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鉴别诊断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中医鉴别诊断
感冒1.外感咳嗽:当感冒出现发热恶寒、咳嗽时,易与外感咳嗽相混,其鉴别应以主症为主,若发热恶寒症状突出者,按感冒论治;咳嗽吐痰,甚则喘息症状突出者,辨为外感咳嗽病证。
2。
外感头痛当感冒出现发热恶寒、头痛时,易与外感头痛相混,其鉴别应以主症为主,若发热恶寒症状突出者,按感冒论治;若头痛明显,以其为主要痛苦者,应辨为外感头痛病证。
3.风温肺病:感冒与早期风温肺病都有肺卫方面的症状,但感冒一般病情轻微,发热不高或不发热,病势少有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病程较短。
而风温肺病其病情较重,咳嗽较甚,或咳则胸痛,甚或咳铁锈色痰,必有发热,甚至高热寒战,服解表药后热虽暂减,但旋即又起,多有传变,由卫而气,人营人血,甚则神昏、谵妄、惊厥等。
4.鼻渊:感冒与鼻渊均可见鼻塞流涕,或伴头痛等症。
但鼻渊多流浊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臭味;鼻渊眉额骨处胀痛、压痛明显,一般无恶寒发热,感冒寒热表证明显,头痛范围不限于前额或眉骨处;鼻渊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断根,感冒愈后不再遗留鼻塞、流腥臭浊涕等症状。
外感发热1.内伤发热: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故须加以鉴别。
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
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
内伤发热,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舌质淡,脉数无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2.寒热真假:在疾病过程中,当热极或寒极之际,可出现与其本病寒热不符的假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
故对疾病过程中的寒与热应鉴别其真假,因其有假寒象而不识其外感发热的本质,因其有假热象而不识其非外感发热病,由此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真热假寒证:有一个发热的过程,且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热势甚高,很快进人手足厥冷的假象,但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而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烙手;脉滑数,按之鼓指;苔黄燥起刺,或黑而干燥。
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
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是以姚梅龄为代表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方法,其要点如下:一、四诊合参,全面分析病情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注重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外在症状,听取患者的主观感受,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以及用手进行脉诊,全面分析病情,寻找病因和病机。
二、辨证施治,针对病机选择治疗方法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机辨证,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鉴别诊断时,要注意辨别寒热虚实等不同病机,结合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辨别病因病机,确定病名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之一是辨别病因病机,确定病名。
在鉴别诊断时,要分析病因,即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了解病机,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从而确定病名,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四、辨别病情轻重,确定治疗方案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之一是辨别病情轻重,确定治疗方案。
在鉴别诊断时,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确定治疗的重点和方法。
对于轻度病情,可以采用温通解表、健脾和胃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重度病情,可以采用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五、辨别病程阶段,制定预后预防策略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之一是辨别病程阶段,制定预后预防策略。
在鉴别诊断时,要判断病程的不同阶段,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和预后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
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包括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辨别病因病机、辨别病情轻重和辨别病程阶段等。
通过全面分析病情,确定病名,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预防策略,以达到治疗内科疾病的目的。
