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 判断句例说

合集下载

高三文言文句式

高三文言文句式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常见 的疑问代词有谁、奚、胡、何、曷、安、恶、焉等

例1.沛公安在?
翻译:(沛公)在哪里?
例2.牛何之?
翻译:牛去什么地方?
例3.则何以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翻译:那(我)做什么呢?
格式(主)+宾[谁、奚、胡、曷、安、恶、焉]+动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
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例1、不然,籍何以至此?
翻译: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例2、吾谁与归?
翻译: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例3、何由知吾可也?
翻译:(你)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二)陈述句中的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1、一言以蔽之
翻译: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2、夜以继日
翻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兵征讨,鲁芝率领 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因为他为官清廉忠诚行为正直,向来不置办田宅, 于是武帝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较少见)。
例: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文言文判断句举例

文言文判断句举例

文言文判断句举例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用“是”作谓语进行判断,形式简单。

而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作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

1、“……者,……”表示判断。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魏其武安侯列传》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淮阴侯列传》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2、“……,……也”表示判断。

例: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孟子·公孙丑下》3、“……者,……也”表示判断。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者也”表示判断。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使楚》。

(完整版)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完整版)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文言文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抓实词,看虚词,察对话,据修辞,辨句式,依总分.1、抓实词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前句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后句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

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一、判断句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1)“……者……也” 系列。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夫将者.,国之辅也.。

(……者……也)此谋攻之法也.。

(……也)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粟者.,民之所种。

(……者……)刘备天下果雄(……)(2)“乃”,“为”系列。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3)副词系列。

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

又构成另一个系列: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

“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

例如: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3.特殊判断句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

20161228-语文-王何玛珏-文言句式和断句解读

20161228-语文-王何玛珏-文言句式和断句解读

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
一般前后不断开;若不带宾语,其后常可断开。古汉语中多以动词 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谓语,也就区分出了独立的句子。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标志性词语断句
标志词语 领句断句
标志词语句尾断句
者、也、矣、哉、耳、而已、乎、焉、与(欤)、耶(邪)、为
对话标志性词语 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道、对、谓等。在

C 为定语后 置,其他为 宾语前置。
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D 为宾语前 置,其他为 状语后置
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
(选自《贞观政要》)
特殊句式
断句时还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有不 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4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和省 略句。有的句子中有实词的活用现象。这些不仅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障碍 ,更是断句中的易错点。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 曰: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 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根据句式结构关系断句
根据总分句、段知识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 。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 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 齐 景 公 以 马 死 杀 人 晏 子请 数 其 罪 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 罪 二 也 诸 侯闻 之 必 轻 吾 国 尔 罪 三 也 公 乃 释 罪。陛下尝读书谏此 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文言文复习——文言特殊现象

文言文复习——文言特殊现象

练 习---翻译下面这段话。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 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2.项王曰:“壮士!赐之厄酒。”则与 (之)斗厄酒。
五、固定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 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 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 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 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 成,经久不变。
• 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安……乎”、“安……哉”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 “哪里……呢“。 •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以……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认为……“、“把……当作“、 “凭借(依靠)……作为“等。
• 5.公子怒,欲鞭之。 • 鞭---名作动,鞭打 • 6.六王毕,四海一。
• 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
•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伏:动词活用为名词,伏兵
古今异义
• 汉语中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 词,即古今异义。
• 例: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 花源记》) •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 2.百川灌河 • 河----古义:黄河的专称 。 • 今义:泛指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 道
通 假 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 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 例: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 • 畔,通“叛”,背叛。 •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论语十则》 • 说,通“悦”,愉快,高兴。

