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和体诗

合集下载

谈古诗词的歌唱与吟诵

谈古诗词的歌唱与吟诵

50音乐表演艺术谈古诗词的歌唱与吟诵摘 要】【我国入乐歌唱的唐诗宋词,元曲清歌,都是以传辞为主要目的,从而表现歌词的含义和思想感情,因此,字的声调音韵,语调音响,不仅影响着旋律的进行,同时又关联着乐句的节奏。

如歌词的体式、韵断、句式、句读、句子平仄,以及思想情绪等都直接影响旋律和节奏。

关键词】【古诗词 歌唱 吟诵古代文献早就记载,诗是乐心,这句话表现了诗歌的内在属性。

我国古代人们创作古诗词,多半就是为了吟唱,从吟唱的角度来理解古诗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古诗词不仅能歌唱,还能吟诵,展现了古典文化之美。

从诗歌的产生与发展来看,早先《诗经》里的“风”、“雅”、“颂”几乎都是民间的歌谣,《楚辞》里大多数也都是民歌和乐歌。

《九歌》就是民间祭祀用的乐歌。

一、词可以入乐歌唱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出了璀璨的历史和辉煌的事迹,在世界文明的范围内影响深远。

中文当中体现了我国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对民族繁衍和生存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脉,因此重视发掘其中的核心理念,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柳永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可见,词可以入乐歌唱。

二、古诗词歌唱的调式昆腔音乐以宫调式音乐为主,这种音乐占据大量的作品中,几乎随处都可看到,可见这种调式极具代表性。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在音乐乐段的结尾处使用,听起来特别明亮,者都是宫音起到的作用。

一般来说,昆腔音乐作品里面的高音主要运用在音乐的前面部分,以徵音为主,最后以宫音结束。

而低音则运用在了偏后的部分,以角音为主。

但总的来说,结束在宫音。

比如《端正好》,它的音乐形式就是如此,让人听了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对比感觉,有一种浓浓的民族情怀。

同时,音乐的主和弦半终止在徵音、宫音上面,而主属音就起到了对主音的强烈扶持作用,比如《朝天子》这首作品很有和弦的代表性。

歌唱诗词策划书3篇

歌唱诗词策划书3篇

歌唱诗词策划书3篇篇一《歌唱诗词策划书》一、活动主题“以歌传诗,共赏古韵”二、活动目的通过将诗词与歌唱相结合的形式,激发人们对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同时展现诗词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活动主体全体诗词与音乐爱好者四、活动时间及地点[具体时间]、[具体地点]五、活动内容及安排1. 诗词演唱环节邀请专业歌手或有演唱才能的参与者,用歌曲的形式演绎经典诗词,可包括古曲新编、现代歌曲改编等多种风格。

2. 诗词朗诵环节安排优秀的朗诵者,深情朗诵经典诗词,让观众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

3. 互动环节设置诗词知识问答、猜诗词等互动游戏,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和趣味性。

4. 创作分享环节邀请创作者分享自己以诗词为灵感创作歌曲的经历和心得,激发更多的创作热情。

六、活动宣传1. 利用社交媒体、网站等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和宣传海报。

2. 在相关文化场所、学校等进行线下宣传。

七、活动预算1. 场地租赁费用:[X]元。

2. 音响设备租赁费用:[X]元。

3. 邀请嘉宾费用:[X]元。

4. 宣传物料费用:[X]元。

5. 其他杂项费用:[X]元。

八、活动组织与执行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和执行工作,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九、注意事项1. 确保场地的安全和秩序,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识。

2. 提前检查音响设备等,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 合理安排活动流程,避免时间过长或过短。

篇二《歌唱诗词策划书》一、活动主题“以歌传情,以诗表意”二、活动目的通过将诗词与歌唱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人们对诗词的热爱,提升文化素养,同时展现诗词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活动主体面向所有对诗词和歌唱感兴趣的人群四、活动时间及地点[具体活动时间][具体活动地点]五、活动安排(一)前期准备1. 广泛宣传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参与者。

2. 准备活动所需的音响、话筒等设备。

3. 邀请评委,确定评选标准。

(二)活动流程1. 参赛者签到,抽取表演顺序。

唐五代唱和诗词总集叙录

唐五代唱和诗词总集叙录
以上所录唐五代唱和诗词总集30种其中唱和诗歌总集28种诗词合编者与唱和词集各1种虽不能说已将唐五代唱和诗词集包罗殆尽然最主要的唱和总集皆已在其中其结集之多士人所重为后代所不及充分反映出唐五代唱和诗词面貌及唱和之风的兴盛

J o u r n a l o f S ou t hwe s t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c i e nc e s Ed i t i o n )
五代 唱和 诗 词 集 , 皆在 考 察 范 围之 内 。 已完 全 佚 失 或 虽 为 同题 共 作 但 并非 唱 和之 作 者 , 概 不 阑人 。


