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导学案2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白河高中高一语文教案课题:《记念刘和珍君》教者:周耀山上课班级:高一6班一、课前自主学习安排(一)、学教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2、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3、学生能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4、学生可以理解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5、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能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在文中的含义。
(二)、学教重点1、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2、学习作者的写法,品味精美的语言。
(三)、自主学习自查详见《新新学案》“基础·预习新知”和“探究·精研文本”部分。
(共8个问题,其中前4个问题为字词方面的基础知识问题,难度不大,只有少数学生出现错误,教师重点检查出错的学生;后4个问题难度大一些,可以让各小组代表讲解,涉及的文段,可引导学生朗读。
)二、重点难点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新新学案》上的“疑难问题记录”进行整合,PPT呈现):1、倒数第二段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态度?(柴小可、张炳晓、黑明梁)2、作者说刘和珍是他的学生,而后又说不是他的学生,为什么?(陈熙)3、如何理解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孙思睿)4、怎样理解“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尽头”这个句子?(曹子怡)5、鲁迅为什么不前去请愿,他对请愿的态度是什么?(杨晨悦)6本文的写作顺利是什么?7、为什么开追悼会那天,鲁迅独自在礼堂外徘徊?(周汉藤)8、“时间永是流驶……流言的种子”句子怎么理解?(徐伊彤)9、文章第三段最后一句话怎么理解?(吴思颖)10、如何理解“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那一句?(陈佳琪)11、为什么详写刘和珍被击杀?(郑博雅)12、如何理解“快意于我的痛苦”?(孟蕊)13、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孟蕊)14、为什么鲁迅称刘和珍为“刘和珍君”?(崔畅)15、文中多次写刘和珍微笑、和蔼有何用意?(刘欣、黑赫、孟晨曦)16、为什么写刘和珍“欣然”前往请愿?(谢诺)17、为什么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而文中却写“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邱霜)18、文中“煤的形成”是什么意思?(唐赛明)19、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季龙)20、既然是记念刘和珍的文章,为什么还写了其他的人物?(姚晓娇)21、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郑子蕊)三、学教方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导学法)(略)四、课堂合作探究(针对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解决疑难,实现教学目标)(一)导入前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为之欢呼,中国终于出了大师级的人物了!其实中国永远不缺少大师级的人物,早在上世纪之初,中国有个人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就是鲁迅。
高中语文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1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鲁迅【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二、探索背景: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抒情散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
1926年初,正在中国大地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的一场大革命形势很好,帝国主义扶植的北洋军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危机四伏。
为了帮助盘踞东北的奉系军阀进关消灭倾向革命的冯玉祥将军统率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于1926年3月12日开出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被迫反击。
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八国公使,以最后通牒方式向北洋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无理要求。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北京各界人民于3月18日在天安门集会,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政府拒绝八国通牒。
段祺瑞执政府竟令卫队开枪射击请愿群众。
当场死47人,伤123人,鲁迅的学生刘和珍也在遇害之列,是为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
2.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3.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
掌握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的优秀品质。
“记念”表明这是一篇记叙回忆性文章。
用“记念”而不用“纪念” 是因为“记”是记住不忘的意思,“记”还兼有“记录”之意。
“君”是对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君”来称呼刘和珍等遇难青年是对她们的礼赞。
文题虽为“记念刘和珍君”,但目的不仅仅是记念刘和珍,更是以记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一八”大屠杀事件作总结评述。
1.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所崇敬的笔名。
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在鲁迅的学生孙伏园为鲁迅写的一副挽联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一生。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1926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
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祺瑞临时执政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下午,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本帝国主义反而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帝国主义国家,向段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
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
会后,北京各界人士游行示威,去执政府请愿。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理清第三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1.正确理解划横线词语含义:“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试从鲁迅作品中查阅出相关资料深化你对课文的理解。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怎样理解这段话?5.理解下面文句中划横线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6.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在文中的作用。
二、感悟总结小结: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三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1)
在审美中点燃学子心灵的明灯《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鲁迅先生的红颜知己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字一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鲁迅先生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这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的呐喊。
