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的民商法保护

合集下载

民商法对交易安全的具体保护研究

民商法对交易安全的具体保护研究

民商法对交易安全的具体保护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民商法对交易安全的具体保护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在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合同交易、电子签名以及违约行为等方面,民商法是如何保护交易安全的。

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然后详细分析了民商法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具体保护措施。

最后总结了民商法在交易安全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民商法在保障交易安全方面的作用,为我国的交易安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民商法、交易安全、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合同交易、电子签名、违约行为、作用、立法建议、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盛行,网络交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主体身份不明确等问题,交易安全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犯罪分子利用虚假信息、网络诈骗等手段频频实施交易欺诈,给消费者和商家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民商法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民商法作为国家对市场经济活动的规范和保护的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监管和保障作用。

它通过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交易秩序,保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研究民商法对交易安全的具体保护措施,既是加强网络交易监管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深入探讨民商法在交易安全中的作用和意义,有助于提升我国网络交易环境的法治化水平,促进消费者信心的建立,保障交易安全和稳定。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即在于探讨民商法对交易安全的具体保护措施,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国交易安全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交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交易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如虚假宣传、虚假交易、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不断浮现。

针对这些问题,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加强对网络交易的监管和保护,显得尤为迫切。

国际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

国际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

国际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国际贸易的复杂流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

信息不对称,简单来说,就是在交易中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

这种现象在国际贸易中普遍存在,给贸易双方带来了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信息不对称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形式多样。

首先,在产品质量方面,卖方往往比买方更清楚产品的真实质量。

这可能导致卖方故意隐瞒产品的缺陷,以次充好,而买方在接收货物后才发现问题,从而遭受经济损失。

其次,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也十分常见。

卖方可能更了解当地市场的供需状况、价格波动以及竞争态势,而买方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如高价采购或错误估计市场需求。

再者,关于贸易政策和法规的信息不对称也时有发生。

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和法规复杂多变,卖方所在国的企业可能更熟悉相关规定,而买方可能因为信息获取不及时或不准确而违反规定,导致货物滞留、罚款等问题。

信息不对称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对于买方来说,由于对产品质量和市场情况了解不足,可能会购买到不符合期望的产品,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同时,因错误的市场判断而导致的采购决策失误,可能使企业面临库存积压或供应短缺的困境,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卖方而言,虽然在信息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

如果买方对产品质量存在疑虑,可能会减少订单量或者要求更为苛刻的价格条款,从而影响卖方的销售业绩。

此外,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贸易纠纷的增加。

当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对某些信息的理解存在偏差时,容易引发争议,进而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甚至导致法律诉讼,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造成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是复杂的。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语言,在贸易沟通中可能存在翻译不准确或理解偏差的情况。

同时,各国的文化背景、商业习惯和价值观念也各不相同,这可能影响双方对信息的传递和接收。

浅谈信息不对称下公众人物肖像权的法律保护

浅谈信息不对称下公众人物肖像权的法律保护

著作 家 、艺术 家 、运 动 员 、成 功 之 实业 家 …… 凡具
有新 闻兴趣 的人 皆不 得主 张 肖像 权 。 ” ” ” 虽 然公 众人 物 的人格 权 出于公共 利益 和 公众 兴 趣 的需要 在合 理使 用范 围 内应 当受 到 某些 限制 , 但 这并 不 意味 着公 众 人 物 的人 格 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应 该 被保 护 ,
牲 ,但其 肖像 不受 非 法 侵 害 的权 利 同普 通 大 众 一样 需 要 保 护 。 由 于其 肖像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具 有 公 开 性 ,在 信 息 不 对 称 下 , 往往 不 能 知 悉 自 己 的 肖像 被 侮 辱 性 侵 权 使 用 的具 体 情 况 ,由此 , 众 人 物 的 肖像 被 侵 害 的知 情 权 得 不 到 其 公
如我 国著名学 者王 利 明教 授认 为 ,公众 人物 ( u l P bi c Fgr) i e 是指 在社会 生 活 中具有 一定 知名 度 的人 , u 大
致包 括 : 政府 公 职人 员 , 公益 组织 领导 人 , 艺界 、 文 娱 乐界 、体 育界 的 “ 明星 ” ,文学 家 ,科 学 家 ,知 名 学者 ,劳动模 范 等知 名人 士 。 …” 然 而最初 公众 人物 的概 念 的产 生很 大程度 上是
关 键词 : 众 人 物 ;信 息 不 对 称 ;肖像 权 ;法 律 保 护 公
中 图分 类 号 :D 2 .9 9 3 4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 5 X( 00 0 0 8 0 10 0 5 2 1 ) 5— 0 9— 4


