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药代学2

合集下载

3章 药物代谢

3章 药物代谢
14
OH R
OH OSO 3H
O M R
OH M M: 生物大分子 SG
OH
S
GSH: 谷胱甘肽
O 硫醚氨酸结合物
(3.2)由于产生的环氧化物是亲电反应性活泼的代谢
中间体,也可以与生物大分子,如DNA、RNA的 亲核基团,以共价键结合,这就可能对机体产生毒 性。
O N N 核糖 HO 苯并(α )芘 O HO OH HO OH
HO H H2N H NHCOCHCl2 CH2OH
氯霉素
30
硝基的还原是一个多步骤过程,中间经历了 亚硝基、羟胺等中间步骤。 例如:长期接触硝基苯会引起正铁血红蛋白 症,就是由体内还原代谢产物的苯羟胺所致。
R-NO2
硝基化合物
R-NO
亚硝基
R-NOH
羟胺(毒性大) 致癌、细胞毒性
R-NH2
COOH OH
HO
+
O
阿司匹林
34
2.临近基团的立体位阻对酯和酰胺的 水解速度影响较大。
N
O O OH
阿托品 在体内,几乎50%以原药形式排泄
35
3. 酰胺水解的速度较酯慢:
O N N H H2 N
O N O H2 N
普鲁卡因胺
普鲁卡因
60%以原药形式排泄
<
绝大部分水解
36
4. 应用:前药—成酯
3
药物代谢的药学意义
吸收的药物在体内并不一定都经过代谢, 不代谢的药物,以原型排出体外,有些药 物部分代谢; 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影响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设计合理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剂量 制剂处方设计、工艺和指导临床应用

第三章+化学结构与药物代谢Ⅱ相(四)(五)

第三章+化学结构与药物代谢Ⅱ相(四)(五)

谷胱甘肽和酰卤的反应是体内的解毒反应。 当多卤代烃如氯仿在体内代谢生成酰卤或光气时会对体
内生物大分子进行酰化产生毒性。谷胱甘肽通过和酰卤 代谢物反应后生成酰化谷胱甘肽,解除了这些代谢物对 人体的毒害。
五、乙酰化轭合
乙酰化反应是含伯胺基(包括脂肪胺和芳香胺),氨基酸, 磺酰胺,肼,酰肼等基团药物或代谢物的一条重要的代 谢途径,前面讨论的几类结合反应,都是使亲水性增加, 极性增加,而乙酰化反应是将体内亲水性的氨基结合形 成水溶性小的酰胺。
二甲氧嘧啶
硫吡腙
磺酰胺类抗菌药物磺胺二甲氧嘧啶(Sulfadimethoxine,3-96)经轭合 反应后生成水溶性较高的代谢物,不会出现在肾脏中结晶的危险。 C-葡萄糖醛酸苷化反应通常是发生在含有1,3-二羰基结构活性碳原 子上,如:保泰松及硫吡腙(Sulfinpyrazone,3-97)。
一、葡萄糖醛酸的轭合
和葡萄糖醛酸的轭合反应是药物代谢中最普遍的轭合反应,生成 的轭合产物含有可解离的羧基(pKa3.2)和多个羟基,无生物活性, 易溶于水和排出体外。
葡萄糖醛酸通常是以活化型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作 为辅酶存在,在转移酶的催化下,使葡萄糖醛酸和药物或代谢物 轭合。在UDPGA中葡萄糖醛酸以α -糖苷键与尿苷二磷酸相联,而 形成葡萄糖醛酸轭合物后,则以β -糖苷键结合。轭合反应是亲 核性取代反应。
在硫酸酯化轭合反应中,只有酚羟基化合物和胺类化合物能生成稳 定的硫酸化轭合产物。醇和羟胺化合物形成硫酸酯后,由于硫酸酯有 一个很好的离去基团,会使轭合物生成正电中心,因后者具有亲电能 力,而显著增加药物的毒性。 酚羟基在形成硫酸酯化轭合反应时,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反应较为 迅速。如:支气管扩张药沙丁醇胺(Albuterol,3-98),结构中有三个羟 基,只有酚羟基形成硫酸酯化结合物,而脂肪醇羟基硫酸酯化轭合反 应较低,且形成的硫酸酯易水解成为起始物。