《 存 抚集》 +卷 , 编 者 不 详
杜审言 、 崔融 、 苏 味道 等 人 送 李 嗣 真 等 奉 使 唱 和诗 集 。编 者 不 详 。据 宋 王 溥 《 唐会 要 》 卷 七 七 “ 诸使上” 载, 武则天“ 天授二年( 6 9 1 ) , 发十道存抚使 , 以右 肃 政 御 史 中丞 、 知大夫事李 嗣真等为之 。 举 朝有 诗 送 之 , 名 日《 存抚集 》 十卷 。行 于 世 。杜 审 言 、 崔融 、 苏味道等诗尤著 焉” _ 6 l 卷 " “ 请 使 ’ " 。 。原 集 久佚 , 《 全唐诗 》 卷 六 二 存 杜 审言 《 和李 大夫 嗣 真 奉 使存 抚 河 东 》 五言 排 律 1首 , 即 此集 中诗 。
生 活 的深 度 和广 度 大 为 增加 , 涌 现 了大 量 优 秀 作 品 , 而 且形 式 多 样 , 手法巧妙 , 成 为 唱 和 诗词 发 展 的
高峰 , 对 当时 和 后来 的文 学 发 展 产生 过 广 泛 而 深 远 的影 响 , 在 中 国文 学 史 上理 应 占有 一 定 的地 位 。

中国文学史唐代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唐代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廷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称做是“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4、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诗词创作之唱和的方式与方法

诗词创作之唱和的方式与方法

诗词创作之唱和的方式与方法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酬答唱和,故友辞世哀挽送行是诗词艺术发展的重要形式,为诗词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自古至今,始终传承着这些诗词创作方式。

这些创作的方式与方法千奇百样,不胜枚举,下面举例来分析归纳一下其中的一些方式与方法。

一、选韵的方法在诗人相互唱酬中还有所谓的“限韵”、“步韵”和“依韵”。

格律诗的押韵要求:要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要一韵到底,不管几句,不许换韵,更不许出韵。

同时还要避免韵脚重字。

古代有一些七言四句或五言四句的诗押仄声韵,但那是“古绝”,不能算格律诗。

押韵的作用是使韵脚在一首诗中,经过一定距离间隔之后不断反复出现,前后互相呼应,使全诗在音响上联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文心雕龙·声律》有载:“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现代人写诗实行“双轨制”,用《平水韵》或《诗韵新编》均可,但不能混用。

使用新韵要标注。

和诗或词时依照所和诗或词中的韵作诗或词,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限韵:是古代科举考试时的一种方法。

现代有时在给学员出题,或几个人在一起联句、题咏也有限韵的。

限韵又分两种:一种是“限韵部”,所做的诗只要在限定的某一个韵部中就算合格;另一种是限韵字,就是限定几个同韵部的字,做诗时都得用这几个字,有的还限顺序。

需要指出的是,限韵本身不是唱和的方法,是科考的方法。

但自古至今,聚会、游玩时的文人墨客,也常常会有人出韵题来作诗,往往也会带起大家的唱和,所以,归纳在此。

例一:《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致春灯谜叙述众姐妹联诗对句。

由李纨起句“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

”这就是限制了下平二萧韵。

接着宝钗又出题“就用‘红梅花’三个字作韵,每人一首七律。

咏红梅花得“红”字邢岫烟桃未芬芳杏未红,冲寒先以笑东风。

魂飞东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论北宋文人雅集唱和诗作的议论性与闲适性以《明妃曲》唱和与重阳之会为考察中心

论北宋文人雅集唱和诗作的议论性与闲适性以《明妃曲》唱和与重阳之会为考察中心

内容摘要
宋初文人唱和与宋初诗风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宋初诗风的兴起与当时 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密切相关,而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又与宋初文人唱和有着 密切的。在唱和中,文人们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 感和思想;他们也注重对前人优秀成果的学习和借鉴,不断完善自己的诗歌创作 技巧。这些努力促进了宋初诗风的繁荣和发展。
三、议论性与闲适性的体现
其次,从闲适性的角度来看,这些诗作则表现出了文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 求和享受。例如,在重阳之会中,文人墨客们饮酒作诗、欣赏美景、享受生活, 表现出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思想潮流。
三、议论性与闲适性的体现
综上所述,北宋文人雅集唱和诗作具有议论性和闲适性的特点。这些诗作不 仅表达了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表现出了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追求。这些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和思想潮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关于《明妃曲》唱和
一、关于《明妃曲》唱和
《明妃曲》是北宋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诗歌体裁,它以昭君出塞为主题,表 达了对于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对于国家政治的。在文人雅集唱和活动中,《明妃曲》 也是备受推崇的一种诗歌形式。
一、关于《明妃曲》唱和
在《明妃曲》唱和中,文人墨客们不仅仅是表达对于女性命运的同情和,更 重要的是通过对于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于国家政治、民族利 益等议题的。例如,欧阳修所作的《明妃曲·再和王介甫》中,他表达了对于国 家分裂、民族利益的思考,认为应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民族矛盾,实现国家统一。
燕南芝庵与《唱论》:音乐理论的源头与启示
燕南芝庵是明代时期的一位音乐家,他潜心研究音乐理论,取得了卓越的成 就。他所著的《唱论》是一部专门针对歌唱艺术的论著,涵盖了歌唱技巧、音乐 审美、表演心态等多个方面,为后世音乐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唱和次韵诗的流变考察——以二苏次韵诗为例

