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格网到单格网——宁波老城街道网、水网格局的演变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考和设计实践
浙江建筑,第38卷,第3期,2021年6月ZhejiangConstruction,Vol.38,No.3,Jun.2021收稿日期:2020-08-18作者简介:郑 川(1967—),男,浙江宁波人,高级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考和设计实践ThinkingandDesignPracticeontheProtectionandRenewaloftheHistoricDistric郑 川ZHENGChuan(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010)摘 要:论述了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在规划设计方面提出了遵循街巷空间历史形态的原则和修缮传统建筑的几种方法,同时结合设计案例提出了植入不同业态对复活传统街区的重要性。
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修缮;记忆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707(2021)03-0011-03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各方面都关注的话题,因为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交织着各种矛盾和利益得失,它可能已经跨越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专业的范畴,成为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
1992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奖的意大利建筑家阿尔多·罗西说过:“城市本身就是市民们的集体记忆,而且城市和记忆一样,与物体和场所相连。
城市是集体记忆的场所。
这种场所和市民之间的关系于是成为城市中建筑和环境的主导形象……。
”[1]作为集体记忆载体的传统街巷空间鼎盛于农业社会,衰败于信息社会,它们大都存在于旧城中,当新城建设得日新月异后,老城区必定成为下一个各方关注和即将更新的目标。
它们在当下该如何生存?又如何复兴?下面以“宁波市南塘河历史街区项目建筑设计”为例展开阐述。
1 历史街区更新存在的问题保留着传统生活形态的历史街区往往都有独特的空间肌理和年代延续,如果对此复杂性缺乏认识,就有可能将问题简单化,导致破坏原有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网络。
城市街区尺度的历史演变——以宁波为例
城市街区尺度的历史演变——以宁波为例黄伟锋,丁钧元,缪丹摘要:本文从“街”与“街区”本义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城市街区的特征、尺度等,总结影响古今中外城市街区尺度的主要因素、认知变化以及发展趋势。
这里以江南水乡城市——宁波为研究样本,选择三个不同时代片区进行数理实证研究,总结出城市街区尺度变化大体上遵循“传统小尺度街区——大尺度街区——回归小尺度街区”的历史演化规律,提出尺度为200m ×150m左右、面积为2~3公顷大小的小街区尺度比较适宜。
关键词:街区尺度,街区划分,宁波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并明确“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立即围绕“拆除小区围墙,推广街区制”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拍脑袋决定展开激烈争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街区制”、城市街区是如何形成演化的、什么样的街区又是“尺度适宜”的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街”与“街区”本义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城市街区的特征、尺度等,总结影响古今中外城市街区尺度的主要因素、认知变化以及发展趋势,并以江南水乡城市——宁波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水乡特色城市街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1 街与街区1.1 何谓“街”“街”汉语的意思是指居民区、城镇中交通功能较完善、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地方。
从中国汉字来构成来看,它是个会意字,双人旁构字,以行人为主,强调人流熙熙攘攘,人气很旺。
“街”对应的英语是“street”,它解释一为“A public way or thoroughfare in a city or town, usually with a sidewalk or sidewalks”,即城市或城镇中的公用路或大道,通常有一或多条人行道;解释二为“A public way or road along with the ho uses or buildings abutting it”,即街道两侧有房屋或建筑物的公用道路。
宁波市中心城区供水水源联合优化调度的思考
、
一
济社会 的快速发展 和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 , 如不采取有效措施 , 预 计到 2 0 2 0年 , 平 水年份缺 水达 3 . 1 7亿 m , ; 如遇 1 0年一遇 干旱 年 ( P = 9 0 %) ,全市将 缺水 6 . 0 3亿 m 。 ;如 遇 2 0年一 遇大旱 年 ( P = 9 5 %) , 全市缺水量将高达 8 . 2 亿 m 。 2 . 宁波城市中心城 区供水现状 。 ( 1 ) 水 源及 特点 。 城市 中心城区主要供水水源为宁波原水集 团所属 的包括 白溪 、 周公宅 、 亭下 、 横山、 皎 口五座大 型水 库 , 横 溪、 三溪浦 、 溪下三座 中型水库 , 以及姚江水 源工程等 。 水源特点 为数量 多 , 库 容不大且大小 不一 , 地域分散 , 分 布于全市境 内甚 至境外 ( 在建 的绍兴钦寸水库 ) 。 ( 2 ) 中心城 区水源配置现状 。 原水集团八库一江供水能力达 到5 . 9亿 m 3 / a , 总供水规模达到 2 0 0万 m3 / d 。现状 中心城区生活 用水水源配置规模 为 1 6 6 万 m 3 / d ,中心城 区现有城市水厂供水 规模 为 1 5 0万 m3 / d ( 不包括 工业 自备 水厂 ) , 现状水 源原水供 给 能力与水厂需求基本匹配。 但 因原水 引水工程和水厂建设滞后 , 实 际中心城 区可用水 源供水规模 为 1 4 5 万 m 3 N,中心城 区 日最 高需水量 已接近该规模 。大工业用 水姚江水源 ( 需境外引水 ) 配 置规模为 5 0 万 m 3 / d , 与大工业水厂规模相匹配。随着 白溪 、 周公 宅等水库工程 、毛家 坪水 厂及 出厂复线 工程建成 和南郊水 厂的 关停 , 2 0 1 2年 中心 城 区居 民生 活用水 中 ,水 库直 供水 1 1 5万 m3 / d , 比例上升至 9 2 %。 二、 水 源调 度 的现 状 及 问题 随着城市供水量 的增加 和对水质要求 的提高 ,宁波存在一 定程度 的水质性 、 工程性缺水 问题 。原水集 团组建后 , 中心城区 原水按规划配置方案实行统一调度 , 但仍存在 以下主要问题 : 1 . 