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对硅谷创新系统的催化作用分析

合集下载

专利企业案例:从创新到巨头——斯坦福大学与谷歌的专利之路

专利企业案例:从创新到巨头——斯坦福大学与谷歌的专利之路

专利企业案例:从创新到巨头——斯坦福大学与谷歌的专利之路引言:专利是企业创新的重要保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以斯坦福大学和谷歌为例,探讨他们在专利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分析这些成功案例对其他企业的启示。

一、斯坦福大学:从学术研究到商业价值斯坦福大学是全球知名的学术研究机构,但在专利领域同样有着卓越的成就。

斯坦福大学作为一个大学,其主要目标是进行学术研究并培养人才。

然而,斯坦福大学通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专利,成功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

斯坦福大学的成功案例之一是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硅谷科技孵化器——斯坦福研究院。

该研究院致力于将斯坦福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并帮助科技初创企业起步。

研究院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为创业者提供法律和商业咨询服务,帮助他们保护创新,并将其转化为商业成功。

斯坦福大学还建立了专利开发与许可办公室,负责管理和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

该办公室不仅协助教授和研究人员申请专利,还与企业合作,将专利授权给商业实体。

通过这种方式,斯坦福大学成功将大量的技术转化为商业产品,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二、谷歌:专利战略的推动力谷歌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其成功离不开对专利的重视和有效管理。

谷歌通过建立强大的专利战略,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并利用专利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首先,谷歌在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是其专利战略的基石。

谷歌投资大量资源用于技术研发,致力于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谷歌通过频繁的技术创新,获得了大量的专利,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专利组合中。

其次,谷歌在专利的使用和许可方面非常灵活。

谷歌积极将其专利授权给合作伙伴,加强了市场竞争力。

例如,谷歌与电子设备制造商合作,将谷歌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Android授权给合作伙伴使用,推动了Android的普及和谷歌搜索引擎在移动设备上的广告收入增长。

同时,谷歌还通过专利战略来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并防范竞争对手的挑战。

谷歌积极申请和购买与其核心业务相关的专利,以阻止竞争对手在相关领域获得竞争优势。

关于协同创新有关问题

关于协同创新有关问题

关于协同创新的有关问题一、协同《新华汉语词典》对“协同”的说明是:各方相互配合或一方协助另一方做某件事。

《辞海》对“协同”的说明是:一是指谐调一致,和合一起;二是指团结统一;三是指协助、会同;四是指相互配合。

协同源于希腊文synergós,意为一起工作。

所谓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性质的主体,通过和谐合作相互配合一起完成某一目标的进程。

1971年德国科学家提出了统一的系统思想,以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必然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彼此转化,无序确实是混沌,有序确实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协同窗理论以为,协同是指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进展运行进程中和谐与合作的性质。

结构元素各自之间的和谐、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一起前进,对事物两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使个个获益,整体增强,一起进展。

致使事物间属性相互增强、向踊跃方向进展的相干性即为协同性。

二、创新《辞海》里讲:创是“始造之也”,是初创、开创之义;新:第一次显现,与旧相对。

有三层含义,一是抛开旧的,制造新的;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良更新;三是指制造性、新意。

《治理是金》一书概念“创新”是:形成制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效的产品、效劳或作业方式的进程,即富有创新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将制造性思想转变成某种有效的结果。

依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功效评估指标的规定,创新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理论创新、方式创新和新描述。

“创新”的概念国内学术界公认来源于美籍经济学家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其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进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它包括五种情形:引入一种,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取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

国际社会认同的特指英文是“Innovation”,有别于“制造”(英文为Creation)和“发明”(英文为Invention)。

国内外典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国内外典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国内外典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产业园区作为推动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将对国内外几个典型的产业园区进行分析,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为未来的产业园区发展提供借鉴。

一、美国硅谷美国硅谷无疑是全球最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之一。

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南部,从圣克拉拉谷延伸到圣何塞市。

硅谷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资源。

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顶尖学府为硅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和前沿技术。

这些高校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还积极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风险投资在硅谷的发展中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众多的风险投资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帮助它们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

同时,硅谷形成了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

创业者们敢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技术,即使失败也能迅速重新站起来,继续追求梦想。

此外,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也是硅谷的优势所在。

从芯片设计、软件开发到硬件制造,硅谷拥有完整的高科技产业链。

同时,法律、金融、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二、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是亚洲著名的工业园区之一。

它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

新加坡政府在园区建设初期就制定了详细的总体规划,明确了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同时,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水电供应等,为企业入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招商引资方面,新加坡政府采取了积极主动的策略。

通过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完善的服务和高效的审批流程,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入驻。

此外,政府还注重培育本地企业,促进了本土产业的发展。

裕廊工业园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园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生态因素,建设了大量的绿化和环保设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三、中国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

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变历程_陈颖.caj

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变历程_陈颖.caj

35February · 2016文 文/陈颖、石妍妍(北京)硅谷作为创新生态的全球标杆区域,是世界各地开拓科技产业借鉴的对象。

以硅谷为案例,进行创新生态演变历程的探索,具有较高的学习借鉴价值和启发作用。

创新生态系统是指由各类创新主体、创新种群、创新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复杂统一体。

从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来看,包括创新物种、创新种群、创新群落三个层次。

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了四个阶段:半导体时代、个人电脑时代、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与多元化时代。