唱和次韵诗的流变考察——以二苏次韵诗为例

唱和次韵诗的流变考察——以二苏次韵诗为例李艳杰(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唱和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体例。

唱和诗在体裁和题材方面都较近似,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同类文学作品的不同特征,也更能看出同一类作品,在交往唱和的产生过程中如何相互借鉴和引用,对文学主体各自的创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次韵诗是唱和诗的一个重要类别,也是二苏唱和诗的一个重要体裁,因此,本文从唱和次韵诗的流变和基本特征入手,以二苏次韵诗的创作情况为例,对这种诗歌的题材及体式特征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唱和诗;次韵诗;二苏中图分类号:I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6-0108-0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李艳杰(),女,河南郑州人,从事文学、高等教育学方向的研究。

一、唱和次韵诗的渊源及发展历程唱和诗是诗歌的一种体式,创作主体间的交流互动限定了它的文体内涵。

二苏诗歌作品中触目可见二人之间大量的次韵诗,数量竟超过非次和诗与酬唱赠答诗,究竟次韵诗在体式上与其它唱和诗有何不同,其发展状况又是如何,二苏为何选择次韵诗作为彼此唱和的主要体裁,在这里需要细细考辨。

次韵诗为唱和诗一个支流。

从文体上说,它属于唱和诗的一种。

因此,其形式和内容特点应从唱和诗的发源和特征上来考察。

唱和诗是在歌诗相和的时代出现的一个诗学术语,特指和唱,帮腔。

《礼乐记》有曰“倡和清浊”,疏为:“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

《荀子》“乐论”中认为“唱和有应,善恶相向”,或谓以诗词相酬答,并认为“唱酬”义同“唱和”。

《文心雕龙》“乐府”一节中有:“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的论述。

当代的文体观中认为“古人用诗歌相互酬唱、赠答,称为唱和,或称倡和。

”包括次韵诗在内的二苏之间的众多的唱和诗,即沿袭了这种互相呼应、彼此酬唱的特性。

尽管“唱和”一词出现较早,但是被用于诗歌创作方面,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诗歌创作方式却到了汉代以后。

最完整的诗词知识大全,先收藏再看

最完整的诗词知识大全,先收藏再看

最完整的诗词知识大全,先收藏再看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诗词伴随了中国人五千年的历史。

在诗词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独属于诗词的术语。

这些术语让诗词得以完善,让我们可以更加精确地找到自己想读的诗。

对于每一个诗词爱好者来说,了解这些“诗语”,可以让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更上一层楼!【古风】诗体名。

即"古诗"、"古体诗"。

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

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

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

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诗体名。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

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

汉代以后,格调稍变。

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诗体名。

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

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诗体名。

全篇每句六字。

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

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

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诗体名。

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

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

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

到了唐代,大为发展。

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诗体名。

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

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乐府】本指古代音乐官署。

"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

唱和体诗

唱和体诗

唱和体诗唱和就是此唱彼和,以相酬答。

诗的唱和,古已有之,《尚书》卷四《虞书》载舜与皋陶的唱和,是最早的唱和诗。

舜歌曰:“股肱(臣)喜哉,元首(君)起哉,百工熙(兴起)哉。

”这是舜所望于臣,意谓股肱之臣乐于尽忠,君之治功乃起,百官之业乃成。

皋陶继续歌唱道:“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这是皋陶所望于君,从正反两面论治道,意谓君明臣良,万事乃康;相反,如果君无大略(丛脞,细碎无大略),大臣懈惰,就会万事堕废。

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四谓“唱和,帝舜与皋陶乃赓载歌,则唱和之初也”,即指此。

其后汉武帝《柏梁》联句,颜延年、谢玄晖《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等皆为唱和之诗。

