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适度经济增长的速度区间、时间持续与模型对策——“十一五”规划期间的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及原因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99de54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7.png)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及原因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及原因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摘要: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对这30 年预算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预算绝对规模逐年上升,财政预算收支占GDP 的比重则呈U 型变化。
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得出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与改革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源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财政预算收入;财政预算支出;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年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体制变革使得财政体制的变动更为剧烈。
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 比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有人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不存在一些人担心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伴随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是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变化,显示了在这30年中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财政收入绝对数除1979 年和1980 年略有下降外都有增加,财政支出绝对数也除了1980年和1981 年略有减少外都以不同速度增长。
与1978 年相比,2007 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加了45.76 倍和44.62倍。
从财政收支增长率来看,有的年份增长快,有的年份增长慢,而且在1994 年前后几年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如果与GDP 增长率变化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在1994年以后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率基本大于GDP 增长率,而在1994 年之前是有的年份GDP 增长率大于财政规模变化率,有的年份小于财政规模的变化率。
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a7f55f6148d7c1c708a1459c.png)
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摘要:“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攻坚克难,经过了诸多严峻考验的五年。
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下:第一,“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
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已提前实现。
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
2009年以来,12个区域规划先后上升到国家层面;中西部和东北的经济增速一举超过东部,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在缩小。
第三,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5edf0e4be1e650e53ea9991.png)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摘要]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 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
而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处于不足状态,这与利率等因素有关,同时消费与投资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互相影响和促进。
一、中国消费需求的现状消费需求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的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且增长缓慢,因此扩张消费,把经济增さ闹饕У愦由煊蜃频较研枨罅煊蚴且院罄梅⒄沟墓丶?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1.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而我国1996年~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0%多。
2.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拉大。
3.体制性障碍导致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出现明显反差。
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转变为居民自己承担。
因此,增加储蓄就成为居民的选择。
4.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
有资料表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自1995年以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导致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削弱。
对扩张消费的建议:(1)提高居民收入。
(2)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3)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二、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利率下调对于降低企业的利息负担,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增加投资需求,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刺激居民的消费热情,减少储蓄。
反之,利率上升则会抵制需求的增长。
降低利率能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扩大内需,把经济带入“扩大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回升——促进经济增长——消费需求继续扩大”的良性循环,增添启动经济新的拉力。
不能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利率调整在改变城乡居民的储蓄—消费决策方面的作用却很有限,我们不能寄厚望于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
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扬弃、模型再造与中国适用——“十一五”经济增长速度与波动区间分析
![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扬弃、模型再造与中国适用——“十一五”经济增长速度与波动区间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5c2c79f242336c1eb95e7b.png)
