james mirrlees和产业组织理论专家donald hay,主攻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理论,曾获1992年牛津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最佳论文奖。

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james mirrlees和donald hay教授的指导。

一个隐含契约是,donald 负责对论文的总体指导,james负责模型的技术性问题。

在过去三年里的学习期间,我基本上是每两周分别见他们一面,讨论论文有关的各种问题,从基本思想到分析方法无所不包,我确信,我是牛津大学最奢侈最幸运的学生,能分享到导师如此多的时间的学生的确是不多的。

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Donald为我所做得远远多于一个导师假定要做的,我对他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我还要感谢meg meyer 博士。

在1992年秋季donald休假期间,她承担了对我论文的指导工作。

特别是,她对我M.phil论文的建设性批评,对我把M.phil论文发展成目前的这片博士论文帮助极大。

Meg对我的帮助并没有随她的官方责任的中止而中止。

林毅夫与张维迎——姚树洁

林毅夫与张维迎——姚树洁

林毅夫与张维迎———姚树洁来源:刘万顺.Shleifer的日志姚树洁,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著名华裔经济学家, 西安交通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全英中国专业团体联和会副主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经济顾问,到过20个亚非欧国家工作。

张维迎的政治走向落凤坡,林毅夫世行上任两年多展示中国经济学家特有的魅力。

林张两人的沉与浮透视了中国学术和政治之间的博弈谜团。

从他们身上,人们可以学到许多有价值的人身哲学。

张维迎把博弈论推广到中国,自己却被中国的政治体制和他的众多对手彻底博下了落凤坡。

他的经历证明,在中国,要同时当好一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是件超越普通人类的事情。

张维迎做为经济学家应该是出类拔萃的,也是难得的。

做为政治家,他是彻底失败的。

他并不能适应于尔虞我诈的中国官场。

在当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4年里,他遭受各种无情的打击和诽谤,才50岁不到,满头皆白。

与张维迎不同,林毅夫平静为人。

在学术上他磨刀砺剑,用精湛的学术成果赢得中外同行和政界的推崇和尊敬。

政治上,他采用‘无为而治’的策略。

在中国,除了守住他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山头,把它做大做强,他从来不愿意进入中国的官场。

应该说,林毅夫的这种大智慧才使他终于修成正果,在中外经济学界创造了人人皆知的佳话。

说起来,林毅夫和张维迎都是我20多年来的好友和熟人。

第一次认识林毅夫是1987年冬。

那年,他刚从美国回到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我刚开始在曼彻斯特大学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由于老师的介绍,我到北京拜访他,向他学习如何做博士,如何做好学问。

初次见面,林毅夫对我非常好。

他跟我说做学问,一定要有理论基础,同时必须结合实际,要把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做数学模型不能只是为了做模型,而是如何用模型来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

他当年还年轻,在中国还没有人知道他是谁,而我却从他的谈话中得到了启发,影响了我后来的学术道路和研究风格。

林毅夫不仅学问做得好,为人更好。

“被卸任者”张维迎

“被卸任者”张维迎

11月16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案例中心主任何志毅被免职后,通过博客炮轰院长张维迎搞人事斗争。
当时,面对外界的质疑和批评,张维迎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因为我没有压力”。
然而,3年后,张维迎卸任,却与邹恒甫、何志毅被免职事件,几乎如出一辙。在邹恒甫事件中,被推到前台签署解职令的,是今天“被离职”的张维迎,而取代邹恒甫的,则是今天“拟取代”张维迎的蔡洪滨。
北大校方简单的“正常换届”,招致更多猜测。
突然卸任
“说老实话,我也没有胆量说‘皇帝没有穿衣服’,只敢说皇帝的衣服透明度太高了。”
这一次,一向敢言的张维迎,对于突然“被卸任”,再次选择了沉默。
2007年爆发的有关中国高校改革的重要事件—“张邹之争”、“张何之争”,无一例外都与已经担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张维迎有关。
2007年6月10日,世界银行研究部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邹恒甫(博客)在其博客上披露,自己被开除的真正原因,是院长张维迎和他较深的个人恩怨。他还抖搂,张维迎当初想“搞掉”前院长厉以宁时,来拉他的票,被他拒绝了,自己没有旗帜鲜明地站在张那边。
“他在任期内还是很有作为的,引进了许多优秀人才来北大执教,介绍了许多世界顶级经济管理专家来作讲座,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光华管理学院曾有老师如是评价张维迎。

林毅夫、张维迎关于产业政策争论的核心问题

林毅夫、张维迎关于产业政策争论的核心问题

林毅夫、张维迎争论的核心问题林毅夫、张维迎,两个优秀的经济学家,同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今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初始创立者,20多年来亦敌亦友,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多争锋相对的思考。