汹涌澎湃的感情和冷骏凝重的思考交汇,鲜明的表达了对生死选择的态度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把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和正义的坚守与维护的可贵形象定格在历史深处。
青年学生期待人生教育课,期待一个生机盎然的精神家园,渴求精神的滋养,心中需要一盏闪亮的明灯。
从这个角度讲,《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散文有更深的文学教育意义,它就成为让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塑造灵魂和思想的重要一课。
本案例主要把读写有机结合,以读促写,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创建一个高效、实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使学生喜于阅读、乐于写作。
常常微笑着的刘和珍从容面对死亡的悲壮,强烈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很多学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于是一行行饱含情思的文字从学生的笔尖流泻出来,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陶冶和思想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清全文思路,分析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培养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入情”的审美方法。
德育目标: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教学重难点:培养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入情”的审美方法。
三、教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文导入现代中国有这样一位先生:他是傲然挺立的中国脊梁,是永不磨灭的民族魂!他在苦闷中彷徨,在激愤中呐喊!同学们,这位先生是——鲁迅先生。
下面我们通过朗诵先生的诗句向先生表达崇高的敬意。
纪念刘和珍君 高一语文 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三单元 导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感知文本,理清思路一、整体感知:《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鲁迅对遇难的左联五烈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残害革命者的反动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照本文,思考作者对待为革命而牺牲者有怎样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1、作者:阅读《导学案》“作者简介”,回顾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背景:参看《导学案》“背景简介”,了解刘和珍等参与的爱国活动。
3、预习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导学案》41页“边读边练”。
三、合作探究:(1)概括段落大意,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文章一共7小节,为什么单是写作缘由就用了两节来说?(3)文中对刘和珍做了怎样的描写?她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四、引领探究:(一)试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讨论分析作者感情发展脉络: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
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五、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27页第二、三段2.选择文中一些议论性语句思考其含义。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揣摩重点语句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悼念刘和珍,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7《记念刘和珍君》word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目标择定】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择定理由】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把握是散文教学的中心,要内容,先思路,要情感,先脉络,最后得出文章的写作目的,目标1、2直指这一目的。
理解句子的含义是高考考纲对散文阅读的要求,用鲁迅先生的作品,训练学生的理解句子的能力,不失为有益之举,目标3体现这一要求。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鲁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1.“君”是对人的尊称,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鲁迅却称她为“刘和珍君”,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令鲁迅尊敬?这些事迹表现出刘和珍怎样的品质?2.阅读第二节中的“真的猛士——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一段话,说说“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指的是什么人?“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又指的什么?3.文中有一些看似矛盾的话,如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请找出类似的话,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在第六节中,作者写到:“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全文思考:作者对刘和珍等人的“请愿”是什么态度?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再问再新】【助学资料】三一八惨案相关资料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寥落(liáo) 洗绦(dí) 踌躇(chú) 桀骜(jiãào)B.徘徊(pái huái)噩号 (â hào) 喋血(diã) 黯然(àn)C.一字不落(là) 浸渍 (zì) 攒射(cuán) 绯红 (fēi)D.长歌当哭(dāng) 菲薄(fěi) 尸骸(hái) 屠戮(l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桀骜锋利无端喋血殒身不恤当之无愧B.百折不挠初露端倪按排工作人才摇篮C.筚路篮缕磨炼意志波澜壮阔永葆青春D.懒散作风毛骨耸然毫不气馁竞争激烈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愤怒地控诉反动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卑鄙无耻的流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编号:08编写:罗朋娟审核:审批:王勇时间:班级:姓名:组评:师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掌握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子含义。
3、把握刘和珍的形象特点能力目标:提高对文本的综合分析与感悟、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难点】重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文本的思想内容,给予恰当的评价。
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及作者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
【学习时数】4学时第1学时自主预习案目标:1、了解作品及背景,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了解知识,预习导学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字,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
