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仙踪》的对话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野仙踪》的对话艺术
作者:李雅琳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2期
摘要:《绿野仙踪》是李百川所创作的小说,文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丰富多彩。

本文以胡宗宪为例,探讨《绿野仙踪》的对话艺术。

胡宗宪一人对话模式有五种:义正辞严式、言语威胁式、自我满足式、自我叹息式、动之以情式。

模式多变,有言如其人、言随境转的特点。

展现了李百川运用对话语言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关键词:《绿野仙踪》;对话;胡宗宪
《绿野仙踪》是李百川于清乾隆年间所写的小说,集神怪、世情、侠义于一体。

描绘了上至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和各式各样神怪者的故事。

《绿野仙踪》以主人公冷于冰得罪宰相严嵩以致科举落榜为开端,以其得道成仙、斩妖除魔为线索,展现了辽阔且精彩纷呈的社会图景。

官场的人和事是其中的亮点。

作者笔墨精炼,将官场上官员们相互交流的对话写的跌宕起伏。

胡宗宪是官场中较有特色的一位,作者将性格懦弱的他多次安排在险境中,着重描写胡宗宪面临险境时的与他人的对话,用对话表现人物。

一、胡宗宪其人
《绿野仙踪》第三十回道:“这军门姓胡名宗宪,是个文进士出身,做得极好的诗赋,八股尤为精妙,系严世蕃长子严鹄之妻表舅也。

”(1)胡宗宪是个文人,却成了军门,与奸臣严嵩有亲戚关系,算是官场中有依靠的人。

书中还说道:“他嫌都中不自在,求补外任,严嵩保举他做了河南军门,只会吃酒做诗文,究竟一无见识,是个胆小不过的人。

”(2)胡宗宪想要安稳闲适度日,没事做做诗文,乃一庸官。

这样人物,着实普通,精彩之处就在于李百川多次将其置于险境中。

惜命之人遭遇伤害性命的事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作者着重描写胡宗宪在险境中与他人的对话,巧妙的将胡宗宪性格懦弱的一面显露出来。

胡宗宪面临两次险境,第一次是大盗师尚诏起兵河南。

第二次是倭寇侵占浙江。

两次险境,情况不同,表现也不尽相同。

二、胡宗宪的对话模式
胡宗宪的对话模式,围绕胆小懦弱的性格展开,说话的内容和语气,或严肃,或温和,或怯懦。

李百川以胡宗宪的性格为核心,将他在不同情境下,和不同人物的对话描写出来,记录胡宗宪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一)义正辞严式
第一次险境中,胡宗宪是军中的领头人物,处于领导阶层,面对和自己议事的官员,态度十分倨傲。

师尚诏占据归德,围绕着出兵与否的问题,胡宗宪与部下展开争论。

总兵曹邦辅、林桂芳与胡宗宪文人出身不同,二人经历过军队的锻炼,遇事果决,主张出兵。

胡宗宪见二人前来商议出兵,为了掩饰不敢出兵,先发制人:“本院连日打听,知师尚诏相貌狰狞,兵势甚是凶勇,贼众不下十数万之多,本院因此按兵不动,等个好机会破他。

”(3)这番话说的滴水不漏,胡宗宪的先发制人,一来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关注军情,分析形势。

二来借此说明自己的按兵不动是有道理的,是明智的,为的是能够一句打败敌人。

事实上,理直气壮的大道理掩盖的是他懦弱的工具,为的是在两位总兵面前维护自己的形象,树立自己的威严。

让胡宗宪没有预料到的是,总兵林桂芳擅长军事,一下就听出了胡宗宪的退缩,認为“兵贵神速”,主张速度出兵攻打尚未成气候的叛军。

胡宗宪意识到自己的道理并未被接纳,对方主张出兵,与前面理直气壮的态度不同,语气开始激烈起来:“林总兵谈军何易易耶?兵法云: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政心为上。

攻城次之。

大抵王者之师,以仁义为主,不以勇敢为先。

……俟其变而击之,非投降即鼠窜矣。

若必决胜于行阵之间,使军士血肉蹀躞,此匹夫之勇,非仁智之将也!吾等固应为朝廷用命,亦当为子孙惜福。

”(4)
这段回应十分符合胡宗宪文人出身的这一身份,这段以仁义为主题的大道理说得酣畅淋漓,首先质问林总兵轻易出兵,然后引用兵法,接着论述攻打敌人的好时机,最后以“为子孙惜福”为结尾,显得掷地有声。

