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复习思考题答案
遥感复习题(答案)
遥感复习题(答案)1、遥感的概念(狭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2、遥感系统的组成;信息源: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信息获取:传感器接收到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胶片上。
胶片是由人或回收舱送至地面回收,而数字磁介质上记录的信息则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传输给地面的卫星接收站。
信息纪录与传输:地面站接收到遥感卫星发送来的数字信息,记录在高密度的磁介质上(如高密度磁带HDDT或光盘等),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用户可使用的通用数据格式,或转换成模拟信号(记录在胶片上),才能被用户使用。
信息处理:地面站或用户还可根据需要进行精校正处理和专题信息处理、分类等。
信息应用:遥感获取信息的目的是应用。
这项工作由各专业人员按不同的应用目的进行。
3、遥感的分类(按平台、波段、工作方式);(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一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一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一1000μm之间;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一1m之间;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遥感科学-思考题汇总-20152
遥感科学-思考题汇总-20152“遥感科学”思考题1. 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有哪些?遥感的主要特点:(1)观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4)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红外遥感昼夜探测、微波遥感全球探测人们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信息(5)经济型: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是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
2. 试说明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层次:地面、航空、航天、宇宙从单一传感器---多传感器分辨率不断提高:空间、时间、辐射和光谱分辨率不断提高全天候、全天时:可见光/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微波静态---动态:短周期、多时相定性---定量:新的算法、半自动化、自动化、智能化遥感和非遥感资料结合遥感和GIS、GNN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System,GPS、北斗、伽利略计划等)结合3. 如何理解“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遥感利用航天、航空(包括近地面)遥感平台上的遥感仪器,获取地球表层(包括陆圈、水圈。
生物圈、大气圈)特征的反射或发射电辐射能的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定性、定量地研究地球表层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地学过程,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服务。
这里把地球作为遥感的研究对象。
因此,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
4. 掌握并理解遥感的基本过程(提示:辐射源——大气——地表——大气——传感器——应用等环节)。
(1(能源(辐射源)。
所有的被动遥感所利用的能源均为太阳辐射能。
(2(在大气中传播。
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层,部分被大气中的微粒散射和吸收,使能量衰减。
(3(到达地表的能量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
(新)20XX年遥感概论复习思考题(附参考答案)
一.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二.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狭义理解:遥感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广义理解: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三.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包括五个部分: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四.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
2时效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3.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
4.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信息和人文信息。
不同的卫星传感器获得的同一地区的数据以及同一传感器在不同时间获得的同一地区的数据,均具有可比性。
5.经济性从投入的费用与所获取的效益看,遥感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局限性:信息的提取方法不能满足遥感快速发展的要求。
数据的挖掘技术不完善,使得大量的遥感数据无法有效利用。
一.辐射出射度与辐照度?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I=dФ/dS,单位是W/m²。
S为面积。
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dФ/dS,单位W/m²,S为面积。
辐照度(I)与辐射出射度(M)都是辐射通量密度的概念,不过I为物体接收的辐射,M为物体发出的辐射。
(完整版)遥感导论期末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遥感?2.遥感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3.从工作平台、工作方式、波段、应用领域、空间尺度几方面对遥感进行分类。
4.与其他技术相比,遥感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5.写出Wien位移定律,并阐述其物理意义。