柬决定 。如果势勤生麈率高 ,参加生麈的务勤者粜多 , 就能生麈更多 的年生麈物 ,可以有更多的生活必需 品和便利品供给每佃 国民。
斯密的经滂增畏模式可以概括焉 :首先,新增麈出在稹累舆消费 中的比例 ; 其次 ,新增穰累资本的配
畏以及人 口和地租增加 ;工资 由雉持工人生存的最低限度生活资料 的侵值决定 , 工资的增加意味着利润的
减少 ;资本横累是经滂增畏的勤力 ,可以推勤技衍遣步 、提高生麈效率。 焉克思埸弃了斯 密舆李嘉固的晕税 , 将经滂增畏的影譬因素概括届生麈力舆生麈网系及其相互作用的 辨瑟统一两系。生麈力要素包括势勤者、势勤资料 、务勤封象等 ;生麈网系是社畲系统的基本 嗣系和本簧 耩成 ,阻碾或促造生麈力的骚展 即阻碾或促造经清增畏。 2 缀滂增畏理输成焉缝滂擘一佃猾立研究领域 , 2 世纪 5 年代 a-戟後 的事 。 . 是 0 0 p - 资本主羲园家再生 麈矛盾加深 , 特别是美圆在大戴期圈增 畏起来 的生麈能力 ,舆 日趣缩小的世界市埸愈柬愈不相逋鹰 ,增畏 周期栖不稳定 ,生麈力和生麈嗣系的矛盾也越柬越尖锐 。社舍主羲园家的相缝出现 ,民族解放逼勤的蓬勃
斯科特禺代表形成新缝滂增畏理Fra bibliotek ,强调知谶和人力资本的作用 ,封畏期增畏勤因连行了解释 。
3 凯恩斯恝禺社畲的就柴量取决于有效需求 , . 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主要取决于三佃基本心理规律 , 即 “ 消费倾向”规律 、“ 资本遗隙效率 ”规律 、“ 流勤偏好”规律。提出由圆家推勤经清增畏。 哈屣德和多焉属研究缨漓增畏而建立的理输模型 , 是增畏经滂睾的第一佃唐属流行的模型 , 被稻禺哈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3ee5c7ce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1.png)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成功地维护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文化创新和惠民文化建设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教育事业逐步普及,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同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恢复了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遗症,宣传爱国卫生运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
实现“十一五”目标 关键在于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十一五”目标 关键在于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431aef16a300a6c30c229f78.png)
他 国家都低 。1 8 0年 , 国的人均可耕 9 我 地 约 2亩 ,0 3年 已经 下 降到 14亩 。 20 . 20 0 4年 , 由于国家实行 了强有 力的宏观
志 , 别是一些地 方上的领导 同志 , 特 重速
度、 质量 、 轻 转效益 的思想还相 当严重 ,
当前 , 国土地 、 我 淡水、 能源 、 矿产等 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 已构 成严 重
的体制 、 机制 , 然对乱 开乱采 , 费资 仍 浪
源的企业有利 : 在生 活领域里 , 如果没有
全 民消费观念的根本转变 , 对浪费现象
没有必要的抑制措施 , 那么 , 建设节约型
社 会也会成 为一句空话 。 应该说 , 在这方
有 10 5 0多万人 因空气污染 而患支气 管
空话。 我们要建设节约型社会 , 这种节约
既包括 生产领 域里的节约 ,也包括生活 领域里的节 约。 在生产领域里 , 如果我们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九 “
五”时就提出来 了 , 十年来 , 在这 方面虽 然 已经取得 了很 大进 展 , 但总的看 , 粗放 式的经济增长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 , 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
制约 , 但耕地 的大量 占用 , 、 淡水 能源、 矿
产等资源的过度开发、 过高消耗和浪费 ,
炎病 , 等等 。上述情 况表 明, 转变经济增
长方 式 已刻 不 容 缓 。
面, 我们同 日本、 国等 国家的差距还很 韩
大: 在技术方面 , 我们还缺 乏对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的有力支撑。我们要发展循环 经济 , 实行清洁生产 , 除了需要必要的资 金投入外 , 还必须有相应的技 术支持 。 但
“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策略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策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62b45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4.png)
“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策略分析内容摘要:“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本文考察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和变动趋势,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策略一、引言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
因此,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五”时期(XXX X年)是21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我国进行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这一时期,我国仍将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
消费需求继续转型升级,服务消费需求的增长空间加大,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增长的主导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同时,我国的“入世”过渡期结束,“入世”承诺基本兑现,我国市场将更加开放,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带来国际产业转移,这将给我国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带来难得的机遇。
同时,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一些重点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维护产业发展安全是“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新挑战。
二、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总体不协调状况。
从国际三次产业构成比较看,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构成和从业人数的比重都大大高于其他国家,而第三产业的产值构成和从业人数的比重又太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且与世界平均水平和一般发展中国家也有较大差距。
周期理论、模型再造与中国经济增长波动——“十一五”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波动区间
![周期理论、模型再造与中国经济增长波动——“十一五”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波动区间](https://img.taocdn.com/s3/m/2cfd0d563b3567ec102d8ac7.png)
要 ,闩然 资源 是经 济增 K的 础
次层 ,模 可 知科技 具有 影 响各 基本牛 产要 素 的普 遍功 能 ,教育 的功 能在 于 为科技 、劳动 力 、资
一
、
经 济 周期 引发 因素 分析 、模 型 再 造及 辩 证 关 系