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医内科的发展和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中医鉴别诊断(详细)
鉴别诊断
1、感冒与风温鉴别
2、普通感冒与流行感冒鉴别
3、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鉴别
4、哮证与喘证鉴别
5、实喘与虚喘鉴别
6、胸痹心痛与真心痛鉴别
7、胸痹心痛和胃痛鉴别
8、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9、出血部位与相应脏腑
10、咳血与吐血的鉴别
11、紫斑与丹毒的鉴别
丹毒以皮肤色红如红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色不褪,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12、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13、胃痛与胃痞、真心痛、胁痛和腹痛鉴别
14、呕吐与反胃的鉴别
15、呕吐与噎膈鉴别
16、痢疾和泄泻的鉴别
17、暴痢与久痢的区别
18、便秘与积聚鉴别
19、虚秘和实秘的区别
20、水肿与鼓胀的鉴别
21、阳水与阴水区别
22、癃闭与淋证鉴别
癃闭以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甚至点滴全无为特征,其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尿频而疼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出量低于正常,严重时无尿排出。
23、黄疸与萎黄的鉴别
24、中风脱证与闭证鉴别
25、中风中脏腑阳闭与阴闭的区别
26、黄疸阳黄、急黄、阴黄的区别
27、小儿泄泻的大便性状辨别:
28、疳证与食积、厌食进行鉴别。
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与鉴别诊断方法探讨
疑似疾病的鉴别
01
02
03
排除法
通过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 似症状的疾病,确定疑似 疾病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利用现代医学手段,如血 液化验、影像学检查等, 辅助中医诊断,提高鉴别 诊断的准确性。
鉴别诊断流程
建立规范的鉴别诊断流程 ,按照流程逐步排除或确 诊疑似疾病。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为主,辨病为辅
在中医诊断过程中,以辨证为主,同 时结合辨病,全面分析病情。
饮食伤胃证
表现为胃脘疼痛、胀满拒 按、嗳腐吞酸等症状,需 与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 证相鉴别。
肝气犯胃证
表现为胃脘胀痛、痛连两 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 等症状,需与寒邪客胃证 、饮食伤胃证相鉴别。
案例分析三:失眠的辨证与鉴别诊断
心火偏亢证
表现为心烦不寐、躁扰不宁、怔 忡、口干舌燥等症状,需与痰热
内扰证、阴虚火旺证相鉴别。
肝与酸病辨证
涉及胁痛、目赤、酸味过盛等表现。
脾与甘病辨证
针对腹胀、泄泻、甘味过度等症状。
肾与咸病辨证
包括腰膝酸软、耳鸣、咸味过重等反应。
(注
此处的“酸病”和“甘病”等并非专业术语,可能是对 原文的误解或错误输入,实际应为脏腑辨证中的相关脏 腑的病症表现。)
经络辨证
十二经脉辨证
根据经脉循行部位及所主病症进 行辨证。
3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成果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 性和治疗效果,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
研究不足与展望
样本局限性
本研究样本来源相对局限,可能影响结果的普遍适用性。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范围,以提 高研究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方法完善空间
中医首次病程记录的中医辩病辩证依据及鉴别诊断应记录
中医首次病程记录的中医辩病辩证依据及鉴别诊断应记录
苏州国医孙嗣章总结辨证论治的依据有:
1.望。
2.闻。
3.问。
4.切。
以上四种也被称为“四诊”。
原理是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内的某一部分一旦出现问题,会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在身体的变化显现出来,即从人们的面部以及身体四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
从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着手,观察相应疾病在身体各方面的具体表现,基本上就可以了解引发疾病的相应原因和他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地辨证分析提供了依据。
中医如何辨证分析出疾病的具体表现?
苏州国医堂孙嗣章依据多年的就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在中医“四诊”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造诣,尤其是“切”较为突出。
“切诊”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切”即是通过用手触摸病人身体的某一部位,切诊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
脉诊,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诊察脉搏的变化,比如滑脉、细脉等,这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
不同的病人有着不同的脉象,通