这段话无非是质疑林桂芳的轻率,表达不能出兵的想法。

义正言辞的话语其实只是胡宗宪打着仁义的幌子替自己害怕出兵找借口。

胡宗宪这番义正言辞的对话,层层递进,将自己的懦弱掩盖在各种大道理和兵法之下,企图利用仁义道德打消对方的出兵意图,目的仅仅是为了放弃出兵保全性命,可谓用心良苦。

简单的对话,就将胡宗宪色厉内荏,胆小如鼠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面对比自己地位低下的官员,胡宗宪为了树立威严,义正辞严。

(二)言语威胁式
胡宗宪为维护面子,面对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官员时,语带威胁之意。

胡宗宪、管翼、林桂芳共同商讨出兵之事。

胡宗宪以集齐山东、江南、河南三路军马为借口,不肯出兵,林桂芳情急之下说道:“贼势疾同风火,山东、江南人马非一日可至,倘若再攻陷开封,当如之何?”(5)面对严厉的质问,胡宗宪不为所动,反而威胁到:“汝何出此不详之言!诅咒国家,就该参奏才是!”(6)胡宗宪无视林桂芳话背后的危急情势,将言论视为诅咒国家,要参奏一本,真是滑稽至极。

参事的官员提出自己的看法,却遭到胡宗宪的威胁怒
骂,归根结底,只是为了不出兵以保全自己的性命罢了。

这番威胁的话语,目的是想堵住林桂芳等人的嘴,让他们顺从自己的意见。

林桂芳、管翼、曹邦辅三人见胡宪宗迟迟不肯出兵,担心寇贼势力不可控制,于是第三次与胡宪宗商谈。

秀才朱文炜提出自己对此番战事的计策。

胡宗宪不但没有接受,反而反应激烈:“我辈朝廷大臣尚不敢轻出一语,他是何等之人。

擅敢议及军机重事?将恃汝义父总兵官,藐视国家无人物么?”(7)危机时刻,本该广采言论,胡宗宪却认为这是擅自议论军事机密。

胡宗宪提不出建议,还威胁有识之士方,迂腐愚昧。

胡宗宪威胁的进一步升级是在众人商讨决定出兵后,胡宗宪见非出兵不可,形势不利于自己,满面怒容道:“此番若胜,自是奇功;设或不胜,其罪归谁?”(8)胡宗宪害怕失败遭殃,以兵败威胁他人,企图放弃出兵以保全性命。

与胡宗宪不同,曹巡抚大笑回答:“今日讲明:胜则大人之功,败则曹某与二总兵认罪。

”这一番落落大方的话语,让胡宗宪羞得满脸通红。

情急之下以兵败威胁他人,胡宗宪的懦弱愚蠢遂展露无遗。

胡宗宪的言语威胁,威胁他人诅咒国家,藐视国家,再来以兵败要挟,每一次威胁都振振有词,其实不过是胡宗宪害怕的表现。

仗着自己是军队统领,威胁他人,既嚣张,又懦弱。

面对强敌害怕,面对部下威胁,作者通过对话,将胡宗宪懦弱中又带有官僚习气的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同时也揭露了官场的混乱与黑暗。

(三)自我满足式
军队屡屡取得胜利,胡宗宪一改傲慢威胁,开始自我满足起来,言语上带有得意之色。

曹邦辅夸赞朱文炜、林岱等人身先士卒、建立奇功,胡宗宪听后说道:“曹大人过于奖誉!歼除些小毛贼,偶尔侥幸得胜,算什么军功?今后只要随我打破归德,方得算奇功万古。

”(9)胡宗宪俨然忘记了自己先前极力阻止出兵的行为,见破敌有望,便开始将功劳往自己身上揽,认为这些都是自己的功劳,沉溺在自我幻想的满足中。

为庆祝胜利,胡宗宪与众官兵饮酒作乐,忽闻圣上差缇骑到曹大人营中去,众官大惊失色,胡宗宪却一脸镇定,笑道:“曹大人诸处俱好,也还有点才情,惟‘骄’之一字未除,所以有次一跌。

”(10)胡宗宪沉浸在自我满足中,不由得骄傲起来,不仅对着众军官的面点评曹邦辅的过失,末了还说:“将来圣上问及时,我少不得与他方面一两句,尔等俱各安坐饮酒,无庸代为愁烦。

”(11)以恩人、长者的姿态劝告众人不要担心,他会出面替曹邦辅求情。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这边胡宗宪自我满足的批判了一番曹邦辅,这厢曹邦辅却带着圣旨来捉拿胡宗宪,原因是“事事畏缩,无异妇人,致叛贼杀官夺城”。