()马 克思 学派 经济 增长模 型与周 期 分析 。发达 国家经济 学 家研 究 经济增 长周期 的波动 理 论 1 并没 有完 全 脱离 经济 实 际 ,并触 及到 经济 周期 的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础 和核心 问题 ,发展 脉 络也 基 本能 反 映经 济周
CUIW e i
(i a oi c ncR sac ntu ,Jnl20 0 , h a JnnSc l i e eerhIst e i a 5 0 2 C i ) ’ aS e it ’ l n
Ab ta t T o g h c n mi n r a e c ce te re n d v lp d c u t e a dy l s o tc t sr c : h u h te e o o c i ce y l h o is i e eo e o n r s h r l o e c na twih s i raiy h r x s o n — ie e s i h m,a d t eeoe,Ma xs’ to g ts o l e fl we n od rt e l ,t ee e its me o e sd n s n te t n h rfr rit h u h h ud b o l d i r e o S o b ita s in i e mo e o a ay e e o o c i ce s n e o s。 T e p r o e o h e e rh i o g d h uh ce t d lt lz c n mi n r a ea d p r d i f n i h u p s ft e r s ac st uie t e c n r t c n mi n ra e va itg ain o eW ih p a t e。Ony b n lzn h p e o c ee e o o e i ce s i ne r to ft ( w t rci h c l y a ay i gt e s e d,t u t t n hef cuai l o itrr go n o t u ly whc n u nc Chn ’ c n my a w l a n e t n . c n u r a d o eg n e- in a d c n i ai ih i f e e e n t l ias e o o s e ls iv sme t o s me n frin ta e wi i ln e e id a h r p re o o c rp d ic e s n o tn ai e a v n e rd t n pa n d p ro sc n te p o e c n mi a i n r a e a d c ni u lt b d a c d. h y Kc r s: e o o c c ce;mo e b i i g y wo d c n mi y l d lr u l n ;Ch n ’ ne -e in e d ia Si trrgo
十一五规划教材
![十一五规划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c50b631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d.png)
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规划的第11个五年计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
该规划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制定的,旨在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社会。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首先,十一五规划注重加强科技创新。
中国政府提出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重点推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
其次,十一五规划重视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贫困等。
因此,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等政策,旨在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与统一。
此外,十一五规划还注重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高速经济发展中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等。
这些举措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典范。
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十一五规划重视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
政府加大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扩大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十一五规划注重科技创新、城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全面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
在规划期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2《走向共同富裕》精品课件(含视频)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1.2《走向共同富裕》精品课件(含视频)](https://img.taocdn.com/s3/m/166476488e9951e79b892750.png)
知识点
中国经济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 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常态表现)
我国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 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 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健康 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欣赏视频
了解供给侧
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党的做法
探究与分享
学有所教
病有所医
幼有所育
劳有所得
探究与分享
老有所养
弱有所扶
住有所居
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你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 享你和家人从中所体验到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为什么?
党 要 搞 工这 程么 ?多 的 民 生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 增进民生福祉。只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 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才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 进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 保障。注意啦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 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同时也面临 很多问题,我们要坚定改革开放,坚持以人的发展思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买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板书设计
走
改革进行时
向
共
同
富
裕
共享改革成果
主要矛盾 经济新常态 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党的奋斗目标 党的发展思想 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
后会有期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第二框 走向共同富裕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身边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学会关 注国家大事。