6.大气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有穿透云雾的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7.列举几种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植被、土壤、水体、岩石的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8.简述气象卫星与陆地卫星的主要区别在哪几方面。
9.结合应用领域,熟悉掌握几种卫星系列。
10.解释传感器的三类扫描成像方式。
11.微波遥感有什么特点?12.从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方面简述遥感图像的特征。
13.为什么传感器要进行辐射定标,辐射定标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几种?14.引起辐射畸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15.为什么遥感影像要定量化应用必须进行大气校正?16.遥感影像为什么要进行几何校正,影响像元几何位置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7.在几何校正过程中,控制点的选取原则有哪些?18.简述直方图变换并举几种典型的示例。
19.理解遥感图像的空间域和频率域。
20.植被指数的定义并举例。
21.简述缨帽变换在农业应用中的实际意义。
22.遥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23.解释直接解译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24.了解目视解译的方法与基本步骤。
25.结合TM/ETM+和SPOT影像,简述各波段的主要应用领域。
26.遥感图像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7.遥感图像分类中主要采用哪些方法衡量相似度,举例说明?28.什么是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二者的区别是什么?29.解释最大似然分类方法。
30.制约遥感图像分类精度提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1.监督分类中对训练区选取的主要原则有哪些?32.遥感图像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33.遥感图像分类中主要采用哪些方法衡量相似度,举例说明?34.什么是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二者的区别是什么?35.解释最大似然分类方法。
(0684)《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思考题答案
(0684)《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1、遥感(Remote Sensing),从广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技术。
2、电磁波谱(Electramagitic spectrum):将电磁波按照波长的长短排列制成图表3、太阳常数:当地球处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单位时间内投射到位于地球大气上界,且垂直于太阳光射线的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为1385士7W/m’。
此数值称为太阳常数。
4、地物光谱特性:自然界中,不同的地物具有的不同的对电磁波不同波段范围的辐射规律(反射、发射、吸收、透射),称地物的该特性为其光谱特性。
5、地物反射光谱与地物反射光谱曲线:地物的反射率随人射波长变化的规律,叫做地物反射光谱。
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关系绘成的曲线(根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称为地物反射光谱曲线6、黑体:所谓黑体是“绝对黑体”的简称,指在任何温度下,对于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100%)的物体。
7、基尔霍夫定律:在任一给定温度下,地物的辐射通量密度和吸收率之比,对任何地物都是一个常数,并且等于该温度下黑体辐射通量密度。
(T一定Wλ/α= Wλ黑)8、大气窗口:大气层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大气层对电磁辐射的透明度。
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9、饱和度:纯度,色彩纯粹和色彩鲜艳的程度10、传感器:遥感中用来探测和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仪器。
10、反差contrast:感光材料的乳剂层上使影象表达出所摄物体各部分在光量方面有差别的能力,称为反差。
根据感光材料的反差大小可将感光材料分为软性片、中性片、硬性片11、像对stereopair: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地物所拍摄的两张相片12、航向重叠(longitudinal overlap):为了使同一条航线上相邻相片的地物能相互衔接以及满足立体观察的需要,相邻相片间需要有一定的重叠,称为航向重叠。
遥感科学-复习思考题
“遥感科学”复习思考题
1.掌握遥感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2.了解假彩色图像合成的原理。
3.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4.掌握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5.掌握辐射出射度、辐射亮度的概念。
6.了解黑体的概念及黑体辐射的三大定律。
7.散射的概念及大气散射作用对遥感的影响。
8.反射率、反照率、朗伯体、、大气窗口、植被指数的概念。
9.理解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时间、辐射分辨率及其在遥感应用上的意义。
10.掌握植被、水体的反射波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1.理解地物光谱特性的‘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及其对遥感应用的意义。
12.掌握遥感真实性检验的概念和意义。
13.了解地面、航空、航天遥感的作用。
14.比辐射率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15.掌握雷达遥感主要特点(与光学遥感相比)。
16.掌握光学传感器定标的概念、意义。
17.理解定标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18.掌握遥感图像大气纠正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19.了解大气校正的基本方法。
国科大遥感B总复习思考题完整答案整理版