早期唱和诗和意而不和韵,《文选》卷二四至卷二六所收皆赠答诗,有赠未必有答,或有答而已佚;有答必先有赠,即使赠诗已佚。

如颜延年有《赠王太常(僧达)》诗,前称王之才,后写其不得志。

王僧达的《答颜延年》显然是答颜延年的《赠答赠王太常》,有“幽衷何用慰”句可证,前称颜之文才,后谢颜之赠诗,写他们间的友情:“结游略年义,笃顾弃浮沉。

寒荣共偃曝,春酝时献斟。

”二诗内容相关,但不同韵,这是早期赠、答诗的共同特点。

陆机有《为顾彦先赠妇二首》,上篇赠妇,下篇代妇作答,主旨相同,均抒发思妇之情,二诗亦不同韵。

古代杂拟、追和之诗,亦不和韵,汉无名氏有《古诗十九首》,其《行行重行行》,陆机有《拟行行重行行》,原诗不断换韵,拟诗一韵到底,二诗也不同韵。

梁元帝有《登百花亭怀荆楚》诗,阴铿有《追和登百花亭怀荆楚》,原作与追和之作不仅不同韵,而且连句数也不同,前者八句,后者十句。

可见唐以前的杂拟、追和之作,皆和意而不和韵。

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六云:“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所局也。

观《文选》所编何劭、张华、卢谌、刘琨、二陆、三谢诸人赠答可知已,唐人尤多,不可具载。

”后世的唱和诗渐用同韵,但只用原唱之韵而不必依其韵之次第,刘攽《中山诗话》云:“唐诗赓和……有用韵,用彼韵而不必次。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三唐诗国名词解释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廷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称做是“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4、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唱和酬答诗的常见情感

唱和酬答诗的常见情感

唱和酬答诗的常见情感唱和酬答诗的情感,真的是个妙不可言的话题。

咱们说说这“唱和”。

想象一下,一群朋友围坐在一起,兴致勃勃,笑声不断。

一个人忽然灵光一现,吟咏起一首诗来,音调带着几分调皮,几分深情,顿时气氛活跃得像是春天的花儿争相开放。

你想啊,这时候周围的人自然也要跟着来上一段,诗句之间的互动就像是跳舞一样,节奏感十足,简直热闹非凡。

咱们就得聊聊情感。

唱和酬答诗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那种亲切的交流。

比如,某个朋友突然一句“月亮不争光”,另一位立马接上“只为照人间”。

这可不是单纯的诗句,而是朋友间默契的体现。

大家的心意在字里行间流转,仿佛在诉说着那份深厚的情谊。

你说,这种感觉,真是温暖如春,令人向往。

再说,这些诗中还包含了不少生活的哲理。

就拿“风吹雨打”来说,谁没经历过呢?大伙儿常常在欢笑中,也会不自觉地抒发对生活的感慨。

这样的情感,有时让人忍不住要跟着吟几句,仿佛把自己的心声也融入了其中。

用诗句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像是在与老朋友叙旧,轻松愉快又不失深意。

然后,我们再看看这些诗里的幽默感。

说到唱和,有些朋友就是个天生的段子手,随便一句都能让大家捧腹大笑。

“夜深人静不怕鬼,诗酒相伴真不错。

”这话一出,简直就像在夜空中点燃了一颗烟花,瞬间点亮了整个晚上。

笑声此起彼伏,气氛也跟着变得活泼。

诗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反而成了日常生活中最有趣的调味剂。

唱和酬答诗常常是个场合,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悲伤、快乐、思念、欢乐,都能在这一瞬间倾泻而出。

比如,有人可能会提到“思念”,那种触动人心的情感在诗句中流淌,瞬间把整个氛围拉到了高兴。

大家在诗中找到共鸣,仿佛那些思念的情绪并不是独自承担,而是大家共同分享的经历,真是美妙。

别忘了这些诗歌中的细腻描绘。

用生动的比喻,简简单单的一句诗,就能让人脑海中浮现出那幅画面。

“山高水长”,瞬间让你想到了无尽的旅程和悠远的思考。

这种生动形象的表达,让人忍不住想要再吟诵一遍,心里总是乐滋滋的,像是走进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苏轼与欧阳修唱和的诗词

苏轼与欧阳修唱和的诗词

苏轼与欧阳修唱和的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与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两位文学巨匠,他们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深远影响,也在诗词创作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两人之间的交往和唱和更是成为当时文坛的佳话,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词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苏轼与欧阳修之间的唱和之美。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以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著称于世。

他精通诗词、散文、书法等多种文学形式,被誉为北宋文坛的巨擘。

苏轼以其豪放洒脱的文风和真实人性的创作主张,开启了宋代文学的新格局。

他的诗词作品中不仅包含了对自然、人生、情感等方方面面的描绘,还蕴含着深厚的社会和人文内涵。

欧阳修,字永叔,号饮马斋主人,与苏轼齐名,是北宋时期文学领域的另一颗璀璨明珠。

欧阳修尤以其词人之姿和才华横溢的文学造诣而著称于世。

他的词作风格清丽明快,情感细腻真挚,被誉为“词中之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璀璨之星。