下文从创新生态的构成维度解析硅谷创新生态四个演替阶段的主要特征。

半导体时代地平线上的新曙光20世纪初,美国的国防工业直接推动了硅谷的发展。

1958年仙童公司与德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变历程The evolution of silicon valley ecosystem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了四个阶段:半导体时代、个人电脑时代、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与多元化时代。

经济 特别关注Special Attention仪公司间隔数月分别发明了集成电路,使得半导体工业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出现爆发式增长。

三类创业企业成为这一时期典型的创新物种。

三类创业企业分别为:科学家创业企业、大企业衍生企业和发烧友创业企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朝鲜战争时期,硅谷成为了当时美国国防工业的集聚地。

美国的国防工业为硅谷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

此外,硅谷的发展离不开斯坦福大学的强有力的支持与参与。

1951年,斯坦福大学创建了斯坦福大学工业园,成为高科技公司集聚地。

硅谷电子工业的发展由斯坦福电子工程学院一手扶持起来,斯坦福毕业生或斯坦福教授创办企业数不胜数。

风险投资在湾区得到了快速发展,是硅谷培育最好的物种之一。

《小企业投资法案》、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对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创新种群经历了由农业——无线电产业——半导体产业的变迁。

19世纪末,硅谷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和加工区。

硅谷的最大危险美国摒弃全球化

硅谷的最大危险美国摒弃全球化

马晓澄: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彭茜: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马晓澄 彭茜 | 文硅谷和中国的创新TBR:您观察到的中国创新系统是如何演变的?理查德·达舍:50年前,硅谷很习以为常的事情,对很多中国人而言却是难以理解的。

比如公司上市是什么?那是一个新概念。

现在我看到了中国初创公司增长和退出的创新系统,它可以根据资本市场、劳动力和政府监管的平衡而不断演变。

第二,中国的工业基础变了,特别是BAT三个大公司已经变得全球化了。

第三,你看到初创公司赖以生存的机会在改变。

过去只要你能够尽快把产品推向市场你就可能成功,现在初创公司需要从大公司没有做的事情开始,或者用跟他们不同的方法来做,这样才有跟大公司不一样的东西。

这是一个结构性的变化,代表着不同的、新的机会环境。

这个系统还是在不断演变的,不过仅仅在20年的时间里就取得了惊硅谷的创新浪潮在一波一波持续。

然而硅谷也面临诸多挑战,其最大的挑战在于美国摒弃全球化的态度,而硅谷植根于全球市场和全球人才。

硅谷的最大危险:美国摒弃全球化理查德·达舍(Richard Dasher)自从1994年开始就担任斯坦福大学美国-亚洲技术管理中心主任,并于1998年~2015年期间同时担任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系统融合中心执行主任。

他的研究和教学聚焦在创新系统中人才、知识和资本的流动、新技术对工业价值链的影响、以及开放式创新管理。

达舍博士在日本和泰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顾问委员会担任委员。

他同时担任硅谷一些创新公司、创新加速器、风险资本以及非营利性机构的顾问。

——专访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达舍(Richard Dasher)7硅谷的最大危险:美国摒弃全球化人的进步。

TBR:在这个进步的基础上,您如何对比中国和美国现在的创新系统?理查德·达舍:中国的系统还在演变中,而美国的系统已经相对成熟,契合到了一个非常先进的经济之中。

产学研资料

产学研资料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辉煌当前美国产学研相结合的代表当属斯坦福大学和它缔造的硅谷。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全名小利兰·斯坦福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简称斯坦福(Stanford),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南部的帕拉阿图市(Palo Alto),临近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硅谷,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1] 。

斯坦福占地约33平方公里,是美国面积第六大的大学。

学术方面,斯坦福大学与旧金山北湾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同构成了美国西部的学术中心[3] 。

据相关机构统计,截止至2015年共有60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斯坦福大学工作或学习过,位列世界第八;而据泰晤士高等教育官方统计,斯坦福大学在21世纪获得诺贝尔奖人数位居世界第一。

截止2016年4月,有20位斯坦福校友或教授获得图灵奖(计算机最高奖),仅次于伯克利(22位)位列世界第二;另有7位斯坦福教授获得过菲尔兹奖(数学最高奖),位列世界第九。

2015-16年,斯坦福大学在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世界第二,在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均位列世界第三,在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四。

斯坦福大学培养了众多高科技产品的领导者及创业精神的人才,这其中就包括惠普、谷歌、雅虎、耐克、罗技、特斯拉汽车、Firefox、艺电、太阳微系统、NVIDIA、思科、硅谷图形及eBay等公司的创办人,校友涵盖30名富豪企业家及17名太空员,亦为培养最多美国国会成员的院校之一。

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2010年盘点的亿万富翁最多的大学,斯坦福大学名列第二,亿万富翁数量达28位,仅次于哈佛大学。

1951年,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决定创办在校园创办工业园区,将校园的土地租给当时的高科技公司使用,就被认为是这样一个瞬间。

这一决定不仅奠定了硅谷的基础,也彻底改变了斯坦福大学的格局,他本人也因此被尊称为“硅谷之父”。

【模式】美国硅谷模式介绍

【模式】美国硅谷模式介绍

【关键字】模式美国硅谷模式介绍曾林阳黄志勇暨南大学广东广州510632一、硅谷的历史和发展状况硅谷和斯坦福大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名词。

