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教案(徐朝龙)
10.2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设计
10.2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①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②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2.科学思维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如何利用实验结论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对上节《浮力》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
上节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使学生明确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
本节由“阿基米德的灵感”“浮力的大小”两部分内容构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也是本节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式实验探究的方式,以此来强化学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过程。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情景引入播放阿基米德与王冠的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阿基米德的灵感是什么?〖师〗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回顾::①在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②在液体的密度相同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
进一步引导学生: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m排=ρ液V排),再进一步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m排g=G排)。
活动二: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1)提出问题:1.你认为实验中要测量哪些数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演示,如图甲、乙、丙、丁)2.下图是老师设计的实验步骤,你认为合理吗?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不合理,如何调整?3.仔细观察下图的实验过程,你们认为实验中要计算物体受到浮力要比较那两幅图的数据记录?4.仔细观察下图的实验过程,你们认为实验中要计算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要比较那两幅图的数据记录?5.仔细观察下图的实验过程,你们认为实验中最终要比较的是什么?6.仔细观察下图的实验过程,如果做完以上的全部实验过程,就此结束行吗?为什么?(2)进行实验,分析总结: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相等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我们用塑料圆柱再一次做实验。
浅谈阿基米德定律探究性实验教学
例 如在 探究 《 阿基 米 德 定律 》 动 中 , 活 将全 班
分 为 4个 小 组 。
・
2 2 ・
Ed c t n lE up n d E p r n 12 ,No 5,2 u ai a q ime tAn x ei tVo. 8 o me . 0 1 2
有什 么感 想 ? 刚 才观 察 到什 么 ? 等 等 。教 师 以 …‘ ”
问题 为 引导 , 情景 导入 , 启迪 思维 , 出学 习 内容 。 点
物理 实验 大 多数 的探 思 维 空前 活 跃 , 高 了他 们 提
学 习 的积极性 和学 习 兴趣 。
关 键 词 阿基 米 德 定 律 探 究 性 实验 教 学
随着教 育改 革 的不 断 深 入 , 初 中物 理 实 验 在
中学生 有很 强 的求 知 欲 , 常 表 现 为思 想 上 的 困 时
惑和 疑问 。正是 这些 思想 和认 知 问题 驱 动学 生去 追求 知识 、 索 真理 。教 师 以学 生 提 出问题 为 契 探 机 , 心 设 计 , 疑解 惑 , 精 释 帮助 学 生 完成 探 究 知识
学生 亲 自动手 操作 。又 如 在 《 杆》的教 学 中 , 杠 我
让学 生用 铅笔 和直 尺撬 书本 代替 实验 室里很 难施 展 的撬 石头 。这 些 实 验贴 近学 生 的生 活 , 合初 符 中学生 好奇 、 问 、 好 好动 、 学 的心理 特征 。 好
浅 谈 阿 基 米 德 定 律 探 究 性 实 验 教 学
中 , 了惯 性球 的演示 实验 , 可 以让学 生动 手抽 有 还 出橡 皮擦下 的纸条进 行体 验 。也可 以让 学生课 后
《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设计
《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生平和贡献。
2.学习阿基米德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科学家及其成就的尊重和敬佩之情。
教学内容:1.阿基米德的生平介绍。
2.阿基米德心算方法的教学。
3.阿基米德物理定律和发现的学习。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家阿基米德的重要性和他对科学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生平介绍(15分钟)教师利用PPT或故事讲述的形式,向学生介绍阿基米德的生平,包括他的出生地、家庭背景、成就等。
第三步:阿基米德心算方法的讲解(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阿基米德的心算方法,并进行示范。
然后,教师分发习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运用阿基米德的心算方法进行计算。
第四步: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阿基米德的心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者想象出其他可以运用心算方法的场景。
第五步:阿基米德物理定律和发现的学习(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阿基米德的物理定律和发现,如浮力、杠杆原理等。
教师可以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这些物理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步:学生实践(15分钟)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选取一个阿基米德的实验(如浮力实验、杠杆实验)进行实践,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总结。
第七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并就阿基米德的贡献和科学方法进行总结。
学生可以就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想。
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学生完成的实验记录和分析报告。
教学资源:1.PPT或故事稿。
2.实验材料。
3.习题和讨论题。
拓展延伸:2.学生可以利用阿基米德的心算方法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3.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物理实验,巩固对阿基米德物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生物课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
生物课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阿基米德定律基本概念和公式,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学习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方法,熟练掌握实验步骤;3、探究浮力的基本原理和影响浮力的因素;4、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阿基米德定律的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设计和步骤;2、探究浮力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1、实验法;2、讲授法;3、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看一个视频来引入本堂课的内容。
