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重点内容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简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答)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简答)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简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简答)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简答)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简答)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简答)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简答)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单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简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简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简答)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1)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简答)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单选)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单选)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单选)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单选)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简答)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单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简答)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答)(单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单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单选)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答)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简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简答)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简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简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二是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三是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四是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简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简答)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简答)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单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简答)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单选)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单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单选)(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单选)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单选)通常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谚语,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简答)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观点: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单选)(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单选)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简答)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简答)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简答)实践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简答)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简答)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生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单选)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单选)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简答)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单选)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单选)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单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单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单选)联系具有多样性.(简答)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二)世界的运动发展(单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单选)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简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简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论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单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单选)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单选)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单选)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提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简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论述)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单选)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这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单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年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等等,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简答)敌对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固然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面,生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的区别,社会生活当中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同意见的争论和商讨等等,也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单选)事物发展的动物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简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2)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论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个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加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论述)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取得成功(单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单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4.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简答)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简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单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二)质量互变规律(简答)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掌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单选)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单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单选)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简答)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简答)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单选)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单选)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单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论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单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单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带有很大的总括性,它的作用要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在事物的发展完成一个周期(即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时,才能完整、充分地显示出来.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一)原因和结果(单选)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论述)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单选)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但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几种主要的类型是: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二)必然性和偶然性(论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加速和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简答)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2)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此外,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四)内容和形式(单选)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五)本质和现象(单选)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单选)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简答)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2)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其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简答)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胶不能任何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在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第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简答)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单选)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单选)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简答)意识的本质包括:(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单选)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二)意识的能动作用(论述)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生,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单选)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恩格斯。
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1.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直接的理论来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首先,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二)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三)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政党的试金石(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世界的物质性:(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
2、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的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
3、马克思主义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介、工具】和科学社会主义【归宿、结论】三部分。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历史上各种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而创立起来的。
②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历史上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各种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5、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迫切的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阶级基础。
6、辩证唯物主义【马哲的自然观】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哲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必须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事求是是精髓】。
8、哲学基本问题的定义: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思维的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一致性】,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哲是唯一能动的唯物主义】9、与哲学问题相对应,社会历史观领域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物质)】和【社会意识(意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我们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10、唯心主义分为:①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精神】力量,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如感觉、理性、观念、理论等【马哲承认存在】。
②客观唯心主义:也叫神秘唯心主义,夸大了【精神】力量,根本不存在,如上帝、鬼神、命运、绝对观念(黑格尔)、理学(朱熹)【马哲不承认存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背诵版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背诵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 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事物的普遍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4.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中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2.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以及社会主义理论等重要方面。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概论。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历史上,每个社会制度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社会的矛盾日益加剧,新的社会形态也就产生了。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物质生活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而一步步演进的。
二、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源泉。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存在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种冲突最终会导致社会变革和阶级的更替。
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动力,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社会进步。
三、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等内容。
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实行公有制,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按劳分配。
同时,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实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以确保社会主义革命不被颠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四、党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观点强调,只有通过党的领导,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总结经验教训,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只有通过党的正确领导,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执行和理论的不断创新。
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党的指导地位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全版本)
•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234 1234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 ) A.本质决定现象的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 A.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认识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 力
•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 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3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1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鲁底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 庄子
•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 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 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94页
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我国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即面临着严重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马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的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1、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3、矛盾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认识论1、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先于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核心内容。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展开论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体系。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的变革,而上层建筑则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
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对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本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与他们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而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掠夺这部分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等。
这些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矛盾,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课件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㈠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