南开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南开大学历年考研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83704b094a7302768e993989.png)
南开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回忆版一、简答题(50分)1.解释完全竞争的市场为什么总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2.判断并解释“在长期中,厂商总可以在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最小平均成本处进行生产”的说法。
3.说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供求决定并进行比较,并说明你所描述的这种状态是否总可以达到。
4.说明“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的经济含义,并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这两种情况下的有效性。
5.货币冲击在长期和短期内对一国的实际产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用宏观经济学各理论流派的观点加以解释。
二、计算题(60分)1.消费者消费X、Y两种商品,效用函数为U(X,Y)=X2Y3,收入100元,(1)求对商品X的需求函数;(2)Py=3,Px从3降为2,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2.市场反需求函数P=100-2Q,成本函数C=4q,(1)两厂商进行古诺竞争,求均衡时两厂商的产量和利润;(2)两厂商进行伯特兰竞争,求均衡时的产量和利润(3)厂商1和厂商2,1是领先者,2是追随着,求均衡时的产量;(4)两厂商结成卡特尔组织,平分市场,求均衡时的产量和利润;若厂商二保持合作,厂商一不合作,求均衡时的产量状况。
3.已知C=200+0.75Yp,I=500+?Y-?r,G=250,T=0.2Y,Md=2PY+?r,Ms=(1/0.2)H,H=240,(1)求IS曲线;(2)P=1时求LM曲线;(3)此时政府收支是否平衡?若要平衡政府支出应为多少?(4)求总需求曲线4.总需求状况:gy=gm+π,菲利普斯曲线πt-π(t-1)=-2(u-4%),奥肯定律:具体式子实在想不出了;gy为产出变动率,gm为货币供应增长率,π为通货膨胀率,u为失业率;(1)求自然失业率(2)(3)(4)三、论述题(50分)1、激励理论(1)论述市场怎样产生激励作用;(2)当个人不能获得或付出与其私人活动相符的效益时,激励如何发挥作用;(3)如何解决这种现象;(4)信息不完全怎样产生激励。
党史知识试题(简答题100题)-精选模板
![党史知识试题(简答题100题)-精选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587fd01aaea998fcc220e7b.png)
党史知识试题(简答题100题)党史知识试题(简答题100题)1、五四运动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答:1919年5月4日2、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答: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来的。
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答: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4、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起义是什么?答: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
5、八七会议确立了什么总方针?答: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6、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答:1930年1月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通讯。
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上率先走出到农村创建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的第一步,而且在理论上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第一次从理论上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产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进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打下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写下后来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通讯,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这实际上提出了要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7、古田会议是何时召开的?答:1929年12月。
8、红军长征是何时开始、何时胜利结束的?答: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9、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是什么?答: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
10、遵义会议的突出贡献是什么?答:遵义会议的突出贡献是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实际领导地位。
中国落实施十一五的辉煌成就(图文)
![中国落实施十一五的辉煌成就(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df220c335a8102d276a22f40.png)
中国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取得的主要成就国内生产总值: (1)资源利用效率: (2)居民可支配收入: (2)高等教育: (3)调结构: (3)产业升级: (3)汽车产业: (3)能源: (3)图表:“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稳定增长新华社发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朱绍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将讨论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2011年至201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下基调。
2010年是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落实情况如下:国内生产总值:提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2006-2009年GDP增速分别为11.6%,13%,9.6%,9.1%。
2010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
资源利用效率: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
官方数据显示,“十一五”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6%。
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
居民可支配收入:2006-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1759元,13786元,15781元,1717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3587元,4140元,4761,5153元。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图表:“十一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令人欣喜新华社发高等教育:2006年,全年在学研究生110万人,在校本专科生1739万人;2009年,全年在学研究生140.5万人,在校本专科生2144.7万人。
