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基础 笔记详细版王浦劬
王浦劬政治学原理笔记
政治学原理笔记第一章政治生活与政治科学一、人类生活中的政治关系1、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禽兽:没有谈政治的能力,以本能存在,不能用道德规范去约束,政治对其太高尚。
天使:没有谈政治的必要,其生存环境超越了政治,政治对其来说太下贱。
人:为了规则,人有谈政治的可能与必要,人生存在世俗世界中,既有协调而又有排斥面,人们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又有不同的利益,这种利益具有排他性,会产生利益纷争,为了延续人类的种族和生存,就需要办法(政治、道德)去解决。
2、马克思对其命题的三个补充⒈社会性:把人看成政治动物,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去理解,而应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去理解。
★政治关系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关系,政治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事实。
⒉历史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凝固、僵化地理解,而只能具体、历史地理解。
★(宏观→人类)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永远存在下去,它是随国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而产生的具有严格意义的政治,会随着国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微观→个体)政治社会化、政治入伍。
⒊复杂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而应综合、全面地理解。
★从整个社会范围来说,政治关系的表现可能是较为纯粹的,也可能是较为隐蔽的。
★从主体承现者来说,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政治关系,可能是直接的,但大量是间接的。
★从实践活动来说,个人认识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同他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可能是对应的,但也可能是有偏差的。
认识:深刻了解无知参与:积极关心冷漠二、政治生活的科学分析1、政治学学科建构的论辨政治学能够成为科学吗?肯定答案:能像数学、物理一样作出解释、预测。
否定答案:反对理由①政治行为的主观性②政治事件的非重复性,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③政治评判的价值倾向性综合:政治学能成为科学。
价值目标的提出:客观根源,价值目标的实现:客观条件,可以找到客观规律,但同时,政治必须考虑人的主观性、复杂性。
2、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定⑴道德(→天使)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政治学基础 王浦劬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 道德政治观分析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
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
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
韦伯,哈罗得。
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详细版1234(全)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王浦劬第三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西方政治学家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包括:其一,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其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传方式;其四,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这些定义描述了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不同侧面,强调了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但这些定义也存在着缺陷:其一,他们没有指明政治社会化得以进行的社会背景;其二,他们没有指明政治社会化得以进行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其三,他们把人们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看作消极接受的过程,而忽视了人们在政治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具有手段性的特点,政治社会化本身并不具有目的的意义,而只具有手段意义。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政治文化是通过特定的媒介传递的,因此政治社会化也是通过这些媒介完成的。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特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都有可能为公民提供政治信息、传递政治文化,成为影响社会成员政治意识的媒介。
1.家庭。
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
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利益因素。
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政治关系、获得社会政治知识、参加政治生活的原动力。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首都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终极笔记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五篇政治文化第一章政治心理一、政治心理的定义▲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威、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政治心理的这一定义,可以作如下理解:1,就其主体而言,政治心理的主体是“政治人”,而不是“生物人”。
2,就其形成过程而言,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3,就其本质而言,政治心理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对政治现实的反映。
4,就其反映形式而言,政治心理是一种直观的、自发的心理反映。
5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政治心理是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和体系等政治现象的直观的和模糊的感应。
二、政治心理的特性政治心理的特征首先是有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2,政治心理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3,政治心理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4,政治心理具有潜在积淀性。
三、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考过)(一)、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1.客观基础。
指外在于社会成员并且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条件。
这些要素可以用“社会环境”来概括。
政治心理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关系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四个层面。
2.主观基础。
主要指社会成员自身的条件,其中主要指社会成员已经形成的心态或心理背景。
其构成包括社会成员的自然生物特性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经验结构和个性倾向结构等。
(二)、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1.政治认知。
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2.政治情感。
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人物等方面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3.政治动机。
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的政治目的内在动力,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篇一: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的政治学理论分析逻辑:“从利益的二重性即内在矛盾性进展到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力量,形成政治权力。
社会利益关系种不同利益基础上的不同力量主张共同利益的法1定资格,形成政治权利。