硅谷,单纯从地理位置上看,她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一块从旧金山绵延到圣何塞市,南北长约50公里、宽约16公里的广袤而平坦的土地。

从硅谷经济发展的历史上看,硅谷与她所在神奇沃土的高科技经济有关,硅谷就取自于半导体的“硅”,是高科技创造了硅谷,因此可以说硅谷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高科技经济概念。

1874年,一位美国前国会议员斯坦福来到加利福尼亚买下了一大片土地,并捐出一块面积约8800英亩的土地和2200万美元,用来筹建斯坦福大学,并规定学校的土地不得出售。

1891年,斯坦福大学开门迎接第一批学子的到来。

斯坦福先生主张大学教育应学以致用,培养能自我成功和在现实中有用的人才,主张课堂与实践、书本与实验室并重,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应该将知识运用到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去。

他还鼓励教授在学校教书的同时到企业兼顾问,了解现实世界的需要。

他的办学宗旨成为斯坦福大学的优良传统,也为硅谷未来的成功播下了种子。

时下,硅谷中大概70%的公司是斯坦福的学子直接创办的或者跟斯坦福关系密切。

被誉为“硅谷之父”的弗里德里克·特曼教授,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工程学院院长,还担任过副校长。

1951年,特曼教授倡导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园区──斯坦福工业园,这可以说是硅谷的原型。

斯坦福工业园创立后,因为土地不能出售,于是大学采取土地出租的变通措施,为入园企业提供便利。

截至1955年,园内共有7家公司,1960年,增至32家,1970年达到70余家,全部是高科技企业,园内公司共有雇员2500多名,总共租出土地650英亩,每年给斯坦福大学带来600多万美元的租金收入,这为学校的科研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特曼教授倡导的工业园计划取得了初步成功,为日后硅谷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研究试验室与工业园区内的公司之间的技术转移,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商品化;教授等科研人员、大学生与企业的结合,加速了高新技术的发展;斯坦福大学源源不断地向工业园区输送高素质的大学生,同时工业园区和园中的风险投资基金也为学子们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他们成功地创办一家又一家高科技企业。

硅谷模式系列分析

硅谷模式系列分析

硅谷模式系列分析长城战略咨询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南,包括圣塔克拉拉郡以及其与圣·蒙特尔、阿拉米达、圣塔克鲁兹等郡邻近的部分,总面积约3880平方公里,人口243万(2005年)。

硅谷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现已成为世界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在高技术杂志《WIRED》评出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高技术园区,美国硅谷以其硬件、软件和网络开发领域的优势在排序中名列榜首。

硅谷作为美国信息社会“最完美的范例”,“世界微电子之乡”,是美国最为成功的高技术开发区之一。

硅谷不但开拓了新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开拓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风险投资、孵化器、股份期权、科技园等。

硅谷不仅是美国西部经济第二次开发的典型代表,而且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技术开发所效仿的对象。

硅谷的崛起使美国社会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开创了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先河。

2000年,硅谷地区的GDP总值超过30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的3%左右。

2004年地区人均收入53000美元,是美国全国人均收入的1.6倍。

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一:产业发展美国硅谷形成的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相关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群,是技术多元化的经济2005年,硅谷中主导产业群主要有以下七类:计算机和通信硬件生产;半导体和半导体器材生产;电子元件生产;生物医学,包括生物制药,医疗设备和生命科学的研发;软件,包括软件发行商和软件服务;创意和创新服务业,包括技术服务和商业服务(比如人力资源和法律事务);综合艺术、设计和技术的有关的创造服务(比如图表设计、广告、营销);公司办公室,包括总部,分支机构和地方办事处。

近几年,硅谷创意和创新服务产业群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硅谷七大产业集群中,创意和创新服务产业群的企业数量最多,从业人数仅次于软件业,成为硅谷的第二大产业集群。

创意和创新服务还是过去5年间从业人员数唯一保持增长的产业群。

创意型人才渗透到硅谷各行各业中。

斯坦福大学对硅谷创新系统的催化作用分析

斯坦福大学对硅谷创新系统的催化作用分析

斯坦福大学对硅谷创新系统的催化作用分析【摘要】硅谷自发形成的创新系统是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功所在,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创新系统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

本文将对斯坦福对硅谷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做简要分析,为我国以大学为依托建设科技园区提供借鉴。

【关键词】斯坦福硅谷创新系统催化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硅谷一直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领跑者,不断推动计算机产业升级和互联网技术革命,孕育了惠普、苹果、微软等产业巨头,是名符其实的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创新中心。

硅谷独特的创新系统被认为是其成功的核心,虽然这一系统并非刻意营造,但综观硅谷的发展历程,斯坦福大学在其创新系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1 斯坦福大学催化作用分析1.1 提供基础发展空间,培育硅谷雏形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为缓解财政紧张,将土地出租给小企业,创建斯坦福研究园,为企业集聚提供空间基础。

朝鲜战争期间,斯坦福大学作为获得国防订单较多的大学之一,为企业带来了大量联合开发业务,吸引了大批企业落户周边地区,形成了以斯坦福研究园为基础,逐步外延发展的硅谷科技企业创新空间。

1.2 实施荣誉合作计划,输送优秀人才斯坦福大学创建研究园的初衷之一,是希望引进大量企业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从而吸引优质生源入学。