呈现一个在水中沉浮的球,然后让学生结合主观经验,谈一谈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和解释,引发学生对“浮力”概念的思考。
2、讲解讲解生活中与浮力有关的知识点,包括水中游泳、潜水、漂流和建造大型船舶等等。
引入阿基米德定律基本概念和公式,并给出实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与使用。
3、实验设计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设计,根据教师的指示,设计出可行的浮力实验,并明确实验目的、方法和数据结果的处理方式。
4、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准备好各种实验材料和工具,调整合适的实验环境。
(2)实验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讲解相关安全考虑。
(3)实验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开始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步骤和要求记录实验数据。
(4)数据整理: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并画出相应的图表。
通过对图表的解释,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实验数据。
5、实验分析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给予反馈,对分析数据结果进行讲解和导向,帮助学生理解实验中发现的规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6、课堂展示每个小组按照一定的格式和标准,撰写实验报告,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并互相评价和讨论。
7、总结本节课的总结分为两个方面:阿基米德定律公式和实验成果;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交流方式。
通过总结,将课堂学习相应内容深入脑海,愉悦地享受到自己取得的成果。
六、教学反思1、实验设计没有足够的引导,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存在不良解决方式;2、部分学生阅读、写作表达能力不够,需要被指导。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和反思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
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二、进行新课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
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
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
教师简介实验步骤。
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
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
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
(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教师说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阿基⽶德原理教案阿基⽶德原理教案⼀、教学⽬标1、通过边学边实验,使学⽣知道什么是浮⼒,引导学⽣学会⽤“称重法”测浮⼒,并⽤实验“发现”阿基⽶德原理,探索浮⼒的⼤⼩与哪些因素有关。
2、培养学⽣设计和动⼿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和总结实验结论,以及探究物理规律的能⼒。
3、通过边学边实验的探究性学习,增强学⽣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1)重点:浮⼒概念,阿基⽶德原理(2)难点:①探索阿基⽶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
②对阿基⽶德原理的理解。
三、教学⽅法:边学边实验,演⽰实验,猜想,推理,讨论,实验论证。
四、教学⽤具:盛⽔(盐⽔)烧杯,重物,乒乓球,弹簧测⼒计,溢杯,,⼩烧杯、(每2⼈⼀组)铁架台,有关投影⽚等。
五、教学过程⼀、引⼊新课:问:在操场上踢⾜球时⼀不⼩⼼把球踢到了河⾥,球就能漂浮在⽔⾯上,它受到什么⼒的作⽤?学⽣回答:重⼒和浮⼒的作⽤引出课题:浮⼒。
⼆、新课教学:(⼀)1、举例说明⽣活、⽣产中有哪些物体受到浮⼒。
2、学⽣边学边实验,感受浮⼒的存在。
把乒乓球放⽔中,并下压,感受浮⼒的⽅向,并对球进⾏受⼒分析,归纳浮⼒的⽅向。
探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
问:物体浸没在⽔或盐⽔中时是否受到浮⼒?⽅向如何?能否⽤测⼒计来测量其⼤⼩?学⽣讨论,设计实验,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有关结论。
(1)物体在空⽓中的重为___________N。
(2)把重物浸没在⽔中或盐⽔中,弹簧测⼒计的⽰数为_________N。
分析数据可得:浮⼒的概念: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竖直向上的托⼒叫浮⼒,测量浮⼒⼤⼩的⼀种⽅法:称重法F浮=G-F问:当物体部分浸⼊液体中时是否受到浮⼒?能否测出⼤⼩?学⽣简述利⽤弹簧测⼒计测量浮⼒⼤⼩的步骤和公式步骤A在空⽓中⽤弹簧测⼒计测出物体的重GB把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出弹簧测⼒计的⽰数为FC浮⼒的⼤⼩为F浮=G-F(对重物进⾏受⼒分析,并推导出称重法测浮⼒的公式)观察在物体缓慢浸⼊液体的过程中,弹簧测⼒计的⽰数变化情况,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进⾏猜测:物体受到的浮⼒⼤⼩与哪些因素有关?1、实验2:浮⼒的⼤⼩与哪些因素有关?2、演⽰:鸡蛋与浮⼒;浸⼊液体中的体积不同时,物体受浮⼒⼤⼩的变化;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时,浮⼒⼤⼩的变化。
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知识与技能:1.会设计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会进行浮力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2.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有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尊重实验事实的客观态度。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建立。
难点: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
多媒体课件、空易拉罐两个、盘子、烧杯、溢水杯、弹簧测力计、石块、小桶、水。
一、情景导入情景1同学们,大家有谁会游泳?当你进入水中时有什么感觉?(飘忽不定)当你进入水中越深,这种感觉是不是越厉害?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受到了浮力,而且越往深处,受到的浮力越大)那么,你知道你受到的浮力具体是多大吗?怎样得出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情景2阿基米德出生在古希腊的贵族家庭,他从小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辩论。
有一次,国王要工匠给他做一顶金王冠,做王冠用的金子事先称过重量。
当王冠做好了,国王听说工匠在王冠中掺进了白银,偷走了一些金子。
可是,王冠的重量,并没有减少;从外表看,也看不出来。
没有证据,就不能定工匠的罪。
国王把阿基米德找来,要他判断这顶王冠有没有掺进白银,如果掺了,掺进去多少。
据说,阿基米德是从洗澡得到启发,才解决了这个难题。
这天,他去澡堂洗澡,心里还想着王冠的问题。
当他慢慢坐进澡盆的时候,水从盆边溢了出来。
他望着溢出来的水发呆,忽然,高兴地站了起来:“找到了!找到了!”阿基米德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好,就从澡堂跑回家里。
原来,阿基米德已经想出了一个简便方法,可以判断王冠是不是纯金做的。
他把金王冠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缸中,一些水溢了出来。
他取出金王冠,把水装满,再将一块同王冠一样重的金子放进水里,又有一些水溢了出来。
