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能力的生物化学

合集下载

第九章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ppt课件

第九章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ppt课件
有氧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有氧耐力素质的生化基础是有氧氧化能 力。通过有氧氧化能力的训练,可以改善机 体氧运输和利用能力,从而提高有氧耐力素 质。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二)重复训练法
在专项训练中应用,运动时间需要控 制在10秒钟内,如短跑训练的20-60m行进 间跑、30-60m成组跑、篮球训练中10秒内 的30m跑、运球跑、曲线变向跑、10m冲刺 跑等。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训练,目前常采 用最高乳酸训练和乳酸耐受力训练两种方法。
(一)最高乳酸训练 (二)乳酸耐受力训练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一)最高乳酸训练
最高乳酸训练的目的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达到最高 水平,以提高400米跑和100米、200米游以及最大 强度运动1-2分钟运动项目的运动能力。 最高乳酸训练常采用运动时间常为1-2分钟大强度运 动,间歇为3-5分钟的间歇训练法。 1、运动次数与血乳酸
2、 1分钟左右大强度间歇运动提高最大乳酸 能力分析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引言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旨在研究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本实验选取了跑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参与者跑步前后的血液参数以及肌肉乳酸含量的变化,来探究运动对生物体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

实验步骤1.参与者选择与实验员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参与者在跑步前进行全身热身运动,以准备身体进行高强度运动。

3.在跑步前和跑步后,采集参与者的血液样本。

采集血液样本的方法可以选择采血静脉或指尖采血。

4.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分别离心,将血清和血浆分离。

血浆中含有乳酸、血糖等指标,血清中含有血清酶等指标。

5.使用生化分析仪器,测量血浆中乳酸、血糖等指标的浓度。

6.分析参与者跑步前后乳酸和血糖的浓度变化,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

7.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运动对生物体的影响。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跑步后乳酸和血糖的浓度均有所增加。

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参与者编号跑步前乳酸浓度(mmol/L)跑步后乳酸浓度(mmol/L)跑步前血糖浓度(mmol/L)跑步后血糖浓度(mmol/L)1 1.8 3.4 4.9 6.32 2.2 4.1 5.2 6.83 1.9 3.8 4.5 6.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参与者在跑步后乳酸浓度的增加明显,这是由于肌肉细胞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产生了大量乳酸。

血糖浓度也有所增加,这是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血液中的血糖被释放出来供给肌肉细胞使用。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运动会导致乳酸和血糖浓度的增加。

这是因为运动时肌肉细胞需要更多的能量,从而产生大量乳酸,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运动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不同参与者乳酸和血糖的浓度变化程度可能有所不同,这可能与个体的代谢能力和运动水平有关。

结论本实验通过测量参与者跑步前后的血液参数,研究了运动对生物体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运动会导致乳酸和血糖浓度的增加。

这一结论对于理解运动生物化学变化的机制以及制定健康运动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第九章-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

第九章-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

2、 1分钟左右大强度间歇运动提高最大乳 酸能力的分析
(1)1分钟左右的超量强度跑时,基本由糖酵解供能,运动后, 可使肌肉乳酸升高到较高水平;
(2)在4分钟的间歇休息,可使骨骼肌细胞中减弱,在继续运动 时,骨骼肌中糖原可持续分解供能,结果使间歇运动时血乳酸大 大高于一次力竭性运动后血乳酸的浓度,从而提高身体的最大乳 酸耐受力。
在专项训练中应用,运动时间需要控制在10秒钟 内,如短跑训练的20-60m行进间跑、30-60m成组跑、 篮球训练中10秒内的30m跑、运球跑、曲线变向跑、 10m冲刺跑等。
糖酵解代谢能力的训练
无氧耐力素质取决于无氧代谢能力。由于磷酸原的 供能时间短,所以,无氧耐力主要依靠糖酵解供能。要 改善无氧耐力,首先必须提高糖酵解能力。
1、训练方法
1'游泳,4'休息
乳18 酸Bla耐(m受mo力l/L)训练常采用超量负荷1'游的泳方,法1'3。0"休在息第一次练习 后16 使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目前认为以12mmol/L的血乳
酸14 浓度为宜,然后保持在这一水平上,使机体在训练中 忍12 受较长时间的刺激,从而产生生理上的适应和提高耐 受180 力。在训练中可采用1-1.5分钟运动和4-5分钟休息 的6 多次重复的间歇训练方法。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训练,目前常采用最高乳酸训 练和乳酸耐受力训练两种方法。
(一)最高乳酸训练 (二)乳酸耐受力训练
(一)最高乳酸训练
最高乳酸训练的目的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达到最高水平,以提高 400米跑和100米、200米游以及最大强度运动1-2分钟运动项目的 运动能力。
最高乳酸训练常采用运动时间常为1-2分钟大强度运动,间歇为3-5分 钟的间歇训练法。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化学变化特点和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2、酶:是一类由活性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质。