苏轼和欧阳修在文学才华和思想境界上都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二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自然而然的。

他们在诗词创作中常常相互赞赏、交流、唱和,共同推动了宋代文学的发展。

苏轼和欧阳修的唱和诗词不仅在形式上相互呼应,更在情感、意境上有着共鸣,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文学情谊。

苏轼与欧阳修的唱和作品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如《洞仙歌》、《花遮月·花魁竹骨》、《浣溪沙·芦叶青青》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苏轼的豪放洒脱与欧阳修的清丽明快在这些作品中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后人喜爱与传颂。

苏轼和欧阳修的唱和之美不仅体现在作品中,更体现在他们的交往和友谊中。

两人虽有时有意见分歧,却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情谊和相互尊重。

他们的切磋与唱和,不仅提高了诗词创作的水平,也激发了后人的文学热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苏轼与欧阳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位伟大文学家,他们的唱和之美不仅体现在作品中,更表现在他们的友谊和交往中。

中职唱歌与古诗词教学融合的探索

中职唱歌与古诗词教学融合的探索

中职唱歌与古诗词教学融合的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中职教育中唱歌与古诗词教学融合的实践与效果评估。

首先分析了中职教育的现状,指出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然后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唱歌与古诗词教学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接着介绍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案例分析,展示了融合教学的丰富形式和实际效果。

通过效果评估,验证了唱歌与古诗词教学融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

最后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发展,并提出了相关的实践建议。

本文旨在为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提供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 唱歌, 古诗词, 融合教学, 效果评估, 案例分析, 研究成果, 展望未来, 实践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着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古诗词的教学往往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1.2 研究意义中职唱歌与古诗词教学融合的探索旨在探讨如何将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与时尚的唱歌艺术相结合,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趣味化的学习方式。

这种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通过唱歌与古诗词教学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中职唱歌与古诗词教学融合的可行性及效果,通过研究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体验的影响,从而提高中职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具体目的包括:1.探索唱歌与古诗词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明确其教育价值和意义;2.分析中职教育现状,了解学生对唱歌和古诗词的接受程度和需求;3.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唱歌与古诗词教学融合的具体操作方式及效果评估方法;4.基于分析和实践结果,提出中职唱歌与古诗词教学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于和诗的几种形式

关于和诗的几种形式

关于和诗的几种形式什么是和诗?所谓和诗就是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或者对别人的诗词有感而发的唱和之作。

和,指唱和,和答。

和诗,也称之为“酬和”、“酬唱”、“唱酬”、“唱和”等。

和诗可分四种形式,即和诗与原诗不同韵、依韵、从韵和步韵等四种形式。

清朝学者吴乔曾对和诗的四种形式进行过精辟的阐述,他在《答万季野诗问》一文中说:“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

”下面将和诗的四种形式分别举例说明。

一、和诗与原诗不同韵,为一般的酬唱之作,不需要和韵,但与原诗的主题基本一致。

如毛泽东主席的《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夜,国民党左派人士柳亚子写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一首》,称感于国民党的混乱现状,要离开北京回家乡分湖隐居。

毛泽东主席随即写了这首七律回赠,用严子陵隐居垂钓富春江畔这件事,劝柳亚子先生留在北京继续参加建国工作。

柳亚子先生的赠诗为: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毛泽东主席的和诗与柳亚子的赠诗并不同韵,但两首诗的内容是息息相关的,其主题基本一致。

又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是刘禹锡给白居易的回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回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刘禹锡便写下这首诗来酬答白居易。

白居易的赠诗为: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唐五代唱和诗词总集叙录

唐五代唱和诗词总集叙录

* 收稿日期:2013-03-07 作 者 简 介 :巩 本 栋 ,文 学 博 士 ,南 京 大 学 文 学 院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10 ﹠ ZD130),项 目 负 责 人:程 章 灿;国 家 社 科 基 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10﹠ ZD102),项目负责人:吴承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唱 和 诗 词 研 究 ”(04BZW035),项 目 负 责 人 :巩 本 栋 。
7卷7传记类p197据唐会要卷六四史馆杂录下载中宗神龙二年706改弘文馆为修文馆景龙二年四月增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征攻文之士以充之8卷64史馆杂录下p823李峤宗楚客赵彦昭韦嗣立为大学士李适刘宪崔湜郑愔卢藏用李乂岑羲刘子玄为学士薛稷马怀素宋之问武平一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徐坚韦元旦徐彦伯刘允济苏頲为直学士计24人
一 、《存 抚 集 》十 卷 ,编 者 不 详 杜审言、崔融、苏味道等 人 送 李 嗣 真 等 奉 使 唱 和 诗 集。 编 者 不 详。 据 宋 王 溥 《唐 会 要 》卷 七 七 “诸使上”载,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发十 道 存 抚 使,以 右 肃 政 御 史 中 丞、知 大 夫 事 李 嗣 真 等 为 之。 举朝有诗送之,名曰《存抚集》十卷。行 于 世。杜 审 言、崔 融、苏 味 道 等 诗 尤 著 焉”[6]卷77“诸使上 。 ”,p179 原 集 久 佚 ,《全 唐 诗 》卷 六 二 存 杜 审 言 《和 李 大 夫 嗣 真 奉 使 存 抚 河 东 》五 言 排 律 1 首 ,即 此 集 中 诗 。 二 、《景 龙 文 馆 记 》十 卷 ,唐 武 平 一 编
关 键 词 :唐 五 代 ;唱 和 ;诗 词 ;总 集 中图分类号:I207.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3)04-0102-11