总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2. 遥感的特点(优势)主要有哪些?3. 说明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②③⑤⑥4. 掌握辐射出射度M 、辐射亮度L 的概念。
...M =ddAL =dd dA cos θ5. 试说明黑体的概念及黑体辐射的三大定律。
λmax =A T6. 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的概念。
7. 大气散射的概念。
8. 大气纠正的概念。
9. 反射率、反照率的概念。
10. 朗伯体的概念。
11. 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时间、辐射分辨率的概念及其在遥感应用上的意义。
12.简述植被的反射波谱特征,并分析它的影响因素。
13 了解高光谱遥感的概念,掌握其主要特点(与宽波段遥感相比)。
14. 什么是比辐射率?地物比辐射率受哪些主要因素影响?λλε(Τλ)=M S(Τλ)M B(Τλ)15. 试说明地表温度反演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单窗、劈窗算法)。
16. 试分析雷达遥感与光学遥感相比的主要特点(或优势)。
17. 试分析雷达回波强度(后向散射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18. 微波的穿透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19.掌握地学相关分析的概念,并说明在遥感应用中为什么要进行地学相关分析?20. 分层分类法的概念及特点。
21. 遥感数据融合的概念是什么?22. 数据融合的目的是什么?23.掌握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的优缺点。
24.了解分类精度分析评价的方法。
③。
RS 第2章 思考题及答案 9page 08年用
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复习题:1 由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情况、各电磁波谱段的稳定性以及大气传输过程中发生的作用(导致大气窗口的存在)等几方面的原因,目前遥感技术使用的电磁波集中在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等光谱段,这几个谱段主要特性如何?紫外线的主要特性紫外线:波长范围0.01-0.38(或0.4)µm。
太阳辐射含有紫外线,通过大气层时,波长小于0.3µm的紫外线几乎都被吸收,只有0.3-0.4µm波长的紫外线部分能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且能量很少,并能使溴化银底片感光;但因散射严重,故大多数地物在该波段反差小。
紫外线在遥感中的主要用途:(1) 探测碳酸盐分布(因碳酸盐在0.4µm以下短波区域对紫外线的反射比其它类型的岩石强)(2) 水面油污染监测(因水面漂浮的油膜比周围水面反射的紫外线要强烈)(3) 石油普查与勘探(除石油外,荧石与周围其它地物的反差也较大)紫外遥感的使用条件: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与散射作用,紫外遥感通常在2000米高度以下范围进行,高空遥感不宜采用。
可见光波长范围大约为0.38~0.76 µm ,可见光谱中的各种颜色成分大致属于如下的波长区间:红:0.62~0.76µm橙:0.59~0.62µm黄:0.56~0.59µm绿:0.50~0.56µm青:0.47~0.50µm蓝:0.43~0.47µm紫:0.38~0.43µm(或0.40~0.43µm )可见光的主要特性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4)~ 0.76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可见光是遥感中最常用波段之一,原因:(1)人眼不但可直接感受可见光的全色光,且对不同波段的单色光也具有这种能力;(2)此波段大部分地物具有良好的亮度反差特性;尽管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但此波段大部分地物具有良好的亮度反差特性,不同图像易于区分,故此,可见光是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
遥感概论复习题答案
遥感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单选题1. 遥感技术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A. 直接接触B. 间接测量C. 人工观察D. 遥感卫星答案:D2. 遥感技术中,SAR代表什么?A. 同步辐射B. 卫星遥感C. 合成孔径雷达D. 空间分析答案:C3. 以下哪个波段属于短波红外区域?A. 0.4-0.7微米B. 0.7-1.1微米C. 1.1-3.0微米D. 3.0-5.0微米答案:B4. 遥感数据的分辨率包括哪些类型?A. 空间分辨率B. 光谱分辨率C. 时间分辨率D. 所有以上答案:D5. 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的目的是:A. 提高图像的对比度B. 纠正图像的几何误差C. 增强图像的颜色D. 减少图像的噪声答案:B二、多选题1. 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以下哪些领域?A. 土地利用规划B. 环境监测C. 军事侦察D. 农业作物评估答案:A, B, C, D2.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哪些步骤?A. 辐射校正B. 大气校正C. 几何校正D. 光谱分离答案:A, B, C三、判断题1. 遥感技术只能用于白天获取数据。
(错误)2. 遥感技术可以穿透云层获取地表信息。
(正确)3. 所有遥感传感器都具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
(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遥感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遥感技术是通过遥感传感器在飞机或卫星等平台上,利用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散射特性,获取地球表面或大气中目标物的图像和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可以用于各种应用领域。
2. 描述遥感数据的三种主要分辨率类型及其意义。
空间分辨率:指图像上单个像素所代表的地面面积大小,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
光谱分辨率:指传感器能够区分不同波长电磁波的能力,分辨率越高,能够获取的光谱信息越丰富。
时间分辨率:指传感器在一定时间内获取数据的能力,时间分辨率越高,能够更频繁地监测同一地区。
五、论述题1. 论述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遥感总复习题库(含答案)
遥感总复习题库(含答案)第⼀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变化的磁场⼜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体。
