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比较优秀教学设计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9篇】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帅气的我为您整理了9篇《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篇一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2)班的尖子生稍比(1)班多。
两个班的学习习惯是(2)班的教好,所以,(1)班这个学习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上。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六单元《购物》。
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
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1、第八单元《统计》。
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行交流。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已有的知识与做法解决新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探索,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主动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理解每一步的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一定去过游乐场吧,你都玩过哪些项目今天淘气和笑笑他们高兴地来到了游乐场,咱们一起走进游乐场,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吧。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我们先来计算5人做太空船,需要多少无。
引导学生审题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仔细思考,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能解决这道题吗3、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方法带到小组交流中。
(4)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说一说,并把方法进行归纲整合。
(5)小组汇报中。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演竖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教师小结,无论是12X5还是5X12,用竖式计算时,通常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较大数作为第一个乘数。
计算时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5先与2相乘,二五一十,满十要向十位上进1,在个位上写0,注意要把进位的1写在十位的下面,要写得小一些。
2、13个人要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元呢(1)独立思考列出算式:6X13(2)拿出练习本试着来独立尝试笔算,算好了吗(3)要是有14人,15人,16人坐电动火车要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列一个算式,自己算一算吧。
汇报时还是让学生说一说算法,老师问算理,这次你算对了吗同桌之间把自己的算法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算一算,完成书55页第1题。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6《美丽的田园》优秀教学设计 (4)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6《美丽的田园》优秀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1.6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田园中的各种景物,如农作物、动物等,并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一节内容紧承第1.5节《大自然中的数学》,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描述这些事物,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操作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田园中的各种景物,并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美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田园中的各种景物,并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学生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和描述田园中的景物,培养自己的数学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和操作教学法。
通过设置美丽的田园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并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内含美丽的田园图片和相关的数学问题;准备一些田园景物的模型或者图片,方便学生操作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美丽的田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看到了哪些景物。
同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如“有几棵树?有几只小鸟?”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田园的关系。
《数豆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数豆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数豆子的活动,掌握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教具:数豆子教具、计数器、小黑板。
2.学具:每组学生准备一份豆子、计数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袋豆子,引导学生观察豆子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豆子可以用来做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如:可以用来数数、做加减法等。
2.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数豆子教具,引导学生认识1到10的数字。
(2)教师演示数豆子的过程,引导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数豆子。
(3)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回答,如: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相差1等。
(4)教师出示计数器,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
(5)教师演示加减法运算过程,引导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计数器。
3.动手操作(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准备一份豆子和计数器。
(3)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出示题目,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5.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并进行点评。
6.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2)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鼓励优秀的学生。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家长协助孩子用豆子和计数器进行加减法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豆子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分扣子》(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分扣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重新认识整数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手中的扣子进行分组,掌握分扣子与数的概念,能够顺利完成简单的分扣子数学运算。
2.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本节课正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把一盆扣子分成几组,并且通过分扣子的操作来掌握数的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分扣子的概念,即如何通过手中的扣子进行分组。
而教学难点则是如何通过分扣子的操作来掌握数的概念,即如何让学生从手中的扣子中自主地感知到数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前置知识的复习出题者可以通过老师让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如何使用扣子进行排序、分类和计数等。
2.引导学生认识数的概念出题者可以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逐渐认识数的概念,同时要求学生自己拿出手中的扣子,用自己的手脚进行分类、排序和计数等操作。
3.认识分扣子出题者可以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扣子,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使用扣子进行分组,并进一步感知到数的概念。
4.使用分扣子出题者在这一环节可以直接把分扣子的概念与数的概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使用扣子进行分组,并计算出每组的数量,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理解数的概念与扣子操作之间的联系。
5.储存和整合经验在这一步,出题者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讨论所学的知识,总结分扣子的方法和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理解扣子概念,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6.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在这一环节,老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五、教学评价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出题者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1.观察和记录老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并进行记录,比如观察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等。
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比较-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比较-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比较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数的大小。
2.了解数的大小与数的位数、大小写数字等因素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2.解决数字大小写不一致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教学内容1.数的大小比较。
2.数的大小与数的位数、大小写数字等因素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讲解:数的大小比较。
可以用“大于”、“小于”、或“等于”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数字大小写不一致问题:例如“三百六十”和“360”,它们表达的是同一个数。
因此,在比较数字大小时,需要统一它们的写法。
2. 讲解与练习1.用比较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给出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然后使用比较符号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3.让学生解决数字大小写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四百五十”和“450”的大小比较。
