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 604下册科学教案(张青兰)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认识植物引言:科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它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并促进他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小学科学全册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功能和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认识一些常见植物的外部特征。
2. 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3. 学生能够认识植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的外部特征:a. 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
b. 植物的花和果实。
2.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a. 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b. 植物的开花和结果。
3. 植物的重要性:a. 植物的食物和药物价值。
b. 植物对保护环境和气候调节的作用。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植物的外部特征:a. 让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和叶,并介绍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b.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茎的形状和叶片的颜色、形状等特征。
3. 学习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a. 通过观察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种子是植物的初始状态。
b. 使用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如何开花和结果。
4. 学习植物的重要性:a. 与学生讨论植物的食物和药物价值,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植物对我们生活很重要。
b. 通过介绍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关于环境保护的思考。
5. 总结和巩固:通过课堂小结,巩固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设计一些与植物相关的游戏或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评估:1. 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够准确观察和描述植物的外部特征。
2. 通过课堂问题的提问,检测学生对植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扩展:1. 带孩子们到校园里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加深他们对植物的理解。
最新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下册教案(全册)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三、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围绕“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开展探究活动。
张慈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张慈兰一、教学理念: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全册教材分析: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
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
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
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学习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方向,了解磁铁的应用。
2、主要材料清单:“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带根的新鲜芫萎、植物油等;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植株、风仙花朵,成熟的风仙花果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
张慈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教案资料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张慈兰一、教学理念: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全册教材分析: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
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
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
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学习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方向,了解磁铁的应用。
2、主要材料清单:“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带根的新鲜芫萎、植物油等;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植株、风仙花朵,成熟的风仙花果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共3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明德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备课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专题研究为主,体现各单元课时之间知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各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进行建构,做到“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的观”有机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
从整体看,教科书依旧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自然现象作为探究的重点,以热、天空、光、植物、太阳、地球为载体,让学生以自主探究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使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获得结论——提出新问题”的科学探究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比试验、控制变量的实验、搜集资料等,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三维目标得到螺旋式上升。
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热与我们的生活》、《春夏星空》、《光与我们的生活》、《生物与环境》、《太阳、地球和月亮》、《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5个课题,30课时。
教学内容; 第1单元热与我们的生活1杯子变热了2水变热了3谁热得快4 它们会生热吗5温度计的秘密6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第2单元春夏星空7春季星空8夏季星空第3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9认识光10玩镜子11潜望镜的秘密12彩虹的秘密13凸透镜14照相机和眼睛第4单元生物与环境15蚯蚓找家16 变色龙17 植物向哪里长18 生物与信息19 密切联系的生物界20珍稀动植物第5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21、白天与黑夜22、昼夜的生物23、四季更替24、弯弯的月亮25、登上月球第1单元热与我们的生活单元分析:本单元包括《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它们会生热吗》、《谁热得快》、《温度计的秘密》、《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六课内容。
因本单元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学习本单元之后,会提高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会增强学生利用科学改善生活的信念。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明德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备课本册教科书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专题研究为主,表现各单元课时之间知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各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进行建构,做到“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将“科学研究、科学知识和感情态度价值的观”有机整合,要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内容。
从整体看,教科书依旧选择切近小孩生活实质的自然现象作为研究的要点,以热、天空、光、植物、太阳、地球为载体,让学生以自主研究为手段,以科学研究为核心,使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定——设计实验方案——实行实验——获取结论——提出新问题”的科学研究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经过对照试验、控制变量的实验、采集资料等,进一步熟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使三维目标获取螺旋式上涨。