第3章 药代学

第3章  药代学
药物在体内各种代谢酶作用下
→发生化学结构变化过程
部位:肝脏(主)
胃肠、肾、肺、皮肤
1. 药物转化的方式步骤
步骤:Ⅰ相:氧化、还原、水解 多数灭活
Ⅱ相:结合 形成水溶代谢物 利于消除 后果:失活/活化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氧化、还原、水解: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内源性葡萄糖苷酸、硫酸、醋酸等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体内 药物浓度 随时间 变化 的规律
pharmacokinetics
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给药剂量、时间间隔依据:药物是否能在作用部位达有效浓度
停留T长,绒毛吸收S大 Cap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Fick扩散律 (Fick’s Law of Diffusion)
面积 通透系数
流量
(单位时间分子数)
=
厚度
胃肠道各部位吸收面积 (m2) • • • • • 口腔 0.5-l.0 直肠 0.02 胃 0.1-0.2 小肠 100 大肠 0.04-0.07
• 前体激活
• 代谢激活
母体和转化物均有活性
2.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催化系统)
2.1 专一性酶:AchE等
2.2 非专一性酶
important
肝药酶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CYP
(存在于肝C内质网 微粒体上)
药物氧化代谢 (Oxidation) 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
CYP1B1 CYP2A6 CYP2B6 CYP1A1/2 CYP2C8 Non-CYP enzymes CYP2C9

12药理学总论药代学药动学

12药理学总论药代学药动学

常见药物代谢酶诱导剂: 利福平,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乙醇,苯妥英……
常见药物代谢酶抑制剂: 氯霉素,异烟肼,西米替丁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 12.2020 .12.20Sunday , December 20,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 1:57:38 01:57:3 801:57 12/20/2 020 1:57:38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2.2001 :57:380 1:57De c-2020 -Dec-2 0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1:57:3801 :57:380 1:57Su nday , December 20, 2020
大多数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特定受体相关。
(一)受体(receptor)
1.定义
2.特点:立体特异性、高效性(灵敏性)、饱和性、多样 性、可逆性、可调性。
(二)配体(ligand) 内源性和外源性
1.确定配体的标准:高亲和力(affinity)
2.配体分类:标准:亲和力和效应力(efficacy)
1)激动剂(agonist) inc. 完全激动剂(full agonist), 部分激动剂(partial agonist),反向激动剂(inverse agonist or negative agonist),部分反向激动剂 (partial inverse agonist)。
3)恒速静脉给药,要快速达Css,可在第1个t1/2内,将静 滴速率提高1.44倍。
4)恒量,恒时分次给药口服,首剂加倍,快达Css。
5)给药间隔时间改变而剂量不变 经5个t1/2达Css, Css 不同,但Cmin和Cmax波动不同。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药物(drug)是指用以预防。

诊断及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理的规律。

护用药理学(pharmacologyinnuring)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作用(action)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效应(effect)是指药物的初始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在功能和形态上的变化,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表现。

治疗作用(therapeuticaction)符合用药目的,能够防治疾病,有利患者康复的药理作用对因治疗(etiological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疾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对症治疗(ymptomatic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不良反应(adverereaction)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反应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副作用(idereaction)药物所固有的,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

后遗效应(reidual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停药反应(withdrawal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

量效关系(doeeffectrelationhip)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大。

阈剂量(threholddoe)刚刚能引起药效的剂量。

又称最小有效剂量。

治疗量(therapeuticdoe)大于阈剂量能产生治疗效果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又称有效量或常用量。

极量(ma某imaldoe)介于治疗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能引起最大效应而不至于中毒,又称最大治疗量。

Y03药物化学第三章—药物代谢反应

Y03药物化学第三章—药物代谢反应

20
长碳链的烷烃常在碳链末端甲基上氧化生成羟基, 羟基化合物可被脱氢酶进一步氧化生成羧基,称 为ω-氧化;氧化还会发生在碳链末端倒数第二位 碳原子上,称ω-1 氧化。
21
含有脂环和杂环的药物,容易在环上发生羟基化。 如口服降糖药醋磺已脲的主要代谢产物是反式4-羟 基醋磺环已脲。
O2 S O CH 3
16
2.含烯烃和炔烃药物的代谢
烯烃的氧化与芳环类似,也生成环氧化物中间体,但 该中间体的反应性较小,进一步代谢生成反式二醇化 合物,而不与生物大分子结合。
具有抗惊厥活性
卡马西平
17
黄曲霉素B1(aflatoxin B1)
环氧化合物
共价键化合物
黄曲霉素B1(aflatoxin B1)经代谢后生成环氧化合物,该 环氧化合物会进一步与DNA作用生成共价键化合物, 是该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理。
美托洛尔(metoprolol)
1′R : R1=H, R2=OH; 1′S: R合物的氧化
含氮药物的氧化代谢主要发生在两个部位:一是在 和氮原子相连接的碳原子上,发生N-脱烷基化和 脱氨反应;另一是发生N-氧化反应。
26
1. N-脱烷基化和脱氨反应
N-脱烷基和氧化脱氨是胺类化合物氧化代谢过程 的两个不同方面,本质上都是碳-氮键的断裂,条 件是与氮原子相连的烷基碳原子上应有氢原子(即 -氢原子),该-氢原子被氧化成羟基,生成的羟基胺是不稳定的中间体,会发生自动裂解。其过 程中,在CYP-450酶的作用下,氮原子和-碳原子 上发生电子转移所致。
香豆素羟化酶 香豆素的 7- 羟基化,萘普生、 他克林、氯氮平、美西律等的 羟基化 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安非 他酮、尼古丁
CYP2C

