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封锁》之另类诠释
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
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张爱玲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她的成名作是《传奇》和《流言》。
提起张爱玲,我们这一代人中可能会有很多人会对她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半生缘》等如数家珍,却很少有人提及她的一篇六千余字的短篇小说《封锁》,但其实《封锁》也是《传奇》中的一篇出色之作。
《封锁》通过写对文明与人性的冲突、好人与真人对立的发掘,无疑显示了现代小说内容的深化,显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道路上的新收获,而其技巧圆熟老到,也40年代的不多的短篇创作领域提供了一篇优秀的作品。
《封锁》写的是一九四三年八月,旧上海的某一天,一辆电车在封锁后的短暂故事。
在封锁期间,整个上海都凝固了,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故事的男主人公,一个已婚人士,某银行的会计师吕宗桢正细心地反读黏在热包子上的报纸。
女主人公吴翠远,是某大学的年轻助教,也正一心一意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他们本是陌生人,虽坐同一辆电车,但却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要不是吕宗桢一抬头一看见他那个讨厌的侄子他们是不会有机会认识的,为了躲避一心想找个好岳家而向上爬的侄子的纠缠,吕宗桢有意坐到吴翠远的旁边去了,“不声不响地宣布了他的调情计划”。
他们越谈就越投机,并且相爱了,甚至还谈到了婚姻大事。
在吴翠远留下电话号码后,封锁解除了。
“宗桢突然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他走了…….电车上点上了灯,她一眼就望见他遥遥地坐在他原先的位置上了。
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
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一个不近情理的梦”。
在小说中,吕宗桢是有家庭、有事业的人,但是他并不快乐,他连每天为什么要离家去上班,下班后要回家也不明白,他更不敢去想生活的意义,甚至拒绝去想。
而吴翠远是一个严肃过头的、平淡无趣的女性,“看上去像一个教会派的少奶奶,但是还没结婚”。
我们通常以为浪漫的,偶然的邂逅是属于那些轻佻的或热情大方的女子与男子之间的事,不会发生在吴翠远身上(也不会发生在我们一般人的身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对外表现的非常得体,非常好的男女,通常都是非常严格的要求自己,有着世人认可的一套行为标准,因而当他们在一个相对隔绝的环境中,从没有浪漫过的他们可能就会迸发出激烈的火花,不能自已,一浪漫起来就会很快进入情节,这也是两个陌生人为什么能很快相爱的原因。
赏析张爱玲作品 - 《封锁》
赏析张爱玲作品 - 《封锁》赏析张爱玲作品―《封锁》《封锁》讲的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遭遇到封锁时发生的短暂的爱情故事。
封锁结束后,爱情也结束了,一切又都复原了。
从故事层面上看,这是一个“艳遇”的故事。
它具备“艳遇”故事要求的一些元素,比如“旅行”。
人物可以暂时从秩序化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而进入能够产生爱情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他们可以暂时忘掉他们的妻子或丈夫--产生爱情的最大障碍;并且他们可以有时间闲得无聊,这使得爱情的欲望能够产生。
两者障碍的消除和欲望的产生是“艳遇”故事在逻辑上能够成立的前提,“旅行”是实现这个前提的标准化模式。
我们可以把电车看作一个封闭的空间,它隔离了正常的生活空间,人和人之间许多不利于爱情发展的关系被排除了,只剩下比较单纯的乘客关系,并且具有了向爱情关系发展的可能性。
当然,还有时间因素,市内交通毕竟不同于长途旅行,所以张爱玲必须把时间封锁起来,人为地让时间停滞或延长。
此外,《封锁》中的人物也一般地符合“艳遇”故事的要求--孤男寡女。
人们都存在某些缺乏,意识或潜意识中存在着欲望。
翠远的缺乏是“好人”的缺乏,她“象一教会派的少奶奶”,“脸上一切都是淡淡的、松驰的,没有轮廊”,“很有讣闻的风味”。
真实的生命对于她就像从希伯莱文到上海话那么遥远,她的欲望就是要背叛自己,渴望刺激,渴望听到“红嘴唇斩卖淫妇……大世界……下等舞场与酒吧间”的充满肉欲的感官诱惑。
宗桢的缺乏是一个“老实人”的缺乏。
他是“菠菜包子”,“一个个雪白的,喷出淡淡的麻油气味”,是像“讣告……申请……华股动态……隆重登场候教……”那些得胜的字眼儿。
正因为他的琐屑和平庸,甚至都不能觉察出自己的缺乏与俗望。
他向翠远的调情是被动的迫不得已的。
甚至要借助张爱玲在这里设置的一个因果关系,要逃离董培芝和向她太太报复。
但我们还是觉察了宗桢的欲望,只不过他自己一开始忘记了。
后来,他的欲望才苏醒。
“他现在记得了,他瞧见她上车的--非常戏剧化的一刹那,但是那戏剧效果是碰巧得到的,并不能归功于她。
《封锁》思想内容解读解析
“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 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 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然 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 难言的恋慕。 ” ——张爱玲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 1943~1945年发表了《茉莉香片》等小 说,代表作有《传奇》、《流言》等。抗 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自 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 球。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 奇不传。 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 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 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 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 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 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 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 的心上。