3. 练习与小结1.让学生参与练习,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然后进行小结。
四、教学反思此次教学我们主要教授了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比较方法,以及解决数字大小写不一致等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对于比较符号的使用还不是很熟悉,在后续教学中需要更多地练习;另外,数字大小写不一致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教育学生注意统一数字的写法,避免在比较数字大小时产生错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比较符号的讲解与练习,并在教育学生注意数字写法的同时,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于比较符号的掌握程度,避免因数字大小写不一致而出现的错误。
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2.1《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2.1《看一看(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能够观察并描述物品的常见属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语言表述准确。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物品的不同属性,培养学生分类、归纳、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观察认识物品的常见属性,并学会把物品按照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开展综合训练,把物品按照不同属性进行分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对多种物品的观察,让学生发现物品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2. 活动法巧妙地设计活动任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小球、小木块、小花等物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2. 属性认知环节教师设计物品分类任务,通过比较物品的形状、颜色等属性,让学生把物品按照不同属性进行分类。
3. 总结环节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合作精神,共同总结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资料1. 资源准备•小球•小木块•小花2. 教学手段•物品分类任务表七、教学评价1. 教学方式评价本课采用观察法、活动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落实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配合教材精选活动设计,符合学生家庭作业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
2. 学生评价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物品属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物品的特点,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师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通过活动等形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努力营造宽松、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一年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买铅笔》
北师大版一年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买铅笔》一. 教材分析《买铅笔》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情景对话,让学生在购买铅笔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对学校生活和学习环境还不太适应。
他们在数数、识数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加减法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难点: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然地接触到数学知识。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4.激励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购买铅笔的情境。
2.铅笔和练习册: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3.奖励物品:用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小明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关注数学知识。
例如:小明有5元钱,他想买3支铅笔,每支铅笔2元,他还需要多少钱?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购买铅笔的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例如:有几支铅笔?每支铅笔多少钱?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模拟购买铅笔的过程。
学生轮流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交易。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购买铅笔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加与减(一)买铅笔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3页。
学习目标:1、在买铅笔的情境中探索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理解算理。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并能简单运用。
3、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学习重点:学会正确的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学习难点: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背“凑十”儿歌。
2、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8= 6+4= 9+6= 10-8= 15-5=8+7= 4+9= 16-5= 8+8= 5+9=3、填一填9+()=13 ()+9=15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买过文具吗?小兔妹妹和你们一样也买过文具,看看它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课件出示课本主情景图)师:在袋鼠妈妈开的文具店里,小兔妹妹正在买铅笔(板书课题:买铅笔)。
师:谁能说说小兔妹妹说了什么?袋鼠阿姨一共有几枝铅笔?卖给小兔妹妹几枝铅笔?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谁来试试看?(可多抽两个孩子)(师板书:有15枝铅笔,我买9枝铅笔,还剩几枝铅笔?)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师:解决“还剩多少枝?”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15—9=师:说说你为什么用减法呢?师:15-9怎样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请小朋友们和同桌用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同桌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全班交流,师整理板书。
(1)数数法从15里面1根1根地减。
师板书:数(2)把15分成5和4师:你为什么要分成5和4呢?师板书:15-5=10 10-4=6(3),破十法把15分成10和5 先用10-9=1,再用1+5=6师板书:10-9=1 1+5=6(4),想加法算减法因为9+6=15,所以15-9=6师板书:9+()=15师:孩子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算法,说明你们都是爱东脑筋的孩子。
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下册《看一看(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下册《看一看(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看一看(一)》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体验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物体前后位置关系;二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对物体前后位置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辨别物体的上下、左右位置关系。
但是,对于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物体前后位置关系,并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体验物体前后位置关系。
2.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前后位置的能力。
3.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感知和体验物体前后位置关系。
2.难点:用语言描述物体前后位置。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实物、卡片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玩具,如小汽车、小动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物体前后位置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物体前后位置关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让学生直观地感知。
同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前后位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互相摆放玩具,并用语言描述玩具的前后位置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物体前后位置关系的卡片,学生抢答,并用语言描述卡片中的物体前后位置。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在哪些情况下用到物体前后位置关系?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巩固对物体前后位置的认识。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6《美丽的田园》优秀说课稿(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6《美丽的田园》优秀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美丽的田园》这一课时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我们的校园》的第六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描述田园景象,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田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教材通过图片展示了一片美丽的田园,有金黄的麦田、绿油油的草地、鲜花盛开的花园等,让学生在观察和描述的过程中,提高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观察和描述他们看到的事物。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美丽的景色,他们对美丽的事物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田园景象,提高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田园景象,提高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表达田园的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描述、交流和创作等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田园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创作,提高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田园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他们对美的感知和表达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田园景象的各个部分,如麦田、草地、花园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和描述美丽的事物。