药理学-复习要点-简答题-论述题

药理学-复习要点-简答题-论述题

各章重点容第二章:药理作用的效应方式;选择性与特异性;全身作用与局部作用;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响类型与概念。

效价强度与治疗指数,亲和力与在活性,激动剂与拮抗剂。

第三章:药代学的过程,吸收,分布,代和排泄;吸收的概念与首关消除;分布的影响因素;代的器官与酶系,影响代的因素;排泄的器官,肠肝循环;代速率类型,半衰期与意义,生物利用度。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第五章:外周神经系统分类〔胆碱,肾上腺素〕,受体类型,分布与兴奋时改变〔交感与副交感〕。

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α,β1,β2:分布副交感—胆碱能,M,N:分布第六章:毛果芸香碱的作用和临床应用(结合第五章容)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的临床应用,有机磷中毒的症状,特效药物。

第八章: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第十章:α、β与αβ受体激动剂的代表药物和临床应用。

其他药物的主要特点。

第十一章:α、β与αβ受体阻断剂的代表药物和临床应用。

第十二章:局麻药的代表药物和应用。

第十三章: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巴比妥类与之比照有什么特点。

第十四章:抗癫痫药物的主要代表药物和不同发作类型的首选药。

硫酸镁的特点。

第十五章:左旋多巴为什么能够治疗帕金森病,不良反响的类型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减轻〔与卡比多巴合用,为什么〕,司来吉兰的治疗原理。

第十六章: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不良反响〔特别注意锥体外系反响〕第十七章:吗啡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特别是心源性哮喘〕,中毒的解救药,其他镇痛药的特点。

第二十章:解热镇痛药作用机制,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响,其他药物的特点。

第二十一章:钙通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

第二十二章: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治疗药物〔或首选药物〕第二十三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ACEI类药物的特点与临床应用。

强心苷类药物的对心肌的作用特点,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中毒症状和防治方法。

第二十四章:抗高血压药物一线药物种类与代表药物;不同高血压类型的首选药物。

第3章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3章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半衰期(t1/2)
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lifetime)是 指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血浆半衰期(plasma half-life time)是 指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消除半衰期是指消除相时血浆药物浓度 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
调整用药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有重要作用。
概念:指药物从某制剂吸收进入全身血 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意义: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 也是选择给药途径的依据之一。
分类 绝对生物利用度(F) 相对生物利用度(Fr)
绝对生物利用度(F)
F指血管外给药后,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
药物量占所给予的药物总量的比例。
绝对生物利 F) 用A度 U血 C (管外 AU静 C脉注射
t1/2的计算
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
t1/ 2
0.693 K
t1/ 2
0.693
当药物在体内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时,其 消除半衰期与血药浓度水平无关。
清除率(CL)
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清除药物的速率,其 单位有:L/h,mL/min等 。
总清除率
CL总 = CL肾 +CL肾外
CL的计算
根据静注剂量与药-时曲线下面积的比值计算
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
将整个机体看作一个房室 将整个机体划分为两个房室 (血流量多、血流速度快的 组织器官构成中央室,其余 构成周边室)
机体组织内药量与血浆内药物分子瞬时取得平衡。
一室模型与二室模型的比较(静 脉注射)
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
K
X0
C,V
K代表消除速率常数
中央室 K10
X0
XC,VC
K12