零 落 成 泥 碾 作 尘 , 只 有 香 如 故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 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啮咬性的小 烦恼,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 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
封锁简要分析
• 小说的年代背景是一九四三年八月,描述的是旧上海的某一 天,电车被封锁的短暂一刻所上演出人情世态。 整个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表面看来都显得漫不经心、简简 单单,这样的“封锁”状态常常出现于本世纪的任何年代以 及任何都市。作家深具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人们以为高雅的, 她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俗,人们以为世俗的,她能欣赏俗气 后面扑面而来的无限风情,以及无法逃避的众生世态。 封锁期间登场的男主人公吕宗桢,是一家银行的会计师, “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家长,他是车上的搭客,他是店里 的主顾,他是市民。”女主人公吴翠远,是大学的年轻教师, “她是一个好女儿,好学生,她家里都是好人,翠远永远不 快乐。”他们偶然相遇了,事先谁也不认识谁。吕宗桢无间 地坐在了吴翠远的身后,并低声地搭话。翠远则最初表现出 “端凝的人格”。“他咬一咬牙,重新向翠远进攻。”非常 戏剧化的场面出现了:翠远观察出这是一个“真的人”,于 是他们开始谈话,宗桢从商科学校谈到银行的秘密,然后他 “吞吞吐吐”万分为难地说:“我太太——一点都不同情 我。”`
张爱玲 封锁 及赏析
这是选修课的小组作业,老师要求我们选一篇张爱玲的小说做分析,到时上台做presentation。
分小组后,我在教室回想张爱玲的其他小说,竟通通只记得名字,情节和人物像摘掉眼镜后的世界一片模糊,唯独《封锁》这个拙劣的凶手,留下蛛丝马迹,在记忆中逐渐还原现场。
当然我喜欢《封锁》跟我对小说的定义有关,我认为一部优秀的小说,应该超越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它关注的中心不会是历史,那是历史学家做的事,也不会是纯粹的社会关系,那是社会学家做的事。
抽丝剥茧,小说的核心必须是人,成功的小说站在时代的肩膀上,用最残暴的手揭露人类的本质。
《封锁》其实无非是讲生活的重复,人生的虚无,被物化的人类,无非是讲思考是痛苦的,人类在逃避思考,但为了小组作业有东西就罗嗦了一大堆,大家随意看看吧……最后的舒适区、恐慌区、学习区完全是zhuangbility。
好了,进入正文。
【爱情】在小说中关于宗桢爱恋翠远毋庸置疑,张爱玲在这方面下了不少笔墨,文中大部分描写都是通过宗桢的视角展开的。
“宗桢没有想到他能够使一个女人脸红,使她微笑,使她背过脸去,使她掉过头来。
在这里,他是一个男子。
平时,他是会计师,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家长,他是车上的搭客,他是店里的主顾,他是市民。
可是对于这个不知道他的底细的女人,他只是一个单纯的男子。
“宗桢断定了翠远是一个可爱的女人——白,稀薄,温热,像冬天里你自己嘴里呵出来的一口气。
你不要她,她就悄悄地飘散了。
她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她什么都懂,什么都宽宥你。
你说真话,她为你心酸;你说假话,她微笑着,仿佛说:‘瞧你这张嘴!”’“而关于翠远喜欢宗桢这一点的描写,仅局限在翠远的所为而不是所想。
我们能评断翠远对宗桢是否有爱情只有两个情节:翠远在听到宗桢提到他不能娶她时哭了,但她的内心对白只提到宗桢是一个“可爱的”“萍水相逢的人”;另外一处宗桢问了她电话,找不到笔记下来,皮包里有笔的翠远故意不拿出来。
全文极少提到翠远对宗桢的看法和感觉,究竟是宗桢哪些独特的个性吸引了翠远,还是说是仅仅是封锁这特殊环境造就了翠远对他的爱慕,我们无从得知。
《封锁》的误会、套话与反讽
《封锁》的误会、套话与反讽作者:余岱宗来源:《粤海风》2016年第04期如何让两位陌生的人物相识,进而相恋,这常常让小说家颇费思量。
两位恋人,如果相识的介体不过是同学朋友的关系或相亲介绍,容易落俗,拉近人物的距离更要艺术家发挥创造力。
如果相识的情景过于新奇,那就需要艺术家多多发挥“圆场”的本领,为相识的偶然性周旋出必然性来,否则不近情理。
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苦月亮》男女主人公相识在公共汽车上,女主人公逃票,查票的来了,男一号悄悄地将自己的票递给女一号,“自我牺牲”的他被逐下汽车。
男一号是位三流作家,副业是花花公子,他这下可找到事做了,每天都到巴黎的同一个公共汽车站寻找女主人公,那么,他能找到那位逃票女郎吗?车厢邂逅的关系能发展出什么样的人物关系呢?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的男女主人公的相遇则被安排在地铁中,闹剧式的相识很符合整部戏的基调。
艺术家似乎都钟情于从封闭的交通工具中发展出陌生的恋情,加拿大作家门罗的短篇《机缘》的男女主人公亦相识在列车上,他们身份殊异,一位是放寒假的女博士,攻古典文学,另一位是出来旅行的渔民,模样精明。
两位主人公素昧平生,小说家却能对人物施加种种摆布力,在极有限的空间里,几番周转,不由得读者不信这对陌生男女有相识的可能。
关系发展很快,男女主人公不久便在观景车厢一块儿抬头望天。
加拿大的寒夜繁星点点,捕鱼的汉子拥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常以星座导航,于是他告诉年轻女博士天上的星座分布;古典文学女博士谙熟希腊神话,对星座为何如此命名一一道来,天上的故事如数家珍。
列车密林间穿行,这一男一女,待在寒冷的观景车厢,透过玻璃天窗,看星空梦幻般流转,絮絮叨叨的都是天上的故事,语调传达的却是“为你而来”绵绵情愫。
《机缘》的结尾,老太太艾丽丝·门罗设置的情节布局竟让女主人公“跌入”令人难以置信的情感迷思的境地,在学院和家庭环境中从小中规中矩的女博士的叛逆式“逃离”之旅所面临的情感难局令人咋舌。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张爱玲《封锁》读后感回顾历史,岁月荏苒,那时候的老上海还有叮当作响的电车;每开一段停一站,如一层层连成的虚线,无声地说着未完的人生故事。
它是见证时代变迁的时髦稀世珍宝,拥有悠久的名闻遐迩发展历史和古老的承传年纪。
耳听车轴和轨道的摩擦声,嘈嘈切切,如入时光画卷——古老的电车载着我们,回到1943年的上海:回到那个大家都活得能干战战兢兢的年代,回到电车随时安全检查被日寇封锁检查的年代。