4.小组交流: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心得,互相学习和提高。
5.创作展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描述,进行创作展示,提高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和描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达美丽的事物。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田园景象的各个部分,如麦田、草地、花园等,以及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和步骤。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教案1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组织比赛教学目标:1、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并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课件、统计表、学生每人一支水彩笔、空白纸。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统计1、六一儿童节的那天,我们五龙小学的小朋友开展了有趣的游园活动,你们想知道都有那些活动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都有哪些活动?(生答师板书)你们喜欢这些活动吗?那我们也来组织一次比赛,好吗?板书课题:组织比赛2、(指黑板)可是这么多运动项目,我们只能选其中一项活动进行比赛,我们该组织什么比赛呢?(生自由发表意见)3、小朋友们意见不一致,这该怎么办呢?(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适时导入)4、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不少啊!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来学习统计。
[从生活情境引入,创设问题情境组织什么比赛,意见不一致,找寻有效的办法--统计。
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实用性,必要性]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体验统计过程1、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小朋友的意见呢?(生自由答)现在我们就先在小组里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只能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的活动,由小组长做好记录。
(用师发的空白纸)看哪组最快?准备好了吗?开始!2、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
[提出学习要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统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6.因材施教,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7.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逐步提高要求。
8.加强作业指导、抓质量。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一、班级情况简析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简析本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认识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
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
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
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
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
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
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下册(汇总6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下册(汇总6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下册第1篇进入20xx年春季学期,一年级的学生们也有了一个学期的学期基础,所以教学过程也更加容易了,为此我制定了这个学期的数学教学计划,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取得最大进步。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引导新生入数学之门,依据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知识,针对低龄聋生特点,采用多种手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建立数的概念,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我班有学生45人。
经过半年的在校学习,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仍有少数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跟不上,导致学习成绩跟不上。
学生们都是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
为更好的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特制订本学期教学计划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数与代数(共5个单元)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第四单元——认识人民币;第五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七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八单元——探索乐园(找规律)。
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第一单元——位置;第二单元——认识钟表;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目标: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能认、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收玉米》北师大版(2023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加法是指数量的累加,减法是指数量的减少。它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的数学运算,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但也有一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被动。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次教学反思中提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其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后,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善于交流。
举例:如“小华摘了8个玉米,然后又摘了2个,问他一共摘了多少个玉米?”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1)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在进行加减运算时,容易忽略数的大小关系,导致运算错误。
举例:在计算5+3时,有些学生可能会得出8以下的答案,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2)符号意识的建立:学生容易混淆加、减符号,导致运算错误。
举例:在书写算式时,将加号写成减号,或者将减号写成加号,需要教师重点强调符号的正确使用。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加减法运算。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6《美丽的田园》优秀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6《美丽的田园》优秀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美丽的田园》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受和体验田园风光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田园风光的美丽,提高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田园风光的美丽,提高审美能力。
2.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田园风光的图片、数学问题等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对田园风光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与田园风光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草地上有多少朵花?”、“田里有几条小河?”等,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如:每组选择一张田园风光的图片,用彩笔标出图片中的数学信息,并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如果我们把这些花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多少朵?”、“如果我们把这些小河加起来,总共有多少米?”等,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田园问题,如:“如果我们要种一行苹果树,每隔多少米种一棵比较合适?”、“如果我们要修一条小路,需要多少块砖?”等。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优秀11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优秀11篇)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写法。
2.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巩固数位的概念。
4.通过具体的练习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巩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5.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回忆一下数位顺序表哪边起第一位是各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2.出示计数器: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都是两颗珠子,请你说一说这两颗珠子分别代表多少。
二、基础练习1.课本第34页第1题。
学生先自己填写,再在班上说一说。
2.课本34页第2题。
师拨数,学生写。
同桌互相练习。
3.课本34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1.课本34页第4题。
指导学生发现这4组数各自的规律,先判断出是顺数还是倒数,以及是几个几个地数,再填空。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2.课本35页第5题。
帮小鸟找家。
让学生先自己连一连,然后指名汇报。
3.课本35页第6题。
A教师指导第(2)题。
图画书有36本,故事书要比图画书多得多,但又比90本少一些。
故事书可能有多少本?学生明确:故事书可能有85本。
B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
4.课本35页第8题。
拿出卡片,让学生自由组数,并把数写下来。
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并为这些数排排队。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补评:板书设计:练习二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百位十位个位10个十是一百。
2个十和5个一是25.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100以内的数,建立计数数单位“百”的概念知道10个十是一百。
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2.1《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1)