简单说,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3生物氧化:能源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5、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6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运动时肌肉中糖代谢加强,其代谢中间物丙酮酸经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输入到血液中的过程。

7、磷酸原:ATP和CP 的合称,两者的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基团的过程释放能量。

8、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9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

10、中枢疲劳: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

11、外周疲劳: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12、糖异生:从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T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T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T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

F5、酶是蛋白质,但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

T6、通过长期训练可以提高酶活性、增加酶含量。

T7、一般意义上的血清酶是指那些在血液中不起催化作用的非功能性酶。

T8、训练引起的酶催化能力的适应性变化,可因停训而消退.T9、CP是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能量供应者。

F10、生物氧化发生的部位在细胞质。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能源物质。

可提供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如马拉松跑和铁人三项等)时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脂肪氧化功能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类消耗的作用。

耐力性运动员脂肪氧化分解能力高,脂肪动员早,保证中枢神经系统血糖的充足供应,同时节省蛋白质,提高运动成绩。

▪协助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A、D、E、K只有搭乘在脂肪这个载体上才能被人体吸收。

▪防震保护和隔热保温作用。

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组织起到防止、保护和缓冲的作用。

皮下脂肪层可防止热量散失,保持体温。

运动员而言过厚的皮下脂肪层会妨碍运动时体热迅速消散,增加体温调节的负担。

▪糖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子习惯通式为C n(H2O)n,俗称为碳水化合物,但乳酸C3H6O3、乙酸C2H4O2等一些非糖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数之比也是2:1,但不是糖;相反也有一些物质虽然是糖,但又不符合这个通式,如脱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3O5。

1.1运动时无氧代谢的调节骨骼肌磷酸原代谢的调节1 磷酸化酶调节▪代谢产物对磷酸化酶b活性调节:运动时抑制剂浓度相对下降,激活剂浓度相对增加,磷酸化酶b活性提高,糖原分解加强。

▪肾上腺素对磷酸化酶转变的调节:运动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随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合成肾上腺素-受体复合物,使膜内侧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引起ATP环化成cAMP,cAMP激活蛋白激酶,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转换成有活性的b,糖原分解速率加快。

▪钙离子对磷酸化酶的调节:Ca2+可直接激活磷酸化酶b激酶,促使磷酸化酶b转变成a,糖酵解加强。

▪葡萄糖-6-磷酸(G-6-P)反馈抑制己糖激酶(HK),这对运动时骨骼肌是选择肌糖原还是葡萄糖具有重要意义。

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始终低于磷酸化酶,运动且肌糖原储量充足时,G-6-P由于PFK活性低而产生积累,从而反馈抑制HK活性,结果抑制肌肉摄取和利用血糖。

▪安静状态,骨骼肌中PFK活性低,80%受到抑制;激烈运动A T P、C P降低,A M P、N H4+、P i升高,激活P F K,糖酵解加快;1m i n以上,乳酸堆积,p H下降,抑制糖酵解。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一、引言运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运动涉及到大量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能量代谢到肌肉收缩,都需要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对于理解运动机制、改善运动表现以及预防运动受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重要代谢途径以及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2.1 代谢代谢是指生物体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用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在运动状态下,代谢过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因此代谢速率会加快。

2.2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在运动时产生和利用能量的过程。

能量主要由食物摄入,并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转化为ATP(三磷酸腺苷),提供给肌肉细胞进行收缩和运动。

三、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代谢途径3.1 糖酵解糖酵解是细胞内产生能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糖会经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最终转化为能量(ATP)、乳酸和水。

糖酵解过程可以在有氧(有氧糖酵解)和无氧(无氧糖酵解)条件下进行。

3.2 脂肪代谢脂肪代谢是指细胞内脂肪分子的分解和利用过程。

脂肪是一种高能物质,通过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在运动时,脂肪会作为主要能源被肌肉细胞所利用。

3.3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代谢是指生物体内蛋白质分子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在运动时,蛋白质的分解速率会增加,用于提供必要的氨基酸供能和修复受损组织。

此外,蛋白质在肌肉组织中也起着重要的结构和功能作用。

四、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4.1 ATP的产生ATP是生物体最常用的能量储存和转换分子。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通过酵解和氧化反应合成和利用ATP。

针对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ATP的合成和利用机制也会有所不同。

4.2 乳酸的产生与清除在高强度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无氧糖酵解会产生较多的乳酸。

乳酸的积累会导致肌肉疲劳和酸痛感。

乳酸的清除与运动后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乳酸转运、乳酸氧化等多种途径。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1.新陈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不断进行着的化学变化称为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部分。