当“叮叮”提示音响起,驱散了时间的阻隔,《封锁》牵引我们来到张爱玲的造访笔下世界,窥见那个战时的上海,窥见一对陌生男女在陌生特定环境下的相遇;他们从拘谨的聊天、微笑,到亲昵的倾诉、靠近,只花了短短一瞬的封锁时间。
这样的邂逅,是怎样的一种切身感受?是一见钟情,还是浪花之遇?01、因为空虚,所以他把绝不女人喜欢的女人类型,也看入眼里封锁了,当电车之中的焦虑不安淡去,屋子里人也就逐渐镇定了。
躲到角落的吕宗桢,默默观察起周遭的人则。
他嫌弃地看着妻子交代要买的包子,被报纸包裹着。
什么价廉物美?不料让一身西装革履他拿着走街过巷,实在太不体面了!不过在被封锁的间隙里,那裹着包子的报纸,文章依稀可读,这倒帮他打发了不少时间。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杀时间”,大家成为“低头族”,很多时候,也不过是想把空虚包住的时间填满,又避免与陌生人四目相对的尴尬。
当遇到他讨厌的表侄这时,不想与之交谈的他立即想换交谈了个位置,于是坐在隔壁的她——吴翠远,入了他的眼里:“她打扮得有点讣闻的风味;她梳着千篇一律的衣饰;她整个年轻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
”吴翠远显然不算他喜欢的女人类型,因此,他对她的第一印象,可谓是刻薄、高傲至极。
但这又如何呢?气色丝毫不影响自己搭讪她的心情,只要不必和表侄有相异,还能气一下妻子,与个毫无魅力的女人稍作交谈,何乐而不为?于是他的旁白从描绘她的外貌开始,她那寡淡无味的姿色,被他一一拆下来看后,竟品味出更几分她的风韵来。
解读《封锁》中的象征隐喻
昝娟娟解读《封锁》中的象征隐喻内容摘要:张爱玲的《封锁》中多处运用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使作品有着诗一般的简炼含蓄、寓言式的深刻隽永,读后让人回味不已。
综观整部小说,无论是空间环境的选择,还是人物角色和关系的安排等等,看似随手拈来,却有着深刻的隐喻和象征性,从而创造了一种意蕴丰厚的艺术境界。
张爱玲的才情与精致、悲悯与深刻此时此刻都锁定在这喧嚣的大上海因“封锁”而停滞的特殊时空中。
关键词:《封锁》象征隐喻时空主人公细节张爱玲的《封锁》之于《传奇》实在是一个优美而独特的存在。
小说中多处运用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使作品有着诗一般的简炼含蓄,寓言式的深刻隽永,读后让人回味不已。
综观整部小说,无论是空间环境的选择,还是人物角色和关系的安排等等,看似随手拈来,却有着深刻的隐喻和象征性,从而创造了一种意蕴丰厚的艺术境界。
张爱玲的才情与精致、悲悯与深刻此时此刻都锁定在这喧嚣的大上海因“封锁”而停滞的特殊时空中。
一.时空的象征隐喻《封锁》以“封锁”为名,它所说的,是个因时空切断而成的故事。
在这个封锁的特殊时空里,两个主人公的特殊爱情随之上演。
他们的境遇与时空的相互映证,使这一时空呈现出了浓厚的象征意味。
“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
封锁了。
摇铃了。
‘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
”在这个人工造成的时空中,作者开始了特别的叙事。
偌大的上海刹那间陷入可怕的寂静中。
而正是在这可怕的寂静中,平日里心灵深处能忍耐的事情在这寂静里全膨胀了,于是被“封锁”在电车中的已婚上海男人吕宗桢和未婚上海小姐吴翠远都暂时地背离日常的生活轨道,暂时地“封锁”了对亲人的情感,给自己的心灵放了一次假。
他们从心不在焉的聊天逐步发展到隐秘的情感交流,甚至谈婚论嫁。
时间的封锁,是心灵的一次开放与进攻,两个人都需要这种轻松自由的心理释放,用以缓解生活的压力。
可是,“封锁开放了。
‘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时间与空间。
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
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第一篇: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张爱玲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她的成名作是《传奇》和《流言》。
提起张爱玲,我们这一代人中可能会有很多人会对她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半生缘》等如数家珍,却很少有人提及她的一篇六千余字的短篇小说《封锁》,但其实《封锁》也是《传奇》中的一篇出色之作。
《封锁》通过写对文明与人性的冲突、好人与真人对立的发掘,无疑显示了现代小说内容的深化,显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道路上的新收获,而其技巧圆熟老到,也40年代的不多的短篇创作领域提供了一篇优秀的作品。
《封锁》写的是一九四三年八月,旧上海的某一天,一辆电车在封锁后的短暂故事。
在封锁期间,整个上海都凝固了,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故事的男主人公,一个已婚人士,某银行的会计师吕宗桢正细心地反读黏在热包子上的报纸。
女主人公吴翠远,是某大学的年轻助教,也正一心一意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他们本是陌生人,虽坐同一辆电车,但却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要不是吕宗桢一抬头一看见他那个讨厌的侄子他们是不会有机会认识的,为了躲避一心想找个好岳家而向上爬的侄子的纠缠,吕宗桢有意坐到吴翠远的旁边去了,“不声不响地宣布了他的调情计划”。
他们越谈就越投机,并且相爱了,甚至还谈到了婚姻大事。
在吴翠远留下电话号码后,封锁解除了。
“宗桢突然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他走了…….电车上点上了灯,她一眼就望见他遥遥地坐在他原先的位置上了。
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
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一个不近情理的梦”。
在小说中,吕宗桢是有家庭、有事业的人,但是他并不快乐,他连每天为什么要离家去上班,下班后要回家也不明白,他更不敢去想生活的意义,甚至拒绝去想。
而吴翠远是一个严肃过头的、平淡无趣的女性,“看上去像一个教会派的少奶奶,但是还没结婚”。
张爱玲《封锁》赏析
张爱玲《封锁》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张爱玲作品《封锁》赏析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11-3班赵禹承谈到张爱玲的作品《封锁》,真的是在熟悉不过了。
这部作品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在读了这部作品之后,给我带来了非同一般的感觉。