他把两次溢出的水加以比较,发现第一次溢出来的多。
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设计
《科学家阿基米德》是教科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是以“热爱科学”为主题展开的。 本文通过两个故事,介绍了科学家阿基米德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及其伟大的人格,赞扬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课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特点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教学目标
生3:阿基米德跳到一块高高的石头上,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对大家说:“快回家去,把家里的镜子全拿来!”这句话是阿基米德把敌人打跑后大家夸赞他时他说的,能够体现阿基米德非常谦虚。
生:学到了他的沉着冷静、遇事不慌张,临危不惧。
生:学到了他爱动脑筋想问题的好习惯。
生:学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精神。
直观形象地引入激起学生直接学习兴趣。
(屏幕出示)
师:他还可能什么时候在想?
可能忘了什么?
师:完成第三个学习目标(屏幕出示)。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14自然段,并圈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屏幕出示:阿基米德跳到一块高高的石头上,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对大家说:“快回家去,把家里的镜子全拿来!”
指导朗读
师:罗马士兵野蛮地把短剑刺进了阿基米德的胸膛,阿基米德的生命结束了,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呢?(出示目标3)
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六年级
教学形式
自主合作
探究
教 师
单 位
课题名称
科学家阿基米德
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 学习,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2.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
3.学生对阿基米德热爱科学超越自己的生命的精神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4.学生对科学这一主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相关的课外知识。
(1)给下列字注音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_1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对上节《浮力》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__教学内容的核心。
上节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使学生明确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
本节由“阿基米德的灵感”“浮力的大小”两部分内容构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也是本节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式实验探究的方式,以此来强化学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让学生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
能应用公式F浮=G 排和F浮=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
三、教学流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阿基米德的灵感”53页小实验通过让学生展示,重现古代阿基米德洗澡情境,感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多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而学生所看到的浮力大小并不一定会与排开液体的重力联系在一起,所以需要我引导学生将排开液体质量的多少转化为与浮力有对等比较关系的排开液体所受重力,让学生自觉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出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之间定量关系的实验。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2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为了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印象和认识,教材分物体全部浸没和部分浸入水中两种情况从实验得出原理,并且通过两个例题的处理,加深同学们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许多学生有过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可以让这些同学描述其感受,而后发动学生讨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使其明确他在走向深水区过程排开的水的体积在增大,从而浮力也在增大,而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不同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所以浮力在这种情况下与深度无关,纠正学生由于亲身体验而得出的“越深,浮力越大”的片面理解。
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教案
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教案(总7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教案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教案《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和对科学的热爱。
3.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
4认识5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重难点: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大家熟悉哪些科学家并讲讲他的事例。
学生自由谈自己所了解的科学家事迹。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科学家,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画像,他的名字叫阿基米德,板书课题,自由读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科学家。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地朗读课文,圈画本课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对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语句可通过反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借助工具书弄懂意义。
把喜欢的词语抄在自选词句栏中。
2.通读全文标段弄清段意,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文章写了几件事。
三、深入精读。
1.再读文,从每件事中可以体会出阿基米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阿基米德是个爱动脑筋的人。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爱动脑筋?学生找3到14段有关语句回答,师追问从阿基米德的言行中看出他遇事怎样?学生:阿基米德沉着、冷静、果断。
师:怎样才能读出他的沉着、冷静、果断怎样读才能体会到人们战胜罗马军队的喜悦学生:练读,汇报读。
师:为什么阿基米德说是太阳帮的忙?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或课前实验谈谈。
师:在这里你明白了阿基米德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他善于观察思考,并利用科学原理战胜了敌人。