2016年11月9日,一场关于产业政策的思辨会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一辩论中二人各具见解。

两人关于产业政策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什么是产业政策?林毅夫认为,产业政策是指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促进某种产业在该国或该地区发展而有意识地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关税和贸易保护政策、税收优惠、工业园和出口加工区、研发工作中的科研补贴、垄断和特许、政府采购及强制规定等。

在他看来,产业政策将帮助企业解决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

张维迎表示,“我理解的产业政策是指政府出于经济发展或其他目的,对私人产品生产领域进行的选择性干预和歧视性对待,其手段包括市场准入限制、投资规模控制、信贷资金配给、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进出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土地价格优惠等。

”在他看来,政府在公共产品上的投资不属于产业政策,普遍性的政策也不属于产业政策。

2.产业政策是否该存在?林毅夫表示,“我没有见过不用产业政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没见过不用产业政策而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

”他认为,大多数成功的经济体正是因为积极有为的政府制定了产业政策,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不能因为产业政策大部分是失败的就放弃产业政策,而更应做到的是提高成功的概率、减少失败的概率。

张维迎认为“产业政策是披着马甲的计划经济”,坚决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成功的例子凤毛麟角,对此他表示,产业政策会误导企业家,使他们将资源投入不该投入的领域和不该投入的项目,所以中国企业家需要的是自由和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而不是产业政策的扶植。

3.产业政策为什么会无效?林毅夫认为,除了政府的执行能力存在问题之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急于赶超,过度支持先进的产业;而发达国家的失败则是为了就业而去支持失掉比较优势的产业。

产业政策大辩论-林毅夫vs张维迎

产业政策大辩论-林毅夫vs张维迎

100%原汁原味:林毅夫、张维迎“产业政策大辩论”实录澎湃新闻见习记者韩声江【写在前面】11月9日,初冬的北京大学朗润园万众楼中,一场备受瞩目的辩论正在进行。

这场辩论在中国经济学界引起的震动,至今仍未平复。

辩论的内容是中国是否应施行产业政策。

辩论的双方是林毅夫和张维迎,他们现同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国发院的前身正是林、张等六位经济学家于1994年一起创立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辩论过程中,林毅夫不断地强调此前媒体对他观点的误读,“很多东西在网上我看到说是我讲的话我都不相信是我说的”、“我郑重地说我是既要有市场,也要有政府。

”他慢慢地铺陈着自己的“新结构经济学”、“六步增长甄别法”、“产业政策的五种分类”,试图给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开出一剂追赶发达国家产业的药方。

“我还没有看到不用产业政策实现成功追赶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看到不用产业政策还能够继续保持领先的发达国家!”张维迎则用自己略带陕北口音的普通话向林毅夫的理论体系发起进攻,“林毅夫‘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逻辑矛盾”、“林毅夫‘增长甄别法’的谬误”等PPT标题一经抛出就让人嗅到了一丝火药味。

“产业政策之所以失败,一是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二是因为激励机制的扭曲。

通俗地讲,一是由于人的无知,二是由于人的无耻!”面对张维迎的质疑,林毅夫一再重申,“张维迎反对的那些产业政策我也反对”。

在林毅夫看来,他的理论中除了国防安全产业没有一种是需要补贴的。

除了国防安全产业,也没有产业是由政府选择的,都是企业家主动进入的。

“我不知道你到底是在批我,还是在批我也在批评的产业政策”,“你老是批评我没说的事,把罪名加到我头上,我觉得我好冤枉。

”分歧的根源似乎在俩人对“产业政策”的不同定义,林毅夫一直强调政府按照比较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企业解决软硬基础设施以及基础科研,而张维迎则将范围限定在政府“对私人产品生产领域进行的选择性干预和歧视性对待”。

正如张维迎所说,他们二人此番争论的背后是新古典经济学与米塞斯-哈耶克经济学的范式之争。

凭什么跟张维迎叫板?