因此,斯坦福大学一直源源不断的向硅谷输送创新创业人才。

据2012年底斯坦福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和教师在硅谷创立的公司总数高达3.99万家,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创造营业收入累计达2.7万亿美元。

除此之外,斯坦福还创建了“荣誉合作计划”,吸收硅谷企业选派员工入学攻读在职硕士学位,完善了人才培训机制,帮助企业吸引并留住人才,保持了硅谷创新的根本动力。

1.3 全球首笔天使投资,诞生行业巨头被誉为“硅谷之父”的弗雷德里克·特曼教授为吸引学生毕业后在本地工作,设立了土地出租、创业投资等一系列方案为学生发展事业提供便利。

[深度]产教深度融合的国内外实践借鉴与启示

[深度]产教深度融合的国内外实践借鉴与启示

产教深度融合的国内外实践借鉴与启示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家及地方政府通过出台政策、优化环境、完善体制机制等积极推进产教融合。

鉴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城市产教融合发展程度较高,在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国内外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区域高等教育及产业发展特色,有效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一、国外产教融合的发展实践1.美国产教融合发展实践。

美国产教融合发展的代表性高校及地区有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对硅谷、波士顿乃至整个美国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为硅谷的兴起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成立之初,斯坦福大学经历了美国历史上的经济大萧条,加上政府对斯坦福大学的财政支持有限,该校曾遭遇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斯坦福大学教授弗里德里克?特尔曼(Frederick Terman)提出建立斯坦福科技园,对外出租斯坦福拥有的土地资源。

这一措施不但吸引了柯达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惠普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进驻科技园,为学校筹集了办学所需经费,而且为斯坦福大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促成了美国高科技集聚地――硅谷的形成。

斯坦福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从教育教学到科学研究到社区生活都与硅谷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解决了大学自身经费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大学通过双方合作培养和锻炼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术人才,为硅谷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这种协同融合发展的模式为双方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斯坦福大学对教授办公司非常支持,只要教师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就可以到公司兼职或创办自己的公司。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在发明了MIPS后,便合伙创办了公司,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公司运营中。

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典型案例

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典型案例

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典型案例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一、美国斯坦福工业园与硅谷模式(一)资源与文化环境1、知识资源在知识与智力资源上,硅谷可谓得天独厚。

即使是斯坦福工业园创立之初,也有斯坦福大学深厚的科研实力和资源优势作为依托,而如今在这里,世界著名的大学和高级科研机构林立,人类科技前沿研究课题和人才汇聚,不断围绕着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展开科研攻关,持续创新工艺和设备,批量产生最新的独立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引领着科技革命的纵深发展,为硅谷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技术和智力支持,这可以说是硅谷模式成功的核心和基础。

2、资本优势硅谷内部创业与创新资本具有规模大、渠道多元、投资体制健全的优势。

近期的统计结果显示,美国国内投资机构约有2000余家,年投资金额达到600亿美元以上,且这些资本资源大部分配置在硅谷。

同时,这些创业创新型资本来源于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且后者占较大份额。

这些组织和个人资本实力雄厚,承受风险能力较强,在这类的投资中也是以获得高额利润回报为目的的,所以他们会选择专业知识过硬、实际运作经验丰富的经理人来对资本进行管理和运作,这也是硅谷资本运作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3、成果转化机制硅谷创业资本良好的运作环境,极大地刺激和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化。

成熟的投资资本与高科技含量的科研成果随时都在进行双向的权衡选择,也不断有高科技企业进入孵化和市场运作,像微软、英特尔等世界著名巨头的成功都是得益于硅谷成熟的产业化环境和机制。

这种机制促使科技研究和资本产业两种力量结合并获得双赢,共同成就了硅谷的成功。

4、企业文化在斯坦福工业园创立之初,就以一种开放自由的态度鼓励竞争与选择。

科研活动及成果在选择企业进行合作研发或者成果转化时、高级人才在选择供职企业时、风险投资资金在选择投资对象和方向时,都是自由并具有良好的流动机制的,并且这种选择和流动每天都在硅谷不断进行,从而形成硅谷开放自由和谐的企业文化。

这种企业文化促进了科技、人才、企业在产业园内良好的运作和流动机制,以及三者之间积极高效的融合。

引领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硅谷模式”

引领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硅谷模式”

引领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硅谷模式”【摘要】在硅谷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开拓背后,高校的创新力量和技术支持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大学是教育和基础研究的基地,正是基于这样的优势,斯坦福大学通过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换,既让大学的基础研究获得源头活水可以长足发展,也让企业看到了大学的巨大价值。

【关键词】硅谷模式;高校创新;技术转移一、硅谷的形成与发展(一)“硅谷”今昔美国硅谷(Silicon Valley)坐落在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南部,是高科技产业云集的美国加州圣塔克拉拉谷的别称。

在成名之前,当地一直是美国海军的一个工作站点,拥有海军的飞行研究基地和依附其生存的大量科技公司,之后基地迁移,NASA的接手使这个地区逐渐演变航空航天企业聚积区。

尽管有如此雄厚的科技实力,这里却罕有民用高科技企业扎根。

也许是基于这个原因,当地许多优质大学的毕业生们往往选择了到千里迢迢的东海岸寻找机遇。

这一点很快被斯坦福大学的教授Frederick Terman发现,他在学校里选择了一块很大的空地用于不动产的发展,并设立了一些方案来鼓励学生们在当地发展他们的“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事业。