2.读15到20段,说说这部分写了什么。
学生读完汇报:罗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阿基米德。
画出最使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谈你的感受。
学生:“阿基米德那么专心抬起头来”从他的行为中感受到他全身心地投入钻研的状态。
学生:“等一下?没完呢!”面对死亡他毫无畏惧,还关心自己的几何定理,可见他热爱科学胜过自己的生命呀!学生:罗马士兵太残忍了,阿基米德求他等一下都不行,竟让璀璨的科学巨星带着遗憾陨落在他的利剑下。
初中 阿基米德原理 教案
初中阿基米德原理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溢水杯等仪器进行浮力实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学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2)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探究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教学难点:(1)实验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2)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阿基米德原理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2)提问:阿基米德原理是什么?它有什么实际应用?2. 实验探究(1)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溢水杯、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石块、细线、大烧杯和小烧杯等实验器材。
(2)按照实验步骤,用细线将石块系住,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石块的重力G。
(3)将石块完全浸没在溢水杯中,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4)计算浮力F浮 = G - F,并记录实验数据。
(5)重复实验,改变石块的排开液体体积,观察浮力的变化。
3. 分析讨论(1)讨论实验现象:为什么石块在水中会受到浮力?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有什么关系?(2)引导学生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船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潜水艇能下潜和上浮?5.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2)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
2. 调查生活中应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3. 思考如何改进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阿基米德的原理教案
阿基米德的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阿基米德的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阐述阿基米德的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对浮力和水压的思考。
如:为什么大海中的巨轮能够漂浮在水上?为什么潜水员在深水中需要穿潜水服?2.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给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概念解释,并通过实际例子解释。
阿基米德原理是指:浸没在流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所排除流体的重量。
例如:把物体放入水中,通过测量排斥的水的质量,就可以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
3.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
材料:一根细绳、一个小纸杯、一块蜡烛、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
步骤:1)将绳在容器的顶部系紧,保证绳子上方有足够的长度。
2)将绳的另一端系在一个小纸杯的底部。
3)点燃蜡烛,将蜡烛放入容器中并盖上容器盖。
4)将纸杯插入容器中,注意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
观察:当将纸杯插入容器中时,会发现纸杯被浮力推向容器的顶部。
解释: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体充满了容器,由于热气体密度较小,推开了水,从而产生了浮力,使纸杯浮起来。
4.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实验的结果和解释。
并且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在重力的作用下,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比在空气中大?5.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给出一系列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如:为什么水下的船只要从舱口放干一些,就能重新漂浮起来?为什么密度小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而密度大的铅块沉到水底?6.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一些拓展问题,如:如果给你一个正方体状的木块,你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木块的密度?如果在水中放入一个沉重的金属球和一个轻盈的橡皮球,你认为会发生什么?7.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归纳总结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阿基米德初中的教案
阿基米德初中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阿基米德原理,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验探究,深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探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教学准备:易拉罐、水桶、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大烧杯、小烧杯、溢水杯、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阿基米德的头像,介绍阿基米德的身份和贡献。
2. 提问:你们听说过阿基米德原理吗?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二、新课教学(15分钟)1.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当物体浸入液体中时,所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 公式介绍:F浮 = G排,其中F浮表示浮力,G排表示排开液体的重力。
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布置实验:将一个石块用细线拴住,放入装满水的大烧杯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石块的重力。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你们觉得石块在水中会受到什么力?3. 再次测量石块的重力,比较两次重力的差异,解释原因。
4. 让学生用手挤压溢水杯,观察水溢出的情况,联系阿基米德原理。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出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计算题,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
2. 让学生互相讨论,解答计算题。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和应用。