药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药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测试题(一)名次解释1.药物(drug)2.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3.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二)选择题[A型题]1.药物A.能干扰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B.是具有滋补营养、保健康复作用的物质C.可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D.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2.药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因为它:A.具有桥梁科学的性质B.阐明药物作用机理C.改善药物质量,提高疗效D.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E.可为开发新药提供实验资料与理论论据3.药理学A.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科学B.是研究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科学C.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学科D.是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E.是研究药物的学科4.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的内容是:A.药物的临床效果B.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C.药物在体内的过程D.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E.药物的作用机理5.药动学研究的是:A.药物在体内的变化B.药物作用的动态规律C.药物作用的动能来源D.药物作用强度随时间、剂量变化的消除规律E.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6.新药临床评价的主要任务是:A.实行双盲给药B.选择病人C.进行Ⅰ~Ⅱ期的临床试验D.合理应用一个药物E.计算有关试验数据[B型题]A.有效活性成分B.生药C.制剂D.药物植物E.人工合成同类药7.罂粟8.阿片9.阿片酊10.吗啡11.哌替啶A.《神农本草经》B.《神农本草经集注》C.《本草纲目》D.《本草纲目拾遗》E.《新修本草》12.我国第一部具有现代药典意义的药物学典籍是13.我国最早的药物专著是14.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是[C型题]A.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原理B.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及其规律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15.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16.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17.药理学是研究:[X型题]18.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A.阐明药物作用及其作用机B.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C.研究开发新药D.合成新的化学药物E.创造适用于临床应用的药物剂型19.新药进行临床试验必须提供:A.系统药理研究数据B.慢性毒性实验结果C.LD50D.临床前研究资料E.核算药物成本20.新药开发研究的重要性在于:A.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药物?B.发掘效果优于旧药的新药C.研究具有肯定药理效应的药物,不一定具有临床高效的药物D.开发祖国医药宝库E.可以探索生命奥秘(三)填空题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间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科学。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定义: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 + 蛋白质
复合物
无活性、贮存型、难进入组织
一、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特点: ① 差异性。 ② 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血液中 。 ③ 可逆性。 ④ 饱和性及竞争性。
由于血浆蛋白总量和结合能力有限,加上结合的非特异性,出现两个问题:①当药物结合达到饱和后,继续增加药量,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反应增强;
二、细胞膜屏障
血脑屏障(BBB):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由脉络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具有保护脑组织生理屏障作用。分子大、极性高的药物不能通过,流脑时SD易通过 。
01
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只是程度和快慢不同。 另外还有血-眼屏障、血-关节囊屏障
分为简单扩散和滤过扩散两种。
特点:(1)药物顺浓度差转运 不耗能 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
被动转运(下山转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 (简单扩散):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该方式转运。
影响因素:①膜两侧浓度差:药物在脂质膜的一侧浓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当膜两侧浓度相同时,扩散即停止。
代谢的结果:
大多数药物灭活成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 (灭活:药物经转化后活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少数药物仍有药理活性; (活化:药物经转化后,由无活性转变为有活性的现象。 ) 药物经代谢后水溶性和极性增加。
二、药物转化的酶系统 1、专一性酶:专一性强,主要催化水溶性较大的药物。如AchE、MAO。
2、肝药酶(非专一性酶) 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促进多种脂溶性药物的转化,其中CY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药理学3药动学

药理学3药动学
滞后一些。故孕妇用药须特别谨慎。
药理学3药动学
生 物 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又称代谢或药物转化,是指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 改变。转化后的药物活性降 低或失去药理活性,极性增 加,易于排泄。
药理学3药动学
生物转化的部位及其催化酶
•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是肝脏。 •生物转化由肝微粒体细胞色
药理学3药动学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
• 细胞膜主要由脂类(磷脂、胆固醇与糖脂) 和蛋白质组成。
• 大多数极性(离子化程度较强)药物难于 通过脂质双层,而脂溶性药物可以通透。 小分子药物可从膜孔透过膜。
•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能力主要决定于药物的 脂溶性、解离度及分子量,其转运机制可 分为被动转运和载体转运两大类。
---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 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 除(elimination)。
药理学3药动学
载体转运 ---是指细胞膜上的载体与药物结合,并
载运它到膜另一侧的过程。
• 主动转运:又称“上山”或逆流转运。 特点是:①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 透过细胞膜 ②细胞膜的载体对药物有特 异的选择性 ③消耗细胞能量 ④以同一载 体转运的两种化合物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⑤转运速度有最高限度。
代谢酶的活性,增加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 苯巴比妥是典型的酶诱导剂。
(2) 酶的抑制:某些化学物质能抑制肝微粒体药物
代谢酶的活性,减慢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红霉 素是酶抑制剂。
3. 生理因素与营养状态 生物转化有明显的种属差 异、种族差异和个体差异
4. 病理因素
药理学3药动学
排 泄(excretion)
药理学3药动学
pKa值的概念
• pKa值——是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 解离时溶液的pH值。注意:pKa值不是药 物自身的pH值。药物离子化程度受pKa值 及所在溶液的pH值决定。

第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即:F = A/D ×100% A: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D:用药总量。
绝对生物利用度:同一制剂,不同给药途径的AUC
(五)体内屏障
1. 血-脑屏障
脑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紧密,外 表面几乎全部为星形胶质细胞所包围。许多 分子量大、极性高的药物不能穿透,脂溶性 高或分子量小的药物可透过。
Blood-brain barrier limits drug access to brain
(五)体内屏障:
2. 胎盘屏障
2.易化扩散
顺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需要载体 具有饱和性 具有竞争性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LOCUS OF ACTION
“RECEPTORS”
Bound
Free
TISSUE RESERVOIRS
药物的影响而出现增强或减弱现象。
药酶诱导药:凡能够增强药酶活性的 药物(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利福平 等)。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下降,并 可产生耐受性,应增加其他药的剂量。
药酶抑制药:凡能够减弱药酶活性的 药物(异烟肼、西咪替丁、保泰松等)。 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增强,并可产生 中毒,应减少其他药的剂量。
简单扩散
顺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无需载体 无饱和性 无竞争性
简单扩散的条件:脂溶性、解离度、浓度差。
绝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均有解离型
与非解离型,后者脂溶性高。
现以弱酸性药物为例说明(H-H方程)
HA
H+ + A-
Ka = [H+][A-]
[HA]
- lgKa= -lg [H+][A-] [HA]