过诊脉,可以诊察出病人不同的脉象变化,以了解病情程度,诊断确定病因,从而有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调理。
“切”的独特之处在于,无需病人描述自己的症状,医者便可提前将病人的病情说出来,这个是需要长期的积累的。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因自古而来,一直为人们提供着宝贵的卫生知识和良好的治疗方法。
古往今来,中医治病原则以中医证候为核心,由证候鉴别出其本质特征,进行各种效果更好的治疗。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从观察症状到就诊诊断的一条逻辑思想路径。
其基本原则是:“以病本质为治法,以证候鉴别为办法”。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的核心思想是以证候和本质的鉴别为准则,按照特定的诊断思想,把一种症状归纳为某种证候,从而把它放入该证候所属的病本质之中,进而用其本质特征和路径综合地鉴别出该证候归属的本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主要分为辨证论治和证候综合诊断两个部分。
辨证论治是以证候鉴别为准则,以辨证论治的思想为核心,用其本质特征和路径综合地鉴别出某种症状的本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证候综合诊断是把一种症状归纳为多种可能的证候,用该证候的特征和路径综合地鉴别出该证候本质,从而指导有效治疗。
为了便于证候鉴别,中医将病症及其表现归纳为众多证候,用特定的诊断思想,根据证候特征和路径,从而用其本质特征和路径综合地鉴别出该证候本质。
具体来说,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分为四大类:性质证、病理证、客观证和病变证。
性质证是由客观症状和主观症状综合鉴别出的,它以实验室检查为基础,以患者的表现为依据,推断出患者客观情况的变化。
病理证是由证候鉴别出的,它以影像检查为基础,以患者的病理变化为依据,推断出患者病理情况的变化。
客观证是由感觉和表现来鉴别出的,它以对患者症状的描述为基础,以患者感受到的痛苦程度和恢复情况为依据,推断出患者的客观表现的变化。
病变证是由病变的情况来鉴别出的,它以检查发现的病变表现为基础,以患者病变的程度和病变情况的变化为依据,推断出患者客观情况的变化。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以更准确地鉴别患者的病本质,为患者定位病本质,以有效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同时,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也提供了一种贴合病本质的治疗方法,让患者的病情得以有效控制、更快的康复,为病人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使患者早日体验到完全康复。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
目录分析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目录分析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医症状鉴别 诊断的实用手册,由姚梅龄教授亲自整理并撰写。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中医症 状鉴别诊断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医从业者以及爱好者来说,是一本极具参考价 值的书籍。
从目录结构来看,这本书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清晰。全书分为七大类别,包括通 身汗、局部汗出、无汗、其他种类异常汗出、异常汗质、异常汗色、汗气(嗅) 异常。每一类别下又细分为具体的病症和症状,如自汗、常自汗出、大汗、微 汗出、濈然汗解、汗出不彻、但头汗出、额上汗出、汗出剂腰而还、四肢不得 汗出、无汗、盗汗、先烦汗解、战汗解、郁冒汗出、目合则汗、
“中医养生注重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和情志调节。饮食上要保持清淡、营养均 衡;运动上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情志上要保持心情愉悦、 避免过度劳累。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卫生习惯。”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中医学习手 册,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和实践技巧。希望以上精彩摘录能够 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应用中医知识。
精彩摘录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精彩摘录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是一本深入浅出、实用易懂的 中医学习手册,深受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喜爱。下面就为大家摘录一 些精彩的段落和内容,供大家参考。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以及如何将两者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 医疗服务。其中一段精彩摘录如下:
“对于发热症状,我们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外 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多由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所致,表现为恶寒、 发热、头痛等症状;内伤发热多由气虚、血虚、阴虚等内伤所致,表现为低热、 乏力、盗汗等症状。在治疗上,外感发热以解表为主;内伤发热以调理脏腑功 能为主。”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特征,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络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2. 闻诊: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3.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病史、症状、体验等,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情。