调度手段相对落后 , 方式粗放 。有些单库已经建立 了洪水 预报系统 、 洪水调度系统 , 但是 全市层面上的多水 源联合调 度方 面依然靠人工收集分散 的信息 ,在初 步分析调节计算基础上凭 经验调度 , 调度会商决策 尚未完全实现信息化 、 科学化 。 2 . 配套原水引水工程实施缓慢 , 水厂 与水源建设未 能有 机结 合, 致使原水供给能力过剩和优质水不能合理利用 。 前几年如东 钱湖水厂 、 毛家坪水厂及其出厂复线建设的滞后造成 白溪 、 周公 宅水库及其引水工程效益 不能 充分 发挥 和城市供水质 量不能较 快提高 。目前的溪下水库水资源 闲置 , 钦寸一 宁波引水工程建设 尚在前期阶段。 3 . 水 厂应 急保 障程度不高 。 由于水厂与水源之间衔接 比较单 缺乏多水源有机连接和管道互通 , 如 遇突发性事件水资 源保 障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 。 尤其是 2 0 1 2 年底 因铁路南站建设关 闭 南郊水 厂 , 北渡 取水 口未能调整 , 城市供水 的应 急能力被 削弱 。 虽城市供水净水环网一定程度上可 以进行调节 , 但能力有限。 4 . 东 西线供水结构性矛盾突出。东线各水库供水早已饱和 , 而城市供水水厂对东线水源需求量大 ; 西线水源 目前现状 充足 , 却 因水厂 以及原水输引工程建设滞后供不 出去 。东西线供水格 局 严 重 不 平衡 。 5 . 河道水质不佳 , 给水源调度带来变数。河 网水易受两岸及 上游工业企业的污染 , 且 污染 管理控制存在难度 , 河道转供水也 导致部分区域城市供水质量不高 ,原水在水量配置时受到水质 影响的制 约。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操作指南.doc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操作指南财政部国际司2014年2月目录第一章《指南》的目的和使用 3第二章评价概要 62.1 评价定义 62.2 评价原则 62.3 评价对象 62.4 评价准则72.5 绩效目标72.6 评级方法72.7 评价步骤8第三章评价准备103.1 编写评价任务书103.2 成立评价小组13第四章评价设计164.1 前期准备164.2 开发绩效评价框架204.3 完成绩效评价实施方案 35第五章评价实施365.1 证据收集整理365.2 分析评级375.3 结论建议42第六章评价报告476.1 撰写评价报告初稿486.2 与主要利益相关方沟通 516.3 形成报告终稿52第七章评价结果应用与公开537.1 评价结果应用537.2 评价结果公开54第八章评价质量控制558.1 设计阶段558.2 实施阶段568.3 报告阶段56附件一58《评价任务书》格式58附件二59《绩效评价实施方案》格式 59附件三63《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报告》格式63附件四66常见证据收集方法66第一章《指南》的目的和使用为推进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财政部于2013年3月发布实施了《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本《指南》是实施《办法》的配套技术文件,目的在于说明绩效评价工作的有关内容、程序和方法,确保评价工作规范开展,评价结论客观公正,充分发挥评价作用。
本《指南》针对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而设计,使用者主要包括各级财政部门及其他政府部门中负责绩效评价管理的人员、各级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办)管理人员、参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的评价人员、咨询专家及其他相关人员。
本《指南》主体按照绩效评价实施流程编写,整体框架如图1-1所示,其中“评价准备”、“评价结果应用与公开”、“质量控制”属于绩效评价管理部门职责,“评价设计”、“评价实施”和“评价报告”属于评价小组职责。
兴水利民润甬城
兴水利民润甬城作者:张逸龙来源:《宁波通讯·上半月》2022年第06期水利投资额连续5年位居浙江省第一,实现国家节水型城市“四连冠”,国家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持续稳定在100%,水利标准化创建工作领跑全省……近年来,宁波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攻坚克难、奋勇争先,保障水安全,做好水文章,全面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水环境治理修复、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持续深化水利改革,水利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项目引领筑牢水安全屏障6月2日,奉化葛岙水库顺利通过蓄水安全鉴定。
该工程位于奉化江流域东江支流葛岙村附近,是姚江、奉化江流域洪涝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浙江省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项目库。
水库建成后,对保障下游东江两岸及鄞东南平原防洪安全,完善东江流域防洪体系,减轻奉化江、姚江干流防洪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水安则民安,水兴则民富。
近年来,宁波坚持项目引领,大抓投资、大干项目、大推工程,高标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加速完善“上蓄、中疏、下排、外挡”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深入推进“五水共治”“防洪排涝2020行动”,为百姓生命财产筑牢安全防线。
2021年,宁波重点水利工程完成投资110亿元,较上年增长26.7%。
相继开工东钱湖北排、杭州湾新区防洪排涝一期等16个重点项目,江北大河、九曲河分洪排涝工程等18项工程完工见效。
目前,宁波中心城区防洪能力已达到100年一遇,慈溪中部三塘横江拓疏工程等项目已按计划完工,宁海东部沿海防洪排涝工程、海曙鄞江堤防整治工程等续建项目正稳步推进。
为进一步筑牢水安全屏障,宁波强化工程与管理双向发力,不断提升洪涝防御能力,优化山洪灾害防御系统。
2021年,面对“烟花”台风“五个超历史”(台风影响时长超历史、过程雨量超历史、沿海潮位超历史、江河水位超历史、水利防台全面考验超历史)重大考验,宁波采取水情预警、险情预报、水库预泄、流域调度“三预一调”措施,水利工程预泄预排3.3亿立方米,累计拦蓄洪水3.93亿立方米。
济南千年“城长”史:城市规划从单核到双核
济南千年“城长”史:城市规划从单核到双核1920年月由日本人小川平吉绘制的老济南城区图,图中体现了老济南的“双核”进展.本月13日、14日,济南市规划局就《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爱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了专家和公众询问论证会,而这也牵动了不少老济南市民的心。
在许多老济南的印象中,曾经的泉城济南,有着很多独特的记忆,然而随着这些年来城市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记忆已经渐渐的消逝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中。
假如梳理老济南城区规划,或许我们会发觉,从最初的单核进展到后来的双核并进,时代曾经给老济南的城区,留下了太多的印记。