七-九年级文言句式

七-九年级文言句式
《古文二则》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例一:此非恶声也(“也”表判断,否定判断句。) 例二: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也”表判断,否定判断。) 2、倒装句: 布三千匹(宾语前置。应为“三千匹布”。) 3、省略句: 例一: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省略主语。〈祖逖〉) 例二:以为谘祭酒(省略宾语。应“以〈之为〉”。) 例三:大惊曰(省略主语。鲁肃。)
《捕蛇者说》
文言句式: 1、倒装句: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如,如何,怎么样。) 2、省略句: 例一: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省略介词“于”,甚是蛇:甚于是蛇。) 例二: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省略主语。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包拯》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何为”,应“为何”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句。 3、省略句契 例一:使契丹(省略主语。应为“包拯使契丹”。) 例二:主来诉(省略状语。应为“主来衙诉”。)
《岳飞》
文言句式: 1、倒装句: 飞何功之有(疑问句宾语“功”前置。) 2、省略句 例一:死事(省略介词“于”,应为“死〈于〉事”。) 例二:愿于交欢(省略宾语“之”,应为“愿于〈之〉交欢”。) 例三:课将士注坡跳壕(省略主语“飞”。应为“〈飞〉课将士注坡跳壕”。)
《干将莫邪》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例一:是必烂也(“也”表判断。) 例二:吾干将、莫邪子也(“也”表判断。) 1、倒装句: 吾父所在?(疑问句宾语前置。“所在”即“在所”。) 3、省略句: 例一:购之千金(省略介词,应“购之〈以〉千金”) 例二:立僵。(省略主语,应“尸体立僵”。)
《劳山道士》
文言句式: 1、倒装句: 例一:何术之求(“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应“求何术”。) 例二:烈如箫管(介词结构后置。应为“如箫管烈”。) 例三:饯我于月宫可乎(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月宫饯我可乎”。) 2、省略句: 例一:一道士坐蒲团上(省略介词“于”。应为“一道士坐〈于〉蒲团上”。) 例二:见二人与师共酌(省略主语“王生”。)

文言文判断句的例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例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例子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文判断句的例子:
1. “陈胜者,阳城人也。

”你看,就像说“张三是个好人呀”,陈胜就是阳城那个地方的人嘛。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不就是在说老师啊,老师不就是那个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嘛!哇塞,这句话真经典!
3.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就好像说“那个房子,是以前的南阁子哟”,项脊轩就是旧的南阁子呀。

4.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这多明显呀,不就是说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那个大帅哥嘛,哈哈。

5.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就相当于说“这就是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呀”,这么一解释是不是很好理解啦?
6. “夫战,勇气也。

”哎呀,这不就是说打仗啊,靠的是勇气嘛,是不是很直白?
7. “非人哉!”哇,像不像说“不是人啊”,就这么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一种情绪和判断呢。

我觉得文言文判断句虽然有些古老,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简洁的表达力呀!。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高二语文古文复习(文言文句式专题)

高二语文古文复习(文言文句式专题)

高二语文古文复习(文言文句式专题)学习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语文古文复习:文言文句式专题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亦”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1/ 5句以上)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 死生亦大矣。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2/ 5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例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 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 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2020年高考语文要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判断方法

2020年高考语文要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及判断方法

专题04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考点解读★★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技巧点拨★★句式类型及判断方法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⑶用"者"表判断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⑺无标志判断句。

二、被动句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例: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四)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例:
1、又七年,(自)还自扬州《伤仲永》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
3、(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4、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5、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
6、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
10、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
11、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
12、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
13、躬耕于南阳(耕)《出师表》
1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
15、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
16、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7、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
18、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例:
1、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2、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3、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4、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四、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常见文言句式及例句

常见文言句式及例句

常见⽂⾔句式及例句什么叫古今异义,通假字,⽂⾔虚词?在什么时候⽤这三种解释⽅法?解析:这是⽂⾔⽂中常见的说法,古今异义就是指⼀些词语在古时候是⼀个意思,在现代⼜是另⼀个意思,意思古时候和现代的不⼀样,这就是古今异义(今齐地⽅千⾥(“地⽅”是“地”与“⽅”的连⽤。

地:⼟地,领⼟;⽅:⽅圆。

现在的意思常指“某⼀区域”));通假字:古⼈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个字,表达⼀个意思,可是该⽤哪个字表⽰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定规律的;但是有⼀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定规律,可能⽤这个字表⽰某个意思,也可能使⽤⼀个同⾳字表⽰那个意思,这个同⾳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般情况下使⽤“慧”表⽰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惠”去表⽰,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虚词和⽂⾔实词相对,⽐如我们所学的“之”、“乎”、“也”等等都是⽂⾔虚词,⼀般它们没有实际的意义。