4、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温度绝对⿊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窗⼝电磁波通过⼤⽓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
7、热惯量由于系统本⾝有⼀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定的导热能⼒,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P越⼤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反之,其温度振幅越⼤。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射辐射通量之⽐。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是常数2897.8。
当绝对⿊体的温度增⾼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向移动。
5、⼤⽓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µ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项成正⽐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次⽅④物体温度⼆次⽅⑤物体温度三次⽅⑥物体温度四次⽅。
微波遥感思考题及答案原创
上网查是否能找到标准参考答案1、试总结分析微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大气对微波的衰减作用主要有大气中水分子和氧分子对微波的吸收,大气微粒对微波的散射。
水分子和氧分子具有的几种能量形式包括:平移动能,与轨道有关的电子能量,振动能量及转动能量。
当水分子和氧分子与周围的电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时,它们的能级会发生变化,这时它们就会吸收某一频率的微波辐射能量。
氧分子对微波的吸收中心波长位于0.253cm和0.50cm处,且氧分子对微波的吸收作用要强于水分子。
根据这些情况,一般可采用2.06-2.22mm、3.0-3.75mm、7.5-11.5mm和20mm以上的波长作为微波遥感的窗口(大气窗口),在这四个波段内大气的吸收作用是很小的。
微波在非降水云层中的衰减:由于水粒组成的云粒子一般直径很小,不超过100微米,比微波波长要小一两个量级,故对微波的散射满足瑞利散射条件,但这时散射作用比吸收作用小得多,一般可以忽略,微波的衰减主要由水粒的吸收引起。
微波在降水云层中的衰减:降水云层中的粒子主要有雨滴,冰粒,雪花和干湿冰雹等,其直径均大于100μm,有的可以达到几毫米(如雨滴)、几厘米(如冰雹),它们对微波的散射必须按米氏散射来分析。
这时的吸收情况十分复杂,散射作用一般是不能忽略的。
研究表明:当微波频率小于10.69GHz(约2.81cm)时,水滴的散射衰减作用已经逐渐小于吸收;当频率为4.805GHz (约6.3cm)时,散射作用只有吸收的十分之一;而当频率大于10.69GHz时,水滴的散射作用则完全不能忽略。
但如果不是暴雨和大雨,雨滴直径不超过2.5mm左右,而频率又不大于19.35GHz时,雨滴的散射作用比吸收小将近十倍,仍可予以忽略。
除上述外,云层本身也会发射出微波辐射而呈现为亮度温度。
这种亮度作为随机干扰噪声叠加在目标亮温上,对目标的微波辐射亮度测量产生影响,且频率愈高,这种噪声就愈严重。
在1~300GHz的频带内,随着波长越来越短,微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有两个重要的转变:其一,大气对微波能量传输的衰减作用由很弱到很强;其二,云层微粒和雨微粒对微波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其宏观表现也是衰减)从极轻微到十分显著。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习题和答案
绪论思考题1.如何理解“遥感” 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
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感知、测量、分析并判定目标性质,其空间展布、类型及其数量的探测技术。
广义上的遥感:泛指一切不接触物体而进行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上的遥感:指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利用传感器(遥感器),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对数据的处理、综合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地物波谱特性然界任何物体都具有反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能力,这是由于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同运动状态造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于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表面状态不同,具有相异的电磁波谱特性,这是遥感识别目标的前提;地物波谱特征可通过各种光谱测量仪器测得。
遥感的物理基础任何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物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物体的电磁波特性,这是遥感探测物体的依据。
2.遥感的特点(优势)主要有哪些?遥感的特点(优势):面状信息获取:时效性:快速准确连续性:动态观测多维信息:平面、高程(立体)生动、形象、直观:经济: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时间……3. 说明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根据研究的目标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考虑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波段等因素,目标不同、尺度不同、时相要求不同、光谱特点不同• 进行图像的(预)处理多时相图像配准、几何纠正、图像镶嵌、数据融合• 特征参数选择波段选择band selection、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原始波段进行处理,得到能反映目标地物特性的新的参数,如植被指数、主成分等等)• 建立分类系统各类及亚类分类指标(定性、定量)• 专题信息提取(分类)与综合分析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数量、质量、分布、发展变化特点与趋势、产生的原因)• 结果检验与成果输出对结果进行验证(直接验证、间接验证),满足需要则输出结果,反之,返回第三步、第四步,进行相关的修改、调整。