侵 犯公 众 人 物 肖像 权 的 现 象解 析
保 证 , 成 其 维 权 难 , 证 难 等 问 题 , 文 试 图从 采 用 特 殊 的 举 证 责 任 及 归 责 原则 人 手 ,试 述 我 国公 众 人 物 肖像 造 举 本

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民商法与经济法的视角

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民商法与经济法的视角

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民商法与经济法的视角一、概述信息不对称,作为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指的是在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比另一方多,导致信息劣势方在决策时可能受到损害。

这种现象在民商法和经济法的视角下,不仅涉及到个体间的公平交易,更关乎市场的整体效率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从法律规制的角度对信息不对称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交易公平、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民商法的视角下,信息不对称主要关注个体之间的交易公平。

民商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要求交易双方在信息充分、对等的基础上进行公平交易。

当一方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进行欺诈、胁迫等不正当行为时,民商法通过提供救济途径和追究法律责任来保障信息劣势方的合法权益。

而在经济法的视角下,信息不对称则更多地关注市场整体效率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经济法作为调整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旨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损害市场效率和社会公平。

经济法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防止信息不对称对市场造成的不利影响。

从民商法和经济法的不同视角审视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有助于全面理解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个体交易公平和市场整体效率的影响,进而为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信息不对称概述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强调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中,卖方通常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而这种信息的差异会导致市场交易的不公平和低效率。

在法律领域,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交易双方在信息获取、理解和使用上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弱势一方在交易中受损,法律规制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机制及其应对方法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机制及其应对方法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机制及其应对方法信息不对称,顾名思义,是指交易的双方拥有不同的信息水平,导致在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不对称现象越来越普遍,不仅存在于经济交易中,还存在于政治、教育、医疗等方面。

信息不对称对交易双方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应对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的影响市场上的交易依赖于信息交换,交易双方的商业决策往往依赖于他们所获取的信息。

信息对市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了交易价格、交易量、交易周期等因素。

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交易相对顺畅,交易双方的决策相对一致。

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交易双方的决策因为信息的差异而出现相互制约的现象,增加了交易的风险。

一个常见的情况就是货物市场、股票市场、房产市场等的“卖方市场”中,会出现信息不对称。

卖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并通过虚高价格进行交易,而买方因为信息缺乏,感到不安,并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往往难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便制定更好的决策。

信息不对称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从宏观角度来看,无论是哪种经济体制,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个人的利益链条上都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如贷款利率、投资风险、产品优劣等的评价,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出现误判,进而导致风险的扩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会因为权力分配不平等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最终影响宏观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效率降低和资源浪费。

由于信息不对称,经济主体的决策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或者是行为反复,导致信息成本的增加,同时也会导致资源消耗的增加。

从微观角度上看,在交易中由于信息不足而是经产费用加大,且由于信息不对称,买方、卖方在交易过程中通常需要承担不成比例的成本风险与质量风险。

信息不对称的应对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无法被完全避免。

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和法制手段等方式来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信息成本,从而更好地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
1. 提供透明度和可靠的信息: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消除不对称信息的产生。

例如,企业可以公开财务报表,政府可以公开政策制定过程,以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2. 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确保其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

政府可以加大对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3. 优化信息传递渠道:建设健全的信息传递渠道,使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达给受众。

例如,建设高效的互联网和通信网络,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

4. 增加信息披露的要求:要求市场主体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以提高公众对信息的了解和认识。

例如,上市公司需要按照规定披露财务报表和经营情况,以便投资者做出准确的投资决策。

5. 提供中介机构和评估机构的服务:中介机构和评估机构可以对市场主体的信息进行审核和评估,提供中立、专业的信息服务。

例如,信用评级机构可以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提供投资建议。

6. 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市场主体的自我保护意识。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组织培训和宣传活动,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

7. 鼓励信息共享和合作:促进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例如,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信任关
系,分享信息,共同提高市场效率。

这些方法可以综合使用,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和社会的不利影响,保护市场参与者的权益,促进公平竞争和有效资源配置。

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

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

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所拥有的信息量不一致,导致交易结果偏离市场均衡,造成了经济效率的损失。

信息不对称分为三类:对买方有利的对称信息、对卖方有利的对称信息和不对称信息。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降低了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社会经济的繁荣。

因此,国家有必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规制信息不对称现象,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效率,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规制的标准包括信息披露和违约处罚两方面。