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热与我们的生活》、《春夏星空》、《光与我们的生活》、《生物与环境》、《太阳、地球和月亮》、《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5 个课题, 30 课时。
教课内容 ; 第 1 单元热与我们的生活1杯子变热了2水变热了3谁热得快4它们会生热吗5温度计的奥密6自行车胎为何爆裂第 2单元春夏星空7春季星空8夏季星空第 3 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9认识光10玩镜子11潜望镜的奥密12彩虹的奥密13凸面镜14照相机和眼睛第 4单元生物与环境15蚯蚓找家16变色龙17植物向哪里长18生物与信息19亲近联系的生物界20珍稀动植物第 5 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21 、白日与黑夜22、日夜的生物23、四时更替24、弯弯的月亮25、登上月球第 1 单元热与我们的生活单元剖析:本单元包含《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它们会生热吗》、《谁热得快》、《温度计的奥密》、《自行车胎为何爆裂》、六课内容。
因本单元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质问题,所以,学习本单元以后,会提升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会加强学生利用科学改良生活的信念。
2024年最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 核心素养教案
18.《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生物的特征》单元的第三课时。
本节课旨在通过课前任务卡搜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为课堂探究做知识和材料准备。
通过观察石头与小草,什么会慢慢长大?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进一步通过比较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发现?深入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点以及生物的相同点。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搜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目的是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动植物的图片,通过图片的观察,增加学生对动植物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石头与小草,什么会慢慢长大?”引导学生思考石头、大树、小草是否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知道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是非生物。
活动二:“比较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两组图片,找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
再通过判断机器人、生石花、钟乳石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从而知道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需要营养,能生长、繁殖、呼吸,对刺激有反应等。
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利用课上所学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寻找生活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能从具有生命的人迁移到思考石头、大树、小草的生命状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生活中,学生对身边有生命的物体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对生命的特点有简单了解。
但是并没有深入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在技能方面,学生对观察比较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而对生物和非生物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2.能通过对比观察,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1]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1 生命的历程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科学知识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教学准备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
(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第1课时一.教学导入阅读思考: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板书课题)二.交流讨论1.教师讲述: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曾经有两种观点:“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2.讨论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生物的神话故事?(约3分钟)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青岛版)
我的发现
光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青岛版)
飞旋的陀螺
教学目标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3、了解光污染的、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眼镜。
教学重点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
教学难点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
活动时,让学生把手电筒蒙上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进行不同色光混合的实验,红光和绿光叠加就变成了黄光,红光、绿光和蓝光叠加变成了白光。在这个环节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色光叠加模式,并且把叠加的结果留作空白(教材插图中的“?”所指),意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组合光,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手中的有色玻璃纸越多,其组合方式就越多,产生的混合色光就越丰富。因此,教材为学生的记录留下了大幅空白,方便学生把自己所创造的斑斓色光一一记录下。
五年级科学下册(青岛版)第2课神经系统(教学设计)
介绍与神经系统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神经系统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神经系统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神经系统的内容,强调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等重点和难点。
四、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板书设计应准确精炼,概括性强。例如,在介绍神经系统功能时,可以简洁地概括为反射、感觉和运动等。通过这样的概括,使学生能够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五、艺术性和趣味性
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颜色、图形和符号等元素,使板书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五年级科学下册(青岛版)第2课神经系统(教学设计)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五年级科学下册(青岛版)第2课神经系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五年级科学下册(青岛版)第2课神经系统,主要内容包括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的作用以及神经系统的功能。本节课通过探究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功能,使学生了解大脑、脊髓和神经纤维是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能够传递信息和控制身体活动。同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神经系统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如反射、感觉和运动等。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神经系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14生物的启》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14.生物的启示》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探究,了解仿生过程,使学生认识什么是仿生,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2.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大致思路;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3.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愿意交流与合作。
教学准备:木块、胶水、白纸、砝码、皮筋、新鲜葱叶和韭菜叶、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了一点小小的礼物(边说边出示葱叶、韭菜叶)。
小小的葱叶、韭菜叶蕴含着许多科学奥秘,给我们人类的发明创造带来了灵感和启示,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物的启示。
(板书课题)二、活动过程探究活动一:玩葱叶、韭菜叶,找发现。