2. 提问: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实例?3. 让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了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运用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加深了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浮力计算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阿基米德教案
阿基米德原理一、教学目标: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掌握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学习重点1、阿基米德原理的讲解。
三、教学难点:1、浮力与体积的关系。
2、物体浮力大小与其重力无关。
3、相同体积、不同重力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相同。
四、教学方法:通过指导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在合作中学习,并通过提问的方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理解接受本课知识。
教学仪器:溢水杯、烧杯、自来水、水桶、弹簧秤、细线、石块五、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那么同学们可不可以告诉我:“(1)什么是浮力?(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做浮力。
”老师:“对,没错这就是浮力。
”2、进行新课:(1)引入课题: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哪皯因素有关。
首先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2)课文内容:[先向同学简单介绍一下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方根有两个,一个是杠杆平衡问题,另一个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关于浮力问题。
我们知道,轮船从江河中的吃水深度比在海水中的吃水深度要大。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从下面的实验我们来进一步研究浮力来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二:按本节课参图7-22和7-23所示进行实验。
(老师演示)①观察同一个物体浸在不同液体中的体积不同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不一样呢?学生回答:因为物体当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
学生回答:因为物体在水中的深度不同。
学生回答:因为水面升高了。
那浮力到底是不是和这些原因有关呢?那么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做下面这个实验。
②观察同一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发生变化。
阿基米德教案
课题: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1、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并能进
行实验探究。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
原理进行简单计算。
这实际上是一个
物理的推导过
程,把这一过程
放手给学生进行
教材分析
重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方法设计
教学
方法:
称重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溢水杯、小桶、水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浮力知识非常多,有些探究活动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
教学
流程一、导入
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二、阿基米德原理
1、设计实验:感知浮力与排开液体的
体积的关系
2、提出问题:
①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两个因素有关的结论说明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力有关呢?
②深化假说: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①如何测浮力?记录表格如何设计?
②如何测排开液体的重力?记录表格如何设计?
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4、分析论证
5、实验评估
6、实验改进推导有利于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进行评估,存在问题:溢出液体测量的准确性、接触容器底等都能影响实验结论的顺利获得)。
课堂小结回顾本次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实验中有哪些不
足?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阿基米德教学设计
阿基米德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阿基米德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了解阿基米德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科学世界的贡献;2.学习阿基米德的重要发明和发现,并了解其应用;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4.鼓励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对人类的重要性。
二、知识准备1.阿基米德的生平事迹;2.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的原理;3.阿基米德的重要发明和发现:杠杆定律、浮力定律、水平衡定律等。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阿基米德的照片,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阿基米德,他是谁,对人类有什么贡献;2.引导学生回答,然后概括阿基米德的贡献和发现,引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讲授阿基米德的生平事迹和贡献1.通过PPT和视频等形式,讲述阿基米德的生平事迹,包括他出生在古希腊的锡拉库扎岛,曾经在亚历山大港工作,对科学和数学的突出贡献等;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阿基米德的贡献对科学世界如此重要,他的发现和发明如何影响了人类的生活。
步骤三:讲解阿基米德的发现和发明1.讲解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浮力原理;2.讲解阿基米德的其他重要发明和发现,如杠杆定律、水平衡定律等。
通过实验和示意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原理;3.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阿基米德的发现和发明对当代科学有什么重要意义,为什么这些原理被如此广泛应用。
步骤四: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阿基米德原理,设计一种简易的测密度实验,并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2.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小组展示和总结,让每个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并分析测密度实验中涉及的阿基米德原理;3.教师评价和点评,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的收获和体会。
步骤五:拓展思考1.教师提问,阿基米德的发现和发明对其他领域还有哪些应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阿基米德的发现和发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3.鼓励学生展开思考,给出他们自己对阿基米德贡献的评价,并解释自己的观点。
阿基米德三年级阅读教学设计
