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史 翻译的历史共52页文档

合集下载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翻译历史简介

翻译历史简介
历史简介
• 翻译最早可以追溯到纪元前三千年古埃及 王国时期埃里方太第一大瀑布地区载有两 种文字的铭文。 • 12世纪,西欧接触了西班牙的伊斯兰教。 • 1522年路德(Luther)的《圣经》译本奠定 了现代德语的基础。 • 1611年,詹姆斯国王钦定的《圣经》英译 本也对英国语言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 译者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对读者所产生的 作用尽可能等于原文对读者所产生的作用。 这个原则,有的叫相似反映或相等效果, 有的叫功能等值或机能等值。
• 译者必须忠实于艺术家,进行大量再创造 的工作,尽可能再现原文上下文中的确切 意义:直译。
翻译与意义上的走失
• 翻译是一种用某一种语言信息来代替另一 种语言信息的技巧。 • 走失来源:如果原文描写的是一个语言区 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所特有 的情景;两种语言,文字、口语上都有各 自不同的词汇、语法和发音系统,对许多 客体和概念的反映也不同;原文作者和译 者在语言的个人应用上也不一致;译者和 原文作者还各有不同的意义理论和评价。
有关翻译的著作
• 1790年泰特勒(Tytler)写了第一本论翻译 的名著
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与语言学:翻译理论来源于语言学。由于 语义学常被描述为一种理论性的科目,所 以符号学便成为翻译理论的重要因素。 • 与逻辑学:逻辑学的研究将有助于译者对 所译段落真正意义的确定。
• 与哲学:其是翻译翻译理论的一个基本问 题。翻译所关心的只是词在上下文中的效 用,而不过问词的语言系统。

中西翻译的历史

中西翻译的历史

中国译论简介
• 一、发生期:所谓中国翻译理论的“发生
期”是指传统译论从无到有的时期.支谦的 “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五失 本、三不易”、玄奘的“"既须求真,又须 喻俗"的翻译标准,(意即"忠实""通顺“), 颜宗的“八备说”(这八条说的是译者的修 养问题,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鸠摩罗什的 “意译”主张
• 三、成熟期: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的 完善时期,具体表现在:翻译思想日蓁充 实完善。成熟期所对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 “五四”新文学翻译,
• 以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为标志,其代 表性的译论有如严复的“信达雅”、林纾 的谈译书之难、金岳霖的“译意”与“译 味”、郑振铎的“文学可译”、矛盾的 “文学翻译创造论”、鲁迅的“信译”、 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等。 成熟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有几个特点:翻译 理论倾向的文学性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 呈,如严复与梁启超等关于翻译的文体、 语言的论争;胡适、刘办农等对于严复、 林纾的批评等、大量大翻译家及文学家的 出现,如严复、矛盾、鲁迅、朱生毫等。
5.新中国成立至今
西方译论简介
同其他的领域的活动一样,翻译并 不依赖理论而存在,然而,翻译的实 践总是引出理论并推动理论的进步, 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翻译事 业的发展。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 的西塞罗
他首次把翻译区分"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 的翻译。西塞罗是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 待翻译的。所谓"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 造性的翻译,而所谓"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 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这样,西塞 罗便厘定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从而开拓了翻 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自西塞罗以来,西方 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 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向前发展

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精品文档资料

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精品文档资料

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精品文档资料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翻译有中国有史籍记载的历史已长达三千余年。

翻译发展在中国主要经过了的五个历史时期:古代的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

据史家考证,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最早开始了佛典汉译,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启了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主要偏于直译。

我国翻译事业在隋唐时期达到了第一次高潮。

隋代历史较短,译经不多。

但彦琮提出翻译的“八备”。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

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

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明末清初,欧洲的一批耶酥会士相继来华进行翻译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

这次翻译高潮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为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