”按照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两条逻辑主线对政治关系的衍生物即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进行了分析。
这其中,在政治行为方面,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行为,政治参与是政治权利行为;在政治体系方面,国家是政治权力的典型的组织和制度体现,政治社团则是政治权利的组织和制度体现。
而政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执政党通常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非执政党则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
在政治文化方面,特定社会的政治心理通常以社会大众为多数载体,因此,政治心理是政治权利及其对于政治权力的转化形态的精神反映;而在特定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思想通常是政治权利的思想,因此,特、定社会中的政治思想的主要方面通常是政治权力的思想。
在社会政治发展方面,社会政治发展是由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政治发展体现为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政治发展过程是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决定和体现为社会其他政治现象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不可忽略政治现象之间彼此联系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四:政治关系是政治行为的社会前提;政治体系是社会政治活动的产物;政治文化由政治生活决定;政治发展则是全部政治活动内容的历史变化过程。
”从以上几段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条本书对于政治科学的展开、延伸、论述的基本脉络。
这个脉络可以用以下三点概括:1、该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
从利益到利益特性,延伸出关键政治要素方面。
这点,也是该书的最大特色及理论依据。
2、该书坚持利益作为基础的观点。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治思想)【圣才出品】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治思想)【圣才出品】第二章政治思想5.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政治思想的含义定义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政治思想的含义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特性反映着深层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结构政治思想的结构思维结构理论层次结构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依据政治思想演进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划分政治思想的类型依据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来划分依据政治思想内容所反映的统治阶级利益要求和所维护的统治阶级利益来划分发展过程起源和发展启示政治思想的反映特定的利益要求,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发展和作用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作用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作用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政治思想1.政治思想的定义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2.政治思想的特性政治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除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外,还具有如下特性:(1)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治现实的理性思考,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
政治思想具有政治理性认识的特点。
政治思想的理性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识。
②政治思想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
③政治思想是合乎逻辑的观念体系。
(2)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治现象所持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具有明显的利益性。
政治思想的利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具有不同主张的人们,具有各自不同利益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政治思想。
②不同的政治思想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③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地位。
(3)政治思想反映着深层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政治思想不仅是人们的认识现象和精神现象,也是特定的政治现象,政治思想是关于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的认识,政治思想与其他社会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对于所有社会现象的思想意识,而仅仅是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思想认识。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3.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4.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一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其二,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其三,指出了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
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
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治学)【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学1.2.1 复习笔记一、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1.政治学的含义(1)政治学的定义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首先,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再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
(2)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联系和区别①政治学与哲学对于政治学来说,哲学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认识角度和认识方法。
科学的政治学研究为哲学的发展提供特定的动力和丰富的素材。
②政治学与经济学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是建立于经济关系基础上的社会上层建筑,人们只有深刻把握社会的经济现象,尤其是把握社会经济关系以及由此反映的人与人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深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③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a.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与政治学的不同之处: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是对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研究,而政治学不仅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第二,科学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状况、阶级状况等作为研究内容,而政治学则专门以政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b.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又相互交叉。
科学社会主义对于无产阶级政治的研究,是政治学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状况和规律的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理论依据。
④政治学与法学法学与政治学有许多交叉的内容,如宪法、国家构成、公民政治权利等。