4. 切诊:通过触诊病人的身体部位,包括脉搏、经络、腹部等,来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
5. 四诊合参:将望、闻、问、切四诊的结果综合分析,相互参照,得出诊断结果。
6. 体质辨析:根据病人的体质特征,包括先天禀赋、后天养生、体态、精神等,来判断疾病易发倾向和治疗方案。
7. 拟诊与辨证:根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验等,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疾病的辨析和拟定诊断。
8. 望闻问切诊疗法:根据望、闻、问、切四诊结果,针对病人的病理变化和体质特征,制定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治疗
方案。
9. 鉴别诊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疾病的症状、体征等特点,对相似的疾病进行区分和诊断。
10. 诊断思维:中医诊断学不仅关注具体的症状表现,还注重对疾病的病机、辨证、疗法的整体思考和把握。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诊断学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的鉴别诊断
疾病的鉴别诊断症状,是病人自觉有各种异常的痛苦感觉、或通过医生诊察而得知的病态改变。
如头痛、眩晕等。
它是机体发生疾病后的表现,是医生诊察疾病、判断疾病的客观标志。
症状与证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证候,简称为“证”,是病因病机、病位、症状、舌诊、和脉诊的综合与概括。
如表实证、阴虚证等。
它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是临床诊断疾病的结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机理,它即是联系证候与症状的纽带,也是证候的核心组成部分。
病机决定了疾病的性质。
由同一病机联系着的许多症状就构成了证候。
在临床上,疾病是千变万化的,症状表现也是错综复杂的。
只有认真研究各种常见症状、证候和病机,才能对不同病证而出现的相同症状加以鉴别。
症状鉴别是从相类似的症状中,研究疾病不同的病因病机,以探求疾病的本质,这是正确进行辨证论治的关键步骤。
因此,症状的鉴别,是疾病与证候诊断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辨证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证”与“症”应该严格区分,“症”是一个一个的症状,而“证”是证候,是辨证所得到的结果。
“证”与“病”的概念是不同的。
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也就是说,病可以概括证。
辨病名,必先辨证。
诊断先从辨证再进一步辨病,辨病之后又再进一步辨证。
因此,辨证论治并不是说中医不讲究辨病,强调辨证已包括辨病于其中了。
辨证的方法很多,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如病因辨证、、、经络辨证、、与等。
其中病因辨证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可以看成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
六经辨证是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辨证法;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法。
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脏腑辨证适应于杂病各科辨证。
但脏腑辨证是杂病辨证的重点辨证法,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可以看作是脏腑辨证互为补充的辨证方法。
三焦辨证自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
中医考试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感冒与风温:风温初起症状与感冒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颤高热,,汗出后亦不易迅速退清,咳嗽头痛较为剧烈,甚至出现神昏谵语惊厥等传变入里的症候。
感冒一般发热不高,病势较轻,不传变,服药后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感冒与时行病毒:普通感冒病情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有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明显,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传染性、流行性。
鉴别诊断:咳嗽与咳喘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做为特点)咳嗽与肺痨:咳嗽肺痨均有咳嗽咯痰症状,但肺痨为痨虫感染,有传染性,同时可见潮热盗汗消瘦等症状。
鉴别诊断:惊悸与怔忡:心悸可分为惊悸和怔忡,前者因惊而悸,与情绪有关,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