他们二人合作翻译了著名的《几何原本》前六卷。

徐光启是我国明末的杰出科学家、翻译家、进步思想家和爱国政治家。

他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

此后当属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及外国人傅兰雅、伟烈亚力等。

这一阶段翻译多为外国人口译、中国人笔述,国人选择译品的余地不大。

面口译和笔述者对翻译理论与技巧又知之不多。

但他们翻译的大量西方科技书籍在普及西方科技知识方面的作用是不能抹煞的。

在翻译理论方面,这一时期主要是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较早从理论上阐述了翻译中的若干问题。

此外,还对翻译书院的宗旨、学习内容、选拔学员条件、聘请师资标淮和译书重点均做了说明。

它是我国近代第―篇系统阐述翻译理论、人才培养的重要文献,对当时设立外国语学校、翻译西书乃至近代翻译事业的发展均有一定的倡导和促进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文中还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即译者必须精通原文和译文,比较异同,掌握两种语言的规律,译书之前,必须透彻了解原文,达到“心悟神解”的地步,然后下笔,忠实地表达原义,“无毫发出入于其间”,而且译文又能够摹写原文的神情,仿效原文的语气。

翻译的历史概述

翻译的历史概述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当许多的国家还没有⾃⼰的⽂字的时候,我国的翻译事业就产⽣了。

据有关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时代,语⾔中已有了外来语,说明当时已有翻译活动了。

但⽐较⼀致的看法,认为我国的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年,即公元⼀四⼋年。

根据翻译的内容,可以把翻译史分为四个时期。

⼀ 东汉⾄北宋时期 这是以佛经翻译为主的时期,历时约⼀千四百多年。

后汉时安息国⼈安世⾼,他将梵⽂《安般守意经》等九⼗五部佛经译成汉⽂;过些时候娄迦谶来到我国,他也翻译了⼗多部佛经,他的学⽣⽀亮,⽀亮的弟⼦⽀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望的⼈;还有⼀个名叫竺法护的⼈,他也译了⼀百七⼗五部佛经,对佛经的⼴泛流传作出了贡献。

从隋到唐,是我国翻译事业发达的⼀个阶段。

隋代的释彦琮,梵⽂造诣深,并总结出⼀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实践。

释彦琮以后,出现了⼀个翻译巨星⽞奘。

⽞奘于唐太宗贞观⼆年去印度求经,⼗七年后回国,带回佛经六百五⼗七部,译出七⼗五部⼀千三百三⼗五卷;并将⽼⼦著作的⼀部分译成梵⽂,成为第⼀个把汉⽂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

⽞奘在翻译理论⽅⾯也有所贡献,他提出的“既须求真,⼜须喻俗”的翻译标准,今天仍有⼀定的指导意义。

北宋时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派⼈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来传法。

宋太宗还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从事佛经翻译,但盛况已不如唐初的极盛 时期,到南宋,则渐渐地⾛向衰落。

佛经的翻译 ,对中国影响的是思想和⽂化⽅⾯。

由于佛教思想是⼀种迷信思想,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如亚洲的国家和民族,迷信思想严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之中。

在⽂化上的影响有语⾔、⽂学、学术思想等,尤其在语⾔⽅⾯,⾮常显著,不仅吸收了梵语词,还利⽤汉语构词法创造了许多词,如菩萨、刹那、因缘、天堂、地狱等,语法的长定语、倒装句也多起来。