《长歌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长歌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end
赵翼《瓯北诗话》:“古来诗人,及身得 名,未有如是之速且广者。盖其得名,在 《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 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 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 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又 有《琵琶行》一首助之。此即全无集,而 二诗已自不朽,况又有三千八百四十首之 工且多哉!”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 (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 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 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 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 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 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 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 诗
思考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含唱和的诗词

含唱和的诗词

含唱和的诗词
含唱和的诗词是一种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唱和是指相互之间用韵律、节奏和字数相互配合,进行诗歌演唱的一种形式。

在漫长的历史中,唱和诗词被广泛流传,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工具。

唱和诗词的形式多样,既有抒情的,也有叙事的;既有五言的,也有七言的。

在内容上,也涵盖了山水田园、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爱情婚姻等多种主题。

这些诗词往往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对生活的观察,把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情别离、战争灾难等情感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人生。

唱和诗词的表现力十分强大,可以通过丰富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长恨歌》中的“梦中见故人,泪满衫”,通过七言的韵律和“梦中见故人”的起兴,表现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行宫见月空,泪满衣”则通过五言的韵律和“行宫见月空”的起兴,表现了作者对回忆的怀念之情。

这些表现力强的诗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唱和诗词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在古代,唱和诗词往往被用来传递思想、宣传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唱和诗词也受到了文学大师们的广泛推崇,如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他们通过唱和诗词,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唱和诗词是一种富有历史、文化和内涵的文学形式。

不仅可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且还可以传递文化,启发人们。

因此,唱和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值得我们提倡和传承的文化遗产。

诗词创作之唱和的方式与方法

诗词创作之唱和的方式与方法

诗词创作之唱和的⽅式与⽅法诗词创作之唱和的⽅式与⽅法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酬答唱和,故友辞世哀挽送⾏是诗词艺术发展的重要形式,为诗词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的贡献。

⽂⼈雅⼠,骚⼈墨客,⾃古⾄今,始终传承着这些诗词创作⽅式。

这些创作的⽅式与⽅法千奇百样,不胜枚举,下⾯举例来分析归纳⼀下其中的⼀些⽅式与⽅法。

⼀、选韵的⽅法在诗⼈相互唱酬中还有所谓的“限韵”、“步韵”和“依韵”。

格律诗的押韵要求:要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要⼀韵到底,不管⼏句,不许换韵,更不许出韵。

同时还要避免韵脚重字。

古代有⼀些七⾔四句或五⾔四句的诗押仄声韵,但那是“古绝”,不能算格律诗。

押韵的作⽤是使韵脚在⼀⾸诗中,经过⼀定距离间隔之后不断反复出现,前后互相呼应,使全诗在⾳响上联成⼀个和谐的整体。

《⽂⼼雕龙·声律》有载:“滋味流于字句,⽓⼒穷于和韵。

异⾳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现代⼈写诗实⾏“双轨制”,⽤《平⽔韵》或《诗韵新编》均可,但不能混⽤。

使⽤新韵要标注。

和诗或词时依照所和诗或词中的韵作诗或词,⼤致有以下⼏种⽅式:1、限韵:是古代科举考试时的⼀种⽅法。

现代有时在给学员出题,或⼏个⼈在⼀起联句、题咏也有限韵的。

限韵⼜分两种:⼀种是“限韵部”,所做的诗只要在限定的某⼀个韵部中就算合格;另⼀种是限韵字,就是限定⼏个同韵部的字,做诗时都得⽤这⼏个字,有的还限顺序。

需要指出的是,限韵本⾝不是唱和的⽅法,是科考的⽅法。

但⾃古⾄今,聚会、游玩时的⽂⼈墨客,也常常会有⼈出韵题来作诗,往往也会带起⼤家的唱和,所以,归纳在此。

例⼀:《红楼梦》第五⼗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坞雅致春灯谜叙述众姐妹联诗对句。

由李纨起句“⼀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

”这就是限制了下平⼆萧韵。

接着宝钗⼜出题“就⽤‘红梅花’三个字作韵,每⼈⼀⾸七律。

咏红梅花得“红”字邢岫烟桃未芬芳杏未红,冲寒先以笑东风。

魂飞东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音乐与诗词》教学设计

《音乐与诗词》教学设计

《音乐与诗词》教学设计授课课型:唱歌综合课教材版本:鲁教版授课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梁弘志曲,邓丽君首唱的这首《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将中国的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融合,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之后又有多个版本流传,足以说明人们对这首作品的喜爱程度。