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
㈠由实践到认识
实践
感性直观
理性思维
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㈠由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现象、外部联系及其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㈡由认识到实践 2.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 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 环节。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任何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既是绝对 真理又是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真理,而是同 一个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或两种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㈢真理和谬误 2.真理和谬误的联系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谬误是发现真理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从错误 认识中总结经验教训,就会得到正确认识,谬误就 会转化为真理。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错误而有所发现,是 人们获取真理的基本途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既指人的认识活动是实践和认识的反复循环 过程。 也指对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往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 识到实践的反复循环才能完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的涵义、产生条件、理论品质和特征。
涵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指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产生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③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特征: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阶级性2.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理论意义:①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也是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③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4.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在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面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难题一筹莫展、困惑不解时,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作了许许多多天才的构想。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1760—1825)、沙尔•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
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具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论勇气,具有为新世界的到来而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是指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旨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进行概括和介绍,揭示其在社会、政治等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阶级斗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对立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都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生产力是指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劳动分工、生产关系、私有制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社会的矛盾主要是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社会运动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运动的动力来自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垄断导致了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权益而进行斗争。
这种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被剥夺了劳动的自主权和财富的控制权,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改变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和私有制的社会,人们在这样的社会里能够自由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的概括和介绍,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如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社会运动的动力、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人们认识社会、揭示社会规律、指导社会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是机器化大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市场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生产的全球化,生产的不间断性,阶级对立的简单性。
1、商品经济大发展-全面客观认识世界成可能2、资本主义大发展及社会矛盾的尖锐化3、工人阶级运动大发展4、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大发展5、古典哲学大发展并取得巨大成果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3.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什么是物质?其基本属性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物质只能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换。
物质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5.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什么是联系?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恩格斯。
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1.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直接的理论来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首先,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二)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三)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政党的试金石(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世界的物质性:(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16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④ 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P2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P23-25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一)观点辨析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段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
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5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7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8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世界统一于存在32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23.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3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3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在认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552.人们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们的动机是否善良,意识是否坚强。
563.坚持真理,就是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8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有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802.生产力可以跨越式发展82四: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109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111五: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1.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因而垄断消灭了竞争。
1342.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135六: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1602.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完全失败。
162七: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1.有人认为,共产主义是渺茫的。
188(二)简答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3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来源9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1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282.意识、运动293.静止、实践、同一性、斗争性304.度、辩证否定观、规律315.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346.实践的基本特征35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6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的绝对性532.真理的相对性、价值543.科学精神、人文精神554.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595.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60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782.上层建筑、社会形态793.用唯物历史观的原理简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844.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原理86四: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1072.价值量、剩余价值1083.资本、一般等价物1094.简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125.简述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113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115五: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1.垄断1322.★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垄断利润1333.如何正确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实质?1364.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1375.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139六: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苏联模式1562.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革1573.马克思主义政党、民主集中制1584.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163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165 七: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1.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1852.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1863.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1904.简述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191(三)论述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32.★大学生应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联系实际,如何做)17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382.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9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14.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2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谈谈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应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43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运用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关系632.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原理,说明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再认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643.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65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构建和谐文化?902.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阐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意义?923.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94四: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172.如何理解所有制、所有权和产权的含义?1193.马克思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和劳动的这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的证明了的。
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怎样理解马克思这一论述?123五: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1.试论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及其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
1392.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和性质?1413.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144六: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论述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1672.列宁时期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过程及其启示169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704.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1715.联系实际分析如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73七: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1.试述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1922.试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953.★怎样理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1984.★试述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199(四)材料分析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案例一: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192.案例二: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事马克思主义。
213.案例四:(1)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的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2)谈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23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案例一:1.材料一解释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并具体阐述2.材料二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体现了怎样的工作方法452.案例二:运用辩证发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化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463.案例三: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2.材料二南昆铁路的建成说明了什么问题?48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案例三:1.材料一种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材料二中的杰维尔、材料三中的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犯错误、遭挫折所犯的共同错误是什么?其主要表现是什么?2.材料一、二、三共同的思想是什么?3.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为什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71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案例一:1.根据材料一到四,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2.根据材料二,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962.案例四:1.材料一和材料二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主要分歧是什么?3.材料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103四: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案例一:1.根据材料一回答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指什么?2.根据材料二回答解决上述矛盾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结合所学的原理说明如何解决矛盾?1232.案例二: 1.请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原理,剖析以上资本家和工人的对话,到底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2.请用正确理论阐述厂房、机器、原材料,以及工人的劳动各自在生产产品中的不同作用。
1253.案例四: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是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为避免类似的“倒奶事件”的发生,你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如何作为?127五: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1.案例二:1.根据材料一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
3.综合材料1、2、3,说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
1472.案例四:1.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有哪些?2.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何利弊?1513.案例五: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152六: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案例一: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2.如何正确认识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问题?1752.案例二:请回答:结合1、2、3材料,分析为什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会呈现出曲折性?3.案例三:1.结合材料一、二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分析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怎样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1794.案例四: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182七: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1.案例一:请依据毛泽东的论述,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同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2012.案例二:1.马克思主义在预测未来社会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怎么样的?2.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未来社会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的?2023. 案例三:对未来社会的认识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2044. 案例四: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