从双子城到母子城的巨变根据最新编制的《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爱护规划》最初成果,济南新划定的历史城区四至范围为北沿胶济铁路,东至历山路,西至纬十二路,南至经十路,面积共计16.03平方公里。
其中,在16.03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范围内,古城区和商埠区将作为核心区进行重点爱护。
与传统的老城区相比,这份规划把济南的老城区向南扩到经十路,同时把济南老城区和商埠区划入了整个爱护规章中来。
而这也是济南老城区的又一次新的变迁。
假如从历史长河中梳理打捞老济南的城市变迁,我们或许会惊异的发觉,济南的老城区经受过多次的变化,从最初的历下古城、秦汉历城县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双子城、唐宋时期的齐州州城母子城,再到明清时期的济南府城,济南的老城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变化迁徙。
而每一次的变化和迁徙,都让济南的老城区得到了不断的进展和壮大。
据史料记载,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置36郡,而现在的济南市区实际上隶属于济北郡,称“历下邑”,而在两汉时期,济北郡改为济南郡,其郡县治所设于东平陵(即今章丘市平陵城),始终到了西晋永嘉末年(公元313年)前,济南郡才由东平陵迁至历城,历城开头成为济南州治所在。
“在这一时期的济南,是以农业活动为主的政治、军事中心,古城城市空间主要由官署、寺庙及居住区组成。
”金文妍,山东建筑高校建筑学专业讲师,向我们叙述济南老城区的演化。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宁波这一港口城市历代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宁波市百年来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特征,具体表现为点状形成阶段、块状城市形态、一城两镇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及“T”型带状群组形态四个阶段。
在历史的演变中,主要提出了港口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影响,基于目前宁波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以提高港口优势为着眼点,对宁波空间形态的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了宁波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优化机制。
标签:港口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发展宁波1 概述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在空间上的表征。
对于港口城市而言,河道、水源及港口运输作用对城市的交通、经济、空间形态形成重要影响。
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中起着主导作用。
以宁波这一典型的港口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港口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本文的宁波城市空间包括海曙、江东、江北老三区构成的老城区(三江片)、镇海、北仑两区及新并入市区的鄞州区,结合宁波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及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探求宁波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趋势,进而促进宁波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 研究区概况宁波,全市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人口760.57万(2010年)。
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地处东海之滨,1844年,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中的一员,由近代资本主义港口城市到现代作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港口对宁波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宁波港已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
3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基于翔实的历史资料,由时间发展为主要脉络,以宁波港口历史作用的变化为主要考虑因素,总结出宁波作为典型的港口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历史演变。
随着宁波港口从内河港向河口港、海岸港的迁移,城市空间形态具体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如图2所示)即明清以前的点状形成阶段、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形成的块状城市形态、1985年镇海县的撤销,宁波空间发展成一城两镇(一城——老城区,二镇——镇海区、北仑区)的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及9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T”型带状群组形态。
区、街镇两级城运平台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
34上海信息化2020年5月,《上海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以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方向,全面推进以“一网统管”为标志的智慧城市建设。
三年来,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的目标,基于“人民城市”价值引领和“智慧城市”技术迭代双轮驱动,不断深化市、区、街镇三级城运平台和市、区、街镇、网格、社区(楼宇)五级应用建设,生动彰显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上海方案,以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城市高效能治理。
其中,推进城运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文 王一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工作。
三级城运中心体系建设,尤其是城运平台建设,直接决定着“一网统管”的成效。
本文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通过对区、街镇两级城运平台一体化建设路径进行探析,为进一步完善“三级平台、五级应用”城运体系提供工作借鉴。