2.糖: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3脂质:是指由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4.器官水平调节:多细胞生物出现了内分泌细胞之后,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对物质代谢调控成为器官水平代谢地重要方式。

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或改变其中某些酶的催化活性或含量,从而调节代谢过程的速度。

5.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过程称为生物氧化,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6.限速酶: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一些酶的活性大小可以调节代谢过程的化学反应速度,这些酶称为限速酶。

7.高脂血症:是指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情况。

8.细胞水平调节: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物都具有的一种原始调节方式,这种调节方式是通过细胞内某些物质浓度的变化,使某些酶的活性或数量改变,从而调节代谢过程的速度。

9.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10.乳酸循环: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乳酸,扩散入血液后形成血乳酸,血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肝,通过糖异生作用可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再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这个过程称乳酸循环。

(或称Cori 氏循环)。

11.胆固醇逆向转运:是指HDL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进行代谢的过程。

12.整体水平调节:神经系统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可直接影响组织中的代谢,或影响内分泌腺的活动,改变激素分泌的速度,从而间接地对整体的代谢进行综合调节。

13.物质代谢:人体可通过分解代谢将自身贮存的或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又可通过合成代谢将小分子物质合成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以及所需的其他分子。

这两种代谢途径所进行的物质转化过程称为物质代谢。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研究体育运动对机体化学组成、化学变化的影响规律以及这些影响和运动能力的关系。

2、必需氨基酸: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率低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进行补充的氨基酸3、必需脂肪酸: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需,但机体自己不能合成,必须依赖食物供应的不饱和脂肪酸,称之为必需脂肪酸。

4、蛋白质: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形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5、糖异生:非糖物质在肝脏内转变为葡萄糖和糖原的过程。

6、二肽:两个氨基酸由一个肽键连接形成的化合物。

7、酶:是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8、酶活性:酶所具有的催化能力。

9、同工酶:在生化中把催化相同反应,而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10、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化学物质。

11、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12、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在物质分解代谢过程中,代谢物脱氢后,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然后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形成ATP的过程。

13、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时,所释放出的能量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14、糖酵解:糖原和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代谢。

15、三羧酸循环:由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的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

16、脂肪动员:储存在皮下或腹腔的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脂肪和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这个过程称之为脂肪动员。

17、β—氧化:脂肪酸氧化分解时,其碳链的断裂是在β—位碳原子处发生。

18、酮体:脂肪酸在肝内分解氧化时的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

19、氨基酸代谢库:经食物消化、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与体内组织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内源性氨基酸)混合在一起,分布与体内各处。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运动对机体化学组成的影响和物质代谢特质,以及变化规律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相互关系的一门新科学。

2.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3.同工酶:催化相同反应,而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4.肌酸激酶(CK):在代谢过程中,它催化磷酸肌酸与肌酸之间的转化。

5.腺苷三磷酸(ATP):ATP分子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苷酸。

6.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7.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8.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9.糖原合成: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

10.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11.乳酸循环:血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再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的过程。

12.必须脂肪酸:通常把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称为必须脂肪酸。

13.脂蛋白:主要由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磷脂等组成,是血中脂类的运输形式。

14.脂肪(酸)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15.酮体:在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极不完全,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的总称。

16.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N占16%17.氮平衡:人体摄入的食物中的含氮量和排泄物中的含氮量相等的情况。

18.氨基酸代谢库:只是在表示蛋白质不断合成同时又不断分时,都经历了一个氨基酸不断变化的过程。

19.乳酸阈or无氧阈:人体进行递增运动负荷时,由有氧氧化分解供能过渡到大量动用糖酵解供能的临界点。

20.半时反应:是指恢复运动时所消耗物质的二分之一所需的时间。

运动生物化学整理

运动生物化学整理

运动生物化学整理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运动与身体化学变化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对于我们理解运动过程中的生理机制、营养需求以及训练效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

简单来说,它关注的是在运动状态下,我们身体内各种化学物质的代谢和调节。

这些化学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各种激素等。

碳水化合物是运动中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在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中,身体会优先利用肌肉中储存的糖原(一种碳水化合物的储存形式)来提供能量。

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肝脏中的糖原也会被动员出来,维持血糖水平,保障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

脂肪则是在长时间、低强度运动中逐渐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

脂肪分解产生的脂肪酸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产生能量。

然而,脂肪的氧化供能相对较慢,所以在高强度运动初期,其供能比例较低。

蛋白质通常不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但在长时间运动、能量供应不足或者肌肉损伤修复时,蛋白质会发生分解,产生氨基酸,为身体提供一定的能量,并参与肌肉的修复和重建。

运动对激素水平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为肌肉提供更多的血液和氧气。

胰岛素则在运动后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糖原的合成和储存,帮助身体恢复能量储备。