(12)胡宗宪猛地一改自我满足的骄傲神态,顿时害怕地泪流满面,哭道:“三位大人俱在此,我有何畏缩不前处?”(13)
胡宗宪被锁拿后,军队势如破竹,将叛军一网打尽。

第一次险境,最终以胡宗宪懦弱被捕告终。

在这次险境中,胡宗宪先以领导者自居,企图树立自己的威严,掩盖自身懦弱害怕出兵的心思,言辞先是义正辞严,见无法扭转对方心意,转为语带威胁,后见形势大好,开始洋洋得意。

第一次险境,李百川展示了在官场中因地位高低以及形势发展变化所引起的对话模式的转变,展示了胡宗宪色厉内荏的一面。

(四)自我叹息式
第二次险境是日本倭寇伙同奸民汪直、徐海、陈东、麻叶四人,侵略中国浙江地区,官军不能禁敌。

严嵩推荐赵文华、胡宗宪等人前去抗击倭寇,明帝又任命朱文炜前去征讨。

赵文华为兵部尚书,胡宗宪、朱文炜为御史。

赵文华、胡宗宪均属于奸臣严嵩的党派。

朱文炜为出征顺利,在征讨前先后拜见赵文华、胡宗宪。

胡宗宪当年平师尚诏无功,因严嵩力保,皇帝才赦免其罪,因此对升职做官的朱文炜有意见。

朱文炜念在当年在胡宗宪军门献策才有今日地位,于是主动递了个门生帖于胡宗宪,请求与胡宗宪见面。

胡宗宪对当年之事耿耿于怀,怨恨朱文炜,但见到朱文炜自称“门生”二字,想到文人间的礼节,便与朱文炜相见。

胡宗宪见朱文炜确实以师生之礼相拜,内心也舒心不少,谈起当年的事情,便一改愤懑,开始自我叹息:“老夫自遭逐弃,便欲星夜驰里,视尘世富贵,无异浮萍,无奈舍亲严太师百般款留,坚不可却。

……孟浩然诗云:‘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正老夫之谓也。

”(14)如不是知道胡宗宪当年的所作所为,听到这样一番自我叹息的话语,难免会心生怜惜。

显然胡宗宪并没有反思自己的懦弱不作为,反而感慨起自己怀才不遇。

胡宗宪这一番叹息式的话语,不过是为了在当年被自己瞧不起的朱文炜面前挽回一些面子。

三人前往浙江征讨倭寇,赵文华不仅不抗敌,还到处搜刮百姓钱财。

朱文炜,设法阻止,却得罪了赵文华,赵文华写了一封奏疏参奏朱文炜,请胡宗宪过目。

胡宗宪本是懦弱迂腐之人,面对权利与手段都比自己厉害的赵文华,胡宗宪并未反对,但又因自己受了朱文炜的门生之礼,建议将“正法”改为“严处”。

胡宗宪既有懦弱的一面,也有人情味的一面。

赵文华大笑夸赞胡宗宪:“胡大人真是长者。

”(15)赞扬胡宗宪不记当年之仇。

胡宗宪又感慨道:“宁教天下人负我罢了。

”(16)胡宗宪还是以一种自我叹息的方式来感叹当年之事,认为是被人所害,因此提起当年,满满的自我叹息。

胡宗宪不肯面对自己懦弱导致受罚的事实,以志士怀才不遇的叹息式来表达委屈。

面对不甚光彩的过往,自我叹息是最好的掩盖方式,不仅维护了自己的面子,还可以博得他人的同情。

(五)动之以情式
且说赵文华从百姓身上搜刮银子私下与倭寇交易退兵,却不料倭寇再次席卷而来,并且攻打势头凶猛。

赵文华、胡宗宪二人连连退败,圣上大怒,再派朱文炜、林岱、等人前往抗寇,收复失地。

胡宗宪自知情况严峻,自身难保,见到朱文炜时,委婉说道:“去秋一别,时刻想念……我与赵大人将来不知作何究竟,旨意也不知怎么下,你须向我据实说,开我怀抱。

”(17)胡宗宪想从朱文炜口中得知圣上对自己的态度,语气一改前面老师的姿态。

胡宗宪其实知道自己形势不妙,只能放下了面子、地位的包袱。

胡宗宪在得知自己将被锦衣卫锁拿,受惊大哭,这时候的他,面子、地位,全部都不要,向朱文炜求情道:“只是顾拿交刑部,赵大人要了银钱,把我乱动无情夹棍,我老骨头如何经当得起!你须大大的教我个主见方好!”(18)胡宗宪明白自己的能力无法与赵文华抗衡,保全自己。