凭什么跟张维迎叫板?
的深 化 ,我 国 开始 允许 企业 利 润 留成 ,以
组织调研和立法 ,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 那些悬而未决 的问题 ,才是治本之 策。 E
推上 了争论风 口。从 目前看,国企向国家
分 红 利 不 是 问题 ,但 国 企 的红 利 应 该 如
口 文 /尹 保 山
“ 目前有 关 中国 经济 改革 的争论 在 中,情绪发泄多于理性思考 ,直觉判断压 过逻辑分析。 ”在 3 1 月 3日的 经济观察
考 ,因为仅靠情绪发泄不 能解决 我们面
5 赫 郎 N W翻I r I‘ 8 E c r l; s 2l I

维普资讯
临的问题。 ”
《 理性思考 中国改革》 洋洋洒洒万余 字 ,共分 “ 学会理性思考” 改革 中的利 、“ 益补偿 问题” 从学术到政策”等五个小 、“
给谁 , 怎 么 交 。 说 到 底 , 国企 不 向 国家缴 红利 ,不是
国企的错。所 以,解决这个问题 ,也不能 靠国企。在笔者看来 ,当务之急不是痛骂
国 企 ,而 是 建 议 全 国 人 大 对 此 问题 抓 紧
效率,影响社会经济秩序 ,弊端无穷。( 见
3月 1 6日 《 南方 周 末 》 ) 世 行 的这 份 报 告 ,把 国企 分 红 问题
者看来,研究中国国企红利问题 ,我们不
该把板子打在 国企身上 ,因为我 国数 目 庞大 的国有工 业企 业 ,包括 一些处于 垄 断行业拥有高额利 润 的企业 ,不 向国家 缴红利 ,不是 国企 的过错 ,而是由历史原 因和复杂 的现实情况所致。 在计 划经济 时期 ,我国 的国企 不存 在分红 问题。 当时企 业 的资金 由 国家供 给 ,企业所有利润都上缴国家。随着改革

张维迎的底线

张维迎的底线
人物 e
张维迎的底线
《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 I 京报道 北
1 2
了 “ 北 京大学 光华 管理 学 院院长 ” 原 。据 悉 ,院 长 已由原 副院 长蔡洪 滨接 任 。 这 个 “ ”字 引 发 了许 多猜 想 。一 原 时间 “ 张维 迎 犯了错 误 ”“ 、人事 斗争 ” “ 、学 历 造假 ” “ 、言辞 过激 ”等 都成 为他 “ ” 原
稽 之 谈 ,光 华 内部 人 事 任 免 是经 学 校 、 学 院和 教师 本 人 协 商 的结 果 。而 且 作 为

那句 “ 员 是 改 革 中相 对 受损 最 大 的利 官
益集 团” 。

个 经 济学 教 授 ,不 从 事 院长 的 行政 职
年半后 的 20 0 7年 7月 ,张 维 迎
务. 反而可 以使他有 更多的时 间回归学 术。
作 为 一 个 有 个 性 的经 济 学 家 ,“ 被 关 注 ” 的张 维 迎 在 许 多公 开 讲话 中 ,都 把 自己推到 了风 口浪 尖 。 19 9 6年 , 关于 国有企 业改 革的 问题 , 张 维 迎做 了一 个 比喻 : 假如 把 月 亮 交给
未满 足 的 需 求 。而 他在 结 尾 时那 句 关于 开发 国 内市 场 “ 的 是柳 传 志 ,而 不是 靠 周小 川 ”的言 论又 引起一 片争议 。 面 对争 议 ,他 表 示 对 自 己 “ 人绝 为
得利 益集 团代言 人 ” 。而 一些批 判 者甚至
没来 得 及 看完 他 的 全文 ,就断 章 取 义地 给 了他 “ 了心 的 ”封 号 , 因 之 一是 黑 原
对媒体谈及此事 ,称 自己并不想简单回
应质 疑 ,而是 阐 明这 个 容 易 引起 误 解 的 问题 : 只是 一 道 简单 的 算 术 题 ,分析 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家看法律、文化与历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 1999/11/28感谢大家来听讲座。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经济学家看历史、法律与文化。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我本人历史知识非常有限,对法律也知之甚少,更不是一位文化学者。

我选这样一个跨学科的题目的主要目的是给大家介绍一下经济学特别是近20年来的经济学有关历史、法律、文化的观点。

我下面的讲座主要分成4个部分,第一部分要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有关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第二部分介绍一下经济学家如何看待文化;第三部分介绍一下经济学家如何看待法律的;第四部分介绍经济学家如何看待历史。

一、经济学:理性选择的科学经济学是一门显学。

在今天的世界上,各种社会科学中从事经济学这一行当的人可能是最多的,他们分布在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商业机构。

特别是银行和大的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经济学家。

对好多非经济学专业的人讲,他们第一个感觉可能是经济学就只研究经济问题,这样一个认识可能使好多其它学科本能地对经济学有点反感,特别是当经济学家把他们的经济学方法运用到其它领域时,好多其它学科都持批评态度,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

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的名声也不是特别好。

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认为实际上我们面临许多问题是属于社会的、文化的问题,因而可能会批评经济学家把什么问题都归为经济问题。