其他的如⾳韵学、雕刻、建筑、⾳乐、绘画等都有佛教的烙印,敦煌艺术就是明显的例⼦。

⼆ 明朝⾄五四运动时期 这是我国翻译事业进⼊⼀个新的转折性阶段。

翻译简史及翻译理论

翻译简史及翻译理论
旅游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们不仅对翻译的 科学 、艺术和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 而且发展了机器翻译。
在这一时期 ,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罗马文学家把
荷马的史诗《奥德赛》(Odyssey)译成了拉丁语 ,
同时把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德斯等人 的希腊戏剧翻译成拉丁语 ,把古希腊戏剧介绍到罗 马 ,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TheI l i a d )和《奥德赛》(Odyssey)。
在这个时期 ,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 而且对近代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塞 万提斯 、莎士比亚 、 巴尔扎克等大文豪的作品被译 成各国文字 , 东方文学作品也陆续被翻译。
} 在这个时期 ,翻译扩大到了科技 、教育 、艺术、 商业 、旅游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成为一项 专门的职业; 此外 ,人们不仅对翻译科学 、翻译艺 术和翻译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而且 发展了机器翻译 ,利用人工智能来进行翻译 ,大大 减轻了翻译者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明万历二十九年至清朝雍正年间 ,先后有数十 名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 ,和中国知识分子合作 ,翻 译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 ,包括西方几何 、测量 、 算学 、农业 、水利、机械 、哲学、天文学 、物理学 和采矿冶金等学科 ,其中最著名的是利马窦与徐光 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等书 ,这些 译著标志着中国译著的方向性转变。
严复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 , 中国思想史上第一 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提倡用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 来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严复的译作多 为西方政治和经济学说 ,最著名的译著包括《天演
论》(EvolutionandEthics)和 《原富》(The WealthofNations) 等 。

翻译通论第二章 翻译的历史

翻译通论第二章 翻译的历史
第二章 翻译的历史
第一节 中国翻译简史
第二节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节 中国翻译史
本章将中国的翻译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佛经翻译时期;
西学翻译时期(明代至晚清); 文学翻译时期(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
1、佛经翻译时期
佛经的翻译在中国的翻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佛经的翻 译可以说是始于西汉末年。当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 绸之路,使得中国与西域各国往来逐渐频繁,佛教于是传入 了中国。佛教的传入便引起了佛经的翻译。佛经的翻译正式 开始是在东汉时期,始于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当时 译者安世高将梵文《明度五十校计经》译成汉语,一般认为 这就是佛经翻译的正式兴起。 至符秦(公元351-394年)时代开始出现了译场,有官有私。 尤其是道安主持译场时,佛经的翻译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阶段译家辈出,译经汗牛充栋。晋代以后,译场更加兴 旺。译场也逐渐正规化,组织周密。如东晋时期庐山之般若 台,建业之道场寺,在当时都颇负盛名。
这次佛经翻译高潮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诸方 面带来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简言之,经佛经翻译,佛教教义 传遍华夏。佛教的哲学思想、故事传说及文学风格也渗透进入 我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文学创作等中,如在老庄哲学的玄 谈、玄言诗以及唐代王维、白居易等人的诗、魏晋唐代后的变 文、小说、戏剧中都可看到佛经的思想和文学风韵。佛经翻译 还给语言文学等带来深远的影响。佛教的经论给人们的思想及 语言词汇注入新的内容,“四大皆空”、“万行无常”、“诸 法无我”、“涅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轮回”等均 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汉语词汇中的“世界”、“刹那”、 “五体投地”均来自佛经,使用至今。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 影响,在今天仍可看到。另外,佛经的翻译,也使得翻译成为 一种职业,为后来专门化的翻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翻译历史