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时量关系与量时曲线
Cmax
MEC
Tpeak t 效应持续时间
生物利用度 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后能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 的药物相对量和速度
A
(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
F= D
100 %
受试药AUC
(相对生物利用度)F= 相对生物利用度)
100 %
标准药AUC
A B C
消除半衰期
T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饱和性,竞争性
(2)器官血流量 (3)组织亲和力 环境pH pH和药物理化性质 (4)环境pH和药物理化性质 (5)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三,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1,转化的场所:主要在肝脏 2,转化的方式:氧化,还原或水解,结合 第一个阶段为氧化,还原或水解 一般分两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结合 3,转化的结果: 活性 无活性 活性 无毒 无活性 有活性 有活性 有毒
1,稳态浓度(Css) 稳态浓度(Css) 血浆清除率(CL) 2,血浆清除率(CL) 消除速率(RE) 3,消除速率(RE) 表观分布容积(Vd) 4,表观分布容积(Vd)
三,连续恒速给药 给药速度与稳态浓度之间的关系 1,稳态浓度随给药速度的快慢而升降 2,达稳态浓度的时间不因给药速度加快而提前 3,静脉恒速滴注时血药浓度可以平稳地达到稳态浓度 4,分次给药虽然平均血药浓度上升与静脉滴注相同,但 分次给药虽然平均血药浓度上升与静脉滴注相同, 实际上血药浓度上下波动, 实际上血药浓度上下波动,给药间隔时间越长波动越 大.
离子障: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过细胞膜, 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 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pKa(药物的解离常数,即药物的解离度) pKa(药物的解离常数,即药物的解离度) =离子型/ 弱酸性药物的离子化程度: pH弱酸性药物的离子化程度: 10pH-pKa =离子型/非离子型 pKa=离子型/ 弱碱性药物的离子化程度: 弱碱性药物的离子化程度: 10pKa-pH =离子型/非离子型 例:某药pKa=3.4 某药pKa=3.4 血浆

药代动力学知识点整理(共八章)

药代动力学知识点整理(共八章)

药代动力学第一章1.代谢分数fm: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该代谢物投用后代谢物的AUC的比值。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1. 药物肠跨膜转运机制:药物通过不搅动水层;药物通过肠上皮;药物透过细胞间隙;药物通过淋巴吸收。

2. 血浆蛋白:白蛋白、α1-糖蛋白、脂蛋白3. 被动转运的药物的膜扩散速度取决于:油/水分配系数4. 血脑屏障的特点:脂溶性药物易于透过、低导水性、高反射系数、高电阻性。

5.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6.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分数高的药物,经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后,被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 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 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3.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4. 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

第0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参考

第0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参考
组织学组成:① 毛细血管内皮间的紧密联结 ② 基底膜 ③ 星形胶质细胞
血-------------脑 血---------脑脊液 脑脊液---------脑
由此三种屏障组成 血液,脑脊液,中枢神经组织
之间关系密切
37
脑脊液(CFS)主要由脉络丛生成,不断分泌并进入脑室, 经蛛网膜下腔及硬脑膜窦,回到静脉系统。
2
Definition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体内药物浓 度随时间变化的 动力学规律。
3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跨膜转运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简单扩散、 滤过、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
多数药物是弱有机酸或碱,药物在体液中可部分 解离。 解离型: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 非解离型:极性小,脂溶性大,易扩散。
10
pH和pKa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
酸性药 (Acidic drug): HA H+ + A
碱性药 (Basic drug): BH+ H+ + B (分子型)
20
二.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 (一)药物的吸收
吸收(Absorption):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 环的过程。
1 消化道吸收 (1)主要为被动吸收 (2)分子量越小,脂溶性越大,
越易吸收 (3)非解离型,比解离型易吸收
21
胃:主要被动转运。 pH值范围窄(0.9~1.5) 吸收面积小 药物滞留时间短 弱酸性药物可吸收
药物的储库。
例:硫喷妥钠