一、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是法律规制信息不对称的一种主要方式,即在交易过程中要求信息属实、完整地被披露。

信息披露规定可以从国家层面、行业协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三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国家层面。

国家可以制定相关法律、规章和标准,对信息披露进行规范和要求。

例如,关于公司上市,国家有证券法、《企业会计准则》、《公司法》等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在上市前向公众披露信息,包括财务报表、管理层报告、信息披露备忘录等内容,以保证公众对企业的认知和理解达到一定标准。

同样,在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规章,要求企业在交易中进行信息披露。

(二)行业协会层面。

行业协会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信息披露,促进行业自我管理和规范。

例如,在医药行业,行业协会可以制定药品的信息披露标准,规定药品的成分、质量、疗效和副作用等相关信息,以便患者和医生做出明智的选择。

(三)个人层面。

个人应该自觉地披露真实、完整的信息。

例如,在房地产买卖过程中,卖方应该向买方披露房产真实的产权状况、建筑年代、总结构、面积等信息,以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纠纷。

二、违约处罚除了信息披露外,违约处罚是防止信息不对称的另一种法律规制手段。

例如,在金融领域,国家有权根据金融机构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进行处罚,包括罚款、撤销经营许可证等。

此外,借款人和贷款人也应该遵守合同约定,避免违约行为的发生,不得隐瞒或不履行合同中应履行的义务,否则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解决方案

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解决方案

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解决方案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指在交易过程中,买方和卖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导致一方在决策和判断上处于劣势的现象。

信息不对称会使得市场经济失去效率,影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稳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行业组织和市场参与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信息披露、完善监管机制、培育诚信文化等,以促进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一、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影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经济发展和市场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交易效率下降:信息不对称导致买方和卖方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价值和风险,从而使得交易变得低效。

买方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和成本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而卖方则可能通过隐藏信息或者故意误导来获得不当利益。

2. 不公平交易:信息不对称使得市场参与者在交易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一方可能在信息优势下获取超额利润,而另一方则可能遭受损失。

这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还可能对市场的信任和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3. 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无法有效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甚至引发市场失灵。

例如,对于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金融市场,投资者可能因为无法准确评估金融产品的风险而发生连锁反应,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案针对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以实现信息的公平和透明。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决方案:1. 加强信息披露:政府和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规定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要求市场参与者充分披露相关信息,以提供给市场参与者更充分的、准确的信息。

同时,市场参与者也应自觉地加强自身信息披露,增强市场透明度。

2. 完善监管机制:监管机构应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大对市场不当行为的打击力度。

通过加强监管,能够减少市场参与者恶意操纵市场信息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3. 培育诚信文化:诚信是打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因素。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诚信的宣传教育力度,推动诚信文化的培育。

改善行业内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方法

改善行业内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方法

改善行业内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方法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信息的流通和共享变得更为重要。

然而,许多行业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使得一些市场参与者更容易受到损害或被边缘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改善行业内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一、加强透明度和监管加强透明度和监管是改善行业内信息不对称现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相应法规和规章,要求企业披露其经营情况、产品质量和安全等相关信息。

此外,监管机构还应积极展开监督检查,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以维护市场秩序。

二、建立独立评估机构建立独立评估机构是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另一个有效方式。

这样的机构可以提供客观、中立的评估报告和意见,帮助消费者和投资者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同时,评估机构也可以向企业提供专业意见,促进企业按照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式经营。

三、加强行业协会与组织的作用行业协会和组织在改善行业内信息不对称现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集结行业内企业力量,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避免信息的隐瞒和操纵。

此外,行业协会还可以组织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四、加强消费者教育消费者教育是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和教育培训,消费者可以了解产品特性、价格构成以及市场变化等信息,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应该加强消费者投诉渠道建设,让消费者能够及时反映问题并获得处理。

五、推广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是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软件应用,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并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例如,在电子商务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系统,消费者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产品特性和消费评价。

六、加强行业自律与监督行业自律和监督是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内在需求。

企业应该遵守商业道德,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公正透明。

同时,行业协会也应设立相关机构,主动开展监测和检验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信息不对称及其在市场中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信息不对称及其在市场中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信息不对称及其在市场中的问题与应对措施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的情况。

这种不对称的信息分布可能导致市场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影响交易的效果和效率。

本文将探讨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带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问题1.非理性决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方和卖方无法完全了解商品或服务的真实质量和价值。

买方在缺乏全面信息的情况下,很可能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导致交易的双方无法达到最优利益。