于是在一间车库里凭着538美元两个学生建立了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并让它发展壮大。

在1951年,Terman 开始构想成立斯坦福研究园区(Stanford Research Park),大量不为人知的小型高科技企业在这里成立、成长,使这里成为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

民用高科技企业在这里开始迅速崛起,硅谷也因此而声名大振。

经过仅仅几十年的发展,扎根在硅谷的企业的一举一动已然成了全球高新技术发展的风向标,硅谷在全球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军地位越来越稳固,在脱离“硅”的道路上硅谷带领着全球科技潮流大踏步迈向互联网科技产业。

(二)发展基础硅谷的发展有其得天独厚的一面,也有对机遇的敏锐感知和迅速把握。

总结起来包括五点:1.早期无线电和军事技术的基础;2.斯坦福工业园的建立;3.硅晶体管的发明;4.风险资本的引入;5.软件产业兴起。

硅谷和斯坦福创新体系发展历程及启示

硅谷和斯坦福创新体系发展历程及启示
第3 0卷 第 4期 2 0 1 5 年 4月
பைடு நூலகம்
全球 科技 经济 嘹望
Gl o ba l Sc i e nc e , Te c hno l og y a nd Ec o no my Ou t l o o k
Vo 1 . 30 N O. 4 Ap r . 2 01 5
等 军 工 企 业 带 动 了硅 谷 地 区科 技 型企 业 的快 速 发
有 工业 园 ,而且通 过研 习班 、合 同研 究 以及人 员参 与等方 式 与企业保 持 密切联 系 。
在硅 谷 的发展 历程 中 ,尤其 是硅 谷发 展早 期 ,
展 。二 战后 ,冷 战 成为 电子业 发展 的动力 源 _ 2 】 。 随
默 默无 闻 。斯坦 福大 学 的腾飞 发生 在 2 0世纪 7 0年 代 之后 。 当时的工 程学 院院 长特曼 ( F r e d e r i c k T e r ma n)不 仅 是 伟 大 的 无 线 电 专 家 ,还 具 有 非 同 寻 常 的教 学 能 力 、领 导 能力 和社 会 活动 能 力 。 1 9 2 9年 ,美 国经 济 大 萧 条 导 致全 美 l 5 0 0万 人失 业 。特曼 参 加 了 “ 技 术 主义 ” 无 政 府组 织 ,鼓 吹 由
中图分类 号: G3 2 7 . 1 2 文献 标识 码 : A D OI : 1 0 . 3 7 7 2 / j . i s s n . 1 0 0 9 — 8 6 2 3 . 2 0 1 5 . 0 4 . 0 0 9
从 国防工业和电子产业、半导体产业到个人计算机 年代 。虽然关于硅谷的兴起有多种分析 ,甚至对于 和局域 网 、软件设 计 、因特 网 ,再 到 近年来 的移动 硅 谷起 源 的时 间也 有不 同的说 法 ,但是 硅 谷发展 的 通信 、生物技术 、纳米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 3 】 。每

美国硅谷模式成功的经济与制度分析

美国硅谷模式成功的经济与制度分析

作者简介:钟坚(1965—),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

《学术界》(双月刊) 总第94期,2002.3 ACADEMICS IN CHINANo.3May.2002美国硅谷模式成功的经济与制度分析○钟 坚(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摘要〕美国硅谷成功的经济因素有:优美自然环境的吸引力、斯坦福大学的衍生力、国防军费的初始动力、风险资本的孵化力、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力;文化是硅谷经济的原动力、知识是硅谷经济的源泉、创新是硅谷经济的核心、风险是硅谷成功之母。

崇尚竞争的创业环境、开放流动的学习风气、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人力资本的制度安排、非常完备的法制环境、市场是硅谷的真正孕育者。

〔关键词〕硅谷模式;硅谷成因;硅谷文化;硅谷制度〔中图分类号〕F43/47(71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98(2002)03-0224-20一、硅谷成功的经济因素 1.优美自然环境的吸引力优越的地理环境是硅谷成功的要素之一,高科技人才对环境品位要求很高。

它靠近太平洋,全年的平均气温在60至80华氏度以内,湿度不高,毫不感到潮湿。

如果在炎热的夏天下午,岛上的气温上升时,旧金山有名的雾气就会通过金门大桥滚涌而至,把气温冷却下来。

这种每天发生的清凉现象,曾被形容为“大自然的空调”。

由于硅谷东西两面均有大山挡住,没有美国东南部的飓风,南部的酷暑和洪水,北部的冰天雪地,四季如春。

旧金山本身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基础设施完善,四季长青,环境优美,有美丽的海滩和众多的国家公园。