后者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外界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于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以见脏腑虚损症状。
惊悸日久不愈也可发展为怔忡。
心悸与奔豚鉴别诊断:奔豚发作时,亦感觉心胸躁动不安。
奔豚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鉴别诊断:胸痹与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症候。
胸痹与悬饮:两者都有胸痛,前者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饮食、情绪、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者服药后可缓解。
后者悬饮,饮停胸胁,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胸痹和胃脘痛: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段,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反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
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中医各病鉴别诊断
中医各病鉴别诊断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强调“辨病辨证”。
其中,鉴别诊断是中医诊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全面的辨证分析,中医医师可以识别不同疾病之间的差异,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中医各病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
一、寒热病的鉴别诊断寒热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两类疾病,其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病情和治疗原则上的差异。
对于患者来说,寒热病的准确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1. 寒病的鉴别诊断寒病主要由寒邪侵袭引起,其表现为寒性症状如寒战、畏寒等。
在舌象方面,常见舌苔白而腻。
在脉象方面,脉沉迟为寒病的特点。
治疗原则:驱寒解表,温阳散寒。
2. 热病的鉴别诊断热病主要由热邪侵袭引起,其表现为热性症状如发热、口渴等。
在舌象方面,舌红苔黄为热病的特点。
在脉象方面,脉浮数为热病的表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凉血降火。
二、虚实病的鉴别诊断在中医学中,疾病可分为虚证和实证。
虚实病的诊断对于中医的治疗至关重要。
1. 虚证的鉴别诊断虚证主要由体内致病因素过重,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导致。
患者常表现出乏力、神疲、食欲不振等症状。
舌象方面,舌质淡、舌苔薄白为虚证的特点。
脉象方面,脉弱缓为虚证的表现。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温阳壮阴。
2. 实证的鉴别诊断实证主要由外感邪气或内产实症导致。
患者常表现出身热、躁动等症状。
舌象方面,舌红苔黄为实证的特点。
脉象方面,脉数滑为实证的表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祛湿化痰。
三、内外感病的鉴别诊断内外感病指的是中医学中的两类疾病,其病机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1. 外感病的鉴别诊断外感病主要由外邪入侵引起,其表现为寒热、头痛等症状。
舌象方面,舌体偏红为外感病的特点。
脉象方面,脉浮紧为外感病的表现。
治疗原则:解表散寒、清热解毒。
2. 内伤病的鉴别诊断内伤病主要由内伤因素引起,其表现为消化不良等症状。
舌象方面,舌体可呈红苔厚腻。
脉象方面,脉弦滑为内伤病的表现。
治疗原则:补益脾胃、调和气血。
中医之诊断学应改为鉴别诊断学方称完美
中医之诊断学应改为鉴别诊断学方称完美摘要:诊断就是鉴别诊断,没有鉴别就不能准确诊断。
中医诊断类似于公安局刑警队破获案情,必须在案发现场寻找蛛丝马迹,才能探明案情之来龙去脉,发现作案嫌疑人,最后一举拿下犯罪嫌疑人。
这个嫌疑人就类似于患病之症结。
医生只要在临证中识别出患病症结之所在,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病之症结就是病变中心,病变中心就是病变核心。
医者在繁杂锁碎的证候中能快速找出病变焦点,与一个破案刑侦高手极其类似,要破案就必须进行技术鉴定,要诊断准确就必须进行详细鉴别。
关键词:鉴别诊断、病之症结、条分缕析、伤寒论、温病条辨、湿温病。
引言:诊断就是识症断案,看似简单,其实极其复杂。
要做到诊断准确,就必须触类傍通,举一返三。
触类就是要多接触、多了解类似的病症。
举一个病例就能至少举出类似病例三个以上加以佐证,以期达到触类傍通,精益求精,相得益彰之目的。
要诊断准确无误,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无鉴别就无诊断,要诊断就要知鉴别,只谈诊断不谈鉴别,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鉴别就是学探本求源之法。
此乃学习医理之要法,不可不详究。
正文:自古至今之中医文献,大多只谈诊断不谈鉴别,导致初学者临证茫然,不知所从。
即使烂读经书、药性赋、汤头歌决,也不能很好地训炼自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容易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比如(伤寒论)一书,后世医家奉为经典著作,尊为圣经。
我认为该书只局限于讲解阳虚伤寒方面的病症,所用方药百分之九十以上均用了温热药。
从书中所述之病症与方药,就知道作者之思想是偏向于伤寒外感,阳虚内伤等方面之治疗,即使兼见热盛高烧、湿证身重痛、痰饮咳喘均与寒邪有关。
发汗散寒、温阳护中、温阳化饮、通阳利湿诸法仍宜穿插其中,配合它法灵活组方,方能曲尽其意,药到病除。