再来说说运动与维生素和矿物质。

维生素 B 族在能量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缺乏可能导致运动能力下降。

维生素C 和E 具有抗氧化功能,能减轻运动产生的自由基对身体的损伤。

矿物质如铁参与氧气的运输,钙对于肌肉收缩和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在运动营养方面,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于运动表现和身体恢复至关重要。

运动员需要根据运动的类型、强度和持续时间来调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

例如,耐力运动员需要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保证有足够的能量储备;力量型运动员则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促进肌肉生长和修复。

运动训练也会引起身体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资料(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

3、糖原分解: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

4、糖异生: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合或糖原的过程。

5、运动肌“乳酸穿梭”:IIb型快肌纤维中生成的乳酸不断进入IIa型快肌纤维或I型慢肌纤维中被氧化利用。

6、血管间“乳酸穿梭”:指运动时工作肌内生成的乳酸不是在工作肌肉本身中进行代谢,而且穿出肌细胞膜进入毛细血管,再通过血液循环将乳酸运到体内其他各种器官中进一步代谢。

7、乳酸阈:指进行递增强度运动时,血乳酸浓度升到4m mol/L 所对应的运动强度。

8、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9、脂肪酸活化:在脂酰CoA合成酶的催化下,脂肪酸转变为脂酰CoA的过程,称脂肪酸活化。

10、酮体: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11、血浆游离脂肪酸(FFA):脂肪酸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以清蛋白作为脂肪酸的载体。

12、血脂:指人体血浆中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13、运动性疲劳: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4、运动性外周疲劳: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15、运动性中枢疲劳:指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系统的疲劳,即指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

16、半时反应:运动后恢复中,消耗的能源物质恢复一半或代谢产物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半时反应。

17、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进而引发运动能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症。

生物化学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体育运动是一项需要强大体能和卓越技巧的竞技活动。

为了提高运动员的表现和提升竞技水平,科学家们研究生物化学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并逐渐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

本文将以生物化学的角度,探讨一些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一、能量代谢和ATP的产生体育运动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

在体育运动中,生物化学的一项重要作用是参与能量代谢过程。

细胞内的线粒体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将食物转化为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从而为肌肉运动提供能量。

ATP被认为是能源的“通货”,在运动中不断合成和分解。

二、乳酸消耗和酸碱平衡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会导致肌肉缺氧,产生大量乳酸。

乳酸的积累会使肌肉酸化,严重影响运动能力和耐力。

生物化学参与了乳酸消耗和酸碱平衡的调节过程。

例如,乳酸通过乳酸脱氢酶酶把乳酸转化为产生ATP所需的物质。

乳酸消耗的高效率有助于减少乳酸积累,保持肌肉的酸碱平衡。

三、蛋白质合成和肌肉修复体育运动中的肌肉损伤是常见的。

蛋白质合成和肌肉修复是生物化学在运动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是肌肉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运动后,肌肉组织会发生微小损伤,而蛋白质合成则参与了肌肉组织的修复和增长。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蛋白质合成机制,探索如何优化肌肉修复过程,提高运动员的恢复能力和肌肉生长速度。

四、神经递质和运动协调体育运动需要良好的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

神经递质是生物化学在运动中的又一重要作用。

神经递质是脑内的化学物质,通过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来协调和控制运动。

乙酰胆碱、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对于体育运动中的肌肉收缩、运动协调和反射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优化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运动的效率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生物化学在体育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量代谢和ATP的产生、乳酸消耗和酸碱平衡、蛋白质合成和肌肉修复、神经递质和运动协调等生物化学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和竞技表现。

运动生物化学1

运动生物化学1

运动生物化学1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运动与生物化学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旨在揭示运动过程中身体内部的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运动能力和健康的影响。

对于运动员、健身爱好者以及关注健康的人们来说,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们的身体中,运动引发了一系列复杂而精妙的生物化学过程。

当我们开始运动时,身体的能量代谢系统迅速启动。

首先是磷酸原系统,它能在短时间内提供高强度的能量,但持续时间很短。

接着是糖酵解系统,它可以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产生能量,但会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

而在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中,有氧氧化系统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持久的能量。

能量的来源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是运动中最常用的能量来源,尤其是在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中。

例如短跑、举重等项目,肌肉中的糖原储备迅速被消耗。

而对于长时间的耐力运动,如马拉松,脂肪的氧化则成为主要的能量供应途径。

蛋白质在一般情况下不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但在长时间运动或能量摄入不足时,也会参与供能。

运动还会对身体的物质代谢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运动会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使肌肉变得更加强壮。

同时,运动也能加速脂肪的分解和代谢,有助于控制体重和改善身体成分。

此外,运动对血糖的调节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运动,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对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具有积极意义。