但是,法学是从法的角度研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
而政治学是从公共权力的角度研究政治生活的。
⑤政治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与社会学之间有着交叉关系,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社会舆论等等,既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也是政治学研究的问题;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其实证研究方法,是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的重要方法。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 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 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而经济利益和要求只有通过国家政权的到集中体现和实现。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有其客观内容。
人们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把握政治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
其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样就区分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其三,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级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绝对重点
1、政治: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2、利益:是指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3、政治权力:是指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利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利客体的制约力量。
4、政治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5、政治管理: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不同利益矛盾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要求。
6、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7、国家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8、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人质、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
9 政治发展:是指在利益和利益关系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政治权力和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和权利关系、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
10政治统治:是政治权力主体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进而有效实现其利益和要求。
11利益群体:是指在经济利益上地位相近的人构成的群体,或者说,是在社会利益体系上,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
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历史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
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政治权力的特性。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治)【圣才出品】
第一章政治1.1.1 复习笔记一、政治的含义1.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1)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因此,政治的目的不过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
政治关系是所有这些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着其客观内容。
3.政治的定义政治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个基本点:(1)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
(2)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考研笔记(背诵版·精简版·育明教育版)
(四) 政治是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公众事务管理政治观 1. 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 G.庞顿和 P.吉尔(美) :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1. 中国殷周时期就盛行“君受神权”、的思想,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学说等。 (神权政治观也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 托马斯 .阿奎那(西方中世纪,神权政治观鼓吹者的典型代表) 黑格尔:政治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国家是精神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 (用绝对精神代替上帝) 2. 神权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 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权力政治观(现实主义政治观)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 考 研 笔 记
背诵版·精简版·育明教育版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
第一篇 政治与政治学
重要论述总结: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 (1)政治的本质是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社会关系。 (2)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建立在特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关系 (包括三方面内容即三种基本关系: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 。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在阶级社会里) 。 (5)政治的定义: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 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6)政治学的含义即:它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7)政治的地位:A. 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绵延几千年 ; B. 政治在当今世界各个社会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中都处于重要地位; C.政治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一切社会成员。 (8)人类社会政治的辨证历史运动: 就政治的起源和发展而言,人类社会经历了无政治社会,以非阶级 利益差别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和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原始社会) ,以阶级利益对抗和政治统治为主要 特征的政治社会(奴,封,资) ,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为主要特征的政治 社会(社) ,再到无政治社会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这就是人类社会政治的辨证历史 运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纲目用书笔记(已经整理的9.2)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纲目用书笔记(已经整理的9.2)政治学基础笔记王浦劬《政治学基础》,也参考了王惠岩《政治学原理》政治学概论一、名词1.行为主义政治学2.后行为主义3.政治哲学复兴二.回答1.什么是政治学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学的学科体系4.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5.简述行为主义政治学6.学习研究政治学的目的,意义方法7.现代研究政治学的技术手段有那些8.21世纪我国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迈出新的步伐三、课堂思考题1.