体系区、街镇一体化建设,对于加强跨层级协同治理和共享赋能,提升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实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战效果尤为重要。
因此,通过对松江区的区、街镇两级城运平台一体化建设路径进行分析,可以为完善城运体系提供借鉴。
必要性与基本原则必要性。
在“一网统管”建设初期,各街很有必要。
数据、视频、感知和算力算法共享能力,减少重复建设现象,为基层减负增能,更好发挥区城运中心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的枢纽作用和街镇城运中心实战效果,共同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
总体架构按照上海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六个一”(治理要素一张图、互联互通一张网、数据汇集一个湖、城市大脑一朵云、系统开发一平台、移动应用一门户)的建设要求,结合区级实际,通过构建“区级统筹、两级指挥、三级联动”的“1+18+X”(一个区级平台+18个街镇平台+X个特色应用)城运体系格局和“全域感知、全程协同、全时响应”的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形成指挥平台、应用枢纽、赋能载体“三合一”的城运智能管理平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地支撑城运管理水平的全方位变革和提升(如下图所示)。
城市新老城区衔接地段交通改善规划_以宁波市鄞州新城区分区规划为例_许永兵
2 交通改善规划
城市新老城区衔接地段内部交通供给的不 平衡以及新老城区通勤交通的影响是区域交通 拥堵和混乱的主要成因之一。 区域交通改善规 划是一个集土地利用规划、 道路系统规划和交 通设施规划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减少区域交通 出行需求、 提高区域交通供给、 降低过境交通 的影响是区域交通改善的主要手段。
城市交通规划
Urban Transpo rt at io n Planning
高峰时段停车指数、 停车周转率和停车者至目 的地的步行距离为重点影响因子, 提出基于需 求-供应平衡的静态停车需求预测模型。
图 6 道路断面优化示意
图 7 道路断面优化示意 对主要道路方向上设置直行等待区和左转弯等 待区提高这些道路的通行能力。 (图 7)
2.2 道路系统改善规划 受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及制约, 区域
城市交通规划
Urban Transpo rt at io n Planning
道路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造的空间受到限 制, 减少新老城区之间过境交通流的影响、 完善现状路网系统、 提高区域交通承载力成 为区域道路系统改善的主要途径。
2.2.1 空间分流, 化聚为散 相对于老城区, 城市新城区的路网系统 比较完善, 城市道路拥有较高的通行能力, 其路网对交通的疏散能力也相对较大。 城市 新老城区的通勤交通往往由几条区域间的通 道来承担, 新老城区交通疏散能力的差异将 导致过境交通在片区内的拥堵, 对区域交通 进行空间分流, 提高相交道路对主通道的分 流作用, 可以降低这些通道的交通负荷, 增 强通道对规划区的交通服务功能。 2.2.2 疏堵并用, 合理引导 新老城区路网容量的差异使联系这些区 域主要通道的交通流产生不同的集散效果。 城市新城区方向上的交通流能够得到迅速的 分流, 而老城区方向由于路网容量上的差异 经常导致道路单方向的拥堵。 以 “潮汐车道” 设置为指导思想, 在规划区内对新老城区主 要通道对向车道的数量进行不对等设置 (新 城区方向车道数大于老城区方向车道数), 能 够减少交通流在规划区的拥堵, 也可以提高 主通道对规划区的分流作用。 其次, 断头路的存在是导致区域 “东西 不畅、 南北不通” 的直接原因, 也是规划区 内部交通不合理集聚的主要原因之一。 增强 内部道路与主要交通通道的连通性, 可以提 高主通道对区域内部交通的疏散能力, 是提 高区域内对外交通便捷性的重要手段。 2.2.3 优化节点, 突破瓶颈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影响道路交通通行的 重要节点, 也往往成为城市道路交通的瓶颈。 对现状交叉口进行优化, 增强过境交通主通 道的通行能力可以提高这些道路对区域交通 的疏散能力。
021.从服务特性看老城街区式路网功能提升的方向
从服务特性看老城街区式路网功能提升的方向洪锋,朱锦,刘杰,张颖摘要:宁波海曙老城拥有着城市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文化重要展示区双重属性,如何平衡城市核心区高可达性路网格局和历史城区街区式路网形态的矛盾,成为海曙老城发展的关键。
本文在回顾海曙老城路网格局变化的基础上,以手机大数据分析为手段,从职住特征和客流分布入手,分析不同路网密度之下需求变化的特征,从海曙老城功能定位、城市规划建设新动向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为海曙老城未来路网提升指明方向:外围强化环路体系分流过境交通,减少机动化交通对老城的冲击,释放内部道路空间;内部推动街区路网的宁静化、慢行化,提高街道步行品质和商业氛围。
关键词:历史城区,手机数据,服务特性,街区路网1 引言宁波海曙老城具有1190年的历史,曾是宁波府城的所在地,城市轴线清晰、街巷密集,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
改革开放之后,海曙老城成为宁波城市核心区最为主要、发展最为成熟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强的城市活力,虽然在历史变迁中,部分街巷道路不复存在,但整体网络格局得到延续,道路密度高,具有鲜明的街区式路网格局。
本文以海曙老城为例,借以手机大数据分析的手段分析不同路网密度之下需求变化的特征,提出街区式路网对城市发展所起的作用,并剖析存在问题,指明海曙老城未来路网提升的方向。
2 海曙老城的路网沿袭与格局海曙老城范围为甬江、奉化江、护城河围合区域,历来是宁波的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其路网格局按照历史沿袭可以分为解放前、解放后、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
2.1解放前海曙老城路网形态特征解放前海曙老城的路网格局自明清以来逐步发展稳定,干路格局有一横一纵组成,一横为现状中山路,串联港口和子城,是对外交流商业繁华的象征,一纵由子城鼓楼向南,串联寺庙、公共场所和钟楼,具有较强的仪式感,为现状的镇明路,以干路为骨架,老城内分为三大区块,街巷依河围湖而成,即方便了水陆交通交流,又在机动化程度不高的背景下以高密度街巷支撑了人们日常的出行。
宁波市地面沉降基础资料
一、前言(一)目的与任务1、目的宁波是我国沿海开放、开发较早的的港口城市,随着近年来全市开放开发的日趋深入,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旧区改造、新居住区成片开发,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密集兴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在此条件下,工程建设的地面沉降效应逐渐凸显,成为宁波近年来新的沉降重要诱导因素。