在运动生物化学中,激素的调节作用不可忽视。

例如,胰岛素能够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和氨基酸,合成糖原和蛋白质,有利于运动后的恢复和生长。

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则在运动应激状态下分泌增加,提高心率和血压,增加能量供应。

运动还会导致身体内环境的变化。

运动时产生的大量热量需要通过汗液蒸发来散失,这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

如果不及时补充,可能会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影响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和营养策略。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摘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运动对生物体内生物化学指标的影响,通过对运动前后血液中
乳酸、葡萄糖、肌酸激酶等指标的测定,分析了运动对生物体代谢活动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适量运动能够促进生物体代谢活动,提高乳酸阈值,降低葡萄
糖和肌酸激酶水平,有利于身体健康。

引言:
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代谢活动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能量代谢、废物排泄、肌肉损伤修复等。

这些变化反映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指标上,通过对这些指
标的测定,可以了解运动对生物体的影响,为运动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健康成年人血液样本、生化试剂盒
2. 实验方法:采集运动前和运动后的血液样本,分别测定其中的乳酸、葡萄糖、肌酸激酶等指标。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水平显著升高,葡萄糖水平显著降低,肌酸
激酶水平也有所上升。

这表明运动会导致生物体内能量代谢活动的增加,乳酸
和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被大量消耗,同时肌肉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释放
出肌酸激酶。

但是,这些变化是暂时的,随着身体的恢复,这些指标会逐渐恢
复到正常水平。

结论:
适量运动有利于促进生物体代谢活动,提高乳酸阈值,降低葡萄糖和肌酸激酶水平,有利于身体健康。

但是,过量运动会导致这些指标异常,甚至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在进行运动时需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长,保持身体健康。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名词解释:1.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慢无法满足机体需要,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2.氮平衡:氮平衡是指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3.微量元素:通常指生物有机体中含量小于0.01%的化学元素4.酶:5.肌糖元:也作肌糖原,是肌肉中糖的储存形式,在剧烈运动消耗大量血糖时,肌糖原分解供能,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必须先分解产生乳酸,经血液循环到肝脏,再在肝脏内转变为肝糖元或分解成葡萄糖6.脂肪酸动员:7.酮体: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三种产物的统称。

8.超量恢复:也称超量代偿。

有关运动时和运动后休息期间能量物质消耗和恢复过程的超量恢复学说,是由前苏联学者雅姆波斯卡娅提出来的。

9.乳酸阈训练法:10.酸碱平衡:人体内各种体液必须具有适宜的酸碱度,这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11.过度训练:是指运动员由于疲劳的连续积累而导致机体出现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的训练和比赛。

12.半时反应:13.限速酶:它是指整条代谢通路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它不但可以影响整条代谢途径的总速度,还可以改变代谢方向14.糖异生:在人体内,除了单糖合成糖原外,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也能在肝脏中生成葡萄糖或糖原。

15.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肌肉最大收缩或者最大输出功率暂时性下降的生理现象。

二、改错1.×蛋白质2.×需要补糖3. √4. √5.√6.×7.√8.×没Vg 9.×30秒10.×11.√12.√13.×14.×对速度影响小三、简答1.试分析投掷、100米、400米及马拉松跑的能量代谢特点。

答:2.所谓血糖,对训练有何重要意义,如何维持血糖稳定。

答:3.简析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过程及对运动训练的重要意义。

体育学中的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

体育学中的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

体育学中的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体育运动的普及,体育学逐渐成为热门学科之一。

而在体育学中,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以体育学中的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为话题,探讨其在运动训练与竞技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运动生理运动生理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科学。

它关注身体在运动中的各个系统的功能变化,如心血管、呼吸等系统的变化。

通过研究运动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在不同运动强度下的适应能力和耐力水平。

运动生理的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运动训练和竞技表现,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和身体素质。

二、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与生命活动相关的化学变化的科学。

在体育学中,生物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代谢过程、能量供应和营养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方面。

通过研究生物化学,我们可以了解运动对机体的能量和物质代谢的影响,为合理安排运动训练和营养补给提供科学依据。

三、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的关系运动生理和生物化学紧密相关,相互影响。

运动生理的变化一方面会导致生物化学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生物化学的变化也会影响运动生理的表现。

例如,运动时身体对能量的需求增大,脂肪和糖原作为能量供应的主要来源,这涉及到脂肪代谢和糖代谢的生物化学反应。

此外,乳酸是运动中产生的重要代谢产物,它的积累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是运动生理和生物化学之间的桥梁。

四、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在训练中的应用基于对运动生理和生物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将相关原理应用于运动训练中,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身体对不同强度和类型运动的适应能力,制定运动计划和训练方案。