阿基米德三年级阅读教学设计Ⅰ.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2. 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根据所读内容回答问题。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理解和解释文章中的隐含意义。
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所读内容。
Ⅱ.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章理解和分析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释文章中的隐含意义。
Ⅲ.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学素材:阅读材料《阿基米德与王冠》、练习题。
3. 课堂活动准备:小组活动材料。
Ⅳ. 教学过程1. Warming-up(1) 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阿基米德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阅读和科学的兴趣。
(2) 引入主题:阅读《阿基米德与王冠》,了解文章的作者以及主要情节。
2. Pre-reading教师展示包含关键词的PPT,和学生一起讨论关键词的意思,并预测文章的内容。
3. While-reading(1) 教师分发阅读材料《阿基米德与王冠》。
(2)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并在PPT中预留的问题处标注答案。
(3) 学生分组讨论答案,并展示讨论结果。
4. Post-reading(1) 学生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论和补充。
(2)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文章的隐含意义,并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依据。
(3)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观点。
(4)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并给予肯定性评价。
5. Consolidation教师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6. Assignment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篇阅读材料,并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Ⅴ.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阅读《阿基米德与王冠》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与阅读的兴趣。
小组活动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问题的提问,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基米德定律教案徐朝龙璧山县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重庆璧山 402760一、课时总课时:二课时,本教案为阿基米德定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二课时:演示阿基米德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定律。
二、本课地位与作用阿基米德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学内容,本章几节内容都是与浮力有关的知识,它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
阿基米德定律这节是“浮力”这一章的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及浮力大小的计算,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自主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以及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掌握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会利用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获取资料的方法,提高搜索和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2. 方法与过程目标:(1)、通过学生分小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2)、通过让学生课堂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和课外探究如何将沉入玻璃杯水底的鸡蛋浮上来,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猜想——设计——验证——结论。
(3)、通过让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生亲自进行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播放古代曹冲称象故事,收集有关浮力方面我国科技成果,培育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点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教具0.6N金属铝块,盛酒精烧杯,盛水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七、教学思路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主旋律,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认真探究,主动去掌握概念,发现规律;通过学生自主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节课教学思路为以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以多媒体和百度搜索引擎为教学辅助工具,整个教学过程贯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曹冲称象”情景,启迪学生对浮力知识的思考;让学生快速阅读内容,大胆质疑,提出本堂课探究的内容;开展小组实验,自主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归纳总结规律;布置课外活动,创新学生思维。
八、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
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4、要求学生讲述课外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收集的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等浮力知识应用的故事,(/question/4536199.html)(二)、新课教学1、情景导入,点明主题教师通过多媒体大屏幕播放一段“曹冲称象”视频,顿时学生被这一有趣的历史事件所吸引,心中产生了很多困惑和疑问。
(该故事教师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收集:/question/100650036.html)播放完毕后,教师就对学生提问:“你们看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学生答疑:有一位同学说,我还有其它“称象”办法,我不用石头而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
这时其他同学也说开了,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了,人能上能下,等等。
教师相机点评,给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接着,老师又提问:你们刚才观察到什么?学生答疑:有的同学说:我看见大象站在船上时,一个士兵在船边用笔画横线作记号;有的说:我看见士兵在给船加石头时,船浸入水中的深度随着石头增加而增加,等等。
教师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分析,点出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就是《阿基米德定律》。
2、阅读内容,大胆质疑学生快速阅读《阿基米德定律》这节内容,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对知识存在的困惑和疑问。
有同学提出:我到“死海”去游泳,人在水面上静止不动而不掉下去,在家乡的池塘情况就相反,都是同一个人浸在水中,这是怎么回事?有同学又提出:为什么铝块会沉入水底,而用铁做成的船能够在海洋中航行?有同学又提出:同一木块把它放在水面上和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吗?等等。