穿行于硅谷,触目所见,没有摩天大楼,没有烟囱,只有成荫的绿树、草坪和掩映其间的一—422—幢幢两三层的建筑。

这些建筑形态各异,有的只是单幢别墅,有的则连成一片,但都优雅而宁静。

如果不是眼前不时闪过的Cisco 、Sun 、Intel 、Oracle 等熟悉的品牌,几乎浑然不觉已置身硅谷。

宽广的旧金山海湾地区似乎也是人见人爱的工作环境和理想居住区。

硅谷的故事:科技创新的发源地

硅谷的故事:科技创新的发源地

04
硅谷的创新领域与未来 趋势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硅谷是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源地,聚集了众多顶尖的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如谷歌、 脸书、微软等。这些公司通过不断投入研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在硅谷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硅谷的科技公 司通过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实现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突破。
02
硅谷的创新生态
世界级的大学与研究机构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研究所
作为硅谷的核心大学,斯坦福大学培 养了众多科技领袖和创新者,其科研 成果和创业项目对硅谷的创新生态产 生了深远影响。
这所研究机构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 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硅谷的科技 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
伯克利加州大学
作为世界顶尖的公立大学,伯克利加 州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着卓越表 现,为硅谷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和研 究成果。
创业和就业机会
技术变革也带来新的创业和就业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硅谷的故事科技创新 的发源地
目 录
• 硅谷的起源与历史 • 硅谷的创新生态 • 硅谷的科技巨头与创业传奇 • 硅谷的创新领域与未来趋势 • 硅谷面临的挑战与反思
01
硅谷的起源与历史
硅谷的地理与文化背景
地理位置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 金山湾区南部,是全球科技创新 的重要中心。
多元文化
硅谷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 人才,形成了开放、包容、创新 的多元文化氛围。
05
硅谷面临的挑战与反思
技术失控的风险
技术发展超出人类控制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创新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创新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创新斯坦福大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学校,从建校之初就以创新为主题,校训只有一句话:让自由之风劲吹。

这是非常有力的宣言。

斯坦福不崇拜任何传统,不为任何人所阻碍。

在过去近130年中,始终秉承这样的信念,不断创新和发展,直到今天,它已是一个富可敌国的大学,学校的可用资金超过了牙买加的生产总值,校友们创造了无穷的财富。

2011年,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有两位教授做过一个详细的统计报告,发现当时大概有4万家企业可以寻根到斯坦福,若把这些企业的产值加起来,相当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

更有意思的是,在地理上,斯坦福还被更多的财富所包围――东部是Google,南部是苹果,北部是Facebook,西部还有众多风险投资公司。

斯坦福大学对于创新的鼓励机制可以归结为几点:它非常强调对工业界的建设和对跨学科人才的培养;鼓励创新的同时没有忘记支持多学科的发展;富有远见地对企业进行投资,并设有一个特别的机构帮助师生解决与创业有关的法律问题,这个尤其重要。

硅谷的中心――这可以说是斯坦福的第一大特点。

硅谷的壮大不完全是市场驱动的过程,这其中少不了斯坦福校长、领导的主动参与。

特别是第五任校长史德龄提出,硅谷这个地方有很好的工业基础,斯坦福应该好好利用,把它发展成一个以学府为中心的创新工业园。

为此,学校专门建立了一个研究园,把土地租赁给像惠普那样的企业,孕育出了大概140家公司,学校里的学生也可以在这里工作。

美国很多高校向来只注重研究,特别是东部的学校,只注重博士生的培养,但斯坦福反而很注重对硕士生的培养,从而为大公司提供硕士人才。

因为一个大公司必须有领导,必须有最顶尖的科学家,但也必须有很多做基础工作的人,斯坦福在这方面作了很多贡献。

斯坦福和其它大学的另一个区别是,它给学生提供很多实用的课程,比如工程学院里有一些课是教如何建立一个创新企业的。

在互联网发展特别快的20年里,当其它大学还没有料到互联网将如此蓬勃壮大时,斯坦福就在计算机系课程里加入了实用的内容,且这些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

人才引进的创新模式:案例分析与启示

人才引进的创新模式:案例分析与启示

人才引进的创新模式:案例分析与启示引进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加大对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来填补自身人才短缺的不足。

然而,传统的人才引进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各地纷纷探索创新的人才引进模式。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一些创新模式,并提供相应的启示。

一、研发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引进模式在人才引进领域,研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模式。

通过与企业合作,研发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际需求,调整培养方向,提供与市场需求更加匹配的人才。

同时,企业通过与研发院校合作,可以获得更具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毕业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科技企业的合作为例,这一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承担科技转移和技术咨询等工作。

通过这种合作,斯坦福大学培养出了大量的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为企业和社会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合作模式的启示是,人才引进应该与产业发展需求密切结合。

研发院校和企业应该携手合作,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创新需求。

二、人才引进的“双创”模式近年来,“双创”已经成为推动创新的重点词汇之一。

在人才引进领域,也出现了一种“双创”模式,即引进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来推动当地的创新发展。

以中国深圳市为例,该市积极引进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通过提供创新创业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来吸引人才。

深圳市形成了一种“双创”生态系统,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创新创业支持服务、构建人才培养平台,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这种“双创”模式的启示是,人才引进需要以创新为导向。

吸引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可以带动整个行业或地区的创新发展。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该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人才提供更多的激励和支持。

三、远程办公和人才引进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办公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硅谷创新密码的秘密

硅谷创新密码的秘密

硅谷创新密码的秘密硅谷是全球科技创新的摇篮,无数知名科技巨头如谷歌、苹果、Facebook等都在这里孕育和崛起。

那么,硅谷的成功究竟来自何处?它背后隐藏着哪些创新密码的秘密呢?本文将深入探讨硅谷创新密码的秘密。

一、优秀人才云集的生态系统硅谷拥有全球顶级的高等教育机构,如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吸引了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

这些高水平人才聚集在硅谷,形成了一个优质的人才生态系统。

硅谷企业们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争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人才资源。