例如,在耐力训练中,我们可以根据糖原储备和脂肪代谢的情况来调节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此外,了解生物化学反应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可以合理安排营养补给和补剂的使用。

例如,运动中糖原的消耗是需要及时补充的,因此在长时间和高强度运动后及时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是十分重要的。

运动生物化学概论

运动生物化学概论

运动生物化学概论当我们投身于运动的世界,无论是在操场上尽情奔跑,在健身房中挥汗如雨,还是在球场上激烈角逐,身体内部都在发生着一系列复杂而神奇的化学变化。

这些化学变化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运动表现,还与我们的健康和体能息息相关。

这就是运动生物化学所研究的领域,它为我们揭示了运动与身体化学反应之间的紧密联系。

运动生物化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运动过程中身体内化学物质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运动能力和健康的影响。

它涵盖了多个层面的内容,从细胞内的能量代谢,到肌肉的收缩机制,再到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等等。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运动中的能量供应。

在运动时,身体需要能量来驱动肌肉的收缩和各种生理活动。

而能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

磷酸原系统是短时间、高强度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比如短跑、举重等项目。

它就像一个快速反应部队,能够在瞬间提供大量的能量,但持续时间很短。

这个系统主要依赖于肌肉中的磷酸肌酸,当磷酸肌酸分解时,会迅速释放出能量,使肌肉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糖酵解系统则在持续时间稍长、强度较大的运动中发挥作用,比如400 米跑、800 米跑。

在这个过程中,肌肉中的糖原被分解为乳酸,同时产生能量。

虽然糖酵解系统能够相对快速地提供能量,但由于乳酸的堆积,容易导致肌肉疲劳。

有氧氧化系统则是长时间、低强度运动的主要供能方式,比如长跑、游泳等。

在有氧条件下,糖、脂肪和蛋白质被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的能量。

这个系统的优点是能够持续供应能量,并且不会产生像乳酸那样导致疲劳的物质。

除了能量供应,运动还会对身体内的物质代谢产生影响。

比如,运动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和代谢。

当我们进行有氧运动时,脂肪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然后进入细胞内的线粒体进行氧化分解,为身体提供能量。

这也是为什么有氧运动被认为是减肥的有效方式之一。

同时,运动也会影响蛋白质的代谢。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中的蛋白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分解和合成。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运动与生物化学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旨在揭示运动过程中身体内部的化学变化和代谢规律,对于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优化运动训练以及提高运动表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运动生物化学的复习时,需要系统地梳理各个知识点,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记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运动生物化学中的基本概念。

其中,物质代谢是核心内容之一。

物质代谢包括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等。

在运动中,这些代谢过程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糖代谢在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人体中的糖主要以糖原的形式储存于肌肉和肝脏中。

在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中,如短跑,肌糖原迅速分解为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产生能量,为肌肉收缩提供动力。

而在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如马拉松,肝糖原的分解和糖异生作用则变得更为重要,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保证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

脂肪代谢也是运动中的重要能量来源。

在有氧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脂肪的氧化分解逐渐增加,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

这对于长时间耐力运动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脂肪代谢的过程和调节机制,对于制定合理的运动减肥计划和提高运动耐力具有指导作用。

蛋白质代谢在运动中的作用相对较小,但在长时间运动或高强度训练后,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会发生变化,影响肌肉的修复和增长。