但又害怕经受酷刑,因此向朱文煒求救。

面对性命难保的时刻,胡宗宪动之以情,没有了当初为官时的傲气和自称人师时的叹息委屈。

“你好生救我!师生之义,即父子之情也。

”(19)以师生父子情谊恳求朱文炜保全自己。

这时的胡宗宪动之以情,真切的渴望朱文炜能够念在薄薄的师生情谊,搭救自己一把。

形势的变化,胡宗宪与他人的对话模式也随之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他惜命懦弱的性格和迂腐的习气。

三、对话模式的特点
由胡宗宪层层变化的对话模式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李百川对于语言的巧妙运用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对话的转变不是随意的,情形不同,情感不同,语言就不同,但始终以人的性格为中心。

因此李百川的对话模式,有言如其人、言随境转的特点。

(一)言如其人
李百川一开始就点明了胡宗宪的性格:书生气重、懦弱迂腐。

首先,胡宗宪作为一个书生,熟读经典,好作诗文,尤精八股,这一点我们从胡宗宪的话语中便能感知。

胡宗宪讲起大道理来,引经据典,尤其是仁義之理,十分契合他的书生身份。

在感叹自己遭遇的时候,还引用孟浩然的诗句,文人气十足。

他的对话都打上了文人气的烙印。

其次,胡宗宪是懦弱迂腐的,他只是想安安稳稳做个官,闲适度日,写写诗文。

无奈,胡宗宪以文人的身份任军职,并两次遭遇险境。

这样的情境下,胡宗宪的懦弱在语言中暴露无遗。

即使是义正言辞和威胁式的话语,咄咄逼人,但其实可以窥探到其中的漏洞。

在战争中论仁义,在出兵时论诅咒,看似有理,实则荒唐,都是为不出兵找借口,保全自己的性命找借口,归根结底是他懦弱迂腐的性格造成的。

自我叹息,感慨当年之事,也是胡宗宪性格中迂腐的表现,他不愿直面自己的错误与性格的缺陷,借助这样的方式挽救自己的面子。

胡宗宪的对话模式是多变的,语言态度也各不相同,李百川抓住了胡宗宪的性格核心,于变中求不变。

(二)言随境转
话语符合同一人物的身份,同时,和与不同的情况相对应。

胡宗宪言辞的变化,就是随着情境的转变而转变的。

事态较轻时义正言辞,事态出乎自己控制时语带威胁,事态大好时自我满足,事态渐衰时自我叹息,事态严峻时动之以情。

胡宗宪每一种对话模式的转变,都是根据胡宗宪所面临的不同情境转换的,这是李百川高超语言艺术的体现,将人物在不同情形下的状态用人物对话模式表现出来。

胡宗宪义正辞严和言带威胁的对话模式,是在胡宗宪尚为军中统领的时候,地位高于他人,为了树立威严,他的语言自然不能软弱无力。

当然,语言越激烈,越能表现胡宗宪心中的懦弱。

当胡宗宪开始用自我满足的模式时,我们都可得知胡宗宪心知脱离危险,保全性命的喜悦。

第二次险境与第一次险境相比,胡宗宪的对话模式所展现的感情明显比第一次低落,偏向内心的抒发,没有激烈的言辞。

经历师尚诏事件后,胡宗宪的处境大不如前,因此他的对话模式也跟着转变起来。

尤其到最后为挽救自身性命,采用动之以情的模式,与他所处情势的严峻是相符合的。

回看第一次时的义正辞严与最后的动之以情,胡宗宪对话模式的转变,也表现了他情形的由盛转衰。

李百川在不变中求变,展现了胡宗宪跌宕起伏的一生。

四、结语
《绿野仙踪》中,李百川在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语言对话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

以胡宗宪为例,李百川抓住了胡宗宪的性格作为一个不变的点,将胡宗宪放置在与性格相矛盾的形势下,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从而勾勒出胡宗宪这一形象鲜明的人物。

无论是语言激烈还是言辞缓和,都是人物面临不同形势的表现。

李百川以对话模式的形式表现人物性格,既能全面体现人物的性格,又能展现事件的发展,一举两得,既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性。

注释:
李百川:《绿野仙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页。

同上,第266页。

同上,第266页。

同上,第267页。

同上,第267页。

同上,第268页。

同上,第269页。

同上,第271页。

同上,第284页。

同上,第284页。

同上,第284页。

同上,第284页。

同上,第284页。

同上,第681页。

同上,第686页。

同上,第686页。

同上,第725页。

同上,第725页。

同上,第726页。

参考文献:
[1]李百川.绿野仙踪[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