遥感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遥感概论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遥感技术主要利用以下哪种波长的电磁波来获取地表信息?A. 无线电波B. 可见光C. 红外线D. 微波答案:B, C, D2. 下列哪项不是遥感数据的主要类型?A. 光学影像B. 雷达影像C. 声纳影像D. 红外影像答案:C3. 遥感技术在以下哪个领域中不常用?A. 农业监测B. 城市规划C. 军事侦察D. 天气预报答案:D二、填空题1.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_________来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
答案:遥感传感器2. 遥感数据的分辨率可以分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_________。
答案:时间分辨率3. 多光谱遥感与高光谱遥感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
答案:光谱分辨率的不同三、简答题1. 简述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答案: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农业监测、城市规划、环境监测、资源勘探、灾害评估、军事侦察等。
2. 描述遥感数据的三种主要分辨率,并简要说明它们的重要性。
答案: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数据中单个像素所代表的地表面积大小,它影响着图像的清晰度;光谱分辨率是指遥感数据中可分辨的光谱波段的数量和宽度,它影响着数据对特定物质的识别能力;时间分辨率是指遥感数据获取的频率,它影响着对地表动态变化的监测能力。
四、论述题1. 论述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答案: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获取地表的光谱信息,可以监测植被覆盖变化、水体污染、土地利用变化等环境问题。
例如,利用多光谱或高光谱遥感数据,可以识别不同植被类型,评估植被健康状况,从而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监测。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森林火灾等,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重要信息。
五、案例分析题1. 某地区发生森林火灾,遥感技术如何帮助评估火灾影响范围和程度?答案: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火灾发生地区的热红外影像来评估火灾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热红外遥感数据能够捕捉到地表温度的异常升高,从而识别出火灾区域。
遥感复习思考题答案
遥感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遥感(狭义):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遥感地质学:以遥感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地球表面影像特征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解译,来探测研究地质现象、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的技术学科。
3.电磁波谱各波段波长范围:紫外线:0.01-0.38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可见光:0.38-0.76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红外线:0.76-1000μm(监测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具有穿透力,发展潜力大)1题:地学遥感,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遥感地质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和表层的地质体(如岩石、(1)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断裂),地质现象(如火山喷发)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特征。
(2)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特征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3)遥感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地物波谱测试方法,·数据统计相关分析的方法,·模拟试验的方法,·模式识别与视觉效应的方法,·地学(地质、地理、地貌、地图学)的有关研究分析方法。
2题:遥感学的发展历史分为几个阶段?各自特点如何?3题:遥感的技术系统和技术特点?技术系统:遥感器和运载工具、信息的接收和预处理、分析解译系统技术特点:①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②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③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④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1.描述电磁波的四个基本物理量是什么?波长、强度、传播方向、偏震面是描述电磁波的四个基本物理量2.电磁波叠加、相干、衍射、散射、偏振的概念;叠加:相遇点的复合震动等于各列波在该点的矢量和,而在其它位置每一列波仍保持原有特征(震动方向、频率保持不变)波的传播是独立的,这就是叠加原理。
(完整版)遥感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1.什么是遥感?国内外对遥感的多种定义有什么异同点?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平台: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传感器:各种光学、电子仪器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微波//2. 根据你对遥感技术的理解,谈谈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3. 什么是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其特点是什么?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大气散射有三种:分别为瑞利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既波长越长,散射越弱;米氏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4. 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5.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遥感图象分类精度受到限制:包括大气状况的影响、下垫面的影像、其他因素的影响。