但是这种认识可能是一种误解。

第一个需要纠正的概念是经济学并不仅是或者主要并不是有关经济问题的科学。

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way of thinking),或者更准确的讲,经济学是关于理性选择的科学(science of rational choices)。

这个含义实际上告诉我们经济学这种方法不限于研究某一领域,它是我们认识人们理性选择行为的一种方法。

这个概念决定了我们后面为什么说经济学的许多方法、理论可运用到其它领域。

当然,经济学的理性带有特定的含义,需要大家注意的是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第一点,经济学分析总是从个人出发,换句话说,“经济学总是个人主义”。

经济学确是这样的,经济学对任何问题的分析包括组织行为的分析都是建立在个人行为的分析的基础上,即由个人到组织。

这一点与社会学不一样,社会学一般是从组织到个人,首先在组织规则下研究社会个人行为。

第二点,经济学研究人们的理性选择,它假定每个人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至于最大化结果是什么要根据他的偏好和约束而定。

这种偏好不仅仅是利己主义也可能包括利他主义,例如你高兴我就高兴,最大化你的偏好就是最大化我的偏好(有东西宁可让你吃而不是我自己吃,母亲都有这种特点,孩子高兴所以母亲高兴)。

另一方面,任何偏好最大化都是要满足一定条件的。

这种约束条件可能是技术决定的,例如在某种情况下,你一天的饭量总是有限的,工作时间也是有限的;也可能是制度决定的,我们后面将更多的谈到这种制度的约束。

第三点,均衡分析是重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经济学分析某个人时,最后要落实到某种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某个个人所无法改变的,我们称之为均衡。

上述的这些基本方法在一般的经济学教本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例如微观经济学的教科书一般是从“消费”开始。

但消费理论的特点在于他只用考虑面临约束条件下的一个人的偏好最大化问题也即“单人决策问题”。

现实中却不是这样,人们的许多决策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你的决策依赖于别人的决策,别人的决策依赖于你的决策。

你的决策还依赖于别人认为你怎么决策,如此等等。

例如考博士生,导师仅招2人,却有4人报考,这不仅依赖于你考得怎样还依赖于别人考得怎样,这称为“互动”。

研究这种互动环境下的理性选择理论就叫博弈论(theory of rational choice under interactions)。

它代表过去二十年来经济学的最重要的发展,三位博弈论专家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在,博弈论已经成了一种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甚至是一种超越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研究生物、生物的进化也需要博弈论。

牛津大学著名的生物教授写了一本畅销书��《自私的基因》,就是从基因开始分析人们的行为,分析基因怎样进行博弈,从而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基于博弈论的广泛应用,有人甚至说,如果未来社会科学中还有纯理论的话,这种理论就是博弈论。

下面我介绍一下博弈论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二)博弈论的重要概念1、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纳什均衡概念是纳什首先提出并证明的(纳什是一位数学家,获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所谓纳什均衡,指的是所有参与人最优选择的一种组合,在这种组合下,给定其他人的选择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做出新的选择。

好比大家都坐在这里,给定一个人在这边不动,你的最佳选择是坐在这里不动,如果你站了起来,你就会感到累;如果你想不坐这里,你却发现没有座位,这不是最佳选择。

为了理解这个概念,我给大家举一个简单博弈��“两个胖子进门”(如图1)。

假定一个窄的门仅能让一个人进入,现在有两个胖子A和B想进门,每个人都有两个选择,先走或后走,两个人共有2×2=4种组合。

如果两个人都抢着进去,那么两个人会撞到,所以每个人得到-1;如果A 先进,B后进,A得2,B得1;反之A得1,B得2;如果两个人都不进的话,他们得到的都是-1。

在这个博弈中你该先走还是后走依赖于别人的选择,如果他先走,那么你的最优选择是后走(你得到1,若也选择先走则得到-1),同时,你后走,他就先走;如果他后走,你最优选择是先走(得到2,比选择你后走得到-1合算),同时,你先走,他就后走。

所以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先,后)和(后,先)即A先B后或B先A后。

如果A预期B会先进,B也预期A预期B会先进,那么B就真的会先进,B只好后进,这就是就是预期的自我实现。

它是纳什均衡的一个重要特征。

如果大家认为它出现,它就出现。

这个结论对于分析一些制度来说很有用,如果一种制度不满足这种均衡,则A、B都有机会偏离这个结果,它就不能自我实施。

图1:两胖子进门B先后先-1, -1 2, 1A后 1, 2 -1,-12、承诺(Pre-commitment)在前面博弈中有两个纳什均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先进,如果这时候有个人有办法先进,另一个人只好让步。