2.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一方在交易中存在道德风险。

一方在交易前故意隐瞒或夸大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使得另一方陷入不利的境地。

这种行为会破坏市场的诚信,阻碍交易的正常进行。

3.不公平定价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不公平的定价现象。

商家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设定过高或过低的价格,从而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消费者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可能会被迫接受高价商品或低质量服务。

二、应对信息不对称的措施1.提供透明的信息为了应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交易双方应该提供尽可能透明的信息。

买方和卖方应该主动公开商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包括质量、价格、以及售后服务等。

这样可以增加交易双方的信任和了解程度。

2.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打击虚假广告、不公平定价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和诚信。

同时,加强对商家和服务提供者的监管,确保他们提供的信息真实可信。

3.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建立健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是应对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之一。

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的市场意识,加强消费者组织和举报渠道的建设,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保护和维权渠道。

4.促进信息透明的市场环境鼓励信息透明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商家公开商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

同时,引导市场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提高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共享。

5.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长远举措。

国际商品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国际商品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国际商品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引言国际商品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际贸易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开始,详细探讨国际商品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为读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信息不对称的概念信息不对称是指买方和卖方在对待同一商品的情况下,卖方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

买方无法准确了解商品的质量、性能和真实价值等信息,导致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增大。

因此,信息不对称不仅会影响交易双方的利益,还会影响市场的有效性和效率。

三、国际商品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国际商品贸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常常出现在进口方面。

原因是进口方通常需要从生产厂商购买商品,而生产厂商在不同国家的情况不同,甚至企业内部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例如,生产厂商可能会夸大商品的质量和性能,忽略商品的缺陷和不足,或者根本不公布信息。

这些行为会给采购商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

另外,信息不对称问题还可能出现在贸易中的中间环节,例如贸易代理、物流公司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等。

这些中间环节可能会隐藏信息或不透明地处理商品信息,从而增加了买方和卖方的交易成本和风险。

四、解决国际商品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一)加强信息披露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国际商品贸易需要加强信息披露,让买方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商品的质量、性能和真实价值等信息。

这包括以下措施:1.统一标准和认证机制: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认证机制,可以保证商品的质量和性能具有可比性,进而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2.制定透明的交易规则:制定透明的交易规则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公布交易价格、交易数量、交易地点、质量标准和交付时间等信息。

3.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包括贸易合同、交付单据、质量检测报告和商品说明书等,有助于减少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市场监管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

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

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在信息交易过程中,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的情况。

信息不对称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包括经济、医疗、法律等各个方面。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方往往会利用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来获取更大的利益,而另一方则可能因为缺乏信息而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不公平的结果。

信息不对称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和法律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法律领域,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突出。

因为法律涉及到人们的权益、财产、自由等重要方面,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严重的不公平和侵权行为。

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制措施,旨在平衡信息的不对称性,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探讨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

一、信息披露义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方拥有的信息优势可能会导致另一方在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

为了保障交易各方的利益,维护信息公平,很多国家都规定了信息披露的义务,即要求信息拥有者向对方公开特定的信息内容。

这些信息可能包括产品质量、安全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信息披露的义务可以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给交易带来的风险,提高交易的效率和公平性。

在股票市场上,信息披露义务更加重要。

公司作为信息的持有者,需要向投资者和证券监管机构披露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业务展望等信息,以便投资者能够基于真实准确的信息做出投资决策。

而对于那些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或个人,相关的法律法规则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在商品和服务交易中,消费者往往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

供应商作为信息持有者,往往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向消费者隐瞒产品质量、安全性等重要信息,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很多国家都实施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要求供应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向消费者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确保消费者能够基于充分的信息做出理性的消费决策。

一些法律还规定了商品的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等内容,在产品上市前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和认证,以确保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符合基本的质量和安全要求。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保护的民商法策略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保护的民商法策略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保护的民商法策略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二、大数据时代背景分析 (2)1. 大数据时代概述 (3)1.1 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 (4)1.2 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信息的挑战 (5)2. 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 (6)2.1 个人信息的定义及范围 (8)2.2 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9)三、民商法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现状与挑战 (10)1. 民商法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现有规定 (11)1.1 民事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12)1.2 商务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13)2.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5)2.1 法律法规的滞后性 (16)2.2 执法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 (17)四、个人信息保护的民商法策略研究 (18)1. 完善民事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20)1.1 明确个人信息的权属问题 (21)1.2 加强民事法律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惩罚力度 (23)1.3 建立个人信息侵权赔偿机制 (25)2. 加强商务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26)2.1 制定针对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 (27)2.2 强化企业个人信息保护责任 (28)2.3 建立企业个人信息处理的风险评估机制 (29)五、个人信息保护的协同治理机制建设 (31)一、内容概括本文重点研究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保护的民商法策略,文章首先概述大数据时代背景及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如数据泄露、滥用等。