宁波地面沉降由来已久,以往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地下水开采所致。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实施地面沉降综合调控措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特别是90年代以来,宁波中心城区地下水的开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水位基本保持稳定态势,并在地区和层次上的展布也较为均衡,因而由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引发地面变形的发展过程在中心城区较为平缓。
在此背景下,90年代末期兴起的宁波市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诱发的工程性地面沉降问题便逐年凸现。
宁波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软弱土层深厚,土体物理力学指标低,建于软土地基上的高层建(构)筑物多半采用桩基;宁波市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特性决定了绝大多数桩基为摩擦桩的属性,故建(构)筑物自重将由桩基依次传递到各持力土层中。
因此,由单个建筑物自重必然会引发地基变形和局部地面沉降,这种局部地面沉降点到线,再线发展到面,随着成片密集建筑群效应的累积和扩大,从而产生大范围、区域性建设工程性地面沉降。
由于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刚刚起步或加速发展的初期,因此,工程性地面沉降的出现相对较晚,现状和危害都还不甚显著,相对于不合理地下水开采导致的大范围、大幅度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危害还不为社会和政府决策所重视。
但从目前国内各大城市的地面沉降统计与研究程度而言,工程性地面沉降正成为妨碍“科学发展”的重大隐患。
上海市已经发布了界定地面沉降与地基变形的相关法规、规程,为更有效、更明确的开展工程性地面沉降研究和工作作了一定的探讨。
宁波市更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点,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深化科学发展的高度,将工程性地面沉降的研究和应用开展下去。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的建构_以宁波老城为例
□ 汤雪璇,董 卫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城市文化遗产却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需要用新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手法改变传统被动式的保护方法,对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重新进行梳理,使历史文化遗产能有机融入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真正成为全体市民的公共资产。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综合体,其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到物质空间层面,就是形成了多元的城市空间网络,其中就有历史文化空间网络。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累积过程,反映了城市的历史空间格局演变,要想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就必须对城市的历史文化空间进行系统的研究。
宁波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自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刺史韩察建明州子城于三江口(今宁波城区),至今,整个老城自北向南发展已有近1200年的历史(图1)。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城市发展史,为宁波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非物质遗产。
然而,宁波和其他历史城市一样,也面临着如何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问题。
笔者在对宁波的历史资源进行梳理后提出,可通过叠加历史文化空间网络体系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体系,寻找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进而指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的建构 — 以宁波老城为例[摘 要]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需要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处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本文通过对宁波老城历史资源的整理和历史轴线的梳理归纳,将点、线、面3个层面的历史资源和历史资源轴线进行叠加和整合,初步构建城市的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形成由城市绿色廊道、开放空间、历史建筑及文化小品等组成的历史文化空间网络体系。
[关键词]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历史资源;宁波老城[文章编号]1006-0022(2009)01-0085-07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BRestructuring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Spatial Network of City: A Case Study of the Ningbo Historic District/T ang Xuexuan, Dong Wei[Abstract] T oday’s rapid urbanization phenomenon requires a new concept and approach for preserving historic distri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ources of the Ningbo historic district.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nodes, axes,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integrated to form a preliminary urban historic and cultural network which includes green corridors, open space, historic building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Key words]Historic and cultural spatial network, Historic resources, Ningbo historic district导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将历史资源融入现代城市空间的目的。