翻译历史

南北朝(420—589)时,应梁 武帝萧衍之聘,一个名叫真谛 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 了49部经论,其中尤以《摄大 乘论》的翻译,对中国佛教思 想有较大影响。
从隋代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 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较短, 仅37年,译者和译著都不多, 其中有释彦中(李姓,赵郡人) 梵文造诣很深,对翻译理论有 比较透彻的发挥,认为译者应 该“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 二、襟抱平恕,不好专执;三、 澹于名利,不欲高炫”。
辛亥革命之后,“五四新文化 运动”,开创了白话文学的新 纪元,也开创了白话翻译的新 纪元。
该时期的代表翻译家有陈望道、 郭大力、王亚南、成仿吾、闻 一多、郁达夫、鲁迅、瞿秋白、 林语堂、郭沫若、郑振铎 、朱
生豪、李霁野,伍光建、曹靖 华、戈宝全、卞之琳、巴金、 丁玲、茅盾等。
鲁迅是翻译工作上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他和瞿秋白关于翻译问 题的通讯,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应遵守的基本翻
译原则。
鲁迅的主要翻译观点是:“凡 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 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 原作的风姿。”
他极力反对那种“牛头不对马 嘴”、“削鼻剜眼”的胡译、 乱译,提出了“宁信而不顺” 的原则。他主张直译以照顾输 入新表现法和保存原作的风貌, 但他反对死译。鲁迅和瞿秋白 对翻译事业的态度十分严肃认 真,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他的“善译”的标准包括:1/ 译者首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 究,熟悉彼此的异同;2/ 弄清 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 它传达出来;3/ 译文与原文毫 无出入,“译成之文,适如其 所译。”
这些都有道理,要求也是很高 的,茅盾曾这样评价“善译” 说:所谓善译,就是“使读者 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 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 感受。”
这说明他并没有把信、 达割裂和对立起来,他 主张的“信”是“意义不倍 (背)本文”,“达” 是 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 译文语言的能事以求愿 意原义明显,为“达”也 是为“信”,两者是统一

英语翻译史

英语翻译史

翻译理论简介
1. 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 2. 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的 《四十二章经》 是我国佛经中最早的译本。 3. 我国翻译事业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佛经 翻译经过晋朝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时期。 4. 释道安是东晋前秦时高僧,主张直译。在 他的监译下译了《四阿含》、《阿毗昙》等。

5.鸠摩罗什,后秦高僧。他和弟子僧肇等译 出《摩坷般若波罗蜜》、《妙法莲华经》 等。他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 以适应中国的文体。他译法灵活,态度谨 慎,因此他的译文既准确又流畅。 6.玄焋,(602-664)译的经籍丰富了祖国 的文化,而且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 典籍。他的译文是‚既须求真,又须喻 俗‛。

王佐良教授曾说:‚他在寻找原文相当的‘对等词’ 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 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 影响等等都相当。‛ 这里他谈到是文化比较问题。 王佐良教授说:‚翻译无论是当作艺术也好,科学 也好,甚至叫它技术也好,它是有无限广阔的前途 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深入观察,不断深 入实践。翻译者是一个永恒的学生。‛

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文学 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境‛ .
鲁迅与瞿秋白
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译文中又 对翻译作了新的概括。他说:‚凡是翻译,必 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 着原作的丰姿 。 在理论方面,鲁迅曾针对当时赵景深的‚宁 顺而不信‛的提法,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 主张。他强调要输入新的表现法,所以表现在 要容忍‚多少的不顺。‛



“重神似 不重形似‛,这个观点是由著名翻 译家傅雷提出的。 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重译序言‛提 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 求的不在神似而在形似。‛ 他的翻译代表作还有: 《老实人》、 《人 间喜剧》、 《约翰· 克利斯朵夫》。