《药理学》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Ⅰ相反应指氧化、还原及水解反应,是指机体向原形药物分子加入或从原 形药物分子去除某个极性基团的过程,如加入或去除—OH、—COOH、— NH、—SH或—CH3等。这类化学反应可使大部分有药理活性的药物转化为无 药理活性的代谢物。
2.Ⅱ相反应
Ⅱ相反应指结合反应。经Ⅰ相反应的代谢物或某些原形药物,可与体内的 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硫酸、乙酰基等内源性物质在相应基团转移酶的催化下 进行结合反应。结合后的产物药理活性降低或消失,水溶性和极性增加,易经 肾脏排泄。
(二)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可使药物迅速而 准确地进入体循环,肌内注射及皮下注射 的药物则须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进入血液 循环。
药物的吸收速率与注射部位的血流量 及药物的剂型有关。肌肉组织的血流量明 显多于皮下组织,故肌内注射比皮下注射 吸收快。水溶液吸收迅速;油剂、混悬剂 或植入片可在注射局部形成小型储库,吸 收慢,作用持久。
2.药酶 抑制剂
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生成的药物称为药酶抑制剂,如氯霉素、西 咪替丁、异烟肼等。
四、药物的排泄
(一)肾排泄
1.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基底膜通透性较强,除血细胞、大分子物质及与血 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外,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肾小球滤过进入 肾小管管腔内。
2.肾小管分泌 只有极少数的药物可经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 有两类主动分泌的转运系统,即有机酸转运系统和有机碱转运系统,分 别转运弱酸性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当分泌机制相同的两类药物经同一载 体转运时,还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二)滤过
滤过(filtration)又称膜孔扩散,是指 直径小于生物膜膜孔的水溶性药物借助膜两 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至低压侧的 过程。毛细血管壁的膜孔较大,多数药物可 以通过;肾小球的膜孔更大,大多数药物及 代谢产物均可经过肾小球滤过而排泄。但多 数细胞膜的膜孔较小,只有小分子药物可以 通过。

药理学复习资料

药理学复习资料

药理学复习资料第⼀章药物效应动⼒学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作⽤规律及原理的学科。

药理学可分为临床前药理学(preclinical pharmacology)和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包括药物效应动⼒学(药物对机体的作⽤)和药物代谢动⼒学(机体对药物的作⽤)。

药物与机体之间存在两种关系,⼀是药物对机体产⽣的⽣物效应,包括对机体产⽣的治疗作⽤和不良反应,即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和毒理学(toxicology);另⼀个是机体地药物的作⽤,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简称ADME。

药物效应动⼒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药理作⽤和作⽤机制;药物代谢动⼒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理,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以及⾎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药物在体内过程3.药物——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包括天然药物、合成药物、⽣物制品和基因⼯程药物。

4.药物作⽤(drug action):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通过分⼦相互作⽤所引起的初始作⽤,是动因,具有特异性。

5.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作⽤引起机体⽣理⽣化的继发性改变,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药理效应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平的改变,功能的提⾼称为兴奋、亢进,功能的降低称为抑制、⿇痹。

6.特异性(specificity)7.选择性(selectivity):药物有选择地作⽤于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对其它组织⽆影响或影响⼩。

8.药物作⽤的基本规律:选择性和特异性;两重性(治疗作⽤和不良反应)9.治疗作⽤(therapeutic effect):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1)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消除原发的致病因⼦,如抗菌药(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改善疾病症状,如解热(3)补充治疗(supplementary therapy)或替代治疗(replacement therapy):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不⾜。