海曙:历史街区在城市变迁中重新发光
海曙:历史街区在城市变迁中重新发光作者:续大治朱尹莹来源:《文化交流》2018年第05期“天封塔、鼓楼沿,东南西北通走遍”,这句老话在浙江宁波的百姓中耳熟能详。
鲜为人知的是,宁波现存的八大历史街区中,有7个在海曙区。
上面老话中的天封塔、鼓楼也都在海曙区管辖范围内。
近年来,作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所在地的海曙区,探索历史街区多元保护与文化旅游商业融合之道,取得了成功经验。
“不夸张地说,很多宁波的‘老底子’都能在海曙寻根溯源。
”海曙区文广新局负责人对海曙的文化遗产,可谓如数家珍,“我们拥有全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区级文物保护点220处,文物资源总量位列全市第一。
”十一五期间,海曙区提出了两个功能定位,一个是中心商贸商务区,一个是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
“历史文化是不可复制的,是‘挖’不走的资源,这就是海曙的竞争力、软实力。
”海曙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这一功能定位给海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8年,以郁家巷历史街区为试点,海曙区正式实施历史街区改造。
10年来,这些历史街区不仅充分运用“原地保护、原貌迁建、空间转换、风格内饰、科技渗透”等各种设计改造手法“修旧如旧”,完整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风貌,更赋予其活色生香的现代都市活力,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都市风景线。
郁家巷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一直位于宁波内城核心,历来是名门旺族的聚集之地,现存白水巷、带河巷、郁家巷等宁波最古老、最本质、最纯正的街巷,也是宁波古城代表——月湖和日湖的中心连接点。
从巷口出发只需步行几十米,就走到郁家巷2号门牌下,这里就是曾经的近性楼,现在的盛世花厅。
它的主人原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诸生林延鳌,后易主归学政盛炳维所有,盛炳维将其辟为书房,藏书十万,盛世花厅因此得名。
2008年,海曙区开始对历史街区实施改造探索,郁家巷成为试点。
到2010年,经过2年筹建开发的“月湖盛园”,成为国内首个以江南院落为蓝本打造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让郁家巷的老底子依旧,却又生机勃发。
基于历史地图转译的明清时期上海老城厢空间格局复原研究
176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1能够以更高的精度去还原城市历史空间格局,以此分析不同历史时间切片下城市的社会结构和功能分布,这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城市的发展脉络,也利于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内在逻辑。
可见,基于历史地图还原明清时期上海老城厢空间格局不仅有利于深度探索城市历史文脉,也有助于城市规划和保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
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1.1 研究区域上海老城厢曾被誉为“上海城市之根”,同时也是上海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其所代表的城市历史文化及风貌在上海中心城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1]。
自元代设县开始,政府机构如县衙、道署和察院等一直位于这个没有城墙的老城厢内,直到1553年嘉靖年间,为抵御倭寇入侵才开始兴建城墙,从而确定了上海县城的范围,也引发了“城”和“厢”之分。
1884年上海开埠后,北部的法租界迅速兴起,增设城门,导致老城厢大量劳动人口涌入租界。
随后,小刀会运动带来了破坏,文化中心也向西南转移。
1914年,老城厢的城墙拆除完成,老城厢与繁盛的租界直接相连,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现今老城厢由中华路和民国路所环绕,老城厢占地199.72 hm 2(见图1)。
1.2 研究阶段通过梳理既往文献、史料及历史地图,笔者结合上海老城厢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划分研究阶段[2]。
自元末明初建城后,城市发展迅速,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甚大,后至清光绪年间租界的设立,城市发展中心偏移至城北租界,老城厢区域发展无力,空间格局趋于稳定。
故本文着重探讨明清时期上海老城厢空间格局分布特征。
1.3 数据来源本文使用历史地图和史料文献来复原上海老城厢的历史城市空间格局。
明代阶段的依据包括1524年的上海县摘要 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复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城市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和逻辑。
历史地图的数字化转译则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复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
文章以明清时期上海老城厢城市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分为明嘉靖时期和清光绪时期,以历史地图作为空间数据来源,辅以史料文献,运用GIS 平台相关技术还原明嘉靖及清光绪时期上海老城厢空间格局,并从城市功能结构分布、城市街巷布局、城市建筑格局等各个方面探讨了上海老城厢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历程。
宁波城市供水主干环网工程的规划与建设
宁波城市供水主干环网工程的规划与建设
任基成;费杰
【期刊名称】《给水排水》
【年(卷),期】2008(034)001
【摘要】介绍了宁波市供水概况,分析了供水管网规划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宁波市应用城市供水管网设计的"高速公路模式"规划建设城市供水主干环网.介绍了供水主干环网规划设计要点、接口布局和管网监测系统.
【总页数】4页(P114-117)
【作者】任基成;费杰
【作者单位】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宁波,315041;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宁
波,315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
【相关文献】
1."十五"211工程"CERNET高速地区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专题二让CERNET更先进更畅通——CERNET高速地区主干网建设工程 [J], 李星