2010年同时也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谋划之年,专家认为调结构、产业升级、节能减排将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调结构:中国政府“十一五”规划期间设定了7.5%的GDP增长目标,出于重视调整结构的信号,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GDP增长目标将下调。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https://img.taocdn.com/s3/m/27cfb4a0c8d376eeafaa3152.png)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动态监控关键技术》课题申请指南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二○○六年十月前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纲要》),主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并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上设立的国家科技计划。
我国目前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2005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1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19892个,2005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2.9%。
我国快速而大规模的城镇化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将迎来最重要的城乡社会转型,另一方面则使得城乡区域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从1997到2002年,全国居民地平均变化达到30%以上,公路变化达到20%,水系变化达10%。
但是由于缺乏先进的城乡发展动态监测系统,缺乏完整的城乡区域评价预警体系,缺乏有力的城乡区域监控统筹机制,导致城乡空间布局混乱,规划失衡、重复建设、功能紊乱、耕地紧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城乡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巨大的流动人口基本没有监控引导,城市盲流、居住就业压力、收入差异等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国家经济转型、城乡社会和谐、区域协调发展提出巨大挑战。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将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作为优先主题的总体部署,“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目标主导、整合多方资源,突破重点技术、加强集成应用,遵循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本项目以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与资源高效利用为导向,结合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以跨界线地域为对象,紧紧围绕“人”与“地”两个核心要素,从城镇和村镇两个层面,从“时间控制、空间布局、流动管理、要素共享”为切入点,开展生态承载、产业经济、社会和谐、基础设施等关键要素的动态监测,构建跨界线地域城镇化监测技术集成体系(LISUM),并在2个区域进行集成应用示范,从而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理性支撑。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2de4511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3.png)
十一五计划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未来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国家规划之一,十一五计划被制定出来,旨在确保中国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文将深入探讨十一五计划的内容和成就。
一、什么是十一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是指中国政府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制定的一份国家规划,这是中国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提高公民福利和保护环境。
该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主要内容1. 经济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一个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内外平衡和协调。
在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要求要超过7%以上,同时也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民收入等。
此外,还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施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并成功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股改等措施。
2. 社会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二个目标是建设和谐的社会,提高公民福利,同时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其规划内容涵盖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积极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覆盖全民,改善就业环境和提高劳动者工资,进一步推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努力丰富文化多样性,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和文化旅游业。
3. 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的第三个目标是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用可持续的方式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在这个阶段内,中国实施清洁能源政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采用各种新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全面推进水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4. 文化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四个目标是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积极扶持文化产业,鼓励全民读书,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体验,提高文化反响和传播能力。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fa77d60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1.png)
2、要拥护党的政策,拥护改革开放
3、要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珍惜美好生 活,
4、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建设 祖国的使命感,勇担社会责任,理智报效祖国。
七、正确认识不平凡的十一五 1、国内看:国情方面 2、国际看:
展望十二五发展蓝图
五、请你为建设新山西献计献策