6.谈谈你对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理解。
为了提高摄影像片解译精度与解译速度,掌握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很有必要。
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它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
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各种特征,它包括遥感摄影像片上的色调、色彩、形状、阴影、纹理、大小、图型等,解译者利用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接识别遥感像片上的目标地物。
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航空像片上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的特征,借助间接解译标志可以推断与某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
(完整word版)遥感复习题及答案
1、遥感?遥感与GIS的关系?高光谱遥感?遥感的概念:遥感就是从远处探测和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遥感(RS)与遥测计算技术系统获取数据,通讯、互联网(Internet)传输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则承担处理、存贮及分析数据的任务,同时形成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
高光谱遥感是高光谱分辨率遥感(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的简称。
它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一般光谱分辨率在λ/100 。
2、遥感分类?1、按遥感平台来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太空遥感)【n 遥感平台:安装或装载传感器的飞行器。
n 传感器:记录地物发射或反射电磁波的装置】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来分:紫外遥感\可见光——(反射)近红外遥感\热红外线遥感\微波遥感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n 主动遥感:遥感系统本身带有辐射源的遥感。
n 被动遥感:由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物反射自然辐射源的电磁辐射来探测的遥感.】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OR 从具体的应用来分: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灾害遥感\军事遥感3、遥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宏观性2获取信息快3信息量大,技术先进4应用领域广5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多波段性,多时相性(城市变迁)4、遥感技术组成包括哪些部分?遥感过程包括哪几部分?一、技术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控制系统.1、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工具近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2、传感器(遥感器):是记录地物反射和发射电磁波能量的装置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
一般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3、地面控制系统:指指挥和控制传感器与平台并接受其信息的系统二、遥感过程遥感试验,遥感获取,遥感信息接收,遥感信息处理,遥感信息分析应用5、遥感的发展趋势?(此题答案仅供参考,没找到和题目一致的答案)三、当前遥感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与展望1、新的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的遥感图像和数据2、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轨道卫星相结合,时间分辨率从几小时到几十天不等,形成多级分辨率影像,以提供从粗到精的对地观测数据源。
遥感思考题
遥感思考题第一章思考题一、术语解释:绝对黑体、等效温度、大气窗口、遥感、光谱发射率、波谱特性、方向反射、漫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二、思考题:1.简要描述遥感的概念。
本教材研究的整个遥感过程的主要部分是什么?每个部分应该解决什么问题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电磁波的特性是什么?如何将这些特征应用于遥感?3.黑体的辐射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黑体的特性?4、试分析大气对电磁波的影响,说明空间传感器所接收的信息组成。
5、简述太阳辐射的特点。
6.地物的光谱特征是什么?分析和研究地物的光谱特性以及影响地物光谱特性的遥感意义。
7.简要介绍了地物光谱特性的测量方法及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8.简述了遥感技术的发展方向。
9、根据自己的体会,举例说明遥感的潜在应用。
第二章思考问题1。
术语解释:升交点、降交点、近地点、远地点、春分点、与太阳同步轨道、近极地轨道、禁止轨道、同步轨道、重复周期、星下点。
二、思考题1.卫星轨道的参数是什么,并解释每个参数的意义。
2.卫星坐标的确定方法是什么?并解释他们的想法。
3、卫星姿态的测量方法有哪些?并说明各自的测量方法和不足。
4、根据传感器的发展方向,论述在传感器设计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5、简述资源卫星的轨道特点,并说明为什么?6、简述小卫星的特点。
7.本文简要总结了以SAR为代表的主要卫星。
8、从资源卫星的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一下下一代资源卫星的特点。
9.请参考嫦娥卫星从月球到地球轨道变化的相关信息。
10、作为中国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第五章思考问题1、简述遥感图像纠正的目的和意义。
2.简述了遥感图像的误差来源和处理方案。