2.钢管双曲线顶管在宁波供水环网工程中的应用 [J], 斯宇航;褚金雷
3.有线电视网光缆主干环网建设——以缙云县为例 [J], 蔡伟俊;田耀亮
4.重庆东环传输网的规划与建设 [J], 程平辉
5.传输主干网顺宁-杏河-桦皮峁环网定时告警故障分析 [J], 张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供水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城市供水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何建荣【摘要】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创新社会管理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但是将网格化管理运用于供水管理的研究目前还较少.宁波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在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的基础上,开展了供水网格化管理试点,通过开展试点工作,供水管线基础数据日趋完善,产销差明显下降,供水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员工创新活力不断迸发.本文还针对下一步全面推广网格化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如网格管理员专职化、业务流程再造、网格管理系统开发.【期刊名称】《城镇供水》【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4页(P78-81)【关键词】供水网格化管理;分区计量;产销差;专职化;流程再造;量化考核【作者】何建荣【作者单位】宁波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041【正文语种】中文1.前言宁波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下辖4个水厂,6个供水分公司,1个二次供水分公司,供水范围覆盖宁波市中心城区,DN100mm以上供水管道5473公里,供水面积约1530平方公里,供水人口420万,用户总数131.0万户,目前已经完成了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按照行政供水区域-片区-小区三级分区计量体系共有一级计量表45只,二级计量表268只,三级计量表889只。
各一级分区的二级分区数、供水面积、供水管线长度和用户数如表1所示。
为切实提升城市供水管理水平,宁波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在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的基础上,借鉴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创新供水服务模式,在市六区试点开展供水网格化管理工作。
即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主动发现、协调、解决用户的各项用水需求,以实现“小网格”服务“大民生”的目标,全面提升宁波城乡供水服务水平和企业自身管理能力。
表1 管网分区二级数据一级分区区域二级区域数供水面积(km2)≥DN100mm管线长度(km)用户数(万户)江东 10 74.7 812 22.2海曙 10 361.7 1366 35.2江北 13 198.4 788 15.7北仑 12 414.0 1046 16.2镇海 6 186.8 519 22.9鄞州 9 294.3 942 18.82.供水网格化管理模式公司在一级分区的区域内分别选择了一个网格试点区,即江东宋诏桥片区、海曙联丰片区、江北慈城新城片区、镇海俞范片区、北仑春晓片区和鄞州钟公庙片区。
宁波市供水主干管环网规划与水力模型校核
宁波市供水主干管环网规划与水力模型校核摘要:文中作者从实际工程经验和理论出发,提出了宁波市供水主干管环网系统的布置形式,编写了计算机程序进行供水主干管环网口径优化计算,应用WaterSim for GIS管网建模软件建立了宁波市给水管网2003年高日高时水力模型,并进行了近期和远期管网水力模型多工况校核,计算结果表明宁波城市供水主干管环网布置满足近期和远期的供水要求,是合适的。
关键词:宁波市供水主干管环网规划水力模型校核0 引言给水管网是城市供水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给水工程建设总投资的65%左右,对供水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影响较大,受到给水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宁波城市供水经历了七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市区现有日供水能力达82万吨,DN100mm以上供水管道1057km。
2003年最高日供水量达86.1万吨,近五年来平均日供水量年平均净增9.42%,而且增长的趋势在逐年加大。
预测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2010年总需水量为170万吨/日,2020年总需水量为200万吨/日[1],如何将这么大的需水量安全的、经济的、高效的转输和配送到用户,提高供水管网系统的安全运行可靠性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提出的给水管网主干管环网规划和水力模型校核方法[2],利用计算机软件加以实现,在宁波市供水环网主干管环网工程规划(170万吨/日)加以验证。
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1 供水管网主干管布置形式本供水工程规划范围涉及宁波市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和鄞州区,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现有的供水区域主要是除鄞州区之外的其它区的建成区,现状管网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三江片),现有主要的四座水厂中的三座位于中心城区,分别是南郊水厂、江东水厂和梅林水厂,另外一座是北仑水厂,距中心城区较远,相对独立。
见图1。
根据水源和现状条件,规划的三座水厂分别位于中心城区的外围,距中心城区较远,能力各为50万吨/日,其中二座水厂采用重力流供水。
宁波水文化特点和弘扬水文化的思考
所谓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水象征着文明与灵性,水的存在使城市充满了灵性与活力。
宁波是一个临水而建的城市,甬江、姚江、奉化江贯穿市中心,形成“三江六岸”空间布局,具有丰富的水文化资源。
弘扬水文化,充分挖掘水文化内涵,对于加快宁波“三江六岸”开发、提升城市品质、助力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水文化是提升城市品质、加快“三江六岸”开发的重要举措首先,弘扬水文化是更好地繁荣地方文化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新时期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1年12月水利部专门出台《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就水文化建设做出全面谋划与部署。