接着,我们要关注运动中的能量供应系统。

人体有三大供能系统,分别是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

磷酸原系统的供能速度极快,但持续时间很短,一般只能维持 6 8秒的高强度运动,如短跑起跑时的能量供应。

糖酵解系统能在短时间内提供较多能量,但会产生乳酸堆积,导致肌肉疲劳。

有氧氧化系统则可以持续提供大量的能量,但其供能速度相对较慢,适合长时间的有氧运动。

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对各供能系统的依赖程度不同。

例如,短跑主要依赖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而长跑则主要依靠有氧氧化系统。

运动还会对体内的激素水平产生影响。

例如,运动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糖原分解和脂肪动员,提高能量供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 1.最大转运氧的能力 (1)肺转运氧 (2)血液携氧量 (3)每分心输出量 2.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3.遗传的影响 4.训练的影响 5.性别的影响 6.年龄的影响 7.高原和高原训练的影响
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化学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 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 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力竭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 疲劳时继续运动,直到肌肉或器官不能 维持运动,即为力竭。
(一)各体育项目的代谢类型 根据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体系,可 把竞技体育项目分属为五种代谢类型, 即: (1)磷酸原代谢类型; (2)磷酸原—糖酵解代谢类型; (3)糖酵解代谢类型; (4)糖酵解—有氧代谢类型; (5)有氧代谢类型。
(二)不同训练方法的能量代谢特点: 根据训练方法的供能代谢分布特点, 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
二、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因素
(一)影响人体无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
人体代谢能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一 般说运动员的值高于正常人,且有多种因素 影响个体的无氧代谢能力。 1.年龄、性别和肌肉质量的影响 (1)年龄:生长期的机体无氧代谢能力随年 龄增长而增大,在20多岁时达最大值,然 后逐渐下降,大约每10年下降6%。上述 变化无性别差异。
4.训练的影响
从训练应答比较的变化范围大,说明 无氧代谢可训性的个体差异大。这类研 究对教练员有重要价值,例如对短时间 无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应当意识到选 拔天资高的人更易获得训练效果,对长 时间无氧运动能力的提高,应当多从训 练因素上找出成功的原因。
影响人体无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 1.年龄、性别和肌肉质量的影响
反应产物的堆积 肌纤维类型 代谢途径的 效率
(5)氧的转运和利用系统: 在短时间极量运动中,氧化供能占 很小部分。当全力运动时间超过60—90 秒时,供氧系统利用氧的能力有改善和 提高,经过一个阶段训练后线粒体内有 氧代谢供能才会有较大增长。
3.遗传的影响
与无氧代谢能力有关的生化参数的遗 传度影响机体对训练的应答,在选材时 应注意应答能力表型的变异起作用。
这个疲劳定义的特点是: (1)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器官的机能 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 生和疲劳程度; (2)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 例如,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 或同时使用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 和输出功率来评定疲劳。
二、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变化:
躯体性疲劳:运动能力下降。 运动性疲劳 心理性疲劳:行为的改变。
3.遗传的影响
高水平的最大摄氧量归咎于训练水 平还是先天因素,目前尚不清楚,但是 经耐力训练最大摄氧量增高不超过 15 %—20%最大摄氧量,这是最大摄氧量 遗传度高(约 80%)决定的。
4.训练的影响
由于可训性受遗传度制约,训练对 最大摄氧量提高的效果不十分明显(不超 过15%—20%)。例如,一名最大摄氧量 (45-55毫升氧/千克体重•分)低水平的 健康年轻人,经过紧张训练使最大摄氧 量提高20%,数值只达到54—66毫升氧 /千克体重•分,此值仍低于优秀耐力运 动员的平均水平。可见,在耐力运动员 选材时,最大摄氧量的可训性是一个不 可忽视的因素。
(2)供能物质含量:短时间全力运动的能量主要 来自内源性高能磷酸化合物和肌糖原。CP贮量 是短时间无氧运动能力的限制因素。无氧运动时 肌糖原的储量不是个体无氧运动能力的决定因素。
(3)反应产物的堆积:大量的研究一致指出, 在局部肌糖原储备充足情况下,肌内H+堆 积是影响无氧运动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
ATP酶 ATP ADP+Pi
第一节 运动能力的代谢基础
一、运动的代谢特点:
骨骼肌ATP的再合成速度是影响运动能力的最 重要因素。 供能系统: 磷酸原系统:短时间最大强度或最大用力运 动中起主要供能。 糖酵解系统:30秒到2分钟以内最大强度运 动的主要供能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数分钟以上耐力性运动项目 的主要供能系统。
第三篇
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
第九章 运动能力的生物化学
第十章 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 第十一章 提高运动能力的营养生物化学 第十二章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物化学评定