1、发挥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工业 2、积极引进外资,学习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 验 3、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加大教 育投资,重视人才培养 4、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 国策,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坚持改革开放,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 6、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7、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放略
同学们请记住:补充的热点并非 考题,只是给同学们增加了参考的工 具,会用、活用、用准才是关键。
学会“消化”热点 灵活应用热点 迅速捕捉热点
5、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彻三个代 表的重要思想。
转方式 调结构 促进科学发展 一、为什么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为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应该如 何做? 教材56页
三、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那些关系?
1、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3、“四个建设”间的关系 4、国家、集体和个人间的关系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和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3、发展是协调的发展,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 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4、发展是可持续发展ຫໍສະໝຸດ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国际地位稳步提高 国际影响持续扩大
![国际地位稳步提高 国际影响持续扩大](https://img.taocdn.com/s3/m/d9c48c5efad6195f312ba670.png)
国际地位稳步提高国际影响持续扩大——“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七“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国际地位稳步提高,国际影响持续扩大。
5年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5位跃居世界第2位;货物出口额从世界第3位跃居第1位;外商直接投资从世界第4位跃居第2位,其他许多经济指标在国际上的排位也有显著进步。
在这不平凡的5年里,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对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2位(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1.2%,远高于同期3.5%的世界平均水平。
“十一五”前两年,中国经济分别增长12.7%和14.2%,增长势头强劲;2008年和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深度衰退,中国经济虽然受到了较大冲击,但仍然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率,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0.3%。
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力地带动了世界经济复苏。
表1:2006-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比较《2010年统计公报》,其它国家2010年数据为IMF估计值。
(二)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2位“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的国际地位实现“三连跳”。
国内生产总值(GDP)居世界的位次从2005年的第5位提升到2006的第4位、2007年的第3位,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9.5%。
同时,中国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相当于美国GDP的比例从2005年的17.9%上升至2010年的40.2%。
统计公报》计算得到,其它国家数据为IMF估计值。
二、人均国民总收入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大幅提高。
据世界银行计算,2009年我国人均GNI达到3650美元,比2005年增加了1.1倍,居世界第125位,比2005年前进了3位。
张长春:以尽可能少的代价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张长春:以尽可能少的代价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32d826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6f.png)
11 2012.04 Shanghai Economy Macro Economy │ 宏观经济量规模依然较高。
稳健性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使M2和GDP的比值在短时期内发生显著改变,所以中国还存在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2011年甚至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需要防止物价出现反弹。
汪同三所长认为“二难”是中国G D P增速减缓。
自2010年第4季度以后,季度G D P增速表现出逐季减缓的趋势。
与此同时,投资、消费、对外贸易、财政收入也都出现了下行的趋势。
这其中既有被动的外部冲击因素,也有中国主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因素。
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减慢首先是因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然波及到中国经济。
为了应对财政状况的恶化,欧美国家不得不痛苦地实行紧缩政策,它显著地影响到中国的外需。
在此次危机中,中国的出口以及外贸顺差增速都出现了明显地减慢,并且,中国提出的2012年外贸增长预期值只有10%,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水平。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落实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任务,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也是要使经济增速稳步回落至合理区间,将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
此外,自2010年以来,为了控制货币供给流动性过多助长价格上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受到抑制的同时,经济增速也有所减缓。
最后,汪同三所长表示,在2012年,中国既要保持增长速度又要保持物价稳定,如果一定要为这两个目标排序的话,“稳增长”还是应当放在第一位。
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的一项重要对策便是以不变应万变,全力保持宏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所长张长春在“C M R C中国经济观察”第28次报告会上,发表了题为“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结构与效益”的演讲。
张长春指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量巨大,不可能等着体制完善以后再安排公共投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进程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47556326ed630b1c59eeb5cf.png)