3、从构像方程的角度分析hrv和tm之间的差别。
4.简要介绍了基于多项式的几何校正的方法和步骤,分析了校正后图像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你解决这些误差的设想。
5.基于图像构形方程的几何处理,简述了HRV图像与航空摄影图像的主要区别和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遥感(狭义):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遥感地质学:以遥感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地球表面影像特征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解译,来探测研究地质现象、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的技术学科。
3.电磁波谱各波段波长范围:紫外线:0.01-0.38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可见光:0.38-0.76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红外线:0.76-1000μm(监测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具有穿透力,发展潜力大)1题:地学遥感,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遥感地质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和表层的地质体(如岩石、(1)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断裂),地质现象(如火山喷发)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特征。
(2)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特征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3)遥感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地物波谱测试方法,·数据统计相关分析的方法,·模拟试验的方法,·模式识别与视觉效应的方法,·地学(地质、地理、地貌、地图学)的有关研究分析方法。
2题:遥感学的发展历史分为几个阶段?各自特点如何?3题:遥感的技术系统和技术特点?技术系统:遥感器和运载工具、信息的接收和预处理、分析解译系统技术特点:①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②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③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④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1.描述电磁波的四个基本物理量是什么?波长、强度、传播方向、偏震面是描述电磁波的四个基本物理量2.电磁波叠加、相干、衍射、散射、偏振的概念;叠加:相遇点的复合震动等于各列波在该点的矢量和,而在其它位置每一列波仍保持原有特征(震动方向、频率保持不变)波的传播是独立的,这就是叠加原理。
相干:两列频率、震动方向、相位都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电磁波叠加时,某些部位处于震动永远加强,而另一些部位则处于震动永远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称为电磁波的相干。
衍射:电磁波通过障碍物边缘所引起的一些辐射量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称为电磁波的衍射。
散射: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时,波速与波长、频率无关,但当进入介质时,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同一介质中的波速就会产生差异,例如,太阳光通过棱镜时分解成七色光。
这就是色散现象。
偏震:电磁波是交变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和传播方向之间始终保持垂直,通常电场强度在各个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是相等的,若其总在固定的某个方向上震动,则称电磁波在该方向上被极化(偏震)3.什么是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各自表现特征;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方面的特征,即具有波粒二向性,波动性就是它的时空周期性,可以用波长、速度、周期、和频率来表征,主要表现为电磁波有干涉、衍射、偏震、色散等现象,粒子性是指电磁波是由密集的光子微粒流组成的,电磁波实质上是光子微粒流的有规律的运动,主要表现为电磁辐射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等,用统计的观点把波和粒子的二向性联系到一起,波是粒子流的统计平均,而粒子是波的量子化。
4:.什么是电磁波谱;不同辐射源产生的电磁波的波长各不相同,其变化范围也很大,将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成图表,就叫做电磁波谱。
5.地球大气对电磁波辐射传输有何影响?太阳发射的电磁波以及地物反射和发射的电磁波,都要在大气中传播,都必然要和大气发生相互作用,受到大气的影响和干扰。
一、大气散射电磁波在穿越大气时,遇到各种微粒(气体分子尘埃等)时会发生散射现象二、大气吸收大气的主要成份—氮几乎不吸收太阳辐射,氧仅吸收波长小于0.2微米的紫外线,而次要成份水气、臭氧和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吸收作用三、大气反射太阳电磁辐射通过大气时,在某一界面上引起的反射作用与其它界面反射相似,也满足相应的规律和定律。
可以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主要类型。
大气反射主要是云层反射,大气中直径大于10-6米的微粒也会产生反射作用。
四、大气折射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会出现传播方向的改变,称作折射,其大小与天顶距有关,90度时最大为35′6.什么叫大气窗口、遥感中目前常用的大气窗口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课本:电磁辐射与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使的能够穿透地球大气的辐射局限在某些波长范围内,通常把这些透射率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1.可摄影窗口(0.3—1.3μ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这一波段是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也是许多卫星传感器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