《梅花》是王安石词,郑秋枫曲的一首诗词歌曲,旋律简洁明快,词曲结合中充分体现了原诗的韵律。

作为歌曲编创的范例,可以使学生掌握诗词歌曲创作的基本规律。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音乐知识的积累上已经比较丰富。

对诗词的积累比较多,领会诗词意境的能力比较强。

学生口风琴的演奏能力较强,能运用口风琴作为学唱歌曲和编创的辅助工具。

设计思路:通过诵读、欣赏、演唱、演奏及编创,充分体验音乐与古诗词结合的独特魅力。

抓住最核心的旋律,引导学生唱谱、吹奏主题旋律、填词,培养学生能力。

音乐编创活动《梅花》,用简明的讲解,向学生拓展歌曲编创的基础知识,为本单元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 用自然、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有气息支持地用口风琴吹奏歌曲主题,能够处理好附点音符及全音符的时值。

2.体会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综合运用。

3.感受诗词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为古诗词编创歌曲。

4.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初步建立传承中华传统经典诗词和音乐文化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的风格,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1、唱好附点节奏型,用气息支持歌唱。

2、学习反复记号的综合运用,准确把握歌曲的整体结构。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欣赏法、演示法、练习法、创作教学法、发现法等。

在听、看、唱、奏、思、演、创等多种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理解、分析、创作、探究。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口风琴、雅乐简谱软件教学过程:一、电视剧插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课前播放电视剧《甄嬛》插曲《菩萨蛮》视频。

提问: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能讲出这首歌词的出处吗?教师小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根据唐代温庭筠的同名古词谱新曲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 ,往往 犯 之 。夫 合应 者 声 同 ,交 争 者力 敌 ,一 往一 复 ,欲 罢不 能 。由
是 每制 一篇 ,先相 视草 。视竞 则兴 作 ,兴作 则 文成 。一 二 年来 ,日寻笔
砚 ,同和赠 答 ,不 觉滋 多 。至太 和三年 春 以前 ,纸 墨所 存 者凡 一百 三 十
八 首 。其余 乘兴 扶醉 ,率然 口号 者 ,不 在 此数 。因命 小侄 龟儿 编 录 ,勒
乐 忘老 ,幸 也 ;然江 南 士女语 才 子者 多云 元 、白,以子 之故 ,使仆 不得 独
步 于吴 、越 间 ,亦 不 幸 也 。’今 垂 老 复 遇 梦 得 ,得 非 重 不 幸 耶? 梦 得 梦
得 ,文之 神妙 ,莫 先 于诗 。若 妙 与 神 ,则 吾 岂敢 。如梦 得 ‘雪 里 高 山头


臣 明 堕 乃 堕 之 登
早期 唱 和诗 和 意 而 不 和 韵 ,《文 选 》卷 二 四 至 卷二 六 所 收 皆 赠 答 诗 ,有 赠未必有 答 ,或 有答 而 已佚 ;有 答 必 先有 赠 ,即使 赠 诗 已佚 。如 颜 延年 有《赠 王 太 常 (僧 达 )》诗 ,前 称 王 之才 ,后 写 其 不得 志 。王僧 达 的《答 颜延 年 》显 然是答 颜延 年 的《赠答赠 王 太 常》,有 “幽衷 何用 慰 ”句 可证 ,前称颜 之 文才 ,后 谢 颜 之赠 诗 ,写 他 们 间 的友 情 :“结 游 略 年 义 , 笃顾 弃浮沉 。寒 荣共偃 曝 ,春酝 时献 斟 。”二诗 内容相 关 ,但 不 同韵 ,这 是早期赠 、答诗的共同特点。陆机有《为顾彦先赠妇二首 》 上篇赠妇 , 下篇 代妇 作答 ,主 旨相 同 ,均 抒 发思妇 之情 ,二诗 亦不 同韵 。
成两 卷 ,仍 写二本 ,一 付 龟 儿 ,一 授 梦 得小 儿 仑 郎 。各 令 收 藏 ,附 两 家
集 。予 顷以元微 之 唱 和颇 多 ,或 在 人 口,常 戏微 之 云 :‘仆 与 足 下 二 十
年来 为文 友诗 敌 ,幸 也 ,亦 不幸 也 。吟 咏情性 ,播 扬 名声 ,其 适遗 形 ,其
鱼 、赋诗 。《庚溪 诗话 》卷 上 云 :“太 宗 皇帝 既辅 艺 祖 皇帝 创 业 垂 统 ,暨
临汝 。乐天 罢三川 守 ,复 以宾 客分 司东都 。未 几 ,有诏 领冯 翊 ,辞 不拜
职 ,授 太子少 傅分 务 ,以遂 其 高 。时予 代 居 左 冯 ,明年予 罢郡 ,以 宾 客
人 洛 ,II以章 句交 欢 ,因而编 之 ,命 为《汝 洛集 》。”
宋代 唱和次 韵成 风 ,宋代 诸 帝 常 召 两府 、两 制 、三 馆 词 臣 赏 花 、钓
白早 ,海 中仙 果子 生迟 ’;‘沉 舟 侧 畔 千 帆过 ,病 树 前 头万 木 春 ’之句 之
类 ,真谓 神妙 ,在在 处 处 ,应 当有 灵 物 护 之 ,岂惟 两 家子 侄 秘 藏 而 已?”
刘 禹锡《汝洛 集引 》(《刘 宾客 文集 》卷九 )亦 云 :“太 和八 年 ,予 自姑 苏转
第 为 杭州 刺使 ,元微 之 为 浙东 观 察 ,往 来置 邮 筒倡 和 ,始 依 韵 ,而 多至 千