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其小说集《》、《》、《》(历史小说);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有《》、《》、《》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2、背景介绍:参照《新学案》P523、刘和珍其人:充分利用学习资源4、字词积累,完成下题和《新学案》P52基础积累(1)字词积累踌躇()桀骜()黯然()尸骸()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 ) 殒身不恤( ) 洗涤( ) 赁屋( )(2)重点词语解释①长歌当哭——②桀骜不驯——③喋血——④惩创——⑤惊心动魄——⑥殒身不恤——5、解题:《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请大家朗读课文,理清思路,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本文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哪些章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学后反思】第2、3学时探究展示案目标:1、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2、理清关键语句的含义。
2019年新人教版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本文较长,难理解的语句很多,需要掌握的词语也很多,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准备。
“课堂导学案”除了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络查找资料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钩玄提要”(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
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提要,从全书或全文提出要点)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各部分内容,找出疑难语句并探究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有所领悟。
1.掌握2.3.4.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活动区1.莽.原()踌躇.()寥.落()绯.红()羽翼.()桀骜..()赁.屋()噩.耗()不惮.()尸骸.()虐.杀()屠戮.()浸渍.()转辗.()长歌当.哭()2.悼(dào)绰(chuò)淖(nào)棹(zhào)辑(jí)葺(qì)诧(chà)咤(zhà)斐(fěi)蜚(fēi)溢(yì)喋(dié)殒(yǔn))黯(àn)喑(yīn)蔼(ǎi)霭(ǎi)挽(wǎn)3.(1①人们无从知道他们增添了多少价值,也不知道他们的管理和战略职能是否像我们听到的那样关②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2)寥①这道数学题很难,会做的人②朋友来信说,他读这本书,不很(3①据天文学家介绍,狮子座流星雨将于11月18日再次②当我们遭遇不公或无理侵害时,不能把情绪的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而是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4①我想他一定是一个精明②大厨4.长歌当哭:桀骜:菲薄:黯然:喋血:浸渍:殒身不恤:课堂活动区 一、快速1.2. 3.4.1.分析第一层(一、二节)的思路。
作者在第一、二小节都说道“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试就对“必要”一词的理解,梳理这一层的写2.3.1.仔细阅读第二层的内容,结合零星分散在别处的信息,思考:刘和珍是个怎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是写刘和珍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3.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思考鲁迅的感情“悲”在何处,“愤”课堂小结我的收获:我的疑惑:布置作业 1.2.参照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找出富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品味这些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第2课时)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课时2)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设计人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课前预习·预习案【学习目标】1.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
2.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预习小测】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徘徊__________ 寥落__________ 洋溢__________ 诧异__________洗涤__________ 尸骸__________ 菲薄__________ 踌躇__________桀骜__________ 租赁__________ 攒射__________ 不惮__________喋血__________ 浸渍__________ 屠戮__________ 惩创__________长歌当哭__________ 转辗__________2.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使用的正误。
(在句末括号内打√或×)①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持之以恒,不能有始无终。
( )②面对被台风拔掉的树木和毁掉的房舍,一向坚强的老农也话语哽咽,很想长歌当哭。
( )③许多腐败分子不仅上有保护伞,而且还广有羽翼。
因此,与腐败分子进行的斗争有其艰苦的一面。
( )④对于那些见义勇为的人,我们决不能见其殒身不恤,而应该给予其大力的表扬和丰厚的奖励。
( )⑤世界上总是有这么的一些人,他们百折不挠,在原本就没有的“路”的地方开拓着属于自己的“路”。
( )知识拓展·探究案【要点探究】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的含义是什么?2.“真的猛士”“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人?3.“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这段文字该如何理解?4.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本课知识,你还有哪些疑惑,请将它记录下来。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 记念
《记念刘和珍君》课前双基预习案A第一课时(三)【字音】屠戮()寥落()长歌当哭()殒身不恤()()菲薄()踌躇()()桀骜()()立仆()租赁()黯然()噩耗()惩创()攒射()不惮()喋血()()尸骸()浸渍()干练()二.导入:三.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 1 )节——( 2 )节:交代写作的起缘。
2.( 3 )节——( 5 )节:回忆烈士的生平事迹及遇难经过。
3.( 6 )节——( 7 )节:评价运动的影响与意义。
四.全文共七节,请同学们给每一节,拟一个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课后巩固检测案B(第一课时)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D)A.赁屋(lìn)羽翼(yì)微茫(mánɡ)桀骜(ào)B.和蔼(ǎi) 屠戮(lù) 黯然(àn) 攒射(cuán)C.不恤(xù) 噩耗(hào) 洋溢(yì) 毫不相干(ɡān)D.绯红(fēi) 浸渍(qìn) 殒身(yǔn) 长歌当哭(dà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A.屠戳桀骜锋利无端喋血殒身不恤B.寥落百折不挠初露端倪恶梦连连C.积攒磨炼意志波澜壮阔永葆青春D.菲薄毛骨悚然毫不气馁和霭可亲3.下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A)“九·一八”事变之后,为避劫难,国民政府决定“国宝”南迁。
一批有爱国之心的文物工作者承接了这项的文物大迁徙工程。
1939年2月,他们将部分“国宝”于贵州安顺严华洞,虽然贵州曾遭敌机轰炸,所幸文物安然无恙。
一位当事人说:“事后回想,心有余悸。
,在万里辗转中,我们一行人的脊梁愈挺愈直了!”A.史无前例埋藏不过确乎B.绝无仅有藏匿但是反而C.绝无仅有埋藏但是反而D.史无前例藏匿不过确乎4.下列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A、正告:正面。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导学案2
《记念刘和珍君》课前双基预习案A第二课时合作探究:一.阅读课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出有关刘和珍君的文句,分析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明确事迹: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⑸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⑻中弹牺牲。
——分析形象: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二.阅读惨案发生的相关文字,找出对惨案评论的文字,思考: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