解放日报/2006年/5月/1日/第T04版5・1黄金周特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进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十一五”规划不是一个行政性配置资源的计划,但它也有一个中心,或者叫主线,这个主线就是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十一五”规划对有关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些具体内容作了规定。
这包括:一个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在今年的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要创建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的服务业。
四是在积极推进城市化的同时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现在的经济学,把现代的经济增长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早期经济增长阶段,早期经济增长是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也就是从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第二个阶段是从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信息时代。
早期的经济增长,就是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的经济增长,它的主要内容是机器代替手工业劳动。
既然当时增长的主要内容是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就需要生产大量的生产机器;而为了生产机器就要生产工作模式,为了生产机器和工作模式就要发展重化工业。
产业革命以后,从轻工业开始逐渐向重化工业转移,就要快速地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才能实现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这个时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是投资,这种增长方式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比如,污染、失业增加等,社会上对此有很多议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罗指出,尽管存在投资报酬递减规律,但在现实中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出现投资报酬递减的现象。
索罗对它作了一个假设性的解释,认为除了投入的增加之外,推动增长的还有一个因素。
他把这个定为技术进步。
索罗认为,19世纪后期以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而不是靠资本投入增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中国经 济的进 一步 高速度增 长受到环境 的 制 约 。资 源 约 束 和 价 格 方 面 的 因素 已隐 约 表 明 9 6 的平均速度线将是今后五年 的经济上线 , .% 否则 增长将难以持续也就不可能保持适度增长。经济增 长主观方面 的三步走战略 , 第三步要求 2 世纪 的第 l
维普资讯
20 06年 第 5 期
中国适度经济增长的速度区间、 时间持续与模型对策
— —
“ 十一五”规划期间的经济增长分析
崔 巍
内容提要: 适度经济增长的速度 区间、 持续时间, 首先要从历 史条件 、 未来预期进行一般性判断, 再根据 影响经济适度增长速度与持续 时间的特殊条件进行 分析 ; 把握主导因素 , 还要依据投 资、 消费与外贸对经济 增 长的影响做 出更 为具体的判断 , 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促进经济适度增 长的对策建议 。
一
个十年实现 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 00年力争 比 22 五” 规划的平均增长速度确定 为 7 4 , . % 参考价值
缩。经济的全面膨胀或紧缩 , 表现 为通货的膨胀或紧
缩 ,而 经济膨 胀 或 紧 缩又 不 仅仅 是 通 货 的膨 胀 或 紧
20 年翻两番 , 00 这在经济方面的参考价值不大。“ 十
一
缩, 更可能是生产资料如石油价格的升降导致 , 也可
能是生活资料如房地产的冷热所导致。 2 .适度经 济增长是最重要 的宏观经 济指标和
极大 。规划是集众多经济实践者和经济学家的智慧 成果 , 不是哪个所谓著名机构 、 著名专家可 比拟。但 是 ,规划虽不 比计划 ,也还是必须要实现的 ,因此
性、 环境许可性 和现实条件性 , 主观而言即经济增长 的长 期 目标 ( 步走 第 三 步 战略 ) 中 期 目标 ( 十一 三 、 “
一
可以初步或大体确定为 7 4 ,而中线 即适度增长 .%
速 度 为 85 ,进 而适 度 增 长 的波 动 区 间 为 8 一 .% %
1 — 8
维普资讯
的基 础 而 主 观又 具 有 能 动作 用 。历史 阶段性 主 要 是 参 照 发 达 国 家及 四小 龙 工业 化 阶段 的增 长 速度 和 中
1 所有经 济政 策的 目标归根 到底是为保 持经 . 济适度增长。 经济增长速度多少为适度必须先明确 , 适度速度不是一个机械的固定不变 的点或线 ,而是 个速度 区间 ;经济周期的实质就是在这个区间的上
三、 规划期间投资、 消费与外贸情况影响分析
1“ 一五 ” 间的 宏观 经 济政 策 既要 控 制投 资 .十 期
二、 影响经济适度 增长速度 与持续时 间的特殊性
1 整个 “ . 十一五” 规划期 间, 以房地产和汽车为
反弹又要避免投资下滑过快 ,而保 持投资适度稳定
96 . %或 穿越 7 4 . %就 需 要下 猛 药 了 。
度高位平稳增长是所盼望 。“ 十一五 ” 期间中国经济 周期波动有可能实现持续适度高位运行 ,潜在经济
增长率将 在 9 %左右 。而波动幅度 只要管控及 时得
当就有可 能实现平稳 增长 ,并使经济波 动保持 在
8—1% 的适 度 增 长 区间 。 0
参数 。而适度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指数是适度的增长
速度和速度的持续时间。经 济增长速度可从客观与
主观 两 方 面确 定 ,客 观而 言 即经 济增 长 的历 史 阶段
74 .%的速度可以看作增长的底线即周期下轨。 因此
“ 十一五” 间甚至更长 的时期 内, 期 中国经济周期波
动 的上 线 速 度 可 以 初 步 或 大 体 确 定 为 9 6 ,下 线 .%
19 、 9 5 的增 长 速度 1% 以上 ,1 的增 长速 9 4 19 ) 0 年 度 为 7 1 (99年 ) .% 19 。
下穿这个 区间的边际就是通货紧缩 ;而国际收支的 良性状态不过是 为经济适度增长创造条件 ;就业与 失业状况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动因不如说是社会发 展的要求 , 对经济增长及其周期波动的影 响并不大 , 或是说仅仅是经济周期 的反映。 因此说 , 经济政策的 核心 目标就是调节供给与需求 ,影响经济周期的波 动区间, 为经济适度增长创造条件 、 营造环境。经济 周期波动引发通货膨胀或紧缩决不仅仅是货币现象 ,
下边 际 内波 动 , 过 这 个 区间 的上 边 就是 通 货膨 胀 , 超
国 自上个世纪 9 年代 初期进入工业 化加速阶段的 0 自身特性 。 随着 中国经济进入加速发展 阶段 , 国内高
涨 的投资率 和储蓄率支撑着庞大的经济体驶入快车
道, 至今 已经 l 0多年 ,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年平均 值是 96 ,经济增长明显带有工业化加速发展时 .% 期 的特征 。19 ~ 0 5 问有 4年 (92 93 92 20 年 19 、19 、
MODE N C R E ONOMI S A1 C RE E R CH
9 %。超过 9 %就需要 警惕经济是 否过热或热在 哪 里 ,超越 9 6 .%就可能已经出现通货膨胀 ;而下 穿
8 %就 需要 警惕 经 济 的冷度 或在 哪些 方 面 ,穿越 74 . %就可能 已经出现通货紧缩 。因此 ,9 96 、 — .% 74—8 都 是 政 府 进 行 微 度 调 控 的 区 间 ,而 超 越 . %
关 键 词 : 济 增 长 中国适 度 速 度 区间 时 问持 续 经
中图分类号 : 10 3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9— 32 20 )5 0 1 0 10 28 (0 6 0 — 0 8— 4
一
、
适度 经济增长 的速度区 间与持续 时 间的一般判断
五” 规划) 和短期 目标 ( 当期计划 ) 。客观是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