a )
∞ 言 ,少或 百数 十言 ,篇章甚 富 。”


白居易 与刘 禹锡也有 唱 和集 ,白居 易《刘 白唱 和集 解 》(《白 氏长 庆
集 》卷六 九 )云 :“彭城 刘 梦得 ,诗豪 者也 ,其 锋森 然 ,少敢 当者 。予 不量


名 为次韵 相酬 ,盖欲 以难相 挑耳 。江 湖 间为 诗者 复 相放 效 ,力或 不 足 ,
期 则 至于颠 倒 语 言 ,重 复 首 尾 ,韵 同 意 等 ,不 异 前 篇 ,亦 自谓 为 元 和 诗
,、

体 。”宋 张表 臣《珊瑚 钩诗话 》卷 一云 :“前 人作 诗 未始 和 韵 ,自唐 白乐 天


令狐相 公诗 启 》(《元 氏长庆 集 》补 遗卷 二 )又云 :“某又 与 同 门生 自居 易
友善 ,居易 雅能 为诗 ,就 中爱 驱驾 文字 ,穷 极声 韵 ,或 为千言 ,或 。小 生 自审不 能有 以过 之 ,往往 戏 排 旧韵 ,IIII新词 ,
古 代杂拟 、追 和之诗 ,亦不 和韵 ,汉 无名 氏有 《古 诗 十 九首 》,其《行 行 重行 行 》,陆机有《拟行 行重 行行 》,原 诗不 断换 韵 ,拟 诗一 韵 到底 ,二 诗也不 同韵 。梁元 帝有 《登 百 花亭 怀荆 楚 》诗 ,阴铿 有《追 和 登百 花亭
为韵 ;白居易 、刘 禹锡 和 之 ,亦 用 其 韵 ;及 令 狐楚 和诗 ,多次 其 韵 ;宋 朝 真 宗时 ,杨 内翰亿 谓次 韵 (始 )于 此 也 ,见 《谈 苑 》。”元 稹 《酬乐 天 ,余 思 不 尽 ,加 为六 韵之 作 》有“次 韵千 言 曾报答 ”句 ,自注 云 :“乐 天 曾寄 予 千 字 律诗 数首 ,予 皆次 用 本 韵 酬 和 ,后 来 遂 以成 风 耳 。”其 《白 氏长 庆 集 序 》(《元 氏长 庆集 》卷 五 一 )云 :“予 始 与 乐 天 同校 秘 书 ,多 以诗 章 相赠 答 。会 予谴 掾江 陵 ,乐 天 犹 在 翰 林 ,寄予 百 韵 律 诗 及 杂 体 ,前 后 数 十 章 。是 后各佐 江 、通 、复 相酬 寄 。巴 、蜀 、江 、楚 问 洎 长安 中少 年 ,递 相 仿 效 ,竞 作新 词 ,自谓 为 元 和 诗 。予 于 平 水市 中 ,见村 校 诸 童 竞 习诗 , 召而 问之 ,皆对 日 :‘先 生教 我乐 天 、微 之 诗 。’固亦不 知 予 之为 微 之也 。 又 云 ,鸡 林 (朝鲜 )贾人 ,求 市颇 切 。 自云 :‘本 国宰相 每 以百金 换 一篇 , 其 甚伪 者宰 相辄 能辩 别 之 。’自篇 章 以来 未有 如是 流 传之 广者 。”其 《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