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不是选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杀不是选项
报载一位台大学生自杀。
背景是他由繁星计划而录取为某系新生,第一学期就发现自己功课压力太大而想休学重考。
为何要休学重考?因为依此计划录取的学生是不能转系或转学的。
他的母亲苦心力劝他在台大念下去,结果他选择自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看到这则新闻,除了深感遗憾之外,还须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
选项有三:一,修改繁星计划,让学生得到转学与转系的自由。
二,提醒父母亲,要把握亲子关系的底线,就是要有「退一步」的想法。
三,加强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自杀不是选项」。
以上三点,第一点是教育部的工作,我们使不上力,另外二点倒是可以谈谈。
一,亲子关系的底线
天下父母亲无不希望子女成材,而成材的具体表现即是念书考试升学方面的成果。
对父母来说,子女能考上台大,总是让人骄傲及深感安慰的事。
但是,更重要的显然是大学毕业之后的人生。
因此,亲子关系必须设定底线,简单说来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口头禅。
试举一例说明。
胡适先生曾任北大文学院院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要职,在学术界与文化界享有盛名。
他在长子出生时接受访问,记者请教他对儿子有何期许,他说得很直接也很简单:「我希望他这一生不要危害社会。
」这话深得我心。
一个成熟的人若有某种理想,就会要求自己努力去达成。
如果在要求自己的同时也去要求子女,好像全家人都要功成名就,都要胜过社会上大多数人,那就显得过于自恋、自私而让人不敢恭维了。
如果自己达不到某种期许,却转而要求子女去完成自己的愿望,那就显得过于昏庸执着而不近情理了。
我在台大教书超过三十年,常有学生提问,说:「父母总是希望我考前三名,我考不到,该怎么办?」我后来归纳出一个标准答案,让学生回家报告父母:「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子女考试成绩有一半是遗传因素造成的。
」既然遗传这么重要,父母凭什么单方面要求子女?我常想,做父母的绝不能骂孩子笨,因为当你骂孩子笨时,表示你承认自己的基因不怎么好,然后祖先的基因也不怎么高明。
这一来得罪太多人了。
我常引述证严法师的一段对白,这是从电视转播看来的。
法师演讲之后,听众提问请教。
第一个人问:「师傅,我的孩子念书不好,该怎么办?」法师说:「乖就好。
」第二个人接着问:「师傅,我的孩子不乖,该怎么办?」师傅说:「有就好。
」意思是:孩子活着就好,父母要耐心等待他自己觉悟。
这话没错,谁规定子女要按照父母的期许去努力?做个平凡人有什么不好?「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英雄又如何?与其让别人称你为英雄,不如做好自己生命的主人,脚踏实地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
美国有一本书,译为中文是《家庭会伤人》。
这个标题值得省思。
许多人一辈子都有解不开的心结,深入分析之后,发现原来是五岁以前所种下的因。
子女的压力有时延续到自己成家之后才告一段落,然后等到自己成了父母,面对子女时又重蹈覆辙。
这实在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不得不认真面对。
二,自杀不是选项
依我记忆所及,我在公开场合谈论自杀问题,是在二○○九年四川绵阳。
先是二○○八年五月十二日发生了汶川地震,造成重大灾难。
我在五月二十六日就专程前往绵阳,为北川中学的学生演讲,鼓励他们勇敢面对苦难,怀着希望重新出发。
第二年,我再度前往该校演讲时,看到前面一排学生坐着轮椅,我想是地震时受伤的同学。
演讲后是问答时间。
前排的一个学生首先提问:「请问教授,人为什么不能自杀?」他的意思是:为什么受了这么多的苦(包括亲人死亡、自己受伤),人还必须活下去,而不应该自杀呢?
在这样的场合,实在没有时间容我仔细思考。
我只觉得脑中有个念头转了一圈,就即席回答以下三点理由:
1.人的生命不是自己争取来的,而是父母所赐的礼物。
对这样的礼物,我们有责任珍惜善待,好好使用,而不可任意弃置浪费,更不可妄加消灭。
所以人不应该自杀。
2.人做为万物之灵,在于他有自由选择的能力,而自由选择的考虑,主要在于解决自己的烦恼与痛苦,让自己活得更愉快。
但如果选择自杀,无异于做了一件自相矛盾的事,就是原本要解决自己的困扰,现在却解决了「自己」,这是不合理的作为。
3.任何一个人的死亡都会使关心他的亲友深感痛苦。
因此,自杀是自私而不道德的,以为解决了自己的麻烦,结果却让别人痛苦。
以上三点理由一起说出来,中学生大概会觉得颇有说服力,所以当场得到同学们的认同。
现在如果作深入研究,让哲学系的学生来讨论,恐怕不易取得共识。
简单说一句,通常选择自杀的人,凭的不是思虑周详,而是感情冲动。
但是再怎么冲
动的人还是具有思考能力,因此这儿所需要的是生命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主旨在于说明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再由此发挥生命能量,使人活得多彩多姿,然后推而珍惜一切有生之物。
有一句流行的口语:「在科学止步之处,出现了哲学;在哲学止步之处,出现了宗教。
」在探讨生命教育时,最后难免碰到宗教议题。
但是如果直接诉诸宗教,又难免带来更多问题,譬如:要相信什么宗教?台湾目前的生命教育课程往往会特别介绍佛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与基督教),以及道教。
为何选择这三教?因为国人对其较为熟悉,容易引起共鸣。
但是,说到熟悉与共鸣,有什么宗教比得上儒家呢?我这么说,并不表示儒家也是某种宗教,而是认为: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忽略儒家而介绍其他宗教,可能是舍近求远。
同时,上述三教的教义差别颇大,并且信仰宗教是个人的机缘与自由,不可能寻得共识。
与其如此,何不说明清楚:儒家如何可以让人「安身立命」?
许多人对儒家的印象是僵化的与负面的,因此最好先扼要解释什么是真正的儒家。
我所谓的儒家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是从《论语》及《孟子》得到的思想。
《大学》与《中庸》可以视为辅助材料。
但不包括荀子、董仲舒以下,直到宋朝以及明清所谓的儒家。
换言之,凡是在「帝王专制」(从秦始皇开始)底下谋生的儒家,由于既不能自由思考,又须迎合统治者的需求,所以他们所说的只能代表他们自己的思想。
他们如果谈到孔孟,最多只是利用孔孟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已。
最明显的例子即是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
我最近出版了两本书,一是《孔子辞典》,二是《朱熹错了——评朱注四书》(皆为东方出版社出版),即是为了厘清上述说法。
简而言之,朱熹所注解的孔孟思想对于今人的生命教育甚少启发,但这并不表示真正的孔孟思想不能对我们的生命教育有所帮助。
实情是什么?是孔孟思想经由朱注的转介而根本失去了原始的生命力。
孔子曾为管仲大力辩护,认为与其「因为追随的主子失败而在山沟中自杀,像个匹夫匹妇般自以为守了信用」,还不如坚定心志继续从政,为社会与国家谋求福祉,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以外交手段避免战争,做到「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
孔子的想法是:人性是向善的,而「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
因此,在满全我自己的人性要求时,我就会尽力谋求别人的福祉。
这与孔子自述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是完全相应的。
真能领悟孔子与孟子的学说,即是最理想的生命教育,并且怎么也不会出现自杀的念头。