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过渡:刘和珍,年仅22岁,如此年轻,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
一朵盛放的花就这样被无情的践踏和毁灭。
鲁迅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亮出他的匕首——拿起他的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阅读课文第一、二节:文章反复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明确:①纪念死去的青年(敬佩崇敬)②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嘲讽、痛恨)③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四.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学活动,刘和珍当选。
请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形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④不超过100字。
刘和珍颁奖词:她温和沉勇,直面强权,正视势利;在恐怖迫害中爆发,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在艰难困苦中从容;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人类的历史,用自己的精神赢得猛士的尊敬,用自己的生命有力的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她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女神。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导学案3
《记念刘和珍君》课前双基预习案A第三课时一.品读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
“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
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
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
“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
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啊。
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
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
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
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
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3、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
“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其中”指流血斗争。
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
很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高中语文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导学案 必修1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本文较长,难理解的语句很多,需要掌握的词语也很多,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准备。
“课堂导学案”除了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查找资料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钩玄提要”(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
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提要,从全书或全文提出要点)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各部分内容,找出疑难语句并探究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有所领悟。
1.2.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3.4.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活动区1.莽.原()踌躇.()寥.落()绯.红()羽翼.()桀骜..()赁.屋()噩.耗()不惮.()尸骸.()虐.杀()屠戮.()浸渍.()转辗.()长歌当.哭()2.悼(dào)绰(chuò)淖(nào)棹(zhào)辑(jí)葺(qì)诧(chà)咤(zhà)斐(fěi)蜚(fēi)溢(yì)喋(dié)殒(yǔn)黯(àn)喑(yīn)蔼(ǎi)霭(ǎi)挽(wǎn)3.(1①人们无从知道他们增添了多少价值,也不知道他们的管理和战略职能是否像我们听到的②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2①这道数学题很难,会做的人(3①据天文学家介绍,狮子座流星雨将于11月18日再次②当我们遭遇不公或无理侵害时,不能把情绪的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而是要以宽容的心态(4①我想他一定是一个精明②大厨4.长歌当哭:桀骜:菲薄:黯然:喋血:浸渍:殒身不恤:课堂活动区一、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和探究课文内容。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课文的七节中哪几节集中写“记念刘和珍君”?2.3.第六、七节在文中的作用又是什4.二、再读课文,局部揣摩。
1.分析第一层(一、二节)的思路。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清文章思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清正义与邪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者语言特色。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人物形象,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句子含义。
2.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学习难点】重点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案】预习课文、做好知识准备、扫清学习障碍(一)基础知识积累1. 疏通文意,给加点词语注音寥.落()菲薄.()长歌当.哭()当.铺()桀骜..()()喋.血()浸.渍()创.伤()攒.射()为虎作伥.()道观.()2. 解释词义,积累词语【寥落】稀少【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
【惩创】惩罚、惩治【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这是讽刺的说法。
意思是有些人快要忘记这件事情了吧。
忘却的救主,使人忘却的神。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鲁迅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情感。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殒,死亡。
恤,顾虑。
(二)作者作品介绍画出重要信息并背过(三)了解背景知识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①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2、合并归纳: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原创)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3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 一 导学案
(原创)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3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一导学案
2、重点预习第三、四、五节。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学习第三到七节
阅读这几部分,看作者是怎样记念、怎样揭露的。
第一节里作者写到“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那么,在第三节和第五节里作者又写了刘和珍的哪几件事?这些说明了刘和珍的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由学生默读后回答。
二、合作探究
1、本文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并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作者“纪念”“号召”的意图)