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一位行走在边缘的、关注小市民平凡人生和痛苦灵魂的女性作家。
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阐释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
她的作品以深厚的语言功底、细腻的个人感怀叙述了一个个关于家庭和婚姻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女性,这使得她成为当代文坛上一面与众不同的旗帜。
《封锁》是她在194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当时上海最为普通的一辆电车为背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在封锁时期发生在电车上的一个虽然不轰轰烈烈,却让人忍不住为之同情的一对普通男女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懦弱、奴性、不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婚姻和家庭中的无力反抗与痛苦的心灵,揭露了在世俗中挣扎的小人物的悲凉人生。
张爱玲在《封锁》中刻画了两个“五四”以后的普通的都市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是被世俗生活束缚,失去了自我,没有思想,甘于平庸生活,无力挣扎的男主人公——吕宗桢;另一个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却拥有一个女奴的灵魂的职业女性——吴翠远。
这两个人物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在同一个“没有思想的”城市里虚伪平庸地生活着;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他们如同两只孤独的蜗牛。
是一次封锁成就了他们的偶然相遇,使他们在这个舞台——电车上以真实的面目示人,大胆地向对方吐露心迹,表达了各自对生活和婚姻的不满,对爱情的渴望,从空虚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了片刻解放,在情感上产生了片刻的交汇。
然而,短暂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阻隔,这段感情最终以“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结束。
这样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插曲,让我们看到了在世俗生活掩饰下的小人物的悲哀命运。
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
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张爱玲《封锁》内容简介】《封锁》写的是男女主角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
【张爱玲《封锁》主题】《封锁》是张爱玲着名的短篇小说。
作品以四十年代初的旧上海为背景,叙述了在非常时期因故被封锁了的电车车厢内,一群“软弱的凡人”的“通常的人生回声”。
他们在突然脱离了习惯的生活轨道后,一时无事可做,百无聊赖,上演了一幅人生百态图。
其中有两个在日常生活中不失为“好人”形象的男女,竟然在这极短的时间内产生了自然而然的爱情。
当封锁开放后,他们又都恢复了惯常的生活状态,乖乖地像乌壳虫似地躲回“巢里”去了。
1、张爱玲故意借在这种超现实的背景下人性本相的真实曝大,反映了人面对强大而没落的文化背景时对文化的抗争与屈从,展示了没落的社会文化中人生由外来苦难带来的内在悲剧。
小说是想在这肮脏的、不可理喻的现实背景下展示人面对没落的社会文化时思想的脆弱、幻想的脆弱、情感的脆弱。
现实文化原本如此,而这个现实又是难以抗拒的,人只有节节败退,只能无可奈何地哀叹,结果使生活变得没有光亮、没有热情、没有希望。
而没落的社会文化一旦为人们所接受,便构成了人性的一部分,造成了人性的懦弱、卑怯和可笑可怜,他们即使在特殊的环境中偶尔对.生命的真相有所了悟,也不可能长久地停留在这一点上,生活真相的可怕与恐怖是一般人的意识难以负荷的,于是他们只好回到纷扰的现实中去,埋头于眼前的琐事之中。
吕宗祯不愿意进入理性,他没有了封锁的那种环境,就连情欲的一而也没有了。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人让真实的人性受环境屈抑着,不敢表现不愿表现,然而他们也不做极恶的坏事,他们软弱虚伪,心中却还是有着真实的挣扎,一且给予他们一个“封锁”的良好大环境,他们仍然能够在外界的冲击下回复到人性的纯真。
封锁限制了人的行动自由,行动停滞了,闪躲在内心深处的欲望恰好借机挣脱束缚,晃了出来,虚伪与真实仅一条虚线之隔。
张爱玲《封锁》赏析
张爱玲作品《封锁》赏析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11-3班赵禹承谈到张爱玲的作品《封锁》,真的是在熟悉不过了。
这部作品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在读了这部作品之后,给我带来了非同一般的感觉。
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一位行走在边缘的、关注小市民平凡人生和痛苦灵魂的女性作家。
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阐释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
她的作品以深厚的语言功底、细腻的个人感怀叙述了一个个关于家庭和婚姻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女性,这使得她成为当代文坛上一面与众不同的旗帜。
《封锁》是她在194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当时上海最为普通的一辆电车为背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在封锁时期发生在电车上的一个虽然不轰轰烈烈,却让人忍不住为之同情的一对普通男女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懦弱、奴性、不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婚姻和家庭中的无力反抗与痛苦的心灵,揭露了在世俗中挣扎的小人物的悲凉人生。
张爱玲在《封锁》中刻画了两个“五四”以后的普通的都市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是被世俗生活束缚,失去了自我,没有思想,甘于平庸生活,无力挣扎的男主人公——吕宗桢;另一个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却拥有一个女奴的灵魂的职业女性——吴翠远。