这是伤寒经方派之用药思维逻辑。
看似完美无缺,其实很多内科病症是不适应辛温壮阳、辛温升阳、辛温通阳、辛温发汗药物治疗的,哪怕用之毫厘,即可引起剧变。
中医鉴别诊断
1、肺痈: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点,是肺叶生疮,形脓疡,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痈,并根据病理演变过程,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2、肺痨:肺痨的主症为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等,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本病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损疾患。
病因为感染“痨虫”,但发病与否与正气强弱密切相关。
3、喘证:由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或劳欲、久病,致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或肺不主气,肾失摄纳而成,临床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青紫为特点。
4、支饮:为受寒饮冷,久咳致喘,迁延反复伤肺,肺气不能布津,饮邪留伏,支撑胸膈,上逆迫肺之征,以“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卧,其形如肿”;
5、风温:起病多表现为发热、恶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经正确及时治疗,一般邪在气分而解,多在一周内身热下降,病情向愈。
6、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常突然发病,迅速缓解,以夜间发作多见,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7、肺癌:发病多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表现为呛咳、顽固性干咳,持续不愈。
或反复咯血痰,或顽固性胸痛、发热,伴消瘦、疲乏等。
8、心痹:心痹可见喘促,短气,动则尤甚,咳嗽等症,心痹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病及于心,心阳、心气受损之病症,以心悸为突出表现,兼见喘促、短气,咳嗽等症。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恶寒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内科症状-全身症状-恶寒2.恶寒【概念】恶寒是指病人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近火取暖不能解其寒的一种症状。
本症首见于《黄帝内经》。
古代医籍又因恶寒的程度不同列有不同的名称,仅有恶寒而无躯体颤振者,《内经》称为“身寒”、“外寒”等,《伤寒论》称之为“啬啬恶寒”。
自觉恶寒,且躯体颤振者,《内经》称“振寒”、“寒栗”、“怢栗”等,《诸病源候论》则称为“寒战”或“战寒”,《太平圣惠方》称为“寒颤",《素问玄机原病式》称为“战栗”。
恶寒与畏寒,恶风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的感觉,虽居内室内,甚加衣覆被近火取暖仍觉全身发冷;畏寒是指经居于室内或添加衣被、近火取暖,怕冷的感觉可以缓解。
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须注意,恶寒、畏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恶寒。
恶风、恶寒和寒战有程度的不同,“轻则恶风,重则寒战”。
一般来说,恶风、恶寒、寒战在外感病中,而畏寒则多见于内伤杂病中。
本节仅讨论恶寒之症,“寒战”另有专节论述。
门乔【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甚,或有发热,无汗,头身疼痛,或鼻塞流涕,气喘,苔薄白,脉浮紧。
凉燥袭肺恶寒:恶寒甚,发热轻,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咳嗽痰少,舌苔薄白而干,脉浮紧。
邪郁少阳恶寒: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苔薄白,脉弦。
邪伏募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弦迟。
少阴寒化恶寒:恶寒肢冷,精神萎靡,但欲寐,常伴身肿、呕吐、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脉微细而沉。
真热假寒恶寒:恶寒,甚则寒战、神昏。
恶寒不欲近衣被,胸腹按之灼热,烦渴饮冷,声高气粗,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苔焦黄而干,脉沉而滑数有力。
门乔疮疡初期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寒饮内停恶寒:眩晕,恶寒肢冷,胸脘痞闷,呕吐清水、涎液,苔白滑,脉弦紧或弦滑。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凉燥袭肺恶寒:二者均为寒邪外感,卫阳被郁所致。
论中医辩证鉴别诊断方法
论中医辩证的鉴别诊断方法(一)王磊帼姚梅龄中医传统的鉴别诊断方法有“症状鉴别诊断”、“证候鉴别诊断”和“疾病鉴别诊断”三种。
由于“疾病鉴别诊断”主要属于辨病的范畴,所以,笔者只想就前两种属辩证范畴的鉴别诊断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症状鉴别诊断这里所说的症状概念实则包括现在西医所说的症状和体征。
一个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证候之中,也就是说,一个症状可有多种病因病机属性。
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分析具体病例某一症状属性示,必须运用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症状属性的主要鉴别方法,是“症状鉴别诊断”。