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2.1《看一看(一)》北师大版(1)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环节,让学生了解几何形状中的“正方形”概念及其特点。
2.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正方形”概念,正确区分各种长方形。
3.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了解“正方形”应用场景。
教学重点1.正方形的概念及其特点。
2.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区别。
教学难点正方形与菱形的区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案、教材。
2.学生需要准备比较长的直尺和量角器。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图形(红色正方形、黄色矩形、蓝色正方形、黑色长方形等),询问学生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和特点吗?2.引导学生讲述这些图形的特点和名称。
3.以此过渡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了解学生对正方形的认知(5分钟)1.教师出示不同种类(大小颜色等)的正方形,让学生用直尺测量四条边是否相等并表达出来。
2.让学生用直观的方式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并讲述他们自己的理解。
3.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补充。
学习正方形知识(30分钟)1.呈现正方形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看图说话,理解和掌握正方形的概念。
2.让学生分组自带教具(如橡皮擦、书、盒子等),进行形状分类游戏,在小组内将同类形状放在一起,并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代表图形进行演讲讲述。
3.教师通过演讲的方式补充、巩固正方形的知识。
拓展应用(15分钟)1.呈现一些场景(如正方形的家、饼干、方糖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正方形。
2.通过这些场景引导学生了解正方形的应用场景。
3.呈现一些复杂的图形,并让学生判断其中是否有正方形。
课后作业(5分钟)1.完成课堂练习册 P14-15。
2.回到家中,看看有哪些正方形图形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全面让学生接触、认识正方形,并通过现实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正方形的应用,目的也得到了很好的达成。
不足之处是本节课在游戏活动中未能很好地区分正方形与菱形,下一阶段再多补充相关知识。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小明的一天》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情境教材,教材根据小朋友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安排了6个整时和半时的时间让学生认识钟面,题材非常生活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一,能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单元的主脉后,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二)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养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重难点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会认读整时和半时作为教学重点,在观察、对比之后了解整时和半时的特点后,在钟面上能拨出整时和半时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明的一天》。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个谜语:“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生:闹钟。
师:对,它就是钟表,钟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二)合作探究1、认识钟面。
(1)师:请同学们观察学具的钟面和屏幕上的钟面,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指名汇报:谁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2)师: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亮,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
(师指着大钟面)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围成一圈。
(课件演示,学生边跟着读数字)还有两根针,谁知道这两根针叫什么名字?(在学具上找出时针。
)时针指向几就是表示几时。
(认识完分针,让生在学具上找出分针)(3)分针和时针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他们每天不停的朝一个方向向前跑,他们是朝哪个方向转动的呢?(课件演示时针与分针的运动画面,生观察。
)师:来,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我们把顺着时针转的这个方向叫顺时针方向。
师:有了闹钟的帮忙,小明的生活就很有规律了,他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得妥妥当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小明的一天”。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和运用数字0-9,知道数字的顺序和排列•能够用数字表示物品的个数•能够识别和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教学内容1.数字的认识与运用–通过观察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数字0-9,并能够按照顺序排列–利用实际物品,让学生体会数字的含义,如把三个苹果排成一排,并用数字3表示–练习写数字,通过板书指导,让学生练习写数字0-9 2.数量的表达–利用各种实际场景,如班级人数、教室中的桌椅等,进行数量统计–引导学生用数字符号表示数量,如用数字5表示教室里的5把椅子3.几何图形的认识–通过观察教室中的各种几何图形,如窗户、黑板等,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利用几何积木或卡片等教具,让学生拼装出简单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如画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等教学步骤1.导入与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数字卡片,询问学生这些数字都是什么,如何排列的–引导学生思考数字的含义,如数字5表示什么意思2.数字的认识与运用–让学生依次报出数字0-9,并板书展示数字–让学生按照顺序排列数字卡片,并加以巩固练习–利用实际物品,如水果、玩具等,让学生用数字表示物品的个数3.数量的表达–带领学生观察班级人数,并统计总人数,引导学生用数字表示班级人数–利用其他场景,如教室里的桌椅、图书馆里的书籍等,进行数量统计,并用数字表示–练习写数字,让学生通过板书指导,自行练习写0-9这些数字4.几何图形的认识–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各种几何图形,带领学生依次说出图形的名称–利用几何积木或卡片等教具,让学生拼装出各种几何图形,并加以识别和命名–引导学生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让他们体验绘图的乐趣5.小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答问题巩固知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或提出建议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情况•记录学生在练习写数字和拼装几何图形时的表现•综合评估学生对数字和几何图形的认识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比较》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师:小朋友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不信,你们看:(教学设想:通过创设情景,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导入,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1.出示动物乐园图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
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下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
2.汇报交流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设疑激趣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A、师问: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B、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D、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教学设想: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E、认识“=”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谁会写“=”?板书: 4 =4 读作:4等于4等号③指导书写“=”(教学设想: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写的让他们自己写,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①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谁多?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师:小朋友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不信,你们看:(教学设想:通过创设情景,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导入,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1.出示动物乐园图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
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下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
2.汇报交流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设疑激趣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A、师问: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B、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D、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教学设想: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E、认识“=”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谁会写“=”?板书: 4 =4 读作:4等于4等号③指导书写“=”(教学设想: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写的让他们自己写,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①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谁多?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师:小朋友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不信,你们看:(教学设想:通过创设情景,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导入,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1.出示动物乐园图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
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下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
2.汇报交流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设疑激趣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A、师问: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B、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