第一课时 翻译的历史

第一课时 翻译的历史
翻译的历史
一、中国翻译史概述 中国翻译史概述
总述: 据文字记载,早在周代就有了翻译活动。 从汉代起, “译”逐渐成为了总称。 从东汉起,“翻”字也开始使用。 在南北朝时期,佛经(sutra)译著中已开始使 用“翻译”二字。
四次翻译的重要时期
1. 东汉至隋唐时期的佛经翻译 2. 明末清初的自然科学翻译 3. 近代的文学翻译(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4. 新中国成立后
翻译事业在“ 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沉寂之后, 翻译事业在 “ 文化大革命 ” 的十年沉寂之后 , 于改 革开放中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革开放中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 大大拓宽了翻译的范 提高了翻译的质量, 规模之大、 围 , 提高了翻译的质量 , 规模之大 、 影响之广不亚 于历史上任何一次翻译高潮。 可以说, 没有翻译, 于历史上任何一次翻译高潮 。 可以说 , 没有翻译 , 就没有新时期各个文化领域的大发展。 就没有新时期各个文化领域的大发展。
第一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东汉至隋唐时期的佛经翻译
西汉哀帝刘欣时期的《浮屠经》当为我国最早的佛 经译本。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大举兴佛,开启了佛教发展的 新高峰,佛经翻译也走入高峰期。 玄奘以后,佛教活动逐渐走向平淡,以潜在方式成 为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佛经翻译日趋衰落。 北宋译经尚有余响,南宋已将近销声匿迹了。
近代时期( 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近代时期(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近代时期是西方翻译的黄金时期。 英国、法国等均有大量译作涌现。
翻译名家及理论: 翻译名家及理论: 英国 约翰·德莱顿 德莱顿: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必须掌握原作的特征,服从原作的意思, 约翰 德莱顿 翻译的作品要考虑读者的因素。同时还将翻译分为三大类,即:逐字译、意译和 拟作。 亚历山大·弗雷泽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制出原作的思想; 弗雷泽·泰特勒 1 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与原作保持一致,3.译作的语言应具备原作的通顺。 法国:夏尔·巴托 法国 德国: 德国 施莱尔马赫:1.翻译分为笔译和口译;2.翻译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 施莱尔马赫 3.必须正确理解语言思维的辨证关系;4.翻译有两条途径,一是尽可能忠实 于作者,另一是尽可能忠实于读者。 施雷格尔 洪堡:语言决定思想和文化,语言差距太大则相互之间不可翻译,可译性与不可 洪堡 译性是一种辩证关系。

我国的翻译简史

我国的翻译简史

课件14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注: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译员的称呼)。

原始社会无文献可考,夏商两代,现存史料失之过简。

到了周朝,才留下官方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

汉代以前,主要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翻译活动。

)一、周朝到清朝:从周到清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内,我国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即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和从鸦片战争到清末的两次西学翻译。

东汉---清主要是佛经的翻译,在佛经翻译衰落的同时,兴起了科学、文学、哲学翻译。

A.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东汉末年到西晋我国确凿可考的翻译活动最早是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语言是梵文Sanskrit)。

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巩固其统治地位。

佛教宣扬:人生极苦,涅最乐,要人厌世,忍辱修行,冀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真正的佛经翻译(大量进行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开始的。

(1)翻译家最早的译家有两人,一是安息(即波斯)人安清,字世高;二是娄迦谶(又称支娄迦谶),们所称的月支派(西域月支人)中的一人。

他的学生支亮和支亮的弟子支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此三人并称“三支”;还有一个大翻译家名叫竺法护(也是月支人)。

(2)翻译家译风介绍安世高的译文说理明白,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

但从总的方面说,还是偏时为了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对于某些术语的翻译也欠精确。

娄迦谶仍采取直译,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迦谶的翻译多采用音译(辞质多胡音---胡:古代泛指外国或外族)。

支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约,故其出经,颇从文丽。

然其属词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支愍(同“悯”)度,《合首楞严记》)。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任继愈)。

支谦属“文丽”一派,由于他过分追求美巧,不免离开原著;改‘胡音’为汉意,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在支谦那里做得是比较彻底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一定的影响;译文加注,也始于支谦。

翻译的历史和发展

翻译的历史和发展

翻译的历史和发展翻译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俗语传译,到当今全球化的翻译产业,翻译的历史和发展承载着人类的文化精华和交流智慧。

一、翻译的历史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左传》中有“子产移国,不得至析,与穆公连和,为穆公相”,这是一句“俗语”,因为子产所在的地方是与近地界相邻,穆公的地盘则位于远地界。