所谓“症状鉴别诊断”,是指根据症状的现症特点及其伴随症的情况,而对该症的本质属性进行鉴别的诊断方法。
例如某病人的主诉是泄泻,医者在四诊过程中则可通过了解其泄泻的次数,泄泻内容物的质地和色泽,以及与泄泻相伴随出现的症状等进行鉴别诊断,初步明确导致患者泄泻的病因或病机,即初步分析和判断泄泻的本质属性,这一诊断和分析的过程,就是进行症状鉴别诊断的辩证过程。
具体地讲症状鉴别诊断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本症鉴别所谓本证鉴别,是指根据某一单独症状的不同现症特点,初步鉴别该症本质属性的诊断方法。
例如头痛,可出现于多种证之中,即具有多种不同的本质属性。
然而,不同本质属性的头痛,往往有不同的现症特点。
如头紧痛多属寒、抽痛多属风、重痛多属湿,痛如刀劈多属风火上冲、痛如锥刺多属淤血等等,说明根据患者头痛的性质,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其头痛的病因,又如绵绵时痛多属气虚、头空疼多属精血不足,则又可初步辨明其病因;再考虑巅顶痛多属肝、眉棱骨痛多属阳明、偏头痛多属肝胆等等,则可初步鉴别其病位所属。
以上,即是通过头痛本身的特点来鉴别头痛属性的。
所以,我们把这种鉴别方法称之为“本症鉴别”。
(二)伴随症的鉴别有的症状通过本症鉴别,可初步明其属性。
有的症状通过本症鉴别,或不能明其属性,或属性可能仍是多种。
当此之时,医生就必须借助于该症相伴随出现的其他症状来鉴别该症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格式喘证(心衰)中医鉴别诊断:喘证当与哮证相鉴别。
喘证是指气息而言,以张口抬肩,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证是指声响而言,以喉中哮鸣音为主要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证:需与喘证相鉴别,哮证以声响言,呈发作性,喉中痰鸣有声,不发作时如常人;喘证以气息言,呈慢性迁延性,两者可鉴别。
哮喘中医鉴别诊断:"喘证"与"哮病"相鉴别。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
胸痹(冠心病)中医鉴别诊断:"胸痹"与"真心痛"相鉴别。
二者均有"胸痛"的症状,但胸痹疼痛不如真心痛剧烈,为心痛轻症,多为心脉挛急所致。
真心痛为心痛重症,多为心脉闭塞所致,尚伴大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结代等危重症,可资鉴别。
眩晕(高血压)中医鉴别诊断:"眩晕"与"中风"相鉴别。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窝斜,半身不遂,而眩晕之昏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等表现。
可资鉴别。
心悸(心律失常)中医鉴别诊断:"心悸"需与"怔忡"相鉴别。
二者病因不同,病情程度也有轻重之别。
怔忡由内因引起,并无外惊,自觉心中惕惕,稍扰即发;心悸以心慌为主,病情轻浅,可资鉴别。
应辨虚实,可有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痰阻心脉、痰火扰心等证。
中风(脑梗塞)中医鉴别诊断:应对中经络和中脏腑进行鉴别。
两者均可见言语蹇涩、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但中脏腑以出现神志昏迷为特征,或牙关紧闭,或二便自遗,甚至导致死亡的表现。
而中经络神志正常,仅见有肢体、言语等不利症状,病情有轻重之分,预后不同。
水肿:水肿当与鼓胀相鉴别,鼓胀是以腹大如鼓,皮色苍黄,青筋暴露,四肢消瘦为主要表现,本病人四肢水肿,不消瘦,无鼓胀的其他症状,故辨为水肿。
应鉴别阴水和阳水。
阳水起病多为风邪、疮毒、水湿。
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
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专业资料整理中医鉴别诊断:喘证当与哮证相鉴别。
喘证是指气息而言,以张口抬肩,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证是指声响而言,以喉中哮鸣音为主要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证:需与喘证相鉴别,哮证以声响言,呈发作性,喉中痰鸣有声,不发作时如常人;喘证以气息言,呈慢性迁延性,两者可鉴别。
哮喘中医鉴别诊断:"喘证"与"哮病"相鉴别。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
胸痹(冠心病)中医鉴别诊断:"胸痹"与"真心痛"相鉴别。
二者均有"胸痛"的症状,但胸痹疼痛不如真心痛剧烈,为心痛轻症,多为心脉挛急所致。
真心痛为心痛重症,多为心脉闭塞所致,尚伴大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结代等危重症,可资鉴别。
眩晕(高血压)中医鉴别诊断:"眩晕"与"中风"相鉴别。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窝斜,半身不遂,而眩晕之昏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等表现。
可资鉴别。
心悸(心律失常)中医鉴别诊断:"心悸"需与"怔忡"相鉴别。
二者病因不同,病情程度也有轻重之别。
怔忡由内因引起,并无外惊,自觉心中惕惕,稍扰即发;心悸以心慌为主,病情轻浅,可资鉴别。
应辨虚实,可有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痰阻心脉、痰火扰心等证。
中风(脑梗塞)中医鉴别诊断:应对中经络和中脏腑进行鉴别。
两者均可见言语蹇涩、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但中脏腑以出现神志昏迷为特征,或牙关紧闭,或二便自遗,甚至导致死亡的表现。
而中经络神志正常,仅见有肢体、言语等不利症状,病情有轻重之分,预后不同。
水肿:水肿当与鼓胀相鉴别,鼓胀是以腹大如鼓,皮色苍黄,青筋暴露,四肢消瘦为主要表现,本病人四肢水肿,不消瘦,无鼓胀的其他症状,故辨为水肿。
应鉴别阴水和阳水。
阳水起病多为风邪、疮毒、水湿。
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