1. 小组成员一起仔细观察葱叶、韭菜叶,可以玩一玩,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玩,师巡视。
引导学生发现:吹葱叶时,发现葱叶很难吹弯,韭菜叶很容易吹弯。
2. 同学们都发现了葱叶很难吹弯,韭菜叶很容易吹弯,是不是你们用力的大小不一样呢?小结:葱叶不易弯曲也可以说是承受力大,韭菜叶很容易弯曲也可以说是承受力小。
3. 为什么葱叶承受力大?可能跟什么关系?学生交流。
同学们都认为葱叶承受力大跟它是筒形的有关系,是吗?如果改变它这种筒形结构,葱叶又会怎样呢?你来试试吧.学生动手操作,然后交流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小结:我们发现筒形的葱叶比剪开的葱叶更不容易吹弯,也就是它的承重能力更强.探究活动二:制作葱叶模型1.如果用其他的材料仿照葱叶来做一个葱叶模型,那我们做的葱叶模型是不是也会有葱叶这种特性?想不想研究一下?你打算用什么材料做葱叶模型? 你想怎么研究?在小组里交流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全班交流,互相学习,完善实验方案。
2. 各小组选取实验材料,动手实验。
教师巡视,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指导。
学生汇报(投影展示记录单并演示实验)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同学们制作的葱叶模型非常接近葱叶的特性,承受力比较大。
探究活动三:产品开发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利用了筒形葱叶承受力大这一特点?(电线杆、钢管、自来水管、晾衣架等)教师引导总结学生本节课经历的仿生过程。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K12教育文档)
(完整word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对这学期的教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下册由“热胀冷缩”、“岩石的科学”、“土壤与植物”、“光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家园地球”和《研究与实践》在四年级上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前五个单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中、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精品(2021年整理)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精品(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精品(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精品(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前后左右一、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前、后、左、右、远、近等词描述周围物体的位置。
2。
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由该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3.学会对生活中物体的位置进行定性的观察与描述。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位置与方向》单元的第一节课,是学习描述物体位置的第一步。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先以自己为基准,再过渡到以别人为基准,学习使用前、后、左、右、远、近等次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
在“拓展与应用”活动中,学生还会通过站在校园里的不同位置,描述教学楼等周围物体位置的活动,进一步理解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时,需要首先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每组一张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的纸条,用于学生做“找位置”的游戏。
(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四、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教室里做“找位置”游戏时,不要拥挤,不要打闹,防止摔倒。
五、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教师利用课间操站队情境引入问题。
课间操是学校每天都会举行的集体活动,全校的同学都要参加。
课间操队列人数众多,但整齐划一,这是因为每一个班、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
1.教师根据课业提出问题。
(1)你能说一说自己或者某个同学站在课间操队列里的什么位置吗?(2)在描述位置的时候,我们用到了哪些词?2。
五下科学第2课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
课题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2课《我们的呼吸》
集备人侯万军、张秀莲、姜长坤执教人马树民
教材解读
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课本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了解呼吸的过程,理解呼吸的意义,同时通过猜想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呼吸器官的组成和功能,进而讨论保护呼吸器官的内容。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性解释;在学习中学会
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2.引导学生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试验,学习二氧化碳简单性质的观察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实验
能力,学会能利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
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二氧化碳的检测实验的学习活动;
难点:学生对人体呼吸系统各个器官、呼吸过程的认识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交流预习展示
二、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师:每小组展示本组的预习交流
成果
教师与学生交流,做憋气体验游
戏,指导学生认识对呼吸的重要
意义,体验到呼吸的重要性,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
提出关于呼吸方面的问题,引入
本课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预设设
小组长展示预习成
果,其他同学补充
设计意图或修改补充
为学生学习新知打好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
步感受呼吸对于人、生命的
意义。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苏教版教案标题: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苏教版教案目标:1. 理解和掌握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点。
2. 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苏教版。
2.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器材、图片等。
3. 教学资源:学生练习册、科学实验视频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介绍本节课的主题。
2. 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初步了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图片、实物或视频等教学资源,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2. 重点解释关键词汇和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实践活动(20分钟)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
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3. 指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规律,并与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和分析。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2.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
2. 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解答。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
2. 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 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如何?3.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和提高?4.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和有效?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教学后记: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触角——形状结构各异足——密布细毛,有钩爪……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教学后记: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过程】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记忆中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3、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晶体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规则几何外形固体教学后记: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