第九章 运动能力的生物化学
运动能力: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 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 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 表现。
运动能力高低主要取决于运动过程中 能量的供给、转移和利用的能力。
(2)血液携氧量: 血液携氧量是血红蛋白浓度的函数。 当采用血液兴奋剂或高原训练后使血红 蛋白浓度上升时,最大摄氧量相应提高。 由此推论,血红蛋白可能是最大摄氧量 的限制因素。
(3)每分心输出量: 每分心输出量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 重要因素。增加每分钟流经肌肉的血容 量,可使单位时间血液供氧增多,从而 提高最大摄氧量。
(二)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部位:发生于神经肌肉接点至骨骼肌收 缩蛋白。
运 动 性 疲 劳 控 制 链
精神(大脑)
降低神经冲动运动单位募集
脊髓 降低反射发放 外周神经 损害神经肌肉间转换
肌膜
肌膜 损害动作电位 横管系统 Na+ ,K+ ,H2O平衡紊乱 损害兴奋性 Ca + + 活动性下降 能量供应减少 肌动球蛋白间连接 横桥紧张+热 热损伤 肌肉受损 力量及功率输出 运 动 性 疲 劳 控 制 链
2)肌纤维类型: 对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表现在快肌纤 维的比例上,快肌纤维百分比例高的肌肉, 收缩时无氧功率输出值大。在无氧代谢供 能为主的运动中,快肌纤维越多或横截面 积越大,维持最大功率输出的时间会相对 延长。 总之,高比例快肌纤维和快肌纤维横 截面积具有最大瞬时功率和短时间无氧功 率占优势的特点。在选材时要注意这种关 系。
(1)年龄; (2)性别;(3)肌肉质量
2.肌肉结构和机能的影响
(1)肌肉形态和肌纤维类型 (2)供能物质含量 (3)反应产物的堆积 (4)代谢途径的效率 (5)氧的转运和利用系统
3.遗传的影响 4.训练的影响
(二)影响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
运动员最大有氧代谢运动能力取决于氧 转运能力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1.最大转运氧的能力 (1)肺转运氧: 安静时最大肺通气速率在500毫升/分 以上,在最大强度运动时,优秀运动员的值 上升到、180升/分以上,并发现此时血氧 量不下降或稍下降,故认为肺泡弥散氧的能 力不限制最大摄氧量。
1.神经肌肉接点: 应用肌电图技术测定表面动作电位证 明,运动性疲劳可能发生在神经-肌肉接点。 乙酰胆碱(Ach)是调节运动神经末梢及肌纤 维之间必需的神经递质,神经-肌肉极度的 兴奋传递障碍与乙酰胆碱释放量和接点部 位递质堆积量的变化有关。
(1)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不足会导 致运动终极板的去极化过程不出现,致使 骨骼肌细胞不能产生收缩。在短时间、大 强度运动过程中,如举重、投掷等爆发力 项目运动员的骨骼肌疲劳可能与此有关, 这一现象称为“突触前衰竭”。
躯体性疲 劳
中枢疲劳:是指缺乏动机、中枢 神经系统的传递或募集发生改 变。 外周疲劳:包括接点传递、肌肉 点活动和肌肉收缩活动能力下降。
(一)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
部位:起于大脑、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
生化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机能失调, 主要生化特点表现如下: 1.ATP浓度降低,ADP/ATP比值 增大,γ-氨基丁酸浓度升高。剧烈运动 时,ATP浓度下降,ADP稍上升,CP有 所减少,氧化酶活性有所升高;在极度 疲劳时,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脑组织 中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降低, γ-氨基丁酸 的消除过程减弱,琥珀酸在脑组织中的 浓度升高,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 使神经细胞机能活动有所降低。
(2)性别:在10秒、30秒、90秒最 大输出功的测定中,女子值仅是男子值 的65%左右,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
(3)肌肉质量:最大无氧代谢能力与 身体大小有关,尤其受去脂体重的 影响。所以,最大无氧代谢能力的 年龄和性别变化,与肌肉质量的差 异关系密切。
2.肌肉结构和机能的影响
(1)肌肉形态和肌纤维类型: 1)肌肉形态:对肌肉做功能力的影响很 大,如:肌节的排列和长度、肌纤维长度、 肌肉横截面积、肌肉总量等。这些因素影 响肌肉执行无氧运动的能力,特别影响功 率输出的绝对值。
6.年龄的影响
最大摄氧量值随年龄改变。在青春 期前,男孩稍高于女孩。女子在14—16 岁达到最大摄氧量,而男子在19—30岁 保持最大摄氧量水平。30岁以后,非运 动员明显下降,男子比女子下降得快。
7.高原和高原训练的影响
高原大气压和空气中氧含量下降, 引起人体原有的最大摄氧量下降,大约 从1200米海拔高度起,每上升1000米 相应的最大摄氧量下降10%;在海拔 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上,登山者平均最 大摄氧量仅为15毫升氧/千克体重•分, 大约是海平面的27%,稍高于维持生命 必需的最低耗氧量(7毫升氧/千克体重• 分)。
(4)代谢途径的效率:
无氧运动时ATP生成速率也依赖CP和 糖原分解的代谢能力。 1)肌内肌酸激酶活性; 2)肌内糖酵解酶活性; 3)参与高强度收缩的肌纤维的特性和 数目。在极量运动中,快肌纤维有效募集, 更能快速分解和再合成ATP。 大多数限制因素经高强度训练后,获 得一定程度的适应性提高。
肌肉形态 供能物质含量
3.肌质网
肌质网终池具有储存Ca2+及调节肌 细胞胞浆钙浓度的重要作用。当运动引 起肌质网释放钙量减少,和/或肌质网 对钙的摄取量减少时,肌动蛋白一肌球 蛋白酌相互作用将受制约,从而使肌肉 收缩力下降。
(2)Ach在接点后膜堆积,导致后膜持 续性去极化的代谢障碍。在以乳酸供能 为主的运动性疲劳发生过程中,发现接 点部位Ach含量增多与乳酸堆积同时存 在,故认为在酸化环境下,因胆碱酯酶 活性下降使Ach不能迅速水解,会导致 肌肉缺乏正常的兴奋、舒张交替,造成 做功能力下降。
2.肌细胞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