同时,高校也鼓励学生进行创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资源支持。

这种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使得硅谷拥有了世界上最顶尖的人才库。

二、风险投资的持续推动硅谷拥有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风险资本。

风险投资机构在硅谷层出不穷,众多投资者愿意为有潜力的创业公司提供资金支持。

硅谷的企业家们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他们敢于挑战并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失败并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大的负担。

这种风险投资的持续推动为硅谷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三、开放的创新氛围硅谷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充满了合作和共享的氛围。

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甚至是竞争对手之间都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关系。

这种开放的创新氛围使得不同的创意和观点得以交融,激发了更多的创新灵感。

创业公司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各种资源和知识,推动他们的创新项目的发展。

四、独特的企业文化硅谷拥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注重员工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许多硅谷企业鼓励员工进行自主创新,提供灵活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在硅谷,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开放。

这种企业文化激励着员工们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不断推动创新的发展。

结语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其成功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创新密码的秘密。

从优秀人才的云集,风险投资的持续推动,开放的创新氛围,到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硅谷的创新蓬勃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借鉴硅谷的创新密码,努力培养人才,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营造开放的创新环境,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以此推动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发展。

美国硅古创新创业环境

美国硅古创新创业环境

美国硅谷:创业环境和园区文化美国是当代高科技园区的鼻祖,早在上世纪30年代,当时还是斯坦福大学工学院院长的弗雷得里克·特曼教授就提出了“将大学和工业结合起来”的设想,并出资538美元资助两名研究生休利特和帕卡德,创立了“硅谷祖父”——惠普公司,这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科技园区——硅谷的雏形。

硅谷之所以能成为被公认的世界上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一个成功的高科技园区需要一所好大学(自然就有新思想、新发明以及充足的人才)和高效的资本市场,但仅有这两个条件还远远不够。

硅谷的成功是人才、创业环境、市场、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政府的适度介入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促进人才价值实现和增值的人才汇集机制。

1. 研究型大学的广泛参与高科技园区的成功,不仅要有人才,人才还得密集,要形成“智力库”。

大学不仅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和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且也是新知识、新技术的诞生地。

园区设在高等院校密集的地区,有利于智力与资金的结合及科研与生产的结合。

现代的高科技绝不是一个人、一支笔冥思苦想的产物,要把点子通过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变成高科技产品,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包括科学家、工程师、用户和供应商。

高科技园区与研究型大学为邻,这些人才就能很快见面,交流信息并协商解决问题,从而可以使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有助于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硅谷有多所研究型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其中,斯坦福大学对硅谷的形成与崛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硅谷内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教师与学生创办的。

多年来,硅谷毫不动摇地坚持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相互依赖、高度结合的信条,已被实践证明是开发高技术与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一条康庄大道。

同硅谷一样,美国其他成功的高科技园区都有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支撑。

128公路园区有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研究三角园区(RTP)依托北卡罗来纳大学、私立杜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科技园区的后起之秀盐湖城园区,依托的是犹他大学、犹他州立大学、杨伯翰大学等,西雅图科技园区(微软总部所在地)则依靠华盛顿大学。

美国高校协同创新的典范——斯坦福大学

美国高校协同创新的典范——斯坦福大学

美国高校协同创新的典范——斯坦福大学作者:王宏月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6年第4期王宏月(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摘要:美国的协同创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世界典范。

斯坦福大学协同创新的举措主要有:通过出租丰富的土地资源,吸引风险投资;加强校企协作,实现互利双赢;聚集资金,吸引世界一流师资队伍;大力发展创业教育。

关键词:斯坦福大学;硅谷;协同创新;举措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4.034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4—0116—03收稿日期:2015—10—22作者简介:王宏月(1989—),女,辽宁阜新人,沈阳师范大学比较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美国高等教育。

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如果从斯坦福夫妇于1885年召开第一届董事会算起,就整整有130年了。

事实上,在半个世纪以前,斯坦福大学还只是美国西部一所比较优秀的地方性大学。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斯坦福大学出现在美国“十佳”大学的名单中。

如此迅速上升为顶尖大学是斯坦福大学的显著特征。

大学根据固有的土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和革新,寻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协同创新之路,并且奇迹般地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硅谷高新科技园区。

斯坦福大学通过与硅谷的合作,最终实现了双赢的局面,是世界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典范。

一、斯坦福大学协同创新的举措(一)出租丰富的土地资源,吸引风险投资原斯坦福大学校长肯尼迪曾说过:“斯坦福大学之所以有今天,有很大程度要归功于特曼非凡的远见卓识。

”[1]特曼对二战后的形式进行清晰准确的分析,美国的西部不比工业发达的东部地区,虽然土地肥沃、环境优美,但却缺少足够规模的企业与本地的农业资源相匹配。

倘若西部的工业想要寻求发展,与本地高校合作将是企业家们的首要选择,由此,带来的资助将会充实学校的财政收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坦福大学对硅谷创新系统的催化作用分析作者:王堃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3年第16期
【摘要】硅谷自发形成的创新系统是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功所在,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创新系统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

本文将对斯坦福对硅谷创新系统的影响因素做简要分析,为我国以大学为依托建设科技园区提供借鉴。

【关键词】斯坦福硅谷创新系统催化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硅谷一直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领跑者,不断推动计算机产业升级和互联网技术革命,孕育了惠普、苹果、微软等产业巨头,是名符其实的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创新中心。