宁波是港口城市,也是水乡城市,水文化资源极其丰富。
只有进一步加快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水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繁荣地方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其次,弘扬水文化是宁波实施“五水共治”、推进“三江六岸”开发的内在需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我市实施“治水强基”重大项目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以砸锅卖铁的决心,迅速行动,争取以三年见效、六年达标为目标,从根本上扭转我市防洪减灾基础设施明显滞后的局面,增强水利设施对发展与民生的保障功能,真正把水患转化成水利。
为此,我市三年计划总投资将达到220亿元。
宁波市城镇化将“两心一轴、三江六岸”作为加快构筑现代都市的“头号工程”,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开发建设的集约度,更好地体现城镇建设的品位特色与魅力。
文化是做好治水工作的精神支柱与动力,只有将水文化贯穿于上述工作之中,挖掘水文化内涵,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做好“五水共治”工作,凸显宁波江南水乡的城市特色,促进“三江六岸”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上述两种街与河的组合方式中,“ 前 和一些街巷。虽然在后来大量的填河造路 且多为繁华的、重要的商业街,如现在的中 山路和镇 明路,到民国前期一直都是繁华
里如果到处都是课露的//,  ̄‘ m) l L ,于安全是不利
和七年 ( 公元 8 3年)郧县 的县令王元唪建设了规 现定居点,继而相应地建设街道 、桥梁、公建和 民 3 ,
模盛大的引水工程——它 山堰工程 。按 “ 平时七分 居,最终渐渐地 “ 浮”出水面的。例如,西部月湖
入河、三分入江,涝时七分入江、三分入河”江是 地区沿北斗河的地区中,许多地面就是将北斗河填 (
对着河流,河流的对岸又是临河的大宅老
街面屋和大宅夹在中间,街上的人看不见
以小桥有时甚至只是一块横铺的石板,但 水与路相互交错,必然要建造桥梁, 仅以南宋宝庆年间计,宁波城内的四厢桥
屋 ( 4 ,房屋将河流围合起来,河流被 这愈加凸显出居住环境的静谧。 图 ) 流水,然而每当人们拐弯路过石桥的ml , J -  ̄
动脉,是在7 l jJ  ̄ 需求的基础上 自 然形成 了水网功能。
[ 中图分类号] U8 . T942 [ 文蒯利 B 码]
污染的河水,通过奉化江边罗城城墙上的三个闸门 受交通工具的制约,在当时的市政设施技术水平下, ——食喉、气喉和水喉,排放到甬江中。这三个闸 水运是最便利和廉价的运输方式,水 网在当时的地
就会猛然发现街面屋后面的景象——船把 梁就多达 1 0 2 座;1 2 年道路改造之前, 98
各商号需要的货物运至商号的后门,各商 桥梁更是多达 2 7座。桥就是水路与陆路 2
号也把批发的货物从这里装船运走。店家 可能就住在河对面的大宅里,或者在那里
设置了仓房,于是不少临河的商号在 自家
于机动车通行后,双格网被 “ 硬化” 加粗”成为 、“ 自宋、明直至民国,当时如果乘坐直升飞机上 了单格网。对于从双格网到单格 网的街道网水网格 升到能乌瞰到宁波城全貌的高空,你一定会 晾 讶地 发现,宁波梨状的罗城,其实就像浸泡在水中一样, 局的这一演变过程,且不去评判它是否是宁波城市 近代化乃至现代化所必需经历的,但可以肯定的是, 几乎以这个 “ 梨”的中轴线为对称轴,东北面的姚 它为我们解读今天宁波城的城市形态和景观,提供 江和 东南面的奉化江围合了城墙 的右边 ( 2;在 图 )
了一个真实而独特的视角。
西北和西南方向上,北斗河就像一个 巨大的圆弧围
合了城墙的左边;水系完整地围合了这座城市,整 座城池就像是 “ 从水淋淋的河网沼泽地区 ‘ 捞出来’ 的” 。宁波城的水网是在对 自然水系的整治、建设 [
1水与 “ ” 城
宁波三江口建造明州城后的第十二年,即唐太 和利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宁波城则是沿河 出
指奉化江) 的原则,工程将从上游流入鄞江的溪流 河后所得,北斗河其实也是将月湖中的一部分填湖 截流后引入南塘河,河水沿南塘河东行至罗城内潴 后形成的。宁波城的选址、建设鲜明地体现了 “ 天 为日湖和月湖① ,再流入环城的备河道内( 1 。它 予人取”的自然辩证思想。 图 ) 山堰引水工程,为宁波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决定 性 的作 用:一是结束了 “ 民渴于饮”的局面,保证 2水 与 “ 市”
维普资讯
E
从 双格 网到 单 格 网
— —
宁 波老城 街道 网、水 网格 局 的演变
口
邱 枫
古人将水比怍 “ 地之血气” 人之筋脉” 、“ ,宁波 门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在海水倒灌江水泛咸 平原水网纵横密布的独特 自然环境,使宁波老城 内 时关闭,以保护城 内内河水免受咸潮污染。两个进
20 年 期第2 卷 9 08 第2 4 3
维普资讯
图 1明 嘉靖 宁 波府 舆 图0 资料来源 :俞福海 宁波市 志 [ ] 上 海:中华 书局, M 19 .2 95 5
图3 宁 波 的 内; 航 运 - . - i 左图 资料来源 :哲 右图 资料来源 :方 夫 .宁波 旧影 [ ] 宁波 :宁波 出版 社,2 4 5 M 0 8. 0 平 日月换新 天—— 宁波 五十年掠 影 [ ] 宁 波:宁 波 出版 社, 1 9 5 M 9 9 6
了罗城的供水;二是通舟楫,连通漕运和航运;三 是调节河网之水量,行抗洪、排涝之功能。
日湖和月湖是宁波老城内水网的心脏,这两个
[  ̄ ] 0 1 6 0 -
. 。 。
一
河网水系在城中拥有两个重要作用和双重身份: 是作为沿河居民的取水点,二是作为城市的运输
;
河道 ;前者是城市生存的根本,后者是城市发展的
的汇合点,桥与水网、街道网一起,构成 了城-J 、陆两张交通网。人们串街走巷, rj h ̄ - 可以逛商店、看门面;从水路坐船,利用 四通八达的河流,能到达城市里的各个角 落,能看到两岸濒水的屋舍、密布的桥梁 过程 中,许多桥被拆毁,但桥却在宁波这 座城市的许多街巷名中深深地烙下了印记
的景观 、风物无不深深打上了 “ 人居与水”这一主 水 网并行的双格网格局,“ 一道街渠一道水” 民国 。 水门的推动和三大出水 闸的拉动,使得宁波城 内的
题 的烙印。 民国以前,宁波老城 呈典型的街道 网、 各条水流连成一个活水系统—_ 从山涧溪水的源头
到日、月两湖再到入江的排放 口,形成 了具有新陈 时期开始了道路的近代化改建,填河拓宽街道以便 代谢功能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对于从双格网到单格网的街道网水网格升到能鸟瞰到宁波城全貌的高空你一定会f京讶地局的这一演变过程且不去评判它是否是宁波城市发现宁波梨状的罗城其实就像浸泡在水中一样近代化乃至现代化卢斤洛需经历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几乎以这个梨的中轴线为对称轴东北面的姚它为我们解读今天宁波城的城市形态和景观提供江和东南面的奉化江围合了城墙的右边图2
— —
的后门架起了小桥,这些小桥一般都架得
较高,以便于船只通行。
街后河”的形式在宁波城最为常见和典型,
图 2 宁 波老 城 局 部 乌 瞰 ( 于 1 4 年 ) 摄 0 9 资料来源 :宁波市规划局.宁 波市地图集 [] M .西 安
西安地 图出版社, 1 9 .5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