三、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2、预习《小狗包弟》。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预备课【自主学习】一、阅读全文,搜集整理生僻字词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结合补充资料全面了解鲁迅以及文中的相关人物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7记念刘和珍君 第二课时 学案
波峰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教研组长_____ 备课组长__叶凤云____ 编制高永燕课题:《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一,课前预习单【学习目标】1.探究重点词句的含义。
背诵2.4节。
2.分析刘和珍人物形象。
理清作者情感发展脉络。
3.树立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关注时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呼吁家国情怀和英雄精神。
1、在下文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衔接自然: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是少数,()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在此罢。
2、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绿阴慰藉和蔼博闻强识B.斑斓干躁骷髅天伦叙乐C. 沮咒霹雳深邃殒身不恤D.娇美崎岖疏竣黯然失色1.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2.刘和珍的微笑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二,课中探究单一: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
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着重品味,请标示出来。
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二:问题探究刘和珍欣然前往的动力是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三.当堂检测单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课前双基预习案A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出有关刘和珍君的文句,分析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事迹: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⑸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⑻中弹牺牲。
——分析形象: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二.阅读惨案发生的相关文字,找出对惨案评论的文字,思考: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
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过渡:
刘和珍,年仅22岁,如此年轻,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
一朵盛放的花就这样被无情的践踏和毁灭。
鲁迅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亮出他的匕首——拿起他的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阅读课文第一、二节:文章反复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明确:①纪念死去的青年(敬佩崇敬)
②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嘲讽、痛恨)
③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
四.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学活动,刘和珍当选。
请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形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④不超过100字。
刘和珍颁奖词:她温和沉勇,直面强权,正视势利;在恐怖迫害中爆发,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在艰难困苦中从容;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人类的历史,用自己的精神赢得猛士的尊敬,用自己的生命有力的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她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女神。
课后巩固检测案B(第二课时)
一.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
1.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
2.《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
3.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
4.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
(×)
5.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她与杨德群等爱国青年在“三·一八”惨案中被国民党政府屠杀。
(×)
6.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所以鲁迅才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
7.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
8.“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
二.选出对句子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A.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B.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C.“怎样的”意思是“多么沉痛的”,于是本句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D.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答(D )
2.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A.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句子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
B.这是一段心理剖白,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
心。
C.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无以纪念死难烈士的惭愧心情。
D.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句子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
答(B)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在伦敦的中等街道上常常有面容憔悴,蓬发粗手的工人来往徘徊,或是顺街疾走。
②到处想找点小机会可以弄到这一天买面包的便士。
③我遇到的不止一次了。
④他们搭讪着同你说话,给你引路,末后要讨几个。
⑤其实比起那些站在小饭馆门外手托火柴等着施舍的乞人尤为难过。
⑥因为这些徘徊或疾走的失业者,有很好的体力,也有工作的经验与技能,他们还不肯作一个社会上的废人,向人前乞求,也不同残废者只望着别人的同情,然而他们拿什么去吃饭呢?⑦他们有精力,有技能,有历练的头脑与两手,却不能凭空去拿面包。
1.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个自然段,较合理的分法应是(D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对上文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D )。
A.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者的悲惨境遇。
B.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受压迫、受剥削者的痛苦生活。
C.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劳动者的欺压和盘剥。
D.通过对失业者悲惨遭遇的介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