探讨民商法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现状和不足,包括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执行力度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如何通过民商法策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包括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法力度、明确责任主体、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文章还强调民商法与刑法、行政法规等法律的衔接与协调,共同保护个人信息权益。

总结研究成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展望。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分析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以其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的特点,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不对称与隐私保护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不对称与隐私保护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不对称与隐私保护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互联网的应用日渐全面,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信息都被数字化了,形成了海量的“数据”。

在这种大数据时代,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简便,但由于信息编辑、选取、传播的不均衡性,使得大数据时代中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不对称,也就是指个体或机构在获取、处理、利用信息方面所处的不同位置和质量的差异。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知识和信息的权力被掌握在强者手中,弱者往往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不对称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购房、购车、学历等方面,信息不对称会使得我们的利益受到损失。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个人、企业和社会的运营。

首先,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息资源将被少数拥有者所垄断,禁止其他人员获取信息资源。

其次,信息垄断者可以在市场上操纵信息资源,改变市场运营的规则。

最后,信息不对称会加剧资源的分配不公,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的危害,保护个人隐私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获取、处理、交换、分享已经成了一种常态,但隐私的泄露问题也屡屡发生。

个人隐私泄露,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如身份泄露、财产被盗等问题。

而企业的机密被泄露,会导致商业机密被扫描,知识产权被盗等问题。

因此,保护个人和企业的隐私就成为了信息化时代的重要问题。

保护隐私的关键是建立隐私保护体系,该体系不仅应该包括技术性、法律性和管理性的措施,还要强化隐私教育、提高公众隐私保护意识。

技术性的措施包括加密技术、隐私破坏技术等,要保证数据被传输、处理和存储时不被黑客、攻击者攻击和越权访问。

法律性措施包括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制度的完善,保护个人与企业的隐私权益,提高个人隐私保护度。

管理性措施主要是强化企业的隐私保护责任,加强信息保密意识,保证企业的私密信息不被泄露。

隐私保护,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法治社会的体现。

保护隐私涉及个人权利、企业竞争利益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要加强监管、强化法律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更加公正、更加安全、更加可持续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网络交易安全与民商法保护的关系

网络交易安全与民商法保护的关系

网络交易安全与民商法保护的关系作者:李敬元来源:《职工法律天地》2024年第03期随着社会、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交易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方式,并且在数量和金额上都在不断增长。

然而,由于其技术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故網络交易的安全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因此,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上交易,保障用户安全,使网上交易能够顺利进行。

民商法对我国公民在正常完成贸易中所涉及的财产进行了法律保护,保障公民的合法消费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网络交易的特点网络交易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轻松完成购物和支付,大大提高交易的便利性。

同时,网络交易突破了地域限制,可以进行全球范围的交易。

消费者可以在世界各地购买商品和服务,商家也可以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化经营。

这种交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信息和消费者评价,消费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详细的产品信息及其他消费者的评价,有助于作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

当前,网络交易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商家的价格和优惠活动,选择最具性价比的商品。

同时,商家也可通过价格、服务等来吸引消费者,提高竞争力。

网络交易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和历史购买记录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服务。

消费者可以得到更加个性化的购物体验。

网络交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数据,商家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营销手段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偏好,优化产品和服务,提高销售和市场份额。

总的来说,网络交易具有便捷性、安全性、全球化、信息透明、价格竞争、个性化服务、数据分析等特点,为消费者和商家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二、网络交易中的安全问题(一)交易安全性不强网络交易是一种创新的经济行为,通过网络进行货物和劳务交换。

相对于传统贸易,网络交易具有高效、功能强大、价格低廉等特点,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然而,互联网上存在安全隐患,没有法治的保障,罪犯可从中牟利,导致网上交易乱象,进而影响网络交易的安全性。

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

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

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在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交易中,买方和卖方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平衡,其中一方拥有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而另一方缺乏这些信息。

信息不对称会对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市场失灵以及经济效率低下。

本文将介绍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原因,以及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拥有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卖方往往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这是因为卖方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产品或服务。

信息不对称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是指买方难以判断卖方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例如,保险市场中的买方很难准确评估保险公司的声誉和实力。