1.近红外窗口(1.5-1.8μm,2.0-2.5μm)在白天光照条件好时扫描成像常用此波段。
3.中红外窗口(3.52-5.5μm)这一窗口除了地物反射太阳辐射外,还有地物自身的发射能量。
4.远红外窗口(8-14μm)此窗口主要来自物体热辐射能量,适应于白天、夜间成像。
5.微波窗口(8-1000mm)此窗口透射率达100%,是目前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窗口之一,可以全天候工作。
PPT:电磁辐射与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使的能够穿透地球大气的辐射局限在某些波长范围内,通常把这些透射率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7.什么叫热辐射,黑体辐射定律的表述内容如何?热辐射: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0K=—273.16℃)的物体都存在着分子的热运动,并能产生中远红外的电磁辐射,由于物体内部粒子的热运动,所引起的电磁辐射叫做热辐射黑体辐射定律:在同一温度下,任何物体发射某一波长电磁波的能力与它对该波长电磁波的吸收能力成正比。
8.黑体的概念,物体热惯量的定义;黑体:发射辐射与波长无关,发射辐射最大,发射率为1。
热惯量(P):是物体对环境温度变化的热反应灵敏性的一种量度,热惯量越大,对环境温度变化的热反应越迟钝。
热惯量与物体的密度、比热、热扩散系数有关。
9.什么叫反射波谱和发射波谱?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用一曲线来表示,此曲线即称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
用曲线表示某物体的辐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此曲线称为该物体的发射波谱10.地物波谱曲线和波谱分析:地物的电磁波谱是遥感的一种基本信息—波谱信息,物体在同一时间空间条件下,其发射、反射、吸收和透射电磁波的特性是波长的函数。
以横坐标代表波长,纵坐标代表光谱反射率或光谱亮度系数做出的相关曲线,叫做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
不同物体由于其组成成份,内部结构,表面状态,以及时间、空间环境的不同,电磁波的辐射性能也不同,即有不同的波谱曲线形态,同类地物具有相似的波谱曲线形态,因此,地物波谱是识别地物的主要依据,为了识别地物,必须掌握各种地物波谱曲线上的某些重要特征。
11.水体、植被、岩石、土壤的波谱特征:水体和陆地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征不同,在遥感图像上的影像特征也迥然不同,水陆界限异常清楚。
水体的反射波谱主要受水的混浊度、微生物含量、叶绿素含量、水深及水波浪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水体的反射率(除镜面反射外)在各个波段内都较低,一般3%左右,在近红外部分更为突出,清水的反射率一般在可见光部分为4—5% ,在0.6微米处下降至2—3%,到0.75微米以后的近红外波段,水成了全吸收体。
浑浊水体的波谱曲线随着悬浮泥沙浓度的增加而增高。
由于水具有比热大、热惯量大、对红外线几乎是全吸收、自身辐射率高等特点,所以红外波段上水体几乎呈现均一的黑色,夜间成像时,水体因温度高呈现浅色调,固体雪在可见光波段均呈浅色调。
植被是地面最广布的地物,植被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大,所有植物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及植物的细胞结构有特殊的光谱效应,因而植被在遥感图像上较易识别,并且成为指示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水分等)的最好指标。
尽管植物的种类不同,但仍有相似的反射波谱曲线,基本的特征是,在可见光绿波段0.55微米附近有10—20%的反射峰,近红外波段0.8—1.0微米间有60%的强反射峰,直至3.0微米部分是衰减曲线,在红波段0.7微米和近红外1.5微米及1.9微米附近具有强烈吸收谷,其原因是,红波段的吸收是由叶绿素吸收引起的,近红外波段的吸收是由细胞液和细胞膜的水分子造成的,不同健康状况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反射率,健康的松树在可见光范围内,其反射率稍低于有病虫害的松树,在近红外部分则高于后者,病情越重在近红外部分的反射率则更低。
实验证明,不同种间的植物,或不同环境的植物的反射率差异明显,集中表现在近红外和红波段,分析这两个波段的反射率可对植物进行遥感区分,也可进行植被的分区。
岩石一般都是一种以上矿物的集合体,岩石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波谱特征十分复杂,难以直接用它来鉴别岩石,但地物波谱却能充分反映它的基本物质成份和结构特点,是识别和区分岩类的重要依据。
岩石反射波谱特征与矿物晶体中电子跃迁和分子运动有关,岩浆岩波谱与铁离子、羟基和水关系密切,沉积岩除上述因素外,还与碳酸根等阴离子团有关,变质岩的波谱特征除上述因素外还与铁、铅、钼等金属离子有关,并在某些波长范围内产生明显的吸收谷。
在反射强度上,岩浆岩的反射率随sio2含量的减少而降低,其规律性明显。
沉积岩以碳酸盐岩反射强度较大,碎屑岩次之,粘土岩类尤其是含铁离子及有机物质粘土岩类反射强度最低,区域变质岩类反射强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不同性质的土壤,其波谱反射率是不同的,粉砂反射波谱曲线整体都高,腐殖土最低,岩石上的风化残积物,反射波谱与基岩相似,干燥残积土的反射率要比基岩的高,当残积土较湿润时反射率要比湿润的基岩低,盐渍土的反射率要比非盐渍土高的多。
12.地物波谱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一)时间效应:指同一地点的相同地物,其波谱特征会随时间而产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由于时间推移而导致的地物电磁波谱特征的变化,称为地物波谱的时间效应。
实际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几乎所有地面上的物体都会产生时间效应。
(二)空间效应:在同一时刻,同类地物,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其波谱特征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由于空间位置不同导致的同类地物之间的波谱特征的变化,叫做地物波谱特征的空间效应。
三原色:把红、绿、蓝三色称为三基色也叫三原色,任何一种颜色均可由三基色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三基色:三间色是三原色当中任何的两种原色以同等比例混合调和而形成的颜色。
黄、青、品红叫三间色互补色:两种色光相加成为白色的,这两种色光称为互补色复色:用任何两个间色或三个原色相混合而产生出来的颜色叫复色彩色与消色:对入射光各种波长的单色光都是非选择性吸收与反射的物体称为消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