这句话的翻译也被视为最早的翻译之一。

在《史记》中,还有翻译工作的先驱者邹衍、司马迁等人的身影。

中世纪时期,翻译经文成为欧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拉丁文是欧洲各国最主要的文字,各国之间通用拉丁文的能力甚至被视作商业和政治上的竞争优势。

9世纪初,查理曼帝国开始推广拉丁文字母书写法。

在这一时期,翻译的工作主要以拉丁化为主,许多古代希腊、罗马和阿拉伯文学作品都被翻译成拉丁文,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到了近代,翻译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在16世纪,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的推动下,欧洲翻译界焕发出了无限活力。

意大利学者阿尔杜斯·马尼乌斯成为了当时翻译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提出“译者应当以原文的思考方式和方法为依据,尽可能忠实地翻译和阐释原著”,这个思想一直流传至今。

二、翻译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译日益成为跨国交流的桥梁。

全球翻译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译员数量和翻译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产业也随之不断增长。

据国际翻译联盟(FIT)的数据显示,全球翻译市场已经达到1,350亿美元的规模,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1,560亿美元。

现代翻译的发展,也伴随着大量的译者、翻译机构和翻译软件的出现,这些新技术和新业态不断推动着翻译的发展。

像谷歌和百度这些互联网巨头,都在翻译技术领域拥有自己的技术积累和应用场景。

随着智能翻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在手机和电脑上的翻译软件,以快速翻译谈判、旅游、学业、社交等方面的需要。

同时,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双语字典和在线翻译工具让翻译变得更加快速、精准。

翻译简史

翻译简史

中国的翻译 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礼记》已有关于翻译的记载。

《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

《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为了"达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专人,而"北方曰译"。

后来,佛经译者在“译”字前加“翻”,成为“翻译”一词,一直流传到今天。

由于中国早期历史所处的环境,中华文化的近邻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直到佛教传入前,翻译并不广泛存在。

宗教文献翻译在历史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在佛经翻译中,译者在翻译经藏的时候往往会在文件中修饰,令译文更切合中国文化。

他们会在译本中增加一些中国的传统观念,如孝道等。

据中国君友会佛教文献记载: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是一个立志高远、意志坚强的僧人。

二十八岁时,他抱着「一睹明法了义真文,要返东华传扬圣化」的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

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对玄奘西行有如下的描述:「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飞,空外迷灭。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窗,蹑霜雨而前跃。

」玄奘西行印度一十七载,其间历经艰辛,回国时已是四十五岁左右。

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译经,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一千多万字。

玄奘的译着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

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的译着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 在中国,佛经的翻译自后汉至宋代,历一千二三百年,这样历久不衰的翻译工作,在世界上是空前的。

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以佛家为最有系统,最深刻。

晋代道安(314~385)主张质,即直译。

他提出了"五失本",意思是,在用汉文翻译佛经时,有五种情况允许译文与原文不一致。

他又提出了“三不易”,意思是,三种不容易做到的情况。

翻译史 翻译的历史

翻译史 翻译的历史
Early Translation in China (Eastern Han – Song Dynasties)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An Shigao(安世高) Lou Jiachen(娄 迦谶)Zhu Fahu (竺法护)


The three famous Sutra translators are 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long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a three thousand-year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is lesson is to provide a chronological review highlighting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na fro m an ci en t to p r es e n t t im es .

In China, we didn’t have any record of translation until Zhou Dynasty (1066B.C.~ 256B.C.).
However, we have little knowledge of when translation ar in China or in the world......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17-18世纪) 科技翻译代表作:
Euclid’s Elements《几何原本》 Hydraulic Methods of the Great West《测量法
义》

Xu Guangqi (徐光启) and M.Ricci利玛窦 in Ming Dynasty

第一章 翻译的历史

第一章 翻译的历史
第一章 翻译的历史
The Tower of Babel
• Now the earth had one language and the same words. And as they migrated from the east, they came upon a plain in the land of Shinar and settled there. And they said to one another, “Come, let us make bricks, and burn them thoroughly.” And they had brick for stone, and bitumen for mortar. Then they said, “Come, let us build ourselves a city, and a tower with its top in the heavens, and let us make a name for ourselves; otherwise we shall be scattered abroad upon the face of the whole earth.”