这时,教师抓住几个关键问题提出问题:同学们,浸在液体中物体所收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探究活动。
3、分组实验,自主探研(1)、分组:在探究《阿基米德定律》活动中将全班分为四个探究小组,分组时注意学生能力强弱的搭配,每个小组内分工明确,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
(2)、自主探研第一小组:(1)、探究的问题:浮力大小和物体的体积有关吗?(2)、实验器材:装水烧杯2个,体积不同的铝块2个,弹簧测力计2把。
(3)、实验记录:(见表1)表1(4)、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讨论,对比分析表中两组数据,得出结论:浮力大小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第二小组:(1)、探究问题:浮力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吗?(2)、实验器材:装水烧杯2个,体积相同的铝块2个,弹簧测力计2把。
(3)、实验记录:(见表2)表2(4)、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讨论,对比分析表中两组数据,得出结论:浮力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第三小组:(1)、探究问题: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浸入液体深度有关吗?(2)、实验器材:装水烧杯1个,铝块1个,弹簧测力计1把。
(3)、实验记录:(见表3)表3(4)、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讨论,对比分析表中两组数据,得出结论:浮力大小和物体浸没液体深度无关。
第四组:(1)、探究问题:浮力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的密度有关吗?(2)、实验器材:装水烧杯1个,装酒精烧杯1个,体积相同的铝块2个,弹簧测力计2把。
(3)、实验记录:(见表2)表2(4)、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讨论,对比分析表中两组数据,得出结论:浮力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的密度有关。
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巡回指导,相机点拨。
4、成果展示,交流学习确定“小教师”角色,由每小组组长担任“小教师”角色,通过展台或交互式电子白板给全班同学分析讲解他们小组探研的实验结论,由其他同学提出质疑,“小教师”负责释疑,同时,教师时时点评,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第一组:“小教师”讲解:通过展台对表中的数据分析讲解完他们小组“浮力大小和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验结论。
同学质疑:有的同学可能提出: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和阿基米德原理的结论不一致,“物体的体积”和“物体浸人液体的体积”不一样?等等“小教师”释疑:在实验表格中我们已经注明,我们是把物体都浸没在水中的特殊情况进行研究的,“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
等等教师:时时点评,给予学生充分肯定,指出不足。
第二组:“小教师”讲解:通过展台对表中的数据分析讲解完他们小组“浮力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验结论。
同学质疑:怎么你们小组的结论和第一组不一样,前后两个结论是否矛盾?等等“小教师”释疑:你们仔细观察分析我们小组两组数据,两块铝块体积一样,但浸入水的体积相同吗?如不同,物体浸入水的体积怎么在变化?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随物体浸入水的体积又在怎么变化?通过“小教师”点拨、引导,同学们的分析思考,同学们认识到:“若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小,则物体受的浮力就小”,“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物体体积是有区别的”,明确了浮力大小和物体体积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等等。
教师:时时点评,给予学生充分肯定,指出不足。
第三组、第四组采取相同的办法进行展示、交流。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浮力大小只和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两个因素有关。
那么,具体关系是什么呢?我们下一节课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定律来完成。
(第二课时完成)5、拓展延伸学生在课外开展以下几项活动:1、仔细观察在生活中有关浮力知识的现象,如:鱼儿为什么能够在水中游动?如何实现上浮下沉的?等等。
要求学生通过百度搜索引擎:/question,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释疑。
2、拓展学生知识面,让他们通过书籍、网络收集浮力知识在当今科技领域的应用,如:了解潜水艇上浮或下潜的原理,等等。
其中,网络收集采用统一的百度搜索引擎。
3、开展一次自主探究活动,如何利用浮力知识,将沉入玻璃杯水底的鸡蛋浮上来?开启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九、教学反思本堂课采取了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曹冲称象”故事,该故事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了学生注意力、想象力和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探究活动开了一个好头。
借助展台这一载体,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参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充分发挥了百度搜索引擎作用,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丰富教师、学生知识。
本堂课教学教师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分小组根据自己探究问题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对比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只是巡回指导,时时点拨。
同时,教师采用的启发式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情景导入环节,教师不是直接提问,而是问学生看了“曹冲称象”故事后,他们想到什么?看到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给予启发。
等等。
本堂课教学有效实施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教学环节中,将全班分成几个探究小组,明确各组探究任务。
每个小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独立完成相关任务,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充分发挥每个组员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每个小组通过学生自己亲身实验,对比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在展示交流环节中,学生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认知的过程,由每小组组长担任“小教师”角色,给全班同学分析讲解他们小组探研的实验结论,让其他组的同学共同分享成果、共同知识提高。
并由其他同学提出质疑,“小教师”负责释疑。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探究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现代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本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了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通过课外活动、网络(百度搜索引擎)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