这两个人物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在同一个“没有思想的”城市里虚伪平庸地生活着;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他们如同两只孤独的蜗牛。
是一次封锁成就了他们的偶然相遇,使他们在这个舞台——电车上以真实的面目示人,大胆地向对方吐露心迹,表达了各自对生活和婚姻的不满,对爱情的渴望,从空虚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了片刻解放,在情感上产生了片刻的交汇。
然而,短暂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阻隔,这段感情最终以“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结束。
这样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插曲,让我们看到了在世俗生活掩饰下的小人物的悲哀命运。
35岁的吕宗桢是上海华茂银行的一个会计师。
封锁下的“好人”与“真人”——评张爱玲《封锁》
广告•书评封锁下的“好人”与“真人”——评张爱玲《封锁》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封锁》初刊于1943年《天地》杂志第2期,后收入《传奇》中。
张爱玲在小说中多次论及“好人”与“真人”。
可见,小说中对于“好人”与“真人”的定义主要源于女主人公吴翠远的评价,那么在她的眼中,如何界定“好人”与“真人”?男主吕宗桢为何从“真人”变成了“好人”?张爱玲又是如何辨析两者的呢?作者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孤立的艺术空间:华茂银行的会计师吕宗桢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一个圆满的家庭,但他却企图改变。
电车的封锁使吕宗桢注意到坐在对面的大学英语助教吴翠远,从主动搭讪到互相调情再到谈婚论嫁,这戏剧性的场景随着封锁开始,又随着解封落幕。
在叙事文本中,时空经常作为一个二元结构而存在。
但在小说《封锁》中,时间在电车里消解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由人物的空间位置来推动。
从相见、相识到相知,电车这一封闭时空体的形成,为男女主人公欲望与本能的释放提供了一个理想性的封闭空间。
在小说中,可以看到吕宗桢怎样由熏鱼想到夫人托自己买的菠菜包子,进而埋怨她的不体贴;又怎样由躲避自己的表侄董培芝而去调戏对面的吴翠远……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意识并未受到时空的限定而缩小,反而异常活跃,小说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对两位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刻画,使现代性的电车与非现代性的思想行为之间充满了张力,吕宗桢的形象也历经了从“真人”到“好人”的转变。
一、“好人”与“真人”的相遇:孤立时空中的罗曼蒂克“摇铃了。
‘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
”这是电车封锁的伊始。
“封锁开放了。
’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爷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时间与空间。
”这是电车解封的讯号。
并无差异的首尾重复,提示着时间流动的起始和终止,形成了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环形叙述结构。
在小说的开篇,电车轨道“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词组的反复使用和重复出现,延滞了时间的流动,也模糊了时间的精度。
悲凉而无奈的歌——张爱玲《封锁》解读
悲凉而无奈的歌——张爱玲《封锁》解读悲凉而无奈的歌——张爱玲《封锁》解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观察力而著称。
其中,短篇小说《封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本文将通过对《封锁》的解读,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悲凉情感和无奈感受。
首先,从叙事视角上来看,《封锁》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主人公欣子的生活。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欣子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更具体地展示出来,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内心体验。
然而,叙事者的选择象征了现实社会对于个体的封锁和围困,就像一个围观者无法真正参与到他人的内心世界中一样,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封锁是无法避免的现实。
其次,通过人物塑造,作者把欣子描绘成一个在封锁中生活的女性,她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欣子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她的丈夫被捕,她被迫与现实斗争,同时她内心的渴望却难以言说。
小说中描述了欣子心理上的痛苦和挣扎,她试图逃避现实,但又不能完全脱离,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让人感到无奈与悲凉。
欣子的内心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她渴望自由的愿望,愿意过上自己真实的生活,然而现实的封锁却使得她的渴望无法实现。
另外,《封锁》中还反映了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封锁和群体无奈。
小说背景设置在了动荡的战乱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被封锁了起来,人们被限制在生活的小圈子里,面对着窒息的压力。
小说中的公共场所和私密关系被严格限制,人们的自由受到了强烈的约束。
这种社会封锁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曾经亲密无间的夫妻关系还是朋友间的交往,都面临着阻碍和破裂。
这种社会、情感的封锁呈现出悲凉的氛围,人们似乎被困在了封锁的世界中。