硅谷独特的创新系统被认为是其成功的核心,虽然这一系统并非刻意营造,但综观硅谷的发展历程,斯坦福大学在其创新系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1 斯坦福大学催化作用分析
1.1 提供基础发展空间,培育硅谷雏形
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为缓解财政紧张,将土地出租给小企业,创建斯坦福研究园,为企业集聚提供空间基础。

朝鲜战争期间,斯坦福大学作为获得国防订单较多的大学之一,为企业带来了大量联合开发业务,吸引了大批企业落户周边地区,形成了以斯坦福研究园为基础,逐步外延发展的硅谷科技企业创新空间。

1.2 实施荣誉合作计划,输送优秀人才
斯坦福大学创建研究园的初衷之一,是希望引进大量企业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从而吸引优质生源入学。

因此,斯坦福大学一直源源不断的向硅谷输送创新创业人才。

据2012年底斯坦福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和教师在硅谷创立的公司总数高达3.99万家,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创造营业收入累计达2.7万亿美元。

除此之外,斯坦福还创建了“荣誉合作计划”,吸收硅谷企业选派员工入学攻读在职硕士学位,完善了人才培训机制,帮助企业吸引并留住人才,保持了硅谷创新的根本动力。

1.3 全球首笔天使投资,诞生行业巨头
被誉为“硅谷之父”的弗雷德里克·特曼教授为吸引学生毕业后在本地工作,设立了土地出租、创业投资等一系列方案为学生发展事业提供便利。

威廉·休利特和戴维·帕克特两名学生在特曼教授538美元的资助下,创建了一家高科技公司,后来发展为打印及成像领域和IT服务
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全球知名企业——惠普,而特曼教授提供的538美元启动资金,也是创业史上第一笔天使投资,掀开了资本助力企业发展的序幕。

1.4 前沿科研资源对接,充实创新实力
斯坦福为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到硅谷企业兼职或创办科技公司,不仅保留他们的职位以减少其顾虑,还规定教师在学校获得的科技成果,由发明者本人负责向公司转移的,学校与其签署许可合同,所获得的知识产权收益,学校只提取10%-15%;学校的应用性成果在1年之后仍未向企业转移的,发明者可自主向企业转移,学校一般不再收取回报。

这极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使大量优秀成果和人才注入硅谷的科技企业,形成持续创新活力。

1.5 传递独特创业基因,打造文化特征
硅谷独特的文化特征源自斯坦福的创业基因。

斯坦福自创校之初就确定了“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理念,这与当时普遍专注学术研究的象牙塔式大学的育人观截然不同;在美国大学由专注学术向服务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斯坦福抓住机遇,通过获取政府研发合同、与企业联合开发新技术、向企业输送优秀科技成果和研发人才等方式,建立了与政府、企业的密切联系,带动了大学综合实力提升,使斯坦福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2 我国依托大学建设科技园区的问题
我国依托大学建设的科技园区虽然在企业集聚、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硅谷相比普遍存在着以下不足:
第一,对大学与科技园区之间的互动作用认识不清,过分强调对大学优势的依托,忽略了科技园区对大学发展的促进;
第二,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区多是以办公空间吸引企业,不是以提供业务合同而形成的硅谷式企业聚集区,对企业的核心吸引力不足;
第三,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四,大学与科技园区的企业间尚未建立顺畅的人才流动渠道;
第五,科技园区非常注重提供企业发展服务,忽略了精神层面创业文化的打造。

3 对我国依托大学建设科技园区的启示
3.1 正确认识科技园区定位
斯坦福之所以促成硅谷的创新系统,是因为其自身发展需要借助企业的力量不断提高声誉。

而我国以大学为依托建设科技园区,将其作为独立产业,缺乏与大学间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的互动机制。

应该将科技园区视作与教学、科研职能并重的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作为大学科研与教学成果的输出平台,以此带动大学整体科研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提升。

3.2 合理规划科技园区
硅谷的形成是斯坦福研究园顺势发展的结果,不是人为规划的产物,这与我国鼓励以大学为依托建设科技园区的情况不同。

因此,要结合大学的优势资源塑造核心吸引力,合理规划科技园区的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实施方式等,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

3.3 切实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
如果斯坦福没有丰厚的回报机制,就不能吸引科研人员向企业输出技术成果。

而我国对大学科研人员的考核标准又异常严格,使他们往往无暇与企业建立合作。

因此,应引导大学将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落到实处,从收益、职称、考评等方面解决科研人员在大学发展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推动产学研合作。

3.4 培育并输送优秀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硅谷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我国大学应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导向,与科技园区企业建立人才输出渠道,通过提供实习就业岗位,为企业有效补充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3.5 营造开放共赢的创业文化
硅谷创业者嗜好冒险、宽容失败,既倡导团队合作,也能容忍背叛,这种创业文化深受斯坦福精神的影响。

因此,我国大学应注重文化影响力的塑造和传导,在科技园区形成有序竞争、多方合作、寻求共赢发展的创业风尚。

参考文献
[1]董美玲.斯坦福—硅谷高校企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2011(12):18.
[2]李伟,李斌,周琳.高校科研管理的能动性与创新性探讨[J].2007(10):35-37.
[3]G·卡斯帕尔.斯坦福大学的成功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