《兽药药理学第三章药代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精品课件推荐精选PPT

《兽药药理学第三章药代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精品课件推荐精选PPT
[HA] [H+] + [A-]
10
▪ 非离子型药物脂溶性大,可以自由穿透, 通过生物膜,而离子型药物解离成阴、阳离子 后,极性增加,脂溶性下降,就被限制在膜的 一侧,则不易扩散,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ion trapping)而药物的离子化程度取决于自身的 pKa及其在体液中的pH。
11
▪ 一般来说,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非离 子型多,则易被吸收;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在 酸性环境中离子型多,不易吸收,而在碱性环 境中非离子型多,则易被吸收。
22
影响药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吸收部位的环境 ▪药物的剂型 ▪病理因素
23
1 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子的大小 脂溶性 解离度 溶解度
24
2 吸收部位的环境 胃内容物充盈程度 胃肠排空速度; 胃肠蠕动快慢 同时服用的食物或其他药物 胃肠道pH
25
3 药物的剂型 药物的剂型及其制造工艺影响药物的崩解及
38
三 代谢 Medabolism
又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是药物 在体内的化学结构变化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转化方式最重要的有氧化、还原、 分解及结合四种。
39
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肝脏,也可发生在血 浆、肾、肺、肠及胎盘。这是因为肝脏中存在着 与药物代谢关系密切的微粒体酶,由于它们可促 进药物代谢,故称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 (Hepatic Microsomal Drug Metabolizing Enzymes),简称肝药酶。
1
第三章 药代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第一节 药物的转运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三节 血浆药物浓度与半衰期
2
第三章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4、其他排泄:乳汁、汗液、唾液、呼出气 乳汁—碱性药物 呼出气—乙醇
第二节 体内药质变化的时间进程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种静态的药 物转运进程,称为药物动力学进程或速率进程
一、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以时 间为横坐标,脚本浓度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为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又叫时量关系曲线
时量关系曲线与横坐标所构成的面积,称为曲线 下面积AUC,与进入机体的药量成正比。
二、药代动力学模型
房室模型:一种数学模型 。有一室模型和二室模 型。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首先进入血液量大的器官 如脑、肺、肝、肾,然后再向其他组织散布, 最后到达平衡。
三、药物消弭动力学
包括一级消弭动力学和零级消弭动力学。 药物随时间变化的基本通式:
CL总= CL 肝+CL肾+ CL其他
肝功用下降时,脂溶性药物肃清率下降,肾功用 下降时,水溶性药物的肃清率下降。
〔三〕表观散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指静脉注射一定量A的的药物,到达平衡后,按测得的 血浆药物浓度计算内体的药物总量应该占有体液的容 积量。
2〕不需求载体。 3〕不消耗能量。 4〕小分子、脂溶性、极性小、非解离型。
离子障ion trapping:非离子型药物容易跨膜,离子型由 于带电荷,不易跨膜,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大少数药物是弱酸性或弱碱性,离子化水平受pKa和溶液 pH的影响。〔pKa:酸性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见 书p26)。
pH= pKa时:无论弱酸性还是弱碱性药物在溶液中都解离 50%。 每个药物有固定的pKa值。
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依照恒定的量消弭,又称恒量消 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logC
t
t
单次血管给药的药物时间-浓度曲线
MEC for
peak concentration (Cmax)
adverse response
drug concentration
therapeutic
峰浓度
intensity
作用时程 duration of effect 起效
dosage window
MEC for desired response
onset of effect Area under the curve(AUC) 与药物吸收的总量成正比
潜伏期(latent period)
Tmax
time
Time-concentration Curve 时量曲线
Peak concentration 峰浓度(Cmax)
15、药物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A、由载体进行,消耗能量 B、由载体进行,不消耗能量 C、不消耗能量,无竞争性抑制 D、不消耗能量,无选择性 E、无选择性,有竞争性抑制
16、在酸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 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B、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 D、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E、以上都不对
dc dt KeC
恒定(不依赖剂量) t1/2 = 0.693/ke★
dC dt K
不恒定(依赖剂量)
药物浓度与剂量关系 成正比
不成正比
多次给药的药物浓度 相同剂量相同间 隔给药,约经5个 t1/2达到稳态浓度 停药后约经5个t1/2 药物消除完
剂量增加,药物 浓度超比例增加 定量消除 易产生蓄积中毒
第2节
(Ⅱ)
——药物的速率过程
药物的药动学参数
药物浓度(C)随着时间(t) 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P. 19P. 20
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时量关系
Time - concentration curve 药物时间—浓度曲线
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或对数浓度,lgC)为纵 坐标绘制的图形-时量曲线
4、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为: A.肝 B.肾 C.小肠 D.汗液 E.唾液 5、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将: A.转运加快 B.排泄加快 C.代谢加快 D.暂时失活 E.作用增强 6、药物的半衰期为6小时,一次给药后从体内基 本消除的最短时间为: A.0.5天B.1~2天C.3~4天D.5天 E.6~8天
非线性消除
两种速率类型结合 意义:
极少数药物(如苯妥英、水杨酸、乙醇等)在用量大 时,超过机体的消除速率的消除最大速率(极限)
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只能按恒定的极限量消除 --零级动力学消除
随着血药浓度的降低,零级动力学消除可转为一级 动力学消除 P.22上
Half-life 半衰期(t1/2)
3.125% 6.25%
Maintain dose 维持剂量(Dm) Loading dose 负荷剂量(DL )
Dm 维持剂量 药物到达稳态后给予的药物剂量 DL负荷剂量 临床上为了使药物尽快到达稳态,先给予一个剂 量使药物迅速达到稳态水平