这个“先下手为强”的行动就叫承诺,这个博弈就变成一个动态博弈,A决定先行或后行,B在A决定后再决定,如果给定A先行,那么B最优选择是后行(如图2)。

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纳什均衡:A先进B后进。

承诺的基本特征是当当事人作出承诺后,原先在没有承诺情况下的一些最优选择在事后变得不再是最优,例如你走了一步后又退了回来,那就更麻烦了,你先进你就得到了好处。

这样就使当事人自己在事后的选择余地减少,剔除掉事先最优的某些选择;借此也迫使对手重新考虑你的策略,从而使作出承诺的一方得到利益。

同时,一般的说,事先作出的承诺必须要求它是可置信的,如果它是不可置信的,那么承诺将失去意义。

一个广为人知的承诺例子是“破釜沉舟”的故事,破釜沉舟就相当于一个承诺行动,它使自己和对方都明白决一死战是最优策略。

对于图1中的例子来说,抢先一步就相当于一种承诺,也就是说率先争取的步骤对你来说是最好的,如果再退回去就不利了;只要对方明白这一点,它就会让你先走。

先行(-1,-1)先行 B后行(2,1)A 先行 (1,2)后行 B后行(-1,-1)图2:承诺博弈3、信息信息对均衡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在参与人之间的分布或者说信息结构会直接影响均衡及其结果,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很微妙的。

比如考虑两个瞎子进门,因为看不见到对方的行为,那博弈的结果就会不同;如果一个瞎子和一个正常的人同时进门,结果也会不一样,一般的情况下瞎子会先进,因为他不知道对方的行动,所以如果它选择“不管对方先进或后进,我进”的策略是可以置信的,而正常人选择这样策略的威胁却是不可信的。

所以有时候,你看不到,你就向前走,别人就让着你。

这与“难得糊涂”的道理相同。

在其它场合,可能知道越多越好,而在博弈的情况下,有时无知比知道的多可能更有好处。

下面就以这些概念为基础来分析文化和法律等现象。

二、文化:一组人群行为规范(norms)的稳定预期(expectation)和共同信念(common beliefs)经济学家并不对文化和法律的界限作过细的区分,所以经济学家在概念划分中可能有点任意。

但是这并不防碍它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概念。

文化是人行为的一种规则,从博弈论的角度看,简单地说文化是一种人群稳定预期和一种共同信念。

当你预期别人干什么,别人预期你会干什么时,倘若这种预期成为一种共同信念,我们就归结为一种文化。

(一)三类行为规范(Kaushik Basu,1998)一般地,经济学家把文化或社会规范归结三种类型。

1、理性限定规范(rationality limiting norm)理性限定规范是指阻止人们选择某种特定行动的规范,不论这种行动带给当事人的效用为多少。

好比你看到人家的钱包掉了,那么对你而言,最好是把钱包拿走;但我们一般人都觉得这样做不好,不要拿别人的钱包,所以这可理解为限制你的理性选择的规范。

这种理性限定规范作用是改变了当事人面临的可行选择集合,缩小了当事人的选择空间。

为什么这种规范会有效?博弈论从进化稳定均衡(evolutionary stable equilibrium)的角度提供了解释。

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讲,如果大家都去偷人家的东西,那么这个社会肯定不会长期存在下去,所以大家会赞成说,偷人家的东西是不允许的即使没有法律。

实际上我们在好多场合可以抓到一个机会占别人的便宜,但大家不占别人的便宜,这种“自律”可从社会进化的角度解释,如果一个社会,它建立不起这种规范,那么这个社会就可能要灭亡。

2、偏好内生化规范(Preference-changing norms):偏好内生化规范是指改变人们的偏好的一种规范。

某种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人们偏好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改变了人们的偏好。

比如当你刚开始信奉伊斯兰教时可能觉得理性限定规范制约你不能吃猪肉,尽管你喜欢吃肉。

但不吃猪肉时间长了以后,你就真的可能不吃猪肉了,似乎你就真的形成这样一种偏好,不再喜欢猪肉了。

这就改变了你的偏好。

3、均衡筛选规范(equilibrium-selection norms):均衡筛选规范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种规范,它是协调人们在众多的纳什均衡中选择某个特定的均衡的规范,但是策略与行动的选择完全是当事人的自身利益所在,这种规范不改变本身博弈,而改变博弈的结果。

这种规范的作用就是使人们能够从多个纳什均衡中筛选出一个。

例如在刚才进门博弈中,你现在碰见了你的老师跟你一块赶到门口了(老师是A,你是B),那均衡(A先,B后)会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