最后,《封锁》中的描写语言和意象也传递出悲凉和无奈的情感。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笔法,用简练而深刻的句式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她眼中那一丝丝无法言说的悲伤让人动容。
小说中的意象也诠释了无奈的情感,比如黑暗、沉默、封锁等,这些意象深深地映射了欣子内心的困顿和挣扎。
【课外阅读】《封锁》赏析
【课外阅读】《封锁》赏析《封锁》写的是男女主角在公交车封锁的情况下玙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交车上纞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张爱玲冩这篇小说是为了告诉人们以陌生的视角看待生活,发现生活。
张爱玲之善用比喻和拟物拟人,在之前她的其牠小说中已经见识过了。
《封锁》中,将电车轨喻作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光看字面就感覚让人发疯,然而开电车的人却“不发疯”。
又说,“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里盹着了,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涎顺着人们的衣服缓缓流下去,不能想象的巨大的重量压住了每一个人。
”“生命像圣经”,因为翻译来翻译去的缘故,所以使人“隔膜”。
至少我无法想出这様夸张却又无比贴切的句子。
小说的前半部分像是描冩世态的,在寂静中突然唱起歌来的乞丐,百无聊耐的电车司机,公事房里一同回来的几个人,一对长得颇像兄妹的夫妇(妻子緵担心那条熏鱼会弄脏丈夫的西裤),手里搓核桃的老头子,孜孜修改骨骼图的医科学生……电车的外部是死静的,电车内却有些嘈杂,就在这既死静又嘈杂的背景下,徐徐展开了吕宗桢和吴翠远的、短暂的“爱情故事”。
相信大多数男女都幻想过艳遇,在行进的列车或汽车中,和一个陌生的异性在封闭的空闲里,几乎零距离地靠在一起。
但事实上,即便你常常出行,能逮着机会玙一个年龄相仿,长相也还过得去的异性坐在一起的机率几近于零。
万一真遇到这様一个机会,你也狠可能因为胆怯而玙他/她失之交臂。
也许你祇是满足于裸露的手臂有意无意闲短暂的相触,佯睡时不小心滑落在肩上的脑袋。
你可能在心里猜测了种种囿闗他/她背景的可能,却连正眼瞧他/她一眼的勇气也没囿。
一个年过三十的男人曾这様向大家描述他的“艳遇”:“她坐在我旁边,我们一共呆了六个钟头。
我一辈子也没囿和一个美女挨得这么近,我们距离不超过十厘米地厮守了21600秒。
我恍惚中产生了错覚,以为这种状态将会永逺保持下去。
所以临下车的时候她头也不回地绝尘而去,实在令我囿些伤心欲绝。
张爱玲小说《封锁》中揭示的人的本性
张爱玲小说《封锁》中揭示的人的本性作者:王一然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8期王一然(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24)摘要: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的小说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及对人物心理的精确把握一直以来备受大众的喜爱,她的作品大多关注的是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封锁》就是在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展现人物真实内心世界的又一部佳作。
它以20世纪40年代上海封锁时期发生在电车上两个都市知识男女之间的短暂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小人物在生活和情感的"封锁"中挣扎的悲剧命运,让人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小人物的无奈与悲怆,同时深刻地思考究竟是什么使人们过着违背原本意愿却又逃离不开的生活,而人们又在努力地追求什么。
关键词:张爱玲;《封锁》;隐喻;艺术知觉力;人的本性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54-02提起张爱玲,其《倾城之恋》、《金锁记》、《白玫瑰与红玫瑰》等一系列名作就会不自觉地浮现在人们的脑海里。
这些被视为“经典”的作品无论在故事编排、写作技巧亦或是反映主题上都无疑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张爱玲的另一部短篇小说《封锁》也以其带给读者的独特感受触及着笔者的心灵。
在作者精心选取的物象以及细腻的写作手法中,笔者仿佛置身于40年代的大上海,漫步在表面繁华平静但好像每一口呼吸都已是上天格外恩赐的大街上,与故事中的人们坐上同一部电车,感受着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
一、隐喻透视出的“封闭”意象隐喻一直是张爱玲在作品中最善于使用的表现手法,在《封锁》中也不例外:“开电车的人开电车。
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
”小说展现给我们的第一个画面就是行驶的电车,由于在封闭的空间里最容易激情人类最本初的动物欲望,所以张爱玲特意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在了封闭的电车里,为小说情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封锁》中各处赏析
《封锁》赏析《封锁》叙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对男女在电车封锁后,偶然的机缘让他们经历了一次闪电般的恋爱。
全文4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封锁前,最后七个自然段,也就是42自然段至48自然段写封锁后,中间四十个段落是小说的主体,写封锁中。
封锁前后是常态生活,封锁中就是非常态生活,男女主人公吕宗桢和吴翠远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非常态之中。
男女主人公出现前,还有几个自然段描写出封锁中诸色人物的表现,为主人公的故事提供一个生动的背景,进而与主人公的故事构成“点”与“面”的关系,以丰富深化作品的思想。
而正面述写这对男女的故事则是从第8自然段开始的,如果按照彼此接触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现身(第8—18段)先写吕宗桢的出现,后写吴翠远;第二阶段相识(第19—31段)写吕为回避亲戚而坐的吴身边,并“调情”;第三阶段恋爱(第32—37段)写一阵乱使他们脸庞距离极短,“触电”了;第四阶段分手(第38—41段)写“开放”的谣言,让彼此开始“清醒”过来。
这个过程就是作者创设的一个非常态的情境,而一个“好”男人和一个“真”女人的形象就在这个情境中呈现在我们眼前,承载着小说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常态的生活封锁着人的心性,让生活失“真”;而非常态的情境中,心性得以开放,激情萌生的意念,蕴含着反常态封锁的张力,又使人越轨变“坏”。