原则:给药间隔时间等于药物半衰期,首剂加倍 迅速达到稳态浓度
P. 20 中
P. 20 中
Bioavailability 生物利用度(F) 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百分数
绝对生物利用度 静脉注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100%,将静脉注射 与血管外途径给药时的AUC值进行比较
意义:评价同一种药的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程度
相对生物利用度 在同一给药途径下对不同制剂进行比较 意义:评价不同厂家同一种制剂或同一厂家的不同 批号药品间的吸收情况是否相近或等同
药物吸收与消除的速度相等
Tmax 达峰时间
到达峰浓度(Cmax)的时间
最小有效浓度 (MEC)
P. 20上
潜伏期 从给药开始到MEC的时间 持续期 基本疗效的持续时间
残留期
药物降至MEC之下到自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
P. 20上
时量曲线的参数
Area under the curve曲线下面积(AUC) --- 吸收 AUC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积分值 与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呈正比 可代表被吸收到体内的总药量
13、治疗指数为: A、ED50 / LD50 B、LD5 / ED95 C、LD50 / ED50 D、LD1~ED99之间的距离 E、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14、氢氯噻嗪100mg与氯噻嗪1g的排钠利尿作用 大致相同,则: A、氢氯噻嗪的效能约为氯噻嗪的10倍 B、氢氯噻嗪的效价强度约为氯噻嗪的10倍 C、氯噻嗪的效能约为氢氯噻嗪的10倍 D、氯噻嗪的效价强度约为氢氯噻嗪的10倍 E、氢氯噻嗪的效能与氯噻嗪相等
7、作用选择性低的药物,在治疗量时往往呈现: A、毒性较大 B、副作用较多 C、过敏反应较剧 D、容易成瘾 E、以上都不对 8、肌注阿托品治疗肠绞痛时,引起的口干 属于: A、治疗作用 B、后遗效应 C、变态反应 D、毒性反应 E、副作用
9、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能激动受体,也可 能阻断受体,这取决于: A、药物的作用强度 B、药物的剂量大小 C、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 D、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 E、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 10、加入竞争性拮抗药后,相应受体激动药的量效 曲线将会: A、平行右移,最大效应不变 B、平行左移,最大效应不变 C、向右移动,最大效应降低 D、向左移动,最大效应降低 E、保持不变
恒量消除
C logC
t
C0 = 1
d C dt K
t
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的量消除
First -order kinetics 一级动力学
消除 5单位/h 2.5单位/h 1.25单位/h
消除2.5单位/h 2.5单位/h 2.5单位/h
Zero-order kinetics 零级动力学
P. 22中 P. 23中
病情危重时,第一次给药后希望很快达 到稳态浓度(Css) ,可给予负荷剂量DL 将第一个t1/2内静脉滴注剂量的1.44倍在 静脉滴注开始时一次推注静脉内可立即 达到并维持Css 每隔一个t1/2给一次药时,采用首剂加倍 剂量的负荷量,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 Css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表观分布容积 ——(了解)
最小毒性浓度
MTC
MEC
最小有效浓度
P. 22下
多次给药
恒量、恒速、间隔1个t1/2多次重复给药 ,经过5 个t1/2后,给药量和消除量达到动态平衡,体内 药物累积量达到稳态浓度(Css) (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意义①稳态浓度的高低与给药总量成正比
②稳态浓度的波动幅度与给药间隔成正比 ③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与t1/2成正比 P. 22-23
每间隔1个t1/2给药一次,经5个t1/2达稳态浓度
1
remain
2 t1/2 50% 25% 12.5%
3 t1/2
4 t1/2
5 t1/2 Total 50% 75%
t1/2 50% 25% 12.5% 6.25%
1 2
3 4 5
50% 25% 12.5% 50% 25% 50%
87.5% 93.75% 96.9%
2、药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 A、药物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 B、药物的作用及原理 C、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给药方法 D、药物的用途、用量和给药方法 E、药效学、药动学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3、药物的体内过程是: A.药物在肝脏中的生物转化和肾脏排出 B.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 C.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与血浆蛋白结合以及肝 脏的生物转化和肾脏的再吸收与排泄 D.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 E.药物在靶细胞或组织中的浓度
定义:是指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中药物浓度的零级 方成正比 d C dt K 公式: C 0 = 1 意义:血药浓度按恒定消除速度(单位时间消除的 药量)进行消除,与血药浓度无关
★药物消除的一级动力学与零级动力学之区别
一级动力学
对数坐标图上 消除规律 半衰期 直线 恒比消除
零级动力学
曲线 恒量消除
定义:指体内药物总量待平衡后,按测得的血浆 药物浓度计算所需的体液总容积。Vd用(L)表 示 公式:Vd=A(mg)/C(mg/L) 意义:Vd是一个假想的容积,它不代表体内具体 的生理性容积。由药物理化性质决定。反映药物 分布的广度和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①根据表 观分布容积调整剂量; ②估算血容量及体液量
定义: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状态后
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公式: t1/2 = 0.693/ke 意义:①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和消除药物的快慢
②调整用药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 ③一次用药后经过5个t1/2基本消除; 每间隔1个t1/2给药一次,经5个t1/2达稳态浓度 P. 22中
④药物分类的依据
First-order kinetics 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消除)
定义:是指血中药物消除速率(dC/dt)与血中药物浓度 的一次方成正比 dc dt KeC 公式: C 1 = C 意义:血药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
Zero-order kinetics 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消除)
单次给药,停药后经过5个t1/2, 药物基本消除(96%以上)
No. of t1/2
Drug Remaining
Sigle dose
100%
50% 25% 12.5% 6.25% 3.125%
1 2 3 4 5
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 稳态血药浓度
目的:多次给药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范围
意义:依据患者的肝或肾功能状态选用药物或调整剂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