因此,买方往往面临选择性不确定性,而卖方则通过宣传和广告来降低与买方的不确定性。

道德风险是指在交易完成后,卖方可能会因为掌握更多信息而采取不诚实的行为。

例如,在二手车市场上,卖方可能隐瞒车辆的问题或损坏情况,这样买方将无法完全了解车辆的真实状况。

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有多种,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原因。

首先,市场参与者可能面临信息获取成本。

获取和处理信息需要时间和资源,而不是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具备这些能力。

由于成本的存在,买方往往无法彻底了解市场上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信息。

其次,某些信息可能是隐含的或无法观察到的。

例如,产品的质量往往只能在使用后才能得以确认。

这使得买方很难在交易之前做出准确的判断。

此外,不对称信息的存在也可能是由于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利益冲突。

卖方有动机隐瞒某些信息,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而买方则必须对此保持警惕。

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信息不对称会对经济体系产生广泛的影响,下面将重点介绍一些主要影响。

首先,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在存在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的情况下,买方会降低对市场的信心,从而减少交易量和市场活动。

这可能导致市场的瘫痪和资源的低效配置。

其次,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资金流向不当或者资源的浪费。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这种信息的不对等性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等人提出,并因此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们的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以下几种问题:1.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在商品市场上,由于买方通常不如卖方了解产品的真实质量,因此他们可能会基于对市场平均质量的预期来出价,导致高质量的产品被低估,而低质量的产品被高估,最终导致市场上只剩下低质量的产品。

2.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当一方因为拥有信息优势而采取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时,就产生了道德风险。

例如,在保险市场中,保险公司通常无法完全了解投保人的风险状况,投保人可能会因为拥有信息优势而采取更多风险,从而增加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

3. 信号传递(Signaling):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市场上可能会出现一些信号传递机制,如品牌、认证、评级等,这些信号可以帮助买方识别和选择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4. 滥用市场势力(Market Power):拥有信息优势的企业可能会滥用市场势力,通过操纵价格、限制竞争等手段来获取不正当利益。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市场并不总是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政府和其他监管机构需要通过立法、监管和信息披露等手段来减少信息不对称,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基于民商法和经济法视域探讨信息不对称法律规制

基于民商法和经济法视域探讨信息不对称法律规制

作者: 王旖旎
作者机构: 中国证监会
出版物刊名: 中国经贸
页码: 77-7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3期
主题词: 民商法;经济法;信息不对称
摘要: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拥有信息的差异,始终贯穿于人类生活,是生活中真实存在、普遍存在的现象。

信息不对称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现在对信息不对称法律规制的研究有很多,站在不同的视角的研究结果不同,其中基于民商法与经济法视域进行的研究成果很少,针对这种状况,站在民商法与经济法视域对信息不对称法律规制进行研究,打破民商法与经济法对信息不对称研究的界限,促使这种视域下的研究结果相互补充,以次解决信息不对称法律规制的路径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

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

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交易双方在信息获取和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对等的情况。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方掌握了相对完备的信息,而另一方则缺乏相应的信息,导致交易双方在决策过程中存在不对等的地位和权利。

为了保护市场经济中的交易双方的利益,法律法规对于信息不对称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制和管理。

法律规定了信息披露的义务和责任。

在某些情况下,一方存在着更多的信息,法律要求其对信息进行披露。

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应当及时、真实、完整地向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以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

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等应当向客户提供充分的信息,让客户能够明确了解相关的风险和收益,从而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法律规定了虚假陈述和误导行为的法律责任。

当交易双方之一提供虚假信息或者进行误导行为时,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消费品领域,如果厂商故意虚假标注产品的质量或者性能,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货或者索赔。

在金融市场中,故意发布虚假信息有可能构成欺诈行为,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规定了不公平交易行为的法律后果。

信息不对称时,一方可能利用信息优势对另一方进行不公平的交易。

为了保护市场经济中交易双方的平等地位,法律对于不公平交易行为进行了严厉的规制。

在合同法中,法律规定了一些合同条款的无效或者解释原则,以防止一方利用自身信息优势的不公平行为。

法律还规定了市场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力。

市场监管机构负责督促市场主体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维护交易双方的利益。

市场监管机构有权对市场主体的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监管和处罚,以保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交易双方的权益受损。

为了保护交易双方的利益,法律法规对信息不对称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制和管理,包括信息披露义务、虚假陈述和误导行为的法律责任、不公平交易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及市场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力等,以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现实生活中,股民状告证券商“信息误导案”,消费者投诉“不当信息案”等已不胜枚举。