怎样理解政治的含义2.政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4.人类社会中产生了哪几种政治学说以及如何评价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其他政治学的区分(或问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的变革)政治关系一.名词1.政治关系2.政治结构3.利益集团的关系4.政党5.民族6.民族关系二.回答1.列宁的阶级关系与特定生产关系的四种状态2.利益集团的形成基础和特征3.利益集团与阶级的区别4.利益集团与政党的区别5.政治官员之间的关系,政治官员与政治家与公民的关系6.不同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7.政治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理解三.思考题1.政治关系的含义和本质2.政治关系的特征3.政治关系的结构是怎样的4.国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一般存在哪些形式5.各种社会存在的政治关系有哪些特点政治权利一.名词1.政治权利2.政治权利的制约3.国家权利二.回答1.政治权利的特征2.政治权利的类型3.国家权利的特征4.国家权利的产生及其基础5.国家权利的途径、作用、功能、结果6.政治权利的分配方式有哪些7.资本主义分权制衡模式都有那些典型类型三.笔记思考题1.怎样理解政治权利的含义、本质2.政治权利的特征3.获取政治权利的途径有那些4.政治权利有哪些类型5.政治权利的作用原则6.政治权力的职能7.政治权力的分配有哪些形式政治体系一、名词1.国家2.国体3.政体4.国家职能5.国家的结构形式6.单一制7.复合制8.国家机构二、回答1.氏族组织的特点2.有关对国家理解的不同观点3.国家职能的范围4.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5.国家消亡的条件、途径、历史必然性6.中西封建制国家的比较7.如何理解福利国家8.方宏观政治学领域流行的国家分类9.政体与国体的关系10.马克思关许政体划分的标准11.人类发展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政体12.国家机构的马克思主义划分原则13.社会主义国家的司法活动的依据和原则三、课堂思考1.国家的本质2.如何看待国家职能的转变3.国家消亡的途径4.人类历史上出现过那几种政权形式5.比较中西封建制国家6.国家权利的特点7.国体与政体的关系8.单一制国家的特点政治行为一.名词1.政治行为2.政治冲突3.政治革命4.政治起义5.政治暴乱6.政治不服从7.政治资源8.统治秩序9.工具主义马克思主义10.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二.回答1.政治冲突的构成基本要素2.政治不服从与政治冲突的区别3.政治冲突的动因4.政治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原因5.政治冲突的功能6.政治冲突的结果7.政治革命的特征8.政治起义的特征9.无产阶级统治论的建立基础10.政治统治的本质、内容。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全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 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 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而经济利益和要求只有通过国家政权的到集中体现和实现。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有其客观内容。
人们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把握政治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
其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样就区分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其三,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级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王浦劬《政治学基础》重点笔记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西方政治学家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包括:其一,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其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传方式;其四,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这些定义描述了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不同侧面,强调了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但这些定义也存在着缺陷:其一,他们没有指明政治社会化得以进行的社会背景;其二,他们没有指明政治社会化得以进行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其三,他们把人们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看作消极接受的过程,而忽视了人们在政治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具有手段性的特点,政治社会化本身并不具有目的的意义,而只具有手段意义。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政治文化是通过特定的媒介传递的,因此政治社会化也是通过这些媒介完成的。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特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都有可能为公民提供政治信息、传递政治文化,成为影响社会成员政治意识的媒介。
1.家庭。
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
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利益因素。
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政治关系、获得社会政治知识、参加政治生活的原动力。
正是在不同的利益要求驱使下,人们才进入政治社会化过程。
因此没有利益因素的作用,政治社会化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同时,一切社会成员都是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选择和接受不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利益还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2.政治权力因素。
政治权力从两个方面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第一,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影响着政治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发生和发展;第二,政治权力本身所推行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对于人们获得政治知识和价值,进入政治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
3.政治权利因素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这种政治资格的法定内容、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会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范围、方式和程度。
另一方面,政治权利赋予社会成员政治活动和实践的可能空间,也对于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
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政治社会化过程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会给政治社会化提供较为有利的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
反之,社会经济的落后则会给政治社会化带来客观上的困难和障碍。
其次,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对于政治社会化也具有深刻影响。
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方式,意味着社会成员实现自己利益的不同方式,意味着社会成员形成利益关系的不同方式。
5.社会文化因素。
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社会文化对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表现在:其一,任何社会文化都是民族文化,特定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无疑会影响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其二,任何社会文化都有其发展的当前内容,因此,社会文化发展特定阶段上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信念和社会行为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程度;其三,在政治共同体成员之间,社会文化水平分布是不平衡的6.政治事件。