那么,吕宗贞究竟是怎样一个“好”男人?吴翠远又是怎样一个“真”女人?这只有从常态与非常态中的男女主人公不同表现的比较中才能获得答案。
之所以说,吕宗贞是一个“好”男人,首先就是在常态生活中,他是一个能够委曲求全而又十分“听话”的丈夫。
明明自己讨厌抠门的老婆,可还能不顾有失身份地按照老婆的“指示”到“弯弯扭扭最难找的小胡同里”去买价廉物美的菠菜包子。
明明恨透了那个董培芝,但因为他是自己太太姨表妹的儿子,也就不敢得罪,只好尽量回避。
说吕宗贞是“好”男人,更主要他能及时地克制自己越轨的念头,不忘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优秀课件《封锁》
银行会计,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老实人,枯燥 乏味,他每天上班、下班,下班还要遵守太太旨 意买包子。带着玳瑁边眼镜,提这公事包,抱着 热气腾腾的包子。他能够把包包子的旧报纸的所 有的字都看完,甚至能够看到印在包子上的字。
常 态
翠远:
家里的乖孩子、好女儿、学校的好学生,大 学里的英文助教,“教会派少奶奶”,“很 有点讣闻的风味”
如果没有任何的外部因素的刺激,他 们都永远就是这样的好人,都是现代文明 社会角色和道德角色的出色扮演者。
非 常 态
但是,封锁了,由于战争,外部文明 本身出现了混乱、无序的状态,动摇了都 市日常生活的秩序。城市里的电车停止了 运行,出现了秩序空白、真空。由此也带 来了人的角色的动摇,欲望的萌生。主人 公由好人变成坏人,却是真实的人。
6、小说中说:“他们恋爱着了”,你觉得这是 真的吗?或者说,是否至少有那么一刹那,他们 彼此迷恋?他们有没有“越轨”的心理基础? 心理基础 宗桢:老实人。身为家庭的顶梁柱,日夜奔忙,对工作
非 常 态
失去兴趣,完全褪化成一个赚钱的机器,他的身份是会 计师,是父亲,是丈夫,是市民,翠远唤醒了他男人的 意识,他竟然能让一个女人脸红,使她微笑,使她掉过 头来,原来,他还有一个男人的魅力。 况且,翠远,“白,稀薄,温热,像冬天里你自己嘴里 呵出来的一口气,你不要她,她就悄悄地飘散 了。”“她什么都懂,什么都宽宥你。”(善解人意) 而他的妻子不同情他,她脾气坏,文化低,又不会牵就 他,理解他。生命对他来说太沉重了。现在有这样一个 机会,哪怕是气气自己的妻子也好哇!
—— 非 常(封锁) 态 ——
生活容不得浪漫,传奇、梦想像肥皂泡, 终究要破灭,并回到庸常的日子。只有 日常生活才是真实、永恒的。 这种“常态—非常态—常态”的情节转换过 程,突显了主旨。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封锁”意象--以作品《封锁》为例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封锁”意象--以作品《封锁》为例李璐【摘要】In Eileen Chang's text ,the carriage in the blockade period constitutes a peculiar heterogeneous space where the author constructs a love legend between Lu Zong‐zhen and Wu Cui‐yuan and the space is dif‐ferent from the depressive space w ritten in the past .Combined with the spatial theory ,this paper will fur‐ther discuss the "blockade"image in Eileen Chang's text .The first part will focus on the question that how the blocked carriage becomes a heterogeneous space ;then cultural resistance in this heterogeneous space is explored w hich contains threepoints :anxiety release ,legend of love ,fuzzy morality ;then the w riter's lost in imaginary space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instantaneity"of blockage .%封锁时期的车厢在张爱玲笔下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异质空间,不同于以往的压抑空间书写,作者在这个空间下建构了吕宗桢与吴翠远的爱情传奇。
《封锁》读后感(精选)
《封锁》读后感(精选)张爱玲的《封锁》描述了1943年8月的天旧上海在电车被封锁的短暂一刻上演出的世态人情,小说没有回环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纷繁复杂的人物构成,也没有直白通透的情感流露,有的只是一种漫不经心的冷静叙述,却拥有振聋发聩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当然与张爱玲高超的写作方法和用词技巧密不可分。
这里,我将试着抛开以往学者对该作品思想主旨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分析,而单纯地从词汇学的角度探究该作品的词汇艺术和用语特点,并以大量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毫无疑问,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作品是极具时代特色的,它虽然基本完成了新旧文学之间的嬗变,却仍处在探索并亟待完善的风口浪尖,张爱玲是当时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她拥有丰富系统的文言知识,也接受了新文化和现代西方文明的浸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的结合使她的作品在词汇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古典性和现代性,并且这两种特点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互为表现的,故张的作品总是显得精美婉丽,同时又显得大胆新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殊美感。
下面我将试从“语体渗透”,“叠字组合”和“雅俗共赏”三方面详细分析张爱玲的《封锁》,以此探究深藏在作品文本背后瑰丽华美的词汇艺术。
一、语体渗透,突破常规的“准点到达”在品读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时,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感受到一种使作品语言极具张力的“语体的交叉与渗透”。