然而,目前还未有统一的民事责任来保护这些信息劣势者。

文章对信息劣势者遭受损失后,所发生的侵权法律关系,如何予以民商法上的救济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虚假陈述赔偿不正当竞争行为信息权民事责任信息社会的来临,挑战着传统的民商法制度。

一种新型的侵权类型逐渐显现出来: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信息在市场经济中呈不对称性的分布,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产生了信息优势者和信息劣势者(如:消费者与生产者、销售者之间;投资者与上市公司、证券商、专家等之间)。

信息优势者很容易利用其有利的地位,提供虚假、遗漏、过时、误导的信息,而使基于合理信赖的信息劣势者信以为真,并依此作出决策。

这样信息劣势者就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极易遭受损失。

现代民法旨在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一般规则和行为规范,使市场参加者遵循这些规则从事活动,进行预测、计划和冒险。

接受并使用真实、全面、及时、不引人误解的信息,是每一个市场主体作出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人们所从事的大量有关信息的活动,渗透着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需要由法律来加以调整,于是信息法学应运而生并飞速发展着。

但由于它还是一个全新的学科,目前还未形成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无法构建出完整的框架,故信息法规规定非常零散,许多信息行为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下。

现实生活中,股民状告证券商“信息误导案”,消费者投诉“不当信息案”等已不胜枚举。

然而,目前还未有统一的民事责任来保护这些信息劣势者,甚至对因信息提供不当而遭受损害应冠以何种民事责任仍莫衷一是。

鉴于此,本文对有义务提供真实、全面、及时、不引人误解的信息提供者,违反法定义务,提供了虚假、遗漏、过时、误导的信息,从而使基于合理信赖关系而接受和使用了该信息的人作出了决策,并遭受损失后所发生的这一侵权法律关系,如何予以民商法上的救济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诚信原则是民商法的基本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信息提供义务人的民事活动。

信息提供义务人在提供信息时应诚实无欺、恪守信用,以善意、慎重的方式履行义务,应提供真实、全面、及时、不引人误解的信息,这样才不违反公平合理、诚实信用、善良风俗的原则,不违背公认的商业道德和信息交流规则的要求。

否则如给信息的接受、使用者造成财产上或人身上的损害后,则依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予以赔偿。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总有一方民事主体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法律主要从以下几类主体的权利维护角度出发,予以了规范。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我国消保法规定了不当信息侵权的民事责任,它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时,有关该商品或服务的信息不真实可靠或不完全充分,从而影响消费者对商品、服务的享用,或者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后所应承担的责任。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如果经营者未能让消费者知悉真实情况,那么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履行提供真实充分信息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未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具体规定信息提供不当的责任。

为此,有人认为我国法律并未确立信息侵权的民事责任。

笔者认为,我国法律既赋予了消费者享有信息权,那么在这种权利受到侵害时,要求经营者承担相应的责任该是顺理成章的。

具体说来,经营者应承担的信息侵权民事责任,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经营者提供不当信息使消费者取得的商品或服务不具备消费者所需要的必要的性能,消费者有权解除买卖关系或服务协议,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2)因经营者提供不当信息,使消费者无法按用途使用所取得的商品或服务,经营者必须在一定期限内提供适当信息;如果经营者逾期未能提供,能么消费者同样有权解除买卖关系或服务协议,并要求赔偿损失。

(3)因经营者提供不当信息,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时,消费者有权要求损害赔偿。

消费信息侵权的特点为:第一,它是经营者违反应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信息的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二,导致这种责任的行为表现是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或不真实。

而并不涉及商品或服务的质量缺陷。

第三,这种责任的承担不要求一定发生财产或人身的实际损害,只要影响了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享用,就应承担责任。

2.《反不正当竞争法》。

侵犯消费者的获取信息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多种多样的。

该法共列举了11条不正当竞争行为,其中,直接侵犯消费者获取信息权的就有4类,第一,假名冒牌行为;第二,虚假宣传行为;第三,不当奖售行为,即通过欺骗性的信息和可能获奖的信息诱使消费者进行对自己有害的或无意义的购买活动。

第四,诋毁商誉的行为,这样,使消费者很难获取真实的信息,使之难辨真伪或对诋毁信以为真。

由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使消费者遭受损失的、广告主对于商品应负责修理、更换、退货,对于服务负责退还服务费用,广告主所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不符合其广告中作出的各项表示,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消费者有权请求广告主赔偿损失,消除影响。

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直接规制经营者的竞争活动的法,因而它更加注重对合法权益经营者的直接保护。