在二十世纪,有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首 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来研究"、翻译理论由 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的观点;有雅克布逊的"语内翻译"、"语际 翻译"、"符际翻译"的三类别;有列维的"翻 译应为使读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种作决 定的过程"和加切奇拉泽的"翻译永远是原作 艺术现实的反映"、"文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 作"的文学翻译理论;有弗斯、卡特弗德的 翻译在于"语言环境对等"的语言学翻译理 论;有奈达的"等同的读者反应"和"翻译即 交际"的理论。

翻译史文档

翻译史文档

I.中国翻译史:中国翻译史可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汉代至元代;明末清初对西学的译介;清末民国初期的西学翻译时期;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科学和新文学翻译时期;1949年至今。

1. 汉代至元代这一时期是对佛经的翻译,其中唐朝是佛经翻译的极盛时期,其翻译代表人物是玄奘。

他通晓佛经,精通梵文和汉文,其译文精美,译风严谨,在二十多年里,译出经书75部,共1335卷。

他在翻译理论上有很大贡献,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主张,提倡佛经翻译要直译与意译完美的结合,还总结了音译法的规律。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大约两千年的历史,从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后就有人开始翻译佛经。

早期的佛经翻译中有许多是直译,也有音译,主要是怕失真。

后来有一个叫鸠摩罗什的天竺人被请来帮助译佛经,他主张意译,并翻译了300余卷佛经。

历史上有许多中外佛经翻译者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这为中国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基础。

)2. 第二次在明末清初之际,对当时传入的基督教书籍进行翻译,许多宗教书籍由来华的外国的传教士译出,同时还翻译了大量的科技等书籍,如天文学、数学、哲学、地理、军事、医学、语言、文学等,著名的译著有《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这一时期著名的科技翻译家是徐光启。

3. 第三个时期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前的西学翻译。

翻译代表人物有林则徐、严复、林纾等,特别要提到的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他通过这本译著宣传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唤醒人们变法救国;严复还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可简介严复与林纾。

)4. 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许多文学家都从事了翻译工作,其中有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沈雁冰)、郑振铎、林语堂、朱生豪、傅雷、艾思奇等。

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以及世界名著是翻译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有。

其中有许多翻译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其中有鲁迅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方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的翻译准则,茅盾的“意境论”,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论”,林语堂的翻译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

我国翻译的历史

我国翻译的历史

+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事业得到迅猛
发展。 + 1982年6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在北京成立。
+ 代表人物:徐光启、林纾、严复。主要翻译:介
绍西欧科学、文学、哲学 + 徐光启:阿基米德的《几何原本》 、 《测量法义》 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翻译作品: 多为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天演论》 。
“五四”运动之后,开始介绍马列主 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如《共 产党宣言》。白话文逐渐代替文言文。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鲁迅和瞿秋白。
多为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天演论五四运动之后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如共产党宣言
+ 东汉恒帝至明朝初期 + 明初期至“五四”运动 +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 新中国成立至今
+ 意经》等30多部佛经。后有支娄加谶,支亮, 支谦相继来到中国,翻译多部佛经。 + 前秦时期代表人物:道安和鸠摩罗什。主张直译。鸠摩罗 什译著有《金刚经》 ﹑ 《法华经》 ﹑ 《维摩经》等300 余卷。 + 隋起至唐代代表人物:隋朝彦琮和唐代玄奘。 彦琮的翻译理论: 1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禅久时 2襟 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3耽于道求,澹于名利, 不欲高炫 玄奘:历经西域16国,在天竺学法17年带回佛经657部。 翻译理论:既需求真,又须喻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翻译史பைடு நூலகம்翻译的历史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