那么,什么是语体的交叉渗透呢?在我们目前的现代汉语中,较为通行的分类方法是:先分为谈话语体和书卷语体,书卷语体再分为某某某论、公文、科技和文艺四体。
不同的语体因为交际区域和交际任务等因素的不同,具有各自的言语风格特点,各语体之间具有排他性,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不同的语体之间会发生交叉渗透的现象,一种“语体”借用其他语体的一些“专用”表达手段,来提高表达效果。
而所谓的“语体渗透”,其实就是不同语体间通过各自“专用”表达手段的交流,将适于其中一交际目的的手段经功能改造而运用于其中一别的交际目的,从而形成了一种语体包含有其他语体的一些成分,兼具其他语体的一些特点的一种语体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封锁》之另类诠释
或许每个人都需要片刻的“封锁”来换取昔日的真情,回归于本真,但或许这只是一部分人的看法。
“‘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和空间。
”切断了人们一如既往的生活,即使正快马加鞭地趋驰着,此时也不得不以“悬崖勒马”般的速度停下来。
短暂中,周围的风景是否会挑逗你的情愫,并得以理应得到的回应?按理上应该得到的,但或许永远只会处于道理的形而上诠释的阶段,具体的,谁知道呢,在这异常运转着的社会中。
“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里盹着了,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涎顺着人们的衣服缓缓流下去,不能想象的巨大的重量压住了每一个人。
”在这里,人们成了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压缩饼干,虽极力的挣扎着,但成就的却是自己的扭曲。
“一个人撒啦一声抖开了扇子,下了结论道:‘总而言之,他别的毛病没有,就吃亏在不会做人。
’另一个人鼻子里哼了一声,冷笑道:‘说他不会做人,他把上头敷衍的挺好的呢!’”道貌岸然的人们,又怎能避免成为祭坛上的牺牲品!但或许在某种层次上,牺牲意味着获得另类的新生。
“忙得没头没脑,早上乘电车上公事房去,下午又乘电车回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去,为什么来……我简直不懂我为什么天天到了时候就回家去,回到哪儿去?实际上我是无家可归的。
”惯性左右了麻木不仁的头脑,思维总是偏安于一隅,对更为宽广的天地不敢有过分的奢求。
“咳!混着也就混下去了,不能想——就是不能想!”的确,思维是一苦差事,就如同繁荣稳固的帝国在思想风暴的冲击之下就会变得岌岌可危,种种矛盾都出现了,即使早已潜伏着,但隐藏住不就等于没有了吗!生活本身就已经够苦了,因此就不要再招惹不必要的是非了吧!因此,即使在封锁带来的宽泛的时间和空间之内,人们也学会了善待自己。
“他在这里看报,全车的人都学了样,有报的看报,没有报的看发票,看章程,看名片。
任何印刷物都没有的人,就看街上的市招。
”只是为了填满可怕的空虚,只不过让空虚的心借游离的双眼找一个伪装的附属物而已,又怎么能看得进去呢!但也只能这样了,“不然,他们的脑子也许会活动起来。
”思想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儿啊!
“生命像圣经,从希伯莱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
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
”注解不同,对生命的诠释就不同。
究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天天洗澡,看报,听无线电向来不听申曲滑稽京戏什么的,而专听贝多芬瓦格涅的交响乐,听不懂也要听。
”但也只能做“好人”而不是“真人”。
千篇一律的生活统治着亘古不变的思想,不知从何时起,他们已变成了生活的奴仆,但却仍未察觉。
相比较而言,小小的老虎头红鞋包着的柔软而坚硬的脚,却给人一种真实存在的感觉。
作为“好女儿”“好学生”的吴翠远并不快乐,着一有讣闻风味的旗袍,梳一千篇一律的发髻,一切都是平凡的,平静的,没有一点波澜,但竟被一个用很不合文法的语句来抨击都市罪恶的学生所震撼,只因为他是“胆敢这么毫无顾忌地对她说这些话的惟一的一个男子”。
他看得起她,并且是如此的真实,那是活的,有生命的。
吕宗桢的出现,让她的这种感觉更加的清晰起来,“一个真的人,不很聪明,但是一个真的人”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炽热、快乐。
于吕宗桢而言,吴翠远的形象也由最初调侃时所认为的没有款式的牙膏变成了纯静的白描牡丹花,因遇到一个懂的人,便不再是被冠以“会计师”、“父亲”等名额的冷冰冰的符号,而成为了一个活的人,一个单纯的不必伪装的男子。
彼此的真情相对,激活了死寂的分子,一个个变都活生生起来。
虽活跃的思想招引来了许多现实生活在中潜存着的无奈和伤痛,但短暂的释放应该不为过吧!海誓山盟的誓言犹如孩子嘴角边的涎水,是挡不住的。
但想象中的美好真的有实现起来的资本吗?“我不能够离婚,我得顾全孩子们的幸福……即使你答应了,你的家里人也是不会答应的,是不是……我不能让你牺牲了你的前程……我又没有多少钱……”种种的阻碍,有形的、无形的,真实的、虚构的,组成一道道鸿沟,对他们来说是跨不过去的,没凭借,没胆量,更没有跨过去后稳妥的保障,那么这险还是不要冒为好。
在这不经意间跨入的误区,还是不要到处游走的好,撤离是保证一切安然无恙的最佳选择。
“‘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和空间。
”同时也切断了他们共处的世界。
“宗桢突然站起身来,挤到人群中,不见了。
”他清醒了,回到了现实中来,留吴翠远独自在那里做着不切合实际的梦,“……电话号码,他理该记得……偏过头去,只做不理会……他如果打电话……管不住自己的声音,对他分外的热烈,因为他是一个死去了又活过来的人。
”恋爱中女人的性情刻画的是多么的逼真啊,但当她望见他
遥遥坐在他原先的位子上时,一切都明了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
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落幕了,梦醒了,一切又归于平静。
“宗桢捻灭了电灯,手按在机括上,手心汗潮了,浑身一滴滴沁出汗来……”理想是美好的,然而当其与巨大的社会现实相抵触时,却也只能扮演幻想的角色,但封锁期间的真情流露,谁又能否认它的真实存在呢!真情的回归是如此的短暂,苦难的人儿在上帝幽默式的引领中到天堂里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回归到了永久的驻地——现实中来。
但人世间需要真情,只不过在用以诠释其含义的行动上需要注意些罢了!(后补:即在法律、道德等允许的范围之内)
院(系):人文社会科学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号:081206121
姓名:时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