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中医鉴别诊断:喘证当与哮证相鉴别。
喘证是指气息而言,以张口抬肩,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证是指声响而言,以喉中哮鸣音为主要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证:需与喘证相鉴别,哮证以声响言,呈发作性,喉中痰鸣有声,不发作时如常人;喘证以气息言,呈慢性迁延性,两者可鉴别。
哮喘中医鉴别诊断:"喘证"与"哮病"相鉴别。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
胸痹(冠心病)中医鉴别诊断:"胸痹"与"真心痛"相鉴别。
二者均有"胸痛"的症状,但胸痹疼痛不如真心痛剧烈,为心痛轻症,多为心脉挛急所致。
真心痛为心痛重症,多为心脉闭塞所致,尚伴大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结代等危重症,可资鉴别。
眩晕(高血压)中医鉴别诊断:"眩晕"与"中风"相鉴别。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窝斜,半身不遂,而眩晕之昏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等表现。
可资鉴别。
心悸(心律失常)中医鉴别诊断:"心悸"需与"怔忡"相鉴别。
二者病因不同,病情程度也有轻重之别。
怔忡由内因引起,并无外惊,自觉心中惕惕,稍扰即发;心悸以心慌为主,病情轻浅,可资鉴别。
应辨虚实,可有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痰阻心脉、痰火扰心等证。
中风(脑梗塞)中医鉴别诊断:应对中经络和中脏腑进行鉴别。
两者均可见言语蹇涩、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但中脏腑以出现神志昏迷为特征,或牙关紧闭,或二便自遗,甚至导致死亡的表现。
而中经络神志正常,仅见有肢体、言语等不利症状,病情有轻重之分,预后不同。
水肿:水肿当与鼓胀相鉴别,鼓胀是以腹大如鼓,皮色苍黄,青筋暴露,四肢消瘦为主要表现,本病人四肢水肿,不消瘦,无鼓胀的其他症状,故辨为水肿。
应鉴别阴水和阳水。
阳水起病多为风邪、疮毒、水湿。
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
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中医鉴别诊断:喘证当与哮证相鉴别。
喘证是指气息而言,以张口抬肩,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证是指声响而言,以喉中哮鸣音为主要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证:需与喘证相鉴别,哮证以声响言,呈发作性,喉中痰鸣有声,不发作时如常人;喘证以气息言,呈慢性迁延性,两者可鉴别。
哮喘中医鉴别诊断:"喘证"与"哮病"相鉴别。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
胸痹(冠心病)中医鉴别诊断:"胸痹"与"真心痛"相鉴别。
二者均有"胸痛"的症状,但胸痹疼痛不如真心痛剧烈,为心痛轻症,多为心脉挛急所致。
真心痛为心痛重症,多为心脉闭塞所致,尚伴大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结代等危重症,可资鉴别。
眩晕(高血压)中医鉴别诊断:"眩晕"与"中风"相鉴别。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窝斜,半身不遂,而眩晕之昏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等表现。
可资鉴别。
心悸(心律失常)中医鉴别诊断:"心悸"需与"怔忡"相鉴别。
二者病因不同,病情程度也有轻重之别。
怔忡由内因引起,并无外惊,自觉心中惕惕,稍扰即发;心悸以心慌为主,病情轻浅,可资鉴别。
应辨虚实,可有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痰阻心脉、痰火扰心等证。
中风(脑梗塞)中医鉴别诊断:应对中经络和中脏腑进行鉴别。
两者均可见言语蹇涩、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但中脏腑以出现神志昏迷为特征,或牙关紧闭,或二便自遗,甚至导致死亡的表现。
而中经络神志正常,仅见有肢体、言语等不利症状,病情有轻重之分,预后不同。
水肿:水肿当与鼓胀相鉴别,鼓胀是以腹大如鼓,皮色苍黄,青筋暴露,四肢消瘦为主要表现,本病人四肢水肿,不消瘦,无鼓胀的其他症状,故辨为水肿。
应鉴别阴水和阳水。
阳水起病多为风邪、疮毒、水湿。
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
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中医鉴别诊断:喘证当与哮证相鉴别。
喘证是指气息而言,以张口抬肩,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证是指声响而言,以喉中哮鸣音为主要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证:需与喘证相鉴别,哮证以声响言,呈发作性,喉中痰鸣有声,不发作时如常人;喘证以气息言,呈慢性迁延性,两者可鉴别。
哮喘中医鉴别诊断:"喘证"与"哮病"相鉴别。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
胸痹(冠心病)中医鉴别诊断:"胸痹"与"真心痛"相鉴别。
二者均有"胸痛"的症状,但胸痹疼痛不如真心痛剧烈,为心痛轻症,多为心脉挛急所致。
真心痛为心痛重症,多为心脉闭塞所致,尚伴大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结代等危重症,可资鉴别。
眩晕(高血压)中医鉴别诊断:"眩晕"与"中风"相鉴别。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窝斜,半身不遂,而眩晕之昏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等表现。
可资鉴别。
心悸(心律失常)中医鉴别诊断:"心悸"需与"怔忡"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