但该法是从规范企业活动的角度来间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

3.《广告法》。

广告是商品的经营者和服务的提供者向消费者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它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联系十分密切,是保护消费者信息权的重要法规。

我国《广告法》规定了四项基本原则:(1)真实合法原则,即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遗漏的、过时的、误导型的信息。

(2)精神文明原则;(3)公平诚信原则,即广告主体从事广告活动,必须遵循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4)遵守法律原则。

《广告法》从广告的明晰性、真切性和可识别性的要求出发,对违反该要求的信息行为予以了规制,并对几类特殊的商品广告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该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为:凡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服务,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4.《出版管理条例》及《证券法》中的相关规定。

新闻媒体是指报社、期刊杂志社、图书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它们是信息提供的主要渠道,关系到众多新闻消费者的信息的接受、使用状况。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义务,一旦不履行,就要为此承担法律责任。

《出版管理条例》二十七条规定:“出版物的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其出版单位应当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1999年9月,新闻出版署根据该条例,发布了《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

《办法》第一条规定:“报纸、期刊必须遵守新闻出版的法规,刊载新闻报道和纪实作品。

”如违反该规定,致使新闻消费者信以为真,遭到损害则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此外,新颁布的《证券法》对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视、传呼等予以了规范。

《证券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各种传播媒介传播证券交易信息必须真实、客观,禁止误导。

”由此,对传输信息的所有手段在传递证券交易信息(如证券市场行情表、证券的临时停市决定等)时,必须传送、播出、刊载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并且不得传播引导社会公众作出错误判断的信息。

但遗憾的是《证券法》对各种传播媒介违反该法定义务后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没有界定,仅有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规定,故有不少学者呼吁《证券法》在法律责任上严重失衡,过分关注行政、刑事责任,而忽略了民事责任的承担。

5.《产品质量法》。

《产品质量法》主要通过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对生产者和销售者在保障产品质量方面的义务和责任的规定,来保护消费者获取信息权。

产品质量法详细地规定了生产者销售者的说明、警告义务。

“说明”是指有关产品的主要性能、正确的使用方法及错误使用可能招致的危险等信息的文字表述。

“警告”是指对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危险性所做的警告性标记。

如违反了说明、警告义务,引起了消费者人身、财产上的损害便构成了信息侵权,信息提供者便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产品责任中的信息侵权不是体现在产品上的有形瑕疵,而是表现为对产品不充分、不及时、含糊其辞甚至虚假的信息传递。

受害者可以以指示缺陷为由要求生产者、销售者承担侵权责任,也可突破产品责任的承担主体范围,直接以信息侵权为由向生产者、销售者甚至在产品使用中负责主管或指导的中间人(如医生、理发师等等)提起侵权之诉。

而且其请求权的行使不以造成人身上、财产上的损害为前提。

由此可知信息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主体及赔偿范围远远超出了产品责任的承担主体和赔偿范围。

6.《证券法》。

民商法意义上的投资者是指为了获取未来的收益,参与资本形成,使之用于生产资源的自然人和法人。

在证券市场中,为了保护投资者获真实、全面、及时、不引人误解的信息,使他们能够在理性的基础上,自主地决定交易行为,证券法对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实行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现代证券市场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证券发行公司在证券的发行与流通诸环节中,依法将与其证券有关的一切真实信息予以公开,以供投资者做出证券投资判断的法律制度。

有了这种制度,投资者可以了解发行公司的运营、财务等状况,并基于此做出正确合理的投资决策,使投资者树立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从而促进证券市场发展,以达到证券法保护投资者、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之终极目的。

虚假、遗漏、过时、误导的信息提供是契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如是契约责任,民事责任的主体只能是契约相对人。

新颁布的《证券法》对该民事责任缺乏明确的界定,但规定了民事责任的主体不仅限于契约相对人,即发行人,还涉及承销商及其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和经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及直接责任人员等。

这样,证券法实际上将该民事责任规定为侵权责任。

投资者不仅能向有契约关系的发行人进行索赔,而且还可向没有契约关系的发行人的董事、监事、承销商、会计、律师等进行索赔。

《证券法》规定,上市后的股份有限公司负有公开、公平、及时地向全体股东披露一切有关其公司重要信息的持续性责任,以便上市公司的股票能在有效、公开、知情的市场中进行交易。

证券法详细规定了信息披露的时间、地点、方式和披露的信息范围。

《证券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公司公告的股票或者公司债券的发行和上市文件,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只要公开的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等陈述或重大遗漏,发行人就应承担无过错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