政治事件是政治社会化的催化剂,政治事件会改变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价值取向。
政治事件也会加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政治事件还会深化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7.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政治社会化是通过多种媒介得以进行的,这些媒介的作用方式对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也有重要的影响。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1.按照不同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可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儿童时期的、青年时期的和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一、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包括: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训练,政治实践。
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包括: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
人际转移是指人们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某些人的看法、情感、态度转移到政治人物身上。
价值转移是人们把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的社会价值、期望等转用于政治生活的过程。
规则转移是人们把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规则、规范等移用于政治生活,就形成了间接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规则转移。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1.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2.维护、改造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在现有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政治社会化灌输、传递的首先是既有政治价值、政治信念、政治规则规范和政治行为模式。
正是通过这种灌输、传递,政治社会化使既有的政治文化得以维持和延续。
政治社会化维持和延续既有政治文化主要是通过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来完成,在某些情况下,同代人之间的人际传递也是维持既有政治文化的方式。
同时政治社会化过程又是通过一定的政治实践来完成的。
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政治社会化对于政治体系的维持或改变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造成人们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或不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实现的。
当政治社会化过程造成社会政治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强烈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时,它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
反之,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摧毁作用。
第六篇政治发展一.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政治发展实质是在利益和利益关系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利关系、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
政治发展是社会政治诸方面的变革和调整。
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在特定经济社会关系基础上体现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运动,政治发展的主导者是代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
政治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政治发展采取两种基本形态和方式,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是政治关系的质变方式,其标志是政治权力的变革和移易。
政治变革则是政治关系的量变方式,其特征是社会政治的演进和完善。
政治民主是政治发展的目标。
二.广义上的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上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狭义上来说,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政治发展的目标:一是政治结构,政治发展以政治结构的分化和专门化为形式,体现效率科学和合理的标准。
二是政府能力,政治发展以政府能力的提高和权力的有效运用为特征,体现权威、法治、有限政府的原则;三是政治文化,政治发展你以政治文化的世俗化、理性化为特征,体现民主参与、权利意识、平等自由等精神政治发展两难境地: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等,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条件,根据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来调整政治发展的目标、方向、和进程)三.政治发展的类型,根据国家发展历程划分为早期现代化国家模式与发展中国家模式早期现代化国家模式经历三个阶段:一,民族国家建设,通过君主集权和绝对主义建立民族国家的过程;二,民主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渐进式改革确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扩大政治参与,参与民主政治体制,如代议制,普选制,政党制,现代官僚制和司法独立制度;三,福利化,国家的职能和政府的干预活动,承担大量社会职能。
又分为三种具体的发展模式,首先是渐进-妥协式,第二是激进-革命式道路;保守-改良式道路发展中国家模式:被动性政治发展四.政治发展的一般策略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权威主义和民主主义权威主义以增强政府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能力和推动经济增长为目的,通常排除政治参与,压制公民权利。
民主主义方式是建立议会民主,实行多党制普选制扩大民众的参与,赋予民众权利,实行竞争性的政治过程集权主义和分权主义:中央与地方权力收缩与下方的区别五.政治发展与政治民主政治民主是一种社会政治形式,以特定政治统治关系的确立为前提,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以多数决定为基本的规则,通过间接民主或直接民主的形式实现其价值和内容。
政治民主是确立和巩固阶级统治,推动人们广泛参与政治决策,提高人们的政治能力和素质,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制度保证。
实施民主体制的国家中,民主体制发挥了重要的功能,首先政治民主为政治权力和政府提供了合法性来源,其次,政治民主提供了政治决策的基本规则和机制,再次,政治民主促进了政治生活中正义平等自由等价值的实现。
民主化进程中的这一混乱状况表明,首先,民主化并不是简单地实行一套民主制度和民主结构就足够了,关键是要获得民主的实质,民主精神民主价值是否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和尊重;许多国家选择民主制后又不得不恢复到非民主制,说明并不是所有国家都适合自由民主体制,不考虑国情结果只能导致发展的曲折。
一个国家在向民主化国家转型之前,首先要存在着最低限度的国家制度,政治秩序和政府对领土人民的有效控制,这一国家必须具备最低限度的能力发展经济,维持社会基本稳定。
民主运动起点必须具备必要的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普遍的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工业化程度中产阶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较高的识字率等。
(有些为不必要)政治民主化方式:协定强加改革革命第一章政治革命第一节政治革命的含义一、革命与政治革命A.人们对社会意义上的革命下过种种定义。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革命是旨在建立正义和正当的社会秩序的道德行为。
这种从道德和价值观念意义上对革命的解释,显然带有历史唯心主义的色彩2.革命是争权夺利的活动,社会范围内的革命本质上就是争夺中央最高权力的社会政治活动。
这种定义只看到了革命尤其是政治革命的表象,而没有指出革命的社会意义和本质内容3.革命是个人心理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冲突。
革命是由于大众迷失方向和心理上失去理性而引起的社会行为。
这种观点涉及了革命的社会心理层面,但是却并没有科学的指明革命的社会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同时把革命归结为非理性行为,体现了政治上的保守主义立场4.革命是社会结构缺陷和国家应付压力的能力缺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