常见⽂⾔⽂虚词⽤法——所处所,地⽅。

例:①持童抵主⼈所。

②⼜间令吴⼴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必能使⾏阵和睦,优劣得所。

④乐⼟乐⼟,爱得我所!⑤成反复⾃念,得⽆教我猎⾍所耶?⑥某所,⽽母⽴于兹。

⑦此何所也?⽤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的⼈”等。

例:①渔⼈⼀⼀为具⾔所闻。

②⾐⾷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

⑤此疾之所由⽣也。

(所由⽣:产⽣的缘由。

)「所以」表⽰⾏为所凭借的⽅式。

⽅法或依据,相当于"⽤来......的⽅法""是⽤来......的"等。

例:①吾知所以⼈距⼦矣,吾不⾔。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法其所以为法。

表⽰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①亲贤⾂,远⼩⼈,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②荆⼈尚犹循表⽽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

8
文言文判断句
创新微课
第二节 否定判断句
文言文中,否定判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
文言文判断句
创新微课
否定判断句的三种形式
正文 ·第二节
(二)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 不是”,“也”字不翻译。 如:卿太重,将非鬼也?(《宋定伯捉鬼》) 你太重了,可能不是鬼吧?
(一)用“非……”来 表示,“非”可直接翻 译成“不是”。 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屈原列传》) 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 吗?
文言文判断句
创新微课
肯定判断句的八种形式之四
肯定 判断
(四)用“……也”来表示。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 再加“是”。
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 “也”字不译。 如:鱼我所欲也。(《孟子》) 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
如: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 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2
文言文判断句
创新微课
正文 ·第一节
3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在“者”处换“是”,句末加
“的”,“者也”不译。
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肯 定 判 断 句 的 八 种 形 式 之 三
这是什么样的人?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
肯 定 判 断 句 的 八 种 形 式 之 五
文言文判断句
创新微课
肯定判断句的八种形式之六
肯定 判断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以“非”、“素”、 “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 翻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句式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语文】文言文解答技巧: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

【语文】文言文解答技巧: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

【语⽂】⽂⾔⽂解答技巧: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法【⾼中语⽂】⽂⾔特殊句式⼀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般为“主—谓—宾”“定(状)—中⼼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变化。

★★技巧点拨★★句式类型及判断⽅法⼀、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

⑴⽤'者……也'表判断⑵句末⽤'者也'表判断⑶⽤'者'表判断⑷⽤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⑸⽤'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肯定判断⑹⽤'⾮'表⽰否定判断⑺⽆标志判断句。

⼆、被动句⼀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于'表⽰被动关系。

⽤介词'于'引出⾏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 句中的'于'⽤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为的主动者'秦',表⽰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是主语是被动者,⼆是句⼦⾥有表⽰被动的词'于'。

⑵⽤'见'来表⽰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见'或⼜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恐见欺于王⽽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为'表⽰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中考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中考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中考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一、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西风。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二、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何以战?依靠什么去迎战?3、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6、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7、唯才是举。

(是,宾语提前标志)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样。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文”?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11、会宾客大宴。

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何苦而不平?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

14、王曰:“何为者?”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15、宋何罪之有?宋国又有什么罪呢?16、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

(抗我)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三、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本应放在谓语前作状语)1、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4、叫嚣乎东西。

(乎东西叫嚣)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5、借(于)旁近与之。

在旁边邻居家借来给他。

6、信义著于四海。

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嘿,你知道古汉语判断句有啥特点不?古汉语判断句啊,那可真是
特别有意思!比如说“陈胜者,阳城人也”,这就是个典型的古汉语判
断句例子呀!它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就打开了我们了解古代的大门。

古汉语判断句不像咱现在说话这么直接明了,它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就好像一个有个性的人,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

你看“吾乃张飞也”,哇,多霸气!这“乃”字一用,那感觉就出来了,是不是?这就好像是
给句子穿上了一件特别的外衣,一下子就和普通的句子区分开了。

还有啊,古汉语判断句里常常会出现“者”“也”这些字眼。

就拿“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来说,有了“者”和“也”,整个句子就变得更有韵
味了。

这就跟一幅画加上了合适的色彩一样,变得更加生动了。

咱再想想,要是没有这些特点,那古汉语得多无趣呀!就像一道菜
没有了调料,能好吃吗?古汉语判断句的这些特点,让我们读那些古
文的时候,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能感受到古人说话的那种感觉。

我觉得古汉语判断句真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呀!它让我们看到
了古人的智慧和语言的魅力。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它,得好好去研究、
去体会,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古汉语的博大精深啊!你说是不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判断句例说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第一、“......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
的判断或解说。

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第二、“......,......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第三、“......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
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
石《游褒禅山记》)
第五、“......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
丽的人。

第六、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
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
第七、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第八、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
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是,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第九、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
断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